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
读《我就是数学》有感暑假期间经朋友介绍专门去书城买了几本书,其中一本便是华应龙教授撰写的教育随笔《我就是数学》,本想随意翻翻,但这一翻让我沉迷,让我定心下来细细品味这小随笔中的真谛,整本著作是由一个个发生在他身边小故事组成的,事情都很小,但融入了华教授的心得体会,是那么的真切,那么的到位,让我爱不释手,勾勾画画已经读了一遍。
没过几天,再次拿出来细细品了一次,让我有所感触。
“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
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封面上的话语让我心一颤,确实如此,农业是中国发展的基础,中国哪怕不发展工业,不发展商业,也不能不发展农业,农业是立足的根本。
教育亦是如此,如今国家对教育愈来愈重视,不管如何改革,教育都在向高质高效高水平的方向进步,虽然国内教育还存在着缺陷,但是态度决定一切,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希望在自己的工作上有所突破,希望精心教育好祖国的未来,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这使教育层次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善待差错”我们老师往往容不得学生犯一丁点错误,经常会急不可待的对孩子进行训斥,“过分的照顾帮助,太多的言传身教,一味的指责惩罚,钳制了学生的大脑、双手和嘴巴,牵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趣,封杀了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会,无利于学生的求知和发展,最终将有碍于学生日后适应社会。
”这番话字字珠玑,同时给我巨大的触动,原来老师不恰当的做法会引起对学生如此之大的伤害,这让我思考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在批评学生之前停一停,听听学生的话,即使是辩解之词。
我们现在孩子也许真的需要多一些的倾听,有时候我多一些时间去和学生聊天,他们都会觉得我很亲近,敢和我说上一两句,而不是见到我就躲的远远的,或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现在的家长也确实心疼子女,一味的包办所有的事务,这使得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得到更多的锻炼,所以我觉得,有些事情即使他做的很慢,很笨拙,很木讷,也不应该抢过来帮他做掉,反而应该细心的陪伴着他,给他指导,督促他很好的完成。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读完《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重要性。
本书作者通过生
动有趣的方式,向读者讲解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以一个小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他在学校和生活中的经历,讲述了数学在我们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从数学家具体阐述了各种数学的规则和方法,让我感受到
了数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在阅读中,我发现数学不仅仅是解题和计算,它是一门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逻辑
思维和推理的工具。
通过数学,我们能够培养出创新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让我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
种人生态度。
数学家们用数学的方法和思维,解决了一个个看似无解的难题,为人类
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读完《我就是数学》,我对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我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学校里的
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智慧和思维方式。
我要努力学习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并
将数学的思维方式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同时我也要鼓励身边的人学习数学,因为
数学教会我们思考,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我就是数学》这本书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我明白了数学的重要
性和应用价值。
我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能够在数学的世界中发现更多的美和智慧。
《我就是数学》 读书心得
《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寒假期间,有幸读到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是他十年来对教学课堂的总结与感悟。
作为一名刚进入教师角色的新人,我深知充实自己专业知、阅读数学名家著作的必要。
作为一名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师,与时俱进的同时更要努力吸取前辈们丰富的经验,下面是我阅读本书的一些感悟。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怎么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
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
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为了一个简单的导入,苦思几个星期,最终找到小猴滑滑梯这一情景。
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
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
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他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
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他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
”对个别同学他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
”这样,他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
《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1寒假中,读了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最大的感受就是华老师的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写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从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
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
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人师:教育人的追求》一文中(22页)写到:只要是老师身上的故事学生都会感兴趣,哪怕是平淡无奇的,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
把教学内容和老师的故事结合起来,是一种教学技巧和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存“心”去运用。
记得有一次数学公开课,一位数学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年龄吗?”学生们兴趣盎然,猜到18、26、32、甚至40,虽然在我们眼中看来,学生是在瞎猜,甚至猜的一点也不靠谱,但学生对老师的年龄很感兴趣,并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就热了起来,而此时老师的一句“大家要认真听讲,在下课时告诉大家答案”,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实际上,自己还是学生时,又何尝不是喜欢与和老师一起踢足球、打篮球、进行各种比赛,喜欢接近老师,了解老师,而现在的我们与学生的关系恰恰相反,因为不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差等等原因,不断地批评、找家长,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
在自己的课堂上,我也经常的利用生活实例来进行教学,如往往不用书中的信息窗内容,而采用学生身边关心的内容来进行导入,比方说经常性的用班级里男女生人数,利用老师和家长的年龄来讲解知识,收到的效果确实不错。
正是因为学生关心这些生活实例,所以他们愿意认真地去听讲,认真的去参与,而相比一些课本中枯燥无味的文字来说,他们接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相信每个老师都遇到过上课了,黑板还没擦的情况,不知大家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之前的做法通常要不不用板书,要不将学生批评后让学生擦干净,着急的时候,三下五除二自己将黑板擦一下,将就使用。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第一篇: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我就是数学》读后心得在刚刚开始放寒假时感觉真的很是自在,无聊之时拿出孙校长推荐的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当读完序时我已经初步了解华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读序三时肖川教授说华老师连上厕所都要小跑时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被这样一个爱数学、爱教育的人吸引了,感觉到华老师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华老师真的就是为数学而生,他真的就是数学。
在通读全书之后感觉好像得到了很多经验,感觉自己面对可爱顽皮的小学生定能应付自如,可是当开学后真正走进课堂面对眼前50多双渴望与好奇的眼睛时,心理真的有些慌了,第一节课讲下来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效果。
我在反思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此时我想到了华老师的书,想到了他是如何准备每一节课。
华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
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而我在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新课时先是听了孙老师的课,回去后又仔细的思考课上都应该怎样说好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可是整堂课下来感觉真的没有层次。
这时我知道课前慎思不应只是去背诵你要怎样去说而要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每个班级的学情也不尽相同,只有联系学生联系生活才能把每一节课准备好。
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我认为,华老师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
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
读后感《我就是数学》
读后感《我就是数学》《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我就是数学》是一本由丘成桐撰写的数学科普书籍,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围绕数学的起源、发展和应用,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开讲述。
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描述,作者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数学的伟大和普适性。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它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书中介绍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概率统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微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
这些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数学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数学并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规则和公式,它包含了无穷的思维和探索。
书中以诸多数学家的故事为例子,揭示了他们在数学研究中的坚持和创新精神。
数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不仅为数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贡献,更是对科学精神的充分展示。
另外,作者还讨论了数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数学是一种逻辑的思维方式,而哲学则是对存在、知识和价值的思考。
两者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书中举了一些数学问题与哲学问题的类比,以及数学家们运用哲学思维研究数学问题的例子,让我对数学和哲学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读完《我就是数学》,我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体会。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智慧的体现。
它不仅有着基础研究的价值,还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际的帮助。
同时,数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家们的努力和创造力。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给了我们在数学领域继续前行的动力。
总体而言,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生动地阐述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价值,向读者展示了数学的魅力和伟大。
通过读这本书,不仅能增加对数学的兴趣,也能对数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作为一本数学科普的读物,《我就是数学》无疑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精选8篇)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精选8篇)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精选8篇)我就是数学读后感1从书中可以看出,它不仅仅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
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
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
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数学教学的乐趣。
华老师的数学教学不仅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华应龙数学教学思想和特点的突破与创新,而且生动艺术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构建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从华老师的书中,我明白学习数学,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其它科目一样死背下来。
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举一反三”。
做会了一道题目,就可以总结这道题目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总结的原理去解决这类题,收效就会更好。
学习数学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从基本的下手,稳稳当当的去练,不求全部题都会做,只求做过的题不会忘,会用就行了。
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粗心大意。
往往一道题目会做,却因粗心做错了,是很不值得的。
所以在考数学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急,要条理清楚的去计算,思考;这样速度可能会稍慢,但却可以使你不丢分。
相比之下,我会采取稍慢的计算方法来全面分析题目,尽量做到不漏。
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要过于着急,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就一定会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华老师作为数学教师,他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本身。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好玩和学数学有趣。
华应龙老师没有停留在讲解数学知识上,而是展现了数学文化。
展现了对数学的理解。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笔记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笔记《我就是数学》读后感这本书的语言灵动幽默,整本书以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感悟的方式呈现,没有枯燥的教学理念,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例,贴合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而且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的乐趣。
这本书生动艺术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途径,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索感知,特别重要的是,华老师的每一节课、每一篇文章都体现出他对学生的人性的尊重、对数学教学的尊重。
;;华应龙老师说他很喜欢当堂评价学生,他举例说:“我们班42名同学,听完这节课,我欣赏39位同学的表现,会用眼睛听课,我最欣赏某甲同学,她的发言最有数学味道。
她说得好是由于她肯动脑筋,能有条理地去想。
”华老师说他这样评价学生的目的是想给学生树立一个数学学习的榜样。
我看到这里,灵机一动,对呀,我们评价学生时能不能更具体一些,更准确一些,这样能让学生有更明确的目标。
以前,我评价学生只是:“你说得真完整!”“你的回答很准确!”“某某同学请你认真听讲!”等等,现在,我在课堂上开始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到位、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贴合,如: “某某同学坐姿端正,专注地看着老师,最先进入学习状态,所以,今天这节课由他喊起立!”“某某同学想出了两种解题方法,学习数学就要这样,不满足于一种方法,不满足于一次成功,只有不停下探索、追求的脚步,才会不停地进步。
”“某某同学,请你专心地看着屏幕,思考这道题目!”这些有明确指向性的评价,对于稍显懵懂的小学生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使我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不少。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认真阅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很多教学思考和启发。
本书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的老师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生动、感人,读后回味无穷。
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篇1《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教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总结及感悟,本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局部。
华教师的课堂胜利源于课前的慎思,连磕破了脑袋还能联想到中括号的妙用,甚让我拍手叫绝。
其中角的度量是一堂技能性的课给我的印象特殊深刻。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是让学生困难地、枯燥地、机械地量各种各样的角,但是没能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而且生活中很多角都不须要量,因为大都是直角。
而华教师却很擅长视察与思索,他发觉了衣领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必须的角最终他以学生的视角来看世界,从儿童的生活中来找寻。
他思索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用处,最终,滑梯进入了他的视域。
这是地球人借助自身质量来玩的嬉戏,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小孩子必须都玩过。
要比拟,得有两个滑梯,反复思索后华教师创设了三个滑梯,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材料与学生生活经历之间的距离。
借助这个滑梯,最终找到了既真实又好玩,还能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
从华教师的教育随笔中可以看出,华教师的学问储藏相当丰富,无论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著作,还是目前流行的教育刊物,甚至于流行歌曲,他都能顺手拈来,这是一种功力的表达。
正是因为阅读广泛,华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才接近真实。
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心悦诚服了。
现实中,我自己总是埋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索如何教学上了。
却不知道,我平常的思索根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
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势必是浅薄的东西。
该书中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教师是个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充溢才智的学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更加突显其人文文化的特质,对教育那份热忱洋溢执着,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最近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在书中,华应龙老师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魅力和教学的艺术。
他的文字平实而又充满智慧,让我仿佛置身于他的课堂之中,亲眼目睹了那些精彩的教学瞬间。
其中,有一个关于“角的度量”的教学案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华老师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告诉学生量角的方法和步骤,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
他先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去测量角的大小,有的学生用尺子去量角的边长,有的学生用三角板去比角的大小,结果都不准确。
这时,华老师并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让他们继续思考和尝试。
在学生们陷入困惑的时候,华老师拿出了一个自制的“活动角”,通过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们明白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然后,他再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的构造,让学生自己发现量角器上的刻度和读数方法。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量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探索中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华老师的教学方法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会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总是急于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却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探索。
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但是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我们应该像华应龙老师那样,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数学的奥秘。
还有一个案例让我感受到了华老师对数学文化的重视。
在讲解“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华老师不仅介绍了圆的基本特征和性质,还向学生们讲述了圆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从古代的车轮讲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从中国的太极图讲到西方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圆的美丽和神奇。
数学书籍读后感(通用5篇)
数学书籍读后感(通用5篇)数学书籍读后感(通用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收集的数学书籍读后感(通用5篇),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的开展史也就是科学开展的历史。
最初牙牙学语地创造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然后在花季雨季之中为数学建立越来越多、越来越详尽的分支,到如今,展现它把戏年华之时耀眼夺目的数学成果。
每一步都包含艰辛,渗透着无限的思考,在这期间,有多少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数学,给了这一门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学科。
《数学史选讲》一书首先讲述了各种各样的记数方法,有象形文字中繁琐的数字记法,有楔形文字中造型独特的记数法,由中国古代简易的算筹记数,有玛雅以神的头像作为数字的奇异的记数法,还有沿用至今的印度—数码。
从早期的记数制度演变中不难看出,就连数字的创造都是艰辛的,在那个时候,如何创造一种便于使用、耐于使用的记数法,是建立数学学科的至关重要的根底。
可以说,假设然没有了人类对数字以及记数制度这种最初的研究探索,力求创造出一种最为简易方便的记数法,往后数学的研究便加倍了曲折、加倍了困难。
而在漫长的数学开展史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无数为此奋斗一生的数学家,因为有了他们的辛酸血泪,有了他们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才为数学打下了坚实的根底,从而给平面解析几何、微积分、无穷集合论等等的数学分支创造了诞生的时机。
然而数学的开展史曲折的、艰辛的,数学家的研究里程更是如此。
他们花尽一生的心思换来的创新思维和超时代理论,大多数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都得不到世人的认同。
希帕苏斯向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其他成员发表他对不可公度性的发现时,惊恐不已的成员将他抛进了大海;伽罗瓦提出的强有力的群论屡次提交给科学院,最终得到的却是“完全无法理解”的评论;创造惊人的无穷集合论的康托尔最后带着诸多遗憾和无限的苦闷离开了人世;最怀才不遇的便是中学数学家阿贝尔,他经过无数努力最终证明了千古谜题——五次或以上的代数方程没有一般的求根公式,却遭到了一系列的冷遇,就连“数学王子”高斯看到论文的题目只说了一句“太可怕了,竟然写出这种东西来!”便连其正文都没看就把论文扔到了书堆里,尽管当时柏林大学已经认识到他的才华并任命他为数学教授,但阿贝尔早已在病魔侵袭的凄凉中与世长辞了。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第一篇: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我就是数学》读后心得在刚刚开始放寒假时感觉真的很是自在,无聊之时拿出孙校长推荐的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当读完序时我已经初步了解华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读序三时肖川教授说华老师连上厕所都要小跑时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被这样一个爱数学、爱教育的人吸引了,感觉到华老师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华老师真的就是为数学而生,他真的就是数学。
在通读全书之后感觉好像得到了很多经验,感觉自己面对可爱顽皮的小学生定能应付自如,可是当开学后真正走进课堂面对眼前50多双渴望与好奇的眼睛时,心理真的有些慌了,第一节课讲下来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效果。
我在反思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此时我想到了华老师的书,想到了他是如何准备每一节课。
华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
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而我在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新课时先是听了孙老师的课,回去后又仔细的思考课上都应该怎样说好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可是整堂课下来感觉真的没有层次。
这时我知道课前慎思不应只是去背诵你要怎样去说而要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每个班级的学情也不尽相同,只有联系学生联系生活才能把每一节课准备好。
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我认为,华老师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
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
(完整word版)《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做看风景的人-读《我就是数学》有感许方方《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是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写得一本教育随笔, 分为六部分“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
每一篇随笔真实且实用, 如同华老师就坐在我的对面娓娓道来, 读后深深被华老师的幽默、干练、善于思考、喜欢钻研所吸引, 在我们心里他是一个创造风景的人, 其实他更是是个看风景的人, 现将我的读书感悟与大家分享:一、尽你的全力, 求得最好的结果书的开始引用了艾森豪威尔年轻时候和家人玩牌的故事, 华老师认为所谓的差牌, 其实就是考量我们眼力和心力的“金牌”, 能把差牌打好, 才是最大的成功。
在工作生活中, 我们难免遇到难堪的、不如意的事, 华老师是怎么做的呢?他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子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化尴尬为有用的教育资源, 因脑袋磕破需要戴着帽子上课, 他把自己戴帽子和要学的小括号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巧妙的结合起来, 磕破的脑袋和一顶帽子成了一件难得的“教具”, 把尴尬的事变成了有趣的资源, 课上得让学生恍然大悟。
这样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并不是凭空而来的, 而是靠他认真的思索换来的, 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微妙的联系, 关键是发现那种联系, 功夫没有错用的, 你以为劳而不获, 实际上在潜意识中我们已经获得了无形的效果。
纵观全书, 华老师无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 都在用心、尽力的思考, 认真对待, 及时反思, 从尴尬中思考, 从错误中思考, 去寻求最精彩的课堂, 金点子并不是专属于一个人, 它是在坚持不懈的思考和付出后的收获。
二、自己的教学, 除了知识, 还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华老师不仅注重精彩的课堂, 更注重敬畏童心, 思考自己的课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他认为教学要成功, 不但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启迪智慧, 更要点化生命。
他不怕“质疑”并感谢“质疑”, 会因为学生一句质疑的话, 在课后及时反思, 查阅大量的资料, 给孩子们更好的成长引领方向, 同时也给自己“储蓄”了新的“发现”和进步。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数学书籍(一)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
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让我们一起看看:让我们一起想想:他,“为数学而来”他是一位“学者”。
他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有容乃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欢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时刻提醒我们《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如何》,他说《现在的课堂会飞》,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退”或者“进”》,《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每次的公开课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一种高峰体验。
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实践。
精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他更是一位“智者”。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他为数学而来!数学书籍读后感(二)有同学向我推荐了《趣味数学》这本书,刚看到书名我想又是一本辅导类书,有什么好看的。
妈妈建议我先看一看再说,读着读着我就被书的内容吸引住了,书的内容真的很有趣,难怪叫趣味数学。
这本书用20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介绍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故事,如摆树叶、军事游戏、填幻方到从幻方中寻找“和”为已知的四维数组、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每一次数学活动都是培养思维能力、想象力、实践力的最好课外训练。
它寓教于乐,是对我们小学生进行有趣的、益智训练的好书。
假期中我一有空就拿出来读,书里的很多游戏都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合作完成的,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爱。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什么是数学》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什么是数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篇1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
一次在某数学论坛闲逛,发现多人在谈论此书,而且评价都非常的高,想想又是和数学有关的,于是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这本书,直到真正阅读此书时,这本书已经在抽屉积尘多时。
读了之后才发现收获真的是太多了。
《什么是数学》既是为初学者也是为专家,既是为学生也是为教师,既是为哲学家也是为工程师而写的。
它是一本世界著名的数学科普读物。
书中搜集了许多经典的数学珍品,给出了数学世界的一组有趣的、深入浅出的图画,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动的阐述。
I·斯图尔特增写了新的一章,以新的观点阐述了数学的最新进展,叙述了四色定理和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等。
这些问题是在柯朗与罗宾写书的年代尚未解决,但现在已被解决了的。
爱因斯坦评论说:“《什么是数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彻清晰的阐述。
”阅读此书让我们明确知道了什么是数学?数学是对思想和方法的研究。
而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时竟演变成了空洞的解题训练。
这种训练虽然可以提高形式推导的能力,但却不能导致真正的理解与深入的独立思考。
数学研究已出现一种过分专门化和过于强调抽象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联系。
所以,我们必须醒悟到数学教学应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终极目的。
阅读《什么是数学》,将对教师、学生和一般受过教育的人有一个建设性的改造,让大家真正理解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科学思考与行动的基础。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绝不是解题训练。
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注意的地方。
回到我自己的教学,我想若让学生在整体上对数学有了一个认知,会让学生学起来不再觉得数学是那么枯燥和可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这学期我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
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动着我。
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
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
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
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一些东西。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
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
而从字里行间更能看出华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从而他也换回了同学对他的爱和信任。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
就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
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
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为了一个简单的导入,苦思几个星期,最终找到小猴滑滑梯这一情景。
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
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
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就能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
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可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
对个别同学还能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
这样,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 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就是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
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
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