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十三章父母和家庭对社会化的影响(俞国良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网上作业答案
第1题已答.自我体验属于自我调控系统系统 ;第2题已答.幼儿社会化的基础是遗传素质 ;第3题已答.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发现了动物界存在的“印刻”现象;第4题已答.社会学家埃尔金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从文化和社会中学习到,又反过来适应文化和社会的那些东西;第5题已答.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第6题已答. 依恋关系明确期又称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在这一阶段,婴儿对于特殊人的偏爱变得强烈;第7题已答.自我控制发展的第一步是对动作的控制 ;第8题已答.在对情绪情感的控制方面, 延迟满足实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第9题已答.性别认同出现的年龄大概是2——3岁 ;第10题已答.安斯沃斯和他的同事使用陌生人情境测验测验测定婴儿的依恋质量,发现婴儿的依恋可分为三种类型;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4分第11题已答.影响幼儿心理理论的家庭因素有 ;答案解析A、家庭规模 B、家庭经济地位 D、家庭交流第12题已答.在权威形象的众多个人特征中, 是最被儿童看重的三种权威特征;答案解析B、成人身份 C、知识 D、社会地位第13题已答.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A、生物因素 B、社会认知 C、环境因素第14题已答.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包括 ;答案解析A、自觉性 B、坚持性 C、自制力 D、自我延迟满足第15题已答.儿童性别差异的发展包括 ;答案解析A、生理差异 C、认知差异 D、个性社会性差异三、判断题共30题,每题2分第16题已答.幼儿个性的发展取决与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参考答案对第17题已答.培养具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意识和行为,提高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属于政治社会化的范畴;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培养具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意识和行为,提高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属于道德社会化的范畴;第18题已答.社会化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参考答案对第19题已答.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是个体获得共性的过程,不能获得独特性;参考答案错第20题已答.早期形成的依恋有助于培养婴儿对自己、对父母、对同伴的信任感、积极的探索行为和交往能力;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早期形成的依恋有助于培养婴儿对自己、对父母、对同伴的信任感、积极的探索行为和交往能力;第21题已答.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第22题已答.自我认知属于个性倾向性系统;参考答案错第23题已答.幼儿个性是社会性的一部分;参考答案对第24题已答.小学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参考答案错第25题已答.社会化的过程是幼儿学习的过程,是幼儿社会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体验和技能;参考答案对第26题已答.幼儿阶段的社会化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参考答案对第27题已答.社会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基础;参考答案错第28题已答.个性倾向性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参考答案对第29题已答.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标志;参考答案对第30题已答.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标志;参考答案错第31题已答.谨慎规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道德规则适用于那些对自己身心有消极后果的行为;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道德规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谨慎规则适用于那些对自己身心有消极后果的行为;第32题已答.幼儿同伴交往不存在性别差异;参考答案错第33题已答.谢弗指出,儿童3、4岁时开始在不同领域中使用社会比较的信息与其同伴进行比较;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谢弗指出,儿童5、6岁时开始在不同领域中使用社会比较的信息与其同伴进行比较;第34题已答.观点采择的个体发生模型是由塞尔曼提出来的;参考答案错第35题已答.自尊是一种内在情感,不会影响外在行为;参考答案错第36题已答.城市儿童是通过更强烈的获得他人的尊重来保持自尊,农村儿童则更看重自己的体能;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城市儿童是通过更强烈的获得他人的尊重来保持自尊,农村儿童则更看重自己的体能;第37题已答.2岁幼儿已经具有心理理论的能力;参考答案错第38题已答.幼儿长到6、7岁时,动作是他们交往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语言交往仍占重要地位;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幼儿长到6、7岁时,语言是他们交往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动作1交往仍占重要地位;第39题已答.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贝在20世纪50年代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报告,指出了机构养育的危害,尤其是剥夺母爱的危害;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贝在20世纪50年代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报告,指出了机构养育的危害,尤其是剥夺母爱的危害;第40题已答.斯劳特等人的研究发现,与受拒绝幼儿相比,受欢迎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斯劳特等人的研究发现,与受拒绝幼儿相比,受欢迎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第41题已答.习俗规则是对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道德规则是对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第42题已答.儿童在36岁时认识到人们与自己有不同的观点;参考答案错第43题已答.婴儿的依恋方式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婴儿的气质无关;参考答案错第44题已答.研究发现,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作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研究发现,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作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第45题已答.性别恒常性是指儿童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第1题已答. 家庭因素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第2题已答.儿童个体差异的最早表现是气质决定的;第3题已答. 父母离婚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第4题已答.要让幼儿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体现了幼儿园文化环境对孩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第5题已答.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干预,漠视孩子的兴趣与意见,让孩子听命于父母,这种教养方式属于专制;第6题已答.社会情感是社会行为养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形成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有重要作用;第7题已答.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制定,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 ,这体现了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原则;第8题已答.幼儿期所获得的经验主要是感性经验;第9题已答.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制定,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符合幼儿的需要,这体现了教育目标的基础性原则;第10题已答.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进取心,这是大班年龄班幼儿的社会性教育目标;二、多项选择题共2题,每题5分第11题已答.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答案解析A、家庭教育目标 B、家庭环境 C、家庭结构 D、教养方式第12题已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统领性文件是 ;答案解析A、纲要 B、规程 C、指南三、判断题共20题,每题3分第13题已答.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越差;参考答案错第14题已答.家庭人口越多,幼儿的交往能力越强、社会化进程越快;参考答案错第15题已答.幼儿在集体中的地位不取决于他们的经济地位,额是取决于他们的社会贾汪能力与自信;参考答案对第16题已答.幼儿同伴交往和师幼互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幼儿同伴交往和师幼互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第17题已答.同伴之间的友谊关系可以使幼儿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的需要;参考答案对第18题已答.大众传媒不利于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对社会性发展有不利影响;参考答案错第19题已答.幼儿园文化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幼儿园文化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第20题已答.父母较高的期望容易使幼儿形成健康的个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参考答案对第21题已答.从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分析入手,幼儿与教师的关系不属于幼儿园环境的组成部分;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从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分析入手,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属于幼儿园人际环境的组成部分第22题已答.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期望越高越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参考答案错第23题已答.幼儿园教育要走出幼儿园狭小的空间,实现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参考答案对第24题已答.观点采择是社会认知的前提和基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初萌芽和体现;参考答案错第25题已答.社会性教育目标要有利于每一个孩子的和谐发展, 不必制定统一的目标;参考答案错第26题已答.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最高表现,是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最高表现,是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第27题已答.教育目标的灵活性是指教育要关注幼儿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教育目标的灵活性是指教育既要关注幼儿整体和谐发展,又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第28题已答.所谓目标的准确性,是指在目标的界定上,能准确找到每个年龄幼儿发展阶段上的切入点;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所谓目标的准确性,是指在目标的界定上,能准确找到每个年龄幼儿发展阶段上的切入点;第29题已答.制定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原则是指目标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可操作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参考答案对第30题已答.道德品质是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参考答案对第31题已答.制定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时一定要具有前瞻性,要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不要受现实生活的干扰;参考答案错第32题已答.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最高表现;参考答案对第1题已答.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应先从幼儿身边的内容开始,逐渐扩展到离幼儿远些的内容,这体现了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渐进性原则 ;第2题已答.创造游戏是由幼儿自己想出来的游戏,下面不属于创造游戏的是音乐游戏 ;第3题已答.在幼儿社会教育领域中练习法以行为练习为主;第4题已答.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是以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为目标和依据;第5题已答.从幼儿游戏的教育特征和作用来看,幼儿游戏可以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4分第6题已答.创造性游戏是由幼儿自己想出来的游戏,分为 ;答案解析B、角色游戏 C、结构性游戏第7题已答.幼儿教师在运用参观法时要注意 ;答案解析A、根据教育目的进行 B、制定参观计划 C、指导幼儿观察 D、及时小结第8题已答.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来看,可将幼儿游戏分为 ;答案解析A、练习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D、建构游戏第9题已答.在布置幼儿园活动区时要注意 ;A.安全问题B.规则问题C.心理氛围第10题已答.为幼儿创设积极的环境具体表现在 ;答案解析A、物质上丰富多样 B、气氛上宽容接纳 C、制度上明确必须 D、设计上具有暗示性第11题已答.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要针对幼儿的实际,概括起来包括答案解析A、幼儿的生存环境 B、幼儿社会性发展衔接 C、幼儿的个性差异 D、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实第12题已答.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目标时要关注目标是否 ;答案解析A、明确 B、有层次性 C、易操作 D、可评估第13题已答.对社会性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包括 ;A.是否面向全体B.幼儿是否处于主体地位C.幼儿参与程度如何第14题已答.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评价的方法有 ;B.观察法C.情景测验法D.问卷调查法第15题已答.设计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评价方案应包括 ;答案解析A、明确评价所依据的目标 B、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C、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 D、准备评价记录表格与文件三、判断题共25题,每题2分第16题已答.运用讨论法时不应对幼儿的意见轻易否定或表现出疑问;参考答案对第17题已答.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的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这种教育方法是移情训练法;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的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这种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法;第18题已答.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外因,个体身心发展需要是发展的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参考答案对第19题已答.游戏过程中幼儿有更充分的自由,但是教学中采用的游戏往往被注入了某种目的,被老师控制;参考答案对第20题已答.在确定社会性教育内容时,越是幼儿熟悉的内容,教育效果越好;参考答案对第21题已答.幼儿的日常生活平常琐碎,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没什么作用;参考答案错第22题已答.社区资源是教育教学的活教材;参考答案对第23题已答.教育不能违背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教育要等待发展;参考答案对第24题已答.日常生活主观上不是进行社会性教育,但客观上却引导了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参考答案对第25题已答.大班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以平行游戏材料为主;参考答案错第26题已答.小班的孩子不会确定游戏主题,教师可以自主确定游戏主题;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小班的孩子不会确定游戏主题,教师可以启发幼儿玩游戏的愿望,帮孩子确立游戏的主题;第27题已答.一般来讲,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15人;参考答案错第28题已答.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活动设计往往都来自对幼儿实际的深入了解和透彻分析,才能使活动实现教育目的;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活动设计往往都来自对幼儿实际的深入了解和透彻分析,才能使活动实现教育目的;第29题已答.正面教育原则的核心是尊重幼儿;参考答案对第30题已答.幼儿活动区投放的材料要一物多用,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参考答案对第31题已答.教育活动的设计必须将总培养目标分解、化小,具体到每个活动中,使教育活动都具有操作性;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教育活动的设计必须将总培养目标分解、化小,具体到每个活动中,使教育活动都具有操作性;第32题已答.社会性教育中教学评价更关注教学过程,尤其关注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性质;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社会性教育中教学评价更关注教学过程,尤其关注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性质;第33题已答.进行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评价,首先必须明确教育目标有没有实现;参考答案错第34题已答.定期观察是非连续性的、按一定时间间隔做观察;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追踪观察是非连续性的、按一定时间间隔做观察;第35题已答.幼儿年龄小,不懂事,所以不能参与社会性教育活动评价;参考答案错第36题已答.教育评价要面对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作动态的、纵向的比较;参考答案对第37题已答.对某个对象或者现象进行比较长时期的观察,,从而获得发展性的资料,这是定期观察;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对某个对象或者现象进行比较长时期的观察,,从而获得发展性的资料,这是追踪观察;第38题已答.评价社会性教育活动过程要关注幼儿是否参与其中;参考答案对第39题已答.社会性教育中幼儿发展评价往往集中在幼儿的发展状况上,不太关注实际的教学过程;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社会性教育中幼儿发展评价往往集中在幼儿的发展状况上,不太关注实际的教学过程;第40题已答.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离开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发展;参考答案对。
联系实际来谈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联系实际来谈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家庭环境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重要场所。
家庭环境对个人的社会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父母角色模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角色模型。
他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对孩子的社会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如果父母尊重他人、待人友善,那么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些行为。
2.家庭规则: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规则和价值观,这会影响孩子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例如,如果一个家庭强调尊重长辈和待人以诚的价值观,那么孩子很可能也会接受这种价值观。
3.家庭角色:家庭中每个人的角色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例如,长子或长女可能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最小的孩子则可能会受到更多的照顾。
这些不同的角色都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化。
二、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同龄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观和信仰:同龄群体的价值观和信仰会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例如,如果一个同龄群体普遍认为纹身是一种时尚,那么个人很可能也会接受这种观点。
2.行为规范:同龄群体会有一些共同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会影响个人的行为方式。
例如,如果一个同龄群体普遍认为抽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那么个人很可能也会开始抽烟。
3.社会孤立:如果个人与同龄群体格格不入,就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安。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个人拒绝或偏离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一个社会共享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它对个人的社会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它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化。
例如,不同阶级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
这些差异会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影响。
2.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对个人的社会化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十一章 依恋的发展(俞国良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依恋的发展依恋概述依恋的研究始于鲍尔比对母婴分离的研究,依恋从其本质来讲是指一种内涵丰富的社会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依恋的主体对另一个特定个体产生了持久的情感联系。
广义的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发展心理学中的依恋即狭义依恋是特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成人之间所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结。
依恋的特征儿童作为依恋关系的发起者具有一些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表征,使得依恋具有了一些重要特征。
⑴依恋对象的选择性。
儿童倾向于依恋那些能满足自身需求、激起特定情感和行为的个体。
成人更倾向于依恋与自己有相同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伙伴。
⑵依恋者对依恋对象表现出亲近行为。
⑶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能够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慰藉和安全感。
这种慰藉和安全感是个体发展生存的基础。
⑷依恋被破坏会导致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
⑸依恋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具有协调性。
依恋形成的标志英国心理学家谢弗认为判断依恋的外在行为标准有三个原则:代表性(特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本质属性)、稳定性、普遍性。
依恋形成的标志是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同时出现在婴儿身上,大约7—8个月。
依恋的测量⑴陌生情境测验(安斯沃斯):通过在实验室设计一个类似于日常生活的典型陌生情境,观察儿童在这些情境中的行为反应,来判断儿童依恋的质量,推测形成这种依恋现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预测依恋对儿童未来社会性发展的可能影响。
其测量的是狭义的依恋,一般适用于1到2岁的婴儿。
缺点是没有充分考虑儿童气质特点对亲自依恋的影响作用,年龄限制大也不能考察依恋的稳定性。
而且实施及实验结果都受文化影响很大。
⑵Q分类技术(沃斯特和迪恩):最新版本通过90个描述儿童行为的项目来收集婴幼儿以及学前儿童在熟悉环境中的依恋行为的表现。
测验要求看护者或观察者通过观察,将这些项目归入三个类别中:孩子的典型行为、既不典型也并非绝对没有的行为、从未出现过的行为。
是目前较为完善的早期依恋测量方法。
论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论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中文摘要: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其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这两个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社会化的外在条件,从创建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创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提高父母的文化素养、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围及父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五个方面阐述。
第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儿童社会化的根本保障,从教子应爱严结合、采用民主教育方式、注重挫折教育、重视发展非智力因素及满足其交往需要等方面加以展开论述。
关键词: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儿童社会化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决定了一个个体从出生的那时刻起,便开始了社会化。
简单的说,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关于社会化,国内外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美国心理学家墨森则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态度、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安娜?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指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
从以上各种表述中,社会化概念非常笼统。
其中包含着丰富内容,有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及政治社会化等方面。
[1]本文着重从整体上来说,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尤其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区环境、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及儿童的同伴群体。
而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家庭为儿童提供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项社会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等诸多第一。
因此,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家庭中的父母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方式和方法,及他们的个性特征、职业、文化素养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这些影响“对于家庭中的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和体质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甚至对于他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
俞国良心理健康课
俞国良心理安康课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心理健康与成长 心理健康哆唻咪 心理发展你我他 心理调适方法ABC
第2课 心理健康哆唻咪
谢谢收看
再见
谢谢!
拓展性训练 我要这样做……
外在的环境,如天气不好,通常不太会影响我的情绪。 当我有好的东西或看到好书,我会热衷跟别人分享。 基本上来说,我是个自动自发的人。 我很乐于助人,并且会因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会尽量往好的方向思考。 我喜欢自己而且觉得自己还不错。 我喜欢和人们接触,而且觉得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 对于不断的成长与进步,我会感到无比的愉悦。
>> 心海导航 <<
根据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 观点,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调和; 适应环境,能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 有效率的生活。
>> 心海导航 <<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 • 无心理疾病 • 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194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 “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 满,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 心海导航 <<
生理安康 是安康的根底,指 人体构造完整,生
理功能正常。
>> 心海导航 <<
社会适应安康
就是自己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活动和行 为,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理解和 承受,使自己在各种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平安 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 欢送和信任;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能 切合实际地在各种社会环境下不断进取,有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述评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述评作者:钱立英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04期摘要:儿童的成长和全面发展离不开其社会性发展和教育,首先介绍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涵,并分析了影响因素。
其中,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这三个方面。
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趋势,如研究观念转变,注重认知因素,研究方法多样化等,并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272-02儿童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
但是,我们对此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自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性这一概念的使用频率猛增。
中国由儿童发展中心主持的《中国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这一大型协作性课题,系统、全面地考察了中国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情况[1]。
由此看出儿童社会性发展在中国也已得到重视。
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涵在心理学文献中,社会性发展是以个人成长发展的角度,强调个体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侧面,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个体发展的三大主题[2]。
中国学者周燕 [3] 指出:西方学者注重的是分析社会性的结构,相比之下,中国学者对界定儿童社会性的关注更高。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如下:陈会昌[1]认为,广义的社会性指人在社会上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性的总和,包括人的社会心理特性、政治特性、道德特性等。
而狭义的社会性是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在努力实现自我完善过程中积极地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
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儿童社会学所说的儿童社会性指的是后者,这也是本文所采用的概念。
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总的来说,包括:(1)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的认知;(2)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和变化;(3)性别角色的分化;(4)儿童道德的发展;(5)儿童成就动机与成就行为的发展;(6)儿童交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等。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由于儿童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学者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为优化儿童成长的教养环境,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symonds)。
[1]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的两个基本维度,以此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贤相耶武俊[2]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3]等都展开了父母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
鲍德温使用家庭造访和观测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包容、民主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
继鲍德温之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baumrind)[4]通过采用实验观察、家庭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她认为亲子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一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
[5]总之,西方心理学家由于使用方法论的观测研究方法,因而其结果具备可信性及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在承继西方科学实验成果的基础上,也积极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分割出来适宜中国文化特点的父母教养类型,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教养观念和犯罪行为与各种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
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习(如智力、成绩、学校适应)、社会化发展(如社会期望、同伴关系、性别化)、创造性(如艺术、科学、社会活动和社交领域)、个性(如人格特征、自我概念、自尊)等方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社会工作者考试: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测试题(强化练习)
社会工作者考试: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测试题(强化练习)1、单选在某次期中考试中,小明估计自己的语文考试成绩为70分,但其实际成绩为80分。
于是,他将期末考试中语文的理想成绩定为85分。
根据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这反映了(江南博哥)小明的()。
A.成长需要B.关系需要C.求知需要D.认知需要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ERG理论中成长需要,这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才能得到满足。
2、单选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是()。
A. 出现害羞情绪B.出现愤怒情绪C.母婴依恋的形成D.表现出兴趣情绪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1周岁左右时孩子可能出现害羞、骄傲和负罪感等情绪,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3、多选小明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对小明管教较少。
小明高中住宿后认识了一伙爱玩网络游戏的朋友,整日沉迷于网络,经常逃学,成绩一落千丈,最终不得不退学回家。
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分析,小明的成长过程中,()因素导致了现存问题。
A.家庭管理B.学校教育C.朋辈群体D.社区邻里E.社会状态正确答案:A, B, C参考解析: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教养模式。
小明的家庭所形成的家庭教养模式为放任型,在放任型家庭教养模式下,孩子由于得不到必要指导和正常约束,会形成缺乏自信、自制力差、不负责任、情绪波动异常、待人处事具有攻击性、易受诱惑、做事权宜敷衍、缺乏理想等心理倾向。
此外,小明的朋辈群体及其学校教育都对其生活和性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4、问答题人类需要层次正确答案: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阿尔德弗尔(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5、多选下列属于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的有()。
A.种族B.单位C.群体D.家庭E.文化正确答案:B, C, D, E参考解析: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
《家庭社会工作》复习纲要
《家庭社会工作》复习纲要一、家庭的概念⏹是“肉体生活同社会机体生活之间的联系环节”——弗洛伊德⏹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人的群体,各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
——伯吉斯和洛克《家庭》⏹家庭两字,始见于梁王僧孺(ru)文,‘事显家庭’句。
今即以译英文‘FAMILY ’字义。
通常所谓家庭,是指夫妇子女等亲属所结合之团体而言。
故家庭成立的条件有三:第一,亲属的结合,第二,包括两代或两代以上的亲属,第三,有比较永久共同的生活。
”——孙本文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收养或感情等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以比较持久的共同生活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共有、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生活单位二、对家庭定义的理解1、家庭是群体,不是个体。
家庭至少有两分子以上组成,一个人不能称其为家。
2、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基础和根据。
由于婚姻而结成的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是家庭的核心,是维系家庭的第一纽带,是判断家庭的第一标准。
3、血缘关系是家庭的又一根据。
4、家庭可以是婚姻血缘关系的合理延伸。
5、领养关系也是家庭关系。
6、家庭一般还应以共同生活为条件。
三、中国传统社会家庭关系的特点1、家庭中亲属种类多2、家庭之外还有家族和宗族3、家族大,关系复杂,却有章可循4、纵向家庭关系四、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分子间某种性质的联系、相互配合的组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家庭规模、类型和家庭模式。
一般指家庭中全体分子和各种角色所形成的综合关系。
五、家庭的类型(根据家庭结构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核心家庭:夫妻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包括配偶家庭(未育或空巢家庭)和单亲家庭两种不完整的形式。
⏹扩展家庭:由两对或以上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都是亲属关系。
包括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两类。
此外,其他家庭是指上述模式以外的家庭。
如在中国常见的隔代家庭(由祖孙两代人构成),以及其他家庭模式。
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
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人的社会性发展是贯穿于每个人一生的始终,从婴儿期开始,通过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到老年期。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篇1试谈父亲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关于父亲在幼儿成长中作用的研究始于二战之后,最初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父亲缺席”产生的结果。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父亲教养的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在儿童智力、人格特征、社会性、性别角色等方面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家庭中,通常是由母亲担负着更多地儿童教养工作,父亲往往只是“养家糊口的人”,对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较少关注,只有当儿童犯错或失误时才会出面惩罚儿童,扮演着强势、不可接近、令人恐惧的负面角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社会领域的目标包括两个维度:社会关系维度和心理结构维度。
结合父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若要实现儿童社会领域两个维度的目标,需要父亲改变一贯的教养方式。
一、概念界定父亲教育,就是为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征的教育,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
父亲教养方式就是父亲开展父亲教养的有效途径。
所谓社会性,一般可以理解为个体,一个作为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机构及社会制度下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学前期儿童(0~6岁)的社会性发展有启蒙性的特点,包括幼儿的社会认知(如性别角色认同感等)、社会情感(如自我意识、依恋等)和社会行为(如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三个方面。
二、关于父亲教养的两项研究成果美国的保罗・阿马托是最早强调需要对父亲身份进行概念化的研究者之一。
他提出了一个关于“父亲身份的资源定向模型”,这个模型分析出了父亲能提供的三种资源,即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
河北省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智能手机成瘾的社会治理要通过社会心理研究来解决由人“心”衍生的社会问题,遵循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思路,培育个体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实现智能手机成瘾的早期预防和“善治”。
个体发展路径:从个体内部诱因驱力上为智能手机成瘾的治理提供内部和微观治理方案。
从智能手机成瘾形成的诱发因素来看,包括人格特质、情绪体验,需求动机和个体认知在内的个体内部诱发因素,是智能手机成瘾的重要风险预测因素。
那么,智能手机成瘾的治理也应基于上述风险预测因素来提出治理方案。
此外,正念认知训练对行为成瘾的干预也具有积极作用。
研究发现,个体接受4-8周的正念认知训练,能够积极改善抑都复发、强迫症、问题行为,以及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
因而,通过正念认知训练提高个体的控制力、降低负性情绪,能够对智能手机成燕的早期预防和后期治疗带来积极效果。
此外,体育运动训练治疗和团体心理辅导在治疗网络成瘾中被广泛应用,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智能手机成瘾的早期干预和后期治疗也具有积极效果。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一体化路径:从个体外部诱因驱力上为智能手机成瘾的治理提供外部和宏观治吼方案。
在儿童青少年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个体积极人格品质、积极社会情绪和积极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而,依靠家庭教育在早期塑造青少年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积极的社会情绪,是避免儿童青少年形成智能手机成瘾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社交能力、自我意识、品格塑造等均有深远影响。
因而,依靠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健康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媒介素养,构成了预防青少年形成智能手机成瘾的重要途径。
社会教育是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的教育形式,对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资料
第八章社会认知一、名词解释: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又称“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指对社会客体的知觉过程,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
或说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或:用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探讨个体如何加工、组织、提取与利用社会信息刺激,来形成印象,解释社会事件。
2.图式:指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也叫认知结构,使用来应对或解释某些经验的有组织的思维或行为模式。
3.角色图式:指在某种特定的社会情境下,根据角色规范和社会预期扮演特定角色时,可能出现的一系列行为的心理框架。
角色图式大体可归为两类,即归属的角色图式和成就的角色图式。
4.事件图式:指人们对社会情境中会出现何种情况的一般预期的认知表征,是对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
5.首因效应: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6.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7.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这就像月晕(或称晕轮)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或泛化一样,故称之为晕轮效应。
8.刻板印象:或叫刻板效应,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9.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也就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10.归因偏差:指的是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
11.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FAE)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个人倾向性(个人内在性格)因素、低估情境性因素的双重倾向。
社会心理学
11、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A:系统观察:非参与性观察(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
B:相关研究;C:实验研究: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模拟实验;D:其他方法:调查法、文献资料分析法、跨文化研究方法、元分析研究、评价研究。
2)其次,在对自己能力的看法,以及对未来成功可能性的预期上,两性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女性对自己的评价比男性更苛刻。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降低了女生在学术和职业选择上的动机水平。
3)第三,男女谈话的内容也不一样。女性谈话的内容更详细琐碎,其谈话方式更具有试探性而不是肯定性。
4)第四,男女在非言语行为上也有很多差异。在与异性交谈时,女性在听的时候对对方的注视显著高于说的时候;而男性在听和说的时候对对方的注视水平差不多。男性的这种交流方式是为了交流力量和控制权,而女性是为了形成合作。
?社会因素(家长、社会、大众媒体、教育机构等)
20、两性社会行为差异的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化、其他因素→男女的不同分工→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与性别有关的技能和信念→两性行为差异。
第四章
1、焦点效应: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2、透明度错觉:我们假设,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很快乐,我们的面容就会清楚地表现出这种快乐并使别人注意到。
?提出创造性的自我的概念,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得个体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风格和追求生活目标。
3)沙利文的自我观
?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特别强调早期的母婴交往中的体验和感知决定着自我的发展。
论家庭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论家庭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两方面展开。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单位,是社会化的原始起点。
家庭环境中诸如家庭的社会地位、内部结构、情感氛围及教养方式无疑对人的社会化过程有重大影响。
标签:社会化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个性特征社会角色人一出生就开始了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过程贯穿几乎贯穿每个人的始终。
家庭作为我们最初走进的基本社会单位,无疑对我们的社会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
一、家庭中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家庭中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也就是家庭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家庭的社会地位。
社会通常按照人们的经济状况、权力等,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无疑也贴上了如此的标签。
家庭社会地位的不同造成了人们在教育、就业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影响了人的社会化。
第二,家庭的内部结构。
生活在两代以上的同堂家庭和只有两代人的家庭,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又是有区别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关于青少年时期社会化的研究表明,在六岁以前的儿童期社会化中,家庭结构就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首先,处于不同年代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不同点还是很大的。
他们的为人处世方式会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下一代。
下一代足够理智的话,会折中选择合理的成分。
下一代如果本身不够成熟,或是完全照搬上一代的为人处事方式,或是彻底诋毁上一代的为人处事方式,这无疑都会对下一代人的社会化起到阻碍作用。
其次,生活在几代同堂的家庭里,人们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角色。
人们最初获得某种角色的认知和相应的规范,然后在实践中运用,不断地调整对角色的认知。
人们承担多重角色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处于混乱状态,但这种混乱状态会促使人去区分和辨别如何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
这无疑有助于人们处理社会上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
第三,家庭的情感氛围。
就在我们还不能对外界做出实质性的反应时,我们就初步朦胧地意识到我们所在家庭的情感氛围。
教育学论文读书笔记
教育学论文读书笔记-----关于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1论文题目和出处读的论文题目为“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本篇论文出自学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
文章编号:1001-4918 (2009)04-0093-100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2论文作者本篇论文的作者有胡宁(南京理工学院人文学院)、邓林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锦涛(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陈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梅海燕(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3 论文的研究主题青少年是人生中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的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时期,家庭会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找到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就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主题。
很多理论和研究都认为当个体进入青少年阶段其重心会有家庭和父母转向同伴,但家庭依然对青少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目前,关于家庭功能理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Olson的环状模式理论为代表的功能取向理论,另一类是以Skinner的家庭功能过程模型为代表的过程取向理论。
两种功能取向的家庭功能研究,还有一些家庭治疗相关的实践都表明,家庭功能发挥越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问题行为越少,但这些研究都存在着两个严重的不足:一是,尽管研究者都较为一致地发现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密切关系,如家庭功能发挥过程或结果越好,吸烟酗酒等问题行为就越少,然而目前的研究基本都只有相关或回归预测的结果,但究竟是家庭功能影响了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还是问题行为影响了家庭功能,或者是两者相互影响,尚无研究者有所论及。
二是,目前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研究并不多见,而家庭功能过程在很多时候比其结果更重要,尤其是在预防干预工作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如果能够在研究中发现家庭功能发挥过程中的重要成分,会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干预工作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社会心理学部分模拟卷答案
社会心理学部分模拟卷答案五、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1、试述家庭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是学前期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个体的社会化可以说是从家庭开始的。
因此,在任何社会中,家庭都无疑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
原因分析:(1)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
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
父母对儿童有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这一时期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3)家庭是社会的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家庭的作用主要在于教化和养育,举例说明相关理论:如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认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可用八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关爱。
2、试述幼儿如何从感觉活动中发生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
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
婴儿刚出生时,不能区分自己的与不是自己的东西,对自己的手脚与周围的玩具视为同样的性质的东西并加以摆弄,这时是没有自我意识。
但当他表现出抓、咬、摸自己的手脚的行为时,就发生了被抓、咬、摸得各种感知活动,而当他抓玩具时,却并不会有类似的感觉,于是对这些食物逐渐加以区分出生后一年,儿童冲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出自己的动作,并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也就是发生了初级的自我意识。
后来,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
也就是儿童意识到它所作的动作是他自己的动作,知道其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约在出生后第二年,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
儿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
儿童约在两三岁的时候,通过言语交际开始掌握代名词。
家庭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整理]
家庭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家庭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摘要】家庭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分析亲子关系的不同形态,有利于深入到儿童第一个最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深层,这有助于人们理解儿童社会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关系儿童社会性发展一家庭关系的涵义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家庭关系的内涵有所扩大。
台湾学者从生物条件——血缘关系、社会条件——法律或制度关系(如入赘或婚姻)和心理条件——当事人双方以亲子互许,有亲子情感交流这三个纬度把亲子关系分成七种类型:A型(通常的血缘之亲子关系);B型(真实的亲子,却无心理沟通);C型(有血缘关系,也有心理沟通,因某种理由未入籍者);D型(收养的亲子关系);E型(只有血缘关系,无社会、心理联系);F型(名义上的亲子关系);G型(因约诺而成的亲子关系)。
近来有人将其界定为“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2]。
这一界定排除了非血缘关系的养父母、继父母的亲子关系,同时也排除了虽有血缘关系但未共同生活担负抚养、教养、赡养等义务的亲子关系。
毫无疑问,这样来界定亲子关系对于亲子关系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不过这一解释对于亲子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亲子之间的双维活动、双向原则的内涵表现得不够明显。
“抚养、教养、赡养”等只说明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而子女对父母行为的影响则不够清楚、突出。
刘晓梅、李康将亲子关系进一步理解为“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
这样既可以排除非血缘关系的亲子关系,有血缘关系而未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亲子关系,又突出了关系中的双维双向原则和亲子之间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为亲子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研究内容、范围和方法。
二家庭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在社会学中,伊恩?罗伯逊指出儿童社会化(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它主要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儿童将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感情联系,并了解他人的角色和观点。
儿童社会性发展 全套教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学前教育专业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性、儿童社会性的概念及意义。
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第一节概念界定、研究起源与意义一、概念的界定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就已经开始,而我国则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一)社会性概念东西方学者对社会性概念界定的差异:西方:伯根(1976)认为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性。
——不注重下准确的定义,而侧重研究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六大系统。
我国:1.广义与狭义说(陈会昌)2.先天与后天合成说(傅安球,1953)3.杨丽珠、吴文菊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社会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性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定义: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如果通俗的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
(教材)(二)社会性与社会化二者的关系谈到社会性必然涉及到社会化的问题。
社会化是指人的社会行为模塑过程,是从生物实体成长为社会实体的过程,儿童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
可见社会化是社会性形成的过程,而社会性是指社会化这一过程的内容与结果。
所以,社会性与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的。
(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始于20世纪初,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因为人们对儿童本身的兴趣使然;一个是对发展的关注,对发展的性质、过程及结果感兴趣。
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解析:家庭对儿童的身心影响
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解析:家庭对儿童的身心影响教师资格考试栏目整理“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解析:家庭对儿童的身心影响”希望可以帮到广大考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
一个人生下来受到的最初影响就是家庭影响。
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孩子。
我国学者认为,儿童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而优化家庭环境的着眼点是提高父母素质。
这一研究发现,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所生孩子不一定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孩子。
因此,不管文化程度高低,父母都应该学习科学育儿的方法。
研究我国现阶段的家庭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尽管社会倡导平等、团结、互助、和睦的家庭关系,要求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但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父母的不良行为举止、****主义的家长作风等也在有些家庭中残存,对子女的发展起着相反的作用。
具体地说,家庭的结构特点、家庭的稳定性、父母的思想意识、文化素养、言行举止、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父母的威信、参与子女教育的自觉性及其教育方式、生活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等都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国外学者把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独裁型,这是一种****的形式。
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自尊心在这种家庭中会受到严重的压制。
第二种是保护型,这种类型虽然也是出于强制和严格服从,但形式不同,他处心积虑地保护孩子免遭困难,过分地保护、溺爱孩子,使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损害。
第三种是和平共处型,在这种家庭中每个人各自作自己的事,各自面对自己的问题和困难,面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很少有感情的交流和互相间的帮助。
这种家庭使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互相隔阂,造成沟通上的问题,对孩子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第四种是合作型,在家庭成员的合作气氛中,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逐步得到克服,获得社会交往的有益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和家庭对社会化的影响父母教育观念概述父母教育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什么是儿童发展的理解,一是对儿童如何发展的信念。
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等内容。
家长的人才观是指家长本人对人才价值的理解。
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以及教养动机。
儿童发展观指家长对自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
教子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自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
二者密切相关。
父母观念的内隐研究父母对儿童的教养及其影响父母的惩罚弗洛伊德认为父母的惩罚极为严厉的儿童可能不会对他的父母形成认同甚至会恨他们,这对社会化有不良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父母的惩罚方式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行为有很大影响。
霍夫曼把惩罚方式分为两种:1、强权警告:如体罚或剥夺所有物等,可能会影响儿童或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2、非强权警告:一种是爱的撤回,指以不满和惩罚的非身体表现的方式来表示父母的愤怒或不赞成,如不理孩子等。
这些方式可能会逐渐破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所以事实上比体罚更具惩罚性。
这些形式的惩罚虽然在控制行为上是有效的,但会使儿童产生内疚。
这种影响可能比体罚的记忆更久。
另一种是规劝,这种方式为孩子提供了不能按某些特定方式活动的原因,这种方式既不包含体罚也不包含情感惩罚,是对所希望的行为的直接训练。
是最常用的惩罚方式。
教养方式早期观点:教养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反映了亲子关系的实质。
最早的研究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他提出亲子关系汇总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他的研究发现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高,儿童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
此后,鲍德温等的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结论。
贝尔克的观点:他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探讨了父母的教育方式的结构和类型问题,他认为可以通过三个维度上行为的组合来确定教养方式:限制的对宽容的、焦急的情感投入对平静的超脱、温暖对敌意。
每一个维度的极点都用一个父母的群集来描述。
通过考察与三个维度相关行为的组合而确定不同父母的类型。
比如,民主和纵容的父母在温暖和允许维度的行为特征上得分较高,他们之间仅有的关键差别是,纵容的父母情感投入高,而民主父母在此维度上是低的。
鲍姆林德的观点:她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他把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影响较大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
权威型是最费时费力但最有效的。
权威型家庭的儿童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后来她又把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期望型民主型、非指导型、专制型、指导型、投入型和一般型。
麦考贝等人的观点:麦考贝等人在鲍姆林德的教养方式分类基础上从宽容型中区分出放任型和无卷入型。
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高度控制,充满温情有较强的反应性;专制型父母对孩子要求要个高度控制但没有温暖和关注;放任型父母对儿童要求较少又对儿童的要求反应很敏感;无卷入型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反应都较少,忽略其作为父母的责任。
国内的研究:教养方式的影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自尊;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出现较多的社会性发展问题。
强权警告的惩罚方式的使用是攻击和犯罪的一个相关因素。
攻击惩罚方式会使儿童和青少年对攻击行为进行模仿,而不是抑制。
父母不严格和不一致的惩罚也与犯罪有正相关。
父母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机制父母的行为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态度转变、观察模仿、认同作用及儿童的归因方式。
态度转变是指父母通过种种方法改变儿童的态度,使儿童接受、内化行为规范的过程。
父母改变儿童态度的方法有:使用权力、爱的收回、信息内化等。
使用权力不能使儿童的态度函数长期的可靠的变化,而且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效果。
爱的收回使儿童感受到对自身安全的焦虑从而被迫改变行为方式,但是不能使儿童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且影响亲子关系权威型家庭中爱的收回有积极作用,在专制型家庭中的作用却相反。
运用信息内化的方法最重要是引导儿童注意以至理解父母所传递的行为标准。
霍夫曼提出了信息内化的模型,即信息加工模型。
信息内化的效果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儿童的认知能力;二是儿童的情绪状态。
模仿主要通过直接观察和替代强化。
认同作用是一种获得性认知反应,首要条件是儿童对榜样产生钦佩,儿童认知能力也有影响。
儿童归因方式可分为功能良好归因和功能不良归因。
权威型教养方式能使儿童形成良好归因;放任型或溺爱型教养方式使儿童控制能力差;为卷入型教养方式导致儿童不能正确理解行为的因果关系;专制型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自我效能感和自主能力、自控能力的发展。
后三种非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往往都会导致儿童形成功能不良的归因方式。
家庭对社会化的影响第一节家庭与社会性发展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形成的初始环境,是儿童获得早期生活经验、形成最初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
它的所有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家长教育观念等。
家庭背景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的认知社会化和情感社会化两个方面。
父母通过亲自交往来指导儿童,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这种作用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因素、亲子交往特点、儿童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家庭结构与其他特征的影响㈠家庭结构的影响⑴家庭背景:首要表现是地理位置,主要是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城市和农村的家庭在结构特点、文化观念、经济状况等方面都不同,与家庭相关的一起社会资源也有影响。
家庭背景的影响还通过家庭流动表现出来,这种迁移会产生对社会适应技能的需要。
经常迁移和松散的社区联系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可能影响正在试图形成中的自我同一性,导致青少年自我同一的混乱或延迟等主要问题。
⑵家庭大小:家庭组成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的多少或家庭规模的大小上,还表现在家庭类型上。
现在儿童成长的家庭越来越小了,主要是因为变成了核心家庭,而核心几天又在缩小。
米德的研究发现传统大家庭中儿童有很多榜样学习成人社会行为等,在向核心家庭的变化中同伴的影响很重要。
⑶家庭类型: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可能会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不良影响。
㈡家庭的物质环境与生活氛围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生活气氛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在这种物质环境和社会地位中,对儿童的期望和教育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
此外,父母的角色,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都将影响儿童的成就水平和社会性发展。
家庭系统的观点家庭系统是指家庭是一个面临内部和外部压力时的维持平衡的功能性系统。
从内部看,家庭是由家庭全体成员及成员间的互动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这个系统又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如夫妻子系统、亲子子系统等。
儿童是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系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亲子间的互动来完成。
伯尔斯基关于家庭系统的理论模型说明了家庭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认为儿童的行为特征既对父母的反应产生影响,又受到父母反应的影响。
亲子互动过程受到父母婚姻关系好坏的影响也反过来影响。
总之任何两个部分之间的影响都是双向的。
家庭系统的作用主要有四:⑴家庭系统是具有生存能力的活系统。
⑵家庭维持同其他的社会组织的明显界限。
⑶同其他社会组织意义,家庭也必须为生存而完成一定的任务如物质环境建设、经济支持、家庭成员再生产等。
⑷家庭不断接受和过滤来自其他社会系统的影响。
第二节家庭功能及其影响家庭功能理论㈠、奥尔森等人的环状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包括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三个维度。
该理论假定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家庭成员的心理社会功能之间存在曲线相关,亲密度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根据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程度可将家庭划分为16种类型,包括4种平衡型、4种极端型和8种中间型。
当两者得分都处于极端水平,属于极端型家庭;当两者得分都处于中间水平属于平衡型家庭,其余极端水平和中间水平的组合属于中间型家庭。
池丽萍和辛自强的调查表明平衡型家庭比例最大,其次是中间型,极端型较少。
很多研究都表明,有问题行为或学习障碍的儿童,其家庭功能通常也存在问题,表现为家庭成员的亲密性与适应性较差。
迪森发现被同伴拒绝的9-10男孩比其同伴遭受着更差的家庭管理,体验着更多的家庭压力,而且其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等。
㈡、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该理论侧重家庭功能的各项具体内容及其实现的效果,从而较好的避免了环状模式理论过于形式化的弊端,它假设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
家庭的基本功能包括六个维度:问题解决、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
学习不良儿童不仅是在学业成就上落后,而且表现出很多的社会性发展,他们的落后和不良很可能与家庭功能低下有关。
辛自强等研究发现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比一般儿童家庭在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和行为控制四个维度以及家庭功能总分上显著低下。
有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低下不仅会导致儿童的问题行为、社会适应困难以及学习不良等问题,还会以此为中介影响他们的同伴接受性,并带来孤独感。
有研究发现惩罚性的、效率低下的家庭规则能够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而问题行为导致了糟糕的同伴关系。
儿童的同伴接受性较差与父母对他们不力的管理有联系,而这种联系的中介是反社会行为与学业技能缺失。
第三节婚姻冲突对儿童的问题行为的影响婚姻冲突的特征及其影响婚姻冲突主要指夫妻之间由于意见不一致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言语或身体的攻击与争执,它可由冲突发生的频率、强度、内容、风格及冲突是否得到解决等特征来具体界定。
并不是所有的婚姻冲突都会对儿童成长造成压力。
婚姻冲突一般由以下几种特征来描述:冲突风格、频率、强度、内容、解决方式等。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婚姻冲突的不同特征给儿童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同,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机制也不同。
⑴冲突风格:依据冲突是否暴露在儿童面前,婚姻冲突可分为公开的和隐蔽的两种风格。
公开的冲突指儿童目睹或感知到的婚姻冲突。
通常伴随外显的身体或言语攻击行为。
隐蔽的冲突指部位儿童所知的婚姻冲突,没有外显的攻击行为。
一般研究认为儿童目睹的公开的婚姻冲突比隐蔽的婚姻冲突更能预测其问题行为。
⑵冲突频率:经常暴露在婚姻冲突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个是由于长期婚姻冲突的刺激,儿童对这种情境已经习惯化,因此不会给儿童带来消极影响,另一个是高频率的婚姻冲突使儿童对冲突异常敏感,从而导致较多的问题行为。
已有研究都支持第二种解释,即公开的婚姻冲突越频繁,儿童的问题行为越多。
但有些来自高冲突频率家庭的儿童对环境和婚姻的适应性比低冲突家庭儿童更强,可见要综合冲突的多种特征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