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医学书籍之一。
这本书是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一部以治疗杂病为主的医学典籍,对于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分为五脏病、中风历节、风痹痿蹶、脚气、消渴、以及胸部病等十六篇,每一篇都有详细的症状描述和治疗方法。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理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其中的一些论点和案例。
例如,在《金匮要略》中,作者强调了“虚劳虚症”的治疗方法,认为应该以补虚益气为主,而不是采用攻伐之剂。
这个观点与我所学到的知识非常契合,也让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书中的一些案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书中记载了一位男子因为气滞血瘀而导致手臂疼痛的病例,治疗方法是通过针灸和药物进行治疗。
这个案例让我对中医的针灸疗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医学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中医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2《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宝典。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医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和病例,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为这种协调被破坏了。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很高的疗效,而且副作用也较少,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的一些方剂。
金匮要略笔记
金匮要略笔记绪言 1.《金贵要略》是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
东汉张仲景于公元205年完成。
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8条,方剂205,用药155味.。
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辩证为辩证核心,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
2、王殊发现《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林亿等人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搏,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祥之,病由都尽。
(论发病)2、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已病防传)词解:1、元真:指元气或真气2、客气邪风:泛指外来致病因素3、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4、未至而至:时令未到而时令所主的气候已到5、五邪中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6、厥阳:阳气上逆7、下利请谷:指泻下清稀,完谷不化8、淸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问答1、治未病(广义: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传和狭义)p2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1、夫痉脉,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痙病脉症总纲)2、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3、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用瓜蒌·桂枝汤)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欲作刚痉证治)葛根汤方:桂枝汤+ 麻黄,葛根5、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胡希恕《金匮要略》学习笔记
目录分析
1
《胡希恕医学 全集》总序
2
导读
3 第一篇脏腑经
络先后病脉证 第一
4
第二篇痉湿暍 病脉证治第二
5 第三篇百合狐
惑阴阳毒病脉 证治第三
1
第四篇疟病脉 证并治第四
第五篇中风历 2
节病脉证并治 第五
3 第六篇血痹虚
劳病脉证并治 第六
4 第七篇肺痿肺
痈咳嗽上气病 脉证治第七
5
第八篇奔豚气 病脉证治第八
精彩摘录
每季最后十八天都是土盛、土旺之时,这个时候虽然肝病实,但因脾旺不受邪,就不用再补脾了 木生火,心为肝之子,今肝虚心火亦必不足,补子能令母实,所以治肝虚还要助其心火,助用焦苦,因为苦 入心; 太阳病必恶寒,不渴;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有渴;温病不恶寒而发热,必渴。 强壮性的祛瘀药中,虚热者用生地黄,虚寒者用当归,两者正可成为对子 可见此痉以水毒充斥为其主要原因 痉病即指周身发作强直性的痉挛而言。此证多热而不恶寒 无热则不痉,柔痉之津液虚竭,刚痉之多湿,亦均有热也。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 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津液枯燥,肌肉不和,为致痉的主要原因之一。
胡希恕《金匮要略》学习笔记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经方
脏腑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胡希恕
中医 病
肺 经络
胡希恕 金
先生
笔记病脉Βιβλιοθήκη 痉湿笔记血 痈
短气 毒
气病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著,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
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
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
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
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
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
“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
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
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
”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
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
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
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
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
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
“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
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
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
895.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
895.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895.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目录(一)霍乱.***(二)霍乱.***(三)霍乱.***(四)霍乱.***(六)霍乱.***(五)霍乱.***(八)上工治未病.***(七)伤寒论总结.***(九)脏虚治法.***(十)脏虚治法.***(十一)病因分类.***(十二)望诊.***(十三)闻诊.***(十四)望诊.***(十六)不及与太过.***(十五)脉象与四时.***(十七)脉象与表里.***(十八)厥阳.***(十九)生死两途.***(二十)生死两途.***(二一)疾病分类总结.***(二二)表里缓急.***(二三)五藏得恶.***(二四)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总结.***(二六)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二五)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二八)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二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二九)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三十)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柔痉栝蒌桂枝汤.***(三一)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刚痉葛根汤.***(三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大承气汤.***(三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中湿.***(三四)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三五)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三六)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三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三八)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三九)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麻黄加术汤.***(四零)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麻杏薏甘汤.***(四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桂枝加白术汤.***(四一)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四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桂枝加白术汤.***(四四)桂枝附子汤.***(四六)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甘草附子汤治疗痛风.***(四五)白术附子汤方.***(四八)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暍病白虎加人参汤.***(四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暍病.***(四九)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热极生寒的突破.***(五零)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瓜蒂散.***(五一)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五二)临证谈四君子汤.***(五二)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百合地黄汤.***(五三)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百合知母汤***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五三)临证谈四君子汤.***(五四)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百合滑石代赭汤.***(五五)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之百合鸡子汤.***(五六)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之百合洗方.***(五七)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_百合病之***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五八)临证谈四君子汤.***(五九)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_百合病治疗原则.***(六零)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_狐惑病特征_甘草泻心汤.***(六一)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_赤小豆当归散.***(六一)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_升麻鳖甲汤.***(六二)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六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_疟母●鳖甲煎丸.***(六五)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_温疟.***(六六)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_牝疟.***(六七)文式易筋经第二个动作按硚式.***(六八)四物汤详解.***(六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的先兆.***(七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风邪致病.***(七一)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风邪致病.***(七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阳虚受风.***(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防己地黄汤方.***(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风引汤.***(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侯氏黑散.***(七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头风摩散.***(七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三方_千金三黄汤.***(七六)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三方_小续命汤.***(七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三方_术附汤.***(七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三方_补阳还五汤.***(七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八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八一)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_桂枝芍药知母汤.***(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八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_乌头汤.***(八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_矾石汤.***(八五)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八六)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八八)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症.***(八七)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八九)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症.***(九零)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症.***(九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症.***(九一)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症.***(九三)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虚劳_***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四)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虚劳_天雄散***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五)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虚劳_小建中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六)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阴阳观念***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七)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黄耆建中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八)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八味肾气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九)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薯蓣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0)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酸枣仁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方剂补充●炙甘草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一)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大黄蟅虫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三)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甲状腺方消肿溃经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四)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五)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肺痿与肺痈的鉴别***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八)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肺气肿***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九)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甘草干姜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0)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射干麻黄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一)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皂荚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厚朴麻黄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泽漆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四)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麦门冬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五)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葶苈大枣泻肺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桔梗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越婢加半夏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八)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小青龙加石膏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九)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0)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一)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_奔豚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二)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_桂枝加桂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三)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_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四)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 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六)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栝蒌薤白半夏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五)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_栝蒌薤白白酒汤*** 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六)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 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薏苡附子散***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九)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桂枝生姜枳实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三零)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乌头赤石脂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三一)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心脏病的诊断.***(一三三)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实满和虚满***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三二)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_心脏病补充.***(一三四)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虚与实的诊断.***(一三五)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一三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胸中寒实.***(一三七)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啬啬恶寒.***(一三八)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一三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一四零)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厚朴七物汤.***(一四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厚朴三物汤.***(一四一)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附子粳米汤.***(一四三)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大柴胡汤治疗大肠癌.***(一四四)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大承气汤.***(一四五)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大建中汤.*** (一四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大黄附子细辛汤.*** (一四七)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赤丸.***(一四七)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大乌头煎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霍乱 2022-06-09在正式进入之前,倪海厦老师是把伤寒霍乱篇放在金匮来讲,在介绍伤寒论的时候,六经辨证很清楚,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后面就多了一个金匮,因为当初的伤寒和金匮,还有伤寒杂病论,这是一本书,后来到了宋朝,就把它分成了两本书,有些不属于六经辨证把它放在了前面,由于历代的争议比较多,就把霍乱放在金匮里面来了。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1.10-1.12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1.10-1.12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10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注』1、“厥阳”——不是跟厥阴相对的,不是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之外新出现的某经,而是指“有阳无阴”,也就是只有阳气没有阴气。
1.11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
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
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注』1、“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这跟后文没有牵扯,似乎是衍文。
2、“入脏”指的是进入体内,“入腑”指的是疾病趋于体表。
3、“唇口青,身冷”,这是阳虚寒气凝滞之象,根据后文“即死”,这应该是太阴病。
4、“身和,汗自出”——疾病趋于体表,因此身体得以痊愈。
1.12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注』1、“入脏”、“入腑”跟上文同义。
2、浸淫疮,也称为黄水疮,患处皮肤流出黄色液体,伴有瘙痒,后文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疮病脉证治》会再次分享。
3、“从口起流向四肢”,此处的“口”是指肚脐,也就是身体中心。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2)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金匮要略》一书为东汉末年(约公元210年)张机(字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研究内伤杂病的一部专书,由于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并且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治疗内科杂病的典范。
一、《金匮要略》书名的涵义及沿革(一)书名的涵义“匮”,俗作“櫃”,《六书故》:“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匮,次者为匣”。
可知,“匮”为盛物之器。
“金匮”是"以金为匮",它与“以石为室”之“石室”并称为“金匮石室”。
据《汉书.高帝纪》载:“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又《索隐》:“石室金匮,皆国家藏书之处”。
所以,“金匮”和“石室”,都是指藏放古代帝王的圣训或实物的器具和地方,以作为谨慎保存。
古人为了表示某种文献的珍贵和重要,就常以“金匮”或“石室”命名,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这里的“石室金匮”就是代表珍贵和重要的意思;《黄帝内经素问》有“金匮真言论”的篇名,在清代陈士铎著有《石室秘录》等,都是言其重要或珍贵之意。
“要”,《博雅》:“约也”,即大约,不详之意。
“略”,《博雅》:“不详也”。
“要略”二字,高诱在释《淮南子要略注》时说:“略述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论其大体,故曰要略”。
清代医家陈修圆说:“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
因此,“要略”是举其要而去其繁,存其精而从其简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所以《金匮要略》一书文多节略,提纲挈领;或详于此而略于彼,或详于方而略于证,或详于证而略于方等。
有人认为《金匮》方证不全,这恰恰是张仲景“启悟之法”的缘故。
从书名涵义的理解,我们在学习《金匮要略》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明了本书的“大体”,即总的精神实质和大纲、大法;二是要在“大体”的基础之上深入领会,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只有掌握好这两方面的学习方法,才能够达到灵活运用《金匮要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金匮要略读后感
金匮要略读后感《金匮要略》是一部关于中医经典的著作,它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读完《金匮要略》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医学智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金匮要略》一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书中还对中药的使用和配伍规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在读完《金匮要略》后,我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对辨证施治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对中医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金匮要略》一书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在书中,作者对中药的使用和配伍规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药的使用和配伍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时,书中还对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医学的宝贵财富,它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懂《金匮要略》,从中汲取医学智慧,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2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小结下面我把已经讲过的部分归纳一下。
这一条,我讲了预防医学与病因,这个第1条,我若加小标题来说明的话,它就应说阐述了一个“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的问题。
第1条,我概括的话是八个字“已病防传、虚实异治”是讲的治疗原则。
* 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肝病传脾”是有条件的。
尤在泾,清代的尤怡,在他的注解里面说,如果从脏病的方面或角度来说,必须是“邪气实则传”,如果从脏气来说,只有“虚则受传”而“实则不受”。
又比如说,《心典》所说的传变条件“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
脏邪惟实者能传,而虚则不传。
”这个地方他说,肝和脾之间的关系,这是讲的肝实证。
对于肝来说,肝实证,只有肝邪之邪气盛,它才能传到脾去。
脾能不能受邪,“虚则受之,实则不受”,所以作为脾脏,必须是在脾脏气虚的情况下才能受邪。
而肝只有邪气盛它才能够传,即,“邪气盛则传,虚则不传”这是肝传脾的传变条件。
* 一个是从脏邪的角度上说,从肝而言邪气盛则传,虚则不传。
* 一个是从脏器的本身来看,从脾而言脾实则不受,虚则受之。
因此,“当先实其脾气”那就是,泻肝实脾,但当脾气旺盛的时候,又可以“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但是我们认为临床上肝病是一定要传脾的,因此泻肝的同时一定要顾脾,这是针对临床应用上,一定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当先实其脾”。
《讲义》上提到了逍遥散,逍遥散的方实际上是从张仲景的四逆散的祖方化裁而来的,逍遥散有调和肝脾的作用,按照原意就是肝主疏泄的功能,《中医基础》讲了五六个方面,当然在助脾胃消化和疏泄脾胃气机升降,这两个功能是它的主要方面。
这个逍遥散它针对的实际上是疏泄不及。
疏泄不及,脾胃运化功能才下降,因此要调和肝脾。
在逍遥散这个方里,它是用* 白术、炙甘草,来健脾、顾护脾气的。
* 茯苓补利兼有之品,即补又利,对于实脾有作用。
* 泻肝的药物有,柴胡、薄荷。
这个逍遥散的配伍符合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385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385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结束语
同学们,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用80学时,完成了《金匮要略》精讲的授课任务,我心理既有一定的满足感,也有不小的遗憾。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对于仲景学说的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还不能满足在坐的各位学员,以及广大自愿参与到大温课中来的中医界的同仁们的愿望和需求,但是,我个人本着,“全面讲述,突出重点,把握辨证要点,指明杂病规律,以典型病案为例,引导临床思维”理念,设计了本次精讲的内容安排,其质量和效果有待于大家评说,愿广泛听取改进意见,请批评指正。
借此机会向在坐的,来自北京各大医院、学院的骨干,包括老、中、青各科代表,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与我的真诚合作,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的,各位领导和工作人员,包括现场的特约编导及长沙同志们,谢谢你们!谢谢!辛苦了。
最后,我想让我们以清代中医名家,程钟龄之训共勉,“医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也就是说,学习与实践仲景学术思想和精华,切忌浅尝和浮躁,要做到思贵专一,学贵沉潜,让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弘扬仲景学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胜意,再见。
2、《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王克勤教授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1978)[说明] 此为1978~1979年中医学四大经典温课的读书笔记之一。
《金匮要略》温课宗明·赵开美本,参考中医院校二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及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编著《金匮要略译释》等。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全书共25篇,载262方。
其中第1篇为总论部分;第2~17篇为内科部分;第18篇为外科部分;第19篇为四肢疾患及寄生虫病;第20~22篇为妇产科部分;第23~25篇为杂疗方、禽兽鱼虫、果实菜谷禁忌。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预防─治未病(一)未病防病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2](二)已病防变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二、病因病机(一)发病机理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2]此即《内经》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二)病因分类曰:“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中虚而外邪入里);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中不虚邪未入里);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不内外因)。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三)五邪伤人曰:“清邪(雾露之邪)居上,浊邪(水湿之邪)居下,大邪(六淫)中表,小邪(七情)中里,榖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晨),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三、证候分类(一)以表里病位分1、阳病:“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13]阳病指病属表在经络,有卫病、营病、营卫合病三种,各有以上六病,合之为“阳病十八”。
2、阴病:“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噎)、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金匮要略》笔记
《金匮要略》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即《金匮要略方论》,被誉为“方书之祖”。
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2.《金匮要略》书名的来由——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全书十六卷(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其中,《伤寒论》十卷,由西晋王叔和整理为现行的《伤寒论》,杂病部分并未见到,直到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所存的残旧书籍中得到《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论伤寒病,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妇科。
由林亿等校订此书,因为《伤寒论》已整理成册,把中、下两卷重新编写,定为《金匮要略方论》,即《金匮要略》。
3.《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全书二十五篇,首篇为总论;第二至第十七篇为内科病;第十八篇为外科病;第十九篇为不便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一篇;第二十至二十二为妇科;二十三至二十五为杂疗方剂和食物禁忌,共四十六种病,二百零五首方剂(其中四首只有方名,而未载药)。
4. 《金匮》的分篇原则——一是病机相同,证候近似,病位相近分为一篇,如痉、温晦病。
二是由于性质相似分为一篇,如百合、狐惑、阴阳毒。
三是由于病机相似,合为一篇,如中风、历节。
四是病位相同,分为一篇,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此外,还有一病一篇,如疟疾、奔豚气、痰饮、水气、黄疸。
5. 《金匮要略》的主要精神——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结合八纲,既辨病,又辨证,病证结合的辨证方法。
6.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为指导,以整体观念为主导,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7. 病脉证治——是提示人们以病与证相结合,脉与证须合参,辨证与论治紧密结合的重要意义。
8. 《金匮》的治疗原则——一是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二是治病求本,重视正气,补脾补肾是治疗内伤疾病的根本方法,如虚痨篇所列的小建中汤、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地八山山四,丹茯泽泻三,肉桂附子一)。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9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9痉湿病脉证第二//痉病/证治/葛根汤证(欲作刚痉)第12条,欲作刚痉的证治《金匮要略》“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葛根汤主之。
”什么叫欲作刚痉?“欲作刚痉”- 就是刚痉初起,还没有象柔痉那么严重发病,刚痉一定是痉病的主症,再加太阳伤寒表实无汗证。
“无汗而小便少”- 无汗本来应该小便多(比如天凉了汗少了,应该是小便多),现在小便反少了,这正说明他的津液严重的不足。
“气上冲胸”- 无汗,使表邪不能够外达,在加上小便少,邪又不能够下行,因此,就上冲,出现了冲胸的情况。
“口噤不得语”- 与口噤不开那个程度为重呢?肯定是口噤不开,卒口噤为重。
口噤不得语就是牙关有点发紧,他倒不一定是还得拿筷子,拿压舌板去硬别,其病情的程度略低于口噤不开、卒口噤。
所以,欲作刚痉是一个早期比较轻浅的病症,但是已经是刚痉了。
方剂的组成:《金匮要略》“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这里我要说一下葛根汤的组成。
既然是太阳伤寒无汗表实证,为什么不用麻黄汤呢?我说它辩证和治法上类似于伤寒,这个地方,已经意识到了津液不足,不能更加伤津液了,所以它采用桂枝汤为底方,但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调和营卫,觉得发汗力不够,于是加上麻黄和葛根,而且把葛根的量大于麻黄,这就是使它能够通过汗法又不是过汗,是调和营卫之中把这种风邪祛除出去,同时重用葛根,滋生津液,濡养筋脉。
葛根汤与瓜蒌桂枝汤比较,葛根和栝蒌根等于给后世一个,滋生津液的药物的选用办法,这就是等于专病专药,专用它的主要特效的作用。
葛根汤,它的煎服法的要求,“上七味,咀”- 就是要把它咬碎。
“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 按照《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来说,辛温清解的药物,质轻的药物,一定要后下,但是这里张仲景要求必须麻黄和葛根先煮。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78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78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厉节/病因、病机下面讲厉节病,厉节病的概念,刚才已经谈到了,是指以遍历关节,或者说递厉关节,以关节的疼痛为主症。
随着病势的发展,它可能出现关节的肿大变形,不可屈伸,全身症状尤其以身体羸瘦,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叫做厉节病。
这讲的就是,张仲景当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类疾病,他的认识水平。
其中,首先关于病因、病机的问题,是四条原文,有第4、5、6、7条,这些条文来论述厉节病的病因、病机。
先看第4条原文,《金匮要略》“4.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寸口脉沉而弱”- 他用脉象来论述,用沉弱的脉来提示正虚,是肝肾的不足,肝肾先虚,所以,这个提示、认识是很重要的。
我们看类风湿的病人,特别是青少年患病,和体质因素,先天禀赋,后天的失养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他这个脉象论述,沉而弱。
“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说明病在里,为什么说涉及到肝、肾了呢?肾主骨,肝主筋,筋骨虚弱,所以,他讲到“弱即主筋,沉即主骨”,就是讲的肝血的不足和肾精的不足,涉及到筋骨的脆弱,筋骨的不足。
所以,肝肾气血不足,是厉节病的内在因素。
在2002年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还都是这样一个认识水平,一定得是肝肾先虚,是内在的致病因素。
外因,他讲是“汗出入水中”- 因为汗出的本身,腠理开泄,容易招邪,就是寒湿之邪容易外侵,外侵之后,郁而化热,包括湿邪和热邪的搏结,伤及血脉,浸淫筋骨。
还有我们说“湿流关节,湿伤于下”,的机理,所以,它的病位也是在筋、骨、关节之间。
那么,搏结在关节之间,它也影响关节周围的气血的周流,所以,它这是遍历关节的疼痛。
这个类风湿,后面我们要讲到“诸关节疼痛”,这个“诸”也是范围副词,来解释,为什么叫遍历和递厉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是从小关节开始,侵犯的是小关节。
所以肝肾先虚为病之本,寒湿侵袭是为标,是外因。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87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87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较重)下面我们来看第二条(一类条文),这是较重症的临床特征和治法,也是血痹病的正治法。
《金匮要略》“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方有人参)。
”“血痹,阴阳俱微”- 有人认为应该是“血痹阴阳俱微”,我认为这个逗号,在这里有没有都行,还是来讲血痹的常见脉证,那源于它“阴阳俱微”。
阴阳俱微意味着,气血、阴阳俱不足,因为上一条,是用脉象来推论病因、病机的,因此,“阴阳俱微”一个是理解是从周身的阴阳、气血、营卫,这方面来考虑,俱不足。
还有一个,从辩脉法上来考虑。
因为从脉学的阴阳属性上来讲,有三种说法,一、是从脉位上说,是以关位界,分关前、关后,寸脉为阳,尺脉为阴。
二、是从脉的取法上,浮取为阳,沉取为阴。
三、是从辩脉法上(脉象上),浮脉、数脉、滑脉,为阳脉。
沉脉、迟脉、紧脉、弦脉为阴脉。
这里说,“阴阳俱微”,你怎么知道它是阴阳俱微,它是阴阳、气血、营卫,俱不足呢?就是对脉象来说,(这三种辩脉法)全都不足,均表现不足的样儿。
因此,这个“阴阳俱微”的理解,就是这样的。
显然,比我说的营卫、气血不足为重,从内因上来说,这就是为重的表现了。
具体的他又讲,“寸口关上微”- 寸口为阳,以关脉为界,在寸口和关上这个部位上,脉位为阳位,脉见的是微、小、弱脉,虚的脉象,这是不足。
显然,这表现的是阳微、阳气不足,这是在阳位上,见到虚弱的脉,所以是阳气的不足。
“尺中小紧”- 这个小紧,是稍紧的意思,但是尺中,是阴位上又见阴脉,因此是意味邪气偏盛,这就是风邪比较重,或者说,作为紧脉,是主寒邪,也就是广义来讲,风、寒比较重,而其伤及血分。
所以,这块儿一个,是风、寒之邪,邪气比较重,因为紧主寒,刚才讲的是风邪,和可以泛指风寒之邪,邪气比较重。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3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3血痹虚劳脉证并证第六一、条文分析(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病名:血痹体质:骨弱肌肤盛病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主证: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治疗:针引阳气病机:体虚受风,血行凝滞(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病名:血痹体质:骨弱肌肤盛阴阳俱微病因:疲劳汗出,加被微风主证: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治疗:黄芪桂枝五物汤病机:体虚受风,血行凝滞二、方药分析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黄芪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温阳通经,益气通痹。
病机:体虚受风,血凝于肌肤。
治法:益气助阳,和血行痹。
现代主要用于:麻木、痛疼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桂枝汤去掉甘草,加了黄芪培生姜。
桂枝汤——调和阴阳,通利血脉。
去甘草——恐其甘缓,阻碍血行。
倍生姜——胁助桂枝,散邪通阳。
加黄芪——甘温益气,助其血行。
阴阳俱微,浮中沉寸关尺脉微。
反映阴阳之气俱不足。
身体不仁是卫气不足的表现,补益振奋卫气生黄芪确切有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刘丹彤按语:1、原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
什么是“劳”,劳症,是因为有痹。
“平人”,就是指正常人。
瘦瘦小小的人,看他的体格那么瘦,摸他的脉怎么会那么大?人好好的看起来都没有病,结果摸他的脉却很数大,这就是劳症。
如脉出现极虚,这也是劳症。
脉大,脉极虚这两种出现在平常人的身上,都是劳症。
脉大,有两种解释,第一个,摸他的寸关尺的脉,手脉,第二个,就是血脉,这是望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
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
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
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
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
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
“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
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
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
”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
”得温可以行水,兼润可以固肾保精。
该类药有:附子、干姜利水渗湿实为“洁净府”利水渗湿是治疗肾病水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亦即《素问》“治于权衡,去苑陈莝”之意。
主治在里在下之水邪为患,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此亦即《素问》“洁净府”之意,是《伤寒杂病论》治疗水肿的原则。
该类药有:茯苓、猪苓、泽泻。
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1清热生津法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
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
正如《金履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中白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2温阳化气《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
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
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3通腑止渴法《金匮要略》云:“跌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博,即为消渴”。
阐述了胃热气盛,逼迫津液偏渗膀肌而形成的中消证。
其以消谷善饥,小便数,大便坚为主症。
然本条重论机理,未出治方。
后世医家多谨守本条病机,采用仲景调胃承气汤加减以通腑泻热,生津润燥以止渴。
该方对于以尿频便干为主要表现者每多获效。
4滋阴泄热法《金匮要略》消渴篇首条即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不肯止。
”此条仲景置于消渴篇之首,其用意自然明了,当为消渴病之纲领。
然因其又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以致后世医家不明仲景之意,多云此消渴乃厥阴病热胜之症,不可与消渴病混为一谈,或言此为错简,或言采《伤寒论》条文凑入。
岂不知厥阴乃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若木郁生热,则风火相煽,燔烁津液则成消渴。
对此清代名医陈修园早已论及,治当选乌梅丸滋阴泄热,温阳通降以解木火内炽,而方中乌梅、人参更能生津以止渴,故用治消渴,甚为确当,尤适用于糖尿病伴慢性腹泻者。
5活血化瘀法糖尿病为一慢性消耗性疾病,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中医认为久病多瘀,久病入络。
加之本病以热淫津伤为总因,日久必致气虚不运,津亏而瘀,瘀热阻滞,脉络不通。
《金匮要略》十六篇有云:“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初次提出了瘀血致渴的证治。
之后唐容川《血证论》中明确提出“瘀血致渴及从瘀治渴”的观点。
选《金匮要略》下淤血汤、桃核承气合增液汤等。
有医家提出了用大黄蛰虫丸加味治疗本型消渴,对年老体虚者更为对证。
6化气利水法《金匮要略》不仅论述了消渴的证治,对消渴并发症也有论述。
如第十二篇《消渴小便小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四条曰:“脉浮,小便小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第十三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第十三条:“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小利者,猪答汤主乙”。
此三条原文详尽论述了消渴患者感受外邪致水热互结膀肌,气化不行并发小便小利的证治。
7温肾健脾法此法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肾病型水肿患者,方以瓜蒌瞿麦丸加味。
如《金匮要略》十二篇云:“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若渴,瓜蒌瞿麦丸主之”。
文中“若渴”据校勘当为“苦渴”,即苦于口渴不解。
此即仲景将本条未列入水气病而列入消渴病篇讨论之缘由。
消渴之病本为阴虚,日久不解必及于肾,阴损及阳而致肾阳衰微,气化不行,则既不能化津上承以润燥,又不能助膀胱气化以行水,故成上燥下寒之候。
瓜蒌瞿麦丸乃肾气丸之变剂,方中附子、山药、茯苓温肾健脾为主药,瓜蒌根生津润燥以治本,瞿麦利水以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健脾利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
8化瘀通淋法此法适用于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者。
《金匮要略》消渴病篇第十一条曰:“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本条叙证极简,而治疗却三方并列,意在示人消渴所并发之淋证,虽均为日久病及下焦,瘀热、湿邪阻络,气机不利所致,然多有偏重,机理不一。
临证时当谨守病机,随证而治。
若湿热偏胜而致小便小利,尿道涩痛,小腹急痛者,可用蒲灰散加味,化瘀利窍以泄热。
若热胜血瘀所致之血淋,以血尿,小便淋涩不畅,尿道刺痛,少腹胀满为主者,则用滑石白鱼散加味以化瘀止血,凉血利尿。
如以中焦脾虚,下焦湿盛所致小便滴沥小畅,尿后余沥不尽,当用茯苓戎盐汤健脾利湿益肾为宜。
三方临证应用时均可酌加生津止渴之品以收标本同治之效。
9宣痹通络法本法适用于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
所谓消渴合并血痹。
消渴日久不愈,气血阴阳俱虚,血脉失充,脉络空虚,极易遭受外邪入袭,以致营卫失和,血行涩滞,不能濡养肢体肌肉筋脉,故有肢体麻木疼痛等症。
此病机与《金匮要略·虚劳病》篇所论血痹之病而如出一辙。
故临证时选用治疗血痹之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活血通络,益气生津之品治疗本病,每多获效。
《金匮要略》祛湿法治疗风湿病1.祛风寒湿法。
《金匮要略》日:“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蔽,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风湿历节由感受风湿之邪引起者,由日久化热伤阴而成,除原文所述症状外,尚应有发热。
治法为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匾要略》又曰:“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寒湿历节由感受寒湿之邪痹阻关节而成,故治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用乌头汤,方中乌头有毒,故多用制川乌lOg先煎,另外加炙甘草IOg来制约毒性。
2温阳祛风湿法。
《金医要略》日:“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盛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均为风湿在表兼阳虚的证治。
前者论述风湿在表兼卫表阳虚的证治,后者论述风湿兼表里阳气俱虚的证治。
3利小便祛湿法。
《金匮要略》曰:“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痹内湿较盛时“当利其小便”,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亦除。
五苓散即取利小便祛湿之义。
4微汗祛湿法。
《金匮要略》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汗之病不愈者……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风湿病的治法是“微微似欲出汗”,即微发其汗。
《金匮要略》补肾养血等法治疗风湿病补肾法《金匾要略》曰:“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腰为肾之俯,肾脏阴阳俱虚,腰失所养,故腰痛,治以补肾,八味肾气丸主之。
临床上也可用独活寄生汤或六味地黄汤加减。
补气养血法《金匮要略》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血痹病是因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阻滞引起,以肢体麻木不仁,严重者可有轻度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应与痹证鉴别。
但风湿病者患病日久,耗气损血,或禀赋不足,气血两虚,也可见到肢体局部麻木不仁,故黄芪桂枝五物汤亦可主之。
原文又指出:“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湿表虚证,可用防己黄芪汤益气除湿。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阴阳气血皆不足,而感受外邪所引起的多种疾病,当治以补气养血,调和营卫,疏风散邪,薯蓣丸主之。
临床血痹证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或当归四逆汤加减效果很好。
若血虚明显,面色萎黄,唇甲淡白者,可加阿胶(烊化)、紫河车以补益精血;女子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鸡血藤、丹参;风气盛者加防风、羌活、川芎。
其他脾胃为后大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受损,则药、食皆拒而不纳,故顾护脾胃,不容忽视。
风湿病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久服损脾伤胃之药,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雷公藤等,又因病势缠绵,气血暗耗,情志不遂,肝郁脾虚,或苦寒攻伐,损伤中阳,或调摄不当,误补多忌,造成脾胃功能受损,出现胃院胀痛不适、嗳气恶心、食欲减退,甚至大便隐血等消化道症状。
此时,即应以顾护脾胃为主。
临床上患者多为寒热错杂型,故用半夏泻心汤加砂仁、乌贼骨等,往往可达到调和脾胃,改善患者全身状况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明显减轻一些抗风湿药对胃肠道的副作用,使患者能够坚持服药治疗。
《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张仲景十分重视《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在《金匮要略》中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和五行学说,结合实践,发展和丰富了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炳防病、有病早治、已病防传、未盛防盛、病盛防危、病愈防复等6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