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宋史_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1.A2.D3.C《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2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①月色入户()②但少闲人()③念无与为乐者()④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附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附答案)导语:下面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学好语文相关知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下面的题。
(计10分)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1,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2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3,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5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6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注】 1虎丘:苏州名胜 2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3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4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5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
6两脚盘腿打坐。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①念无与乐者( ) ②遂至承天寺( )③但少闲人( ) ④尝秋夜坐钓月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B.相与步于中庭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C.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D.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2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小题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2分)小题5:承天寺的夜色和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点(2分)答案小题1:①想,思考②于是,就③只是④曾经(答对一个给0.5分) 小题2:B小题3:、(2分)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备注:含原文、译文、教案、全国各省市相关习题及答案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4.欲:想要,准备。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8.起:起身。
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10.行:出行。
1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12.遂:于是,就。
13.至:到。
14.寻:寻找。
15.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6.亦:也。
17.寝:睡,卧。
18.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19.空明:清澈透明。
20.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1.交横(héng):交错纵横。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注)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8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一处)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85.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B.相与步于.中庭/未余谪居于.黄C.怀民亦.未寝/方山子亦.矍然D.余告之.故/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86.解释加点词语。
(1)欣然..起行_____(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3)怀民亦未寝.______(4)欲.以此驰骋当世______87.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问余所以至此者。
88.甲文中“闲人”—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
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污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
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9.传记文学撷取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无与乐(lè)者遂(suì) 藻(zǎo)荇(xìng)
2、释词:
解衣:脱。
月色入户:门欣然起行:快乐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就。
亦未寝:也。
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练习
3.对“庭下如积水空明〞的几种理解,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是( )
A、天空中月光明亮,房屋月光如水。
B、庭院中洒满阳光,像地上积满了水。
C、庭院中洒满阳光,像空中的明月倒映在水中。
D、庭院中的月光像是积聚在那里的一潭透明的清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坡志林》苏轼
3.D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略。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
①……………………………………………………………………………………………………………………………《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 答: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答案】,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集合15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集合1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集合15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集合15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散文,其中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的所见所感。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练习题答案:1.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是如何描述夜晚的景象的?答案:苏轼在文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他提到了月光如水,树影婆娑,以及寺庙的钟声,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2. 问题:苏轼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与夜游相关的活动?答案:苏轼在文中提到了与友人一起在承天寺中散步,谈论诗文,以及聆听寺庙的钟声。
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文人雅士在夜晚的闲适生活。
3. 问题: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答案: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夜游的体验,抒发了自己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
4.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有哪些修辞手法?答案:苏轼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例如,他将月光比作水,将树影比作舞动的精灵,增强了文章的意境和表现力。
5. 问题:苏轼在文中提到的“钟声”有何象征意义?答案:钟声在文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苏轼通过钟声,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6.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散文中的佳作,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7. 问题:苏轼在文中提到的“闲人”是指什么?答案:“闲人”在这里指的是那些能够享受生活,有闲情逸致的人。
苏轼通过“闲人”一词,表达了对那些能够脱离世俗纷扰,享受自然和文化的人的赞赏。
通过这些练习题答案,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散文的内容和苏轼的思想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_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景,给人清新雅致的感觉。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出作者是一个清闲无所事事的人。
C.作者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快乐和解脱,他和写《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志同道合。
D.作者通过赏月色,看积水,与友乐来排解自己被贬谪的悲凉之情。
4.文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简要分析文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户:门 (2)念:想到,考虑 (3)相与:一起,共同2.(1)庭院地面上的月光,宛如一泓水那样清澈透明,(在这)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C4.写出了月色皎洁,清澈透明的特点。
5.一方面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作者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世俗所累,表现了张怀民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情怀。
另一方面也包含作者仕途失意的落寞和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记承天诗夜游》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13篇 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如吾两人者耳.见虎丘本色耳.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告之于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参考答案:1.D 2.A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6.月色美好;幽静。
【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词语解衣欲睡欲:想要。
月色入户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至:到。
怀民亦未寝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交横: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表判断,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三)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月色入户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练习题目:“成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徐丽晶复习:问题:课堂:姓名:分数:时间:(I)阅读[a]和[b]段的选文完成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如果院子里的水是空的、清澈的,水中的藻类就不会穿过,覆盖住竹柏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是变革的一天。
我会去湖中的亭子,独自去看雪。
(2)雾凇是当当的,天空是白色的,有云,有山,有水。
湖面上的影子只不过是长堤坝上的一个标记和湖中的一个亭子。
这是一种芥末酱,配以鱼洲。
船上只有两三个人。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他一下船,周子就喃喃地说:“别说他为他丈夫疯狂,更像他!”(张岱在湖中的亭子里看雪)1。
以下句子中的一句解释不正确()(2分)A.那些什么也不读并且很高兴的人(小姐,小姐)。
C.和禹州一起吃芥末(草)。
A.在中庭中相互走动。
但是很少有闲人能像我的耳朵一样。
余强喝了三片白叶。
问他的姓氏。
他来自金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2.如果下列句子中某些单词的用法或含义不同,则为()(2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我听到了燕山胡骑的吼叫(木兰诗)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3.以下陈述不正确()(2分)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佳文》第二句和第三句中的“岁”和“易”这两个词揭示了认识张怀民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宋史苏轼传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宋史苏轼传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苏轼啊,那可真是个妙人。
他的一生就像一场超级刺激又充满惊喜的大冒险。
在宋史的传记里,他就像一颗闪闪发光却又到处乱蹦的弹珠,在北宋官场这个大盒子里撞来撞去。
你看他,一会儿在朝堂上意气风发,就像一只骄傲的大公鸡,觉得自己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可命运就爱开玩笑,他又突然被贬到偏远之地。
这时候的他呀,就像一只被雨淋湿了毛的小麻雀,可怜巴巴的,但又透着一股倔强。
再说说那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半夜不睡觉,拉着张怀民就像两个调皮的小鬼,在承天寺里夜游。
月光下的庭院就像是一片银色的小湖泊,那些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是水里游来游去的怪鱼。
苏轼可能当时就像个发现了宝藏的孩子,兴奋得不得了。
他在传记里经历那么多的大风大浪,到了这篇小文章里,却又像个归隐山林的小老头,对这一点小景都能陶醉其中。
就好像一个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突然发现一颗小糖果也能甜到心坎里。
他把自己的心情揉进这篇文章里,像个魔法师,把平平无奇的夜景变得那么迷人。
他就像个多变的魔术师,在不同的境遇里变幻着自己的角色。
有时候是胸怀天下的大政治家,有时候又成了多愁善感的小文人。
在承天寺夜游的时候,他可能把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了,只专注于那一抹月光,那一片树影。
他的才华就像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不管是在波澜壮阔的朝堂上,还是在这小小的承天寺里,都能流淌出动人的篇章。
他就像一个永远充满好奇的探险家,即使被贬谪,也能在周围的环境里找到乐趣,就像在沙漠里找到绿洲一样让人惊喜。
苏轼啊,他的一生有欢笑,有泪水,就像一场五味杂陈的大杂烩。
但不管什么时候,他都能像个不倒翁一样,摇摇晃晃又稳稳地站着。
《记承天寺夜游》就像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轻快又美妙,让我们看到他那颗永远年轻、充满诗意的心。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不管在历史的天空中处于什么位置,都能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无论是传记里的大起大落,还是夜游时的小确幸,都构成了这个独一无二的苏轼,让我们在千百年后,还能透过这些文字,和这个有趣的灵魂对话,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就像他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分享那些奇妙的瞬间。
宋史苏轼传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宋史苏轼传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苏轼啊,那可真是个妙人。
就像一颗超级闪耀的星星,在宋朝的天空中噼里啪啦地放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一生就像一场超级刺激又充满惊喜(惊吓也不少)的冒险之旅。
在宋史的传记里,他就像个调皮捣蛋又才华横溢的大侠,一会儿在官场这个大江湖里闯荡,一会儿又被各种小人和倒霉事追着跑。
他就像个不倒翁,被人左推右搡,可就是不倒。
再看看《记承天寺夜游》,哇塞,这简直就是苏轼的一篇超级有趣的小日记。
他就像个半夜突然兴奋起来的孩子,拉着朋友张怀民就出去夜游。
那承天寺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夜间游乐场,月光洒下来的时候,就像是舞台上的聚光灯,把一切都照得亮晶晶的。
苏轼形容那月光下的庭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比喻夸张得太绝了。
就好像庭院变成了一个超级大的游泳池,里面还长满了水草呢,其实啊,就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他可真能想,把普通的东西变得像魔法世界一样神奇。
他半夜不睡觉出去溜达,感觉就像个夜游神。
而且他还那么兴奋地把这事儿记下来,就像在跟我们说:“嘿,朋友们,我发现了一个超级好玩的事儿,你们快来听听。
”他在仕途不顺的时候还能这么有闲情雅致,就像在暴风雨里还能悠然自得地赏花的怪人(当然是褒义的怪啦)。
他和张怀民就像两个在黑夜里寻找宝藏的小伙伴,而这宝藏就是那美丽的夜景。
他们俩在庭院里踱步,就像两个穿越到现代的文艺青年在寻找创作灵感。
苏轼在这个时候肯定心里想着:“管他官场那些破事儿呢,现在我就享受这美好的夜晚。
”他的这种乐观就像一股超强的龙卷风,把生活里的那些烦恼都卷得远远的。
他就像一个永远不会被打败的超级英雄,只不过他的武器不是刀枪剑戟,而是他的笔和他那充满奇思妙想的大脑。
他在承天寺的这一晚,就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他内心世界的小窗户,让我们看到他那颗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发现美好的心。
他就像一个宝藏男孩,每一次深入了解他都会有新的惊喜。
从宋史传记里那个波澜壮阔的一生,到承天寺夜游这个小确幸的时刻,苏轼永远都那么迷人,就像一杯永远喝不完而且味道不断变化的美酒,每一口都让人陶醉。
《记承天寺夜游》《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1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8分①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③轼诣武卫营________④卒全其城________(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5分答案:11.(1)①相与步于中庭:散步,漫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③轼诣武卫营:到……去。
④卒全其城:最终,终于。
每空2分共8分(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分(3)句意为:(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分②句重点词语有:“于”,在;“过”,路过;“家”,家门。
《宋史_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2)
文言文阅读。
(此题共 4 小题, 19 分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10-12 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隐士。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欣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 : “吾当避这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新法。
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此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时时实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日 : “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 ?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日 : “公姑徐之。
”不多,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严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认为罪轼尽秦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早。
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館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日 : “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哀美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佑以来,何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 : “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行不只。
”虽嘻嘻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辉,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以下对文中画波涛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 三年 /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严寒 /士坐庭中 /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 /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 /且持暖昧单词 /诬认为罪 /轼尽奏逐之 !B.三年 /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严寒 /士坐庭中噤 /未能言轼 /宽其禁约 /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 /且持暖昧单词 /诬认为罪 /轼尽奏逐之 /C.三年 /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严寒 /士坐庭中噤 /未能言轼 /宽其禁约 /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 /且持暖昧单词 /诬认为罪 /轼尽奏逐之 /D.三年 /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严寒 /士坐庭中 /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 /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 /且持暖昧单词 /诬认为罪 /轼尽奏逐之 /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
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
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
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
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
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8分
①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③轼诣武卫营________
④卒全其城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