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外周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与综合防治(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外周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与综合防治(完整版)

摘要

外周血管疾病(PVD)指除心脑血管之外的所有周围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和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PVD发病率逐年增高,常见的有动脉性疾病如主动脉瘤或夹层、颈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以及静脉性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PVD早期往往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不重视进入进展期则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因此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早期识别并进行综合防治,十分重要。

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PVD)指除心脑血管之外的所有周围血管疾病,系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部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PVD患者达1 200万,全世界2亿[1]。近年来,随着全球老龄化、人均寿命提高以及人们饮食结构变化,发病率逐年增高。PVD的早期常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不重视进入进展期则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对于PVD的预防与早期识别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在防治PVD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临床医生对PVD的认识不够,对高危人群筛查不足,疾病早期诊断检出率低,随访登记制度不健全等,导致我国的PVD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

一、PVD的分类

PVD主要分为动脉性疾病和静脉性疾病两大类,主要的病理改变包括狭窄、闭塞、扩张、血栓形成以及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等,依病变血管的具体部位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常见的动脉性疾病包括主动脉瘤或夹层、颈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常见的静脉性疾病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

二、PVD的危险因素

PVD首要的危险因素是患者年龄,无论是动脉性疾病还是静脉性疾病,>60岁者的患病率均显著上升,是≤60岁者的2~5倍,并随着年龄递增[2]。除年龄因素外,PVD的动脉性疾病大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与心脑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基本相同,主要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俗称"三高")、男性和吸烟等[3]。PVD的静脉性疾病主要由于血栓形成或静脉高压导致,根据Virchow理论,血栓形成有3要素,即①静脉血流淤滞,如患者长期卧床等;②血管壁损伤,如骨折、手术造成静脉壁损伤等;③血液高凝状态,如大型手术后血液高凝、先天性抗凝血酶或抗凝蛋白缺乏、妊娠或长期口服避孕药等[4]。因此,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诊疗过程中,如发现患者年龄较高,同时合并各种危险因素时,应警惕患者发生PVD的可能。

三、PVD的诊断

PVD的诊断主要根据相关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

(一)临床表现

PVD的早期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很多患者即使血管存在50%~75%的狭窄,仍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或仅仅产生轻微的非特异性症状,如偶发的头晕或下肢轻度麻木不适等。出现典型症状就诊时,疾病大多已进入到进展期,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根据PVD的症状,首先可以初步判断是动脉性疾病还是静脉性疾病。

动脉性PVD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远端肢体缺血疼痛,而动脉瘤压迫周围组织可引起胀痛,疼痛往往是动脉性PVD的首发症状。动脉瘤或夹层破裂时可引起突发撕裂样疼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引起下肢缺血,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跛行,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进而出现静息痛、足趾溃疡甚至坏疽。

静脉性PVD最常见的症状是肿胀,无论是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或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反流,均会造成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肢体肿胀。突发性单侧肢体肿胀常见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而慢性肢体肿胀常见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长期静脉高压进而引起肢体皮肤营养性改变,出现色素沉着、脂质硬化甚至静脉性溃疡。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有助于初步判断或排除PVD。目前临床上大多只进行胸腹部查体,对周围血管的查体有所疏忽。由于PVD的早期症状不典型,故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进行系统的周围血管检查,以助于早期识别PVD。

血压测量时应测量双上肢,如存在双侧血压不一致,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时,需注意存在主动脉夹层或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可能。对于肢体的检查主要包括皮温、皮色、有无肿胀、压痛、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应注意双侧肢体的对比,远端动脉搏动情况是判断是否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最直接的方法,如双侧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可基本排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因此,熟练掌握周围血管查体的操作方法,有助于早期识别疾病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主要是影像学检查,包括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核磁共振动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多普勒超声是最常用的筛查方法,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无辐射等优

点,可用于动脉性PVD有无狭窄、闭塞或者扩张的判断,静脉性PVD有无血栓形成或者反流的判断,尤其对上、下肢血管检查的准确率达80%以上[5],但患者肥胖、严重的血管钙化等因素可能影响检查的准确率。CTA 是诊断与术前评估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完整地显示血管走形、病变情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PVD诊断的准确性高达90%,对超声筛查无法明确或可疑的患者应行CTA检查[6]。MRA与CTA相似,但是MRA 显示血管的图像清晰度不如CTA,对血管狭窄程度可能存在夸大,不如CTA准确,此外有放置了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能行MRA检查的问题,故临床上不如CTA常用[7]。DSA目前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准确率高达95%,但随着其他检查准确率的提高,DSA已较少用于单纯诊断,多用于行DSA造影同期腔内治疗时[8]。

四、PVD的治疗

PVD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

无论是动脉性PVD还是静脉性PVD,患者大多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因此,首要的治疗是控制危险因素,对于"三高"患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对于吸烟患者劝导其戒烟,对于术后患者指导其早期下床活动等。

动脉性PVD最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常用药物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文献报道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不良事件[9],但对于高龄患者应警惕出血风险。静脉性PVD的病因治疗主要针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