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笔记
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笔记
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笔记第一章总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新宪法总纲的一部分,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基本原则在第二章中,我们看到了对国家的一些基本原则的确立,如人民主权、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等。
这些原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以及国家治理的基本方针。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本章中,我们看到了对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包括人身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等。
这些权利和义务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公民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国家机构在这一章中,涉及到了国家的一些基本机构和职能,如国家主席、国务院等,以及他们的权利和责任。
这些国家机构的设立和运行,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
第五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这一章中,涉及到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和职能。
这些机构是地方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处理各类地方事务,同时也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第六章法院和检察院这一章涉及到了司法机关的组织和职能,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
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法律尊严的重要力量,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权益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国旗、国徽、国歌这一章涉及到了一些国家象征的规定,国家象征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精神意义。
国家旗、国徽和国歌以及它们的使用,体现了国家的形象和国民的爱国情怀。
第八章宪法的修正这一章规定了宪法的修改程序和条件,强调了对宪法的尊重和保护。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修改宪法的规定和程序是为了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不断发展。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益和国家的正常运转。
通过学习和理解宪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国家的法律制度和运行,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宪法笔记摘抄要点
宪法笔记摘抄要点
以下是 7 条宪法笔记摘抄要点:
1. 宪法可是咱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啊!就像一栋大楼的基石,没有它可不行!想想看,要是没有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咱能这么安心地生活吗?比如选举投票,这可是咱们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权利呀!
2. 哇塞,宪法对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权也规定得明明白白!这不就是给国家治理画了一幅清晰的蓝图嘛!像政府各部门该干什么,界限清楚得很呢!比如说公安局管治安,教育局管教育,各司其职,多有序!
3. 宪法保障了咱们的自由呢!真的很重要哦!就像鸟儿需要广阔的天空一样,我们需要宪法来守护我们的自由呀!比如言论自由,让我们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棒啊!
4. 你们知道吗?宪法对少数民族也有特别的保护嘞!这就好比给少数民族送上了一份专属的温暖大礼包呀!像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能得到传承和发展,多有意义!
5. 哎呀呀,宪法还强调了法治原则呢!这简直就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就跟有一把尺子在衡量一切一样!比如说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这样才能让大家都守规矩呀!
6. 宪法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呢!可不是小事儿呀!就好像一艘大船在海上航行需要稳定的航向,宪法就是那个指引方向的罗盘!想想国家这些年的发展进步,宪法功不可没呢!
7. 咱可得好好尊重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呀!这就如同爱护我们自己的宝贝一样!如果有人违反宪法,那可不行!大家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咱们的宪法,不是吗?
总之,宪法超级重要,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它,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宪法笔记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1.宪法的概念:1,原始意义上的宪法,国家组织法2,立宪意义上的宪法,限制国家权利而保障人权3,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是所有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规律规范的总和,即包括在一个国家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也包括具有一般法律效力的法律,即宪法性法律。
4,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
不仅制定了成文法典,而且成文法典在一国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2.宪法的特征: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内容2,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3,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表现:1,宪法是一般法律制定基础和依据2,一般法律的规定与宪法相抵触的无效)3.宪法制定与普通法律的不同1,一般要求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其职责就是起草或指定宪法,在完成任务后,即予以解散2,宪法草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一般要求最高立法机关的议员或代表的特定多数4.宪法修改与普通法律不同1,只有宪法规定的有限特定主体才可提出修改宪法的有效议案2,修改宪法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3,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宪法的某些内容不得修改或在宪法通过以后的一定时间内不得修改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是指在一个国家之内,相对于所有社会主体的行为,宪法的效力是最高的。
宪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国家权力,而国家权力运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包括依据宪法制定法律和依据宪法作出具体的宪法行为。
国家权力运行最基本的方式是制定法律。
5.宪法的本质特征宪法是一国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全面,集中的体现。
政治力量对比关系首要的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
宪法反映阶级关系对比关系,表现在:1,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2,宪法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3,宪法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为1,当阶级力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同志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发生宪法阶级性质的转换2,当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总体框架相同而具体的对比关系存在量的差异时,宪法的具体内容也有所变化(同一国家+不同国家))6.成文宪法:由一个或者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宪法典不成文宪法:由书面形式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宪法判例,和非书面形式的宪法惯例等构成的宪法。
宪法——完整笔记重点
2011-3-12 15:46:001.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a.宪法的社会化(人权观念、国家目标)b.国家机构:行政国家兴起c.自然法思想的复兴d.违宪审查的普及e.宪法的国际化与国际协调主义、和平主义f.宪法的多样化:社会主义宪法、民族民主主义宪法2.99年宪法修正的内容a.在序言中,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同时将“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调整为“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c.丰富了宪法关于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规定d.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e.提高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f.将有关“反革命罪”的表述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3.04修正的内容a.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同时将“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修改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b.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c.完善了有关土地征收、征用的规定d.完善了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并明确了国家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e.完善了有关私有财产权保护的规定,并规定了私有财产的公益征收和征用制度f.增加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g.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h.完善了有关全国人大组成的规定i.将有关国家机关职权中的“戒严”扩充为“决定或宣布进入紧急状态”j.完善了有关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k.将乡、镇人大的每届任期由3年改为5年l.增加了有关国歌的规定4.我国宪法的基本特征a.成文宪法b.刚性宪法c.民定宪法d.社会主义宪法e.纲领性宪法f.派生宪法g.真实宪法还是虚假宪法?h.规范性宪法、名义性宪法还是语义性宪法5.公民基本权力的主体公民——基本主体,法人、外国人在一定范围内;未成年人有一定的特殊性。
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笔记
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笔记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其他形式行使国家权力。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章基本原则第五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组织,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先锋队。
全国各族人民高度重视党的领导。
第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第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八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本行政区域内的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部分。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部分。
第九条各级国家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十条国家根据地域特点和行政效率需要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包括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
第十二条国家实行主席制。
主席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部分。
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第十三条国务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
国务院行使行政权力。
第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是中国的最高司法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
第十五条最高人民检察院是中国的最高检察机关。
最高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
第四章国家经济和社会制度第十六条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七条国家组织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十八条国家保护私有财产权,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十九条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十条国家实行统一的人民币制度。
宪法笔记
宪法定义宪法是集中表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制国家的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本质一国统治阶级在建立民主制国家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1.宪法产生一般以阶级斗争胜利和掌握国家政权为前提条件;2.在内容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3.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宪法分类(实质)1.以国家类型和宪法阶级本质为标准,把宪法分为资本主义类型和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以宪法是否与现实脱节,把宪法分为真正的宪法和虚假的宪法。
真正的宪法两个层面:必须是民主政治的体现(静态意义)得到真正的实施(动态意义)美国宪法四个基本原则a.人民主权和有限政府即代议制政府原则(现代国家标志是打破神权的束缚,人民主权是现代国家合法性的依据)b.权力分立和制衡原则c.联邦与州分权原则d.文职人员控制军队原则中国近代宪政失败的原因1.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强大封建势力的压制。
2.中国缺乏有利的社会阶级基础,缺乏对民主,对宪法的需求。
3.中国缺乏法治发生的因素:主流文化重视德治、义务本位、社会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
4.立宪被动,偏离方向、淮橘为枳82年宪法内容特点1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宪法编排体例: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第二章,在国家机构前面加以制定,体现了宪法重视基本权利的规定。
3重视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的合理设置。
①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与组织②恢复了国家主席③设立了中央军事委员会④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⑤县级以上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地方法规制定权⑥恢复设立乡政权,将居委会和村委会的地位和作用列入宪法⑦规定部分国家领导人的限任制,废除领导终身制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1.政府行政权力在客观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行政指导在政府对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日益重要。
2.以人民法院审判权为核心的司法权将得到扩大与加强。
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宪政实践中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4.公民基本权利也将得到重大发展。
宪法学笔记
宪法学笔记宪法基本理论1、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以民主政治为本质属性,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具有国家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2、宪法的法律特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是宪法在法律上的基本特征,也是宪法和普通法律的最主要区别之一。
主要表现在:一、内容方面,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最基本的问题,调整范围十分广泛。
宪法规定国家性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与公民的相互关系、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及国家标志等。
一个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都通过宪法来加以确认。
二、效力方面,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效力是最高的,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
主要包括:宪法是立法的基础与依据;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任何法律、法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违宪的法律、法规是无效的。
三、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方面,由于宪法具有内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最高性,在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具有与一般法律不同的特征。
在制定程序方面,一般设立专门机关按照特定程序制定宪法。
在修改程序方面,为了维护宪法尊严和宪法的稳定,一般规定较之普通法律更为严格的修改程序。
3、宪法的政治特征规范国家(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的政治特征。
宪法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对政府权力的规范和限制,来保障公民这种法律上的权利和自由。
首先,保障公民权利。
就宪法内在原理而言,保障公民在法律上的权利和自由是宪法的核心价值;就宪法的外在作用而言,宪法的基本功能就是保障公民在法律上的权利和自由。
其次,规范国家权力的运作。
宪法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除了具体规定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对国家权力的规范与限制来实现的。
4、宪法的实质。
宪法的实质是指宪法的本质属性,即从总体上规定宪法性能和发展方向的宪法内部联系。
宪法的本质在于,它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在建立民主制国家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它具体表现为宪法的政治实质和宪法的精神实质:一、宪法的政治实质,宪法的政治实质亦既是宪法的阶级实质,她是指宪法作为政治法,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宪法自学笔记
宪法自学笔记一、宪法概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
二、宪法的特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
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宪法是新型类型的法律,与其他类型的法律相比,宪法的内容最为重要、地位最为优越。
三、宪法的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必须由人民行使。
法治原则: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权力制约原则:国家权力必须受到制约,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权利保障原则:国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
社会主义原则: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宪法的功能确认和规范国家权力:宪法通过规定国家机构的设置、职权范围和运作程序等,确保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保障公民权利: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通过法律和其他手段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和精神。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宪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通过规定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中国宪法学笔记
中国宪法学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1.宪法:规范民主施政规则的国家根本法,是有关国家权力及其民主运行规则、国家基本制度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是现存社会经济结构要求的几种反映,是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体现。
2.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共性:1)都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2)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3)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4)其内容都是有利于统治的物质生活条件3.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1)宪法内容的根本性2)宪法效力的最高性i.宪法是其他一般法律的立法基础,是其他一般法律制定的依据和基础ii.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表明任何其他法律不得与宪法抵触,抵触者无效3)宪法制定、修改程序的特殊性4.在我国,宪法修正案只能由全国人大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
5.宪法修改的要点:1)谁有权提出2)谁通过3)谁颁布6.宪法的本质属性:1)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2)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3)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7.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民主宪政理论8.英国宪法产生及其特点:产生:通过逐步限制王权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实现的。
特点:英国宪法由宪法性文件、宪法惯例、宪法判例等构成,没有统一的、完整的宪法典形式的、颇具特色的不成文宪法。
英国最著名的三个宪法:《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9.美国宪法产生及其特点:产生:1787年制定、1789年生效特点: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比较典型地体现分权与制衡的思想,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对宪法进行调整和完善10.法国宪法产生及其特点:产生:1791年制定特点: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宪法、以保障人权为特点。
11.宪法的发展及其趋势:1)各国宪法越来越强调对人权的保障,不断扩大公民权利范围2)政府权利的扩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宪法越来越着重政府权力的限制3)各国越来越重视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来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4)宪法领域从国内法扩展到国际法12.新中国宪法的历史沿革:1)建国初期的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1954年宪法---第一次制宪、确认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总的来说是好的3)1975年宪法—存在严重缺点和问题4)1978年宪法--- 在内容上坚持和恢复了1954年宪法中原则和内容,删除了1975年宪法中的一些错误的规定5)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13.我国现行宪法的内容和特点:1)总结了历史的经验,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思想2)发展了民主宪政体制,恢复完善了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3)强调加强民主和法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4)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主团结14.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1)对宪法“序言”的修改,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i.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ii.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iii.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对“经济制度”的修改,体现了保护“私权”的精神i.完善征用制度,区分了征收和征用两种不同情形,并明确了“国家补偿”的原则ii.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iii.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iv.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3)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修改,体现了保护人权的精神4)对“国家机构”的修改,体系那了服务实践的精神i.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ii.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iii.关于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iv.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15.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衡原则16.权力制衡原则的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1)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2)在立法、行政、司法等部门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平衡和相互制约的关系17.宪法的形式分类: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英国学者蒲莱士1884年在牛津大学讲学时首先提出的宪法分类。
宪法学笔记
一、宪法的基本理论1、宪法的概念宪法的特征:国家根本法;公民权利的保证书;是民主事实的法律化根本法:内容上规定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法律效力上具有最高性(它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它是一个国家,组织,团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制定修改程序具有严格性;提出宪法修正案的主体不成文法国家的宪法与其他法律的效力是相同的公民权利的保证书:宪法以保障公民权利是根本出发点民主事实的法律化:民主主体的普遍化,是宪法得以产生的前题。
2、宪法与法律的关系1)宪法是法,具有法律规范的基本属性;2)宪法是高级法,针对的是政府的行为,针对立法机关行为,是管法的法,法网的宽松由宪法决定,它是一个国家的组织法,规定国家机关的构成,是衡量普通法律是否有效的标准,违宪无效3、宪法的分类: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成文宪法:具有成文的法典形式,宪法之前贯以国名,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没有法典形式,散见于,惯例,判例等,英国是不成文宪法国家第二种分类:刚性宪法,柔性宪法看制定与修改的程序,若于普通法程序相同为柔性宪法第三种分类:从制定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钦定宪法(以君主的名义颁布实施的)、民定宪法(由人民制定的)、协定宪法(君主与国民代表共同协定,1215大宪章,1830年的法国宪法)马克思主义实质为类:资产阶级宪法,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正式的宪法,虚假的宪法4、宪法的历史发展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平等经济)普遍发展的结果;政治条件:资产阶段民主制度的形成思想条件:资产阶段启萌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人权,法制等理论三个国家的宪法:英国宪法:英国近代宪政的母国,它是不成文宪法的典型代表的国家美国宪法: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构成,正文确立了分权制衡,,,,正文中并没有对基本权利作规定。
在《权利法案》中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法国宪法:1789年《人权宣言》确定了三权分立,天赋人权,判断一个国家有没有真正意义标准: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无宪法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奠定了社会主义产生的基础1918年《苏俄宪法》,第一个社会主义宪法新中国的宪法1949年以后是新中国,旧中国一系列的宪法有10几部,《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
宪法笔记
宪法笔记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语称:掌握(1)近代中国根本法意义的“宪法”一词由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首先引入。
宪法一词最早使用在1908年清政府制定的《钦定宪法大纲》(2) 在17—18世纪的西方,宪法的意义是“组织”含义。
二、宪法的界定了解:宪法的界定有实质意义与形式意义实质意义的宪法是从法律规范的内容来界定的形式意义的宪法是从其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并在效力上高于普通法三、宪法的形式特征:(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
一般情况第一次制宪会议是制宪机关。
宪法的通过和修改程序不同于一般法律的三种情况:1、由立法机关以绝对多数通过;2、全民公决;3、在制定或修宪机关通过后,在由公民表决方能最后通过。
我国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
宪法的通过由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
(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1、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2、宪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根据,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
地方性法规制定机关:(1)省级人大和人大常委会;(2)省政府所在地市、直辖市的人大与人大常委会(3)、国务院批准较大的市人大与人大常委会《宪法》第五条第二款: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选择题)四、宪法的特征:(1)、是对基本人权的保障:1879年《人权宣言》一句话:权利无保障、权利无分离、社会不足以有宪法。
社会主义第一部宪法:1918年《苏俄宪法》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列为第一篇。
(2)、对国家权力的限制:英国最早确立了立法权的分立制度英国宪法只有实质意义没有形式意义五、宪法的渊源(了解)宪法的渊源亦即是宪法的表现形式(1)、成文宪法典;(2)、宪法性法典A:带有宪法内容的普通法律,如选举法、国家机关组织法(选择题)B:带有宪法内容而经国家立法机关依法赋予其法律效力或重新进行法律解释的某些政治性文件或国际协议、地区性盟约等。
宪法笔记
宪法笔记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词源1.中国古代的宪法有三种含义:(1)宪法是和其他的法律是一样的,就是指一般的法律;(2)一般法律的基本法的含义;(3)指法律的颁布制定。
2.西方的宪法(1)古希腊的是城邦国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法律;(2)古罗马是作为皇帝的敕令;(3)英国是用来标志国王和其他阶层之间生活关系的法律。
3.近代意义的宪法,19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有了近代宪法的意义。
法是一个统称,宪法是其中一门具体的法,它具有法的共性。
这些共同特征就是:它们都是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都是通过对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义务的确认、保护和发展来形成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宪法规范的内容取决于相应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二、宪法的特征: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宪法是国家公民权利保证书;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一)宪法是国家根本法:(1)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的重大问题;(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体现在: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一切社会组织和一切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的最高的行为规则;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例1:宪法附则是指宪法对于特定事项需要特殊规定而作出的附加条款。
下列关于宪法附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2002年试卷一第7题)A.附则是宪法的一部分,因而其法律效力当然应与一般条款相同B.附则是宪法的特定条款,因而仅对特定事项具有法律效力C.附则是宪法的临时条款,因而仅在特定的时限内具有法律效力D.附则是宪法的特别条款,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因而其法律效力高于宪法一般条款答案:D。
宪法的知识点笔记总结
宪法的知识点笔记总结一、宪法的概念和作用1.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一部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国家的最高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权力机构及其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是一部全面的、基本的、总体性的法律。
2. 宪法的作用宪法具有约束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统一国家法律体系、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治局势等作用。
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规范了政府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宪法的起源和发展1. 宪法的起源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就曾有宪法;古罗马的《十二表法》是最早的宪法;英国的《大宪章》是宪法的先河。
现代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权利和自由法案》和18世纪的美国宪法。
2. 宪法的发展宪法的发展经历了历史上的变迁和演变。
从最初的单纯约束政府权力到后来的保障公民权利、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权力分立体系等内容的不断完善,宪法的发展一直在推进。
现代宪法普遍包括了宪法的权利保障、政府组织和职权、司法审查、修宪程序等内容。
三、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组成1. 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政府机构及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是一部全面的、基本的、总体性的法律,包括了国家组织形式、国家根本制度、政治体系、宪政原则、司法制度、宪法解释和修改等内容。
2. 宪法的组成宪法通常包括宪法章程和各种宪法法律。
宪法章程是宪法的总纲,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宪政体制;宪法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内容,包括各种法律法规、法令和法律文件等,是宪法章程的细化和具体化。
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1. 宪法的制定宪法的制定是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通常需要经过立法机关或宪法制定机构的一系列程序。
宪法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公民的意愿和利益,遵循宪政原则,进行广泛的社会听证和民意调查,最终由立法机关或宪法制定机构表决通过。
2. 宪法的修改宪法的修改是对宪法内容的修改和变更,通常需要经过立法机关或宪法修改机构的一系列程序。
宪法笔记
专题一:宪法基本理论一、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从宪法的基本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
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
3、宪法是民主事实上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与民主紧密相联,民主主体的普遍化,或者说民主事实上的普遍化,是宪法得以产生的前提。
宪法比其他法律更集中、更全面地表现统治阶级意志。
宪法是规定民主制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二、宪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分类(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二)、早期主要资产阶级国家宪法的产生1.英国宪法的产生。
形式上的英国宪法,是不成文宪法。
在内容上,英国宪法是由不同历史时期陆续颁发的宪法性法律和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宪法惯例、宪法判例所构成。
2.美国宪法的产生。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宪法发展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3.法国宪法的产生。
1791年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宪法。
它以《人权宣言》为序言。
(三)、我国的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略(四)、宪法的分类1、资产阶级学者的宪法分类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2、克思主义学者的宪法分类以国家的类型和宪法的阶级本质为标准,把宪法分为资产阶级类型的宪法和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基本原则是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
(一)、人民主权原则。
(二)、基本人权原则(三)、法治原则(四)、权力制约原则四、宪法的作用宪法的作用亦称宪法的功能、宪法的职能,是指宪法对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现实生活的能动影响,是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
宪法学笔记大全
第1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定义古代中外典籍和立法中所称的宪法,均指一般的法律和典章制度,且多含刑法之意,或者是指法律的公布。
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并取得国家政权后产生的,是规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基本原则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是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二、宪法的法律特征1.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着一个国家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一些根本、重大的问题。
包括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职责权限、工作原则和制度。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包括两层含义:(1)宪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处在最高地位,与普通法律相比较,其效力最高。
(2)宪法是一国之内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较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严格的程序是为了确保宪法的相对稳定性,以维护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宪法的实质宪法是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表现,也可以说宪法是现实政治的反映。
1.从宪法产生的过程来看,它以阶级斗争为先导,经过了阶级斗争之后由取得胜利并掌握政权的阶级来制定。
2.从宪法的内容来看,它是阶级斗争胜利成果的记载和总结。
3.从宪法的发展变化来看,它是随着各个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四、宪法的分类1.宪法的形式分类(1)按宪法是否具有统一书面文字形式为标准,可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2)宪法的修改是否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为标准,可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3)按制定宪法的主体不同为标准,分为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2.宪法的实质分类马克思主义宪法学者运用阶级分析的分法对宪法所作的科学分类,即以宪法的阶级本质为标准,将世界各国的宪法分为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两大类。
宪法笔记
第一章:宪法概述一.宪法(概念):是以民主政治为本质属性,是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
二.宪法的特征:A法律特征(1)内容方面比普通法律更全面,广泛和重大。
【根本的社会关系、根本任务、根本制度】(2)效力方面,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①宪法是其他普通法律的立法依据;②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③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最高活动准则,是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公民进行各项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3)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更严格,复杂。
①依法组织专门的机关进行制定和修改②制定和修改需要经过特别的批准程序。
B政治特征: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自由。
(1)保障公民自由。
【为什么说“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5点)第一,宪法内在原理——第二,宪法外在作用——第三,民主和人权,资产阶级——第四,当今世界各国宪法的内容,第五,所以说——】我国宪法关于“公民权利与自由”(3点)①宪法第二章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了专章规定;②这些规定体现了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为公民与国家之间和公民相互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准则;③宪法作为根本法,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成为普通法律的立法依据。
(2)规范国家权力。
①规定国家权力运作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使国家权力在宪法设定的规范内有效远行;②对国家权力的限制。
三.宪法的实质:(1)政治实质(阶级实质):宪法作为政治法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首先表现为阶级力量对比关系。
(3点)①宪法是在阶级斗争中产生的,是由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以国家名义制定的,是阶级斗争胜利成果的记载和总结;②宪法在内容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整体的意志和利益;③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2)精神实质:宪法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4点)①确认了民主的事实;②建立了民主国家制度;③确认并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④确立了民主制度的法律基础。
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笔记
一、宪法概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全体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
自1954年颁布以来,我国宪法历经四次修订,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3年、2004年进行了四次修正。
2023年,我国宪法迎来了新的修订,以下是关于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一些笔记。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1. 人民主权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 社会主义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3. 法治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4. 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三、宪法的主要内容1. 国家制度(1)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国家机构: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
2.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秘密受法律保护;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
(2)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照法律纳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宪法学绪论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对象:宪法现象(本国宪法、外国宪法、比较宪法学)范围:基本理论、宪政制度、宪法规范、宪法实践二、宪法学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传入三、研究和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第一章宪法的概念第一节宪法定义一、宪法定义多样性的原因1、词源2、各国宪政观念和制宪历史的区别3、各国政治环境的差异也导致对宪法认识的不同4、特殊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逻辑方法二、中外学者关于宪法定义的表述1、看作是分配、限制权力的规范2、作为规定国家体制和机构的职能3、直接视为政治规范4、我国学者从逻辑意义上的阶级角度分析认为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三、合理的宪法定义宪法是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家和公民以及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基本社会关系的国家根本大法。
第二节宪法的特征一、宪法的内容最重要(规定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1、涉及面广泛2、从原则、宏观上调整(普通法律从具体、微观上调整)二、宪法的效力最高1、高于一切普通法律(立法依据和基础,不得相抵触否则无效)2、高于任何组织和个人(根本行为准则)三、宪法的创制程序最严格1、特殊的修宪提起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2、特殊的制宪和修宪机关:不同于一般立法权(主权行为/职能行为)制宪或修宪机关的绝对多数通过:全国人大2/3以上多数通过3、特殊的通过和批准程序{全民公决4、特殊的内容和时间限制第三节宪法的本质一、有关的几种理论1、神意说2、共同意志说3、阶级意志说二、资本主义宪法本质的揭示1、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2、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意志3、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是发展的主要因素三、对社会主义宪法本质认识的发展我国宪法本质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的集中反映第四节宪法的分类一、传统分类1、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成文/不成文)2、适应性程度(刚性/柔性)3、制定主体(钦定、民定、协定)二、马克思主义分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三、其他分类1、形式方面(现代/古典、长/短、单一文件/复式文件、有序言/无序言、有标题/无标题)2、实质方面:实施效果:规范性、名义性、标签性创制来源:原始、派生第二章宪法和宪政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宪法与宪政的概述一、宪政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以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并体现法治精神的宪法在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充分实施所形成的现实的民主政治体制2、特征:(1)优良的宪法是宪政实现的前提条件(2)宪法至上是宪政实现的基本途径(3)权力受到限制,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4)人权得到保障是宪政的核心(5)稳定的民主政治是宪政的保障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理想与现实、规范与实践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有效实施的一种状态第二节西方宪法与宪政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宪政形成的历史条件1、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经济基础2、政治条件: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政治基础3、思想文化条件:民主的大众的科学文化是思想基础4、社会主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优良的公民素质三、西方宪法的产生与发展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长期积累的过程1、英国宪法{不成文,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宪法性法律、判例(有法力部分)、惯例]只具有法律实质上的根本法意义而不具有形式上的特征内容上,确立立体分权的宪法2美国宪法{发展上,采用修正案方式发展3、法国宪法:多变性1791~1958 共15部注:英法宪法的差异4、德国宪法5、日本宪法四、宪法的发展趋势1、产生形式上,从革命成果转向改良结果2、内容上,(1)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扩大(2)国家权力关系的变化3、领域的国际化趋向:(1)制宪理念(2)国际化问题的编入第三节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宪政的发展一、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清末:1908年8月27日《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11月《重大信条十九条》2、北洋军阀:1914年5月1日《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宪法》——形式是民主共和,实质是军阀独裁统治3、国民政府:孙中山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蒋介石军政(东北易帜)——训政(1931年5月《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宪政(1936年5月5日《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五五草案》;1946年12月25日《中华民国宪法》4、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6年4月23日《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过渡时期: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2、初级阶段:1975年1月17日1975年宪法——有严重缺陷(指导思想、内容、形式)1978年3月5日1978年宪法——修修补补无济于事1982年12月4日1982年宪法——至今通过了31条修正案:1988年2条、1993年9条、1999年6条、2004年14条注:(1)“三个代表”入宪(2)基本经济制度认识深化(3)以人为本,充分重视公民的基本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私有财产保护,紧急状态取代戒严(4)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5)社会主义建设者入宪(6)其他方面[特别行政区人大代表选举,国家主席职权增加举行国事活动,人大任期5年,国歌规定]三、我国近代以来宪政失败的原因1、历史原因:缺少深厚的宪政基础2、文化原因:基本是在非宪政文化的模式指导下进行的3、政治原因:基本是非法治的4、社会主体原因:一元社会四、中国的宪政模式特殊的政党体制、长期的集权统治、权利长期受到忽视、经济体制长期的束缚第三章宪法的创制第一节宪法的创制一、概念宪法制定主体依照一定的程序并通过立宪机关或者组织创制宪法规范的活动注:宪法制定权(主体是国民、行使者是制宪议会、原始性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关系:高于、经常与不经常、是否管理具体国家事务、人民直接与国家机关行使、不常设与常设二、制定机关起草机关:临时性、专门性包括通过宪法草案通过机关:核心四、制定程序成立制宪机构、提出宪法草案、讨论宪法草案、通过宪法草案、公布宪法文本第二节宪法基本原则一、含义:宪法在调整基本社会关系、确认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时所依据的并反映其根本价值和作用的,人们在立宪和行宪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准则,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宪政制度、宪政思想本质和规律认识的集中反映。
二、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掌握国家权力。
――【法】让·波丹起源: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2国家和法律所承认、规定和赋予的权利。
第一个人权宣言――【美】《独立宣言》“国际人权公约”――1948《世界人权宣言》1966、12、16《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我国政府已签署)3、权利制约原则:a.起源:古希腊、故罗马――分劝和权利制约;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与制横。
“三权分立”是实现权力制约的一种模式。
注:如何看待西方的分权理论与分权制约体制?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但不能否认这种模式所体现的一条政治规律和一项宪法基本原则,即分权制约。
从历史来看,分权论是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的产物。
就客观效果而言,产生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工,是为了统治的方便。
从现实来看,因分权结构背后政党的操纵,往往达不到权利制约的目的。
b.在社会主义国家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我国现行宪法更多体现出权利统一和中央集权原则,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权力的横向运作采取议行联动模式,即在理论上确认国家权力的不可分割性,在实践中以人民的代表机关作为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4、法治原则:a.发展:亚里士多得《政治学》――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普遍服从的法律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17、18世纪英国是近代宪政的策源地,贡献最大的是卢梭。
――立法权属于人民,法治与共和政体相结合,法治意味着平等b.在西方国家宪法中的体现:始于美国宪法、1791法国宪法含义: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一切国家机关的权力来源于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一切国家机关和官员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办事;司法独立,只服从于宪法和法律。
c.我国宪法中的体现:1999宪法修正案13条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是至上的;依法治国是人民依据法律治理国家;把“依法治国”提高到治国基本方略5、财产保护原则2004年修宪对私有财产的新规定:a..由列举到概括,使范围更广泛b.私有财产所有权改为私有财产权,使财产权含义更丰富c.财产征收征用的国家补偿制度――完全、及时、有效第三节宪法的形式和结构一、宪法的形式1、概念:宪法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a.渊源形式-基于不同的效力来源所形成的外部表现形式b.结构形式:宪法体系和成文宪法典的结构形式2、成文宪法的渊源形式a.宪法典:直接和基本形式b.宪法修正案:直接构成宪法的形式(我国1982年宪法经过1988、1993、1999、2004四次,31条修正案)c.宪法解释:有权机关(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有关条文所作的具有约束力的释义。
――必须依附某个宪法规范而存在d.宪法判例注:前两种为我国的宪法组成3、不成文宪法的渊源形式a.宪法性法律:英国是采用不成文宪法的典型国家,宪法性法律是主要形式b.宪法判例:英国宪法的构成成分c.宪法惯例二、宪法的结构――宪法典的结构1、序言——宣布统治者的建国纲领、政治主张或宪政理想;规定不便用条文形式规定的内容。
2、正文――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家标志;宪法的实施保障制度和修改程序3、附则第四节宪法规范一、概念1、含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用来调整公民与国家之间所结成的、国家和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2、宪法关系:宪法规范在调整公民、国家等宪法主体的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由宪法规范调整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最基础性的法律关系;政治关系的宪法化主体:宪法关系中权利享有者和义务承担者――公民、国家(机关)、其他主体(政党、社会团体、民族)客体:主题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物、行为、非物质财富内容: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注:与普通法律规范的联系(1)相同:a.国家制定b.强制力保证实施c.一定的物质文明条件决定d.统治者意志的体现(2)区别:a.制修程序b.规范客体c.调整方式d.规范对象二、逻辑结构1、条件假定―假定:宪法规范中指出适用该宪法规范的条件或情况的部分。
2、行为模式-处理:宪法规范所规定的行为规则部分。
允许做、要求做、禁止做3、法律后果-制裁:对违反和遵守宪法的行为产生的后果。
肯定式、否定式几组概念的区别:(1)宪法规范与宪法――整体与个体,前者组成后者(2)宪法规范与规范性宪法文件――后者的构成要素包括前者(3)宪法规范与宪法条文――内容与形式三、种类1、对主体行为的调整方式不同:授权性、义务性(命令性、禁止性)2、表达方式不同:宣告性、确认性3、约束力不同:倡导性、任意性、强制性4、后果性质不同:保护性、奖励性、制裁性四、特点1、最高性2、原则性和概括性3、高度适应性和稳定性4、纲领性第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一节公民基本权利概述一、公民的概念1、公民:具有某国国籍的人为某国公民2、公民与国籍:a.国籍的取得:因出生(血统、出生地、折中)、因加入b.我国国籍申请规定:两个前提(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出于本人自愿)三个条件(中国公民近亲属、定居中国、其他正当理由)3、公民与国民、人民与人民:a.范畴不同:政治与法律b.范围不同c.权利义务不同: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享有人民的某些权利d.形式意义不同二、基本权利和义务1、权利:法律规定公民获得某种利益的可能性义务:法律规定公民必须承担的某种责任2、基本权利的概念:那些表明权利人在国家基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关系中所处法律地位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