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建设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外交上的胜利
1. 英苏《临时贸易协定》 2.热那亚会议与《拉巴洛条约》1922.4.10-5.19 热那亚会议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是苏俄广泛宣传了苏维埃政权的“新经济政策”,向全世 界人民表达了俄国人民和苏维埃政府希望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二是利用德国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与德国签订了《拉巴洛 条约》达到了分化和利用的目的。 《拉巴洛条约》签订的意义: 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肯定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 处原则,标志着苏俄所倡导的和平共处已经开始为资本主义 大国所承认,从而打破了帝国主义反苏统一战线;为苏德进 一步发展平等互惠的经济合作关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开辟 了苏德长达10年的友好合作时代,史称“拉巴洛时代”。
二、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初期 建设
• (一)、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 1.政治方面 • 创建人民法院和工人民警;组建红军 ;废除等级制度, 取消爵位,实行国家与教会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宣布 男女平等,国内各族人民的权利一律平等;镇压反革命叛 乱,成立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 • 2.经济方面 •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国有化;土地革命和打击富农的破 坏活动。
源自文库
(1)形势所迫 (2)是列宁为寻求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而作的一次尝试 (3)高涨的革命热情的推动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一个巨大 的成功,而作为向纯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则是一种失败。
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变化? (1)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余粮征集制。 (2)在工业方面,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对所有企业都实行国有 化的做法,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一定限度的私人资 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存在。 (3)在商业流通方面,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取缔一切自由贸易、 国家垄断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的方法,确认自由贸易原则,使 商品经济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 (4)在工业管理体制方面,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高度集 中的“总管理局制度”,给予地方和企业以自主权。
基洛夫
http://news.ifeng.com/special/daqingxi/
过程:莫斯科三次大审判 1936年8.19-24,对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16人进行公开审判。 1937年1.23-30,对皮达可夫等17人进行审判。 1938年3.2-13,布哈林等19人被判死刑。
亚历山大· 索尔仁尼琴的史诗般巨著 《古拉格群岛》
苏联派 、 自由派 、 自由意志派 、 重评派
从十月革命对20 世纪世界历史 进程发挥的实际影响看十月革命
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
:
• 首先, 十月革命深刻影响了早期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的裂变和战后世界体 系的重组走向。 • 其次, 十月革命加速了民族解放运动 的兴起和殖民体系的瓦解。 • 再次, 十月革命为 20 世纪的冷战格 局奠定了制度和意识形态基础。
• (四)、领导共产国际
1.共产国际建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抗击帝国主义联合对苏俄政权干涉,迎接世 界革命高潮的到来。
2.共产国际的成立 1919年3月2-6于莫斯科宣告成立 性质:是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 组织,它的诞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 个新的发展时期,各国无产阶级从此有了一个团结 战斗的联合中心。 任务: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 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 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 • •
2.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应付内乱 粉碎外国武装干涉 应付内乱 制造 “红色恐怖”
• (三)、苏联的成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是苏维 埃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在新时期不断 发展的结果。 第一阶段(1918-1921年)是发展军事和 经济联盟。 第二阶段(1921年-1922年中)是发展外 交联合。 第三阶段(1922年下半年)是发展政治联 合,即苏联成立
第三讲
俄国十月社会主 义革命和 苏维埃政权的巩 固与建设
主要内容:(pp.10-14;pp.40-53;pp.6570;pp.124-147.)
• 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 二、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初期建设 • 三、斯大林执政与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本章拓展阅读书目】
1.张建华:《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孙成木等著:《十月革命史》,三联书店 1980 年版。 3.程玉海、曹胜强著:《 20 世纪的世界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4.何宝骥、李应柴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长编》,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版。 5.刘淑春等编:《“十月革命”的选择》,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年版。 6.齐世荣:《论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几个问题》,载《世界历史》, 1996 年第 2 期。 7.托洛茨基,“十月的教训”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Trotsky/marxist.org-chinese-trotsky-1924a.htm 8.金雁,“一月剧变:超过十月革命的大事件”,《炎黄春秋》2008年第7期; 9.金雁,“历史教学中的十月革命问题(四):重新认识‘孟什维克’”,《历史 教学》(中学版),2007年12月。 10.列宁:《论粮食税》,《列宁选集》第四卷,第503-540页。 11.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俄共的策略的报告提纲》,《列宁 选集》第四卷,第543-552页。 12.列宁:《论合作制》,《列宁选集》第四卷,第681-688页。
• 古拉格现象 • 索氏在《古》一书中借助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些 资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均可查证),对一种运动 及其所产生的政治制度展开了思考。这种思考是严肃和认 真的,尽管不免带上一些感情色彩,但情感并未压倒理智, 读者在其大段大段充满激情的责问和讽刺文字中处处可见 到作者理性的光辉。作者引述材料一半是为了真实报导,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准确无误地剖析那种运动和该运动之下 的极权主义政治体制模式,索氏认为这种极权主义统治给 人类带来的灾难表现为极端残忍的刑讯、荒谬绝伦的司法、 彻底沦丧的社会道德,以及毫无人道的株连性流放、集体 流放、超强度的死亡劳改,这一切我称之为“古拉格现 象”。
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 (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 1.国际大背景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 前提 ;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空前激化,使社会 主义革命的政治条件日益成熟;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加速了 革命的到来。 • 2.国内条件 • 俄国已经基本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需 的物质前提;俄国拥有一支实现革命胜利的强大的社会力量; 有列宁主义和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 3.时机选择 • 正处于第一次帝国主义间的世界大战,列强间的拼命厮杀无 暇东顾沙俄的国内政局的急剧变化。
三、斯大林执政与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立和实施
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立 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斯大林的主张 制定: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 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一五(1928-1933) ;二五(1933-1937)
取得突出成效: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形成了较为完 备的工业体系 。 存在的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经济发展严重 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新产品单调,质量低劣;盲 目赶速度和扩大生产,经济粗放发展,生产效率低下,造成国 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
列宁晚年思想是指列宁生病之后,对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 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做的一系列思考。这些思 考有的是以论著的形式的写出,有的是在重病时,由列宁口授 而由秘书整理出来的。 1.强调十月革命的合理性。 2.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文化建设上来。 3.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4.改善苏维埃国家机关,提高办事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 (二)、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1.《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
背景:为了及早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巩固政权,在协 约国一再拒绝和谈的情况下,苏俄决定单独同德奥集 团谈判。 内容:1918年3月3日,苏俄同德国、奥匈、保加利亚、 土耳其签约: 影响与意义:苏俄丧失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约等 于德、法面积的总和),4600万人口,60亿马克的赔 偿,可谓蒙受了一次空前的民族浩劫 。 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 可贵的历史经验。
(5)在分配制度方面,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平均主义的 食物配给制,在承认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基础上,贯彻按劳取 酬的原则,采用多种分配形式。 4.实质:是在采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失败后,转而利用 市场、商品、外资等方式,维护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向 社会主义逐步过渡。
(七)、列宁晚年的思想
(六)、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 渡
1.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是苏维埃政权在1918年夏至1921年春实行的一系列非常措施和 政策的统称。战时共产主义既是一项政策,又是列宁和苏维埃 政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尝试。其目的在于试图在国家 经济生活中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工业部门实 行总管理局制,农业部门委派工人征粮队下乡强制征粮和武装 征粮,在分配领域建立消费公社等。 2.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三)、党内斗争和政治大清洗
1.党内斗争
托洛茨基
加米涅夫
季诺维也夫
布哈林
2.政治大清洗
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遭枪杀,苏联随即在 全国范围内开展肃清反革命分子和帝国主义 间谍分子的大检举、大揭发、大逮捕、大处 决运动,即大清洗运动。 原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苏联处在东 西受敌的境地,而西方国家推行的绥靖政策, 使局势变得更为严重;在战争威胁日益严重 的情况下,苏联自然对帝国主义的间谍破坏 活动怀有高度的敏感和警惕性;苏共领导人 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存在某些不正确的判断。
•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传统的评价: 1.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革 命,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创举。 2.它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3.它开辟了被压迫民族革命的新时代。 4.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胜利。
孙成木.对十月革命评价的一点认识. 世界历史.2008.1. 闫峻.关于十月革命评价的几种流派. 西伯利亚研究. 2005 .8 .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1.背景
2.方针的制订: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 3.过程 从1927年底开始,到1933年初基本完成全盘农村集体化。 出现消灭富农运动 1937年宣布完成农业集体化
4.评价 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严重的问题和错误: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逐步 原则;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限制城乡间的商品货币关系。 造成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 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共产国际的主要活动
初期阶段(1919.3-1924.1):召开了二、三、四大
中期阶段 (1924.6-1934):召开了五大和六大 后期阶段(1935年七大-1943年解散):召开了七大
共产国际办公大楼旧址
莫斯科共产国际纪念塔
4.共产国际存在的问题 (1)对革命形势估计过于乐观,造成指导思想上的 “左”倾和行动中的冒进,使共产国际出现了不少失误。 (2)组织原则过于高度集中。 中 共 六 大 会 址
• (二)、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 1.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2.列宁的《四月提纲》和群众革命运动的高涨 四月危机 六月示威 七月事件 • 3.武装起义方针的确立 •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 5.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 地法令》 • 解散立宪会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