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舆情管理的规定
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网络安全舆情管理,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网络安全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处置网络安全事件,防止网络安全舆情蔓延。
2. 科学合理,依法依规。
遵循网络安全舆情管理的基本规律,依法依规进行管理。
3. 快速响应,协同处置。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舆情应对机制,快速响应网络安全事件,协同处置网络安全舆情。
4. 强化责任,明确分工。
明确各部门在网络安全舆情管理中的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组织机构1. 成立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安全舆情管理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
2. 设立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网络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处置和上报等工作。
3. 各部门、单位根据职责分工,明确专人负责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工作。
四、网络安全舆情监测1. 建立网络安全舆情监测体系,对网络空间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测。
2. 加强对重点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的监测,及时发现网络安全事件和舆情。
3. 对监测到的网络安全事件和舆情,进行分类、分析,为处置工作提供依据。
五、网络安全舆情处置1. 对监测到的网络安全事件和舆情,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包括:(1)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2)采取技术手段,消除安全隐患;(3)约谈相关责任人,督促整改;(4)对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查处。
2. 对重大网络安全舆情,实行挂牌督办,确保及时有效处置。
六、网络安全舆情上报1. 各部门、单位应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舆情上报机制,及时、准确上报网络安全事件和舆情。
2. 上报内容包括:事件概述、影响范围、处置措施、下一步工作计划等。
七、责任追究1. 对在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泄露国家秘密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2. 对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查处。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公司的舆情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公司舆情管理,提高公司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保护公司合法权益,维护公司声誉,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员工、合作伙伴、媒体等与公司相关的各方。
三、舆情定义1. 舆情是指可能对公司股价、商业信誉、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负面报道、社会传言或信息,包括但不限于:(1)媒体负面报道;(2)网络不良言论;(3)投资者提问;(4)合作伙伴质疑;(5)竞争对手攻击。
2. 舆情事件是指因上述舆情导致的社会舆论关注、媒体炒作、投资者质疑等对公司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
四、组织体系1. 成立公司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组织舆情管理工作。
2. 设立公司舆情工作组,负责具体执行舆情管理工作。
五、工作职责1. 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责:(1)制定公司舆情管理制度;(2)监督、检查舆情管理工作执行情况;(3)协调各部门、子公司应对舆情事件;(4)组织制定和实施舆情应对措施。
2. 舆情工作组职责:(1)收集、整理舆情信息;(2)分析舆情发展趋势;(3)制定和实施舆情应对方案;(4)协调各部门、子公司应对舆情事件;(5)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舆情情况。
六、舆情信息处理原则1. 快速反应:发现舆情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采取措施应对。
2. 真诚沟通:以诚恳的态度与媒体、投资者、合作伙伴等各方进行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
3. 勇敢面对:敢于正视问题,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4. 系统运作:建立完善的舆情管理体系,形成联动机制,确保舆情应对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七、舆情信息处理流程1. 舆情信息收集: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舆情信息,包括网络、媒体、合作伙伴等。
2. 舆情信息分析: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其性质、影响程度等。
3. 制定应对方案:根据舆情信息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方案。
4. 实施应对措施:按照应对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舆情事件。
5. 舆情信息上报:将舆情事件及应对情况及时上报上级领导。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_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办法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_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办法网络舆情管理制度_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办法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篇1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特别是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校园的侵害,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组织领导成立学校网络监评工作小组,具体实施网络舆情搜集、监评、上报和处理工作。
组长由学校新闻言人兼任,副组长由学校新闻言人助理、团委书记、副书记兼任,成员有专业部团总支部书记、专业副主任和行政部相关处室、传播中心、信息中心人员。
二、内容与范围网络舆情中所发布内容涉及到以下方面的,应予以高度关注:(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二)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三)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校园秩序;(四)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五)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六)损害学校、教师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
违反以上规定的,在网络散布不实言论的,学校可依规进行处理;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网络舆情关注范围为各大网站,及其论坛、贴吧和微博,或按照上级相关部门及时发布网址,现阶段主要有:(一)奥一网(奥一网络问政、奥一报料、奥一论坛);zz新闻网(zz论坛、网络问政、投诉直通车);zzXX网(XX论坛);社区--天涯社区、猫扑社区、百度校园贴吧。
(二)新浪、腾讯微博,及各大媒体官方微博。
三、程序与方法(一)实时监测网络监评工作小组成员须每天监测网络舆情动向,根据监测信息进行研判,并及时分析、评定舆情等级。
评定舆情等级应根据相关信息的围观度(跟帖)、跟帖量(率)、发送目标地址的敏感度进行评定。
(二)敏感度评定1.A级:发帖后3小时内围观度(跟帖)10次以下的。
2.B级:发帖后3小时内围观度(跟帖)10-50次,或围观度、跟帖率已达到A级条件,但发送目标地址为各主流媒体发帖平台的。
舆情部门管理制度
舆情部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舆情部门的管理工作,提高舆情管理水平,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舆情部门的全体工作人员,包括领导、员工、实习生等。
第三条舆情部门在工作中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违反国家法律,不得夸大事实、传播虚假信息等。
第四条舆情部门应当加强信息保密工作,确保所掌握的信息不会泄露给外部机构或个人。
第五条舆情部门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第六条舆情部门要积极开展外联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
第七条舆情部门要建立健全的考评制度,对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八条舆情部门应当建立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九条舆情部门设立部门主任一人,下设副部长若干名,分管不同的工作领域。
第十条舆情部门设立舆情分析部、新闻媒介部、网络舆情部、观测研究部等工作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
第十一条舆情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遵守管理章程,保证部门的正常运转。
第十二条舆情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应当加强协作,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十三条舆情部门各工作部门要注重团队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
第十四条舆情部门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第十五条舆情部门要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研究业务发展规划。
第十六条舆情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第十七条舆情部门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三章工作职责第十八条舆情部门主任负责全面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工作。
第十九条舆情分析部负责对新闻事件的舆情动态进行分析,提供决策参考。
第二十条新闻媒介部负责舆情的传播工作,扩大影响力,提高舆情传播效果。
第二十一条网络舆情部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布舆情信息,引导舆论方向。
第二十二条观测研究部负责对舆情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舆情管理的新途径。
第二十三条舆情部门负责协助相关部门处理舆情危机和突发事件,发挥应急管理的作用。
舆情应对与处理规定
舆情应对与处理规定1. 引言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舆情管理已成为组织公关工作的重要环节。
本规定旨在为组织提供一套完善的舆情应对与处理流程,确保在面临舆论挑战时,组织能迅速、有效地应对,减轻负面影响。
2. 舆情监测2.1 设立舆情监测小组,负责24小时监控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的舆论动态。
2.2 采用专业的舆情监测工具,对涉及组织的言论、新闻、评论等进行全面收集。
2.3 定期分析舆情数据,形成分析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及高层领导。
3. 舆情预警与响应3.1 当监测到负面舆情时,立即启动预警机制,通知相关部门及高层领导。
3.2 迅速收集相关舆情信息,分析舆情发展趋势,判断舆情等级。
3.3 根据舆情等级,制定相应的舆情应对策略。
4. 舆情应对策略4.1 舆情等级:一级(重大危机)- 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舆情应对小组。
- 高层领导公开表态,明确组织立场。
- 协同公关公司,制定全面舆情应对方案。
-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方向。
- 加强网络言论监控,防止谣言传播。
4.2 舆情等级:二级(中等危机)- 启动舆情应对小组,密切关注舆情动态。
- 发布官方回应,澄清事实真相。
- 与媒体沟通,确保报道客观公正。
- 加强舆论监控,及时发现谣言并进行澄清。
4.3 舆情等级:三级(一般危机)- 适时发布回应,说明情况。
- 加强舆论监控,了解公众关切。
- 主动与媒体沟通,降低负面影响。
5. 舆情处理与总结5.1 在舆情应对过程中,密切关注舆情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对策略。
5.2 舆情结束后,组织内部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舆情应对与处理流程。
5.3 定期开展舆情应对培训,提高组织整体应对能力。
6. 附则6.1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6.2 本规定解释权归组织所有。
组织名称:_________制定日期:____年__月__日。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涉及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来规范网络舆情的传播与管理。
本文将介绍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一、政府层面的政策法规1.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是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法律法规之一。
该法对于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个人和组织在传播信息时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传播违法信息,不得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等。
2.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于2011年12月正式发布,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管理进行了详细规定。
办法明确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其对传播的信息进行监督管理,防止传播违法信息和虚假信息,以维护网络舆情的良好传播环境。
二、企业层面的政策法规1.互联网舆情管理规定许多企业也制定了自己的网络舆情管理规定,来规范企业员工在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
这些管理规定通常要求员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要负责任、尊重事实、不得恶意攻击他人,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理。
2.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一些企业建立了信用管理制度,将网络舆情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对企业的网络舆情管理水平进行评估。
高效合理的网络舆情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信用度,增强企业的公信力。
三、标准体系的建立1.网络舆情监测标准网络舆情监测标准是评估和监测网络舆情的重要依据,通过规范舆情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等流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一些标准化组织和研究机构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2.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标准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是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
该标准体系包括对不同类型舆情危机的处理方法、应对策略和沟通手段等的规范,以帮助企业和组织高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关于网络舆情管理的规定
***关于网络舆情管理的规定为进一步健全全院网络舆情管理,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防止不良信息的危害,促进和保障医院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总体要求按照国家互联网法律规定,把网上舆论信息管理工作作为文明单位创建和平安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牢牢掌握医院网上舆论的主动权,加强正面宣传,疏导消极情绪,有效控制负面信息传播扩散,树立医护教职员工良好形象,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研判、预警、处置能力和水平,构建职责明确、应对及时、处置稳妥、宣传有力、考核到位的全院网络舆论信息管理工作体系。
二、工作内容和程序(一)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院各职能部门科室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舆论阵地意识,强化组织领导,坚持科室主任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对涉及本科室舆情要及时处置,有效抑制负面新闻炒作和蔓延扩大。
对涉及我院的负面新闻或领导干部信息,短期内可能形成网上舆论热点的,要在第一时间展开全网搜索和动态监测。
(二)重大网络舆情汇报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医患暴力冲突、影响医院声誉和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其他突发事件;有关医院负面信息在短时间内增长迅速,转载、转发、评论数量大,占据各大网站主要版面或重要位置,不断扩散的;私自建成网络新媒体平台,发表不负责任的偏激评论,传播面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
针对上述重要舆情,要及时上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妥善处置。
(三)坚持正面宣传疏导网络宣传已成为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因为其快捷性、草根性、集成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信息传播与获取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有关职能部门和科室要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平台,围绕医院、科室病区的重点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主动策划,形式多样地做好宣传报道,增强网上宣传的主动性、权威性、时效性,形成网上的医院好声音,传播“仁人爱院”的正能量,打造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医疗卫生舆论氛围。
网络舆情监测日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部所有涉及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部门和人员。
第三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动态,确保信息传递迅速、准确。
(二)准确性:对网络舆情进行准确判断,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三)全面性:全面收集网络舆情信息,确保信息来源广泛、全面。
(四)保密性: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确保监测信息安全。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领导。
第五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第六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责:(一)制定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计划,明确监测范围、内容、方法等。
(二)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三)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四)根据舆情报告,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网络舆情。
第三章监测内容与方法第七条网络舆情监测内容:(一)涉及本单位及本单位相关人员的网络言论。
(二)涉及本单位业务领域的网络舆论。
(三)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网络舆情。
(四)其他可能影响本单位形象和利益的网络舆情。
第八条网络舆情监测方法:(一)网络搜索:利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二)舆情监测平台:利用专业舆情监测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三)人工监测:组织专人进行网络舆情监测,确保信息准确、全面。
(四)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第四章应急处置第九条发现网络舆情后,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以下措施:(一)分析舆情性质,确定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处置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处置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保障公司声誉和合法权益,提高公司应对各类舆情的处置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与公司相关的信息,包括负面报道、不良影响的传言或信息、可能影响投资者投资取向的信息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司股票及衍生品交易价格的信息。
第三条公司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应遵循快速反应、真诚沟通、勇敢面对、系统运作的原则,确保公司声誉和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第四条公司设立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由董事长担任组长,负责统一领导和部署网络舆情应对工作。
第五条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网络舆情处置策略和方案,组织、协调、监督舆情处置工作的实施,评估舆情处置效果,对舆情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和改进。
第六条公司设立舆情信息采集组和董事会办公室,共同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控和管理。
第七条舆情信息采集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向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报告舆情动态。
第八条董事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外宣传报道,向证券监管机构上报信息,并与投资者、媒体进行沟通。
第三章舆情处置流程第九条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接到舆情报告后,应立即召开会议,根据舆情性质和影响程度,确定舆情处置方案和责任人。
第十条对于重大舆情,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应迅速组织调查,了解舆情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制定应对措施,并向董事会报告。
第十一条对于一般舆情,舆情信息采集组和董事会办公室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必要时向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第十二条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评估舆情处置效果,对舆情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和改进。
第四章舆情处置措施第十三条公司应保持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制定应对方案,并向投资者、媒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
第十四条公司应加强与投资者、媒体的沟通,积极回应投资者关切,引导舆论走向,维护公司声誉。
学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维护学校形象,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2.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氛围。
3. 及时妥善处理网络舆情,维护学校声誉和师生合法权益。
4. 保障网络信息安全,防止不良信息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2. 设立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处理工作。
3. 各部门、各班级设立网络舆情信息员,负责收集、上报网络舆情信息。
四、网络舆情监测1. 网络舆情监测范围包括学校官方网站、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以及校内外相关网站、论坛、贴吧等。
2. 信息员每天至少巡查一次网络舆情,对发现的负面舆情信息及时上报。
3. 网络舆情监测办公室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五、网络舆情引导1. 加强正面宣传,弘扬正能量,提高学校形象。
2. 对网络上的负面舆情,要及时回应,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3. 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网络舆情引导,共同维护学校声誉。
六、网络舆情处理1. 对涉及学校和学生利益的负面舆情,要及时上报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2.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舆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3. 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损害学校形象、扰乱网络秩序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七、责任追究1. 对不履行网络舆情信息员职责、泄露网络舆情信息、故意歪曲事实、散布谣言等行为,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2. 对因工作失职、延误舆情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八、附则1. 本制度由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和修订。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通过以上制度的实施,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确保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舆情管理制度_舆情管理制度办法
舆情管理制度_舆情管理制度办法舆情管理制度_舆情管理制度办法舆情管理制度篇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XX公司作为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可能突发“物流通道被堵、硫化氢泄漏、烟囱排放不达标、职业病危害”等群体性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生产安全事件、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或环境污染事件。
第二条舆情事件若不及时解决或得到有效疏导,就会产生敏感话题或爆发重大危机,导致民众在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媒体进行各种评论,甚至散布谣言、蛊惑人心、恶意攻击、扩大事态,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声誉带来严重的影响,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或毁灭性的打击。
第三条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司舆情具有放大、扩散、连锁效应。
为了提高公司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类舆情对公司商业信誉及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切实保护股东权益,特制订本制度。
第四条本制度所称舆情包括:(一) 电视、报刊、网络、微信、微博、BBS、QQ空间等媒体对公司进行的负面报道;(二)社会上存在的已经或将给公司造成不良影响的传言或信息;(三)可能或者已经影响企业商务可持续的重大事件,如马场坪“11.1”爆炸事件、常吉高速“10.6”爆炸事件。
第二章组织体系与工作职责第五条公司成立应对舆情管理工作组(下称舆情工作组)(一)主任:董事长(二)副主任: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三)成员:公司高管,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安全环保部、生产部负责人。
舆情工作组是公司应对各类舆情(尤其是媒体质疑信息)处理工作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公司应对各类舆情的处理工作。
第六条舆情工作组主要职责(一)加强舆情专业人才培养,组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舆情桌面推演或应急演练,组织舆情典型案例交流会,不断提升网络舆情管理业务能力。
(二)安排兼职人员监测舆情,密切跟踪媒体言论,及早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收集、分析、核实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舆情,研判和评估风险,视情况将舆情信息和处理情况及时报送股东或政府职能部门,视需要研究决定公司对外发布进展情况。
舆情归口管理制度
舆情归口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依法、规范、透明地管理和引导舆情,提高政务公开水平,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和谐,保障党和政府形象。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市各级各类机关(以下简称各级机关)的舆情管理工作。
第三条各级机关应当依法依规开展舆情管理,加强舆情引导,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强化舆情监测分析,有效维护政府形象和权威。
第四条政府部门要建立舆情归口管理机制,由向舆情管理部门报送有关舆情信息,由舆情管理部门进行综合研判,形成研判报告并向政府领导汇报,由政府领导进行决策。
第五条各级机关要健全舆情管理工作机构和队伍,配备专职舆情干部,建立健全多部门、多渠道、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舆情应急响应机制。
第二章舆情收集和监测第六条各级机关要建立全市舆情信息收集、整合和传递工作的协同联动机制,做好政务信息和舆情信息的即时收集、准确整理和有效传达工作。
第七条各级机关要加强对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渠道的舆情监测分析,实时掌握网民舆情动向。
第八条各级机关要加强对媒体发出的舆情信息的监测和分析,了解媒体对政府形象和政务工作的评价。
第九条各级机关要加强对民意调查、公民举报、咨询投诉等渠道的舆情监测,及时了解社会民意和公众诉求。
第十条各级机关要建立舆情信息数据库,做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形成完整的舆情信息系统。
第三章舆情研判和引导第十一条各级机关要建立全市舆情信息研判的协同联动机制,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发出舆情预警,指导政府决策。
第十二条各级机关要根据舆情信息的研判结果,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舆情引导措施,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政府工作信息。
第十三条各级机关要建立全市舆情引导工作的运行协同机制,对舆情引导工作的实施进行追踪监测,及时调整工作方向。
第四章舆情危机处理第十四条各级机关要建立舆情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做好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在发生舆情危机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一、引言为了保护公司的声誉,维护企业形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对本领,特订立本《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二、管理标准2.1 网络舆情管理职责1.企业职能部门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并及时向公司高层报告有关情况。
2.监测和收集网络舆情信息,依据舆情的紧要性进行筛选和归类,准确推断其对企业形象和业务的影响。
3.对舆情事件进行传播渠道的追踪,分析传播路径和源头,以便对事件进行进一步的解析和应对。
2.2 网络舆情应对机制1.对于负面舆情事件,职能部门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对工作,订立应对方案,并报告公司高层领导进行确认。
2.应对方案中应包含舆情事件的解决方案、时间布置、责任主体等内容,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高效性和协同性。
3.舆情应对中,职能部门应乐观自动与媒体和公众沟通,订立有效的沟通策略和口径,妥当处理纠纷和争议。
2.3 舆情信息安全保密1.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保密制度,保护公司的舆情信息不被泄露或恶意利用。
2.职能部门负责订立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传输的安全规范,并确保员工依照规范进行操作。
3.对于紧要的舆情信息,职能部门应进行加密和备份,避开信息丢失或被非法取得。
三、考核标准3.1 定期报告1.职能部门应依照公司要求,定期向公司高层报告舆情监测和应对工作的情况。
2.报告内容应包含舆情监测和分析结果、已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效果以及后续的工作计划。
3.2 应对效果评估1.针对紧要舆情事件,职能部门应及时进行应对效果的评估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2.评估结果应包含舆情事件的解决程度、对企业形象和业务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3 网络舆情处理速度1.职能部门应及时了解舆情事件的发生,并订立快速的应对方案。
2.应对方案中的时间布置应合理,保证舆情事件的及时处理,避开负面影响扩大。
3.4 媒体沟通本领1.职能部门负责人应具备良好的媒体沟通和公众关系管理本领。
2.能够依据舆情事件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和信息传递策略。
舆情的人员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司舆情管理工作,提高舆情应对能力,保障公司声誉和合法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参与舆情监控、分析、应对和处理的人员。
第三条舆情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 及时性:迅速发现和响应舆情,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2. 准确性:准确分析舆情信息,确保应对措施有效。
3. 保密性:对涉及公司机密和敏感信息的舆情,严格保密。
4. 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舆情应对工作有序进行。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第四条公司成立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公司舆情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决策和监督。
第五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以下部门及职责:1. 舆情监控部门:负责实时监控网络、媒体等渠道的舆情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并上报。
2. 舆情分析部门:负责对舆情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评估舆情对公司的影响,提出应对策略。
3. 舆情应对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舆情应对措施,协调各部门共同应对舆情事件。
4. 舆情宣传部门:负责对外发布舆情应对信息,引导舆论走向。
第三章职责与权限第六条舆情监控部门职责:1. 建立舆情监控网络,全面收集网络、媒体等渠道的舆情信息。
2. 定期对舆情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报告。
3. 及时发现并上报重大舆情信息。
第七条舆情分析部门职责:1. 对舆情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评估舆情对公司的影响。
2. 提出舆情应对策略和建议。
3. 参与制定舆情应对方案。
第八条舆情应对部门职责:1. 制定和实施舆情应对措施。
2. 协调各部门共同应对舆情事件。
3. 跟踪舆情发展,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第九条舆情宣传部门职责:1. 对外发布舆情应对信息,引导舆论走向。
2. 参与制定舆情宣传方案。
3. 跟踪舆情传播情况,评估舆情应对效果。
第四章考核与奖惩第十条公司对舆情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1. 舆情监控及时性、准确性。
2. 舆情分析深度、准确性。
3. 舆情应对措施有效性。
4. 舆情宣传效果。
第十一条对在舆情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舆情的人员管理制度
舆情的人员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舆情人员管理,提高舆情管理水平和效率,维护国家和企业形象,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舆情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激励、职务设置、监督、管理的规范,确保舆情人员履行职责,提高舆情处理的专业化、制度化水平。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舆情工作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
第四条本制度的执行机构为本单位舆情部门,并设有舆情管理小组进行具体管理工作。
第五条本制度对舆情人员的伦理、职责、权利、义务和规范行为等做出规定,对违反规定舆情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理。
第六条本单位领导对舆情人员执行本制度负有全面责任,舆情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第七条本制度应当与本单位相关管理制度和其他规章制度相衔接,并不足部分由本单位相关制度规定。
第八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本单位舆情部门。
第二章舆情人员的招聘第九条本单位在招聘舆情人员时,应当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选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
第十条招聘舆情人员应当进行面试、资格审核、背景调查等程序,确保选聘的人员素质,有能力履行职责。
第十一条本单位招聘舆情人员时,应当注重对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考核。
第十二条招聘舆情人员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具体的招聘条件和招聘标准。
第十三条招聘舆情人员的程序应当公示,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得采取人为限制、歧视等方式。
第三章舆情人员的培训第十四条本单位应定期对舆情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十五条舆情人员培训应当结合实际,突出实操,确保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有效。
第十六条本单位可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或者内部专业人员进行舆情人员的培训工作。
第十七条年度培训计划应当根据舆情工作的需要和舆情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第十八条舆情人员培训应当侧重于专业知识、沟通技巧、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
第十九条舆情人员培训的成绩应当纳入个人绩效考核的依据,对培训成绩合格的给予相应的奖励。
网络舆情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网络舆情数据安全管理,保障公司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涉及网络舆情数据收集、存储、处理、使用、传输、销毁等全过程的各项活动。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1. 法律法规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依规进行网络舆情数据安全管理。
2. 安全保密原则:确保网络舆情数据的安全、完整、准确,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破坏。
3. 责任到人原则:明确各部门、岗位的职责,确保网络舆情数据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
4. 预防为主原则: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网络舆情数据安全事件的发生。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公司成立网络舆情数据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网络舆情数据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网络舆情数据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职责:1. 制定和修订网络舆情数据安全管理制度;2. 组织开展网络舆情数据安全培训、检查、考核等工作;3. 负责网络舆情数据安全事件的处理和调查;4. 对网络舆情数据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网络舆情数据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数据安全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1. 负责网络舆情数据的安全收集、存储、处理、使用、传输、销毁等工作;2. 制定网络舆情数据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数据安全;3. 对网络舆情数据进行定期备份,确保数据恢复;4. 及时发现和报告网络舆情数据安全事件。
第三章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第七条网络舆情数据收集:1.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收集数据的合法性、合规性;2. 收集的数据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3. 收集的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第八条网络舆情数据存储:1. 采用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设备和技术,确保数据存储的安全性;2. 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明确数据访问权限;3. 定期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确保数据恢复。
舆情管控管理规定
舆情管控管理规定1. 背景和目的本管控管理规定旨在确保企业在处理和管理舆情时能够合理、有效地应对和管控舆情事件,保护企业声誉和利益,提高公众对企业的认知和信任度。
2. 定义2.1 舆情:指公众对企业及其相关事项的评价和意见,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传播,包括但不限于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等。
2.2 舆情管控:指企业对舆情进行主动管理和干预,以达到稳定、控制和影响公众对企业的舆论态度和观点。
3. 舆情管控原则3.1 合法合规原则:企业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利用舆情管控手段违法违规。
3.2 信息透明原则:企业应及时、公开地向公众传递与舆情相关的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
3.3 回应即时原则:企业应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质疑,积极与公众沟通,回应方式应予以慎重,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4 多元参考原则:企业应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和声音,不偏听偏信,做出公正、客观的决策和回应。
3.5 专业科学原则:企业应以科学、专业的态度和方法进行舆情分析和评估,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舆情管控决策。
4. 舆情管控流程4.1 监测与分析: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舆情监测系统,及时获取舆情信息,并进行舆情分析,评估舆情对企业的影响。
4.2 决策与策略:企业应根据舆情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管控策略和决策,包括选择适当的管控手段和沟通方式。
4.3 应对与回应:企业应根据管控策略和决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舆情应对和回应,包括发布公开声明、解释、举办发布会等。
4.4 反馈与总结:企业应及时了解公众对舆情应对和回应的反馈,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舆情管控管理措施和流程。
5. 管控手段5.1 舆情信息发布平台:企业应建立自己的舆情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与舆情相关的信息。
5.2 社交媒体管理:企业应积极管理社交媒体账号和内容,及时回应和处理公众的质疑和关切。
5.3 媒体关系管理:企业应与媒体进行良好的合作和沟通,及时向媒体提供与舆情相关的信息。
5.4 危机公关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危机公关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和处理舆情危机事件。
舆情监察管理规定
舆情监察管理规定一、目的本规定旨在规范舆情监察管理工作,提高舆情监察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保障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从事舆情监察工作的单位和人员。
三、舆情监察的定义舆情监察是指对社会舆情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监测、分析和研判的工作,旨在了解社会舆情动态,及时掌握和应对社会热点问题。
四、舆情监察的职责1. 监测舆情信息,及时收集各类信息渠道上的舆情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存档。
2. 分析舆情数据,准确判断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影响,提供决策参考。
3. 研判舆情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舆情应对和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4. 及时发布舆情信息,公开透明地向社会传达舆情进展和处理情况。
5. 指导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舆情应对工作,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
6. 定期评估舆情监察工作的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五、舆情监察的原则1. 独立公正:舆情监察工作应独立进行,结果客观、公正。
2. 实时准确:舆情监察工作应及时准确地了解舆情动态,提供准确的信息。
3. 深入分析:舆情监察工作应对舆情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准确把握舆情发展趋势。
4. 主动发布:舆情监察工作应主动向社会发布舆情信息,提供及时公开的情况说明。
5. 协同配合:舆情监察工作应与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六、舆情监察的工作程序1. 舆情收集:收集社会各类信息渠道上的舆情数据,包括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等。
2. 舆情分析:对收集到的舆情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3. 舆情研判:根据舆情报告对舆情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判,提出建议。
4. 舆情发布:及时向社会发布舆情信息,公开透明地传达舆情进展和处置情况。
5. 舆情应对:指导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舆情应对工作,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
6. 舆情评估:定期评估舆情监察工作的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七、处罚与责任对于不履行舆情监察职责、不按规定进行舆情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和追究责任。
舆情监测管理规定
舆情监测管理规定1. 背景舆情监测是指对公众对特定事件、问题或组织的观点、态度和情绪的态度进行收集、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舆情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公众对我们组织的看法,及时掌握舆论动态,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回应。
2. 目的本管理规定的目的是规范舆情监测工作,确保收集的舆情信息准确、及时和可靠,从而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 舆情监测的责任和职责3.1 舆情监测团队为了有效开展舆情监测工作,应成立专门的舆情监测团队。
舆情监测团队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收集和整理相关舆情信息;- 进行舆情分析和评估;- 提供舆情报告和分析结果;- 提供舆情应对建议;- 监测舆情发展趋势。
3.2 各部门合作各部门应积极配合舆情监测团队的工作,提供相关信息和素材。
并在需要时,及时采取行动来应对舆情,并向舆情监测团队报告。
4. 舆情监测流程4.1 舆情收集舆情收集是舆情监测的基本环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监测新闻、社交媒体、微博等公众平台;- 组织内部员工反馈和投诉;- 收集有关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信息;- 邀请专业调研机构开展舆情调查。
4.2 舆情分析和评估收集到的舆情信息需要进行分析和评估,以获取有关公众观点、态度和情绪的准确信息。
舆情分析和评估工作应由舆情监测团队负责,确保分析结果客观、准确。
4.3 舆情报告和分析结果舆情监测团队应定期向上级部门和决策者提交舆情报告和分析结果,提供对当前舆论动态、公众观点和热点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4.4 舆情应对建议根据舆情报告和分析结果,舆情监测团队应提出相应的舆情应对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改进组织形象和口碑、加强公众沟通、回应负面舆情、策划正面宣传等。
5. 审批和执行本管理规定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执行,并定期评估和优化。
以上为舆情监测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和要点,详细的操作流程和具体细节应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医院关于舆情管理的规定
为进一步健全全院舆情管理,加强舆情监测,防止不良信息的危害,促进和保障医院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总体要求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律,把舆论信息管理工作作为文明单位创建和平安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牢牢掌握医院舆论的主动权,加强正面宣传,疏导消极情绪,有效控制负面信息传播扩散,树立医护教职员工良好形象,不断提高舆情研判、预警、处置能力和水平,构建职责明确、应对及时、处置稳妥、宣传有力、考核到位的全院舆论信息管理工作体系。
二、工作内容和程序
(一)加强舆情监测
各科室要高度重视舆情管理工作,加强舆论阵地意识,强化组织领导,坚持科室主任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对涉及本科室舆情要及时处置,有效抑制负面新闻炒作和蔓延扩大。
对涉及我院的负面新闻或领导干部信息,短期内可能形成网上舆论热点的,要在第一时间展开全网搜索和动态监测。
(二)重大舆情汇报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医患暴力冲突、影响医院声誉和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其他突发事件;有关医院负面信息在短时间内增长迅速,转载、转发、评论数量大,占据各大网站主要版面或重要位置,不断扩散的;私自建成网络新媒体平台,发表不负责任的偏激评论,传播面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
针对上述重要舆情,要及时上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妥善处置。
(三)坚持正面宣传疏导
网络宣传已成为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因为其快捷性、草根性、集成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信息传播与获取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有关职能部门和科室要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平台,围绕医院、科室病区的重点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主动策划,形式多样地做好宣传报道,增强网上宣传的主
动性、权威性、时效性,形成网上的医院好声音,传播“仁人爱院”的正能量,打造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医疗卫生舆论氛围。
(四)严格内部审核管理
对医院职能部门或科室已建立的新媒体公共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要集中梳理,规范管理,统一到信息科集中办理登记备案。
严禁因个人的诉求或不满,违规私下建立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妄议医院政策规定,不负责任的人身攻击,散布不利于医院团结和发展的虚假信息,对于影响恶劣,造成严重后果,严重干扰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要批评教育,依纪依法给予党纪行政处分,必要时诉诸法律。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院领导班子研究讨论重大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在分管领导直接领导下,信息科负责网络舆情管理,宣传科负责舆情监测和发布,支部办负责对违规责任人教育处理。
各科室门负责人、科主任为舆论信息管理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过问、亲自推动,使舆情监测处置不留死角。
(二)完善工作机制。
各科室要结合本科室新媒体平台实际情况,健全信息收集,所发信息要统一上报宣传科,经宣传科审核才能发布,宣传科应时时对全院舆情进行监测,并将每月监测情况在职能科室反馈会上进行反馈,应注重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应急处理的时效性、诉求回应的针对性,确保网上舆论信息管理工作健康、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