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政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政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政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近百年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列强侵略和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帝国主义压迫的黑暗历史,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强有力的文化政策,推动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主要包括文化大革命、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

通过批判和推翻旧的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思想文化体系,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一批优秀的革命文艺作品和新文化运动。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中国提出了建设精神文明高地的指导方针,推动了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党和政府先后实施了贫困县、义务教育、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公共图书馆、科技馆、少先队文化站、青年宫等文化建设项目,建立了一大批文化设施和机构,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

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推动了文化行业的发展,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通过文化市场的完善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GDP,增加了就业机会,拓展了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向纵深和广度的发展。

二、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

中国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强调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技术,推动了教育改革和思想道德建设。

2、推进了社会公平与正义。

新中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社会秩序,实现了贫富差距的缩小,促进了劳动人民的解放和集体利益的实现。

3、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城市化建设项目,将农民迁居到城市,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使城镇人口数量得到了大幅突破性的增长。

4、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创新。

新中国建立了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为文化事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环境。

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事件,它的发生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瓦解和现代国家的开端。

在这场革命中,中国人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

一、政治方面的影响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国传统封建政治的局面,结束了数千年来皇权专制的统治,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这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政治上的自由和权益,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政治制度的改革方面,辛亥革命启示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开创了中国民主改革的大门。

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政府,宣布了选举法、宪法等现代政治法制,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

其次,辛亥革命奠定了国家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基础,实现了国家政治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最后,辛亥革命宣扬了人民的自由与平等,推翻了专制政治和封建思想的束缚,实现了农民和工人阶级的政治参与和民主权益的实现。

二、经济方面的影响辛亥革命改革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推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人民政府的成立,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也随之出台。

首先,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实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使得中国的传统经济模式得以摒弃,开启了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模式。

其次,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治及社会机制的变革,发展出许多国家及私人企业,为推进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辛亥革命提高了国家的经济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国家的公平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社会方面的影响辛亥革命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

首先,辛亥革命废除了传统的贡生会试制度,开放了现代教育,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文化与政治、经济

文化与政治、经济
如何评价江西人
王勃笔下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省,自古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 历史上文化名人灿若星斗,陶渊明、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文天祥、汤 显祖。。。在中国思想史上占主导地位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禅宗佛学、 老庄道学,要么发源于江西,要么在江西成型。可以说,江西撑起了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江西大部分是客家人,又多为晋唐时代北方中原家 族迁徙而来,是正统文化继承者,长期熏陶的封建儒家忠诚思想及道家的 “无为”理念,使安于现状、中庸保守、忠诚守信的烙印很深,冒险意识较 差;家族观念极强,江西族祠数量达8994处,为全国第一(听公公说,我们 老家也有祠堂,还不止一个),故吸纳新思想、新事物很困难;江西属于 “吴头楚尾”,加上是内陆城市,江西人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封闭、保守、自 满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江西先民很多是因逃避战乱,为寻求安宁的环境才 南迁而至,渴望和平、安居乐业的心态影响到后裔。江西人可谓朴实厚道, 内敛,含蓄,不张扬,也就不擅表达。“人怕出名猪怕壮”,江西人很善于 “守弱守拙”,这种处世之道最大的好处,就是杨柳青风,左右缝源,人际 关系比较和谐。同时这种观念的明显缺点,就是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识。 江西人的谨小慎微的风格,严重地阻碍了江西人出名。
三、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 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 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3、我国应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激发全民族文化创 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 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实行五位一体的原因目的意义、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实行五位一体的原因目的意义、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1.五位一体的意义?第一,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第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党执政实践中的不断深化与拓展的体现,第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第四,五位一体总布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有机统一,对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意义重大;第五,五位一体总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亿万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不仅对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期待。

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就一定能推动当代中国全面发展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生机勃勃。

怎么进行五位一体?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深刻理解五大建设的丰富内涵。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八大报告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

文化与经济、政治

等一系列文化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不 必搞什么文化工程。”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 进行评析。
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
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该
观点进行评析。 【解析】本题属于评析类题目,旨在考查农村进行文化建设的 必要性。首先要表明立场: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 还需要文化的发展。然后运用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分析加强
【解读】③④明显错误,组织和管理文化建设是政府的职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而不是社会主义 文化。①②都是党提出这一)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 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 为载体的文化和 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 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 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 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政是相互交融的 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典例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
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 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1)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 决定,“仓廪实”、 “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并不意味着文化的 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 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 实,是不正确的。 (3)这种看法忽视了文化是需要建设的,也忽视了文化 对经济的反作用。
(2010· 北京文综)《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 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 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 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中国古代文明专题总结提升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中国古代文明专题总结提升

专题总结提升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战国以来到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线: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4.古代中国的统一(指中国古代的某些王朝或政权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发展史可分为四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

5.古代中国的民族交融主要有三个高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1)专制政治日趋完备和强化。

商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表现为宗法制下的集权政治,它以西周时期为典型;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表现为中央集权,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与吏治的制度化、法制化。

中国古代调整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官制度的行政法律规范,从唐代起已经自成系统,制度的完备和规范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

其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1)演变趋势①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②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③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④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⑤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来进行管辖。

(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中国的崛起和变化 -回复

中国的崛起和变化 -回复

中国的崛起和变化-回复【中国的崛起和变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不仅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崛起,也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本文将以中国的崛起和变化为主题,一步一步回答。

一、中国的经济崛起中国的经济崛起是近年来国际舆论广泛讨论的话题之一。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崛起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经济改革政策和外贸开放政策的实施。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兴起。

它们包括取消了一些计划经济的限制,鼓励企业获得自主权,降低了外资准入门槛,并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

这些措施为私营企业的增长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的外贸开放政策也是经济崛起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降低了出口关税,扩大了外商投资的领域。

这使中国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技术和市场机会。

二、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的崛起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变化,也导致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同时,中国的中产阶级迅速崛起。

他们拥有更高的收入和教育水平,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消费水平。

这一群体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对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变革。

女性地位的提高是中国社会变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过去,中国社会普遍存在性别歧视和传统的男权观念。

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他们在职场上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企业家、科学家和政治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政治的变革中国的崛起也伴随着政治上的变革。

虽然中国仍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它的政治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和法治转型。

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开始注重法治的建设,并加强了对官员腐败的打击。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众多自然生态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的环境也越来越受到破坏。

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

许多地方的空气、水质、土壤质量严重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种情况在2013年爆发的北京雾霾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提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包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和美好生活等。

二、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当我们谈论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保护环境,而忽略了这个概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实践中,生态文明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下面我们将具体探讨一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 资源配置与能源结构调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的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

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我们不能节约资源,那么将来我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问题。

在资源节约方面,中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绿色技术。

为了减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中国也在积极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水能和生物能等。

并且,中国的政府也在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合作,以确保能源的安全和稳定性。

2. 产业结构转型中国是一个重工业大国,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相对较大,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中国政府引导生产制造业和重工业向高端和环保方向转型,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淘汰和整顿,以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兆麟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学年历史学科试题考试用时:75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1.如图为某学者所作中华文明起源示意图。

据此推知,夏商周三代()A.文化特征存在地域差异B.血缘关系影响政权更选C.朝代并立归于秦汉一统D.氏族原始民主色彩浓厚2.西汉初年,政府崇尚“无为而治”,默许民间自行铸造钱币。

文景时期,部分诸侯王靠铸钱聚敛起的财富成为其发动叛乱的倚仗,一些宠臣也借助国家矿山铸钱敛财,富逾王侯。

这可用于说明()A.货币铸造业技术门槛偏低B.休养生息有助于改善民生C.货币发行权关系国家安危D.财政危机推动了币制改革3.唐文宗时期,长安左街使奏称:“伏见诸街铺,近日多被杂人及百姓、诸军诸使官健起造舍屋,侵占禁街。

”唐宪宗时期,有记载称,“长安坊中有夜拦街铺设祠乐者,迟明未已”。

随着临河地区漕运兴起,在长安城郊沿河地区乃至城门内外出现了新的“行市”。

这反映了长安()A.建筑行业的兴盛B.开放发展的趋向C.政治地位的下降D.市坊分区的瓦解4.下图是唐代某一时期进士籍贯分布图,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唐代的进士籍贯分布情况反映了当时()唐代进士籍贯分布图A.南方发展后来居上B.政治经济中心仍在北方C.江浙地区人才辈出D.选官制度促进社会创新5.宋太宗按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始分全国为路,“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

宋真宗增设提点刑狱司和安抚使司,分管一路司法与军政。

宋神宗时又设提举常平司主管常平仓、市场等。

四司互不统属,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央部门,为防止诸司徇私舞弊还颁布了《诸路监司互查法》。

宋代路制的演变()A.有利于解决地方割据弊病B.体现地方分权自治原则C.旨在推动地方制度的革新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6.宋代对债务的清偿,强调官为理索,严禁债权人私自强牵债务人财物和以身代当。

《宋刑统》中明确规定:凡“违法积利,契外制夺,及非出息之债者,官为理”。

政治学参考答案

政治学参考答案

政治学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A 4.按照著名学者。

而应称为(A )101.按照阿尔蒙德。

型是(C)132、按照“文明。

正确的是(C)B 1.把人定义政治动物。

动的学者是(C)47.《布莱克维尔政治》。

政府是(A )107.被誉为“上层建。

这个概念是(B)C 11.从学术团体、专。

最晚是在(C)12.传统政治理论的核心是(B)17.传统的政治研究和。

主要采用(A)39、查尔斯•泰勒认为。

之间的( B)57、从西方政府与市场关系,可以看出( C )115.成人还要经历政治。

用的是(D)D40、当代市民社会理论。

必须是( C ) 41、当代西方左翼学。

创造者是(B )45、当代中国市民社会。

根源是(A )60、当代全球化进程的。

,使 (C)83、对于共和主义,。

首要手段是(C )84、对于宪政主义,。

途径是(D)138、当今中国,。

最大来源是(B)F 13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作主和(D)G 63、改革开放20多年来,。

置转向 (C)79、“共和意味着最高权力,。

出自(A )80、共和思想的发展。

主义和( B )85、关于宪政与民主。

,正确的是(D)92、官僚制在中国的。

制”和(C )H 28.黑格尔既肯定了社会。

看来(B )43、哈佛大学教授普。

概念是( C)J 22.J•D•穆恩把政治研究。

模式和(A)23.1952年,中国高校政。

的时间是( C ) 44.将社会资本看作。

学者是(D)50、将流行于西方世界的,。

打击的是 (C) 52、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

包括 (A)70、将制度理解为。

观点属于 (B)72、既关注价值和制用,。

合的是 (C)135.既汲取英美关于。

其设计者是(C)L 26.洛克发展出了一。

的说法是(A)27.自由状态不是与生。

思想家是(B)M 30、马克思全部社会。

主题是(A33、没有经济前提,。

学者是(B)34、美国学者科恩和。

指的是(B )104.马克思主义者和。

概念是(C)121.美国学者亨廷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与优势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与优势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与优势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优势进行分析。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政府的引导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负责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还负责管理市场秩序和公共资源,调节市场失灵和市场外部性。

政府的引导性作用有助于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经济有序运行。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有机结合。

在中国,国有企业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公有制企业在保持国家经济安全和市场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非公有制经济则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活力和竞争力。

这种有机结合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更加灵活和具有活力。

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还体现在强调公平和社会公正。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财富的公正分配。

通过税收制度、社保制度等政策的制定,实现富有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均衡,帮助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也在不断凸显。

首先,它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可以有效应对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波动和失灵,保持经济的稳定性。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全球经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鼓励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转向更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

这种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使得中国的经济更具活力和韧性。

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中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和资源节约,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经济发展历程也是丰富多样的。

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变迁、决策的影响和发展路径的选择。

中国大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经济事件。

一、古代经济时期1. 农业经济主导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是主导产业,农业技术的创新以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如水利工程和节水灌溉系统,对农业生产的改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农业税收和土地分配制度对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等级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商业与手工业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商品交换的增多,城市经济逐渐兴起。

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进一步推动了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3. 经济政策与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制度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但同时也保护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现象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二、近代经济时期1. 开放与闭关政策的交替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多次开放和封闭的循环,这些决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朝时期的闭关政策限制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但在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后,中国不得不进行改革开放。

这一转变催生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和政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 西方经济思想的传入近代以来,西方经济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改革尝试借鉴了西方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3.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兴起,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经济时期1.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在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初,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第十二章 中国文明的展望

第十二章 中国文明的展望


加入世贸组织

• • • •
台湾问题 步苏联的后尘?
中产阶级扩大 中、美、欧盟的博弈 政府与民众的博弈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政府与权贵垄断日益庞大的资源,不但 没有成为推动文明转型的动力,相反, 却成为了文明转型的障碍。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大陆并不存在生存的危机,所以没 有实行民主宪政的紧迫性。

文革化解了中国人的革命情绪。 世俗化的中国很难产生像戈尔巴乔夫 那样的政治人物。
济地位,取决与两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博弈的结果。不过这种博弈是否成为推 动文明进步的动力,目前无法预料。

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 广州某公司的湖北大学生孙 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 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 州市“三无”人员(即无身 份证、无暂居证、无用工证 明的外来人员)收容遣送中 转站收容。次日,孙志刚被 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 治站。在这里,孙志刚受到 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 的野蛮殴打,于3月20日死于 这家收容人员救治站。这一 新闻事件被称为“孙志刚事 件”。
第三 互联网的民间监督作用越来越大
第四 2012年12月21日
各方利益之间的博弈结果,决定社会演变 的方向,但这个方向是不确定的。而且这
种博弈在中国并不一定就能成为文明转型
的动力,因为博弈的结果,取决于政府的 态度,政府是博弈的强势一方。政府的态
度是起决定作用的。而政府的态度也往往
要考虑到自身的权利,因此,博弈的结果 也不一定就乐观。
一个社会的进步,一种文明的进步,必须要 有推动它们演变的动力。但不需要作太多考
察,就可以发现,自…之后,中国已经发生
了巨大变化,但依然看不到政治上推动文明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是如何表现的?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3)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日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课堂练习】
1.以共建“信用长三角”为主题的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论坛”于2004年5月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会议发布了被称为中国第一份区域性政府间“信用宣言”的《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长三角16个城市市政府之所以要联合建设“信用长三角”,是因为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自读自填】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各种提高劳动者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C.用法律手段遏制外国的文化掠夺D.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课后作业】
材料:由文化部、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将于2006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本届网博会首次提出了“中国健康网络文化年”的理念,深刻地体现了政府部门在倡导净化网络空间,利用互联网积极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逐步实现“以法治网”和“以德治网”并举,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的方针政策。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经济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经济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经济关系探析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发展脉络,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

本文试图对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经济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以及古代社会经济关系对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的背景与特点1. 背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的发生、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农耕文明的兴起和发展是推动古代社会经济关系演变的主导力量。

2. 特点(1)以农耕经济为主体: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以农耕经济为核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农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小农经济为主导: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

小农经济个体独立、自主,具有强烈的自我保障意识,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3)地域性差异: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受到地域性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形态、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如北方以农耕为主,南方则以渔业、手工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4)家族式经营:中国古代家族式经营模式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家族企业、家族农场等经济实体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演变。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与文化传承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对社会文化传承产生深远影响。

经济基础的演变推动了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的变革。

2. 儒家文化与经济关系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古代社会经济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倡导的道德观念、家庭伦理等价值观影响了古代经济活动的诚信、公平等方面。

3. 地域文化与经济关系地域性因素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经济活动中得到体现。

如江南地区的繁荣富庶,促进了文化、艺术、手工业等领域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与政治制度1.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演变对经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形势与政策-政府与市场关系

形势与政策-政府与市场关系

小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概要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

在2013年9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由决定性作用的这一转变,体现了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是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经济的基础性、重要性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论述经济、市场、政府三者关系(生产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市场经济改革,都是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的不断深化。

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经济是指一定范围内,组织一切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活动与关系的系统之总称,是使稀缺的资源得到合理配臵与优化的过程。

市场是经济关系的总和,是商品经济运行的载体。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用达不到资源的最优配臵状态的情况。

中国文明在制度方面的成就

中国文明在制度方面的成就

中国文明在制度方面的成就一、引言中国文明自古以来就在制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封建时期的诸侯分封制到现代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对中国文明在制度方面的成就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与优势,以及这些成就对世界的影响。

二、中国文明的制度成就概述1.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变迁与创新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通过设立各级政府机构,实现国家治理的有序与高效。

此外,官僚选拔制度(如科举制)使政治权力更加民主化,选拔了一批有才能、有道德的官员,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民族政策与边疆治理方面,中国采用了融合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2.经济制度中国文明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成就同样举世瞩目。

自古以来,农业经济体制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激活了市场活力,使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同时,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为国家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3.社会制度中国文明在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社会保障制度为民众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教育制度使全民受教育的机会日益增多,医疗卫生制度的发展使国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4.文化教育制度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国文明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

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同时又积极发展现代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三、具体分析1.政治制度的特点与优势(1)中央集权制度:通过设立各级政府机构,实现国家治理的有序与高效。

(2)官僚选拔制度:科举制等选拔方式,使政治权力更加民主化,选拔了一批有才能、有道德的官员。

(3)民族政策与边疆治理:采用融合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2.经济制度的特点与优势(1)农业经济体制: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活市场活力,实现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市场

生态文明建设与市场

生态文明建设与市场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市场则是指供求双方自由交易的经济系统。

生态文明建设与市场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市场机制来实现。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

通过市场手段,可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

通过建立环境税和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手段,可以激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发展。

市场竞争也可以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市场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价格信号的传递,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破坏的成本,从而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环保的选择。

如果环保产品的价格比传统产品的价格更高,消费者就会更倾向于购买环保产品,从而推动更多的企业生产环保产品。

市场竞争也可以促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进而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环境的压力。

市场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和引导。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条件和前提。

如果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市场秩序将受到严重扰乱,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都将受到威胁。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引导市场行为朝着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政府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环境标准和监测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形成良性循环。

市场发展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和技术基础,而生态文明建设也可以为市场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还可以培育新的消费需求,带动市场的扩大和升级。

相反,如果市场过度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最终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制约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灿烂历史和文明的国家,在她悠悠历史中的每一次社会变迁,都使得这个国家变得更加的强大和成熟,虽然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影响,但是着眼于整体的趋势来看,社会变迁还是促进着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变迁进行的尤为剧烈,伴随着这种剧烈的变化,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我国,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和自我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后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的政策,更是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个体绝对的服从整体的利益,同事个人之间在国家的控制和调节之下实现平均,这种平均化是在各个由职业划分的板块中实现的,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等,在这样的结构下。

个人依附于集体,是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出发点,如果离开了就会丧失一切。

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行政,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忘记了个人利益。

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

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政策也允许在公有制外存在多种所有的存在,这样就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人们的利益意识也开始觉醒。

同时,单位和集体对个人的约束的放松,也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别的商业活动。

个人利益的追求变成了合理合法的事情。

这样的热情和渴望,在各个领域里迅速展开,给整个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并依靠这种活力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长期被抑制的个人利益突然的觉醒,就像决堤的洪水一般,人们强烈的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使得一些人完全的忽略原有的规则,加之新的社会规则还没有完善,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社会的意识形态落后于现实,在变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衡的局面,例如:不择手段的无规则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人际关系的商品化;体制内外利益差距的加大,使体制内的人们产生严重的利益丧失感,从而把权力与职业方便转化为利益源泉;体制内的懒惰的竞赛;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经济犯罪的普遍化;对公共事务的冷淡,甚至产生损人不利己的社会破坏行为,等等。

【高考冲刺】押题13 社会转型(解析版)

【高考冲刺】押题13 社会转型(解析版)

专练09 社会转型1.(2020·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唐到宋经历了很大的改变。

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

就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 -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

宋朝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

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

.——摘编自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材料二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1 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城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

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

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唐宋时期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较少,商业发展比较自由
二、封建统治时期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明 清 时 期
明清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府依然采纳“重农抑 总之,明清时期,国家采取的主要经济 商”作为主要的政策,并实施了“海禁”和“闭关锁 政策是重农抑商,“工商食官”,主张 国”政策,严禁国民私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 华贸易。例如明清政府对手工业的限制:对手工业产 官营,压制民营工商业。尽管在此时产 品收取重税,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管制等都阻碍手工 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并没有向西方 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那样向更高一阶段发展。
1978-2001 改革开放,政府指导下的市场经济。 2001-2010 1978年中共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渐形成 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四、新中国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三、现阶段我国政府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四、改革开放后市场做了什么?
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 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实践证 国有资产管理、市场监管、 明,实施市场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 宏观调控和公共产品提供。 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机构进行了六次较大的调整。 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提 供了条件,市场的作用也是在政府无为而治的条件下发挥出 来的。
在秦以前中国处于奴隶社会 阶段,此阶段市场处于萌芽状 态,受生产力的制约,经济发 展处于低级阶段。可用于商业 交换的产品很少,市场很不活 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很小, 市场的活动处于自发状态。商 代才出现专门以做买卖为业的 商人;到了西周时期,才有政 府度市场的管理
一、先秦及秦汉时期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在1927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的10年间,中国民族工业仍处境艰难 市场仅能在政府的控制下发挥其某些基本的职 ,农村经济凋敝,工业化了无进展。 能,如按供求决定价格。民国时代,物品稀缺 抗战爆发后至1949年其逃离大陆,战争成为其主要任务,其经济 ,纸币经常过度发行,导致物价飞涨,纸币很 政策和手段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持其统治,在“战时”的名义下, 多时候成为废纸。市场在畸形的情况下发挥基 加强了经济的控制。国民党政府的节制资本和战时经济统制,结 本职能,但是,市场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形成 果是国家资本迅速膨胀,控制了国民经济,而同时民族资本则因 ,几乎都有政府控制,随心所欲。政府对经济 受到压制和排挤陷入困境。 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封建统治时期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隋 唐 时 期
唐朝时期各行各业都是以政府的政策措施为基础 而展开的,市场的设臵权明确归政府所有,主导着 经济的运行。市场的建立由政府决定,难以自发形 成,中央高度集权,严格控制着市场的发展。比如 唐代明确规定,市场的设立与废止权都归政府所有, 均以政府的意志而定;实行市坊分离制,同“坊” 一样,“市”有其自己的固定区域、市门定时启闭 的制度;
四、新中国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二、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1949-1978 政府为主导的计划经济。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是国家权力逐渐侵入私人经济领域并最终取代私 人在生产和消费方面自主权的过程。到1958年农村实 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后,人民甚至连消费的自 主权都丧失了。
四、新中国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体制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框架。 2001年-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以上,比世 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三大”确定了市场经 界同期水平快了8.2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从世界第7位上升到第 济为中国的体制改革目标。 2位,2001年超过意大利,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 1996年以后,则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抓大放小”、股份制 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我们的GDP达到39万多亿元,按现行 改造结合起来,政府转让出部分国有经济,并使其退出部分领域。 汇率计算,占整个世界总量的比重提高到了8.5%,超过了日本, 1993年、1998年进行了两轮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的同时,既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翻了两番。 加强了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建设,又加强了政府对企业行为和市场 秩序的规范职能。
总结;在封建社会之前,由于市场的自发性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不 足,
市场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较大。秦一统后,开始了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新时代
二、封建统治时期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
隋 唐 时 期
经济繁荣的主要体现: 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进一步融合; 二、兴修水利运河,交通便利且四通八达; 三、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快,技术不断改进; 四、商品市场发达,对外贸易活动频繁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形成统一的国 内市场,交通的改善以及货币的统一, 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生产力的 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的产品大量进入 市场。政府对商业进行管理,汉代城 中有“市”,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西汉时期政府 对市场干预较大,如官营商业,同时 设有平准机构,平抑物价,但在东汉 时期,政府逐渐退出商品流通领域
四、新中国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五、市场做错了什么? 政府做对了什么?
市场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因此,政 府该出手时就出手,对经济进行调控。 即使我国政府的政策出现失误,也说明了政府的 作用比市场的作用大,只是政府的作用是负作用。
五、总结
从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和市场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都是巨大的。然而,随着政府权力的 加强和集中,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市 场在政府逐渐增强的干预中,渐渐对经济的发展失去了 主导地位。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王朝,到政府确定士 农工商的等级制度,再到当今我国走社会主义特色市场 经济的道路,政府通过一次又一次干预市场,使得我国 经济的发展偏离了历史发展的基本道路,这些活生生的 历史不都在向我们展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吗?
二、封建统治时期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宋朝的经济繁荣
宋 朝 时 期
宋代的GDP占全球的超过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 是数量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国,宋朝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 顶峰。宋朝开创以来,即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因而大量从 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 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
四、新中国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一、新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政治基础和逻辑起点。
关于政府的理念,有如下两大体系: 第一个是为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服务的所谓资本主义理念, 第二个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体系。 新中国政府的成立,是民主革命的结果,但不是资产阶 级领导的革命,而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可见,新 中国必定会建立政府作用大于市场作用的经济体制。
经济081班
在华夏文明中,政府与市 场,孰对经济发展更重要?
第五小组: 陈胜鑫、林培键、 郑镇城、钟荣勇、 程晓波、王少磊、
目录
先秦及秦汉时期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比较
封建统治时期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比较
近代中国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比较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比较
总结
一、先秦及秦汉时响比较
很明显,1840-1949这段近代史中,政府与市场 在经济中起到的作用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以工业化为例。近代以来中国政府在工业化中起着主导作用,
是与1840年以前传统社会中政府的作用和由此形成的观念分不开的。
洋务运动 清政府实际扮演了阻碍工业化进程的角色
三、近代中国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总结:明清时期政府严厉干预市场,市场经济得不到
发展
三、近代中国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仅有萌芽而未能真正 形成,原因有:
1. 传统文化重农抑商,崇尚小农经济。 2.独裁专制的国家政策歧视和打击私商。 3.政府垄断和官商合流,窒息市场经济。 4.天朝帝国闭关锁国,拒绝国际平等通商。
二、封建统治时期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宋 朝 时 期
宋朝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宋朝的市场发展程度 和以前的朝代相比是较高的,市场不断的发展壮大, 除农业外的其他行业得到发展,更是促生了很多新 行业,又不断反馈回经济活动中去,这种情况在宋 朝尤其突出,其对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政府在 促进商业发展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发行纸 币,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对外交往更加 频繁。
春秋战国时期:此阶段随着奴隶制生 产方式的瓦解,封建生产方式的逐渐 形成,生产力叫以前有巨大的提高, 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各地商业 交往频繁,但由于政治分裂,市场遭 到分割,具体表现为战乱频繁,币制 混乱。同一时期也产生了许多大商巨 富如范蠡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 商业的发达,市场较为活跃
一、先秦及秦汉时期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