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画论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论专题

一、魏晋时期:

1、背景缘起:艺术史论的发展是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的。两汉以来文艺创作的长足进步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既需要理论的总结和指导,也需要提出文艺评论(批评)的标准,这更促进了文艺理论的发展。同时,魏晋以来玄学的兴盛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为社会生活带来新的风气。玄学清议和人物品藻直接影响到文学艺术,首先是在文学中出现了第一批理论文章和专著。理论探讨的氛围和文学作品的风气引起了人们对于绘画理论的关注。以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为代表的著述,是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专著。

2、顾恺之的画论:

顾恺之的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和《论画》两篇。

《画云台山记》是篇绘画创作构思性笔记,《历代名画记》征引《论画》和《魏晋胜流画赞》两篇文字,实际上均是顾恺之《论画》中的不同段落,前面是画评,后面是摹写要法。顾恺之明确地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而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顾注重人物画的“传神”,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在阐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其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才能自然而准确地再现,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是继卫协之后极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绘画“六法”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求,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理论相关。

3、谢赫的《画品》

谢赫是南齐(479-502)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装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绘画理论方面。

《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分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同时也对曹不兴以来的27为画家分别品第高下。

提出绘画的功能:“明劝诫,著深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承继了曹植“存乎借鉴者,图画也”的理论思想,十分明确地概括出绘画创作与政教密切相关的理论主张。

“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应物象形、随类赋

彩、经营位置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及构图。而“传移模写”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六法的提出时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画品的出现受到时代的制约,品评体裁的出现受汉以来人物品藻风气的影响。分品论人始见于《汉书、人表》,班固将古代人物分成九品,列表区别等第,其方式是列上、中、下、三品,每品再列上中下,魏晋时效仿班固的品评体例,分九品作为鉴赏人物的标准而产生“九品官人法”。影响所及,在文学、艺术方面是品评体的流行。钟嵘的《诗品》、庚肩吾《书品》均是按九品等第,而《画品》是六品论例,体例明显与同时代的著作不符。今本《画品》是经后人辑录汇集而成,版本较晚,文字和内容上也有一些错误。有意见认为,《画品》原书很可能也是九品等第的体例。

《画品》的体裁为后世所承继和效仿,陈时姚最撰《续画品》,接续谢赫的《画品》,辑录了南朝后期的画家,《续画品》仍使用六法标准,但不分品第。这种体例也曾为后代画史著作所采用。

4、孙畅之《述画》

孙畅之,北魏时人,一生著述颇丰,《述画》是其中之一种。《述画》是第一部传记体画史著作,原书不存,现存文字是经《历代名画记》一书转述得以部分保存。书中记述了汉代至南朝这段时期的画家传记,杂以评论。这种以画家传记为记述主线的编写体例在唐代通史体画史著作中得以发扬。

5、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

山水画萌生,南朝出现宗炳和王微的两篇山水画论。

宗炳,(375-443年),字少文,刘宋时期画家、理论家,也是著名佛学家。他的思想始终与般若派名僧释慧远相一致,而般若学与玄学则互为连类而相比附,因而宗炳主张受玄、释以及儒、道影响很深。他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因而图绘山水形象可以领悟虚无之道。晚年不便游山水。于是画山水于居所四壁,“卧以游之”,但他提出的“应会感神、神超应得”的创作构思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有感于物而在内心引起反响,激起创作激情,充分表明了他的审美意识。他在文中接触到了绘画创作的规律和方法问题,以及对形象再现和创造的认识,对具体的表现方法和初步领会到的透视原理也作了明确而精辟的概括。宗炳将山水画创作归于“深思”,即强调艺术家的想象活动,这种对情质和意境创造的领略,无疑和后世追求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王微与宗炳同时,著有《叙画》一篇。指出了山水与地图的区别,并强调山水画创作的“致”和“情”,其“畅神”说反映了当时的画家对自然山水娱情作用的认识。其中“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髣艀之哉”的语句。抒发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艺术家的审美理想。

二、隋唐时期的画论及其发展

绘画史论著作至隋唐时大量涌现,体裁更为丰富。接续六朝而有品评著作;专述一朝一代的画家和作品而有断代史;记录作者亲眼历见公私珍藏的卷轴画和壁画而有绘画著录;综

论和阐述历代画家事迹和画学发展规律而有绘画通史的撰述。到中晚唐之际,中国古代画学史论著述体例该备,史论兼善的画学体系渐已确立。

1、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

贞观十三年成书,裴孝源,初唐人,曾官中书舍人、吏部员外郎、度支郎中等职,得汉王李元昌赏识,有机会看到宫廷收藏,据以记录秘府和私人所藏的绘画290余卷,佛寺壁画47所。

《贞观公私画录》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著录,他记录了画家姓名、作品名,题识、印记,并对画的来源、本别(真迹、摹本、官本)等做了简要的鉴别,初步形成了绘画著录的体制,开创了绘画史料学的先例。

2、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断代史。作者朱景玄,主要活动于唐宪宗和唐武宗会昌年间(806-846年)。《唐朝名画录》一书在裁定画家等格上大体沿用唐李嗣真《画后品》、张怀瓘《画断》分别列传的方式,按“神、妙、能、逸”四品记述唐代画家共120人,因而该书在流传过程中也称作《唐画断》。作者著述态度严谨,对于本朝画家画迹,“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对采录入书的画家,既记载画家的生平事迹、师承和画作,又对画家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进行论述,所提供的许多绘画史料真实可靠,对画家的品量也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唐代的绘画理论特色。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开创了中国绘画断代史的体例,在中国绘画史籍的编写上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为五代两宋乃至明清时期的列传绘画断代史的编写提供了发展的基石。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张彦远字爱宾,出身世家,官至大理卿。家富收藏,耳濡目染,培养了他对书画浓厚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是晚唐时期重要的书法家和书画理论家。他的两部书画著作《法书要录》和《历代名画记》流传下来。

《历代名画记》成书于大中元年(847年),采集前人的著述加以汇集整理,并发挥了自己的见解。全书内容大致为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赏、收藏;画家传记及作品。

《历代名画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史论结合的著史传统,在占有尽可能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以当时的绘画实践所能达到的理论认识为指导,作绘画历史规律的探讨和理论归纳。作者于专辟叙论部分,集中阐述绘画发展的史论认识。书中首先阐明了绘画的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工,四时并运。”又对谢赫的“六法”作了进一步阐发,强调了“气韵”、“骨气”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笔不周而意周”,作画在于“得意的主张;在阐释顾露张吴经典画家的笔法风格的特点时,又指出了古代绘画中存在“疏”、“密”二体的发展线索和唐以来师资南北传授系统。

《历代名画记》全书有七卷篇幅汇集了自古史传说以来至彦远成书之时,三百七十余位画家传记资料及其作品著录,集中提供了绘画史研究的宝贵资料,有分寸地评价了画家的成就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