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智慧》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问和智慧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分析论述过程。
3.体会文章形象说理,语言充满智慧,并注意积累。
二、学习重点: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的学习观。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优美语言的积累。
三、学习难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
四、学法:
1.朗读法: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本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2.设疑、合作探究法:对重点语句组织讨论分析,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五、学习流程: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譬.如()犀.锐()陶冶.()晦塞.()要塞.( ) 瓶塞.()
探骊.得珠()矻矻.穷年()鞭辟.入里()无关宏.旨()
寸积铢.累()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字字珠玑.()
2.解释下列词语:
探骊得珠:。
无关宏旨:。
鞭辟入里:。
浮光掠影:。
融会贯通:。
读破五车:。
寸积铢累:。
3.了解作者。
罗家伦(1897-1969),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在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主要著作有《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等。
4.了解积累关于学问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
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爱默生
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日】池田大作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美】柯珀
知识反不如机智来得重要。——L·A
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英】培根
5.反复朗读课文,找出每段中心句。
(二)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介绍写作背景:
二、交流预习
三、整体感知:
1.解题,理清文章的思路。
弄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论题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而论点是作者就论述的对象所阐明的观点、主张。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本文题目是论题。
明确:
2.速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找出中心论点。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此文,试着给每一段找出中心句。
(2)交流
(3)从中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文中什么位置提出的?
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在提出。
四、研读探究:
(一)研读文章的第1、2节思考:
1.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呢?两者谁更重要?
2.学问与智慧是两个抽象深奥的概念,为了将这两个概念阐述得通俗易懂,易被接受,为了突出智慧比学问更重要,作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来阐述的,有什么作用?
3.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
明确:
(二)研读文章的第3段—第6段。
1.学问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什么地方呢?2.为什么说“学问离不开智慧”?
3.为了证明“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这个观点,作者还列举了哪三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三)思考文章中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交流总结归纳:
第3节运用了,还运用了和的方法。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鲜明,引用赫胥黎、爱因斯坦的话,强调了“见人所未见”是大智慧者的重要的思想特征。
第4节论述了读书、著书都要讲智慧。运用了的方法。
第5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和的方法。
将无学问的智慧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和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是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进行;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又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对比鲜明,比喻形象生动、贴切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6节把学问比喻为“”,把智慧比喻为“”,运用论证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学问与智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本文能受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点,还在于充满了智慧的语言。)
1.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一句加以赏析并背熟。
(1)教者出示
例句: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赏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是有根底的智慧,才能最靠得住”这一道理。
(2)学生讨论交流。
2.仿写。(要注意句式、修辞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任选一题)
(1)例句:若是把学问比作建筑材料,那么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若是把学问比作,那么智慧便是。
若是把学问比作,那么智慧便是。
(2)例句:“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从水底上涌。”
从“友谊·理解”、“成功·失败”、“幸福·苦难”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造一个句子
例如:
五、课堂检测。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这篇文章为我们谈论的论题是,在作者看来学问是,智慧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作者对此持的观点是(即中心论点)
2.本文的观点给你哪些启示?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 ):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 ):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 ):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