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达试验

合集下载

肥达试验的原理

肥达试验的原理

肥达试验的原理
肥达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实验方法,用于检测未知物质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肥达试验的原理基于蛋白质与铜离子的络合反应,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蛋白质。

下面将详细介绍肥达试验的原理及其操作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肥达试验的原理。

在肥达试验中,我们所使用的试剂是古
氏试剂,它是一种含有碱性氨基酸和铜离子的溶液。

当古氏试剂与蛋白质发生反应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会与铜离子形成络合物,从而使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为紫色或红色。

这种颜色的变化可以用肉眼观察或者通过光谱仪来检测。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肥达试验的操作步骤。

首先,将待检测的样品溶解在水中,然后加入适量的古氏试剂。

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果出现紫色或红色,则说明样品中含有蛋白质;如果溶液仍然保持蓝色,则说明样品中不含蛋白质。

在进行肥达试验时,需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样品的浓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的浓度会使试验结果不准确,过低的浓度则可能导致无法检测到蛋白质的存在。

其次,需要保证使用的古氏试剂质量良好,避免受到杂质的干扰。

最后,在进行试验前需要做好实验室安全防护工作,避免对人身造成伤害。

总之,肥达试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于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通过了解肥达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实验,并获得准确的结果。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

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

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
肥达试验(Fehling's test)是一种用于检测还原糖(如葡萄糖)的定性试验。

它基于还原糖(还原性物质)能够将Fehling's
试剂中的铜离子还原为沉淀(红棕色的氧化铜)的性质。

该试剂由碱式硫酸铜(CuSO4和NaOH的混合物)和柠檬酸钠组成,可使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产生颜色变化,从而表明还原糖的存在。

外斐氏反应(Wittig reaction)是一种有机合成反应,通过烷
基化亚磷酸盐与醛/酮反应得到不饱和化合物的方法。

该反应
该被挪威化学家Georg Wittig于1954年发现,因此得名。


斐氏反应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领域,可用于合成双键或环状化合物,对于构建碳-碳键非常有用。

外斐氏反应的原理是亚磷
酸盐与醛/酮反应生成由亚磷酸盐中的磷葡糖分子离解形成的
负离子,然后经过亲电进攻反应形成不饱和化合物。

肥达试验_精品文档

肥达试验_精品文档

肥达试验简介肥达试验是一种用于测定制药原料中糖含量的常用方法。

它基于糖的还原性,通过与肥达试剂反应来确定糖的含量。

肥达试验通常用于测定果汁、果酱、食品添加剂等样品中的糖含量。

本文将介绍肥达试验的原理、步骤和操作注意事项。

原理肥达试验是基于糖的还原能力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糖具有将某些化合物还原为对应酒石酸盐的能力。

肥达试剂包含了硫酸铜和苏打溶液,将肥达试剂加入含有糖的溶液中,若其中含有还原性化合物,会观察到从蓝色变为黄色的现象,颜色的深浅与糖含量成正比关系。

因此,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确定样品中糖的含量。

步骤1.准备样品: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可以是果汁、果酱等含糖样品。

2.配制肥达试剂:将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与苏打溶液混合,配制成肥达试剂。

3.反应:将适量的肥达试剂滴加到样品中,摇晃均匀。

4.观察颜色变化: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通常从蓝色变为黄色。

5.记录结果: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与标准溶液对照,推算出样品中的糖含量。

注意事项1.操作环境需干燥,避免试剂受潮。

2.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必须佩戴。

3.注意肥达试剂的使用量,避免溶液过浓或过稀影响结果准确性。

4.样品需事先过滤,去除杂质。

5.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避免操作失误。

6.注意观察颜色变化,需密切注意,避免结果误判。

7.样品容器需清洁,避免影响反应结果。

结论肥达试验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测定糖含量的方法。

通过与肥达试剂反应,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推算出样品中糖的含量。

在实际应用中,肥达试验常用于测定果汁、果酱等食品中的糖分含量。

在进行肥达试验时,需要注意操作环境的干燥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

同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避免操作失误。

只有在正确操作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准确的糖含量结果。

本文简要介绍了肥达试验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了解肥达试验的原理和操作要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糖含量的测定工作。

肥达试验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该试验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样品中糖的含量,为相关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外斐试验和肥达试验

外斐试验和肥达试验

外斐试验和肥达试验外斐试验和肥达试验是两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它们的目的是探索人类的认知和决策过程。

这两种实验都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而且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1. 外斐试验外斐试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伦·外斐(Ellen Lang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和决策行为。

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将一些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被告知他们正在参加一个关于记忆力的实验,而另一组则没有被告知。

然后,实验者给每个人一个任务,要求他们数出一些物品中有多少个特定的颜色。

结果发现,那些被告知他们正在参加一个记忆力实验的人,他们的表现要比那些没有被告知的人要好。

这说明了人们的心理状态对认知和决策的影响。

实验者认为,被告知正在参加一个记忆力实验的人,他们更加关注任务本身,从而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了他们的表现。

2. 肥达试验肥达试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肥达(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类的决策过程和判断行为。

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让被试者面对两个选项,每个选项都有一个概率和一个收益。

被试者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做出选择。

结果发现,大多数被试者更愿意选择那个收益更高的选项,而不是那个概率更高的选项。

这说明了人类的决策过程可能受到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实验者认为,人们往往更关注收益本身,而不是概率,因此他们会选择那个收益更高的选项。

3. 实验的意义这两种实验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类的认知和决策过程。

它们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这些实验揭示了人类的认知和决策过程可能受到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其次,这些实验也表明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对认知和决策的影响。

最后,这些实验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如何改善人类认知和决策的启示。

肥达试验的原理

肥达试验的原理

肥达试验的原理
肥达试验是一种用于测定某物质中可溶性固体物质含量的方法。

其原理基于物质的溶解特性,通过将待测样品与某一溶剂进行反应,并通过重量差来计算出溶解的固体物质含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取一定质量的待测样品,并称取其质量。

2. 将样品加入预先称好的溶剂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3. 将溶解后的溶液过滤,将滤液收集。

4. 将滤液置于加热板上用温度适宜的程度加热,使其水分蒸发,直到溶液完全干燥。

5. 将干燥后的残渣置于恒温烘箱中加热一段时间,直到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6. 计算可溶性固体物质的含量,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可溶性固体物质含量(%)=(残渣质量 - 初样质量)/ 初样
质量 × 100%
肥达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对于确定某物质中的可溶性固体物质含量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外斐试验和肥达试验

外斐试验和肥达试验

外斐试验和肥达试验外斐试验和肥达试验是两个重要的实验方法,它们在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实验原理、应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等方面对这两种试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外斐试验外斐试验,又称为外源性试验或交互作用试验,是一种通过改变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变化的实验方法。

在外斐试验中,研究者需要设计一组实验,将自变量分别设为不同的水平,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同时,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者需要控制实验条件,使得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仅仅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

外斐试验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领域中,常常被用于研究药物、疾病、心理因素等的影响。

例如,在药物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外斐试验来观察不同剂量的药物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确定最佳的用药方案。

外斐试验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控制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同时,外斐试验的实验设计也比较简单,易于操作。

但是,外斐试验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无法考虑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非线性关系等问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实验条件选择适合的试验方法。

二、肥达试验肥达试验,又称为内源性试验或自身对照试验,是一种通过比较同一组样本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来观察因变量变化的实验方法。

在肥达试验中,研究者需要选择一组具有相似特征的样本,并将它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然后,研究者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处理,而对照组则不进行处理。

最后,研究者需要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变化情况,以确定处理对因变量的影响。

肥达试验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常常被用于研究治疗效果、干预效果、社会政策等的影响。

例如,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肥达试验来观察某种心理干预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确定最佳的干预方案。

肥达试验的优点在于它可以考虑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非线性关系等问题,同时也可以控制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临床意义

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临床意义

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中,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是两个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常用检测方法和评估指标。

它们作为衡量免疫系统功能和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的原理、操作方法、临床意义及相关疾病。

一、肥达试验(P-D反应)的原理和应用1. 肥达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肥达试验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对肥达菌(属于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的特异性IgG抗体来评估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程度及免疫应答情况。

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患者血清与肥达菌抗原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可见的沉淀反应。

2. 肥达试验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肥达试验在结核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阳性的肥达试验提示患者体内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并能帮助评估感染的程度。

该试验可用于判断结核病是否处于活动期,对于携带者的筛查、结核性脑膜炎的辅助诊断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二、外斐氏反应的原理和应用1. 外斐氏反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外斐氏反应是评价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一种方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与人类红细胞(RH阴性)凝集反应的自然发生来反映血清中抗凝集抗体的含量。

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患者血清与RH阴性人类红细胞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

2. 外斐氏反应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外斐氏反应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疾病活动性评估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

阳性的外斐氏反应提示患者体内存在过多的抗凝集抗体,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外斐氏反应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疾病的预防控制。

三、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临床意义的总结回顾1. 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在临床中的重要性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作为常用的免疫功能评估工具,帮助医生了解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情况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程度和活动性。

它们不仅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疾病的预后判断和预防控制措施。

肥达试验原理

肥达试验原理

肥达试验原理
肥达试验是一种用来测量蒸汽压的实验方法。

实验中使用一个闭合的容器,在容器中放入待测液体,并用一个小孔连接到一个大型水槽上。

在液体中加热后,液体开始沸腾产生蒸汽,并通过小孔进入水槽。

根据蒸汽产生的速度,可以推算出液体的蒸汽压。

实验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一个密封的容器,容器中放入待测液体,再用一根细管连接到水槽上。

细管上的小孔用来控制液体蒸汽流入水槽的速度。

2. 将容器放在恒温水浴中,使待测液体加热。

3. 待测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开始产生蒸汽并进入水槽。

根据小孔的大小和液体蒸汽产生的速度,可以计算出蒸汽压。

4. 蒸汽压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数据来确定,并绘制出蒸汽压-温度曲线。

通过肥达试验,可以得到不同温度下液体对应的蒸汽压值,从而可以对液体的性质进行研究和分析。

在化学实验中,肥达试验常用于确定液体的沸点和蒸汽压。

肥达试验原理

肥达试验原理

肥达试验原理一、引言肥达试验是一种常用于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的实验方法,通过测量土壤湿度和重量的变化来计算土壤水分容量和水分吸力等参数。

本文将详细介绍肥达试验原理。

二、肥达试验装置肥达试验装置由以下部分组成:1. 肥达仪:包括一个钢制圆筒和一个可调节高度的支架,用于固定圆筒并将其插入土壤中。

2. 水箱:用于提供水源并通过管道与肥达仪相连。

3. 电子天平:用于测量土壤重量。

三、肥达试验步骤1. 将肥达仪插入土壤中,并将支架调整到适当高度。

2. 在圆筒内加入一定量的干燥土壤,并记录其重量。

3. 向圆筒内注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使其完全浸润土壤。

4. 等待一段时间后,将多余的水排出,并记录圆筒内剩余的水重量。

5. 将圆筒取出,将其中的湿润土壤取出并记录其重量。

四、肥达试验原理肥达试验原理基于土壤的吸水性和保水性,通过测量土壤湿度和重量的变化来计算土壤水分容量和水分吸力等参数。

1. 土壤水分容量:指土壤在完全饱和状态下所能保存的最大水分量。

在肥达试验中,圆筒内加入一定量的干燥土壤后,注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使其完全浸润土壤。

等待一段时间后将多余的水排出,并记录圆筒内剩余的水重量。

通过计算可得到土壤的饱和含水率,即土壤最大保存水分量。

2. 水分吸力:指土壤对周围环境中空气、植物根系等处于低压状态时吸附或保持水分的能力。

在肥达试验中,将湿润土壤取出并记录其重量,然后将其放置在室温下,等待其失去自由流动状态并停止排水。

通过计算可得到土壤剩余含水率,即吸附或保持住的部分含水率。

然后根据圆筒内剩余的含水率计算出相应的吸力。

五、结论肥达试验是一种常用于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的实验方法,通过测量土壤湿度和重量的变化来计算土壤水分容量和水分吸力等参数。

该方法简便易行,可用于不同类型的土壤和不同含水率下的试验。

肥达试验操作方法

肥达试验操作方法

肥达试验操作方法
肥达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1. 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通常取自于土壤样品采集器中的样品。

样品的数量根据需要测定的有机质含量确定。

2. 将土壤样品倒入一个干净的容器中。

如果土壤样品有大块的团聚物,可先用手或工具将其分解,并使整个样品均匀分散。

3. 将土壤样品表面的杂质和大颗粒物进行去除,可用筛网进行过滤。

筛孔的大小要根据需要确定,一般选取0.25-0.50mm的筛孔。

4. 将筛选过后的土壤样品放入干燥器或烘箱中,在60-70的温度下干燥24小时,以去除其中的水分。

注意,不要过度干燥,以免对有机质的损失。

5. 取出干燥后的土壤样品,放入肥达试验的试剂瓶中,试剂瓶中已加入肥达试剂。

试剂的用量根据样品的量和有机质含量的预估值确定。

6. 将试剂瓶放入肥达试验仪器中,启动仪器进行试验。

仪器会对试剂和样品进行振荡和加热反应,反应一段时间后,根据仪器显示的结果,得出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7. 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出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和比较。

需要注意的是,肥达试验操作时要严格控制条件,避免外界因素对试验结果产生干扰。

同时,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对试剂和样品造成伤害。

肥达试验

肥达试验

肥达实验
原理:用已知的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待测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实验,以测定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步骤:
1、取两块洗净晾干的20孔凹窝塑料板,分成4组,2排/每组用蜡笔做
好标记。

用微量移液器于每组的1—8孔内加入生理盐水,然后在每组的第1孔内加入已经稀释成1:10的病人血清,吹打混匀后吸出至第2孔,在吹打混匀后吸入至第3孔,如此稀释到第7孔,吸出弃去,第8孔不加病人血清,作为对照孔。

同法滴2、3、4组一次作对倍稀释。

2、于第一组各孔内加入伤寒杆菌“H”液,同法于第2、
3、4组各孔依
次加入伤寒“O”、副伤寒甲、乙菌液;,
3、加完菌液,振荡摇匀,置56℃温箱30—60min,取出观察结果,记
录凝集价,并做出判断。

结果判断
以能出现++凝集现象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凝集效价。

++++ 完全凝集,上层液体澄清,细菌凝集块全部沉于管底
+++ 大部分凝集,上层液轻度混浊,凝集块沉于官底
++ 部分凝集,管底仅有少量凝集块上层液体较澄清。


+ 小部分凝集,管底有小量凝集块,上层液体较混浊。

—无凝集现象,管底液体呈均匀混浊。

结果:
1 2 3 4 5 6 7 8 血清最低稀释
度1:40 1:80 1:160 1:320 1:640 1:1280 1:2560 对照伤寒“H”++++ ++++ +++ ++ + - - - 伤寒“O”++++ ++++ +++ ++ ++ + - - 副伤寒甲- - - - - - - - 副伤寒乙- - - - - - - -。

【名称】肥达反应

【名称】肥达反应

【名称】肥达反应【英文名】Widal test【别名】肥达氏反应【概述】伤寒、副伤寒患者发病12天后血清中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并逐渐上升,至第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肥达反应,又称伤寒血清凝集试验,是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血清学试验,以检查血清中抗体效价及其增长幅度。

【原理】人类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后,约经1~2周即可在血清中出现抗体(凝集素),此种抗体与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相混合,在适当电解质参加下可出现凝集现象。

肥达反应是用伤寒沙门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与乙型(B)副伤寒沙门菌的标准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常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

【试剂】(1)诊断菌液:生物制品研究所有商品供应。

一般包括伤寒沙门菌H、O,副伤寒沙门菌A、B。

用前按使用说明稀释至适当浓度(一般为每毫升含10亿菌体)。

但应注意有效期限,如出现自凝者不应使用。

(2)被检血清(可以不加温灭能)。

(3)生理盐水(8.5g/L)。

【操作方法】(1)准备4排小试管,每排7支,标明记号。

(2)另取中号试管1支,加入生理盐水3.8ml及被检血清0.2ml(吸注液应将吸管外壁拭净,注液时把吸管插至管底,以防过多沾于试管内壁)。

(3)用吸管将上述二者混匀(需用吸管连续吸注3次,吸时深入液面下,注时离开液面)使成1∶20的血清稀释液。

(4)吸取上述1∶20血清稀释液2ml,按每管0.5ml液量分别加入各排之第1管。

(5)于上述中号试管内加入生理盐水2ml并混匀,此种血清经2倍稀释(由1∶20稀释成1∶40)。

(6)再吸取此1∶40血清稀释液2ml,按每管0.5ml液量分别加入各排之第2管。

(7)如此连续稀释到各排第6管为止。

各排的第7管只加生理盐水0.5ml,不加血清,作为抗原对照。

此时各排第1至第6管的血清稀释度依次为1∶20、1∶40、1∶80、1∶160、1∶320、1∶640。

(8)将前述的四种诊断菌液分别加于1、2、3、4各排的每一试验管及抗原对照管内,每管0.5ml。

肥达试验名词解释

肥达试验名词解释

肥达试验名词解释肥达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和分析某种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毒性和安全性的方法。

它是一种常规的实验方法,通常用于评估药物、化学物质和其他化合物对动物或人体的影响。

肥达试验得名于德国药理学家约翰·乔治·肥达(JohannGottlieb Fritze Hertwig),他发明了这种实验方法。

该实验方法的原理是将物质在一组受试动物体内进行长期暴露,然后通过观察动物体内发生的变化来评估物质的毒性和安全性。

肥达试验通常分为急性肥达试验和慢性肥达试验两种。

急性肥达试验是将物质投与动物体内,观察短时间内的生理和行为变化,以评估物质对动物的急性毒性。

慢性肥达试验是将物质长期投与动物体内,观察长时间内的生理和行为变化,以评估物质对动物体内系统的慢性毒性和安全性。

肥达试验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和化学物质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

它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毒性和药效,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此外,肥达试验还可以用于评估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预测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然而,肥达试验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方面,由于在动物体内进行的实验无法完全复制人体内的生理和代谢过程,因此肥达试验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无法准确预测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另一方面,肥达试验涉及使用大量动物进行实验,可能涉及动物福利和伦理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人们逐渐采用替代实验方法,如体外试验、计算机模拟等,以降低对动物的实验使用,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

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通过立法和政策来限制和减少对动物的实验使用。

总的来说,肥达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物质毒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实验方法。

尽管它存在一些争议,但在直到发展和应用替代实验方法之前,肥达试验仍然是研究和评估药物和化学物质安全性的基本实验手段。

肥达试验的原理

肥达试验的原理

肥达试验的原理
肥达试验是一种用于测定脂肪含量的常用方法,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溶剂将脂肪
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然后通过蒸发溶剂的方式得到脂肪的含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肥达试验的原理。

首先,将待测样品加入到肥达瓶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溶剂,通常使用的溶剂是
乙醇和正己烷的混合物。

接着将肥达瓶放入水浴中,通过加热使得样品中的脂肪溶解到溶剂中。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将样品中的脂肪完全提取出来。

然后,将肥达瓶中的溶液倒入脂肪皿中,再次加热使得溶剂蒸发。

在这个过程中,脂肪会残留在脂肪皿中,而溶剂则会被蒸发掉。

当脂肪皿中的溶剂完全蒸发后,就得到了样品中的脂肪含量。

最后,将脂肪皿放入干燥箱中进行干燥,使得残留在脂肪皿中的脂肪得到进一
步的干燥。

干燥结束后,就可以得到样品中脂肪的含量了。

总的来说,肥达试验的原理就是利用溶剂将样品中的脂肪提取出来,然后通过
蒸发溶剂得到脂肪的含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且准确性较高,因此在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

肥达试验名词解释

肥达试验名词解释

肥达试验名词解释肥达试验是一次实验性的研究,旨在探究对学习过程中伤害性和有害性客观评价的影响。

本实验也称作布莱克-摩斯实验,它的发起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布莱克和法兰西斯摩斯。

而它的参与者则来自于美国匹兹堡的一个高中。

肥达试验从1953年开始进行,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给予正面客观评价”,这次实验使用肥达作为对象,肥达是一种虚构的小动物,这种动物会听话,但不会有任何反应。

实验参与者每天都会向肥达讲述一些有关它在早上做的事情的故事,并且给予它正面的客观评价,以及一系列的表扬和奖励。

尽管肥达无法有任何反应,但实验还是持续了整整两个月,期间参与者们都会给出有助于肥达学习的正面客观评价。

第二部分是“给予负面客观评价”,这次实验和第一部分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动物被给予的客观评价从正面变成了负面,参与者每天都会给出有助于肥达学习的负面客观评价,而且,实验也持续了两个月,期间参与者们继续给出有助于肥达学习的负面客观评价。

肥达试验的最终结果显示,正面客观评价和负面客观评价对参与者的学习过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给予正面客观评价的实验组中,参与者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改善,他们在学习任务中表现出更好的领悟能力和技能,而且也更有信心。

另一方面,在给予负面客观评价的实验组中,参与者的学习能力却有所下降,他们在学习任务中表现出来的领悟能力和技能比较差,而且也没有什么信心,情绪也不稳定。

肥达试验的结论揭示了客观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即客观评价对学习和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它还告诉我们,正面客观评价比负面客观评价更有利于参与者的学习,并将有助于他们达到更高的水平。

而负面客观评价则会阻碍参与者的学习,并且可能会降低参与者的学习兴趣。

因此,肥达试验为教育者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它们应该以正面的客观评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不是以负面的客观评价来进行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肥达试验的原理和应用

肥达试验的原理和应用

肥达试验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肥达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土壤渗透性试验,用于评估土壤的渗透性能力。

它基于达西彻现象,通过测量水分在土壤中的下降速度来确定土壤的渗透性。

以下是肥达试验的基本原理:1.水的渗透性:土壤的渗透性是水在土壤中传播的能力。

当土壤的渗透性较好时,水分能够快速地通过土壤层,土壤中的水分能够迅速被周围植物吸收和利用。

而当土壤的渗透性较差时,水分会在土壤中积聚,导致土壤过度湿润,植物根系容易受到氧气不足的影响。

2.达西彻现象:当土壤中存在较大的孔隙时,水分在孔隙中可以形成大量的连通管道,水分会通过这些管道迅速下渗。

这种现象被称为达西彻现象,也是肥达试验能够测量土壤渗透性的基础。

3.下降速度与渗透性的关系:肥达试验利用水分在土壤中的下降速度来评估土壤的渗透性。

当土壤渗透性较好时,由于孔隙结构的连通性较高,水分能够迅速地下降,下降速度较快。

而当土壤渗透性较差时,由于孔隙结构的连通性较低,水分下降速度较慢。

因此,通过测量水分在一定时间内在土壤中的下降距离,可以推算出土壤的渗透性能力。

2. 应用肥达试验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农田灌溉系统设计肥达试验可以用于评估农田土壤的渗透性能力,从而为灌溉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了解土壤的渗透性,可以选择合适的灌溉时间和灌溉水量,避免过度灌溉或不足灌溉,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2.2 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工程肥达试验可以帮助评估土壤的渗透性,在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渗透性较差的土壤,可以通过添加改良材料,如沙子、有机物质等,改善土壤的排水性能,增加孔隙结构的连通性,提高土壤的渗透性。

同时,了解土壤的渗透性还有助于设计合适的排水系统,避免土壤水分过度滞留而导致植物根系受损。

2.3 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估肥达试验也可以用于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估。

通过定期进行肥达试验,可以观察土壤渗透性的变化,了解土壤的水分状况,判断土壤的排水能力和水分保持能力,评估土壤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适合进行农业生产或其他用途。

肥达试验的检测原理

肥达试验的检测原理

肥达试验的检测原理
肥达试验是检测食用油脂中过氧化值的常用方法,原理是利用碘与不饱和脂肪酸反应生成碘化物的作用。

主要检测原理如下:1. 取食用油样品溶解在氯仿或冰醋酸溶液中。

2. 加入过量的饱和碘化钾溶液,振荡混合使之充分接触。

3. 不饱和脂肪酸中的碳碳双键会与碘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不饱和脂肪酸碘化物。

反应程度与不饱和程度成正比。

4. 反应一段时间后,用稀硫酸溶液止反应。

未反应的碘化物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碘离子。

5. 用稀硫酸抽提上层的氯仿溶液或冰醋酸溶液。

提取液中含有根据反应生成的碘离子。

6. 使用曙光灯和光电分光光度计,测量波长350nm处的吸光度。

7.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提取液中的碘含量,即间接测定出油脂样本的过氧化值。

8. 过氧化值越高,表示氧化程度越深,油脂质量越差。

肥达试验利用碘量的测定来间接反映油脂氧化程度,是食用油脂质量快速检测的常用方法之一。

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结果受碘量和反应时间影响。

需标准化操作。

肥达氏实验的名词解释

肥达氏实验的名词解释

肥达氏实验的名词解释肥达氏实验的名词解释如下: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最早由肥达(Widal)用于临床,故名。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待测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实验,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 抗原)。

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

(但其检查有助于发现伤寒带菌者。

)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抗O及抗H)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检查抗体的肥达试验是一种间接诊断试验,故对结果的判断要综合分析。

肥达试验阴性,亦不能排除患伤寒的可能。

如有些伤寒患者,肥达试验始终阴性。

肥达反应是诊断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

其结果的解释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程,病史,以及地区流行病学情况。

机体患伤寒、副伤寒,一般于发病后1—2周内血液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并且随着病程延长而效价渐升,此时即可为阳性,第4周可达峰值,以后又逐渐降低。

一般以“O”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和“H”在1/160或以上为阳性。

O抗体主要是IgM,出现较早;H抗体主要是IgG,出现较晚。

根据此特点,肥达试验结果有如下诊断价值:二者均超过正常值,患伤寒的可能性大。

二者均在正常值内,患伤寒的可能性小。

H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O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接种了伤寒菌苗或者是接种的回忆反应。

O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H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伤寒早期或者其他沙门氏菌感染。

H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O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可能感染伤寒。

一般间隔1—2周复查,若抗体效价比前次结果增高2—4倍,则具有诊断价值。

肥达试验的原理

肥达试验的原理
肥达试验是土壤养分评价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对土壤中钾离子的吸附和释放能力进行测试的一种方法。
肥达试验的原理是:将样品土加入钾离子的溶液中,通过检测溶液中的钾离子浓度来推断土壤中钾离子的吸附和释放能力。
具体来说,肥达试验分为两个阶段:
1.钾离子吸附阶段:将样品土与钾离子溶液混合在一起,放置一段时间后,测量溶液中钾离子的剩余浓度。
2.钾离子释放阶段:将样品土与钾离子溶液混合在一起后,将其离心,将土壤和溶液分开,再将土壤浸泡在无钾离子的溶液中,并测量土壤中释放出的钾离子浓度。
通过对比钾离子吸附阶段和释放阶段中的钾离子浓度差值明土壤中钾养分的稳定性就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4/7
注意! (1)每人只有一根吸管,先加NS,再用之加血清,
用完后拔掉吸头,放进铅桶里
(2)加菌液时,最好从第6管往前加,避免将高浓度血清
带到低浓度试管里,导致结果不准
2020/4/7
(3)观察完结果,将有菌的试管放进锅里。
记录结果:第6管 均匀混浊

少量凝集
++
细菌部分沉于管底,液体半澄清,凝集 呈颗粒状
肥达试验
• 原理: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 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 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的 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板凝集 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 效价的试验。
2020/4/7
肥达试验(试管凝集反应)
• 器材:试管6支/人,试管架1个/2人 吸管1支/人,标签1个/人 乳胶头1个/人
3. 每管加菌液0.5ml ,混匀
2020/4/7
4. 第一管贴标签,放一排,45℃水箱,孵育1.5h
0.5ml 0.5ml 0.5ml 0.5ml 弃
血清
NS 血清稀释度 1:20 1:40 1:80 1:160 1:320 加完菌液 1:40 1:80 1 :160 1 :320 1 :640
+++
大部分凝集,液体轻度混浊,凝集块较大
++++
全部凝集,液体澄清,大片凝集块
结果判断
• 以出现++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抗体效价 • O达到1:80,H达到1:160
H甲或H乙达到1:8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
2020/4/7
血清稀释度 菌液 1:40 1:80 1:160 1:320 1:640 伤寒H 伤寒O 甲副H 乙副H• 已Biblioteka : 伤寒杆菌H菌液 伤寒杆菌O菌液
(4人/组) 甲型副伤寒H菌液 乙型副伤寒H菌液
• 待检:病人血清(1:10稀释)
2020/4/7
方法:1. 每管加N生理盐水0.5ml(编号、标记) 2. 第一管加诊断血清0.5ml,混匀 从第一管取0.5ml加入第二管,混匀 从第二管取0.5ml加入第三管,混匀 从第三管取0.5ml加入第四管,混匀 从第四管取0.5ml加入第五管,混匀 从第五管取0.5ml,弃在污物盆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