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的爱情观与职业选择观
浅析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
浅析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马克思作为19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关于择业观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仍然有着深远的现实启示。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复杂多变的职业选择。
而马克思的择业观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使他们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更加明智和自信。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择业观出发,浅析其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的择业观强调人的兴趣和天赋。
他认为,人应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各种职业选择,他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马克思认为,只有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不要盲目追求金钱和地位,要注重个人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在职业生涯中获得真正的满足和成就。
马克思的择业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他认为,人应该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联系起来,要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所选择的职业不仅要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更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强调,人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利益,要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做出积极的改变和贡献。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考虑到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对社会的意义和影响,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社会,为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的择业观强调人的职业自由和实现。
他认为,人应该在职业生涯中享有自由和权利,要有机会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和愿望。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要意识到自己在职业选择和发展方面的权利,要争取更好的职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不要受到职业歧视和限制。
马克思强调,只有在自由和平等的环境中,人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和目标,才能获得真正的职业满足和成就。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争取自己的职业权利和利益,要勇敢追求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愿望,不要被外部的困难和压力所影响。
对马克思爱情的感想
对马克思爱情的感想--------李哲以(201006014122 )、龚洪波(201006014151)赵旭普(201006014124)、许超琼(201006014143)、郭晨晨(201009014102)、岳斌(201009014105)前一段时间读到关于马克思对于爱情的见解,他认为,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相互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他还认为,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薛甚至羞涩的态度,而决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由于爱情是社会阶级的产物也就有了一定的阶级性的,也是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种社会过程。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人类生产能力的低下在这种情况的人类的生活主要是为了生存,人类的客观的认识和思维的能力都是非常低下的,对不同的性别在不同的时期代表着不同的权利和象征。
马克思所说的爱情:第一,“一定的物质基础”。
在商品经济市场化的今天,这个“物质基础”我们把它简单地归结为钱或某种财产或利益。
何谓“基础”,就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基,好比建设高楼大厦要打牢固的地基一样,若没有牢固的根基,即使建设得再高的高楼大厦也不及风雨就会倒塌。
当然这“一定”其实是个不定数,是以恋爱双方的心理来衡量的一个可接受的物质指标。
其实,爱情也好婚姻也好,都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结合,而且物质生活和爱情也是一对矛盾,当物质适应爱情时,则促进爱情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爱情的发展。
物质生活必须是爱情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爱情对物质生活又具有反作用,在双方快乐时爱情指引物质生活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双方不快乐时又会阻碍物质生活的发展。
否认物质生活是爱情存在的基础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否认爱情对物质生活具有能动作用则会陷入形而上学,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所以,只要爱情不要面包或只要面包不要爱情的都是片面的。
而恋爱则是人们为实现爱情而实施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检验爱情是否正确、检验自己是否拥有爱情的一个客观标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浅析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
浅析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职业选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的择业观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现实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强调职业选择应该建立在对自己的兴趣与能力的认知上。
他认为,职业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应该成为个人追求兴趣与才能的途径。
这一思想启示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重视自身的兴趣与优势,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去从事某个行业。
其次,马克思强调职业选择要考虑社会和历史的背景。
他认为,人的职业选择不仅仅只与个人有关,也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制约和影响。
这一思想提醒大学生要考虑职业选择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并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选择。
最后,马克思认为职业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工作本身,还在于工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他认为,职业选择应该在社会效益和个人发展之间寻找平衡。
这一思想提示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关注行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不仅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要考虑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马克思择业观为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在职业选择时,大学生应该认识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考虑职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同时追求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发展。
这样才能做出符合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的职业选择,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贡献的双重目标。
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摘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爱情观; 劳动观; 矛盾; 自由平等说到马克思主义,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政治经济学,因为在我们的思维里,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早已成了定向连接。
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搞政治的人才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直到听了杨老师的课,才明白原来不是那么回事,才明白原来马克思与我们的生活如何密切相关。
首先,爱情这个字眼在我们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来说是很流行的,拍拖也是正常行为,可以说现在我们唯一挂心的就是学位与爱情了,而我们明显更加关注后者,关注我与某个人的爱情是否可以开花结果。
试问我们连学位都不那么关注,还能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论吗,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论要进步,要贴近生活。
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论就是要帮助我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不单单只是服务于领导阶层,马克思固然死了,但他的思想却是活的,我们不断为他注入新鲜血液,使之能继续为我们服务。
这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当代青年人的要求。
所以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应运而生,受到众多青年人的关注。
一、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爱情观相结合。
杨老师说:要从劳动、特别是异化劳动作为平台去寻求肉体和精神理解的突破。
何为“异化”,即创造的价值不同。
肉体的突破则是人从劳动过程中得到的所需要的肉体存活的必需品;精神理解的突破层面上,是人能从劳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杨老师说:“劳动创造美,人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任何美的事物必须是以人为本的。
”即劳动产生美,美必须符合人的本性。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是因为在劳动过程中男女这种搭配制度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同样,在劳动产生美的同时,这种美也随之升华为一种能使双方互相倾慕的美,爱情应运而生。
从劳动中酿造出来的爱情也时时刻刻在翻新。
双方随着劳动的内容不同,爱情也被注入新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思想及当代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思想及当代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重要的社会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对婚姻与家庭问题的思考,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的婚姻思想注重对婚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意义的分析,并提出了人类解放的婚姻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婚姻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马克思认为婚姻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婚姻常常伴随着财产和权力的交换。
马克思指出,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地位使得婚姻被束缚于私产制度之下,有时甚至变得更加不自主。
在这种情况下,婚姻往往被看做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
然而,马克思并不仅仅停留在批判和分析婚姻的经济基础,他更关注婚姻的人类解放和社会意义。
他认为,婚姻不应该仅仅以经济条件为根据,而应该是两个人之间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的伴侣关系。
他主张婚姻是建立在人们团结、互助和共同奋斗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权力、财产和金钱之上。
马克思的婚姻观念体现了他对人类解放和平等的追求,对当代社会保持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婚姻问题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各种新型婚姻关系不断涌现。
马克思的婚姻观念提醒我们,婚姻应该建立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而不是被经济条件或社会压力所左右。
当代人们应当秉持马克思的价值观念,关注伴侣之间的平等和互助关系,尊重个人的自由选择。
其次,马克思的婚姻思想对于探讨家庭内部的性别关系和权力问题具有启示。
他指出,婚姻和家庭往往被资本主义社会的性别和阶级关系所影响,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也表现在权力和决策上。
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思想提醒我们应该关注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追求男女之间的平等和互助,让家庭成为一个和谐共处的地方。
马克思的婚姻思想还提示我们关注婚姻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婚姻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马克思认为婚姻与阶级社会的存在紧密相连。
浅析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
浅析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抉择。
在这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如何在职业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定位,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
马克思是当代社会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有关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就马克思的择业观与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进行浅析,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的择业观。
马克思认为,择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而不是仅仅追求金钱和地位。
他认为,只有满足了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马克思还提出了“劳动实践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这一思想,认为人们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马克思的择业观主张要注重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并将劳动实践作为实现自身价值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那么,马克思的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有着怎样的现实启示呢?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而不是盲目追求金钱和地位。
如今,许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会优先考虑薪水和社会地位,而忽视了自己的心声。
马克思的择业观提醒我们,只有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才能做出更好的成绩,也才能更有成就感。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当首先关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不是被外部的因素左右。
马克思的择业观强调了劳动实践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许多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而非学历和理论知识。
大学生应当在校园生活之外,多参与实践活动,锤炼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马克思的择业观还提醒我们,在选择职业时要考虑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个人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浅析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
浅析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1. 引言1.1 马克思择业观的概述马克思择业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职业和人生选择的一种理论观念。
马克思强调,人的职业选择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应该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职业应该是能够发挥个人兴趣和才能的领域,使个人得到自我实现和完善。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人才能够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感。
马克思择业观的核心理念是强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人的职业选择应该是出于对自己内在需求和价值的认知和实现。
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是,应该注重个人的兴趣和才能,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要考虑个人的发展和完善,避免只追求金钱和地位等外在因素而忽视内在价值的实现。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忽略了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内心追求,容易迷失在繁杂的职业选择中。
借鉴马克思择业观,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2 当代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困惑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常常面临着种种困惑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职业领域越来越多样化,许多新兴职业涌现,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也增加了选择的困难度。
许多大学生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兴趣与能力。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各种社会压力和家庭期望也给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带来了困扰。
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面临着追求稳定与追求梦想的冲突,不知道如何取舍。
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和观念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些传统的观念依然存在,如就业稳定性、薪酬水平等仍然是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的重要考虑因素,而忽视了个人兴趣、价值观等因素。
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往往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这也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陷入就业瓶颈和职业迷茫的困境中。
当代大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同时也要注重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便更好地应对职业选择的困难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转载)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转载)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男女之间建立于性爱基础上的情感之所以成为爱情,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不仅是自然生理需求的冲动和相互需要,更是志趣的相投和心灵的相通,而这一切,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等。
因此从本质上讲,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如果说,好感不同于爱情,就在于它还缺乏对爱情的社会性认识的话,那么友谊之区别于爱情,常缺乏相互间生物性方面的吸引。
志同道合能结成高尚的异性友谊。
由此说来,爱情有着丰富的内容。
她通常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是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是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
客观物质基础:我们说,爱情不能完全以急功近利的标准地来做物质上的要求,但也不能完全不考虑一定的物质基础,过着精神的乌托邦生活。
认为只要有了感情就可以解决一切,恋爱过了一定时期,更多的是实际的物质生活上的问题。
共同的生活理想与最真挚的倾心爱慕:这一点很重要,双方一定要有共同的生活理想,说白点就是有共同语言,比方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而呢,恋爱的对象就基本上不可能是没有上过学或者上学很少的人,这里我说的是大致的情况。
一方面我们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类人,再者就是因为如果双方没有共同预言的话很难持久得沟通下去。
另外就是双方的感情要真挚,没有感情支撑的爱情不会是长久的爱情,这点道理大家应该都懂。
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很显然,爱情和婚姻按照是联为一体的。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爱情观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的两种爱情哪种更长久,稳定?但是无论遇到哪一种,都要坦然面对。
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一下爱情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之间基于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的、纯真的、专一的感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恋爱的人必须全面分析其所处环境,将来的发展趋向,个人性格,价值取向,及他人的有关问题。
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正确的爱情观,即从实际出发。
人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只有多表现本质,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爱。
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坚定地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但同时须知爱情不是永恒的。
泛意而言,人的感情最多持续到生命的结束。
具体说来:失恋是不可避免的,人需豁达办什么事都有成败,但这只是动态爱情的极小表现,变化有量变和质变之分,有前进与后退之别。
爱的内容形式及爱的程度每天都不一样。
决不可肯定见异思迁,真情是人们永恒的追求。
社会领域的规律只有在人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时才真正起作用。
了解动态爱情的意义在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获得和保持真情.要学会观察和把握自己、他人的变化,这样有助于爱情的科学持续发展。
人是社会性的,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无论博爱、兼爱、大爱,都要终于自己的爱情。
这是对自己人格的肯定。
无情和多情当是辨证统一的,多情即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于所爱的人,由于爱情的排他性,这对别人即表现为无情。
人的社会性在恋爱中要求,不可把自己封闭在二人小圈子里,需心中有他人、有亲友、有社会。
得了友情不能忘记亲情,有了爱情不可忘记友情。
人永远不可忘记从社会中学习和对社会的责任。
矛盾具有普遍性,当你向远处看时,脚下的小坑就不明显了。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爱情的挫折是正常的,千万不要因任何小事而轻易否定一切。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易放眼量。
当代大学生应有遇事不惊,统筹兼顾的魄力。
恋爱就像一场马拉松,你觉得别人优秀,另外某人又看好你,而你认为优秀的人有看中他人。
马克思关于职业选择的话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提到了一些关于职业选择的观点:
1.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
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2.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
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些观点强调了职业选择应该考虑到社会的利益和人类的幸福,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和兴趣。
同时,马克思也认为,选择职业应该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对于婚恋观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婚恋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对婚姻的探讨、对爱情的看法、婚恋观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家庭的定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启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以及引领社会风气变革的探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婚恋观的独特见解和重要影响。
这将有助于引领社会风气的变革,推动婚恋观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理论基础、历史渊源、爱情、阶级斗争、家庭、启示、社会风气、变革。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这种观点下,婚恋观也被理解为阶级斗争的一个方面,是受到阶级利益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否定了唯心主义的个人主义观念,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人的行为和观念都是受到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分析和观点是建立在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深刻理解婚恋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也为我们探讨和发展婚恋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1.2 婚恋观的重要性婚恋观是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态度和观念,是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正确的婚恋观可以指导人们建立健康、稳定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婚恋观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动力,对于婚恋观的重要性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婚恋观的形成和变迁与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不仅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更关注这种观念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和影响。
深入研究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婚恋观的本质和作用,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浅析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
浅析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其思想对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了以共产主义为指导的人类社会未来的方向。
在这样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下,马克思的择业观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的择业观强调个人兴趣和职业选择的自由。
马克思认为,每个个体都应该有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以及全面的职业发展的自由,这也是社会合理的安排和人的本性相适应的。
因此,在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应注重个人兴趣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职业发展的路径。
其次,马克思的择业观强调劳动的积极意义和职业的社会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职业是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应该看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利益和金钱回报。
在自己择业的时候,要确保自己的职业是自己热爱的,而且还要对社会做出贡献,做到让自己的职业发展与社会的稳健发展相统一。
最后,马克思的择业观强调劳动与享受之间的平衡。
马克思认为,没有工作的欣赏和生活质量提升,劳动就没有意义。
相反,有品质的生活/休息时间才是劳动最大的价值。
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应该在保证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劳动与休息的平衡。
不要过早地将自己推向高工作强度和长时间工作,而无法享受生活本身。
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状况,将有思想体系、人际关系发展的休闲时间,结合进自己从事的职业之中。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择业观在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抓住了人性本身的关键,以自由、价值、平衡的精神规范了我们的职业选择。
在职业发展的路途上,我们需要紧紧围绕着这些核心思想,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努力追寻自己的终极职业目标,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健康的发展。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谈到很多人在制定目标后都缺乏坚持为目标奋斗下去 的毅力。当时我读到那段时也真是感触颇深,一下子想到了 过去的自己。过去的自己没少定一些小目标,例如每周读几 本书,早起晨跑,坚持背单词...这些都以书上积满的灰尘, 错过的闹钟以及搁置在一旁的词汇书宣布了那些目标的作废。 想想实在可悲,当初的信誓旦旦,如今却已是不闻不问。
失业率越来越高,工作竞争越来越大,那么我们究竟应该选 择什么样的工作 呢?读完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 虑》,我有一些感悟。
马克思谈到,人作为高智能生物的存在,区别于其他动物有人 自身对实现一个目标时使用方法的选择。这是极其重要的,人有了 选择的机会,同时是经过自身思考后的选择。这个选择的机会甚至 贯穿于马克思文章中,有关于目标的选择、关于实现目标机会的选 择、关于职业的选择、关于是否参考类是父母在内的一些“顾问” 的 选择。
《
》写作背景
1835年8月12日,就读于特玛尔中学的马克思完成了 他的中学毕业考试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阅卷老批阅后,评论道:“思想丰富,精彩有力,值得赞 誉”,校长威登巴赫读后也赞许道:“此文以思想丰富和 结构严谨而引人注目。”
这年,马克思只有17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 望的季节,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规 划和设计。他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缜密的思考、 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振聋发聩的力量。文 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 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 中总起到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探讨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阶级分析入手,探讨了不同社会阶级对婚姻、恋爱的不同看法。
结合马克思主义对离婚问题的看法,分析了婚姻稳定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对家庭的理解和性别平等要求也被深入探讨,揭示了家庭在阶级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家庭伦理的影响,指出其对家庭价值观念的重塑和规范。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当代婚恋观的新启示,提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婚姻观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婚恋观、阶级分析、离婚问题、家庭、性别平等、家庭伦理、当代、启示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对社会关系的深刻剖析和对人类解放的追求上。
婚恋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环,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稳定。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分化和经济基础对婚恋关系的影响,揭示了婚恋观念背后的阶级利益。
对于离婚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待,离婚问题也是阶级对立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对家庭的理解不仅是一个生产单位,更是一个阶级关系的团结体,家庭中的性别平等和家庭伦理问题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社会分析框架,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处理婚恋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婚恋观是受到社会阶级的影响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了不同阶级在婚恋观上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具体而言,资本家阶级往往更注重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和自己经济条件相当的配偶,以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受影响。
而工人阶级则更注重对方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因素,他们更希望找到能够真正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伴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婚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经济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的择业观
马克思的择业观1. 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马克思的择业观。
别看这个话题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为找工作犯过愁呢!2. 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里就写过:"选择职业最重要的是为人类谋幸福!"这话说得多暖心啊,就像是一个满怀理想的少年,想要用自己的双手托起整个世界。
3. 在马克思看来,选择职业不能光顾着自己爽。
要是工作只顾着自己快活,那跟一个自私的小孩抱着糖果不撒手有啥区别?他觉得工作应该像一束光,不仅照亮自己,还要温暖他人。
4. 马克思特别强调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这就像是选衣服,得合身才舒服。
他说啊,要是干一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那就像是让企鹅去沙漠跑步,让骆驼去南极游泳,多别扭!5. 有意思的是,马克思认为选择职业要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
这话说得多实在啊!就像你想当歌星,但五音不全,那不是为难自己吗?得量力而行,找准自己的长处。
6. 马克思还说,选择职业的时候不能被外界条件牵着鼻子走。
要是光想着哪个工作赚钱多,就像是被钱袋子牵着走的小木偶,多没意思!7. 在马克思眼里,职业就像是人生的舞台。
每个人都是主角,都该选择一个能让自己尽情发挥才华的位置。
你说演员站在后台扫地,清洁工去台上唱歌,那多不对劲!8. 马克思特别反对那种为了名利去选择职业的想法。
他说这样会让人变得像个铜臭味十足的算盘,整天只会叮叮当当地数钱,忘记了工作的真正意义。
9. 他还强调工作要有责任感。
这就像是接力赛跑,拿到接力棒就得认真跑,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半途而废。
每个职业都是为社会进步接力呢!10. 马克思的择业观里还有个重要观点:要敢于追求理想。
他觉得年轻人选择职业的时候,心中得有一团火,要敢想敢干,别像个怕事的小老鼠。
11. 说到底,马克思的择业观就是要我们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这就像是在人生的大花园里,每个人都是一朵花,要开出最美的花,散发最香的味道。
浅析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
浅析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洞察。
他的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选择一份符合自己价值观和发展潜力的职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
深入浅出地解读马克思的择业观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的择业观。
马克思认为,职业选择应当符合个人的兴趣、才能和志向。
他强调了个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主张人要自觉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和潜能的职业,避免盲目从事无聊或压抑的工作。
马克思也强调了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主张人要选择有益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职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的择业观既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注重整体的社会价值。
在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中,马克思的择业观给予了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当注重个人的兴趣和才能。
传统上,很多家长和社会给予的观念是“金碧辉煌”的工作才是最好的选择,但这种观念往往忽视了个人的兴趣和发展潜力。
大学生应当自觉地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思考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才能的职业方向。
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在工作中保持热情和动力,实现自我价值。
马克思的择业观也告诉我们,职业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代社会,一些职业可能会因为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而逐渐淡出,而另一些职业可能会因为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而受到青睐。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应当不仅仅考虑个人的发展,还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要选择有益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价值观的职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才能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的成就和满足感。
马克思的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启示。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要注重个人的兴趣和才能,选择符合自己特点和潜能的职业方向;要注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选择有益于社会发展的职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要注重职业的发展潜力和长远前景,选择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职业方向。
马克思的爱情心得体会
马克思的爱情心得体会篇一:马克思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无尽的爱马克思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无尽的爱:“我爱您??诚然,世间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
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副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处皱纹,都能引起我的生命中最强烈而美好的回忆!”篇二:我爱马克思我爱马克思初次知道马克思,是上初中时候的历史课了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他们从第一次会晤到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患难与共,建立的真挚的友谊让我记忆深刻,难忘至今。
后来初步认识马克思,是在高中时候的政治课本,这当然是相当无聊被逼迫学习的内容,对我而言让我去被迫学一样而不是在我喜爱基础上学习的东西我是相当不喜欢的。
高中的哲学把马哲归为最科学的哲学,因为他把辩证法和唯物论相结合,可以说,马哲贯穿高中政治的始终,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也是各代领导人所大力宣传的政治先到,其思想也是立国治本之一,所以可以这么说,马哲是高中政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原理)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含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内容。
在高中枯燥的政治课学习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却是最难理解的哲学课。
因为这门课程贯穿了马克思哲学的概要,每一章节都能让我去仔细回味、反思,因为他的理论在我看来都是很符合我们的现实生活,不矫揉造作,与日常生活的感受很贴近。
小学初中的时候就比较喜欢老子的一些理念,但是老子的理念却没有马克思的系统化。
对马克思的记忆本以为在高考结束后就会结束了,未曾想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会再次“遇见”马克思。
有幸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让大学生活又多了一抹色彩。
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阐述了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
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青年是指那些面临职业选择的年轻人,他们通常在20到30岁之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
马克思青年的职业选择非常重要,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和人生道路。
他们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兴趣和职业发展前景,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价值观。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青年应该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选择一个自己热爱和感兴趣的职业,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为工作投入精力并取得成功。
当一个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时,他们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克服困难和面对挑战。
因此,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该认真思考自己所喜爱和擅长的领域,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马克思青年还应该考虑到他们所选择的职业是否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适应。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剧,一些行业可能会逐渐消失或面临剧烈变革,而另一些行业可能会迎来快速增长和机会。
马克思青年应该关注到这些变化,并选择那些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行业。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能够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还应该考虑到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应该思考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否能够真正帮助到社会,是否能够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对于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能够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契合的工作。
因此,马克思青年应该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并选择那些能够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的职业。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还应该考虑到自身的能力和能力发展的机会。
他们应该思考自己是否具备所选择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并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去适应和取得成功。
此外,他们还应该关注到所选择职业的能力开发机会和培训机会,以便他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总而言之,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该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激情、社会发展的趋势、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身的能力和能力发展机会。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的反映了客观实在及其规律,由于实践是历史的,随历史发展而而不断变化的,因此真理也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发展。
爱情是人们最重要的情感之一,是意识的。
由于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自然世界上也就不会有永恒不变的真爱。
爱情是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质的,随着生活实践而慢慢演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相互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因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和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只有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彼此相当,才能促进爱情的发展,达成婚姻的美满;同时,这样的爱情婚姻对彼此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起到维护、巩固和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里关于物质的定义是朴素的没有矫揉造作的。
不是金钱堆砌的感情,爱情也好婚姻也好,都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结合,而且物质生活和爱情也是一对矛盾,当物质适应爱情时,则促进爱情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爱情的发展。
物质生活必须是爱情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爱情对物质生活又具有反作用,在双方快乐时爱情指引物质生活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双方不快乐时又会阻碍物质生活的发展。
否认物质生活是爱情存在的基础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否认爱情对物质生活具有能动作用则会陷入形而上学,因此对于爱情与物质之间的联系我们也要用一种辩证的方法来看待,用静止和非矛盾的观点来看待爱情与物质只会使爱情埋葬在物质的坟墓里。
爱情就是人们找寻自己的缺失,正因为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属于自己缺少的那一部分。
所以即使是世界观和理想观不相同的男女之间也会有真正的爱情,当然一致的思想会使爱情来得相对容易,爱情的道路不是那么曲折。
马克思婚姻观
马克思婚姻观1、马克思主义爱情观马克思认为,判断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就是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状况,男女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
恩格斯把爱情定义为“人与人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
这种表述涵盖了男女之间的平等性、爱情的对等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相互爱慕的情感关系。
第一,真正的爱情是纯洁、理性的情感。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爱情表现在“恋人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爱情会面临很多考验和苦恼。
所以恋爱双方都需要理性,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谈恋爱。
真正的爱情需要时间的考验,不应该过早的表现出亲密的举动和行为。
第二,爱情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社会行为,要勇于承担责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批判的爱情最担心的是由于个人而忘记”——“人类的事业”。
爱情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因为个人而忘记事业,非批判的爱情不会把个人和社会分割开来,而是紧密联系起来。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为人类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在马克思看来,“批判的爱情”中的批判对象就是考茨基一生中干出的最大蠢事——婚外恋行为,其社会影响是“他的道德败坏”。
马克思反对婚外情,他认为考茨基的婚外情是一种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行为。
2、马克思主义婚姻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时代的婚姻制度应当是一夫一妻制,“现代一夫一妻家庭,将会达到更高级的状态,即是真正的两性平等”,这样,性爱与婚姻才能“完全融合”。
一方面,恩格斯认为,“基于爱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从道德层面看,婚姻是爱情的归宿,应当建立在两个人爱情的基础上。
但另一方面,恩格斯也指出,对于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被新的“热烈的感情所排挤”,离婚对于“婚姻双方和社会”都是幸事。
由此看来,婚姻是男女双方在爱情基础上自愿结合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第一,婚姻是一种基于爱情、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当面临婚姻的选择时,相互爱慕应当作为最应该考虑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的爱情观与职业选择观
——读《马克思写给燕妮的情书》和《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
丛娟在《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中的一段话:“后现代时期的爱情观凸现出了其自身特有的基本特征:两性生活不再以生育或爱情为前提条件而以自身为惟一目的,在解构永恒的语境中追求短暂瞬时的强烈体验。
‘意识形态的终结’和道德约束弱化是使两性生活自主化和自足性的动因,这种爱情观虽然有着反叛传统禁欲主义道德和政治极权主义对个人生活的僭越的积极意义,但也蕴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
不可否认,如今的爱情观确实蕴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因为很多爱情都不是建立在真爱至上的,或许是金钱,或许是纯粹的“娱乐”,或许是其他利益,总之现在的爱情变得不单纯。
社会中闪婚闪离的现象越来越多,大学中闪恋闪分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恋爱的潮流,这些都是后现代时期的爱情观的表现。
像马克思这样额伟人,他的爱情观究竟又是怎样的呢?
马克思的情感世界也是举世无双的,如果进行“千年情爱家”网上评选,也非马克思莫属。
马克思的爱情充满了诗情和浪漫。
她对燕妮的爱是炽热的,忠贞不渝的。
不管灾难有多大,不管他们相隔的距离有多远,马克思始终执着地爱着燕妮。
不舍弃,不放弃。
从情窦初开到人生的黄昏,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之火一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爱就要爱得热烈,爱得忠贞,爱得执着,爱得有智慧,马克思的爱情观,在后现代时期显得如此高尚以及珍贵。
下面选举马克思给燕妮写得一封情书谈谈马克思的爱情观。
距离,是滋润爱情的阳光雨露——马克思的爱情观
爱情,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它美丽充满奇迹,同时又短暂脆弱。
自古以来,就有着许许多多关于爱情的故事与佳话,同时也有着由爱情带来的悲剧。
为什么同样是爱情,却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因为,爱情也需要智慧。
马克思认为,距离是爱情的阳光雨露。
他给燕妮的信中写到:“暂时的别离是有益的,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
”···“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
我的爱情就是如此。
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分隔,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
”联系实际,想到一个个或喜或悲的爱情故事,这一见解是何其卓绝。
我们常常说,距离产生美。
对于爱情来说,距离确实产生美。
有现代婚姻爱情中,有着这么一种说法,就是婚姻与爱情都有着“七年之痒”,难以跨过七年这一个关卡。
确实有不少例子支撑着这一种观点。
那么,这种说法被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道理,什么“哲学”?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很多人都会认为,爱情只存在于恋爱时期,结婚之后爱情就不再是爱情了,因为她会褪去爱情的外衣,变得面目全非。
相恋的两人,一旦步入婚姻,就成为了对方的彼此,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从前的恋人现在天天在自己身边,为自己所拥有,慢慢了解,最后完全熟悉对方的一切,渐渐地,所有的新鲜感与好奇感都会消失不见。
有时候,还会感到厌倦,这就是爱情出现矛盾或者是裂痕的根本原因。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日常的习惯由于亲近会完全吸引住一个人而表现为热情,只要它的直接对象在视野中消失,它也就不再存在。
”这是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
恋人甚至是夫妻
长久的亲近会出现反作用,那就是使对方失去新鲜感,好奇感。
“小别胜新婚”。
我们应该会有这样的经历,很久不见得朋友再次见面的时候虽然开始会感觉到陌生,但是一旦熟悉就会感觉到感情比之前要好。
相反,天天见面的朋友,因为亲近却时常产生矛盾,这是很正常的。
就好像曾经讨厌的同学,毕业后在不同的地方,再次联系大家都会感到有说不完的话题,关系一下子变得很好。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距离产生美。
有人说,爱和嫉妒是人的两种本能。
有时候,我们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嫉妒之心。
电影《三个傻瓜》中一男主角曾经说到,“朋友考试不及格,我们伤心,朋友考第一名,我们更伤心。
”是的,正是本能的嫉妒之心使我们对身边的人有着一种说不出的陌生感。
一旦距离打破了这种可以嫉妒的局面,两个人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亲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宁愿向陌生人或者距离较远朋友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而不是向就在自己身边的好朋友诉说。
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距离反而使爱情更加美丽,友情更加牢固。
爱情,可以使相爱的两个人打破距离走到一起;爱情,同样可以因为距离而变了味。
长久的分别会使爱情产生裂痕,过于亲近也会使爱情产生裂痕。
在这里,强调的是距离对爱情的积极作用。
过于亲密,爱情就像同性磁极,相互排斥。
有一定的距离,或者说距离适中,爱情则像是异性磁极,相互吸引。
就距离对爱情的积极作用来说,马克思的比喻最为恰当:距离,是爱情的阳光雨露。
我们同样可以引申到友情上。
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懂得把握距离,就是一种智慧。
追随内心的选择——职业选择的智慧
马克思在《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中,提到了很多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所要注意的因素,有体质的限制,有内心的真正想法,有虚荣心的作用,也有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而努力的崇高追求。
但是,我觉得对我们青年最有用的一个选择因素就是内心的真正想法。
马克思在文章中指出:“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着启示。
”······“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
在这里,他强调了我们内心的真正想法。
我们所追求的是不是就是自己想要的,我们所追求的是不是一直都会给我们鼓舞,使我们斗志昂扬,充满激情的职业。
人有时候会陷入误区,盲目的追求一些自以为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然后不顾一切地为之奋斗。
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开心,因为自己所追求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呢?那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说过,“最重要的,就是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
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
而李开复也曾经说过,“人的一生都会面临无数的选择,每一步走出都决定着”人生下一步”这个严肃的命题。
很多的中国青年都在不同的场合问过我,怎样才能拥有选择的智慧,我的答案是,反复叩问自己的内心,向人生更远的方向看去,而不是被眼前的喧嚣所迷惑。
”
是的,只有追随自己的内心,我们才不会为自己的选择感到疲倦或者后悔。
追随内心的选择,才能有如源泉般的鼓舞,不懈怠,直达目标。
再苦再累,脸上依旧会挂着浅浅的微笑。
文章中写道,当我们的体质不适应我们的职业时,我们不能持久地工作,工作也没有乐趣。
而当我们选择了不能胜任的工作时,我们便会变得妄自菲薄。
但是,只要我们所选择的职业是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的,我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
我们相信自己会做到,我们始终乐观,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失去乐趣。
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选出自己珍视的职业,这样子他才能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坚定地
走下去。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
爱情和职业选择都是人生中重要的选择,很多人都为这两个选择迷惑、不解,甚至为之困惑一生。
爱情需要距离的滋润。
职业选择需要从心选择,但是做自己爱做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
马克思的爱情观与职业选择观在如今这个时期显得特别珍贵,因为如今的爱情观以及职业观似乎都变了味。
很多时候爱情变得不再单纯,变得随便甚至脆弱。
而职业呢?人们逐渐被金钱支配自己进行职业选择,或者是为了一份安稳但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而放弃追求自己喜欢的职业。
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有这样的矛盾,我究竟是为了什么才做这个职业?盲目追求的背后就是获得很累活得不开心或者迷失自己。
马克思的爱情观与职业选择观给了当代社会的人们在爱情以及职业上的启示。
爱情需要距离的滋润。
职业选择需要从心选择,但是做自己爱做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
爱情,要真诚,要炽热,要执着,要有智慧,要忠贞不渝。
职业,要选一份能使自己始终充满激情的,选一份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自己珍视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