《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考试的性质与目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是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旨在考查考生是否具备攻读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考试时间
高等教育学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考试内容与分值
高等教育学考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高等教育的概念、性质、功能与特点;
2.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3. 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4. 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
5. 高等教育的教学与课程建设;
6. 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7.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与评估;
8.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交流合作;
9. 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关系。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
高等教育学考试的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具体分值分配根据每年考试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简答题每题10分,论述题每题20分,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

五、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具备独立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的能力。

六、参考教材
高等教育学考试的参考教材包括《高等教育学》(王伟廉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学》(潘懋元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内容和要求可能会有所变化,建议考生及时关注官方通知和公告。

高等教育学提纲

高等教育学提纲

高等教育学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 1.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开始的。

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雏型阶段的标志。

他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 2.柏林大学(洪堡时期)•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和”独立与自由统一”的新教育原则,发展了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

• 2.威斯康星思想(p135)•1862年,美国林肯总统《莫里尔法案》与“赠地学院”。

“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提出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与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学相对教育科学属于应用学科或分支学科;•高等教育学相对高等教育学科群属于基础学科或基本学科。

• 2.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推动;•高等教育内部矛盾的推动;•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

三.论述题•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规模化。

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2)中心化。

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3)综合化。

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4)国际化。

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

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

•6)终生化。

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

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第2章高等教育的本质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性质任务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

• 2.社会本位价值观•社会本位价值观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确定高等教育价值的观点;•强调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强调公民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3.个人本位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是从个人需要、个体理智发展确定高等教育价值的观点.•强调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人理智获得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强调自由教育、人文教育、普通教育(通适教育)二.简答题• 1.如何看待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两种价值观的产生是历史的产物;•两种价值观都具有自己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要采取整合思路,不要单向抉择, 针对时弊动态调整, 结合国选择。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一、简答题1、简述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

(P21-22)答:威廉·冯·洪堡(1767-1835)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

1808年,洪堡被任命为普鲁士教育部长。

对德国的教育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洪堡从人文主义的理想出发,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思想,发动和领导了对德国大学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改革,从而开创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洪堡时代”。

洪堡秉持“完人”教育目的观。

洪堡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去创造性的思维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

”从这样的教育目的观出发,洪堡高度强调大学中的哲学和语言学科教育,将它们列为各科之首,其次还强调纯粹科学的教育,认为纯粹科学的抽象思维是精神训练的极好材料。

与此相应,洪堡反对在大学中进行任何有实用目的的职业性教育。

为了改革德国高等教育,建设新大学。

洪堡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原则。

第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学术自由的原则。

学术自由原则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大学,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

二是学者,要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三是教学过程,要有教学自由。

2、简述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P46-51)答:一、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

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关系:第一,经济制约着高教育发展规模。

第二,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

第三,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第四,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关系:第一,在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受到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

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发展方式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计划的调控。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1、高等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2、高等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生产效率,增加个人收入3、高等教育能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3、简述高等学校的职能。

(P70-71)答:高等学校的职能有: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职能。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一、考试目标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学体系的产生与形成过程,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动力和学科体系,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并能否运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二、考试内容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成长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化。

中心化。

综合化。

国际化。

职业化。

终生化。

多元化。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

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

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

3.认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的任务。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4.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一、考试目标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了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理解了高等教育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考查是否认识了高等教育价值,理解高等教育外部基本关系和内部基本关系。

二、考试内容1.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就是: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完整)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

(完整)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

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1.1高等教育概念:1. 中世纪:高等教育即“大学教育”。

2. 19世纪后半期以后: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

1.2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狭义的文化:则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2.1教育的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3.1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个体社会化)3.1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品质的形成和潜能的发展)4.1学制: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学制是教育在伴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内部规律的要求不断加以调整,完善和规模化而逐渐形成的.4.2学位分为: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5.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6.1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8.1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8.1学科: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风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9.2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高师培训《高等教育学》辅导提纲(上)

高师培训《高等教育学》辅导提纲(上)
概念辨析:学科与专业 学科分类:1、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学科层次分类)
2、我国学科门类:本科11大类;研究生12大类(知识分化)
专业设置与调整:1998年教育部公布调整后的专业数为249种
特点:少、宽、柔
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
1、相应学科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2、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3、个人自身发展需要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我国的 教育方针 与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 目的
高等学校 培养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与素质教育
17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概念辨析: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我国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2002年十六大报告的表述,最科学最完善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 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制定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教育的 本质
高等教育 本质及属性
高等教育 价值
高等教育 内外部关系
大学走近社会中心
11
第二章 高等教育本质
认识教育的本质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 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 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 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学》
关于考试形式与题型
历年: 考核方式:闭卷 题型及分值分布: 1、选择(40分/2*20) 2、填空(10分/1*10) 3、简答(20分/10*2) 4、论述(15分/15*1) 5、案例分析(15分/15*1)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纲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19世纪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型、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

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20世纪完善以后的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它呈现出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回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多元化等特征和趋势。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在个别研究阶段,高等教育研究主要由一些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或实际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自发进行,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虽出版了一些专门的研究文献,但更多有关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则渗透在学者们对哲学、政治、伦理、社会、经济、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中。

该时期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大多由学者们在研究其他学科时附带讲行,较少以高等教育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其结论也多为其它学科研究成果的副产品,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这种有组织的研究是早可上溯到1880年法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会”,但其主要发展则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

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了专门的研究组织和机构。

潘懋元先生呼吁开展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时期. 1979年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筹备工作会议。

它是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

1984 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厦大高教所为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点。

这是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点. 1986年7月-厦大高教所又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点。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评价目标】1.了解高等教育理论中关于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内涵和辩证关系。

2.综合运用上述有关理论,探索性地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某些现实问题。

第一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一、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教育者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就构成了高等教育价值选择中的两种不同取向,即通常所说的高等教育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既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与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个人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则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而社会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这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是其所特别关心的。

二、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由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涉及生活理想,又是实践的指导依据,因此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价值主体,不同的价值态度及其冲突必然反映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上,不同流派的教育思想家往往意见不一,各执一端或倾向某种选择,使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似乎成了教育史上一个永不可解的难题。

这种分歧实质上反映了迄今为止尚存在的个人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学考试内容

高等教育学考试内容

高等教育学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成长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多元化;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从内容上看,真正从科学和学术专业角度研究的较少,大部分是工作研、时弊评论和翻译介绍;从研究队伍上看,没有建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和机构,研究者是自发研究的;而且,高等教育还为成为专业,谈不上高等教育科学的地位问题,在教育科学中几乎微不足道,较少以高等教育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其结论也多为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副产品,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3、认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任务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以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

高等教育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者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二)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三)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高等教育学的任务: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学科中的技术中的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而在高等教育学科群中,相对于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高等教育学科而言,高等教育学又属基础学科或者基本学科,它还担负起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任务,以指导自身领域学科群的研究和丰富教育基础学科学学科的理论。

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984年《高等教育学》首次把课程与教学领域作为一个逻辑起点,围绕它逐步展开论述高等教育的其他相关问题,从而为高等教育学研究迈向科学化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1990年田建国撰写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要点提纲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要点提纲

第1章 高等教育概述第一节 教育及其规律一 什么是教育(1)二 教育的基本规律(2)(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二)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三)教育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高等教育及其职能一、高等教育的界定(3)二、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4)(一)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二) 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三) 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四) 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三、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11)四、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3)(一)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二) 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三) 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的职能的延伸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一、古代高等教育(14)二、欧洲中世纪的高等教育(15)三、近现代高等教育(16)第四节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理论体系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7)(一) 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 (二) 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三) 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8) {是一门教育科学}三、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19)84年 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出版 标志学科体系的确立第2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20)(一)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教育的培养目标 实施的途径(二)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95年《教育法》法律形式规定教育方针(22)二、教育目的(22)(一) 教育的目的(二) 教育目的的性质 {主观性 客观性}第二节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订要求(24)二、高等学校的层次、科类、专业培养目标(25)(一) 分层次培养目标两个基本层次: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二) 科类、专业培养目标三、制定专业目标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28)(一)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二) 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三个阶段:精英、大众(15%-50%)、普及;我国大众 (三)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四个方面:知识、思维、方法、精神。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一、名词解释1.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2.大众化: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3.民主化;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涉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

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另一层含义体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上。

4.社会本位: 主张根据国家利益与社会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取向的本位,5.个人本位:主张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个人价值为取向的。

6.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7.院校研究: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高等学校管理,旨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一门学科和一个实践领域。

8.教学: 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

9.课程: 是指教学内容,是教学科目的总合,课程是教学过程的顺序与进程,从整体上讲,课程即教学内容和进程的体系,是空间与时间的统一。

10.显性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计划课程,也称为显性课程。

是经过组织的教学内容,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1.隐性课程: 广义的课程称为隐性课程,包含学生在计划的教学之外,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

12.大科学: 针对于“小科学”,形成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高度的创新性、探索性、综合性。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评价目标】1.掌握高等教育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2.利用高等教育结构理论来分析和把握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结构的特点。

3.了解世界及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理论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大部分。

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二、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外部关系两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反之,也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结构。

如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过程中,各国通常借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就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区学院大规模兴起后才开始的,目前这类学院共有两千多所,占美国高校总数的60%。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非是政府有目的发展的结果,起主要作用的是私立院校。

1994年日本有910所私立院校,学生数2300000,约占日本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75%和学生数的76%。

因此,高等教育要发挥应有的功能,就应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随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

另一方面,结构和功能虽联系紧密,但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

相同的功能常常可由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如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重心在中等教育阶段,而在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安排在高等教育层次,基本由社区学院来完成。

中等学校教师的培养,在中国是由师范大学或学院单独完成的,但在许多国家,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参与师师资的培养。

因此,高等教育结构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实的和历史的,经济的和政治、文化的。

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各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也决定了一国无法照搬他国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大纲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本质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而非义务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2、欧洲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是欧洲中世纪大学。

3、在中世纪高等教育就等于大学教育。

主要分为文、法、神、医四科。

4、工业革命时期,中等教育开始肯高等教育衔接。

5、美国大学分为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这几个层次。

6、非正规大学包括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

7、国际上目前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理念。

8、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而欧洲和中国则与此不同。

9、中国的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即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10、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a、政治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决定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c、政治制约高等教育体制。

d、政治制约高等教育方针、目的。

(2)、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决定作用:a、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b、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体制的改革。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

d、经济结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

(二)、高等教育经济功能:a、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b、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完善。

c、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收入。

(3)、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一)、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a、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b、高等教育通过创新、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4)、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一)、文化对高等教育影响:a、文化影响高等教育内容。

b、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实施。

c、文化传统影响高等教育特色特色形成。

(二)、高等教育文化功能:a、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评价目标】1.理解和掌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正确认识上述概念的相互关系。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3.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其基本内容包括下述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必须反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并以此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方针虽内容有详有略,构成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以培养目标作为基本要素或主要内容,有的甚至就以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方针。

因此教育方针必须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最基本的规定。

3.实施的途径实施途径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来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方针内涵的演变:1950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学考试的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1. 高等教育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3. 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二、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发展趋势
1.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2.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3. 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和交流
三、高等教育的组织和管理
1. 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2.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与评估
3. 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和监督管理
四、高等教育的教学与学生发展
1. 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2. 高等教育的学生发展和生涯规划
3. 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五、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1. 高等教育的师资培养和评价
2. 高等教育的师德建设和教师发展
3. 高等教育的教师教育与培训
六、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1. 国际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
2.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战略
3.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
以上是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具体细节可能会根据不同高校和学科的要求略有差异。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和相关学术文献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重点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重点

《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一、单选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2.“七艺”指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中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树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

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极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

5.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6.高等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8.(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9.(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10.在现代经济社会,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间联系密切,(经济结构)已经成为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依据。

11.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4%的投入,33%的经济增长贡献。

12.(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13.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智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

14.(发展科学智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

15.威斯康星大(校长范海思)是一所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赠地学院。

威斯康星思想服务社会16.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18世纪)。

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19世纪初德国大学)。

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19世纪末美国大学)。

二、多选1.高等教育出现了多样化,如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

2.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培养专门人才、科研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

3.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4.直接为社会服务包括: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

三、判断1. 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2.阿什比提出,人类教育史上发生过四次教育革命:第一次将教育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构;第二次将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第四次是光、电、磁等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一、考试目标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学体系的产生与形成过程,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动力和学科体系,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并能否运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二、考试内容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成长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化。

中心化。

综合化。

国际化。

职业化。

终生化。

多元化。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

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

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

3.认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的任务。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4.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一、考试目标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了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理解了高等教育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考查是否认识了高等教育价值,理解高等教育外部基本关系和内部基本关系。

二、考试内容1.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就是: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概念。

不同时期概念发生演变,不同国家概念界定不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在较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高等教育为界定为: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

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高等教育基本特征的认识的4种观点。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

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2.高等教育的地位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

3.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是指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和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和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两个方面。

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影响因素(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环境)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一、考试目标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等基本概念,以及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否理解教育目的的作用和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是否重点掌握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以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的几种模式,能结合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分析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

二、考试内容1.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概念及特点。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作用有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和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个方面。

制定教育目的以社会需求为客观尺度,以个体需要为内在准则,以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为根本依据。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4个要点。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

素质教育的内涵。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制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涵义。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4种模式。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5条依据和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

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第四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一、考试目标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高等教育的结构概念,及其与高等教育功能之间的关联;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状况和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策略;是否理解和掌握了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教育功能与职能的关系,能否运用高等学校的职能原理分析教育领域和教育管理领域的现象。

二、考试内容1.高等教育结构及其相关概念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与微观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关于高等教育功能的多种看法。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2.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国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各国是有差别的。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

3.高等教育功能的使命定位——高等学校职能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

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历史演变。

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

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一、考试目标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到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身心特点以及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和角色特征;了解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历史上有关师生关系的多种不同观点;理解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以便营造民主与平等、交流与理解、自由与宽容的良好师生关系。

二、考试内容1.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主体性的内涵。

完整的主体性涵盖的4个方面。

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的阶段性,以及适应性地针对不同个体选择和运用发展主体性的策略。

2.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特征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特征。

3.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

教育质量的前提。

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第六章高等学校教学一、考试目标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了解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的内涵、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概念的情况,是否理解了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原则;了解和掌握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了解和掌握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特点及选用原则,高等学校常用的若干教学方法;了解高等学校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各种教学评价的特点及其作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策略。

二、考试内容1.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学科与科学的概念。

高等学校学科的特征。

专业的概念。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

专业设置的原则。

高等学校课程定义及特点。

教学计划的概念。

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要求。

教学大纲的概念与结构。

教学大纲的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内涵。

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必须遵循的原则。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规律。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的环节和步骤。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层次及体系。

3.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定义。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运用原则。

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法、学导式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

4.高等学校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模式。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概念。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作用。

5.教学风格及其形成途径教学风格的概念。

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

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

6.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有的两种模式理论。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策略。

第七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考试目标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任务,科学研究的类型和课程申报的有关选题、项目设计等;是否掌握了科学研究的五项原则和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科研成果的鉴定、申请鉴定的前期准备及鉴定形式与步骤、研究成果的转化等。

二、考试内容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与任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与课题申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的主要步骤。

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与组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组织的一般流程。

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内容。

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与转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第八章高等学校服务社会一、考试目标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对办学方向、促进教学与科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能否从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和信息与设备资源共享服务方面理解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

二、考试内容1.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意义对办学方向的意义,对促进教学、科研的意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

2.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借鉴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

美国高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

3.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

第九章高等学校管理一、考试目标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内部决策与领导体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否理解并掌握高等学校管理的要素与特性、高等学校管理原则和管理内容等。

二、考试内容1.高等学校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概念。

高等学校内部领导层的组成。

高等学校内部决策领导的活动方式。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

历次演变给我们的启示。

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阶段划分。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考虑的因素。

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

高等学校组织的特点。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集中的方面。

2.高等学校管理的要素及特性高等学校管理的系统要素。

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

3.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与内容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

高等学校比较重要的几项管理内容。

第十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一、考试目标本章考查学习者了解高等学校学制、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等的情况,是否重点把握了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是否重点理解了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的现状及改革趋势。

二、考试内容1.高等学校的学制教育制度的概念。

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念。

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