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外周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与综合防治(完整版)

合集下载

(医学课件)周围血管疾病

(医学课件)周围血管疾病

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动脉栓塞
周围血管疾病可导致患肢远端的动脉栓 塞。
淋巴水肿
周围血管疾病可导致患肢远端的淋巴水 肿。
03
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诊断流程
病史采集
01
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既往史和家族史,以排除潜在的病因。
体格检查
02
对患者的脉搏、血压、皮肤色泽和温度进行检测,以评估血管
状况。
初步评估
03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疾病初步分类和可能性评估。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病理特点,周围血管疾病可分为炎症性、功能性 、结构性三大类。
流行病学
1 2
发病率
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 存在地域差异。
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等是周 围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3
并发症
周围血管疾病可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和病理机制
手术治疗
旁路移植术
通过搭桥手术恢复血液供应,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下肢动脉搭桥术。
血管切除和重建
通过切除病变血管并重建新的血管,恢复血液循环,如主动脉瘤切除和人工血管 置换。
05
周围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预防策略
健康生活方式
01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高热量、高糖的食物,适当
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03
高血压控制药物
用于控制血压,保护血管,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
剂。
介入治疗
1 2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通过在血管内部支撑狭窄的部分,改善血液循 环,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和下肢动脉支架植入 。

外周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外周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健康饮食
外周血管疾病
饮食不当
胆固醇
饱和脂肪
蔬菜和水果
正常体重
优质蛋白质
动脉粥样硬化
饮食健康
健康饮食
03
Treatment methods for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
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1. 血管扩张剂:血管扩张剂有助于扩张血管,改善外周血液流动,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促进血液循环。主要的药物类别包括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和体外循环用药物。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扩张血管,从而改善血流灌注,减轻外周血管病变的症状。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及诊断
1. 外周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疼痛、肿胀、皮肤颜色改变、溃疡等,这些症状可能因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因此,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诊断外周血管疾病的关键步骤。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
外周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目录
CONTENT
目录
01
Overview of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
外周血管疾病概述
外周血管疾病定义
外周血管疾病定义
1.外周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主要影响下肢、肾脏和视网膜血管,导致慢性疼痛、肢体缺血、神经病变和视力丧失等严重后果。全球范围内,据估计有2.7亿人患有PVD,而每年新增病例高达1500万外周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
饮食调整:限制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研究显示,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的饮食可以降低外周血管疾病的风险。

外周动脉疾病,早识别、早治疗

外周动脉疾病,早识别、早治疗

外周动脉疾病,早识别、早治疗作者:张力文来源:《糖尿病天地》2017年第02期外周动脉疾病(PAD)是糖尿病众多并发症之一,不仅会使生活质量严重降低(疼痛、行走困难等),也预示发生心脏事件和脑卒中的风险更高。

如果能早期识别PAD,并采用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则可以有效预防疾病进展和治疗疾病,缓解病情。

外周动脉疾病(PAD)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循环障碍,脂肪、胆固醇、血小板等沉积在破损的血管内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阻塞上肢或下肢动脉(最常见),常见部位是膝盖以下、足部以上的动脉。

因此,糖尿病的外周动脉病变通常是指下肢动脉病变,又称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

尽管只有10%~15%的糖尿病患者发生PAD,但是糖尿病患者PAD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的2倍。

研究表明,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胆固醇、动脉疾病家族史都是PAD的危险因素。

动脉管壁最内层在维持血液流通顺畅、保持血液凝固与抗凝的动态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高血糖参与破坏动脉管壁最内层的结构,因此,随着高血糖状态的持续存在、管壁破坏和脂质沉积,机体产生炎症反应(在发生感染或损伤时机体的自发反应),进一步导致动脉管壁粥样硬化形成,阻碍血液流通。

高血糖也会对已经形成的斑块产生影响,使其粘性增加,其他物质更易凝集。

PAD的症状通常,下肢动脉血栓最早出现的症状是间歇性跛行,即步行或上楼梯时小腿发生疼痛或痉挛,休息之后疼痛症状消失。

也可能出现足部发凉、腿部发麻、针刺感或者足部伤口久不愈合等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阻塞的血管不能为组织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导致缺血性静止性疼痛,呈持续性灼烧样疼痛,夜间疼痛感更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果未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则疼痛剧烈,但在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后可因感觉神经受损而使疼痛症状减轻。

在PAD晚期,如果发生了下肢外伤,下肢缺血就会加速缺血性溃疡和坏疽的发生。

检查方法美国糖尿病协会2016年发布的糖尿病治疗标准推荐:无PAD症状且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的糖尿病患者每年检查踝肱指数。

周围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周围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1. 介绍1.1 指南制定的方法本指南由德国血管学协会和血管医学协会委员会及主席团的一个专家顾问小组修订和批准,在向德国血管学协会所有成员征求修改意见并经过讨论后,由本指南工作组完成版本的最终修订。

1.2 定义、流行病学和高危因素周围动脉疾病(PAD)包括主动脉和肢体供血动脉的狭窄和阻塞性病变。

这些病变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炎症性、遗传性发不良和创伤性周围动脉疾病仅占所有PAD病例的5-10%。

有症状的动脉硬化对上肢和手的血供影响较下肢少。

非侵袭性检查手段显示无症状的PAD发病率比有症状者高3倍。

有症状的PAD患者占55-74岁年龄段人群的4.5%,大约20%的老年人患有有症状或无症状的PAD。

发生PAD的高危因素动脉硬化相关的PAD的发展与性别(男性)、年龄、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和高半胱氨酸血症呈正相关。

其中,吸烟为最重要的单一高危因素,吸烟者发生PAD的机率较非吸烟者高3倍,多个危险因素并存会增加PAD的发病率。

1.3 PAD患者的死亡率PAD患者的5年累计死亡率介于5-17%,较同年龄非PAD对照组明显升高,男性PAD 患者的预期寿命要短10年。

主要死亡原因是冠心病(PAD患者55%,非PAD患者36%)、脑血管事件(11%和4%)和其他引起死亡的血管事件(10%和10%)。

因此,周围动脉疾病可作为判断患者是否具有全身性动脉硬化损害的标志性疾病。

踝肱压力指数的降低较性别(男性)、年龄、糖尿病、吸烟和高血压等因素能更准确地预计总死亡率。

1.4 治疗目标治疗周围动脉疾病主要有两方面内容:第一,周围动脉疾病的症状(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溃疡)必须得到解决;第二,总体治疗策略必须包括对重要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症状相关治疗的目标对于于Ⅰ期患者是防止疾病的发展,Ⅱ期是增加行走距离,Ⅲ、Ⅳ期是保存肢体。

没有研究表明对Ⅱ期的创伤性治疗(扩张、手术)能够减少向Ⅲ、Ⅳ期恶化的发生率。

〖医学〗周围血管疾病

〖医学〗周围血管疾病
分类
根据病因、发病部位和病理特点 ,周围血管疾病可分为动脉粥样 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 瘤等。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
病理生理
周围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 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流行病学与发病率
流行病学
周围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 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发病率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 ,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10%-20% 之间,其中下肢动脉疾病最为常见。
02
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01
02
03
04
疼痛
周围血管疾病常引起患肢疼痛 ,尤其在活动或站立时加重,
ABCD
物理治疗
如气压治疗、电刺激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缓解疼痛和肿胀。
心理支持
周围血管疾病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提供心 理支持和辅导十分必要。
患者教育与管理
教育内容
向患者传授周围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预防 措施、自我监测方法等。
自我管理
教会患者如何管理自己的病情,如记录症状 变化、按时服药等。
04
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减轻血管阻塞程度。
血管扩张剂
用于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抗凝药物
用于降低血液凝固风险,防止血栓扩大。
其他药物
如降脂药、降压药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 行个体化治疗。
手术治疗
血管成形术
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技术,解 除血管狭窄或阻塞。

最新周围血管疾病(完整版)

最新周围血管疾病(完整版)

分 类 Classification
按发病部位分为:
周围动脉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 症、急性动脉栓塞、动脉瘤、雷诺氏征等。 周围静脉疾病: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症、血栓性浅 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等。 周围动静脉联合疾病:动静脉瘘(先天性与后天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概述
本病系一种累及四肢远端尤其是下肢中小动脉 的血管非化脓性炎症,伴行静脉及浅表静脉也 常受累,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在我国黄河以北 地 区 发 病 率 较 高 。 该 病 1908 年 由 国 外 学 者 Buerger首次描述,故又称为Buerger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静脉曲张:
• 诊断、手术适应征、禁忌征及并发症
• 深静脉血栓形成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临床表现、治疗
• 动脉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分 类 Classification
按病因分为:
炎症、外伤、肿瘤、先天畸形、自身免疫 及退形性改变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周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外周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定期随访计划安排
随访频率
根据患者病情稳定程度,医生会制定随访计划,通常建议每3-6个 月进行一次随访。
随访内容
随访时,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等,调整治疗方 案。
检查结果解读
医生会为患者解读各项检查结果,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和健康指 导。
THANKS
感谢观看
机械取栓
利用取栓装置将血栓取出体外。
手术治疗策略
动脉旁路移植术
静脉瓣膜修复术
通过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建立旁路, 绕过病变部位,恢复血流。
修复病变的静脉瓣膜,改善静脉回流 。
动脉内膜切除术
切除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动脉内膜,恢复血管的通 畅性。
04
常见外周血管病诊断与治 疗
动脉硬化闭塞症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患者常出现肢体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查体可发现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温度降低等。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
改善血流。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预防血栓形成。
调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可降低 血脂、稳定斑块。
溶栓药物
如尿激酶、链激酶等, 可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介入性治疗策略
血管成形术
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方式 ,恢复血管的通畅性。
溶栓治疗
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 栓部位,溶解血栓。
生活方式干预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心力衰竭 的发生。
肾功能衰竭预防与处理
01
控制血糖和血压
高血糖和高血压是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糖和血压有助于

周围血管科常见疾病证候诊治指南

周围血管科常见疾病证候诊治指南

2015年7月11日
北京(亦庄中冀斯巴鲁大厦)
编写过程
北京 航天中心医院
北京 康铭大厦
石家庄 汇源大酒店
编写过程
北京 金台饭店
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
太原 山西中医学院附院
编写过程
首先讨论、明确周围血管病证候编写意义, 完成文献调查、研究
统一周围血管疾病临床中证候辨证、证候命 名原则、证候命名方法、证候诊断意义、证 候诊断要求、证候诊断模式
血栓性浅静脉炎 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下肢静脉曲张并急性
血栓性浅静脉炎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
膜功能不全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淤积性皮炎 下肢慢性溃疡 淋巴水肿
编写背景 编写人员 编写原则 编写病种 编写过程
编写过程
2013年5月19日
北京(航天中心医院)
苏木——和血、破血剂量有别 钩藤、白芍——舒筋养血 金银藤、蒲公英、虎杖——清热解毒、抑制进展
三七——止血不留瘀、活血不伤新
气 血
调和
周围血管病——是一系列慢性、 迁延性疾病,调和气血法在临 床周围血管病治疗中应用广泛, 通过触发调动人体自主愈病能 力,在祛除病理损伤的同时恢 复机体抗病修复能力,从而恢 复生命健康平衡状态。
赵 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 第一医院)
郭伟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 属第二医院)
张建强(石家庄市中医院)
闫 英(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 属医院)
邓柏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 瑞康医院)
徐旭英(北京中医医院)
吴玉泉(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 护国寺中医医院)
编写背景 编写人员 编写原则 编写病种 编写过程
几分入气、几分入血、几分温热、几分寒凉、几分补益、 几分攻利、诸药入于五脏各占几分

外周血管疾病

外周血管疾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局部缺血期
营养障碍期
坏死期
临床表现及分期
• 第一期: 局部缺血期:患肢麻木、发凉、酸胀, 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该期病理改变主要以血管痉挛为主。 • 第二期: 营养障碍期:患肢疼痛加剧,出现夜间 持续性静息痛,皮肤干燥、无汗,肌肉萎缩,足 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该期病理改变主要以 血管闭塞为主。
鉴别诊断
必须排除下列几种疾病:
①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
③动静脉瘘。

• 非手术治疗
患肢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 带,避免久站、久坐; 间竭抬高患肢
疗 Treatment
治疗 硬化剂注射和压迫疗法
手术治疗
Surgical Approaches
• 适应征:用于下肢浅静脉瓣膜和交通支瓣膜关闭 不全而深静脉通畅者 • 禁忌症:深静脉阻塞而浅静脉代偿性曲张者为手 术绝对禁忌征 • 手术方式:一般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 脱术 • 术后并发症:切口出血及血肿形成;股静脉损伤; 隐神经损伤
转归
深静脉完全再通 深静脉部分再通 深静脉闭塞 下肢营养不良及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预防
手术、制动、血液高凝状态的病人, 给予抗凝、祛聚药物,鼓励病人经 常作足的伸屈运动和早期离床活动。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Primary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valve insufficiency
鉴别诊断
•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 多发性大动脉炎 • 雷诺氏征


• 治疗原则:根据不同临床分期,采
取综合疗法。目的是防止病变进展, 改善患肢血运,减轻疼痛,促进溃 疡愈合,保存肢体,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

糖友如何尽早发现周围血管病

糖友如何尽早发现周围血管病

糖尿病园地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足和截肢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早期发现周围血管病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周围血管病有哪些表现周围血管病包括周围动脉、静脉及淋巴管疾病,其中以外周动脉疾病(PAD)最为重要和常见。

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外周动脉疾病,是常见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多见于下肢动脉。

外周动脉疾病严重者表现为重症肢体缺血(CLI),即肢体动脉闭塞致血流不能满足静息时肢体代谢的需要,是下肢截肢的严重危险因素。

下肢动脉缺血患者会出现以痛性痉挛和疼痛为特征的间歇性跛行。

早期表现为肢体皮温下降,足部发凉,上举后变苍白,下坠后发紫,静脉充盈迟缓,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后期皮肤变薄,萎缩,毛发脱落,最终出现溃疡和坏疽。

如何早期发现外周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的危害严重,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早期发现以及早治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摸摸足背动脉,如果搏动明显减弱,甚至摸不到,就强烈提示下肢血管动脉有问题了;下肢动脉缺血的患者,脚的温度往往是偏低的,和健康人的脚明显温度不一样;走路时间长一点就会感到腿酸痛。

以上三点是简单的自测方法。

如果需要确诊,还是建议到医院做专门的检查。

年龄大于50岁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常规筛查外周动脉疾病。

如果伴有外周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程大于10年,即使年龄不到50岁也应该进行筛查。

如何筛查外周动脉疾病在临床上主要是以踝臂指数(ABI)筛查外周动脉疾病。

踝臂指数为踝与臂收缩压的比值,是评价外周动脉疾病重要的指标。

不同文献的参考范围不一样,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于2003年发布的共识指出:糖尿病患者静息时ABI在0.90~1.30为正常,0.70~0.90提示轻度外周动脉疾病,0.40~0.69提示中度外周动脉疾病,>1.30提示动脉压缩性差,<0.40提示严重外周动脉疾病,如果不处理往往会有严重的后果,会出现溃疡的情况。

周围血管疾病的教学课件

周围血管疾病的教学课件

01
02
03
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强调均衡饮食、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 式的重要性,以降低周围 血管疾病风险。
危险因素控制
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 尿病等危险因素,进行早 期筛查和干预,以减少血 管损伤。
定期体检与筛查
鼓励公众定期进行血管健 康检查,及早发现并干预 潜在问题。
二级预防措施及患者自我管理建议
介入治疗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介入治疗概述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导管等器械在影像引导下进行血管腔内治疗。
介入治疗应用
可用于治疗动脉狭窄、闭塞、动脉瘤等多种周围血管疾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常用介入治疗方法包括 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
07
预防策略与健康教育
Chapter
一级预防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
03
静脉系统疾病
Chapter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定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 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 ,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
流障碍。
症状
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 浅静脉扩张等。
诊断
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等。
治疗
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 疗等。
静脉曲张综合征
01
02
03
04
定义
静脉曲张综合征是由于静脉瓣 膜功能不全或静脉回流障碍导 致的下肢静脉迂曲、扩张。
包括保守治疗(如抬高 患肢、穿弹力袜等)、 药物治疗(如抗生素、 利尿剂等)和手术治疗 (如淋巴管吻合术、淋 巴结移植术等)。
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病因
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 链球菌感染引起。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 查(如血常规、超声等)进行 诊断。

外周血管疾病健康教育指导

外周血管疾病健康教育指导

外周血管疾病健康教育指导
《外周血管疾病健康教育指导》
外周血管疾病是指影响人体四肢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动脉硬化、深静脉血栓、静脉曲张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使患者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水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

因此,及时的健康教育指导对于预防外周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首先,要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果,限制盐的摄入。

适当的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维持体重、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和血脂,预防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戒烟和限制饮酒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要保持心理健康。

压力大、情绪低落会影响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增加患外周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要学会放松自己,培养乐观的心态,适当释放压力。

最后,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会逐渐上升。

因此,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包括测量血压、检查血脂和血糖水平等,可以及早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预防外周血管疾病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态和定期的健康体检,可以有效地降低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保护自己的健康。

周围血管病诊断与治疗PPT

周围血管病诊断与治疗PPT
性脉管炎等
静脉疾病:包 括静脉曲张、 深静脉血栓形
成等
淋巴疾病:包 括淋巴水肿、
淋巴管炎等
血管瘤和血管 畸形:包括动 静脉畸形、血
管瘤等
周围血管病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 化:血管内 皮细胞受损, 脂质沉积形 成斑块,导 致血管狭窄
或闭塞
血栓形成: 血液中的凝 血因子异常, 导致血栓形 成,堵塞血

血管炎:免 疫系统异常, 导致血管壁 炎症,血管 壁增厚、狭
康复训练
饮食疗法:保持均衡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 高糖、高盐的食物
运动疗法:进行适当的运动, 如步行、游泳、瑜伽等,以 促进血液循环
心理疗法:保持乐观积极的 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药物疗法:在医生指导下使 用药物,如抗凝血药物、降 压药物等,以改善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戒 烟、限酒、合
治疗效果:术后 血管血流恢复, 下肢疼痛缓解
随访:术后一年 ,患者下肢功能 恢复良好,生活 质量提高
案例四
患者:张先生,55岁,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治疗方法: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治疗效果:术后血管血流恢复,疼痛缓解,行走能力恢复 治疗后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提高
周围血管病治疗的未来展望
周围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03
药物治疗
抗凝血药物: 如华法林、肝 素等,用于预
防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等, 用于预防血栓 形成和心肌梗

降脂药物:如 他汀类药物, 用于降低血脂 水平,预防动
脉粥样硬化
血管扩张药物: 如硝酸甘油、 硝苯地平等, 用于缓解血管 痉挛,改善血
流动力学
周围血管病的定义

周围血管病(1)

周围血管病(1)

周围血管病(1)
周围血管病是指由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变,主要包括下肢动脉硬化、下肢深静脉血栓和静脉曲张等疾病。

这些疾病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下肢动脉硬化是指下肢动脉壁增厚、管壁硬化、管腔狭窄,导致下肢供血不足的一种病变。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疼痛、行走困难、肌肉无力等。

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循序渐进地进行运动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轻身体负担等,以保持血管畅通。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下肢深层静脉内血液凝固形成血栓,症状主要包括下肢肿胀、疼痛以及皮肤色泽变化等。

预防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穿着弹力袜、在行走或久坐时进行肢体活动、避免久站、久坐、多喝水等,以及及时使用抗凝药物等。

静脉曲张是指下肢表浅静脉扩张,形成“鱼网”样的结构,引起下肢胀痛、疼痛、瘙痒等症状。

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穿紧身衣物、热水浸泡脚部、多运动、放松心情、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等。

总结上述病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减轻身体负担,降低患病风险;二是进行运动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三是及时治疗,预防疾病恶化。

而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积极摆脱不良生活习惯,做到预防胜于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外周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与综合防治(完整版)摘要外周血管疾病(PVD)指除心脑血管之外的所有周围血管疾病。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和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PVD发病率逐年增高,常见的有动脉性疾病如主动脉瘤或夹层、颈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以及静脉性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

PVD早期往往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不重视进入进展期则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因此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早期识别并进行综合防治,十分重要。

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PVD)指除心脑血管之外的所有周围血管疾病,系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PVD患者达1 200万,全世界2亿[1]。

近年来,随着全球老龄化、人均寿命提高以及人们饮食结构变化,发病率逐年增高。

PVD的早期常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不重视进入进展期则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对于PVD的预防与早期识别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在防治PVD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临床医生对PVD的认识不够,对高危人群筛查不足,疾病早期诊断检出率低,随访登记制度不健全等,导致我国的PVD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

一、PVD的分类PVD主要分为动脉性疾病和静脉性疾病两大类,主要的病理改变包括狭窄、闭塞、扩张、血栓形成以及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等,依病变血管的具体部位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常见的动脉性疾病包括主动脉瘤或夹层、颈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常见的静脉性疾病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

二、PVD的危险因素PVD首要的危险因素是患者年龄,无论是动脉性疾病还是静脉性疾病,>60岁者的患病率均显著上升,是≤60岁者的2~5倍,并随着年龄递增[2]。

除年龄因素外,PVD的动脉性疾病大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与心脑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基本相同,主要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俗称"三高")、男性和吸烟等[3]。

PVD的静脉性疾病主要由于血栓形成或静脉高压导致,根据Virchow理论,血栓形成有3要素,即①静脉血流淤滞,如患者长期卧床等;②血管壁损伤,如骨折、手术造成静脉壁损伤等;③血液高凝状态,如大型手术后血液高凝、先天性抗凝血酶或抗凝蛋白缺乏、妊娠或长期口服避孕药等[4]。

因此,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诊疗过程中,如发现患者年龄较高,同时合并各种危险因素时,应警惕患者发生PVD的可能。

三、PVD的诊断PVD的诊断主要根据相关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

(一)临床表现PVD的早期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很多患者即使血管存在50%~75%的狭窄,仍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或仅仅产生轻微的非特异性症状,如偶发的头晕或下肢轻度麻木不适等。

出现典型症状就诊时,疾病大多已进入到进展期,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根据PVD的症状,首先可以初步判断是动脉性疾病还是静脉性疾病。

动脉性PVD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远端肢体缺血疼痛,而动脉瘤压迫周围组织可引起胀痛,疼痛往往是动脉性PVD的首发症状。

动脉瘤或夹层破裂时可引起突发撕裂样疼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引起下肢缺血,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跛行,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进而出现静息痛、足趾溃疡甚至坏疽。

静脉性PVD最常见的症状是肿胀,无论是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或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反流,均会造成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肢体肿胀。

突发性单侧肢体肿胀常见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而慢性肢体肿胀常见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长期静脉高压进而引起肢体皮肤营养性改变,出现色素沉着、脂质硬化甚至静脉性溃疡。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有助于初步判断或排除PVD。

目前临床上大多只进行胸腹部查体,对周围血管的查体有所疏忽。

由于PVD的早期症状不典型,故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进行系统的周围血管检查,以助于早期识别PVD。

血压测量时应测量双上肢,如存在双侧血压不一致,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时,需注意存在主动脉夹层或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可能。

对于肢体的检查主要包括皮温、皮色、有无肿胀、压痛、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应注意双侧肢体的对比,远端动脉搏动情况是判断是否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最直接的方法,如双侧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可基本排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因此,熟练掌握周围血管查体的操作方法,有助于早期识别疾病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辅助检查辅助检查主要是影像学检查,包括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核磁共振动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多普勒超声是最常用的筛查方法,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无辐射等优点,可用于动脉性PVD有无狭窄、闭塞或者扩张的判断,静脉性PVD有无血栓形成或者反流的判断,尤其对上、下肢血管检查的准确率达80%以上[5],但患者肥胖、严重的血管钙化等因素可能影响检查的准确率。

CTA 是诊断与术前评估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完整地显示血管走形、病变情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PVD诊断的准确性高达90%,对超声筛查无法明确或可疑的患者应行CTA检查[6]。

MRA与CTA相似,但是MRA 显示血管的图像清晰度不如CTA,对血管狭窄程度可能存在夸大,不如CTA准确,此外有放置了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能行MRA检查的问题,故临床上不如CTA常用[7]。

DSA目前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准确率高达95%,但随着其他检查准确率的提高,DSA已较少用于单纯诊断,多用于行DSA造影同期腔内治疗时[8]。

四、PVD的治疗PVD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

无论是动脉性PVD还是静脉性PVD,患者大多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因此,首要的治疗是控制危险因素,对于"三高"患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对于吸烟患者劝导其戒烟,对于术后患者指导其早期下床活动等。

动脉性PVD最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常用药物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文献报道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不良事件[9],但对于高龄患者应警惕出血风险。

静脉性PVD的病因治疗主要针对静脉血栓,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以及新型抗凝药如利伐沙班。

低分子肝素药效稳定但需皮下注射,一般在患者住院期间使用;华法林需要根据血液检测指标调整药物剂量,对于口服华法林的患者应指导其至少每个月检测一次出凝血功能,防止出血性并发症;新型口服抗凝药疗效与低分子肝素相当,且药物浓度稳定、出血风险小,已有逐渐取代华法林的趋势[10]。

对症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疼痛或肿胀等相关症状,对动脉性PVD可适当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如西洛他唑、前列地尔、沙格雷酯等,可以部分改善患肢疼痛发凉症状;对于静脉性PVD,使用促进血液回流药物如黄酮类、七叶皂苷类等,能缓解静脉高压,有效改善患肢肿胀、乏力等症状[11]。

手术治疗包括传统手术和腔内介入两大类,传统手术主要是针对病变血管,通过内膜剥脱、旁路转流、人工血管置换等方式,保持血管血流通畅,疗效肯定,但手术往往需要全身麻醉,创伤较大,尤其对于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率和病死率较高。

腔内介入是通过微创的方式,利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手段从腔内恢复正常血流,创伤小、安全性高,并且随着近年来介入技术和器械的发展,通畅率也逐渐增高,已成为PVD的首选手术方式。

五、PVD的基层防治PVD的基层防治包括:筛查、预防、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和随访。

筛查指对普通人群进行一些简单的检查,如动脉搏动触诊、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帮助判断是否存在PVD的可能,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行CTA等检查。

由于PVD的患病率随着年龄明显上升,所以>60岁者为筛查重点人群,至少每年进行一次颈动脉与下肢、动静脉超声检查;对于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者,可每半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对于既往超声检查已发现动脉斑块形成,但狭窄程度<50%者,需每3个月至半年进行一次超声复查[12]。

如无进行血管超声检查的条件,下肢可以通过查体如足背动脉搏动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筛查方法,而颈动脉由于查体阳性率很低,则建议患者至上级医院行超声检查。

早期识别指在PVD病程早期通过临床表现、查体和辅助检查检出PVD,可通过进一步检查确诊,完成早期诊断,进而通过早期治疗改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早期识别的关键在于对PVD认识的提升,通过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如双上肢血压不一致、间歇性跛行、肢体肿胀等PVD典型症状,及早警惕患者存在PVD的可能,通过体检和超声检查及时做出诊断,在超声检查显示不清、无法明确诊断时,可转诊至上级医院完善CTA检查。

随访指定期跟踪观察,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可及时干预。

无论是对于保守治疗患者还是手术后患者,PVD的随访都十分重要。

对于超声筛查或早期识别存在PVD的患者,需在控制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的同时密切随访;而对于已经行手术治疗的PVD患者,更需积极随访,确保其血管通畅。

对于手术后的PVD患者至少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包括症状、体征和超声检查,如发现症状复发、动脉搏动消失或超声检查提示血管狭窄,应警惕疾病进展,需通知患者尽快至血管外科专科就诊,以免病情恶化。

目前,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尚未对PVD进行随访管理,如能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在社区的管理,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筛查、控制高危因素及定期随访,对于PVD的预防与及早发现、延缓病情进展等,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需警惕的高危PVD高危PVD指具有较高危险性、短时间内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的PVD,需要提高警惕。

一旦怀疑患者可能存在高危PVD,如有条件应尽快明确诊断,做出相应紧急处理后转诊至上级医院;如无条件进一步完善检查,即需直接转诊至上级医院。

高危PVD主要包括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

(一)主动脉瘤主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导致主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最常见的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临床上AAA累及的部位一般是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和髂动脉。

AAA是最容易漏诊的PVD之一,大部分患者缺乏明确临床症状,有些患者仅表现为脐周或腰背部疼痛,症状缺乏特异性。

随着动脉瘤增大,少数患者会有腹部搏动性肿块,但大部分患者查体无任何阳性体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