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合集下载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最新资料推荐------------------------------------------------------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黑龙江省克山县第三中学校刘纯福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作为高中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准确理解和把握哪些理念昵?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具体体现这一理念? 我认为在理念上首要把握如下问题。

一、正确认识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定位。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其培养的对象将要现实的面对人生的选择,面对社会。

应该说,这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和公民基本素养。

因此对高中教育性质和定位的重新审视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填装知识的容器,带领学生走进知识,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 / 7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要授人以渔。

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要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要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致力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的重要理念。

早在古罗马时期,普罗塔克就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教师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它不仅影响着教育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2、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是由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各有个性、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学生个体组成的。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需要做到“知行合一”,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和指导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素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泛的知识结构和更深厚的专业知识。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需要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

在这种情境下,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和变化。

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一个探究式的过程,教师需积极鼓励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去发现、探索和实践知识。

教师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并且积极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性特点,所以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展潜能。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教师需要塑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需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

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发生了一些变化,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素养,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塑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

这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契机。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不断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适应教育教学的新变化,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努力奋斗。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最新精选】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最新精选】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一、教育观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

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

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黄克剑(华东师大)◆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二、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

——叶澜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朱永新
男 1958年出生,
江苏大丰人,现为
苏州市副市长、苏
州大学教授、博士
研究生导师,中国
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台湾《本土心理学
研究》顾问,江苏 省政协委员。
信、望、爱、学、思、恒
著作:《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 《创新教育论》、《享受教育》……
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
——目标、组织、专门人员
卢梭: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
斯宾塞: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
“教育表述为使命或一种召唤。……只有当我 们真正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召唤而激起活力和感 受鼓舞时,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才会有教育学的意 义。”
——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教师观:
原始社会: 长者为师 能者为师
•主体性教育观 •情感性教育观 •创造性教育观
•发展性教育观
观念决定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 胸怀决定规模
广义的教育: 有目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
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互动、动力、背景
狭义的教育: 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指社会通过学校,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 展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
倡导全人教育,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教学观价位的转移: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以学论教)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活动体验、方法获取)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 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 的方法教给学生。”
教育观:
大教育观 终身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 个性化教育观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及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及学生观

模块一一、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3、教学不能只重结果无视过程二、新课程改革中的评价三、教育技术的定义1、关于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的定义。

可以大致将它们分为两大体系:电化教育体系和教育技术体系。

2、电化教育体系的内涵是“媒体论〞,即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传递教育信息,外延是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教育,力图通过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3、教育技术体系的内涵是“方法论〞,即运用系统方法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外延是整个教育领域,力图通过系统科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X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

实际上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也主要表达这两方面的要求。

4、教育技术94定义: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5、教育技术的五个X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们既是工作过程,也是工作方法四、当代教育技术的开展趋势:1. 网络化2. 多媒体化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以下优点:①多重感观刺激。

②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

③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X围广。

④使用方便、易于操作。

⑤交互性强。

3. 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根底的研究4. 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5. 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模块二一、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

二、教学设计定义: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展具体方案、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具有如下特征:三、教学系统设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方案性与灵活性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四、教学系统设计的作用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1〕教学目标分析〔2〕学习者特征分析〔3〕学习情境创设〔4〕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5〕自主学习设计〔6〕协作学习设计〔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2. 学习风格的认知因素的研究〔1〕关于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研究〔2〕格雷戈克的学习风格分类〔3〕沉思型与冲动型3. 学习风格的情意因素的研究〔1〕内控与外控〔2〕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学习者的特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改正在逐渐展开,这对于学生、教师和
教学观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下面将围绕着这三个观点来进行阐述。

学生观
新课改对于学生的观念是有极大的影响的。

现在的学生,随着社
会的不断进步,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要求不仅仅是学校的传统课程,还需要更多的课外知识,以及更注重实践和操作性。

在这方面,新课
改的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它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型思维,将学
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充分调动,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
与性。

教师观
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需要做的不
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自我探索。

教师在课堂上
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同时还应该加
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教学观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学观也得到了变革,传统的一刀切教学需
要被改变,教学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现在的教学应
该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化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同时,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PBL、探究式学习等,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相互交织,在推进整个教育改革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不
断地通过实践进行改进和提升。

只有重视学生、尊重教师的作用,才
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迎接更
严峻的挑战。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新时代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新时代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新时代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新时代的教师,而新时代的教师则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在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往往扮演着权威和主导的角色,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育和知识。

而在新的学生观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需求被更加重视,教师需要从传统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教师应该如何树立新的学生观,以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需求。

新时代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往往是教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和消化知识。

在新的学生观中,学生被视为教育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应该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教育方案。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和学习,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新时代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的学生观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养受到更加重视。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潜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体育、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和体验。

新时代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品德素养。

在新的学生观中,学生的情感、品德和价值观受到更加重视。

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的情商和人格魅力。

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用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影响学生,激励他们积极向上。

新时代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实践和社会参与。

在新的学生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社会的参与者和创新者。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还应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和问题,促进他们的社会参与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完整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不再仅仅侧重于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师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并扮演起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以及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过去的课堂方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缺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扮演起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还可以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创设条件和提供支持。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关心、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教师还应学习关于班级管理的知识,教会学生良好的行为和礼仪规范,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教学环境。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教育领域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学生是未来的希望和栋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启蒙。

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的焦点。

首先,正确的教师观应该是以“爱”为核心。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用爱心对待学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师要懂得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路径。

只有真正关爱学生,才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其次,正确的教师观应该是以“敬”为准则。

敬是教育的基石,只有用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懂得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定,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尊严。

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引领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再次,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是以“尊”为理念。

尊重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的责任。

学生要懂得尊重老师和同学,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知识和学术。

只有真正尊重他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生要懂得感恩,感恩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教导,感恩家长的关爱和支持,感恩社会的温暖和呵护。

最后,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是以“学”为宗旨。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也是学生的责任。

学生要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追求卓越的成绩和品质。

只有真正热爱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总之,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是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应该牢记的宗旨。

只有真正珍视教育工作,才能开创教育的美好未来,只有真正尊重学习的机会,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追求教育事业的光荣和辉煌。

【共1500字】。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新)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新)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新)所谓光辉岁月,并不是在未来闪耀的日子,而是在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执着。

在教育领域,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的过程,师生应该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了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教学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第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研究共同体”。

第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

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因此,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更要注重过程。

第四,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视认知而轻视情感,注重教书而轻视育人。

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放弃很简单,但你坚持到底的样子一定很酷!。

新时期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

新时期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

体验性目标
即描述学生个体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 体验性的这种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
目标水平 经历(感受) 行为动词 感受、参加、体验、体会感悟、交流、讨论、参与、合作、餐馆、 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 访问、观察、阅读、观看、欣赏、收听、收集、学唱 关学习活动
19
(四)课程实施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0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促进师生发展,“创造 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坚持”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的观念,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 要相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是没能找到教 能。 好他的方法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
15
(一)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 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6
(二)课程结构
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
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 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综合课程。
45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 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 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 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 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 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 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 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46

顶岗实习支教心得体会《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教师观与教学观》

顶岗实习支教心得体会《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教师观与教学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教师观与教学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课程中的教师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即“传道、授业、解惑”。

而是融入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也就是教育服务的问题。

从大处着眼,我们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教育要服务于社会,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这不只是口号,而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每时每刻都应该谨记。

因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否健康,完全取决于这个社会中的人,而人的培养又绝对离不开教育,所以中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思想,从根本上阐明了教师的作用。

那么,新课程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的学生观、教师观与教学观呢?一、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2、学生是独特的人。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入来对待,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助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

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新型的教师观、人才观、学生观、现代教学观逐见雏形;教...【精品-doc】

...新型的教师观、人才观、学生观、现代教学观逐见雏形;教...【精品-doc】

高中新课改的春风吹绿了景谷一中的校园,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可喜变化:新型的教师观、人才观、学生观、现代教学观逐见雏形;教学科研蔚然成风,基于“模块”下的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探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师生平等、合作与交流的课堂模式初步呈现。

特别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更应该从观念上改变过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有些问题困惑着我们,那就是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怎样进行?学生学数学究竟应该获得什么?有的老师以不变应万变,课还是照以前的模式来上。

我在接触新课程后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课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在上了“§2.2等差数列”这个内容后,我对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案例过程:Ⅰ.课题导入[创设情境]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和表示的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

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①0,5,10,15,20,25,…②48,53,58,63③18,15.5,13,10.5,8,5.5④10072,10144,10216,10288,10366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误: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应指明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Ⅱ.讲授新课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 ”表示)。

⑴.公差d 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⑵.对于数列{n a },若n a -1-n a =d (与n 无关的数或字母),n ≥2,n ∈N +,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

思考:数列①、②、③、④的通项公式存在吗?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 n a a n )1(1-+=【或=n a d m n a m )(-+】 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d a a =-12即:d a a +=12d a a =-23即:d a d a a 2123+=+=d a a =-34即:d a d a a 3134+=+=……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d n a a n )1(1-+=∴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1a 和公差d ,便可求得其通项n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

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

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

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

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管理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

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

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势必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一段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①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

这种心理氛围应该至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

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

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是一项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没有建立在新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课改”,必然会是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只能做做样子罢了。

那么,如何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呢?一、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角色。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所建立的师生情感关系必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教师的职责是“促进”是“培养”是“引路”,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地和谐、健康发展。

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双方应互相尊重。

但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许多教育者还放不下这个架子。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请、谢谢、对不起”是我们教学生使用的最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我们老师也经常用。

可有多少老师对我们的孩子用过这些礼貌用语?许多教师习惯了对孩子吆来喝去,认为“对他们哪用那么客气”?我经过长期的观察了解,发现类似情形绝非一两例。

事儿虽小,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很大:就是教师还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

蔡元培先生初任北大校长时,第一天清晨,全校师生按照惯例列队恭迎并向新校长鞠躬致意,没想到蔡先生竟也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还礼,包括对在校园里打杂干粗话的校工!这在北大还是破天荒头一遭的事。

这还不算,在今后的日子里,蔡校长对周围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尊重,那么的谦和有礼。

昔日的校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唏嘘不己。

在蔡校长的带领、感召之下,北大校园内,民主、文明的氛围日益浓烈,最终成为“五四”运动的中流砥柱。

如果我们这些教育者都能以蔡校长为典范,切切实实地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有着独立人格尊严的“人”!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为课改的顺利推进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谈话重技巧,亲切自然暖人心。

如今,许多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打不得,骂不得,讲道理也听不进去。

真不知该怎么教了。

”我当初也曾有此困惑,可经过长期的观察、探索、实践,加上对“课改”精神的学习领悟,觉得:“讲不听”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讲”的方式不当,引起当事学生的反感,他(她)当然不会听你的了。

所以建议教师与学生谈话时,注意以下几点:(一)尊重孩子,给他们人格上的平等。

有些教师在学生犯错误特别是比较严重的错误时,一怒之下往往口不择言,什么“笨蛋”“无耻”“早知道你不是什么好东西”之类的话都说了出来。

导致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反唇相讥,作出过激反应。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冷静、冷静,再冷静”。

在自己不能确定不会说出不负责任的、有可能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话时,不要轻易开口。

只有以态度沉着镇定、言语文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才会使他(她)相信你是来教育他、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教训他、拿他撒气。

尊重学生,重在切切实实地去尊重每一位学生。

(二)“保护”,孩子给他们宽容。

一些教师的记忆力特别棒,能把学生所做过的错事记得一清二楚,并在学生犯错误时一股脑儿翻出,来个“新帐旧帐一起算”。

但结果往往是自己越算越生气,学生则觉得没面子,非但不服气,还会来个“破罐子破摔”----“反正在老师眼里,我那么多毛病,好象什么都不好”。

因此,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三)仰视孩子,给他们微笑。

平时与所有学生说话时都应注意做到这一点。

曾听不少学生抱怨:“老师对那些学生成绩好的同学说话时态度特别好,特别亲热,对我们这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总板着脸,没好声气。

好象他们做什么都是对的而我们都是错的,烦死了!”学生没说瞎话,这种现象我也见过不少。

俗话说:手指头各有长短,何况人呢。

即使进行了“课改”,我们假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了发展和张扬,但学生个体所能取得的成就差异仍是无法避免的。

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无论将来他(她)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他(她)都是一个与你完全平等、有着独立人格尊严的人。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真情付出、关怀呵护他,公平公正地对待他,悉心引导他寻找智慧。

你的和颜悦色,你的亲切自然的语调,会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喜欢我,尊重我。

”从而也会愿意亲近你。

所谓“亲其师善其言。

”他又怎么忍心和你作对呢?(四)措辞委婉。

“××同学,我觉得你处理这件事的方法不太好。

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同学,你太不象话了,知道错了吗?再敢这样我告诉你家长!”“××同学,请过来一下好吗?老师有事想跟你说。

”“××,到办公室来!如果你是学生,你更愿意接受哪一种说法?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有时候,温柔比皮鞭更有力量。

”很多情况下,换种说法效果反而会更好。

(五)勇于道歉。

世界上没有什么时候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所做的事都不得是正确的,教师也不例外。

但有些老师明知自己错了,却总以怕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为由而拒绝道歉,还千方百计加以掩饰。

事实上,这只能使学生更加反感。

因为从实质上看,你已经成了他们的“反面活教材”——教他们如何去掩饰错误、逃避责任。

反之,一句真诚的“对不起”“谢谢你的提醒”和敢于负责的举动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你更好地培养出更具责任感的下一代。

三、细心关注,耐心引导,无声处表真情对学生,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关注和爱护。

一位教育家说过:“关注的爱是最好的教育。

”它是天气突变时注意增减衣物的温柔叮咛;是雨天里默默递上的一把伞;是给他们细心包扎被刮破摔伤之处时那一脸满含疼惜的表情;是和他们谈话时轻柔地抚摸着小脑袋或是替他们扣好不知何时松开的那颗扣子的细微支作;是发他们某天早晨没能吃上早餐时悄悄递过去的沿带着余温的面包;是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那一个满含鼓励和期待的眼;是课堂上经过他们身边时仿佛不经意地弯腰俯身轻轻为他们捡起的笔和纸;是在他们取得进步和成绩时那充满先赞许的微微一笑和竖起大拇指;是他们遇到不幸时为之付的帮助和真诚的泪;是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精心制作的生日礼物……不需要要太多的豪言壮语,无声处自有真情。

②只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

新型良好师关系的建立和培养并不是一朝一所能成就的事,它需要师生特别是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更新和实践。

“课改”对教师的素质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我愿与各位同仁一道,学习实践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用真情、智慧和汗水,共同将“课改”进行到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