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原文及教案【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的第9课,讲述了三首古诗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呈现原文并提供相关的解读与学习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课文原文:一朵红花开在墙,墙下开一只紫罗鸟。

鸟儿说:“花儿呀,你真好!”花儿说:“鸟儿呀,你真聪明!”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前明月光如水,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垂钓者的垂钓,钓的是清澈的河水。

瞥一眼,眼前美丽的景色;再一瞥,眼前美呆的鱼儿。

渔翁笑着摇摇头说:“再等等,再等等。

”知识点一:诗歌形式与特点古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独特的诗歌形式和特点。

首先,古诗通常由若干个句子组成,并由五言或七言的古文组成,形式简洁有力。

其次,古诗追求形象、含蓄和意境的艺术表达,常常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来传达思想和感受。

在《古诗三首》中,每首诗都有着不同的体裁与形式,如第一首是对话体,第二首是绝句,第三首则是词。

通过课文的朗读与理解,学生可以对不同的古诗形式与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

知识点二:理解诗中意境古诗通常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因此理解诗中的意境对于读懂古诗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一首诗中,红花和紫罗鸟之间的对话体现了彼此的欣赏与赞美,传达出美好友谊的意境。

第二首诗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月亮,抒发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深情的意境。

第三首诗描绘了垂钓者对美丽景色和鱼儿的赞美,呈现了治愈和宁静的意境。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可以培养对意境的感知与理解能力,提高对古诗艺术的欣赏与品味水平。

知识点三:准确理解诗中表达古诗常常通过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来传达思想和感受,准确理解诗中的表达对于深入领会古诗的内涵至关重要。

在第一首诗中,红花和紫罗鸟互相赞美,展现出友善与聪明的品质。

第二首诗描绘了黄鹂、白鹭和明月,表达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对故乡的思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1.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字词解释:①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②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③可怜:可爱。

④真珠:珍珠。

诗词大意: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课文主题:《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江边落日和露伴新月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精彩赏析:《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

诗的前两句写日幕时分,タ阳与江水相映成趣,“一道”与“铺”写出夕阳余晖是酒满江面的,而“瑟瑟”和“红”的颜色对比,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后两句以“九月初三夜”作为过渡,将时间从傍晚引至入夜后,“可怜”是诗人脱口而出的真情称赞,“露似真珠”“月似弓”两处比喻的使用,更生动地描绘出了景色的美妙。

诗人从黄昏时分起,一直游赏到夜间,面对自然美景,吟成了这首格调清新的诗歌,充分表达了他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2.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

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

主要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字词解释:①题:书写,题写。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一、《暮江吟》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在江面上。

“铺”字用得形象,写出了夕阳余晖的广阔、均匀,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 “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瑟瑟”形容江水未被夕阳照射的部分呈现出的碧绿色。

夕阳的光照使得江面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画面感强烈。

-“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

诗人感叹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的可爱。

-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二、《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险峻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景色各不相同。

这两句诗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诗是即景说理,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三、《雪梅》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 “梅雪争春未肯降”: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争春”一词赋予梅和雪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它们争奇斗艳的景象。

-“骚人阁笔费评章”:诗人放下笔,难以评判二者的高下。

“阁笔”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梅雪争春的景象陷入思考的状态。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巧妙地写出了梅和雪各有优缺点,既赞美了梅花的清香,又肯定了雪花的洁白。

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主旨:《出塞》是乐府旧题,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此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主旨:《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

是描绘边塞生活的名曲之一,诗人性情的豪爽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写出了广袤边塞来之不易的一次盛宴,勾画出了戍边将士尽情畅饮、欢快愉悦的场面,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

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主旨:《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忆江南》《江雪》)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忆江南》《江雪》)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忆江南》《江雪》)课文原文及赏析
《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1.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课文赏析
《浪淘沙》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以及河流中沙砾被浪涛冲刷、风卷的场景。

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自己比作河中的沙砾,经历了浪淘风簸后,最终来到牵牛织女的家,展现了人生的坚韧与不屈。

《忆江南》是一首充满赞美之情的诗,诗人通过对江南春色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江南的美丽和迷人之处。

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更是成为了描绘江南春色的经典之句。

《江雪》这首诗描绘了寒冬时节,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寂静的景象。

诗人通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描绘,展现出了冬天的肃杀与寂静。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有一位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独立于世的精神风貌。

这三首诗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景象和情感,但都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内蕴,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启示。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征:zhēng(征兵、征战、征文)词:cí(歌词、词语、单词)催:cuī(催促、催眠、悲催)醉:zuì(陶醉、沉醉、醉生梦死)杰:jié(杰出、英杰、英雄豪杰)亦:yì(亦然、不亦乐乎、人云亦云)雄:xióng(雄鸡、雄风、雄壮)项:xiàng(项链、颈项、强项)二、我会认将:jiàng(将领、将士、将官)三、多音字还:huán(归还)hái(还是)度:dù(度假)duó(揣度)为:wéi(以为)wèi(为什么)四、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王翰(687—726),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

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五、理解诗意《出塞》: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笔记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笔记

提纲:一、主题内容概述1. 课文内容简介2. 作者简介3. 主题词汇解析二、对古诗《古诗三首》的深度剖析1. 第一首古诗解读2. 第二首古诗解读3. 第三首古诗解读4. 情感与意境5.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对古诗《古诗三首》的广度拓展1. 中华传统文化意义2. 与现代生活的联系3. 启发与意义四、总结与回顾1. 对整个课文的理解与感悟2. 个人对古诗的理解与观点共享---古诗三首笔记一、主题内容概述《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文诗词阅读文章。

作者通过三首古诗,描绘了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慨和赞美之情。

在文章中,诗人的情感与意境相得益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古诗的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剖析,全面理解其中的情感、意境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对古诗《古诗三首》的深度剖析1. 第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描述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情景,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抒发了无限豪情壮志。

鹳雀楼是一座位于我国扬州的古代建筑,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所见之景,使他产生了壮志豪情。

2. 第二首古诗《静夜思》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写出了作者在边塞思乡的孤寂和深情。

在深深的夜里,诗人孤独地倚着窗户,用诗歌凝聚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第三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描述了诗人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

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4.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情思念。

5. 这些古诗虽然写于古代,但其中的情感与意境却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与意义。

三、对古诗《古诗三首》的广度拓展1. 《古诗三首》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与我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崇拜,凝结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 《古诗三首》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也与现代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依然对自然景色充满了敬畏与赞美之情,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四年级上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由于不同地区和学校可能采用不同的教材版本,以下提供的是常见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三首古诗。

具体版本可能有所不同,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1.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解析1. 《出塞》此诗描绘了边疆的苍凉和战士的豪情。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利用时空交错,将秦汉时期与边关景色结合,展现了历史的深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则突出了战士们远离家乡、长期征战的艰辛。

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表达了对于英勇将领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2. 《凉州词》— 1 —这首诗以边塞景象为背景,抒发了诗人的豪情。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描绘了黄河源远流长、雄伟壮观的景象。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则通过对比,突出了边城的孤寂和周围山峦的险峻。

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边塞生活的理解和对于战士们的同情。

3. 《夏日绝句》这首诗是李清照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气概的赞美。

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直接抒发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即要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通过对于历史英雄项羽的怀念,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请注意,以上解析仅供参考,实际教学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教师解读而有所差异。

建议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进行理解。

— 2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课文朗读+微课一、我会写组词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征:zhēng(征兵、征战、征文)词:cí(歌词、词语、单词)催:cuī(催促、催眠、悲催)醉:zuì(陶醉、沉醉、醉生梦死)杰:jié(杰出、英杰、英雄豪杰)亦:yì(亦然、不亦乐乎、人云亦云)雄:xióng(雄鸡、雄风、雄壮)项:xiàng(项链、颈项、强项)二、我会认组词将:jiàng(将领、将士、将官)三、多音字还:huán(归还)hái(还是)度:dù(度假)duó(揣度)为:wéi (以为)wèi (为什么)四、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王翰(687—726),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

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五、理解诗意《出塞》: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知识点一、我会写组词暮mù(暮色、暮年、暮气)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题tí(题字、题诗、问题)侧cè(侧影、侧门、侧重)峰fēng(峰峦、山峰、顶峰)庐lú(庐山、庐舍、草庐)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阁gé(阁下、阁子、阁楼)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须xū(必须、须知、须要)逊xùn(逊色、逊位、谦逊)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二、我会认组词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三、多音字似sì(好似)shì(似的)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四、古诗大意《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五、问题归纳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第九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第九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第九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第九课的课文是《古诗三首》。

这篇课文共包含三首古诗,分别是《咏鹅》、《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第一首古诗《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小男孩看到一群鹅在地上吃草,然后用竹筒管唤鹅进入围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朗朗上口的节奏,表达了作者与鹅之间的友善互动。

同时也启发了读者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认知。

第二首古诗《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作者在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思考往事和未来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孤独、思念家乡和追求自由的情感。

这首诗以简洁、抒情的语言,打动了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第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长城上看到一只只高飞的鹳子,它们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通过对鹳子和登鹳雀楼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景色和追求自由的向往。

这首诗以优美的诗句和雄伟的意象,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三首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诗句和意象,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一、古诗三首的背景及作者简介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分别选自我国著名诗人杜牧、杜甫和陈子昂的作品。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春天、秋天的景象,以及登高远望的心情。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析这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二、古诗内容的解析1.首篇《江南春》的理解《江南春》是杜牧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篇。

诗中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鸟语花香,村庄和城市都充满活力的景象。

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美好,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2.第二篇《春夜喜雨》的解读《春夜喜雨》是杜甫创作的一首表达对春雨喜爱的诗篇。

诗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句诗赞美了春雨的及时和悄无声息的滋润作用,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3.第三篇《登高》的赏析《登高》是陈子昂创作的一首表达登高远望心情的诗篇。

诗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诗通过描绘风急、猿啸、落叶和长江滚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时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古诗的文学价值及写作手法这三首古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既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它们的写作手法各具特色,如杜牧的《江南春》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杜甫的《春夜喜雨》通过赞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陈子昂的《登高》则通过描绘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如何运用古诗表达情感和提高写作水平学习古诗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文学才华,还可以启发我们的写作灵感。

我们可以借鉴古诗的写作手法,如生动的描绘、抒发情感、表达对自然的敬畏等。

同时,通过学习古诗,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词汇和表达能力。

五、学习古诗的意义和启示学习古诗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古诗中的美好景象、感人情感和哲理思考都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愉悦和启迪。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中国古代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歌艺术,而古诗更是其中的瑰宝。

本文将向读者介绍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三首》,分别是《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

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领略到古诗的深远内涵和优美之处。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诗。

它描绘了作者在黄昏时分,倚着船舷,观赏夕阳余晖的美景。

首句“一道残阳铺水中”直接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在这句中,残阳与铺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接着,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摹了江上的景象,如“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写法,则更增添了诗歌的情感色彩,使读者仿佛亲身置身于场景之中。

另一首《题西林壁》是唐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名篇。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画壁的描述,展现出作者对人生境遇的反思。

诗中重复使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现实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苦难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憧憬。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对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

最后一首是《雪梅》,是唐代文学家卢纶所作。

这首诗通过描写雪梅的美丽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坚强毅力的赞美。

整首诗将雪梅与冰雪对比,使读者对雪梅的美丽感到更加深刻。

诗人通过“落不尽梅花映雪”的表述,表达了对冬季地域性美景的欣赏。

同时,诗中“至今彤皇思不灭”一句,意味着冬天过去了,但对雪梅的美好回忆仍然在心头,抒发了作者对美的永恒追求。

通过对《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三首古诗的解读,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们通过精细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物和人生的哲理相融合,表达了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

这些古诗所蕴含的美,让读者在阅读之余,也能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总之,这三首《古诗三首》中的《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无论是在写作技巧还是在意境表现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导语】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种体裁,⼜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名今体诗)相对的⼀种诗歌体裁。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第九课《古诗三⾸》课⽂原⽂ 暮江吟 [唐]⽩居易 ⼀道残阳铺⽔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初三夜, 露似真珠⽉似⼸。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低各不同。

不识庐⼭真⾯⽬, 只缘⾝在此⼭中。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 雪却输梅⼀段⾹。

【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第九课《古诗三⾸》同步练习题 第⼀课时 ⼀、看拼⾳,写词语。

mùsè yínshī tímù cèmiàn lúshān yǒuyuán jiànɡluò fèilì wénzhānɡ shānfēnɡ ⼆、解释词语。

1.可怜九⽉初三夜。

 可怜:___________ 2.题西林壁 题:___________ 3.只缘⾝在此⼭中。

 缘:___________ 4.梅雪争春未肯降。

 降:___________ 三、按古诗的内容重新排列诗句。

①可怜九⽉初三夜 ②⼀道残阳铺⽔中 ③露似真珠⽉似⼸ ④半江瑟瑟半江红 排序:___________ ①雪却逊梅⼀段⾹ ②梅雪争春未肯降 ③梅须逊雪三分⽩ ④骚⼈阁笔费评章 排序:___________ 四、选择合适的答案。

从《题西林壁》这⾸诗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 ) A.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就可以推断出其它⽅⾯。

B.对于复杂的事物,应从多⾓度观察,多⽅⾯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思考。

C.既要多⽅⾯观察,调查了解,⼜要亲⾝去体会、去分析。

五、⽤诗句回答问题。

1.“不识庐⼭真⾯⽬”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组词祭:jì(家祭、祭祀、吊祭)乃:nǎi(乃父、乃兄、乃至)熏:xūn(熏陶、熏人、臭气熏天)杭:háng(杭州、苏杭、杭绢)亥:hài(丁亥、亥时、辛亥革命)恃:shì(仗恃、恃才傲物、自恃清高)哀:āi(哀痛、哀家、悲哀)拘jū(拘束、拘谨、不拘一格)二、我会认组词擞:sǒu(精神抖擞)三、多音字空:kōng(天空)kòng(空地)重:chóng(重新)zhòng(重量)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几:jǐ(几个)jī(茶几)四、理解诗意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

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

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④直:简直。

⑤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四年级上册三单元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三单元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三单元古诗三首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这三首古诗分别是《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以下是针对这三首古诗的详细解析:一、《暮江吟》1、作者及背景作者: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背景:此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年),是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

2、诗句及释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描绘了红日西沉,余晖洒满江面的景象,江水一半呈现出红色,一半呈现出青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以“九月初三夜”作为过渡,将时间从傍晚引至入夜后,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露珠比作珍珠,将月亮比作弯弓,生动地描绘出了秋夜的美丽景色。

3、主题及情感主题:描绘日落暮江和露伴新月的美丽景色。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秋夜江边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题西林壁》1、作者及背景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背景:此诗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2、诗句及释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描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因为身处庐山之中,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这两句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不要被局部现象迷惑。

3、主题及情感主题:赞美庐山景色的雄伟壮观,并表达哲理。

情感:诗人对庐山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三、《雪梅》1、作者及背景作者:卢钺,南宋诗人,自号梅坡,诗风平易。

背景:此诗作于初春时节,梅花开放,作者与友人赏玩之时。

2、诗句及释义“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描述了梅花和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使得诗人们难以评判高下。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本文将从古诗三首的背景、作者、意境以及对当代生活的启示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古诗三首的背景古诗三首包括《登鹳雀楼》,《静夜思》,《鹿柴》,这三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他是唐朝的文学家、诗人,其诗作以豪放清丽、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著称。

《登鹳雀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而《静夜思》、《鹿柴》也同样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二、古诗三首的作者王之涣是唐代文学家、诗人,他在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被后人尊为"王右丞",可见其文学成就之高。

他的作品源于自然景物,描写深婉朴质的意境和内心的孤独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三、古诗三首的意境《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登高望远的情怀和雄浑壮丽的景象;《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现了孤独的情怀和对月光的神秘幻化;《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呈现了山林幽寂的意蕴和内心静谧的思考。

四、古诗三首对当代生活的启示古诗三首的意境和思考,给予了我们很多当代生活的启示。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常常被物质和功利所困扰,而忽略了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追求。

而王之涣的作品正是在诗歌中表现了对内心生活的关注,提醒人们应当珍惜内心的宁静,追寻心灵的自由。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古诗三首所表现的意境和思考,有着深远的内涵和普遍的价值。

它让人们在喧嚣的社会中停下来,去感受内心的世界,思考生命的意义。

王之涣的作品虽然写于古代,但却有着超越时空的意义,对于当代人的思想境界和情感世界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结回顾通过对古诗三首的全面评估,我们深入了解到了这些古代诗作的背景、作者、意境以及对当代生活的启示。

我们应当珍惜这些优秀文化遗产,加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让古代思想智慧熠熠生辉,指引现代人向更高的精神境界迈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会认


日暮 朝思暮想


瑟索 瑟瑟发抖
我会写

暮色 暮
结构:上下 音序:M 部首:艹 组词:日暮 朝思暮想 造句:暮色中我隐约看到一只小
船驶过来。
书写指导:四部分都要写扁, 大字要横长、撇和捺舒展, 下边的日字稍窄一些。
我会写
yín
吟诗 吟
结构:左右 音序:Y 部首:口 组词:呻吟 莺吟燕舞 造句:小芳特别喜欢吟诗作画。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梅花与 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 而且互不认输,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 心载、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文大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书写指导:左边三撇上下排列、 下撇稍长,页字上横稍长、短 撇靠左,末笔点要有力。
我会写
xùn
逊让 逊
结构:半包围 音序:X 部首:辶 组词:谦逊 出言不逊
造句:家里来了客人,我们要逊 让客人落座。
书写指导:孙字要紧凑,子 字竖钩稍带弧度、一提稍长, 小字中竖要长、撇和点居中。
我会写
shū
输赢 输
我会写
yuán
缘故 缘
结构:左右
音序:Y 部首:纟
书写指导:右上边撇折和横
组词:缘由 无缘无故
撇相接,下边弯钩从“豕”
造句:因为下雨的缘故,道路很滑。 首撇中点起笔,最后两笔撇、
捺相接。
多音字
héng
横看成岭侧成峰

hèng
蛮横 横财
词语学习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 山脚下。 缘:因为。

题写 题
结构:半包围
音序:T 部首:页
书写指导:日字窄小,下横
组词:主题 题字
起笔向上、要长,下边撇短
造句:老师为我的小说题写了书名。 捺要长,左右要写紧凑。
我会写

侧面 侧
结构:左右
音序:C 部首:亻 组词:侧影 旁敲侧击
书写指导:要写紧凑,亻 和刂的竖钩要长,贝字稍
造句:我的侧面坐着的是小芳同学。 短、下点要小。
庐山 乌龙潭
庐山 如琴湖
庐山 瀑布云
庐山 牯岭镇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其自身的优美风 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你知道是什 么吗?
9
题西林壁
如何理解题目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 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 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文纵横恣肆;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 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会写
fēng
山峰 峰
结构:左右
音序:F 部首:山
书写指导:山字要扁小,右
组词:顶峰 峰回路转
上边撇和捺舒展,下边三横
造句:跨过这座山峰就到了我们村。 中下横要长、一竖贯穿三横。
我会写

庐山 庐
结构:半包围 音序:L 部首:广 组词:庐舍 三顾茅庐 造句:庐山的景色真美啊!
书写指导:外边广字三笔都 要长,里边是户字、上边的 框要扁小。
《雪梅》这首诗 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首诗借雪、梅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 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结构图示
雪梅
梅、雪:占尽春色 诗人:难写文章 雪花:晶莹洁白 梅花:一段清香
平分秋色 各有特色
课堂小结
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天 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 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 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 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 的环境中坚强不屈。
书写指导:口要小,人字要 舒展、中间有一小点。
多音字
jiànɡ (降落)
降 xiánɡ (投降)
例: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jiànɡ) 落的敌人投降(xiánɡ)。
词语学习
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 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课文解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 夕阳,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 展开,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瑟瑟: 碧绿的颜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
结构:左右 音序:S 部首:车 组词:认输 满盘皆输 造句:比赛中的输赢并不重要,
重在参与。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边 俞字要写紧凑,人字要扁、 下边有一短横。
多音字
梅雪争春未肯降。

jiàng
降落伞、下降
词语学习
降:服输。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下。这里读“gē”。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 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 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 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饱览了壮阔的山水之美后,接下来让我 们走进雪的世界,去发现雪和梅的美。
9
雪梅
雪梅
题解:雪与梅花。
《雪梅》
作者简介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 福州)人。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 军学教授。景定五年(1264)除秘书郎。度宗 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迁著作郎。五年,棹 给事中。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
课文朗读
雪梅
[宋]卢 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我会认
sāo

风骚 牢骚
xùn

谦逊 稍逊一筹
我会认
shū

认输 输入
我会写

阁楼 阁
结构:半包围
音序:G 部首:门 组词:内阁 亭台楼阁
书写指导:外边是门字、 要宽大,不要写成下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 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横看 成岭
横看
横看 成岭
侧看
侧看 成 峰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读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庐山 的样子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也各 有千秋,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有 站在庐山之外 。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结构图示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
写景 侧看——成峰
变幻莫测
远近高低——不同
不识——真面目 明理 只缘——此山中
寄意深远
赞美 庐山 奇景
课堂小结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庐山后的感受,描 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写 景寓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 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知识链接
《题西林壁》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 (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 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 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课文朗读
题西林壁
[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会认
yuán

缘由 无缘无故
我会写
赏析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 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将早春的梅花 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载、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 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只好停下笔来思索。后两句是 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雪 却没梅花的香味。本诗将梅与雪的不同概括了出来,写 得妙趣横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
岭:相连的山。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 的样子。
“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 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
这两句巧妙地道出雪、梅二者的长处与不 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 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 端的根据。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文大意: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 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结构图示
暮江吟
夕阳——斜照江面 傍晚 江水——半绿半红
露水——犹如珍珠 入夜 月亮——好似弯弓
热爱自然
课堂小结
《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 幕降临时江上的奇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好 秋色的喜爱之情。
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事物的样子也是不同的。我们领略过 李白笔下庐山瀑布的壮观,今天我们再来欣赏苏轼诗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 (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 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 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他离 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课文朗读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