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朝审美研究性学习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是指在唐代时期人们对美的欣赏和品味的演变和变化。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审美情趣也随着社会、文化、历史的变迁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不断地改变和升华。

下面就从文学、绘画、服饰这三个方面,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唐代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文学巨匠。

在唐代,对于文学审美的理解和追求也有了较大的转变。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了对自然、人生、情感等方面的审美情趣。

唐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出了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和心境的感悟融入到诗歌中,赋予了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厚的审美情趣。

在唐诗中,山水、花鸟、风月等元素成为了诗人们描述的对象,从而反映出了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在古代的诗歌中,对自然美的追求是审美情趣的一个主要体现,唐代的文学作品中对此有充分而深刻的表现。

最后从服饰角度来看,唐代人对于服饰的审美情趣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人们对于服饰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在唐代的服饰中,注重了在款式、图案、色彩等方面的审美追求,体现了唐代人对服饰审美情趣的变迁。

在唐代早期,服饰更加注重对质地和线条的处理,服饰的款式相对简单而大气。

而在唐代后期,服饰的款式更加丰富多样,图案和色彩的运用更加大胆新颖,体现了唐代人对服饰审美情趣的变迁和升华。

唐代服饰的审美情趣的变迁,反映了唐代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变化,也体现了唐代时期服饰文化的魅力和特点。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趋势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趋势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趋势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之一,自初唐至中唐时期,文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趋势。

本文将通过对唐代文学各个方面的探讨,以及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揭示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趋势。

一、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在唐代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重要的审美意义。

诗人们常以自然景色为表达对象,通过细腻而准确的描写,传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对楼上远眺的山川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思之情。

另外,唐代文学还强调了审美与道德的关联。

诗人们常以弘扬美德、表达哲理为创作目的,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在读者心中引发共鸣和反思。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通过对草原景色的描绘,以及对送别友人的感叹,传达了生命短暂和珍惜友情的思想。

此外,唐代文学对于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探索与追求也构成了其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文学以诗歌为主流,注重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诗人们常通过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来追求艺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通过对夜晚凉风吹拂的描写,表达出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二、唐代文学的审美趋势在唐代文学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审美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

首先是唐代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描写。

唐代社会繁荣昌盛,文人学士的身份也得到了重视。

因此,文学作品中开始呈现出更多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及对社会现象和人生百态的反思,增强了审美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思考。

其次是对于感性与理性的并重。

初唐时期,文学以感性为主导,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个体的体验。

而到了中唐时期,理性开始逐渐被赋予更多的重要性。

文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性、人情和社会伦理,通过思辨和哲理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文学还流露出了更为多元和开放的审美趋势。

文学作品中涌现出各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风格,包括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爱情诗等,形式多样性得到了充分展现。

唐诗宋词中的美学思想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美学思想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美学思想研究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美学思想一直为世人所推崇。

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探索到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其中包括审美观念、意象构建和修辞手法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唐诗宋词中的美学思想进行研究。

首先,唐诗宋词的审美观念是整体美、动态美和人文美。

整体美强调诗歌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旋律,通过对韵律和音调的精确运用,使得诗词在整体音韵上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旋律感十分突出。

动态美则主要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与流动来表现,在这种美感中,世界万物呈现出流动、变幻的特点。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草色遥看近却无,月明中庭树杪树”描绘了月光下树叶摇曳的场景,带有强烈的动感。

而人文美则更注重人类情感的表达,通过对人物心境、情感的描绘达到美的目的。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传达了作者的壮丽情怀,展现了辽阔的天地之美。

其次,唐诗宋词的意象构建是其独特之处。

充满丰富意象的诗句往往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提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画面感和意境都非常鲜明。

在宋词中,苏轼的《定风波》中“三万里河东人海尽,五千仍岳上摩天”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意象极具震撼力。

意象构建不仅仅展示了作者的细腻感知和想象力,更使诗词富有鲜明的视觉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唐诗宋词的修辞手法是其独特之处。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词更加生动有趣,并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拟人化手法,使太阳和黄河具有人的特质,增加了诗意的浪漫色彩。

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鹤调”通过拟物手法,将人的情绪和自然景物进行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而美丽的画面。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让诗词更加生动,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联想空间。

盛唐文学的审美风格探究

盛唐文学的审美风格探究

盛唐文学的审美风格探究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文学也是这个时期最为辉煌的。

在这个时期中,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得到了深入的发展,文学审美也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以下将对盛唐文学的审美风格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沉浸于自然风光的情感表达盛唐时期诗歌的审美风格以山水田园为主,感性体验和享受的情感表达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自然描写,表达了作者沉浸于自然风光中所产生的情感,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灵魂上的寄托。

这些表达方式深深地渗透进了唐代诗歌表达的情感之中,给人一种不同于其他时代的芸芸众生的丰富感受。

二、反映社会风貌的生动叙述在盛唐时期,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师说》中“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描写方式,犀利地反映了当时文化的深层次的矛盾,揭示了当时社会风貌的荒唐与庸俗。

文学通过深刻而真实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提高整个时期的审美水平。

三、富有哲思性的寓意唐代文学运用的寓意方式,可以说是唐代文学的精髓所在。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表现出来的繁华状态,既寓意了当时贵族生活的奢华,也反映了文人的上扬心态。

在唐代文学中,寓意深入人心,人们在阅读中可以深深地体悟诗人的哲学思想。

四、富有节奏感的韵律美唐代诗歌的节奏以及音韵美可以说是唐代文学另外一个亮点。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韵律上的抑扬顿挫和跌荡起伏,让人感受到如百鸟鸣蝉鸣般的音韵美。

这些美妙的文学表现形式,让唐代文学在整个历史中具有了不可磨灭的地位。

总之,盛唐文学中所呈现的审美风格,凝练了人们走过的文学历程,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

在现代,我们依然可以从盛唐文学中,找到精神共鸣,寻求自身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因此,唐代文学中所蕴含的审美风格,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随之而来。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其文化带给世人许多艺术上的奇迹。

在这个时期,唐人的审美情趣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本文将就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进行简要探讨。

在唐代初期,受到汉朝文化的影响,唐人的审美情趣以典雅内敛为主,讲究曲线的柔美和细腻的表现。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多以佛教题材为主题,如石窟壁画中的佛像、经文等。

唐代美女画的流行也使人们对女性的审美追求相对淡泊,注重内在气质和精神内涵。

随着唐朝社会的发展,唐人的审美情趣逐渐转向了奢华与豪放。

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帝王贵族的享受和宫廷文化的繁荣推动了审美情趣的变化。

诗词成为了时尚的代表,相对于前期的内向,唐人开始追求文字的华丽和文采。

宫廷舞蹈和宴会等场景的兴起也使得舞蹈和音乐成为了审美情趣的一部分。

唐代的乐府诗和著名的《临界阁琵琶行》等作品,正是这种追求奢华与豪放的体现。

唐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变革和政权更替,唐人的审美情趣逐渐回归淡泊和内向。

这一时期的作品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深情而又内敛。

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影响也有所增强,生活的苦难和宇宙的恢弘成为了审美情趣的一部分。

这时期诗词中的山水和花鸟画更多地强调心境与天地的融合,超越了个人欲望和物质追求。

唐代的审美情趣经历了从典雅内敛到奢华豪放再到淡泊内向的变迁。

这一变迁与时代背景、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等因素密切相关。

唐朝的文化特点和审美情趣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为我们赋予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审美享受。

唐代女性服饰的审美的研究

唐代女性服饰的审美的研究

changes i11、Ⅳ0men’s clothing勰an important part of demons仃ating a u11ique style.The
晰ght colo塔,me st)rle ch锄ges,forei印clotlling styles,b01d、Ⅳitll clotlling ideaS,t0
唐代服饰展示了女性的性感,这是由服饰遮掩与袒露对比呈现的一种性感的 美感。诗人用“粉胸半掩疑晴雪”这样的诗句来描绘服饰给女性带来的性感。唐 朝的统一与繁荣,社会意识中自由、自主的基本格调,开放宽松的社会风气和对 人性的尊崇让唐代的女性大胆穿出袒露的衣裳,并以此为尚,这种性感美充满自 信,饱含激情,展示着大唐盛世的浪漫与博大。在衣着的图案上,唐代的服饰大 多采用了真实的花、草、虫、鱼等自然之物,如诗中提到的石竹、荷叶等,这些 给服饰带来了自然清新之风并且更加张显自由。但是传统的龙凤图案也依旧保存 着,这些图案大多用于统治阶级。唐朝域外文化政治交往都带来了丰富的多元文 化,这也使得服饰也出现了多元化,人们对美感的追求也不再是单一的,这些促 使服饰开始出现奇装异服。对于传统的服饰开始大胆的创新,开始寻求新的着装、 打扮,女性开始寻求与众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对美的追求。如唐代女性喜欢穿胡 服喜欢穿男装,这些体现了她们思想上的开放,并没有过来的拘束于男女之间的 差别,而是在这种开放的思想意识下,对美感的追求。
关键词:唐代女性服饰
服饰内容及特点 审美风尚 审美变迁
The aesthet i c of the Tang Dynasty women’s apparel
Major:Aestlletics
Postgraduate: Zhang Qiao SuperVisor:Zhong Shi Lun

关于唐朝的艺术历史论文

关于唐朝的艺术历史论文

关于唐朝的艺术历史论文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也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

在唐朝时期,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艺术形式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视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唐朝时期,绘画艺术尤为发达。

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著名的画家有吴道子、韩滉、王维等,他们在绘画技艺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美,也对后世的绘画艺术有重要的影响。

同时,唐代的雕塑艺术也非常发达,大量的佛像和石刻都是在唐代制作的,其中以大雄宝殿的佛像最为著名。

在音乐方面,唐朝也有着独特的成就。

唐代的音乐以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为主,宫廷音乐有着丰富的曲调和表现形式,而宗教音乐则在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唐代的舞蹈也是十分精彩,唐代宫廷里经常会举行各种盛大的舞蹈表演,这些舞蹈不仅在当时备受称赞,也对后世的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唐朝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其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对世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朝的艺术成就不仅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宝贵遗产,也为世界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唐朝,绘画成为一种突出的艺术形式,其中山水画和花鸟画成为了当时的主流题材。

著名的画家王维以其兼修文学与绘画的才华而尤为著名,他的作品“骊山诗稿”和“绝句”都广受赞誉,更以其山水画中的“气韵生动”为后人所称道。

绘画在唐朝的发展也为后代的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唐画”风格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流派。

雕塑艺术也是唐朝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佛教艺术方面。

唐代的佛教雕塑工艺技术高超,形象生动,风格独特。

例如,著名的龙门石窟中的佛像就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之一,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高度的艺术价值使其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音乐和舞蹈也在唐朝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唐代宫廷音乐和舞蹈都非常发达,影响深远。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稳定发展的一个时期。

在唐代,审美情趣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也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现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唐代的审美情趣受到了文化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思想对唐代人的审美情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唐代人崇尚礼仪、注重人际关系、追求和谐。

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唐代人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唐代人对于生命、灵魂、轮回有着深刻的思考,审美情趣也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味。

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唐代人的审美情趣不仅追求高雅、典雅,更追求一种内在的超然与自由。

唐代的审美情趣受到了社会的影响。

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时期,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的文艺作品、艺术品。

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唐代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下,唐代人对于艺术的追求变得更加热烈,他们追求以情感为中心的审美体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追求美的完美与纯粹。

在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下,唐代人的审美情趣呈现出了一种开放、浪漫的特点。

唐代的审美情趣受到了历史的影响。

唐代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时期,唐代文化中融合了汉族、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

在这种历史背景的影响下,唐代人的审美情趣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不仅对于传统文化有着热爱,也对于外来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追求一种多元、包容的审美情趣,希望通过吸收多元文化的精华,融合不同文化的优点,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

唐代的审美情趣受到了个人的影响。

唐代是一代才子佳人辈出的时期,人们对于才情的追求、对于美的追求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诗人在诗歌中对于美、爱情的描绘是如此的深情、真挚,唐代画家笔下的人物、山水更是有着独特的韵味。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一个审美思潮变迁的时代。

唐代的审美情趣主要表现为仪容之美、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三个方面,而这些审美情趣在唐朝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发生了变迁。

唐初,由于文化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人们对于仪容之美的追求十分强烈。

仪容之美主要包括穿戴和饰品方面的装饰,在唐朝初期,妇女的化妆和服饰十分注重色彩和图案的搭配,红色、绿色和黄色等亮丽的颜色被广泛使用,并且金箔和珠宝的使用也十分频繁。

而男性则注重斯文的着装和简约的饰品,主要以腰带、手镯和戒指等为主。

总之,唐初期的审美趋势以华丽、繁复、奢华为主。

到了唐中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和战乱的频繁出现,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逐渐增多。

自然之美主要包括风景、花卉、草木和鸟兽等方面的美。

这些自然之美表现在唐代中期主要是通过诗歌和画作展现的。

唐代中期的诗歌多为山水田园诗,人们追求的是山水自然之美的感觉。

而唐代中期的画作则更多地以花鸟和山水为主题,画家们尤其善于以枯笔薄墨勾勒出一幅幅清新、细腻的自然风景。

总之,唐中期的审美趋势以自然、清新、细腻为主。

唐末时期,随着战乱的加剧和文化的混乱,人们对于艺术之美的追求开始增多。

艺术之美主要指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等方面的美。

唐末时期的绘画逐渐变得奇特、古怪,人们追求的是绘画本身的艺术价值,如张籍的《六如居士图》和郎世宁的《梅花鹿》等都是极具意境和才情的杰作。

此外,唐末时期的音乐和舞蹈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和舞蹈的要求也更高了。

总之,唐末时期的审美趋势以艺术、奇特、独特为主。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文化繁荣、品味提升,人们对审美情趣
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和要求。

唐代的审美情趣变迁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诗词、绘画、建筑
等艺术形式上。

唐诗的审美情趣变迁主要表现在诗歌形式、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态度上。

唐初的诗歌形
式主要是五言和七言绝句,内容以写景为主,意境优美简洁。

到了唐中期,五言绝句和七
言绝句的格律逐渐松弛,内容以抒情为主,表达了丰富多彩的人生情感和世间万象。

唐末
诗歌转向更为抽象和内敛,在表现形式上更加自由、多样。

诗歌内容也不再只是描述景物,而是关注人物的内心感受,注重思想性和哲理性。

唐代绘画的审美情趣变迁同样也经历了从简约向复杂、从客观向主观的发展。

早期唐
画风格清新简约,善于写生自然,寓意深刻。

中唐时期,绘画形式多样化,同时也更具装
饰性和奢华感。

到了晚唐,绘画更加抽象高深,表现出诗画相交融的趋势。

唐末的绘画则
更加注重个性风格,追求艺术的自由和独立性。

唐代的建筑美学也在不断变迁。

早期的唐式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简约大方,以色彩和比例为主要审美指标。

到了中唐时期,建筑材料逐渐改用砖和石,建筑形式更为
复杂和丰富,比例和对称属性也更加准确,同时在建筑构造和装饰上更加注重个性和艺术性。

晚唐时期,建筑风格向更为抽象和高深的方向发展,建筑形式更加自由多样,注重创
造性和个性化,同时也更加关注建筑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关于唐朝的论文

关于唐朝的论文

关于唐朝的论文篇一:唐代美术论文唐代美术——论唐代美术的发展摘要:中国古典美术的发展大致可以说到了唐代,才真正摆脱了实用功利性的束缚,才真正完成了审美性的革命,成为纯粹审美的对象。

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工艺美术,都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一是宗教画出现了一代宗师吴道子;二是世俗人物画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金碧山水画突现异彩;四是水墨山水画异军突起。

唐代以后中国美术基本上没有脱离唐代美术的规范,继续沿着唐代审美性的道路发展。

面。

唐代出现了便于耕作的曲辕犁,利于灌溉的水力筒车和牛輓高转筒车,注重兴修水利,扩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亩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发展。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内部分工机制的加强,使这一时期官营和私营手工业都获得了显著发展。

唐代创新的花釉瓷、绞釉绞胎瓷、釉下彩绘瓷及三彩釉陶等,以新的工艺技法,展现了唐代陶瓷装饰多样化的特点出现了利用纬丝显花的纬锦,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锦。

绞缬、蜡缬、夹缬等印花工艺广泛使用,使唐代丝织品的纹饰色彩更加斑斓。

精美富丽的金银器,铸造精良的铜镜等,均显示了唐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唐代交通发达,商业繁荣。

特别是唐中期以后,商业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夜市、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类似汇票的“飞钱”以及“行”的组织等,为唐代美术绘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唐代是人物画非常繁盛的时代。

个时期里美术发展的趋向或转变,可以从当时社会意识、文化崇尚乃至经济关系中找出最终的根源。

唐王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政权已经稳定,经济富足,贵族中间的享乐主义不断加强。

于是,初唐时像阎立本那样以人物画表彰功臣,以绘画为存乎借鉴的政治性创作,已不显得多么需要。

神圣庄严的释梵天女竟以豪门中姬妾为模特。

这表明宗教美术中现实成分的不断增强,以至于将从中分离出来而发展为世俗美术。

张萱和周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绘画发展趋势下登上人物画画坛的。

宋代《宣和画谱》记载他的作品就有47件。

但作品的真迹并没有流传下来,今天所能见到的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1. 引言1.1 唐人审美情趣的重要性唐人审美情趣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唐人审美情趣对于塑造唐代社会风貌、推动文化艺术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在唐代社会中,审美情趣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它不仅体现在文人雅士的诗词画作中,还贯穿于人们的服饰、建筑、家居装饰等方方面面。

唐人审美情趣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

在唐代,审美情趣被视为文人雅士的修养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品位和情趣,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唐代文人通过审美情趣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悟,从而推动了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繁荣。

1.2 唐人审美情趣的影响因素唐人审美情趣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制度、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外部文化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唐代社会制度的变化对审美情趣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政治局势多变,社会风气开放,这种社会氛围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取向。

唐代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子文化的兴盛,使得女性审美情趣在当时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唐代的思想观念对审美情趣也有深远影响。

道家、儒家、佛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兴起和碰撞,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观念,促进了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和丰富化。

唐代以玄学为主流的思潮,注重个体内在的情感表现和审美追求,对当时的文学艺术和审美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代的文化传统和外部文化的交流也是影响唐人审美情趣的重要因素。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文化,同时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态度和情趣取向。

唐代汉唐文化的传承和吐蕃、突厥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唐人审美情趣呈现多元化和包容性。

唐人审美情趣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外部文化的影响共同塑造了唐代审美情趣的特点和风貌。

这些因素的交融和影响,使得唐代审美情趣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领会。

2. 正文2.1 唐代审美情趣的开端唐代审美情趣的开端主要受到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唐朝的诗歌文化及其审美价值

唐朝的诗歌文化及其审美价值

唐朝的诗歌文化及其审美价值唐朝被誉为中国文化中的黄金时期,文艺上的成就更是令人惊叹。

其中,唐诗更是极具代表性,不仅在国内流传广泛,世界各地也有很多研究唐诗的学者。

本文旨在从唐朝诗歌的文化背景、审美特点和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唐朝诗歌的文化背景唐朝时期,封建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迅猛发展。

文人墨客也因此得到了许多空间去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以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除此之外,唐朝的政治制度也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首先,诗歌成为了一种政治手段,不少官员靠着写诗来博取君王的宠信,进而得以获得重要的职位和地位。

其次,唐朝政府注重文化建设,对诗歌的刊行和传播也进行了大力的推动。

加上唐代诗人的创作热情十分高涨,更推动了诗歌文化的繁荣和普及。

二、唐朝诗歌的审美特点唐代的诗歌创作有着较为明显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特点。

首先,唐诗的句式和韵律十分讲究,能够充分展示汉字的美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奉行七言绝句,每句五个字,且字数相同,句韵有进而退,起伏有度,配合对仗衬托出了华贵的气韵。

其次,唐诗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可以表现出人类的各种感情,如乐、怒、哀、思、忧等等。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通过赋予草的生长与枯萎,死亡与重生以及自然力量给予表现的手法,来表达人对岁月流逝感慨的情感,其意境深远。

三、唐朝诗歌的审美价值唐诗源远流长,它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一直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具有非常重要的审美价值。

首先,唐诗可以通过一聆听文章的鸣奏,抚慰情感的琴弦。

它具有声韵谐美、情境优美和气息自然等审美特征,可以视听相长,让人的内在情感得到了升华和提升。

其次,唐诗可以让人们认识到历史上文化的深沉底蕴和独特魅力。

诗歌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中国的审美情趣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诸多变迁,其中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唐代,中国的审美情趣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不再局限于古典的雅俗之别,呈现出了多元、开放的特点。

本文将从服饰、建筑和诗词等方面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唐代的服饰风格展现了浓厚的独特特色。

与古代中国对服饰的重视不同,唐代的服饰更注重舒适、轻便和流行。

唐代流行的服饰多为长袍、襦裙和束带,以体现别致的款式和丰富的色彩。

尤其是女性的服饰,更加注重美感和韵味,喜欢用丝绸、彩虹色和金银线点缀。

这种审美情趣的变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性和时尚意识的兴起。

唐代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唐代的建筑更加注重造型的美感和实用性,追求大气、庄重和雄伟的效果。

这种审美情趣的变迁体现在宫殿、庙宇和园林等建筑中。

当时盛行的大园林建筑,常常采用错层式的布局和丰富多样的装饰,让人们在游览中体验到不同的景观和情趣。

这种建筑风格的变迁不仅反映了唐代人民审美观念的改变,也展现了他们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唐代的诗词也是表达唐人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唐代的诗词以婉约派和豪放派为主,前者主张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后者追求豪放、澎湃和奔放。

这种诗词风格的变迁反映了唐代人民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和活力。

唐代的文人雅士追求以诗词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使诗词成为当时社会中重要的文化符号。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唐代是中国的一个辉煌时期,国家强盛,文化繁荣,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审美情趣与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然而,唐代不同时期对于审美情趣的需求和呈现方式也发生了不少变迁。

在唐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审美情趣的追求相对低调,更注重生活的稳定和安全。

因此,当时的文人作品以风景和自然为主题,诗作经常写山水之美、秋色之景、鸟鸣虫语,强调自然之美、清新之趣。

例如孟浩然的《登科后》中有“出门潇潇轻雨,蒙蒙细雾,树木峥嵘,可以修竹为笠,采莲顶花为衣”之句,颇有山水诗的特征。

到了盛唐时期,官吏地位日益重要,文人的审美情趣转向更具世俗气息的题材。

这一时期的作品,注重表现人物的生活、情感,强调社会现实的反映和人性的展示。

在诗歌方面,杜甫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反响,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歌咏的是唐朝盛极一时的破落愁怅,情感深切。

而在绘画方面,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吴道子的《洛神赋图》,通过对美女洛神的生动描绘,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繁华气象和审美情趣。

到了晚唐末年,安史之乱的爆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之而变。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多表现对生活的抱怨和对道德的失落。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一句,反映了晚唐时期的颓废和苦闷。

同时,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也开始强调“写景不写人”,反映了人们对于“日暮山林黄叶色,飘然一曲浪淘声”的 zen 空想式意境追求。

综上所述,唐代审美情趣的变迁源于社会背景的变化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唐初时期,人们审美情趣注重自然之美;到了盛唐时期,审美情趣转向人文情感和世俗生活;最后,在晚唐时期,审美情趣转向颓废和深沉的内心世界。

这些不同的审美情趣不仅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多样性,也为后世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唐诗审美特征论文

唐诗审美特征论文

唐诗审美特征论文摘要:唐诗在唐代发展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在文学史上创作庞大而且很有代表性,在诗人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下,诗作呈现多种审美特征,并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笔者在这里只是究其一个角度,来看唐诗的审美特征,能对唐诗的探索有所裨益。

唐代是一个气度恢宏的王朝,在中外交流,三教并存的文化熏陶之下,唐诗作为主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诗歌史上成为最华丽不朽的篇章。

唐诗把我国的诗歌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绝句、律诗更是广为人知,但唐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蒋孔阳的《唐诗的审美特征》(载《文史知识》1985年第l期)从精神美、音乐美、建筑美、个性美、意境美五个方面,对唐诗的审美特征作了高度概括。

他认为:唐代诗人能把自己的心灵感受、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这就是精神美。

唐诗一方面继承南朝讲究诗律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受了西域音乐的影响,从而具有音乐美。

唐诗象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

这是前人之言。

我们说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迫求艺术的意境和韵味,是中国古代诗歌一个独特而优良的传统,它渗透在古代文学家的审美意识与艺术实践当中。

因此,意境作为中国诗歌艺术(尤其是唐代诗歌)一个最具代表特征的艺术范畴,它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自身的特点似乎都最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思维的特质;也因此,对于唐代诗歌审美特征的阐释,笔者认为似乎不仅仅从艺术技巧上,更应当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质中求得本源的解答。

1、色彩鲜明,格调艳丽诗在齐梁时期极尽雕镂,至初唐时诸如金梯、绿水、青条、红妆、碧云、黄柳,常在诗中出现。

“鸳鸯裁锦袖,翡翠帖花黄”(崔液《踏歌行》),“弱腕随桡起,纤腰向舸低”(杜易简《湘川新曲》)等精工雕饰之句也不鲜见。

在情诗中这一审美特征最为突出,如张子容的《春江花月夜》:“交甫怜瑶佩,仙妃难重期。

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

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

唐代文人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观念研究

唐代文人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观念研究

唐代文人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观念研究在唐代,书法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追求审美和艺术境界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唐代文人的书法艺术表达、审美观念以及影响因素等角度探究唐代文人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观念研究。

一、唐代文人的书法艺术表达唐代文人的书法艺术以楷书为主,墨色浓淡相宜,结构均衡,字迹瘦劲婉丽。

文人们通过书法艺术表达了他们对于艺术美的追求和对生活、自然、情感的感悟。

书法在唐代被赋予了更深一层的意义,不仅仅是字形的书写,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和沉淀。

文人们通过笔墨的挥洒,展现了自己的情感、个性和思想。

二、唐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唐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

他们追求明察事理、触类旁通的审美价值观,在书法艺术中寻求着一种和谐、均衡的美感。

他们追求独特、个性的风格,注重墨色与纸张的相互呼应,追求字形的秀美和结构的稳健。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兼收并蓄的审美观念,既注重传统的中国审美,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三、影响唐代文人书法艺术的因素1. 时代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社会繁华开放,人文气息浓厚,为文人书法艺术的繁盛提供了土壤。

2. 文化底蕴:在唐代,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包括诗词、礼乐、人伦等。

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唐代文人书法艺术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文人审美趣味:唐代文人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不拘于传统、开拓创新。

他们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有的审美风格。

4. 个人经历:每个唐代文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这些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都会在书法艺术中得到表达。

比如王羲之的清瘦飘逸,颜真卿的豪放大气,皆与其个人经历和性格有关。

五、结语唐代文人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观念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们通过书法艺术的表达,传达了自己对于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

他们的审美观念开拓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新境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文人的书法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瑰宝。

关于唐朝审美研究性学习论文

关于唐朝审美研究性学习论文

论唐代审美标准是否“以胖为美”很多历史研究者都坚信唐代是以胖为美的时代,并且还以各式各样的方法去解释这一特殊的审美观。

现在大多数人也都是同样的看法,可一篇关于“唐代并不是以胖为美”的文章引发了我的思考。

以下是支持的观点,可以总结为4点:1.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

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

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

2.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大唐朝,实际上也是鲜卑族和汉族共同创造的一个伟大王朝,是草原狼性格和华夏文明精粹的伟大结晶,达到了古代华夏文明之巅。

李唐王朝继承了隋朝皇族,尤其是隋皇族女系母统的强悍鲜卑性格。

从性格血统上,李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和初期君主都是胡化了的汉人和鲜卑贵族女性的混血儿。

唐高祖李渊的生母、皇后、一个儿媳均为鲜卑人,此民族以胖为美,而蒙古人也同样以胖为美。

在额仑被牧民公认为美人的蒙古女人绝大多数是丰满女人。

而鲜卑族和蒙古族是两个有着亲缘关系的蒙古草原游牧民族。

鲜卑族一定是把狼图腾和“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一同传给蒙古族了。

实际上,游牧民族从古到今都以养肥牲畜为职业,以“羊大”为美,当然在民族审美上就以胖为美了。

3.根据历史研究,唐朝的确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

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从史书中对武则天的描写我们可以断定,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地位,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

4.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

对唐诗的审美文化研究

对唐诗的审美文化研究

姓名:扈延庆学号:1006037 学院:经济学院对唐诗的审美文化研究摘要: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而唐诗是其中的奇葩。

鲁迅先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可见唐诗代表整个唐代的审美文化精神,它的色彩绚丽之美、超越现实之美、意境高远之美深深吸引世人,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正文: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以其强大的国力曾是亚洲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

国泰民安下的唐朝,其文化以博大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势,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历史长卷上留下了惊艳的一笔。

王国维先生有这样一段经典名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子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可见唐诗已经成为唐朝文化的一个缩影。

它的兴盛也并非偶然,这和唐朝的文化特征有着极大的关联,开放的文化格局,活跃的社会给了唐代的诗人们开放的的心态,积极的思维,使他们有了创作的空间,唐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交通发达,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使得唐诗也呈现出来一种清新的风格。

一、色彩绚丽之美诗歌中的色彩之美极大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激发起我们的联想,带给我们一个色彩鲜明的美丽世界。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这一点非常重要,人们的审美情趣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色彩的组合给唐诗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也给我们一幅鲜明美丽的图画。

唐代艺术研究论文

唐代艺术研究论文

唐代艺术研究论文
唐代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其中绘画和诗歌更是达到了巅峰状态。

本文旨在探讨唐代艺术的一些方面。

绘画
唐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与诗歌、文学、音乐等一样,成为此时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唐代的绘画以山水画闻名于世,代表作有韩干的《蓝田马踏飞燕图》、王维的《山居秋暝图》等。

唐代绘画不仅注重形式和技法,更注重表现画家内心的意境、气韵和精神,不拘泥于现实的客观形态,更注重创造性地表现作者真正的思想情感。

诗歌
唐代最为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

唐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着极高的水平,其特点是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为核心,注重意境和韵律的构成。

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春
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不朽的佳作。

音乐
唐代音乐也是古代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唐朝中期,音乐家们提出了“乐府”之说,即以民歌为蓝本,吸收汉、魏、晋、南北朝各地的音乐流派,融汇贯通形成新的音乐风格。

唐代音乐以独奏、器乐和歌曲为主要形式,其中以弦乐器和管乐器为最为常见的乐器。

唐代音乐稍逊于诗歌和绘画,但其对于文学、艺术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体来说,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了解。

唐代的绘画、诗歌和音乐对于后世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影响都不可小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代审美标准是否“以胖为美”
很多历史研究者都坚信唐代是以胖为美的时代,并且还以各式各样的方法去解释这一特殊的审美观。

现在大多数人也都是同样的看法,可一篇关于“唐代并不是以胖为美”的文章引发了我的思考。

以下是支持的观点,可以总结为4点:
1.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

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

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

2.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大唐朝,实际上也是鲜卑族和汉族共同创造的一个伟大王朝,是草原狼性格和华夏文明精粹的伟大结晶,达到了古代华夏文明之巅。

李唐王朝继承了隋朝皇族,尤其是隋皇族女系母统的强悍鲜卑性格。

从性格血统上,李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和初期君主都是胡化了的汉人和鲜卑贵族女性的混血儿。

唐高祖李渊的生母、皇后、一个儿媳均为鲜卑人,此民族以胖为美,而蒙古人也同样以胖为美。

在额仑被牧民公认为美人的蒙古女人绝大多数是丰满女人。

而鲜卑族和蒙古族是两个有着亲缘关系的蒙古草原游牧民族。

鲜卑族一定是把狼图腾和“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一同传给蒙古族了。

实际上,游牧民族从古到今都以养肥牲畜为职业,以“羊大”为美,当然在民族审美上就以胖为美了。

3.根据历史研究,唐朝的确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

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从史书中对武则天的描写我们可以断定,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地位,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

4.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
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

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

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

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

唐人喜爱牡丹,而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贵丰满。

唐人塑造的骏马形象都是骠满臀圆。

而唐代影响最大的颜体书法更是肥硕、庄严而浑厚。

以上四点也是大家都接受认可的,并且也都有理有据。

但也有些资料与之大相径庭,不禁令人产生疑惑。

以下就是我所找到的资料和观点:
1.首先是李白的《清平调词》其二中的两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将杨贵妃比作赵飞燕。

如果杨贵妃真的是肥胖之人,跟赵飞燕可以构成肥瘦两极鲜明的对照,那么,这种比拟就是嘲讽,就是忤逆了。

据说,杨贵妃有“肥婢”的外号,这很可能是嫉妒、憎恨她的人(譬如梅妃)对她的一种咒骂。

另外,诗僧贯休的《白雪歌》两句诗“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也可以证明唐人不以肥胖为美。

换言之,唐朝人的荣耻观念中,有“以苗条细瘦为荣,以肥胖硕大为耻”一条。

可见,唐朝人不但不以肥胖为美,简直是极端憎恨肥胖的。

这与唐代把对“胖”的喜爱融入佛教的菩萨的形象中去的看法,是矛盾的。

而且,唐诗中多次使用“细腰”、“窈窕”等词语来形容美女。

以《全唐诗》的统计来说,中晚唐诗常常以此来称赏女子的美丽。

其中细腰出现50次,从温庭筠“深闭朱门伴细腰”看,细腰已是美女代名词;小腰9次,如鲍溶诗“小腰婑堕三千人,宫衣水碧颜青春”;腰细8次,如罗隐诗“楚宫腰细我还知”;纤腰39次,如无名氏“宫中细草香红湿,宫内纤腰碧窗泣”;楚腰8次,如杜牧诗“楚腰纤细掌中轻”
2.如果真的因为李唐是鲜卑族后裔而受同在蒙古草原的蒙古人的影响而以胖为美的话,那为什么从没有人说过元朝是以胖为美的呢?元朝可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了,按道理也应该甚至比唐朝更崇尚“以胖为美”,可是事实不然,这不免很让人怀疑。

因此,这样的理由很让人费解。

3. 根据唐语林等文献记载,唐明皇的儿子肃宗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被李林甫构陷,处境危险,远离一切声色娱乐,日子过得十分凄惶。

唐明皇得知后,让高力士派京兆尹(首都长安市长)“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

可见,玄宗时代选美标准,也跟今天一样:身形苗条,身材高挑,皮肤白皙。

4.根据相关小说记载,杨贵妃也不像后人所说那样之胖。

或许有人说,那毕竟是小说,有杜撰的成分。

但我觉得离唐代较近的人们,知道的肯定比我们后人推测的要多,而且有很多近唐小说都这样写,因此他们对相关事物的描述还是有一定的准确度的。

例如,《开元天宝遗事》说杨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

但是,杨贵妃的“素有肉体”,但绝没到今天人们所说的肥胖程度,也就是《杨太真外传》上所说的“微有肌也”。

一个擅长舞蹈的人,有点肌肉是很正常的。

杨贵妃的惧热,其实不是因为她肥胖,而是因为她体质如此。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常于凌晨独自去后花园吮吸花露,滋润咽喉,在夏天每日还要在口中含一块清凉的玉鱼。

《杨太真外传》上说,有一次唐明皇在百花院便殿看《汉成帝内传》,杨贵妃看见后,抢过书,看到书上写着:“汉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

恐其飘翥,帝为造水晶盘,令宫人掌之而歌舞……”这时唐明皇就开她玩笑,说:“你就比她禁得起风吹。

”杨贵妃不服,十分自信地表示,自己的《霓裳羽衣舞》超过了赵飞燕。

5.另外,至今都没有确切的文献可以表明唐代是以胖为美的。

因此,这一观点很禁不起推敲。

并且,另一唐玄宗的宠妃梅妃,姓江名采苹,其体态清秀,稍瘦,并且好淡妆雅服。

可见,唐玄宗也不是个以胖为美的皇帝。

而纵使是杨贵妃,因喜爱跳舞,且舞姿动人,试想如果杨贵妃身材臃肿,又哪来的动人之说呢?
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最让世人误会的仕女图吧,那些让多少人都认为唐代女子体态丰盈的图画,我们现在再以客观的角度来观察。

我们仔细观察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可以发现,画中的宫女、仕女多为北方女子,北方女性多方脸或宽脸,故脸部有些宽的感觉;但脖颈较长、身材高,总体上不是肥胖而是壮硕、高大。

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大约是
身份较为高贵、年龄稍大一些的缘故,身形略显丰满,但站立姿态无不娉婷袅娜,轻盈如春风拂柳。

毫无疑问,她们的身材,完全可以用“苗条”一词来形容。

总而言之,即使是仕女图中的女子,也都是苗条之人,而世人对她们的误解,都是她们北方人的方脸和宽脸,她们的身材无一不是纤细轻盈的。

由此可见,唐代很可能并不是以胖为美,而那些支持的观点也根本经不起推敲,再加上没有文献可以证明唐代的“以胖为美”的审美观,这一观点很可能是错误的。

而这错误的根源,就是苏东坡的《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因为苏东坡文名显赫,影响深远,“环肥燕瘦”遂成家喻户晓的“历史知识”。

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唐朝很可能并非以胖为美。

周玥于8月1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