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黄疸医案六则

中医治疗黄疸医案六则

中医治疗黄疸医案六则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对疾病的治疗方法更是自成体系,比如对单单一种黄疸疾病,针对不同证型就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现将部分典型医案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例一胡××,男,31岁。

入院日期:1962年6月10日。

因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暴发型)入院,(6月12日)除西药治疗外,并邀中医会诊。

婺勘樯矸⒒疲玳僮由裨瓴荒才钗蕹#蒴诳室矣欢瘢纱簦蟊阋?日未解,小溲黄赤,舌苔黄燥,质红绛,脉弦滑而数。

辩证:湿热炽盛,肝胆郁结,腑气不通,营液灼耗,心神被扰。

病起一周,证属急黄。

治法;清热通腑,凉血解毒。

方药:生大黄、黑山栀各12克黄柏、枳壳、郁金各9克菖蒲6克鲜生地24克茵陈30克鲜白茅根30克先煎汤、去滓取汁代水,放入上述各药浓熬,服2剂。

6月14日(二诊);大便解过三次,色焦黄,神智略定,黄疸未见加深,呕恶已止,小便黄赤,舌苔略润,质仍红绛,脉象弦滑,前方去菖蒲加血余炭、地榆炭,2剂。

6月16日(三诊):神志转清,黄疸亦见减轻,但仍懊,苔转黄腻,质尚红,脉象弦滑,再以清热养阴疏肝利胆。

方用:生大黄6克黑山栀12克郁金、黄柏、麦冬、鸡内金各9克枳壳6克川石斛12克茵陈30克半枝莲30克先煎佛,去滓取汁代水,放入其他药再熬,服4剂。

6月20日(四诊):前方略有加减继服。

例三孙××,男,三个月,初诊日期:1971年11月18日。

患儿出生半月后,皮肤及巩膜开始发黄,大便色白,溲黄,一周来吐奶。

1971年11月1日血查黄疸指数79单位,总胆红质6.82毫克%,直接胆红质6.6毫克%,凡登白氏试验,直接迅速反应,谷丙转氨酶150单位,麝浊3单位。

诊为:粘液性(不全)阻塞性黄疸。

治以利胆清热化湿,连服12剂,黄疸虽未加重,但也未见消退。

1971年11月18日转诊,症见一身发黄,吐奶,溲黄。

指纹深紫,舌苔白。

辨证:湿热中阻,瘀热发黄。

治法:清热利胆,芳化活血。

方药:茵陈6克郁金3克酒芩6克土茯苓6克藿香3克杏仁3.5克橘红3克赤芍6克藕节6克泽兰6克车前子6克治疗经过;以上方为主,间断取药30剂,1972年4月7日复查:谷丙转氨酶193单位,总胆红质小于0.3毫克%,黄疸指数4单位。

张梦侬经验方茵陈泻肝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张梦侬经验方茵陈泻肝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张梦侬经验方茵陈泻肝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笔者在农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运用湖北中医学院教授张梦侬的经验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典型病例茵陈泻肝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严某,男,10岁。

一身面目小便皆黄,黄色鲜明。

经某医院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因无钱住院,要求用中药治疗。

按照张梦侬教授拟定的茵陈泻肝汤治疗。

方药:茵陈20g,炒槐角、焦山楂、建曲、炒麦芽各10g,栀子、龙胆草、厚朴、炒黄芩、柴胡、陈皮、茯苓各6g.煎汁内服。

1剂/d.服15剂为1个疗程。

另用茵陈50g,炒槐角10g(打碎),煎水当茶饮,1剂/d.服药三天开始退黄,小儿精神逐渐好转。

一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

讨论:急性黄疸型肝炎由病毒引起,祖国医学认为六淫侵袭,湿热下注,致脾胃运化失常,肝胆疏泄失职,以致胆汁郁滞,一身尽黄。

治宜清热利湿,疏泄肝胆,健运脾胃。

正如张介宾论小儿治则所云:“……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

”本案由于药与证合,故服药第三天即收显效。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黄疸是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嗜酒无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热交蒸,气滞血瘀及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泛溢,出现以面、目、身肤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范围】本病证存在于多种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中,与西医学的黄疸含义相同。

西医学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损伤、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先天性胆红质代谢功能缺陷、溶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等,具有黄疸体征者,可按本篇辨证论治。

其它如败血症、胰腺炎及妊娠引起的黄疸,亦可参照本证辨治。

肝癌、胆囊癌、胰头癌、乏特氏壶腹周围癌等引起的黄疸,亦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 •原发病因湿热或寒湿、时气疫毒等外邪侵袭,是引发外感黄疸的原发病因;劳倦过度、酒食不节、情志抑郁等所致的脏腑虚损,是内伤黄疸的原始病因。

2 •继发病因砂石、虫体等阻滞胆道,积聚日久不消或瘀血阻滞胆道,是胆汁外溢产生黄疸的继发病因。

3 •诱发因素感受外邪、饮食失节、骤受惊恐、情志不遂、劳倦内伤等均可诱发或加重黄疸。

二、病机1 •发病黄疽由感受湿热疫毒所致者,病势暴急,病情最凶险,传染性强}而由感受湿热外邪及砂石、虫体阻滞胆道所致者,起病多亦较急;由内伤诸因所致者病势较缓。

2 •病位主要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心、肾有关。

3 •病性外感或急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湿热、疫毒等邪实为主。

而内伤或慢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多;本虚以脾胃、肝肾、脾肾不足为主,标实以湿热或寒湿,瘀血为特征,或为阳黄,或为阴黄。

4 •病势本病一般初始为湿热蕴结脾胃,熏蒸阻滞肝胆。

湿热耗伤肝肾之阴,或过用寒凉,湿热寒化,耗伤脾阳,甚或伤及肾之阳气,而同时湿毒滞留,气血运行受阻,则可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以及由中焦病及下焦之势。

湿热化毒或感受疫疠之毒邪,热毒炽盛,熏灼肝胆,可进一步耗损心营、肝肾而致上中下三焦俱病之势,出现气血阴阳皆伤之变。

柴胡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型肝炎42例体会

柴胡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型肝炎42例体会

柴胡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型肝炎42例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柴胡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型肝病疗效。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黄疸”和“胁痛”“积聚”等范畴。

故清热解毒,利湿,疏肝健脾,泻下,为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主要有小柴胡汤,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小陷胸汤,平胃散,六一散等六方组成。

治疗黄疸型肝炎42例,结果治愈率96.15%,总有效率100%。

【关键词】黄疸型肝炎柴胡茵陈蒿汤加减黄疸型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经口传染,少数通过污染的注射器械或输有带病毒的血液制品而传染。

一般是散发,也可以造成流行。

临床上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

两种,属于祖国医学“黄疸”,“协痛”和“积聚”等范畴。

中医认为主要是感受温热毒邪,结于肝胆,蕴于血分,致温热毒瘀交阴而发。

本方从温,热,毒虎,瘀,虚五个方面治疗,以宣化畅中,清利湿热,分消上下,疏通少阳之法,使肝疏郁解,胆汁通畅,诸证消退。

且针对疫毒之所,施以解毒之法,加清热燥湿解毒或凉血解毒之品。

恰当掌握好,治疗时机和方法,辩证论治。

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标准》辩证论治,黄疸开型肝病阳黄临床治疗42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10岁—15岁3例,16—25岁5例,26—40岁11例,41—45岁13例,46—53岁10例。

平均年龄为35.4岁。

急性期26例甲型肝炎,慢性期14例乙型肝炎,其中2例丙型肝炎。

2 治疗方法诊断标准、生化检查报告单,肝功GPT和甲,乙,丙全像检查。

B超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及结合临床症状确诊。

采用柴胡茵陈蒿汤加减主要用小柴胡汤,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小陷胸汤,平胃散,六一散,等六方组成。

用法:上药加水1000ml水煎。

取法300ml,每日一付,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在服药期间忌辛辣,酒制食品。

精养避劳。

疗效标准及结果疗效标准:符合以下三项之一者为治愈。

①皮肤巩膜发黄消退,临床体证消失。

②各项化验指标正常。

③B超检查正常。

冶疗肝炎的药方

冶疗肝炎的药方

冶疗肝炎的药方茵陈连翘治肝炎【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泻火退黄,主治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

【偏方组成】茵陈15~30克,连翘10~15克,板蓝根15~30克,败酱草15~30克,陈皮10克,车前草15~30克,生大黄3~6克后下,丹参15克,红花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肝功能恢复正常后改为隔日1剂,继服一个月以巩固疗效。

【病例验证】治疗67例中,男 41,女26例。

年龄最小15岁,最大56岁,大多在20~40岁之间。

病程10天以内者62例,11~20天者4例,21天以上1例。

辨证分型:热重于湿者49例,湿重于热者18例。

黄疸指数最低为9单位,最高为50单位;谷丙转氨酶最低124单位医院正常值为40单位,最高为1234单位。

治疗67例,其中痊愈服药20~30剂后复查肝功能完全正常66例,无效1例。

治愈病例经过三个月以上的随访,两次复查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

黄芪女贞子治肝炎【功能主治】益气活血,强肝解毒。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偏方组成】生黄芪、女贞杞、灵芝、太子参各15克,陈皮14克,蒲公英40克,蛇舌草、蚤休各20克,丹参、生甘草各5克,茯苓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尿黄或血清胆红素偏高者,加茵陈;恶心纳差,苔白腻者,加苍术、姜半夏;畏寒肢冷,胃脘冷感者,加附片、干姜、桂枝;轻度腹水,下肢浮肿者,加泽泻、益母草;舌质有瘀点,肝区时有掐痛者,加延胡、桃仁。

【病例验证】张某,46岁,工人。

患肝病十余年。

门诊症见:面色皓白,形寒肢冷,上腹部冷痛,喜温恶寒,四肢乏力,纳差便溏,眠差多梦,时有恶心。

化验报告:ALT波动在120IU/L左右,血清胆红素波动在30mol/L左右,A/Gl.0时,有倒置。

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弱。

用本方加附子、苍术、姜夏、茵陈、砂仁等治疗三个月症状稳定,ALT虽偶有升高,但升高后稳步下降,临床症状消失,一年来未见复发。

寄生桑椹治肝炎【功能主治】补肾益肝。

中医医案——急性黄疸性肝炎

中医医案——急性黄疸性肝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解毒利胆汤治疗重症肝炎病案:张某,女,43岁,2006年7月10日。

主诉:身黄,发热,乏力1周,加重3日。

病史:患者一周前,因身体疲劳后醉酒,出现身体倦怠、精神疲惫,目睛发黄,腹胀,右肋胀痛。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黄疸性肝炎,三日后病情加重,面目及周身皮肤呈橘皮色,高热39℃。

初诊:发热、身黄、目黄、小便黄,右肋疼痛、乏力,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实验室检查:肝功:总胆红素64.5μmol/L,结合胆红素35μmol/L,非结合胆红素30μmol/L,ALT:288U/L,AST:324U/L。

西医诊断:急性黄疸性肝炎中医诊断:黄疸辨证审机:毒热深陷,胆汁外溢。

治法:凉血解毒,清热利胆。

方药:解毒利胆汤加减茵陈30克栀子15克大黄15克双花25克连翘15克旱莲草30克滑石15克丹参25克牡丹皮15克桃仁15克黄连10克石膏30克甘草15克水牛角25克。

三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2006年7月13日。

前方连服三剂,大便溏泻2-4次/日,腹胀减轻,精神好转,小便频,颜色逐渐变浅,体温38℃,脉弦数,舌红苔黄腻,是毒热未得外宣,湿毒仍然郁闭,欲退其热,必先解其毒,仍以凉血解毒退热为主。

生地25克水牛角30克茵陈25克栀子15克双花25克连翘30克大黄10克赤芍25克板蓝根30克丹参25克枸杞子30克甘草15克。

七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三诊:2006年7月20日。

连服七剂,身热已退,体温正常,面目、皮肤黄褪去,恶心、呕吐症状缓解,食欲及体力情况恢复,症见乏力、自汗、脉沉不数,舌质淡。

实验室检查:肝功:总胆红素27μmol/L,结合胆红素13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4μmol/L,ALT:70U/L,AST:52U/L,予以健脾养胃,疏肝补气之中药汤剂治之。

方药:柴胡15克郁金25克党参25克茯苓30克白术25克枸杞子30克白芍25克木香15克川芎10克厚朴25克海蛸25克瓦楞子30克丹参25克甘草15克按语重型肝炎,中医属于阴黄,多由外邪诱发,系湿热郁结,蕴热酿毒,内扰于肝,不得外泄,胆液炽盛,上扰心包,蒙蔽清窍,故高热、烦躁,是邪热内陷营血之重症,在治法上需速给大剂清热解毒,扫荡肝胆之毒热,使之向外宣解,以分散其内攻之势,方能转危为安。

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的分类、治则与预后

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的分类、治则与预后

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的分类、治则与预后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的分类、治则与预后1.《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2.《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3.《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4.《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蒜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5.《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相得。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从以上5条原文可见,《金匮要略》是最早对黄疸进行分类的文献。

张仲景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5种。

其对黄疸的分类主要是从病因来分的,如因饮食失节,脾胃所伤的为谷疸,因饮酒过多,湿热内蕴的为酒疸。

但从其证治内容来看,却有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女劳发黄等。

张仲景还认为谷疸、酒疸的发病与湿热有关,受害脏腑在脾,但女劳疸则由于纵欲过度,肾虚热浮所致。

6.《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失调,影响肝胆疏泄,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

临床根据湿热、寒湿的不同病因病机有阳黄、阴黄之分。

但不论阳黄、阴黄,其总的病机为脾胃升降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所致,故后世有“无湿不作疸”之论。

7.《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黄疸的发生,多由于湿热内蕴,气化失职,小便不利,导致湿热无从排泄,日久熏蒸而成黄疸。

肝病科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肝病科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以白睛、皮肤粘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组症状。

一般按病之新久缓急与黄色的明暗等分为阳黄与阴黄。

凡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归纳为黄疸病类。

2.西医诊断:参照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指南。

符合下列三个标准中的两项,则诊断可以建立:(1)存在胆汁淤积的生化学证据,ALP、GGT水平升高。

(2)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或AMA-M2阳性。

(3)肝脏组织病理提示非化脓性胆管炎以及小或者中等大小的胆管损毁。

(二)证候诊断1.肝胆湿热证: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小便黄赤,大便色浅,纳呆呕恶,厌食油腻,乏力。

湿重者,兼见头身困重,腹胀脘闷,口淡不渴,大便粘滞,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热重者,兼见发热,口渴,尿少,大便臭秽或干结,苔黄腻,脉弦数。

2.瘀热互结证:黄疸较深,经月不退,皮肤瘙痒或有灼热感,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右胁刺痛,口咽干燥,大便色浅或灰白,小便深黄,女子或见月事不调,舌质暗红,苔少,脉实有力或弦涩。

3.痰瘀阻络证:身目俱黄,色不甚鲜明,口中粘腻,脘闷不饥,腹胀纳少,大便溏泄,有时灰白色,肢体困重,倦怠嗜卧,面色黯黑,胁下肿块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唇舌紫暗边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或细涩。

4.寒湿内停证:黄疸较深,色泽晦暗,经月不解,皮肤瘙痒,或右胁不适,或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食少脘痞,小便黄而清冷,大便色浅或灰白,舌体胖,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沉缓。

5.肝肾阴虚证:黄色晦黯,口燥咽干,腹部胀满,肝区隐痛,两目干涩,头晕腰酸,五心烦热,齿鼻衄血,皮肤瘙痒,入夜尤甚,舌红体瘦或有裂纹,少苔,脉濡细或弦细。

6.气阴两虚证:面目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胃脘隐痛或灼痛,口干咽燥,排便无力或大便秘结,舌淡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脉濡细。

朱良春经方验案一则

朱良春经方验案一则

朱良春先生以小建中汤治疗黄疸病验案分析《国医大师朱良春》一书中记述朱良春先生辨治黄疸病验案一则:男性患者,32岁,患黄疸型肝炎已近3个月,迭经中西药物治疗,周身黄染大多消退,但目黄仍较明显。

惟感心悸不宁,胸膺偶有刺痛感,小便时黄,大便尚调,舌苔花剥,脉细缓而结代。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和室性早搏,肝功能轻度损害。

西医诊断:胆心综合征(西医)中医诊断:黄疸(肝邪犯脾,气血亏虚,心脉瘀阻)治法:益气化瘀,建中和营处方:生黄芪30g 当归10g 桂枝6g 白芍15g 丹参12g 红花5g 生地15g 天花粉10g 生姜6g 大枣3枚炙甘草3g患者连服20余剂,脉转调匀,目黄渐退,精神趋振,后复查肝功正常。

病机分析:肝胆互为表里,肝胆有病,失于疏泄,气血瘀滞,心脉瘀阻导致心失所养而心悸怔忡,此为邪实;肝病犯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心失所养而悸动不宁,此为正虚;气血凝滞,脏气亏虚而致脉结代;黄疸后期虚多邪少,故小便正常;黄疸后期阴虚内热故小便时黄,舌苔花剥乃久病之后胃气尚未恢复之象。

方由小建中汤加减而成。

小建中汤补脾建中,以资化源,使中气旺盛,气血充盈,心脉畅通,则黄自退;生黄芪、当归益气养血,气血双补,增强补益之功;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畅通血脉;佐以生地、天花粉清热生津养阴。

全方气血并补,营卫并调,共奏益气化瘀,建中和营之功。

讨论:小建中汤在《金匮要略》的“虚劳病篇”和“黄疸病篇”中均有出现,其中在“虚劳病篇”用于治疗阴阳两虚而以脾虚为主的虚劳病;在“黄疸病篇”的条文是: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对于“男子黄”的解释有很多争议,现行教材多解释为虚劳范围的萎黄证,但是国医大师朱良春不赞同此观点,他指出如若是“萎黄”,为何不将此条文列入“虚劳病篇”反而列入“黄疸病篇”呢?朱老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样一组症候群:黄疸病已入后期,周身黄染退而未净,目黄消退不明显,困倦乏力,心悸怔忡,脉细缓或细数,甚至结代,心电图出现心律失常,肝功能常见轻度损害,且缠绵难愈(与西医学的胆心综合症颇相似)。

柴胡疏肝散加减临床治愈黄疸、胆囊炎病例讨论

柴胡疏肝散加减临床治愈黄疸、胆囊炎病例讨论

柴胡疏肝散加减临床治愈黄疸、胆囊炎病例讨论摘要] 柴胡疏肝散为明代医家张景岳所创制,载于《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门中,方有柴胡、白芍、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甘草七味药组成。

具有疏肝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主治肝气郁结、胁肋疼痛、寒热往来诸症。

明代迄今,后世医家常用此方者,不乏其人。

如清代医家程国鹏在《医学心悟》中说:杂症胁痛,属于肝气不和。

用柴胡疏肝散医治,即为先例。

笔者在临床中,常用此方加减治愈黄疸(阳黄型)和胆囊炎等症,先后治愈黄疸28例及胆囊炎22例,疗效确切。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黄疸胆囊炎柴胡疏肝散是较为典型的疏肝解郁方剂。

方中柴胡宣畅气血而疏肝解郁。

香附解六郁、镇诸痛。

共助清阳而解肝经气郁。

川芎乃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助清阳而解肝经气郁。

枳壳宽肠胃醒脾利气,白芍、甘草缓中止痛。

以上诸药相互配合、共协同增效达到调气疏肝之功。

一、临床应用黄疸(黄阳型)。

黄疸有阳黄、阴黄之分。

其辩证多属于湿热弥漫结于肝胆,蕴于血分,阻滞肠胃。

一般常见恶心呕吐、厌油、纳差、便溏疲乏、困倦等表现,使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加橘络、元胡、郁金、大黄、海金沙、清半夏、木香等,湿热加山栀、茵陈、车前子、木通、海金沙、大金钱草等,辨证准确,用药适量,此方颇为有效。

病例1:缪某某,女,35岁,农民,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四日。

?初诊:右上胁痛一月有余,加重已10天,前来就诊。

??????查患者急性病容,痛苦表情,右上腹绞痛,阵发性加重,痛时放射右肩和肩胛下,舌苔薄白,脉弦滑。

诊为慢性胆囊炎,气滞型,治宜疏肝利疸排石,以升降气机。

处方:柴胡12g ?白芍15g ?香附子15g ?陈皮12g ?枳壳30g ?川芎9g ?橘络10g ?元胡12g ?郁金12g ?海金沙30g ?清半夏10g ?木香6g ?大黄10g 甘草6g ???水煎服上药服5剂,药后胁痛减轻,已能平卧。

此为肝胆疏泄条达之象,病有转机,效不更方,再进5剂,症状消失而告愈,随访二年并为复发。

急性肝炎只要积极治疗

急性肝炎只要积极治疗

急性肝炎只要积极治疗,大多数是可以治愈或控制病情,如若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恶化而不治,或者转化为慢性肝炎,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急性肝炎用中医中药治疗疗效湿著,中医辨证认为多因湿蕴郁而致,黄疸者多为偏于热结肝胆,瘀阻血分,治以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无黄疸者多偏于湿滞脾胃,气机失调,治以茵陈五苓散、柴胡疏肝散加减。

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验方:白花舌草30克、金钱草20克、益母草10克用法:上药加水600毫升,煎取360毫升,每次服120毫升,每天服3次,连服2周为一疗程,儿童剂量减半。

此方疗非常显著,可以一试。

接上文我接着说说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和病变特点:病毒性肝炎分为1、急性普通型肝炎;2、慢性肝炎(有两种。

一是持续性,一是活动性);3、重型肝炎1、急性普通型肝炎:临床最常见,有黄疸型和无黄疸型。

特点是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较轻。

变性主要是气球样变性,少数为嗜酸性变,坏死多为单个或几个,称点状坏死,其区域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Kupffer细胞增生,可见肝肿大,质软,包膜紧张。

多数半年内恢复,少数演变为慢性,极少数发展为重性肝炎。

2、慢性持续性肝炎变性坏死较轻,汇管区慢性炎细胞浸润明显,小量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界板不破坏,可见肝肿大,表面光滑,发展缓慢,预后较好。

慢性活动性肝炎比急性肝炎变性坏死更广泛更严重,肝小叶界板破坏,肝细胞呈灶状坏死,崩解为碎片,在肝小叶中央静脉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间的肝细胞坏死带,称桥接坏死,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并沿坏死区向肝小叶内延伸,分割破坏肝小叶。

可见肝肿大,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或成细颗粒状。

此类肝炎病变较重,恢复不易,继续演变,可形成结节性肝硬化,少数可变为肝癌。

3、重型肝炎 a:急性重型肝炎病变发展迅速,呈大片状坏死,仅在肝小叶周围残留少数肝细胞,肝窦扩张充血、出血,多数炎症细胞浸润。

可见肝体积显著缩小,重量明显减轻,包膜自然皱缩,质软。

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一般叫急性黄色(红色)肝萎缩,预后差。

黄疸中西医诊治

黄疸中西医诊治

黄疸中西医诊治黄疸是指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巩膜与黏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μmol/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为13.68μmol/L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时出现黄疸。

【诊断策略】1.问诊要点确定有否黄疸,黄疸的起病伴随症状、时间与波动情况、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2.查体要点全身状况,腹部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3.辅助检查要点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辅助检查(X线、B 超检查、CT、MRI、PTC等)。

4.中医辨证要点黄疸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阳黄病程较短,阴黄病程较长,阳黄热盛于湿者易退,湿盛于热者易迁延转阴,缠绵难愈。

阳黄病程较短,如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恼,腹部胀满,口干而苦,恶心欲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属阳黄热重于湿;身目俱黄,但不如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或濡缓,属阳黄湿重于热;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胀痛腹满,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细数,属急黄;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纳少脘闷,或见腹胀,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属阴黄。

【鉴别诊断】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的皮肤与巩膜黄染常为轻度呈浅柠檬黄色,且常因贫血而伴有皮肤苍白。

溶血性黄疸原因是:①红细胞本身内在缺陷;②红细胞受外在因素所损害。

受损红细胞可在网状内皮系统内提早破坏,或直接在血管内破坏。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主要靠下列实验室检查:①粪胆原及尿胆原含量增加;②血清胆红素增加,凡登伯试验呈间接反应;③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多;④血清铁含量增加;⑤骨髓红系统增生旺盛。

其他详见溶血性贫血。

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除病史与临床检查之外,常须依靠试验检查。

黄芪加双黄连治疗急性黄疸性甲型肝炎

黄芪加双黄连治疗急性黄疸性甲型肝炎
维普资讯
现代 中西医结 合杂志 20 0 2年 第 1 1卷 第 1 2期 6月 号
经 验 交 流 ・ 1 4 ・ 15
链 激 酶 加 速 静 治 疗 急 性 心 的 体 会 点 梗
河北省 石 家庄 市 第三 医院保 健 科 ( 5 0 1 崔 军英 牛 思 宝 001)
1 7例 ,女 3例 ;平 均 年 龄 5 . 8 8岁 。前 壁 心 肌 梗 死 1 2例 。 下 壁 8例 。发 病 至 溶 栓 时 间 平 均 ( . ± 2 8) 时 .发 病 51 . 小 6小 时 内 溶 栓 者 1 4例 ,距 发 病 6 1 ~ 2小 时 溶 栓 者 6例 。 1 2 方 法 :患 者 入 院 后 立 即 嚼 服 阿 司 匹 林 1 0 . 6 mg、静 推氟美松 5 mg后 ,静 脉 滴 注 链 激 酶 ( K) 5 S 1 0万 。.3 0分 钟 内 输 完 ,每 日 1次 .共 用 4周 。
2 结 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均 确 诊 为 急 性 黄 疸 性 甲 型 肝 炎 。全 部 病 例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治 疗 组 3 4例 ,男 2 0例 ,女 1 4例 ;年 龄 1 ~ 1 . 2 55 岁 ,平 均 1 . 4 2岁 ;对 照 组 3 3例 .男 1 8例 ,女 1 5例 ;年
表 1 两 组 患 者 入 院 时 主 要 病 情 比较 ( ) j
恢 复 慢 。笔 者 采 用 黄 芪 加 双 黄 连 静 滴 治 疗 此 类 患 者 3 4 例 ,疗 效 显 著 ,现 将 结 果 报 道 如 下 。 1 临 床 资 料
1 1 一 般 资 料 :6 . 7例 均 为 我 院 2 0 0 1年 5 9月 收 入 住 ~ 院 患 者 。年 龄 1 ~ 1 2 6岁 ,发 病 至 入 院 时 间 1 3天 。全 ~ 1 2 治 疗 方 法 :治 疗 组 以 黄 芪 注 射 液 3 mL 和 双 黄 连 . 0

应用茵陈蒿汤加减治黄疸468例,有效率100%

应用茵陈蒿汤加减治黄疸468例,有效率100%

应用茵陈蒿汤加减治黄疸468例,有效率100%。

主治:一切肝病引起的黄疸。

配方及用法:茵陈30克,栀子、黄柏各12克,党参、苍术、香附各15克,郁金12克,干姜6克,五味子10克,灵仙15克,甘草6克,大枣6枚(31克)。

上药入水(约500毫升)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下。

小儿可加白糖适量调匀,当茶饮。

呕吐者加半夏9克;有热、两胁不舒者加柴胡9克,黄芩12克,白芍12克。

疗效:治疗患者468例,轻者2剂而愈,重者4~5剂痊愈,有效率100%,治愈率99.8%。

经实验证明,本药方服1剂后,黄疸指数和谷丙转氨酶可迅即降至正常数值。

引自:《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百姓验证江苏扬州市柴油厂工会吕xx,男,55岁,干部。

他来信说:“我爱人有一段时间感觉浑身乏力,食欲不振,常有恶心呕吐之感,且小便发黄,手上也有明显的黄色素,并且日趋严重。

我发现此症状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就选用了本条药方,1剂吃下后就感觉有效,人也舒服多了,吃完3剂后到厂卫生所化验,结果一切正常。

后又连服2剂,以巩固疗效。

这次治疗总共花去60多元,半个月病人完全康复。

”新疆石河子油机厂刘xx,男,69岁,退休。

他来信说:“陈xx之子陈xx,24岁,12岁时得过一次肝炎,当时住142团医院治疗已愈。

去年5月经医院检查又患黄疸型乙肝,住院治疗4个多月,花去医药费3万多元。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多数是借来的钱,到后来已无处可借了。

由朋友介绍找到我。

我用本条药方为他治疗,当服完5剂药后,去医院检查一切正常。

后又续服5剂,乙肝就痊愈了。

”提示:本方经许许多多患者自疗验证,疗效较好,大多数病人得到了缓解或治愈,因此,本方堪称佳效良方。

名中医治黄疸型肝炎十五个秘方

名中医治黄疸型肝炎十五个秘方

名中医治黄疸型肝炎十五个秘方40.1轻型消黄汤【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组成】茵陈30克,生苡米、茯苓、白芍、赤芍、六一散(包)各12克,藿香、杏仁、当归、丹皮、酒炒黄芩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利湿清热,芳香化浊。

【方解】方中重用茵陈,利胆退黄;白芍、赤芍、丹皮、当归养阴和血、清热凉血;黄芩清热解毒;藿香芳香化浊;杏仁宣肺利气;苡米、茯苓、六一散利水祛湿。

诸药相伍、共奏利湿清热、芳香化浊之功,用于湿重于热之黄疸,较为适宜。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

证见黄疸轻、恶心、厌油腻、时呕、口不干、不思饮、困倦、食后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稍数。

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轻型)。

【加减】若有低热,加鲜茅根30克,青蒿12克;大便溏、纳差者,加焦白术、谷芽各9克;如黄疸已退、转氨酶不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石见穿、板蓝根等解毒药。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著。

40.2重型消黄汤【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组成】茵陈90克,生石膏、鲜茅根各30克,炒知母、炒黄柏、藿香、佩兰、杏仁、六一散(包)各9克,赤芍、丹皮、龙胆草、泽兰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芳香透表。

【方解】方中茵陈利肝胆、退黄疸;知母、黄柏、龙胆草、石膏清热解毒;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赤芍、丹皮、泽兰活血化瘀;鲜茅根、六一散利水通淋祛湿;杏仁宣肺,调畅气机,通调水道,排除湿热。

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芳香透表之功。

本方配伍周密,较前人之退黄剂更胜一筹。

【主治】湿热黄疸,热重于湿。

证见黄疸重,恶心、呕吐、厌油、发热口渴、便干尿赤、舌苔黄厚而燥,脉弦滑数。

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之重型。

【加减】若高热或兼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1.2克,或紫雪丹3克,分2次冲服。

便秘加酒炒大黄,栝蒌各15克;退黄时茵陈用量要大,最大可用到125克,并加活血化,以加速退黄作用。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球和黏膜出现黄色,而发生黄疸的原因很多,包括肝炎、胆道堵塞、肝硬化等。

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1.医家: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他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于黄疸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黄疸是因湿邪内阻、气血不利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他常用的一味药物是茵陈蒿(又名黄芩),茵陈蒿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黄疸患者的症状。

此外,张仲景还倡导运用针灸和艾灸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2.医家:朱震亨朱震亨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学镜囊》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方剂——白虎汤。

白虎汤主要由知母、石膏、甘草、黄连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朱震亨认为黄疸是由于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所致,清热利湿是治疗黄疸的关键。

3.医家:吴昆吴昆是清代的名医,他著有《医学里正》一书,其中详细讲述了他治疗黄疸的经验。

吴昆主张根据黄疸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他认为,黄疸可以分为胃热型、湿阻型和肝阳上亢型等多种类型。

对于胃热型黄疸,吴昆推荐使用陈皮、柴胡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湿阻型黄疸,他主张采用茵陈、泽漆、薏苡仁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黄疸,他则建议使用栀子、柴胡、上清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医家:钱乙钱乙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林改错》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针灸方法——临床三环针法。

这种针刺方法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效果。

此外,钱乙还推荐使用火罐疗法来治疗黄疸,该疗法通过火热刺激促使体内湿气排出,从而改善黄疸的症状。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众多,上述仅是其中一部分,这些名医们通过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黄疸患者带来了希望。

然而,每个人的具体病情不同,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名医经验』陈宝贵临证经验茵佩郁蓝汤治黄疸

『名医经验』陈宝贵临证经验茵佩郁蓝汤治黄疸

『名医经验』陈宝贵临证经验茵佩郁蓝汤治黄疸茵佩郁蓝汤是柳学洙先生治疗黄疸的经验方,经临证验证,疗效卓著。

陈宝贵教授为柳学洙先生的亲传弟子,临证中也常以此方加减治疗黄疸,亦收到不错的疗效。

茵佩郁蓝汤由茵陈20克,佩兰10克,郁金10克,板蓝根30克四药组成。

方中茵陈《本经》载:“味苦,平。

主治风寒湿热邪气,热结黄疸。

”《别录》:“微寒,无毒。

主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

”《医学衷中参西录》:“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清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

”故此方茵陈为清热利湿退黄之主药。

《巢氏病源·黄病侯》曰:“此由寒湿在表,则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郁蒸不得消,则大小便不通,故身体面目皆变黄色。

”所以,方中用板蓝根清热解毒为辅药。

方中佩兰芳香化浊,健脾醒胃,除脘闷呕恶。

《本经》载:“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

”《衍义补遗》:“盖其叶能散久积陈郁之气,甚有力,入药煎煮用之。

”郁金入肝、胆二经,行气解郁,利胆退黄。

《本草备要》载郁金:“凉心热,散肝郁,下气破血,行滞气,亦不损正气;破瘀血,亦能生新血。

”《得配本草》:“辛,苦寒。

入手少阴、厥阴经。

凉心散郁,破血下气。

治血气心腹诸痛。

”四味共用,具有显著的清热利湿退黄作用。

加减运用:胸满腹胀者,加槟榔10克,焦山楂10克,厚朴10克;腹满便秘者,加大黄8克,栀子6克;胁痛者,重用郁金,再加丹参15克,生麦芽10克;湿盛者,加薏苡仁20克,滑石10克;呕吐者,加半夏10克,竹茹10克;阴黄见肤色晦暗,肢体逆冷者,加附子6克,干姜6克;小便不利者,加猪苓10克,泽泻10克,桂枝10克。

若有胆结石者,加金钱草30克,海金沙30克,鸡内金10克。

典型病例韩某,女,27岁,2003年10月11日诊。

患者主因身目发黄5天来诊。

现症:面目俱黄,腹胀不适,厌油腻,发热不著,身困,纳少,尿赤黄。

舌红,苔腻微黄,脉滑。

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438U/L,谷草转氨酶345U/L,直接胆红素85umol/L,总胆红素150umol/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黄疸型肝炎,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黄疸” 的范畴。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系统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

主要病因病机是外感湿热疫毒,内为饮食所伤,体内瘀血或沙石阻络,导致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湿邪与瘀血是主要病理因素,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脾胃肝胆。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瘀黄与急黄(即瘟黄)。

一、诊断要点
1主症:目睛黄染,身黄与尿黄。

其中目黄是首要症状;若身黄尿黄而无目黄,则不属于黄疸病证。

可伴有恶寒发热,或食欲不振、胃脘胀闷,或右上腹或右胁胀痛等类似感冒、胃脘痛或胁痛的症状。

若黄色鲜明,伴表证、湿热证多为阳黄;若黄色晦暗,伴虚寒证多为阴黄;若黄色日久不退而舌质瘀斑者,则为瘀黄;若病来势急,病情重,色黄如金,则为急黄,亦称瘟黄。

2病史:有饮食不洁或饮食不节史,肝炎病人接触史,或化学制剂、药物接触与应用史,或胆囊炎、胆石症与肝硬化等病史。

3理化检查
血清肝功能:包括ALT、AST、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ALP与γ -GT 等;
肝脏影像学检查:包括B 超与CT等,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二、辨证论治
1、湿热发黄证
证候:面目发黄,继之全身黄染,颜色鲜明,黄色如橘子色。

湿重者,头身困重,大便溏薄,腹胀脘闷,口淡不渴,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数;热重者,发热,烦渴,尿少,便结,苔黄腻,脉弦数。

病机: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排泄不畅,脾胃运化失司。

治法:热重者,清热利湿;湿重者,利湿解热。

方药:热重者,茵陈汤加减;湿重者,茵陈五苓散加减。

茵陈汤:茵陈后下l5g ,栀子
9g,大黄9g。

茵陈五苓散:茵陈后下l5g ,桂枝9g,猪苓12g,泽泻9g,白术12g,茯苓15g。

加减:腹胀脘痞者,加厚朴9g,香附9g,砂仁后下6g以化湿理气;胁肋疼痛,加川楝子9g,延胡索9g 以理气止痛;便秘者,加芒硝冲服12g,枳实9g 以行气通便;发热者,加金银花9g,连翘
15g 以热解毒;恶心呕吐者,加陈皮9g,半夏6g 以化湿和胃;纳呆者,加鸡内金6g,山楂12g 以醒脾健胃。

2、疫毒发黄证证候:身目黄染,迅速加深,色泽鲜明,腹胀满闷,高热口渴,甚或烦躁易怒,神志不清,齿鼻衄血,斑疹隐隐,苔黄干燥,舌质红绛,脉细弦或弦细数。

病机:疫毒热炽,内扰于胆,胆汁排泄不畅;邪陷心包,迫血妄行。

治法:清营凉血。

方药:犀角散加减。

水牛角先煎15~30g,黄连3g,升麻9g,栀子9g,茵陈后下15g,大黄9g,生地黄l5g ,牡丹皮l2g ,赤芍l2g ,紫草9g。

加减: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营凉血开窍;风动抽搐,加服羚羊角粉冲服6g,或紫雪丹以凉血息风;齿鼻衄血者,加白茅根15g,茜草9g,仙鹤革l2g 以凉血止血;腹部胀满,尿少不利,加马鞭草9g,车前草l5g ,瞿麦15g以利水消肿。

3、胆郁发黄证证候:身目发黄,色鲜明,常突然出现;伴两胁疼痛,牵及背部,或伴有怕冷发热,恶心呕吐,大便呈陶土色,小便色赤;或疼痛如钻顶状,时作时止,呕吐蛔虫;苔黄厚,脉弦数。

病机:虫石阻塞胆道,肝胆气机郁滞,胆汁排泄不畅,胃气上逆。

治法:疏肝利胆。

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减。

柴胡9g,赤芍12g,陈皮9g,枳壳9g,川芎9g,香附9g,郁金9g,茵陈后下l5g ,金钱草l5g ,虎杖15g,甘草6g。

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9g,延胡索9g 以理气止痛;呕吐蛔虫者,加乌梅12g,黄连3g,细辛3g 以等安蛔止痛;恶心呕吐者,加黄连3g,竹茹9g,姜半夏6g 以和胃止逆。

4、瘀血发黄证证候:身目发黄,面色晦暗,胁肋痞块,身体消瘦,午后低热,齿鼻衄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病机:病程日久,瘀血阻络,胆汁外溢,阻滞气机,消灼真阴,迫血妄行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l2g ,生地黄l5g ,桃仁9g,红花6g,枳壳9g,赤芍12g,柴胡9g,甘草9g,川芎9g,大黄9g。

加减:胁肋痞块疼痛者,加鳖甲先煎24g,莪术12g 以活血软坚;午后低热者,加青蒿后下12g,银柴胡9g,龟甲先煎24g以养阴清热;口干欲饮,苔黄脉数,加水牛角先煎15g,牡丹皮12g,丹参
15g,茵陈后下以化瘀清热。

5、寒湿发黄证证候:黄色晦暗,欠光泽,腹胀脘闷,乏力便溏,神疲畏寒,舌质淡胖,苔薄白或腻,脉濡缓。

病机:寒湿困脾,阳气受遏,胆汁不循常道;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

治法:温化寒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

茵陈后下15g,附子先煎6g,干姜9g ,白术12g,甘草9g,茯苓15g,泽泻9g,车前子包煎15g,猪苓12g。

加减:腹胀脘闷,泛恶,舌苔厚腻,加厚朴9g,广藿香9g,紫苏梗9g以行气化湿;胁肋隐痛作胀者,加柴胡9g,郁金9g,以疏肝理气。

三、其他治法
1、单方验方
(1)大黄:具有保肝、抗菌、抗肿瘤和利尿等药理作用。

实证
多生用,虚证多炒用。

大黄药性苦寒泻下,久服伤胃,故不可久服,孕妇忌服,虚证慎服。

常规剂量1日10g。

(2)赤芍:具有凉血活血的作用。

单味赤芍对重症黄疸疗效显著,被认为是凉血活血药中消退黄疸之主药。

常规剂量1 日6~12g,结合辨证配伍使用退黄效果更佳。

(3)关幼波经验方:茵陈后下15g,郁金9g,酒黄芩9g,土茯苓15g,广藿香9g,杏仁6g,橘红9g,赤芍15g,藕节12g,泽兰15g,车前子包煎15g。

2、食疗
茯苓赤小豆苡米粥:用茯苓20g,赤小豆50g,薏苡仁100g 共煮粥,适宜阳黄患者。

3、药茶
茵黄绿茶:用茵陈后下30g,大黄6g,绿茶3g,水煎代茶饮。

4、针刺
(1)体针:阳黄者,取穴胆俞、阴陵泉、内庭、太冲、阳维、阳陵泉、建里。

阴黄者,取穴至阳、脾俞、胆俞、中脘、三阴交、肾俞、足三里、肝俞。

两胁疼痛者,加阳陵泉、支沟;脘腹胀闷者,加
中脘、气海。

针用泻法。

(2)耳针:取穴胆、肝、脾、胃、耳中,毫针中等强度刺激,1日1次
5、推拿
(1)肝郁气滞:点按胸腹,按上腹部,顺气,摩按季肋,脊背拿
提,揉足三里。

(2)脾虚气弱:上腹摩按,分摩季肋,推侧腹,背部拳揉,揉足三里。

四、调摄与预防
(1)调摄本病病程相对较长,除了药物治疗以外,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生活起居、休息营养等对本病有着重要的辅助治疗意义。

①精神调摄:由于本病易于迁延、反复甚至恶化,因此,患病后容易精神焦虑,忧郁善怒,致使病情加重。

宜使患者正确对待与认识疾病,树立乐观精神,而不为某些症状而惶惶不安,忧虑不宁。

②饮食营养:禁食酒类、生冷、油腻、辛辣、坚硬的食物,宜进食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的饮食,如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以保证营养供应,但要注意适量,不可过偏。

黄疸患者在恢复期,更忌暴饮暴食,以防重伤脾胃,使病情加重。

③起居有常:病后机体功能紊乱,往往易于疲劳,故在急性期或慢性活动期应适当卧床休息,有利于整体功能的恢复。

急性后期,根
据患者体力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之类。

(2)预防
①启动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如水源保护、饮水消毒,以及严格管理血制品等。

②使用针对肝炎病毒的疫苗,如甲肝减毒活疫苗或乙肝疫苗等。

③易感人群可使用免疫球蛋白,如人丙种球蛋白,或乙肝免疫
球蛋白等。

④既病防变:急性期或慢性活动期适当卧床休息,促进疾病恢复。

急黄患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死率高,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吃流质食物。

如恶心、呕吐频发,可暂时禁食,予以补液。

禁辛辣、油腻、坚硬的食物,以防助热、生湿、伤络。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黄疸加深或皮肤出现斑疹为病情恶化之兆;若烦躁不宁,神志恍惚,脉象变为微弱欲绝或散乱无根,为内闭外脱之征象,应及时、抢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