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改走出困惑(陈顺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课改走出困惑
新课程改革于2002年7月在我校起始年级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于是我们学校全体教师不再停留、不再观望、人人都实实在在地参与、真真切切地开始感受着。我也一样,举着语文的大旗,走在全市课改的最前沿。参与、摸索、一路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自然经验也有,困惑也有,其中让我困惑时间最长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课堂活而不乱”。
记得在我开始置身于课改的潮流之中时,一切都感到那么的新鲜,同时又是那么茫然。那时,我也学着优秀教师的做法,力求使教学过程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也学着优秀教师的做法,让学生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可是当我进入课堂之后,才发现我的想法都是那么的幼稚。虽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的课堂气氛确实比以前活跃了,但是学生为了回答问题而站得直直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学生为了抢着答题而推开同位举着的小手;学生为了答题甚至跑到前面来,把手举到我的胸前,甚至拉扯我的衣角,大喊:老师,我!我!也有的学生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把课堂当成了自由的玩耍的场合了。在传统课堂中,学生们不都是个个正襟危坐的吗?不都是循规蹈矩的吗?在家长和老师的心里,不也是都想让学生从小有个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吗?目睹这乱糟糟的课堂,我当时就来气,立即喝斥他们:坐下,坐下举手!上位,你们怎么下位了……这一声喝斥真有威性,孩子们马上回到自己座位,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坐着。可我发现学生们的热情马上减退了,积极性也不高了,只有少数人回应我。我自己也因这样中规中矩的课堂氛围而失去了激情。
那段时间我就常常坐下来静想,课改中的课堂到底该是什么样的效果?虽然那种课堂乱糟糟的,但是它能激起我教学的热情,还能使教学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可在这样的热热闹闹的课堂中,部分学生趁机捣鬼。当时的我如果停下来整顿课堂纪律,带有批评性的严厉的话语既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更会打断积极讨论问题的学生的思路。如果继续上下去,这样的课堂就成了培养尖子生的课堂,也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于是,我困惑了,到底这样的课堂要不要压制呢?那时的我深切地感受到自身专业理论素养的贫乏与浮浅,意识到只有切切实实地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解决走近新课改之后所遇到的困惑。从那时起,我常利用课余时间钻研《新课程标准》和各种教育书刊,不断学习优秀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课堂越活越好吗?》一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因为这也正是走进课改后,一直在困扰着我的问题。看了这篇文章后,我释然了,也坦然了。记得文章中有一句话我非常欣赏:“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
迪。”是啊,我们在意的不是课堂上学生们是否都整整齐齐、安安静静,而是在意学生是否都在积极地参与课堂,思维是否都在运转,孩子们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张扬。于是我明白了: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是老师压制下的课堂,而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而不乱”的课堂。
于是我静下心来学习、研究。那时,让我战胜自己的一句话就是:唯有付出,才有丰盈的果实得以收获”!学习的过程是艰难的,坚持不懈的学习过程更需要理智与信念的支撑。记得吕叔湘先生也曾经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他又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活”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在教育专家们的理论指导下,在理论与实践的揉合中,我的课开始变得“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我的课堂逐渐涌动出生命的激情,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心血与汗水、迷茫与苦恼、辛酸与拼搏,带给我的是收获的喜悦。在课改之路上,我终于明白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知识的探索、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活而不乱呢?,经过自己苦苦摸索,终于体会到以下三点:
(一)开放才能“活”
(1)必须首先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板着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师生之间就没有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教学过程中,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要想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做到: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应是慈母,耐心帮助,加以解决;学生有错误时,老师就是医生,及时“对症下药”,开出一副副鼓励与告诫的药方;学生高兴或痛苦时,老师应是他们的知心朋友,与他们分享喜悦或悲伤……总之,老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在这几类关系中,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只有是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平等,学生才能向老师袒露胸怀,向老师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发现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必须有开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以前,我习惯于因循“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而现在的我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当我带着教材、带着问题走向了学生,学生也带着问题走向了老师。在“开放、自主、互动“的教学情境中边学、边思、边悟。开放的教学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它可以将情境教学、目标教学、探究教学、合作研讨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创新教育思想优化组合起来,做到一法为主,多法并用。通过课堂教学的开放,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一种持久的参与意识,最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内
驱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总是不遗余力努力创设一种“活”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的学习空间。在民主和谐的状态下,让学生感情的潮水尽情奔涌。
(二)耐心等待课堂才能“活”
期待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期待,需要教师对学生更多一些的尊重和信任,更多一些的等待和宽容。我常反思自己以前的课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自己对学生学习该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缺乏准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过低,总是放心不下,以致于滔滔不绝,生怕哪一点没有讲到,尽量把教学内容讲解得明白易懂,使学生无须思考便可毫无困难地接受。总在希望学生少出错,最好是不出错,追求表面的流畅。试想,一节连出错的机会都没有的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经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我终于明白了课堂之所以沉闷、乏味、缺少高潮,这与我缺少耐心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当我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同学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见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我就不那么沉稳,显得有点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或自问自答。如果我们对学生再多一些期待,多给一些时间思考、表现,再迟一些评价或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我想学生就会有出色的表现,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驾驭课堂“活”而不乱
课堂上的“活”,既不是浅层次的、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也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这里的“活”是丰富的教学情境、灵活的教学方法,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师生间的情感投入和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如何界定“活”与“乱”?我认为,如果绝大部分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的,就是“活”,当然要注意分析这里的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是已经会了,还是跟不上,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把他们吸引到学习的活动上来,这样做实际就是学习指导。如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脱离学习内容,并且影响其他学生学习,那就是“乱”,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了。所以在课堂中,老师要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去学;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指导学生学;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的结果”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桌,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的互帮互学。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以前课上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