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论文一、传统文化的影响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将发现,他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坚守并实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典型代表,而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政治建树又是以他在“修身、齐家”方面的努力为基础的。

可以说,曾国藩早期所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及传统家训的影响直接地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内在的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三大显学”钻研极深。

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儒墨道”之思想在其家训中得到灵活的运用。

如他既要子弟立志清远、自强不息、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志、忧国忧民之心,又虑及儒家的入世精神,既有进取方向、建功立业、利于民生的方面,也有追名逐利的成分,后者往往使人因紧张而压抑、使人际关系竞争而紧张,特别是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封建官场更有可能招致祸咎。

故他又以道家的避让退守之道警戒子弟:“吾人在自修处求强人可,在胜人处求强人则不可”,要“从风平浪静处入手,勿从掀天揭地处存想”,这样才能刚柔并济,进退两宜。

又如“日课”四条中的“慎独”、“主敬”、“求仁”是曾国藩以孔孟荀程朱陆王之义理教育子弟不断进德修身,完善人格;“习劳”一条则是以墨家之理教育子弟热爱劳动,养成勤劳的品德。

曾国藩把这些深刻的哲理运用于家训教化,说理详尽,分析透彻,为其家训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二)中国传统家训的海纳中国传统的家训,始于先秦之时,定型于两汉之际,成熟于晋唐之间,繁荣于宋元之期,由盛转衰于明清时期。

传统家训在传播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方面;在维系家庭与家族的团结与稳定方面;在将儒家伦理贯彻到一般家庭、改善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方面;在培养一批忠君爱国、清正廉洁的治国人才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传统文化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率湘军残酷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也因而落下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

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

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

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同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这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

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知识文库 第17期4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曹 鑫 郭 岩曾国藩因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而被人们熟知,但他在教育方面也有着成熟完整的理论。

我们从《曾文正公家书》中就可以看出曾国藩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

中国传统的家书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有关道德教育的内容,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承中华的道德传统,教育出符合主流道德标准的人格。

曾国藩的家书中蕴含了其对自己兄弟子孙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曾国藩给子侄兄弟的家书之中充分体现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最为代表性的家书有集治家、修身、劝学、交友、旅行等为一体的《曾文正公家书》,这一家书深刻具体的反映出了其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为当今家庭教育的展开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1、重视道德观教育曾国藩不仅重视子女的知识教育,还非常重视子女道德教育,注重对子女的品德培养。

从他给儿子曾纪鸿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十分重视道德观的教育。

这对于当前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家长应努力避免知识的硬性灌输,避免过分的功利主义教育,要加强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为子女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家庭基础。

2、重视名利观教育曾国藩教育子女时,经常强调不求子女做官发财,甚至也不求子女早日成名,只求子女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个“学而优则仕”的思想,鼓励学习好的人去做官,造成了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范进中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读书并不是为了修身,而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荣华富贵,所以在中举之后才能喜极而疯,这完全是与曾国藩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的。

3、重视言传身教曾国藩本身是个严于律己的人,他祟尚俭朴、勤奋工作,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每日自晨至晚不稍歇息,到了晚年右目失明,仍然批阅公文,写作诗文日记。

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非常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凡要求子女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

他日理万机,但只要一有时间,就给子女写信,还常常与子女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心得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心得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心得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深刻家庭教育观念的家长。

他的家庭教育心得,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子女,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曾国藩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价值观建立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他家庭教育的一些核心观点: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曾国藩强调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他认为,家长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因此,家长应该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勤奋努力,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注重品德教育曾国藩认为,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他注重培养孩子的诚信、谦逊、节俭和勤奋等品质,认为这些是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曾国藩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

他认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足。

因此,他倡导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实践,学以致用曾国藩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在家庭教育中,他提倡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曾国藩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在家庭教育中,他主张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兴趣,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不是盲目追求成绩和排名。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曾国藩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他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他提倡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总结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心得,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教育理念,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借鉴曾国藩的教育经验,注重品德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同时注重实践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读曾国藩家书

解读曾国藩家书

解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清朝名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他的家书被誉为“家教宝典”,深受后人推崇。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曾国藩家书,了解其背后的智慧,以期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启示和应用。

一、曾国藩家书的背景和意义曾国藩家书主要写于其在清朝动荡时期,面对国家危亡、家族纷争的背景下。

他在家书中阐述了自己的为官之道、家教理念、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观点,不仅传递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1.修身养性:曾国藩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一个有为者应当具备坚定的意志、谦逊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

他在家书中写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表明他始终把自我修炼作为人生的首要任务。

2.家庭教育: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根基,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质和未来。

他在家书中对子女的教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强调孝道、尊敬长辈、友爱兄弟等传统美德。

3.为官之道:曾国藩认为为官者应当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他在家书中告诫子孙:“贪官污吏,吾家所耻。

”这表明他立志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不为个人私利而谋。

4.读书治学:曾国藩提倡博览群书,注重学以致用。

他在家书中鼓励子孙努力学习,认为读书是提升个人素质、为国家做贡献的重要途径。

三、曾国藩家书的价值与应用1.个人修养与成长:曾国藩家书为我们提供了修身养性的典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2.家庭和谐与教育:曾国藩家书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可以借鉴其教育理念,培养下一代的品德和能力。

3.职场发展与人际交往:曾国藩家书中的为官之道、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观点,对我们职场发展和人际交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四、如何阅读和实践曾国藩家书阅读曾国藩家书,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精选家书:从曾国藩家书中挑选出与自己需求相关的篇章进行深入阅读。

2.学以致用:将家书中的观点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实践和改进。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作者:李晓敏来源:《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06期曾国藩是清代的大儒学家,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其文化思想包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1.“孝友”为德教之首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孝”,他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孝敬父母是博爱的起点,是一个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2.修身以达“天德”人们对“天德”这一概念的阐释颇多,有的强调以“天”为本体;有的强调以“人”为本体。

曾氏将两者的阐释合二为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

二、曾氏家教思想的现代意义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1.曾氏德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认为首先应教会子女如何做人, “先成人,后成才”。

“人”是教育这一庞大系统工程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2.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曾国藩非常重视家教。

这种严格的家教又造就了一个兴盛不已的曾氏家族,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钧、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现代很多人都忽略了家庭教育,总认为学校才是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

其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者中首当其冲的还是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

3.曾氏家教思想启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源泉他用承载着传统文化思想的信条和经验来教育其子女。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家庭教育者。

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强调,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主张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孩子。

在教育内容上,曾国藩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

他强调,德是人的根本,智是人的工具,体是人的载体。

他主张孩子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

同时,也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学习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此外,还要注重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育方法上,曾国藩主张“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来进行。

他反对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认为那样会扼杀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

在教育态度上,曾国藩主张“严而有爱”。

他认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充满爱心。

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而爱心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对他的子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启示。

他的家庭教育观念,如以身作则、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严而有爱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现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他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整个社会的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学习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将其融入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实践中,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兰台世界2012·3月下旬………………………………………………………………………………………………………………………………………………………学、藏修与息游结合起来,以巩固所学。

正业、藏修是指学校教授的每个学生必须要学习正课,在当时主要是指琴瑟、诗文、礼仪等。

居学与息游则是指学生课外的爱好、活动、作业与练习。

《学记》强调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要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修自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课外的自修自习对于巩固正课学习以及加深正课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3]37-38《学记》认为若是课外不用功练习乐器,课内就学不好乐;若是课外不练习歌咏,课内就无法深刻地理解诗;若是课外不练习洒扫进退应对这些杂事,课内就无法很好地学习礼。

操缦、博依、杂服都属退而息时的居学,平时加强它们的练习,则能对安弦、安诗、安礼等正业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课外的自修练习需要在课内学习的指导下展开,但要达到技巧熟练炉火纯青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则主要还是依靠学生在课外的自修练习。

课外自修自习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与正课相配合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藏时可以修其业,在息时可以游其艺,避免僵硬刻板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式。

以居学促进正业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为有趣、生动。

在娱乐活动的同时进行学习,学生会在学习时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学习更加主动、深入,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即使是离开了旁人的督促,也不会改变已经巩固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志趣。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到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之中的能力。

3.学不躐等。

《学记》还认为不能超越次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学记》中提出学不躐等,主张学习应该是从简单易懂的开始入手,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及繁、由抽象到具体的原则,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教育方式,学生只有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断地在进步,产生成就感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由乐学而产生良性的循环。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分析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分析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分析曾国藩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开国名臣”。

不仅如此,他在家庭道德教育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和方法。

本文从家庭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分析。

首先,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顺承家教,外不失礼,内不失人,三人之交备。

”(《曾文正公全集》)。

在曾国藩看来,优秀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还可以让人懂得如何行为得体、为人处世,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其次,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以身作则。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品德往往受到父母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行为树立榜样,让子女从自己身上学习正义、诚信的品质。

曾国藩说:“古人有言,言不由衷,毫无可取。

身为父母,须行事多端,自然能感得真。

不谓言语不可用,只是著办不力。

”(《曾文正公全集》)。

这也是曾国藩倡导的“三从制度”之一,即为父母鞠躬尽瘁、言传身教,为子女做出榜样。

第三,曾国藩强调家教是一种持久的过程,需要从小培养,不断巩固和加强。

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人格形成的基础,需要从小灌输,适时加强,直到成人。

他指出:“蒙童之时,宜劳其心,壮岁之时,宜劳其体,适合孩子的性格,因材施教,不可失时机。

等孩子成年后再去教育就迟了。

”(《曾文正公全集》)。

因此,曾国藩与妻子共同辅佐子女的家庭教育,注重个性发展、适度竞争、思维自由,尤其重视儒学课程以及对于孩子自信、独立自主、责任感等品质的培养。

最后,在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中,还是有一点家长霸道的味道。

其实这也是受到时代背景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曾国藩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因此传统的家长式教育方式依然存在。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方面推崇孝道,要求孝顺父母。

对于家长的话语,孩子必须遵从,禁止直接反驳,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

总之,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中凝聚着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

他倡导良好的家庭教育,强调以身作则和从小培养,并注重以实际行动和久久为功的方式展现家长的责任和担当。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学原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学原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学原理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原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立德为首要目标:曾国藩强调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立德教育要以身作则,父母应该以高尚的道德榜样引导子女,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2. 注重知识的传授:曾国藩注重培养子女的学问修养,他提倡从小培养读书学习的习惯,重视教育子女的责任。

他自己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榜样,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才干,以便能够对子女进行更好的教育。

3. 重视思想教育:曾国藩认为,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子女。

他提倡父母应该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启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培养独立见解和判断力。

同时,他也强调要引导子女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能够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稳定的心态和正确的行为。

4. 培养自律的品质:曾国藩主张培养子女自律的品质,他认为纪律和自律是成功的关键。

他强调子女要训练自己的意志力,坚持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纪律,要有恒心和毅力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5. 重视实践教育:曾国藩主张将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他提倡家庭教育的同时要
注重让子女亲身实践和实践经验。

他鼓励子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

这些原理反映了曾国藩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独特观点,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倡的立德、知行合一等原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内涵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内涵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内涵作者:李豪杰来源:《人间》2016年第30期摘要: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颇具争议的传奇人物,对于近代中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其博大精深的理论思想包罗万象,而其中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更是成为近代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文化圭皋。

可谓“举世毁之而不损,举世誉之而不增”的独特光辉。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现代启示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066 -01一、曾国藩的生平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一户地主家庭。

其父曾麟书有田产,却不事耕种,醉心功名。

却郁郁不得志,童试十七次不中,至43岁才考上秀才。

因此“发愤教督诸子”①,设馆授教,“课徒授业二十余年”②,因此曾国藩自幼从父学,六岁启学,九道光十三年中举人,道光十八年中进士。

历任翰林院检讨,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又兼兵、工、刑部侍郎,两江总督等职,创办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官至总督,位居一品。

他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晚清巨儒,更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备受后人推崇敬仰。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目标与内容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念有悖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及“学而优则仕”的正统学习理念。

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

因此,无论贩夫走卒还是皇亲国戚无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官居一品,光耀门庭。

然而曾国藩在告诫子女的家书中曾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③。

可见曾国藩在当时有着超越时代的开明见地。

提出了循古通今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一)成为明理修身之君子的教育目标。

曾国藩作为晚清巨儒,其本身接受的便是中华几千年来的正统儒学思想,其教育的核心思想主要表现为儒学正统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观。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述略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述略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述略曾国藩虽一生显赫,对子侄的教育却时刻不肯放松。

后人对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推崇备至,梁启超曾经说:“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很值得我们深刻的借鉴。

一、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一)教育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曾国藩无论是在京为官、外放地方还是身处戎旅,他都时时处处想到对子侄的教育问题。

他认为要对后辈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这样才能使后辈不至疏漏。

他在京期间挂念家中子侄的教育,曾多番写信劝导答疑,甚至在回乡为母丁忧期间,亦时刻不忘对儿子的教育,他在给好友欧阳牧云的信中说:“弟于京中一切,不甚挂念。

所最挂念者,惟念纪泽儿年少,恐其学坏。

敬求老兄大人时时教诲,时时防闲,总须多讲多解,令其神不外散,乃为有益,千万千万。

”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作为一代大儒是何等重视自己子侄的教育情况。

在与太平军作战期间,他亦不忘家中子侄的教育问题,“余每次写家信,必谆谆嘱咐,盖因军事危急,故预告一切也。

” 即使身处战场、军情危急,曾国藩也要写信对家中子侄诸多劝告,他在家信中说:“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1/ 7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

” 這是曾国藩在经历靖港战败和湘潭大捷后,对于“耕读之家”的再次强调。

到了晚年,他疾病缠身,切感来日无多,更加念念不忘子侄的教育,亲手订立了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条家训,用这四条自我警醒,并且要求子侄们共同遵守,互相考察。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涵盖了方方面面,从国家大事到家庭琐事,可谓面面俱到,细致入微。

关于读书,他谈到“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关于持家,他谈到“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曾国藩的家风教育

曾国藩的家风教育

曾国藩的家风教育曾国藩是中国清朝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著名的文化家。

他在政治、治理、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也有着一套完善的家风教育。

他的家风教育不仅注重道德教育,还注重实际能力和知识的培养。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曾国藩的家风教育。

一、家庭关系曾国藩的父亲是一位严厉的人,对整个家庭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他的家庭教育中注重家庭关系的维护。

曾国藩的家人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相处。

夫妻之间亲密无间,老年人和孩子也互相尊敬。

这种和谐家庭氛围极大地影响了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二、道德教育曾国藩非常注重家风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对其一生的成败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他在家庭教育中尤其注重道德教育。

他要求家庭成员要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在家中经常与家人讨论道德和品德问题,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严格的自我要求,传承和保持了家族的先进道德观念。

三、实践能力培养曾国藩认为,道德教育只是家风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

他认为,一个家庭的成员不仅要有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还要具备实际能力。

因此,他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包括农业、手工制作等各种实用技能。

他认为,这些技能对于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年轻一代的成长。

四、学术教育曾国藩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学术教育。

他认为,学术教育是家风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他认为,通过学术教育,可以培养家庭成员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他希望家庭成员都能成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人。

他经常与家庭成员分享他的经验和学术成果,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学习。

五、文化传承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中注重文化传承。

他认为,传承家族文化是家风教育的重要方面。

他把家族文化传承看作责任和使命,并以此为家风教育的核心内容。

他鼓励家人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了解祖先的事迹和成就。

他还在家中建立了一个家族博物馆,收藏和展示家族历史文物和文献。

这种文化传承方式不仅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助于保持家族的文化传统。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田鹏程(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 276826)摘要:曾国藩作为晚清一代大儒,理学大师,不仅对自身的修养十分重视,而且也十分重视对家庭以及家族其他成员的教育。

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曾国藩家训这样厚重的书,以及记载丰富实践经验的曾国藩日记。

曾国藩日记也可以说是一部东方的忏悔录,也就是他修身自省的经验总结。

在当时纷乱的晚清时期,曾国藩仍不忘对家人和家族成员的指导,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入手,分析他教育家族成员的特点和内容,总结出他的成就,并且探析这种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曾国藩;家庭教育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15-02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起源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无论教育方法本身,还是外界对曾国藩的评价。

在个人修养上说,曾国藩的一生是不断自省的一生,也是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曾国藩的人生观既志存高远,身体力行,又淡泊守志,脚踏实地。

在不断增强个人品格修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子弟及其宗族成员的家庭教育。

曾氏家族本来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传统,再加上曾国藩一生戎马生涯,对官场和用人之道有独到见解,因此,对他家庭教育思想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中国传统家训思想家训是中国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作用。

家训,也被称为家庭规范,是对家庭这个环境中人的一种约束性的指导规范。

从宏观的方面来说,是让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信念。

从微观方面来说,就是如何指导个人行为的方法。

我国的家训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后来发展到明清,盛极而衰。

由于我们人类的家庭生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家训就像习惯法的形成一样可以传承于一代又一代。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古代的家训中,一般都是以儒家传统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把封建儒家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作为要求各个家族的规范准则。

曾国藩从小就熟读“治家格言”、“颜氏家训”等古老的经典之作,这对后来曾国藩治家之道有积极的影响。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曾国藩,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家,他的家风家训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曾国藩家风家训的背景、历史背景、核心理念、实际运用、影响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曾国藩家风家训的建立,源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家族传统。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族重视教育和道德修养,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

曾国藩在治理家庭和社会时,坚持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家族教育和治理中,形成了具有曾氏特色的家风家训。

二、历史背景曾国藩所处的清朝末年,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曾国藩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家族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因此,他积极倡导家族和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将家族治理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家风家训。

三、核心理念曾国藩家风家训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孝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是家族的基本道德。

曾国藩认为,孝悌是家庭和谐的基础,是培养子女品德的必要条件。

忠信:忠诚于国家、信任他人是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曾国藩强调,忠于国家、遵守法律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以诚信待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礼义:礼仪和道德是家族教育的重点。

曾国藩强调,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做到言行一致。

廉耻:廉洁自律、知耻近勇是家族成员的基本素质。

曾国藩认为,家庭成员应该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不为私利所动摇,同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和谐:家庭和谐是曾国藩家风家训的核心目标。

他强调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理解、尊重和支持,共同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勤俭:勤劳节俭是家族传统美德。

《曾国藩家书》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初稿

《曾国藩家书》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初稿

《曾国藩家书》中的家庭教育思想摘要父母养育和教导儿女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从古到今只有极少数的父母不把养育自己的儿女当成自己的职责,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理念是即使是本人再苦再累也必须要把儿女养育成材。

在国外,高尔基认为“疼爱儿女连下蛋的母鸡都知道要做好,所以养育儿女这必须是一项光荣浩大的民族事业”良好的家教不但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和谐共处而且会影响到老师教导和大众教导的有效性,促进整个民族向前迅速发展。

再一次审视人类教育的发展历程,家教体系中精华的那一部分对帮助人类提高家教质量有着相当的借鉴作用。

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历史中,仍然有着很多瑰宝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清朝末年时期曾国潘的家庭教育就是一个典型,他的家教体系就非常完整,其内容也是十分丰富。

曾国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名人,郭斌徘赞美曾国藩是传统的观念里面最好的学者。

在他所写的书里面,《家书》代表了很多当今我们需要去学习的观点。

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努力的教育自己的后辈和子女,而且在读书方面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清朝末年他的《家书》就流传的就很广泛,他的读书观点也对后面历代的年轻人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曾国藩内容众多的家书里面,他对他众多的弟弟和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相当的详细。

当下的我们能够从这里学习到很多的东西。

曾国藩是一个颇具有争议的晚清人物,有人赞同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也有人说他是“卖国贼”。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对曾国藩一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虽然有的人鄙视他,有的人赞扬他,但他所留下来的《曾国藩家书》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世人喜爱。

他的思想和所著的书一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

“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境界一直备受世人推崇。

在中国近代史中,曾国藩一直是赫赫有名,是近代以来人们崇拜的偶像之一。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对曾国藩推崇之至,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影响力。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之间还在流传着“经商要学胡雪岩,为官要学曾国藩”。

曾国藩家庭教育

曾国藩家庭教育

曾国藩家庭教育曾国藩家庭教育伦理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修身为人之道,具体从“孝悌仁爱”、“勤劳节俭”、“谦敬诚实”、“立志自强”四个方面进行教育,把家中子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之人;二是交友处世之道,具体体现在“广交慎择,善觅师友”、“宽人律己,以诚待人”、“敬畏人心,明哲保身”、“刚柔并济,胜处世事”四个方面;三是读书治学之道,具体从“读书之用,明理经世”、“治学之要,贵在三有”、“治学之方,专一有序”、“治学之法,勤于四多”四个方面来教育子弟,使其家族子弟大多数能学有所成;四是健体养心之道,具体从“惩忿窒欲,慎独心安”、“主敬身强,求仁人悦”、“劳逸结合,习劳神钦”、“眠食有恒,不信医药”、“养心之要,切忌恼怒”五个方面加以告诫,并要求家中子弟养成饭后多散步、睡前勤洗脚、时常静坐、早起习射等良好习惯,使家族子弟心身健康。

通过对曾国藩家庭教育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的挖掘,我们不难发现其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特征:教育内容是德在事先,即他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是对子弟进行道德教育,德育贯穿于家庭教育的始终,无处不突显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色彩;教育对象则男女平等,曾国藩不仅重视对家族中的男丁进行教育,还非常重视对家族中的女性进行教育;教育方法实用有效(具体包括有:言传身教、严慈相济;因材施教,导之以启;重视环境,强调意志等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育目的为修齐治平,其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家族中的子弟培养成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才。

对历史人物思想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思想内涵的挖掘和对其特征的概括上,还应该对其思想进行深刻的反思,以便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笔者在对曾国藩家庭教育伦理思想进行合理扬弃的基础上,联系我国的具体国情并结合时代特征,指出了曾国藩家庭教育伦理思想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伦理思想的发展的一些现代肩示:一、家长要明确教育的目标是为国育才;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分清阶段,掌握方法;二、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四、家长对古今中外的家庭教育伦理文化和经验要合理扬弃并科学借鉴;五、激励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争取与时俱进;六、家长在信息时代给子女写家书难能可贵;七、建议家长积极走进家长学校接受专业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严俊杰,黄正泉(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氏家教思想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传统文化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在晚清王朝内忧外患、摇遥欲坠之时,力挽狂澜,率湘军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朝统治得以苟延残喘,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在当时暮气沉沉、腐朽不化的晚清朝臣中更显其思想和才智的超人一等,不愧是日暮西山的晚清朝廷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

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

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囿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一一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

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履历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曾氏是参透了这一道理的。

他一生高度关注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这与他入世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

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他是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来规范自己和家人的。

他深知家族要兴旺发达,要长盛不衰的道理:“……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1](p343)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孔子的《论语》,它是儒家思想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成为曾氏应对变幻莫测的社会人生和复杂诡异的官场宦海的至理箴言,也是他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是“调和汉宋,博采众长”的学术思想。

此处讲的“汉宋”是指儒学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个学术流派,“汉”即汉代儒学,其特点是重视对五经的注疏;“宋”即宋明理学,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

对于儒学内部的各种流派,曾氏力持博采众长、无所偏倚的态度,因此他申明:“国藩一宗宋儒,不废汉学。

”[2](p1除了儒学,他还吸纳了墨家、道家的思想,他特别推崇老庄的道家思想,列庄周为圣哲贤人,盛赞其才, 屡予征引。

甚至对与儒学分庭抗礼的法家他也能择善而从,他对法家思想的吸收,这也许是作为儒家“仁、义”思想信守者的曾国藩日后为何会成为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剃头”的最好注脚了。

曾氏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既表明他治学的博大胸怀,更是其家庭教育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三是“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

曾氏在学术上整合了各家各派的思想,他这种吸收众长不是毫无原则的,其基本出发点就是经世致用,不论哪门学问、哪个流派,都要讲求在实际人世生活中践行的效用,这是曾氏所特别看重的。

他认为治学应当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

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3](p36) 这种治学态度便是他笃于实践、勤恳踏实的实务精神的体现,更是他教育后代为人处世、治学为官所遵循的指导思想。

四是“治国、平天下”为其人格理想的必然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自觉,这是儒家的优秀传统。

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就是其所谓“大丈夫”必须具备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仁人志士品格的形成,“浩然之气”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自然也影响到了曾国藩,他是很富有民族忧患意识的,面对着积贫积弱的当时之旧中国,一再发出建立机器局、派遣留学生等倡议,主张学习西洋科学技术。

这种主张在顽固保守、固步自封的晚清统治者眼中无异于“洪水猛兽”,将会受到朝野方方面面的排挤和打击,而他不顾个人成败得失和性命安危,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并亲自参与,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而这种勇气就源于他对“治国、平天下”始终有强烈追求的理想人格。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也成为曾氏家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子孙后代们爱国主义思想的铸就。

在这方面,他儿子曾纪泽就是一个典范,为收复新疆伊犁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清朝政府外交史上的唯一胜利。

曾国藩的博学源于他毕生坚持不懈的读书习惯。

曾氏自幼励志学习,广泛阅读,且勤作笔记,就是到他官运亨通、地位显赫时也未曾停止过,读书是他每日必作的功课,如此勤奋研读古代书籍,如此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得他能博览群书,遨游于书海之中,并能源源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获取历代圣贤之灵气,融合自己颇有见地的思考,从而化为具有他自己独立人格品位的人文思想体系。

以儒学为核心融汇众家之精要的传统文化便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头。

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曾国藩对其子孙后代的教育可谓是“诲人不倦”,从为人、为官到为学全方位地加以教导,这集中体现在他写的一封封家书中,家书是他对家人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从中折射出他颇有独特之处的家庭教育思想(一)揉合儒、墨两家的德教思想儒家历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

作为近代有名的儒家硕学,曾国藩也十分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一向主张德才兼备,甚而他更为注重的还是德这方面,认为“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

”[4]( 390) 1.“孝友”为德教之首“孝”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数千年来,遵守孝道就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这个“孝”字,他在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1](p574) 他认为孝敬和友爱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祥瑞的体现,是家庭能兴旺发达的根本。

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在其他事情上未必全部能应验,只有在孝悌友爱就立即获得吉庆,不孝悌友爱就立即招来灾祸这个问题上,没有不应验的。

曾国藩反复告诫诸子弟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

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3](p187) 因为孝敬父母是博爱的起点,而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不仅是一个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2.修身以达“天德”历来人们对“天德”这一概念的阐释颇多:“天德”者即“性也”,这源自《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的“性之”二字。

而荀子在《劝学》中云:“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认为“天德”乃天体运转生生相息之特性。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圣人天德,曷?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

”认为“天德”意为自然宇宙之规律,只有对自己处事谨慎、严格要求即“言慎求之”的人才是圣人,才能达到顺乎天地字宙万物之内在规律的至高境界。

明代阳明学的核心人物王龙溪说:“刚健中正纯粹,天德也。

”前两者的阐释着眼于以“天”为本体,强调人之一切行为要顺应天性;而后两者的阐释着眼于以“人”为本体,强调要达到“刚健中正纯粹”的理想境界之人性。

后学多将以上两者的阐释合二为一,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而达到这种至高境界是要经过严格的修身养性的,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手段曾国藩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并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他在同治十年三月初十的《日记》中写道:“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天德者约有数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颜、曾、盂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

”[5](p184) 他建议学习古代圣哲贤人,他们通过修身养性而使胸怀宽广,消除物我之见,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之品德关于修身之道,曾氏有很多具体的做法:他向子女们提出了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1](p557) 慎独,即谨慎独处: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苟为。

在儒家学说中,慎独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养生首在养心,最大的快乐在于心情的愉悦。

慎独则是最好的养心,可使人得到最大的快乐。

“主敬则身强”,实际上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他希望儿子做精神状态好的人,自强自信自立,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庄敬严肃。

日课第三条就是告诉儿子们要有爱心,做到“仁者爱人”曾氏是固守儒学“仁”的基本理念的,“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礼记·中庸》曰:“仁者,人也。

”“仁”又是主体内在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曰:“为仁由己”(《论语·颜渊》),“吾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内在的仁具有伟大而崇高的道德价值,因此在儒学范畴内,“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一种爱心,这是儒家建立起来的那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起点和基石。

“仁”在曾氏的家教思想体系中被转化为:对父母的爱,即为“孝”;对兄长的爱,即为“悌”;对他人的爱,即为善;对社会对国家的爱,即为“忠”。

“习劳则神钦”则是来自墨家“节俭、节用”的教育思想了,在曾氏看来,能够俭约自持者,才可谓君子。

他说:“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