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部分章节知识归纳对比

合集下载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各章要点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各章要点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各章要点第一篇: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各章要点第1章心理卫生概述第1节心理卫生的内涵(心理卫生概述)一.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的定义1.心理,可人为地分成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心理状态是对某一时刻个体全部心理活动综合水平的描述,反映了心理的时间性、方向性和能动性。

心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和动力性。

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了个体心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力方向性,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2.卫生:是保卫生命、维护生机的意思。

3.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有两重含义:一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和内容的一种工作,又称“心理辅导”。

二.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1.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2.社会功能良好;3.良好的人际关系;4.积极劳动实践。

第2节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心理卫生概述)一.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一)心理卫生思想的渊源:1.在西方,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

他认为,人的体液按其比例混合不当时,人就会感到痛苦,而改变已经紊乱的体液状态,使人的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是维护人的健康的基本途径。

2.柏拉图认为,形成一个健康人格的决定因素,是理性、精神以及维持生命的食欲能力或“性爱”的协调一致。

3.在我国,管仲把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此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并提出相应的养心之术。

4.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心理卫生思想的阐述也极为丰富。

充分认识到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任务有所不同。

并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提出诗歌、音乐对陶冶人的性情的作用。

(二)古代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观点1.古代西方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观点:(1)强调生理、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心理卫生中的整合作用;(3)重视家庭、学校教育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4)认识到正常的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心理保健意义。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重点精品笔记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重点精品笔记

第一章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概述第一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1.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2.心理卫生:以达到人“心理健康”这一状态为目标的过程,包含了达成这一目标涉及的各种措施。

3.心理卫生研究对象:既包括心理健康良好的人,也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不良的人。

4.心理卫生的基本任务: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5.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自我意识良好、社会功能良好、人际关系良好。

1.心理辅导:是一种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增进所有个体或团体的心理健康、福祉、职业等发展为目的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2.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帮助被辅导者解决心理上面临的困难,陪伴他们成长,给与他们支持,增加他们心理能量。

3.心理辅导的特征:(1)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助人活动;(2)建立在人际交往上的工作;(3)是一项助人自助的工作;(4)以语言为基本工作方式的助人活动。

4.心理辅导的原则:保密原则,保密例外原则,自愿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5.心理辅导的模式主要有:医学治疗模式,咨询辅导模式,社会影响模式。

6.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健康三者关系:心理卫生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过程;心理辅导心理卫生中最为重要的,带有专业色彩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

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二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起源1.现代心理卫生是由菲利普.比尔内开启的,发过著名的精神病学家。

威廉.斯威策提出了心理卫生这个术语。

美国的比尔斯开启了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卫生诊所。

第三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目的与意义2.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目的:预防与矫治心理问题(最根本目的),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3.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意义:个体:(1)帮助患有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人解除心理上的痛苦,重新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提示:在一至十章中加粗带星号的题均为历年真题,十一至十四章的都是根据历年真题整理的第一章.心理卫生概述名词解释:1.心理卫生(p2)*:又称精神卫生。

包括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也包括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更准确的说是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和内容的工作。

第二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名词解释:1.健康(p18)*: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心理冲突(p28)*:指相反或相排斥的冲动,欲望,趋向同时出现所产生的矛盾心理状态。

3.心理防御机制(p29)*: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应付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手段。

4.应激(p29)*:又称紧张状态,是由应激源引起的,伴有躯体机制和心理活动改变的身心紧张状态5.挫折(p29)*: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简答:一.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p18)*1.足够的自我安慰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基本的需要。

二.判断个体心理是否健康应坚持的四条基本原则(p20)1.以心理的外部表现即行为表现为客观标准2.心理健康作为一种状态,与不健康心理与行为表现是有区别的3.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理想尺度4.判断人心理是否健康必须沿着三方加以思考(简)(1)心理与环境的关系(2)心理与行为整体性(3)个体人格稳定性三.健康心理的标准(p21)*1.认知能力发展,智力发展水平正常2.心理与行为的协调与一致是心理的外部表现,且受人的意志所支配3.具有良好的自我意志和健全的个性4.意志健康5.情绪正常,健康6.人际交往正常,人际关系和谐7.较强的适应能力四.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p23)论述*1.遗传因素的影响2.体质因素的影响3.性别与年龄因素的影响4.器质性因素影响五.家庭环境和早期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p25)*1.亲子关系2.父母的教育思想,教养态度,教养方式3.父母文化修养,个性4.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氛围的影响六.心理冲突的定义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p28)*论述心理冲突定义:(心理冲突名词解释)影响:中小学生有时候也会处于面临选择的冲突情境中,如学校学习要求与个人兴趣冲突,理想与现实冲突,学生与老师家长冲突等等。

心里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00465

心里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00465

第一章:心理卫生概述1.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分成心理状况、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上大部分。

(了解这三部分包含的内容,这个曾经作为填空题考过)2.心理卫生:包含两重含义,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影响因素),其二是指一门学科心理卫生学,也有人称为心理辅导(曾作为多选题出现)。

3.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4点):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自知是自爱的基础)、社会功能良好、人际关系良好(真诚鼓励和赞美、团结的愿望和善意的批评、尊重他人接纳他人)、积极劳动实践。

4.在西方,心理卫生思想可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中找到;在我国,管仲的著作最早出现5.世界心理卫生运动中,比尔斯于1908年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即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目标为“保持健康,防止心理疾病”。

6.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首次开设了心理学课,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叫《心理》。

7.心理卫生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1)心理卫生对于防治心理疾病有意义(注意导致儿童与青少年问题的原因:发育因素、神经活动类型因素、躯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2)心理卫生对于防止躯体疾病有意义(心身疾病: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8.学校心理卫生对中小学生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1)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注意这一点下的两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影响)第二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1.WHO对健康的定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以心理的外部表现即行为表现为客观标准的。

3.健康和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界线,从正常到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4.健康心理的标准为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第四章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讲义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第四章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讲义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第四章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讲义第一节行为辅导法第二节理性情绪行为辅导法第三节以人为中心辅导法第一节行为辅导法一、行为辅导法的理论二、行为辅导法的方法三、行为辅导法的贡献与局限1.概念:建立在行为主义学派理论基础上的心理辅导方法称为行为辅导法,又称为矫正法。

2.理论基础: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一、行为辅导法的理论(一)经典条件反射1.创始人:巴甫洛夫2.基本内容: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3.消退:条件作用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条件作用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会出现。

4.泛化: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应形成后,另外一些类似这一刺激的刺激也可能会诱发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5.分化: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注意: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1.人物:桑代克(美),斯金纳(美)2.原理:实验动物出现反应A,反应B,反应C,然后选择出现B 时给予事物进行强化,重复若干次,一听到声音(或看见光),实验动物只会表现为反应B,而不再出现反应A,C,这样,就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3.强化: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①正强化: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个体另一个积极强化物,这会增加个体做出该行为的频率。

②负强化: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一个使消极强化物消失的事件,这会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4.惩罚:降低行为今后发生的概率,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

①正惩罚: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惩罚物。

②负惩罚:在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积极刺激,可以降低该反应的发生概率,主要有隔离和反应代价两种形式。

5.消退:在一定情境下,如果某人做出以前被强化过的反应,而现在这个反应没有得到通常的强化,那么,此人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就会较少可能再做同样的事情。

自考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章节详细讲义复习

自考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章节详细讲义复习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二节第三节本章重难点分析知识点1心理卫生的定义(1(2知识点1心理卫生的定义(3知识点1心理卫生的定义知识点2心理卫生的对象和基本任务知识点3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123知识点4心理辅导的定义知识点5心理辅导的对象知识点6心理辅导的特征(1(2(3(4知识点7心理辅导的原则(1(2(3(4(5(6知识点8心理辅导分类1 2知识点1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兴起与发展123. )4.知识点1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兴起与发展1.2.知识点1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目的1.2.知识点2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意义1.2.3.1 2 3 4第二节第三节本章重难点分析知识点1 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WHO知识点1 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1(2(3(4(5(6(7知识点1 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8(9(10知识点1 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1)(2)•••知识点2 心理健康的标准•••(1(2(3知识点2 心理健康的标准•知识点1 常见精神障碍(1(2(3(4知识点1 常见精神障碍(1(2(3(4知识点1 常见精神障碍B小B知识点1 常见精神障碍知识点1 常见精神障碍小CC知识点1 常见精神障碍知识点1 常见精神障碍知识点2心理危机的定义和干预知识点2心理危机的定义和干预知识点2心理危机的定义和干预知识点2心理危机的定义和干预素;知识点2心理危机的定义和干预素;知识点2心理危机的定义和干预(1(2(3(4知识点1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考笔记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考笔记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考笔记第一章心理卫生概述考核知识点(一)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 1.心理的构成 2.卫生与心理卫生的一般概念(1)卫生的概念(2)对心理卫生的三种理解(二)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 1.自我意识良好 2.社会功能良好3.良好的人际关系 4.积极劳动实践(三)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 1.心理卫生思想的渊源(1)国外的心理卫生思想(2)古代中国的心理卫生思想 2.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主要特点(1)古代西方心理卫生思想的主要特点(2)中国心理卫生思想的主要特点(四)心理卫生运动 1.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简况 2.中国心理卫生运动概况(五)心理卫生的意义 1.心理卫生的健康意义(1)预防心理疾病(2)防治躯体疾病 2.学校心理卫生的教育与发展意义(1)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考核要求(一)识记 1.心理、卫生的含义 2.心理的构成成分3.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1)自我意识良好(2)社会功能良好(3)良好的人际关系(4)积极劳动实践(二)领会 1.心理卫生内涵的界定 2.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1)柏拉图、希波克拉底的心理卫生思想(2)管仲的心理卫生思想(3)孔子的心理卫生思想 3.古代心理卫生思1 / 2想的主要特点(1)古代西方心理卫生思想的主要特点(2)古代中国心理卫生思想的主要特点 4.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演变(1)比尔斯对心理卫生运动的贡献(2)中国心理卫生运动概况 5.心理卫生的健康意义(1)心理卫生对预防心理疾病的作用(2)心理卫生对防治躯体疾病的作用(三)应用 1.举例说明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的意义第二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考核知识点(一)健康概念(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2.判断个体心理健康应坚持的原则 3.健康心理的标准(三)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2.体质因素 3.性别和年龄因素 4.器质性因素(四)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 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1)亲子关系(2)父母亲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3)父母亲的文化修养及个性(4)家庭成员的关系及气氛 2.冲突、挫折及心理防御机制(1)心理冲突(2)挫折(3)心理防御机制 3.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1)应激(2)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人格类型特征考核要求(一)识...。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必过知识点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必过知识点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3学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

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与思想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通过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作用来加以解决。

二、学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1二者所要达到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着眼于人的政治思想面貌,主要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问题。

心理辅导的目的则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困惑、调节情绪、平衡心态,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和全面发展。

2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

它力图使学生认同高尚的道德规范、正确的政治态度、良好的思想意识。

心理捕导的核心问题则是成长问题。

它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适应性问题,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使之全面地发展,其核心是推动个人不断成长。

3从工作角色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双方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辅导人员和学生的关系基本上是相互平等的,在询问、商议、帮助、指导等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人员的工作角色是参谋、顾问、朋友,其中虽有教育的因素, 4从工作方法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报告、课堂讲授、个别谈话、批评表扬、提供榜样、树立典型等方法。

学校心理捕导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会谈、心理测量、技巧训练、角色扮演、沟通分析、行为矫正等。

在辅导过程中,有些沉默是由辅导人员引起的,其引起沉默的原因在于:1辅导人员本身对辅导缺乏热心,会谈中也很少主动以言语与来访者沟通。

他的沉默源于对辅导关系的冷漠,显示了辅导人员隐藏、退缩及保护自己的倾向。

2辅导人员在会谈进行中,尚未理清自己的思路,以致“不知该说什么”或“不知该怎么说”。

这种沉默实际上是辅导人员因自身原因而做出的失败的反应。

3沉默是辅导人员经过考虑有计划、主动引发的。

是一种具有辅导价值的沉默,具有积极的意义。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己整理版本)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己整理版本)

第一章心理卫生概述一、心理卫生概述(1)心理: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地分成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2)心理状态:是对某一时刻个体全部心理活动综合水平的描述,反映了心理的时间性、方向性、能动性(3)心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动力性。

(4)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个体心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力方向性。

(5)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

有两重含义。

一重含义: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

卫生: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

心理卫生:《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

比如精神疾病预防和康复、压力缓解等。

二、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什么?目标之一:心理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与处理。

目标之二:继续保持并增进个人健康状态。

对内,培养个人心理的抵抗力,防止不良适应的产生;对外,应培养个人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适应能力。

三、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1)自我意识良好:自知和自爱(实现方式: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自我评价)(2)社会功能良好(3)良好的人际关系(4)积极劳动实践四、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1.西方思想渊源西方:(1)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学说”。

人体包括四种体液分别对应四种人格特征,分别为:黑胆汁、黄胆汁、红血液、黏液;(2)柏拉图:健康人格需要理性、精神、食欲能力、“性爱”的协调一致。

精神失常主要由躯体因素造成,部分心理因素和神学因素。

2.中国思想渊源(1)春秋之初的管仲在《管子.内业》把善心、定心、全心、大心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并提出养心之术:正静、平正、守一。

(2)孔子思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讲义,第九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讲义,第九章

第九章教师心理卫生与辅导第一节教师心理卫生与辅导概述一、教师角色理论(一)教师角色“角色”一词原指舞台上演员所扮演的人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H.Mead)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将这个概念引入到社会心理学理论中来的,称为社会角色。

一般认为,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二)教师角色冲突工作家庭冲突是教师众多角色冲突中最为普遍的一个,下面就此做详细地介绍。

1.工作家庭冲突的概念格林豪斯(J.H.Greenhaus)提出,工作家庭冲突即工作家庭冲突是指个人在工作(或家庭)中承担的角色使其在家庭(或工作)中的角色扮演发生困难,一个领域的角色要求干扰了另一领域角色的执行,就会产生工作家庭冲突。

2.工作家庭冲突的结构格林豪斯和彼特尔认为,工作家庭冲突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基于时间的冲突、基于压力的冲突、基于行为的冲突。

不过,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三个维度在同一层面上并不对等,彼此之间有交叉甚至包含关系,所以,格林豪斯等人对工作家庭冲突结构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受到了更多的肯定,他提出了两个下位概念:工作一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

工作中产生的时间问题、压力问题等影响家庭责任的履行是工作--家庭冲突,而个体所承担的家庭角色所产生的需求对履行工作责任造成的干扰则是家庭--工作冲突。

3.工作家庭冲突的相关理论(1)工作家庭关系理论斯泰恩斯(G.Staines)整理了前人就工作与家庭关系进行研究时提出的三种理论,分别是分割理论、溢出理论和补偿理论。

分割理论认为,工作和家庭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个体能够把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完全区分开来,彼此之间既不相互影响拉不发生冲突;溢出理论认为,个体会把在工作(家庭)领域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带入到家庭(工作)领域中去;补偿理论认为,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是负向的,当个体在工作(家庭)领域投入较多时,相应在家庭(工作)领域的投入就会减少。

心里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00465

心里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00465

第一章:心理卫生概述1.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分成心理状况、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上大部分。

(了解这三部分包含的内容,这个曾经作为填空题考过)2.心理卫生:包含两重含义,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影响因素),其二是指一门学科心理卫生学,也有人称为心理辅导(曾作为多选题出现)。

3.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4点):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自知是自爱的基础)、社会功能良好、人际关系良好(真诚鼓励和赞美、团结的愿望和善意的批评、尊重他人接纳他人)、积极劳动实践。

4.在西方,心理卫生思想可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中找到;在我国,管仲的著作最早出现5.世界心理卫生运动中,比尔斯于1908年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即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目标为“保持健康,防止心理疾病”。

6.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首次开设了心理学课,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叫《心理》。

7.心理卫生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1)心理卫生对于防治心理疾病有意义(注意导致儿童与青少年问题的原因:发育因素、神经活动类型因素、躯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2)心理卫生对于防止躯体疾病有意义(心身疾病: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8.学校心理卫生对中小学生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1)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注意这一点下的两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影响)第二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1.WHO对健康的定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以心理的外部表现即行为表现为客观标准的。

3.健康和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界线,从正常到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4.健康心理的标准为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1—7)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1—7)

第二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WHO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
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 弱的状态。并提出10条健康的标准。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了人的心理 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
第三章
第一节
学校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辅导的概念与类型
适应性辅导有几个特点:
1. 辅导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 学生。“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学生”。 2. 辅导着重处理或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正常需要与其现实状 况之间的矛盾冲突。 3. 强调教育的原则,重视辅导对象理性的作用。 4. 工作侧重于学习指导、交往指导、生活指导、升学就业指导 等方面。 5. 辅导辅导伴随学生学校生涯的整个过程,关注他们的身心状 况,支持和帮助他们适应各阶段的学校生活,指导他们完成各 年龄段的自我发展任务。

第一章 心理卫生概述
第二节 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 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 柏拉图: 健康人格的决定因素是理性、精神以及维持 生命的食欲能力或性爱的相互协调一致。 精神失常主要是躯体因素造成的。 管仲: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内心修养的 标准。养心需要正静、平正、守一。 孔子:《论语》。重视教师素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 作用。
第二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WHO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部分章节知识归纳对比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部分章节知识归纳对比

忽视了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其在危机干预和处理、社会问题方面受到了限制
象;辅导员只顾及来访者的细枝末节问题,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创始
理论 基础
个人中心法
认知重建法
罗杰斯1951发表了《来访者中心治疗》,形成个人中心法
艾里斯、贝克、麦肯鲍姆
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即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的各种潜能的 贝克等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歪曲有5种形式:注意推断、选择性概括
基本原理 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可使症状消失,这种转变工作就是心理分析治疗
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同样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
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 辅导目标
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辅导关系 强调辅导人员隐匿的角色,以使来访者的情感投射到辅导员身上。相互信任又要保持距离
倾核向心:人都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自我概念: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他人价 、抑过郁度病引人申的、思夸维大内或容缩以小失、落走感极为端特的征思。维抑(郁注与意非推抑断郁:来即访在者证的据差缺异乏:或对不前充途分的时期便望草、率梦作想出内结容论、,对如想“象
值标准的认识
情境的解释。
马斯洛人的人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A外来的激发性生活事件;B来访者内在的非理性认知系统;C出现在病
含义 在长期进行心理分析的过程中,会把对父母、亲人的感情情绪依恋转移到辅导员身上
移情
反应的强烈性与不相适应性 特征
反应的持久性 阳性移情(正移情) 类型 阴性移情(负移情)

教育学-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重点分析

教育学-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重点分析

第三章:学校心理辅导学习目标:1、了解学校心理辅导的概念与类型2、了解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与内容3、了解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与途径第三章:学校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的含义: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理解这一定义,应注意:(1)学校心理辅导强调面向全体学生;(2)心理辅导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工作重点是预防和发展;(3)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活动,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第三章:学校心理辅导二、心理辅导工作包含三点特征:1、心理辅导是建立在特殊人际关系基础上的工作,特点是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2、这个工作是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一种专门工作;3、这个工作是辅导人员通过言语等手段对当事人给予指导帮助的过程。

第三章:学校心理辅导三、如何理解“: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心理辅导就是学校心理辅导”?1.从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和职能上看,它较好地体现了心理辅导的教育和发展两大基本职能,教育和发展是学校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

2. 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对象来看,它主要是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大、中、小学校的学生。

3. 从学校心理辅导的效能看,由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全日制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动荡和不稳定时期,学生群体是一个大的群体,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大量的。

第三章:学校心理辅导四、学校心理辅导的类型:适应性辅导和发展性辅导。

1、适应性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增强对环境和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重点(3)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重点(3)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重点(3)★罗杰斯指出:“辅导的成功主要并非依赖辅导员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辅导员是否具有某种态度。

”★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一般认为,抑郁病人的思维内容是以失落感为特征的。

★精神分析法的基本辅导目标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二是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代币法又称代币管制法,是一种通过强化而形成某种期望出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

★重读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内容中认为重要的字或词以强调的语气进行重复。

★阐释就是指症状的无意识隐义和动机揭露出来使其进入意识的一种方法。

★神经症是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

★心理辅导巩固结束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巩固效果和追踪调查。

★问卷一般可分为开放型、封闭型和图画型三种类型。

★在心理辅导理论中,被视为继心理分析法、行为转变法之后的“第三种势力”的是个人中心疗法。

★认知重建理论把自我挫败看成是来访者不良认知的结果。

★有些人要求事情都按照自己喜欢和期望的去发展,否则便觉得很糟糕、可怕。

这种认知被称为虚拟陈述。

★中小学生的认知卫生问题主要包括发展性和适应性。

★辅导人员自我开放的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辅导人员自己对来访者的体验和感受,二是辅导人员向来访者谈与辅导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心理辅导在解决问题阶段的任务有三项:制定辅导目、选择辅导方案和实施指导帮助。

★认知重建法的代表人物有艾利斯、贝克和麦肯保姆。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就心理卫生来说,自我意识良好的核心是自尊和自爱。

★心理辅导开始阶段的任务有三项:建立辅导关系、掌握学生的资料和进行分析诊断。

★在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时,提问的方式有两种,即质疑式和夸张式。

★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的尊重是使来访者人格产生建设性变化的关键条件。

★系统脱敏法由精神病学家沃尔帕首创。

★常用的行为强化法包括奖励、惩罚和_强化不相容反应_。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辅导站资料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辅导站资料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第一章心理卫生概论第一节心理卫生的基本概念一、心理卫生的定义心理卫生是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周围世界的良好影响,维护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并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使人处于一种完整的健康状态。

心理卫生的内容:1、首先应对心理卫生的对象和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地了解;2、其次,是根据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制定出保持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一般和特殊心理卫生的原则和方法;3、提供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劳动的各个领域中进行活动时所要注意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4、制定培养和锻炼健康人格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

二、心理卫生的种类1、根据个体不同的年龄阶段划分;(1)胎儿期心理卫生;(2)婴幼儿期心理卫生;(3)学龄儿童心理卫生;(4)青少年心理卫生;(5)成年期心理卫生;(6)老年期心理卫生。

2、根据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应用范围划分(1)学校心理卫生;(2)家里心理卫生;(3)职业心理卫生;(4)社区心理卫生。

第二节心理卫生发展简史1、心理卫生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

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

2、1792年法国精神科医生比奈尔率先将那些被中世纪宗教迷信观念视为“魔鬼”的精神病人从锁链和酷刑中解放出来。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世界心理卫生的起点,比奈尔亦被视为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

3、现代心理卫生始于1908年的美国,而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兴起作出直接贡献的是美国的比尔斯。

4、中国的现代心理卫生事业发展起于20世纪30年代。

第三节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经典的心理健康标准1、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模式自我实现是指个人的潜在能力、天资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实现,是使命的完成,是个人对自身的内在价值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

马斯络认为,只有充分实现个人的全部潜能,即实现人生全部价值的人,才能成为自由的、健康的、无畏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胜任工作,有发明、有创造、成为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 他们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及注意等方面的特征;一个认知能力高度发展的人,常常具有这样的特点:敏锐的观察 力(感知能力)、较高的记忆力、稳定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灵活的思维能力
准备期
按照适应症来选择辅导对象
预备治疗期
进行两周左右的试验性分析和联想
消除不良行为,并代之以更有效能的行为 强调辅导员主动与指导的角色
1. 了解来访者适应不良与异常行为产生的原因。 2 .确定来访者的适应不良与异常行为的主要症状表现,作为辅导的目标,即确定需要矫正的异常行为。
治疗一期
建立并维持辅导上的同盟关系
治疗三期
能承受与辅导人员分离时的焦虑和丧失亲人般的痛苦
5 .根据行为辅导技术的性质及来访者行为改变的情况,分别给予阳性强化或惩罚
6 .根据来访者行为变化情况,调整辅导方法,同时让来访者本人能够掌握和使用,以巩固疗效并将疗效扩展到日常 生活环境之中去。(概括而言,即了解原因、确定症状、说明方法、采取治疗、给予强化、调整方案)。
帮助来访者改变其不正确的自我概念,改变其对待自己的方式
辅导关系 辅导关系胜于辅导技巧
帮助来访者找出他头脑中不现实、不合理的错误、扭曲的观念,并帮助他建立较为现实的认识问题的思 维方法,减少扭曲的认知所造成的情绪及行为的不良后果,不仅帮助来访者消除已有的症状,同时也帮 助他尽可能地减少产生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倾向性,改变其人生哲学,促使其人格产生深刻的变化
辅导员更多地扮演一位教师与指导者的角色,而来访者则处于学生或学习者的地位上 监察消极的自动化思想,并使来访者明确认识到,其思维认知是不合理的
来访者求助—访员说明—鼓励—接纳—来访者成长萌动—接纳—接纳—澄清—效果—扩大效果—全 辅导过程
面成长—辅导结束 辅导 方法
三种最重要的态度: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尊重(这是使来访者人格产生建设性改变的关键条件)和 移情的理解(共情)
倾核向心:人都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自我概念: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他人价 、抑过郁度病引人申的、思夸维大内或容缩以小失、落走感极为端特的征思。维抑(郁注与意非推抑断郁:来即访在者证的据差缺异乏:或对不前充途分的时期便望草、率梦作想出内结容论、,对如想“象
值标准的认识
情境的解释。
马斯洛人的人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A外来的激发性生活事件;B来访者内在的非理性认知系统;C出现在病
系统脱 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绪,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 敏法: 虑的目的 沃尔帕 步骤:排列焦虑等级层次表;放松训练,以全身肌肉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系统脱敏过程,想象系统 首创 脱敏和现实系统脱敏 厌恶法 将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来访者须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
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墨兹比发展。方法:让来访者生动地想象引起其情绪困扰的情境;要求来访者保持想象这一情景,但帮 助合他理把情消绪极自情助绪表:改艾变里为斯适发度展情绪,;先停想止AC想,象再,找要B,求再来做访辩者论讲D述,他最是后怎写样出想E效才果使情绪发生变化的)
小学生
中学生
辅导
问 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正常心理特征
立 强调。潜意识对行为的重要作用,重视婴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创立的一些方法和技术都有积极贡献
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心理辅导方法之一,把辅导重点放在外显的特殊行为上,有明确的辅导目标和结果;方法源自于实 证性研究,较客观、科学;效果立竿见影;操作性强。深受辅导员欢迎
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者施行,需对来访者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经历,过于强调本能、潜意识、婴幼儿期的性经验, 不适用水准较高,渴望高度成长的来访者;只治标不治本,难以改变行为深层问题;使来访者成为被操控、控制的对
忽视了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其在危机干预和处理、社会问题方面受到了限制
象;辅导员只顾及来访者的细枝末节问题,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创始
理论 基础
个人1发表了《来访者中心治疗》,形成个人中心法
艾里斯、贝克、麦肯鲍姆
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即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的各种潜能的 贝克等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歪曲有5种形式:注意推断、选择性概括
含义 根据“梦的工作”规律进行解析,来发掘梦着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 六种规律 被压抑于潜意识中的欲望、情感、意念、精神创伤与矛盾冲突,由于超我的稽查作用,要在梦中表
象征 现出来则需进行伪装或改变形式,象征化即用一种中性事物来象征,替代一种所忌讳的事物,可减
化 少或避免引起梦中自我的痛苦或创伤
基本步骤:选择安静整洁光线柔和无干扰环境,让来访者舒服地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体验紧张放松的 感觉,逐步进行主要肌肉群紧张和放松练习 放松法 注意:第一次辅导员与来访者一起做,可减轻焦虑程度,并提供模仿信息;放松技术的引导语,有条件可 录音;在放松过程中,帮助来访者体验身体放松后的感受,并嘱其回家后每天做一次,每次15分钟
阻抗
抗拒作用,来访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辅导员重心偏移
评价
贡献 局限
阐释
含义 把症状的无意识隐义和动机揭露出来,使其进入意识的一种方法,是克服阻抗的主要方法 过程 对其一些本质问题加以解释、引导和劝阻、使来访者理解自己一直没有理解的心理事件,把看起来
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似辅乎导无模意式义,的其想后法许行多为新与的可辅理导解理的论往是事在联其系基起础来上,建使立来起访来者的逐,渐是理精解神阻分抗析和理移论情的的延性伸质、,修从正而或使对症
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包含物理刺激、化学刺激、想象中的厌恶刺激
开始即让来访者进入最使其恐惧的情境中,或让他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观念或直接置身于严重恐怖的环 暴露法
境,以加深来访者的焦虑程度,适合焦虑和恐怖倾向的辅导
典型方法
释梦
移置 在梦中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转移和投向于另一个对象方面去 凝缩 在梦中将内心所爱或恨的几个对象凝缩成一个形象表现出来 投射 在梦中将自己某些不好的愿望或意念投射于他人减轻对自我的谴责 变形 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或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次 梦者在梦醒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地对自己的梦加以修改加工,使它比较有次序、合乎逻辑或将梦 加工 中最有意义的东西置于次要与不显著地位
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辅导 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辅导员的态度为中心,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有一 定的积极价值
不适用于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用于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过分忽视 历史因素,不在意辅导员价值观的影响都有其局限性
三栏目技术
真诚:将真正的自我表现出来,让来访者了解你也是一个人,并非只是扮演某一个角色
积极地尊重:包每个来访者都看成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人,既接纳他的长处,也宽容他的短处,创造 典型方法 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来访者能够更大程度地表达自己
基本假设:人的感觉反映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事件,而是受人的认知影响。三个步骤:训练来访者自己 意识到并记录下内心的自责思想;弄清这与些不思合想理失信真念的辩根论源技;术联系对它们的反击,发展更加现实的自我 帮助来访者向其不合理信念提出挑战和质疑,以动摇其信念。方法:找到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通过辩 论,以积极提问(包含质疑式和夸张式)的方式促使来访者主动思考
含义 在长期进行心理分析的过程中,会把对父母、亲人的感情情绪依恋转移到辅导员身上
移情
反应的强烈性与不相适应性 特征
反应的持久性 阳性移情(正移情) 类型 阴性移情(负移情)
生物反 是借助现代电子仪器将来访者体内生理机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使来访者能根据这些 馈法 反馈信号,有意识地学习调控自己的内脏功能和身体功能,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
通过强化而形成某种期望出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当来访者出现某种预期的良好行为时,立即给予奖 励,使该行为得以强化。注意确定需要改变的目标行为、确定代笔类型、选择支持代币的强化物、建立代 代币法 币兑换规则)、示范法、行为契约法、生物反馈法(借助现代电子仪器将来访者体内生理机能予以描记, 并转换呈声光等反馈信号,使来访者能根据这些反馈信号,有意识地学习调控自己的内脏功能和身体功 能,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
辅导 方法
自由联想
让来访者在一个安静、光线适当的房间里或躺坐在沙发上,尽量放松,辅导员站坐在其后,使其打 消顾虑,随意进行联想,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说出来,无论多荒诞等;
辅导员不要随意打断,但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 辅导员的工作在于帮助对方回忆起童年所遭遇到的一切经历或精神创伤与挫折,分析后发现那些与 病自情由相联关想的的心作理用因就素是把,引特起别来是访来者访焦者虑所的谈潜的意内识容心出理现冲停突顿带或到避意而识不领谈域时中,往,往发可掘能潜是意关识键中之的处症结所 在 时间一般要进行几十次,每周3-5次,持续时间几个月到半年以上
创始
理论 基础
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潜意识理论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人体结构理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论
性欲学说
精神分析学 说的修正
行为转变法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沃尔帕、艾森克、班杜拉 最行初为基主础义是:巴华甫生洛在夫美经国典首条先件提反出射来试,验他认、为华引生起儿反童应强的迫条性件恐怖 (症即实刺验激)都是可以进行观察和测量的,反对主观的推测 和解释,主张用客观和实验方法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从巴普洛夫关于狗的应答性条件反射实验的成功和桑代克关于 学习效果规律现象的发现中也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基本原理 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可使症状消失,这种转变工作就是心理分析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