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学常识: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编纂开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历时15年,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2.经、史、子、集是指什么?经部:指儒家学说。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其中,《周礼》《仪礼》《礼记》合成“三礼”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二十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的说法。

均为纪传体史书,这些史书通常被视为“正史”。

在正史之外,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唐代刘知几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史通》等也有很大影响。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

类别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收录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

收录众人作品的则称为“总集”。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梁朝萧统编的《文选》。

《全唐文》、《全唐诗》也是比较着名的总集。

3、六艺:即《诗》、《书》、《礼》、《易》、《乐》和《春秋》。

由于《乐经》不传,于是又变为《五经》。

4.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最初是由南宋朱熹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人间词话》十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间词话》十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傅雷家书》
宝玉: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 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 衫薄。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 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 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 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或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 (4)从对方角度设想的情景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赞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至,令 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 是怎样把读者带入凄美意境的。
王国维不是为了清朝死的,是为了不可再 挽回的中国古文化的消逝而死的。他是一个文 人,而且还是一个旧文人,他从小接受的思想 就决定了他不会允许这种文化这种制度在他面 前消失,他无法理解,他只有选择死来逃避, 这是他的悲哀。
自杀之迷
1927年,王国维51岁。清朝灭亡已15年之多,五 四运动也已过去8年。世事变幻,清华园内的人文景 观也为之大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衣服穿着也变 了。但是,在当时,只有两人,以其最独特的方式固 守着自己的信仰。他们留着辫子,毫无顾忌地行走于 大庭广众之下。学生们因景仰他们的人品、学识,没 有人强迫他们剪去脑后那带有特定含义的辫子。这两 人,一为梁启超,另一位就是王国维。
境界
诗词 境界
2-4则
创作方法
2则
主客体关系
3-4则
造境 写境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齐读第二则,讨论一下你是怎样理解“造境”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
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 谥号来进行概括。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 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 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 有评价意义(褒贬性质)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 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表扬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征收赋税。雕墙:装饰墙壁。这里指修筑豪 华宫室,过着奢侈的生活。 宰夫:厨师。胹:煮。 熊蹯:熊掌。 畚:用蒲草编织的盛物工具。
晋灵公不行君道:(他)大量征收赋税,用来雕饰墙 壁(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 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 (他)就把厨师杀了,(把尸体)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 车载着经过朝廷。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 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 来的流传过程中散失了。流传至今的有《国语》 《左传》《战国策》等。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 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 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胹 ér 蹯 fán 寘 zhì 畚 běn
溜 liù 衮 gǔn 阙 quē 鉏麑 Chú ní
饮 yìn 嗾 sǒu 獒 áo 箪 dān 橐 tuó 戟 jǐ 弑 shì 诒 yí
文本疏通
逐字逐句翻译文本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 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前言《经典常谈》是一本以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为主题的选修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选取了包括《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在内的中国古代经典,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以该教材为主题,探讨学习该书的相关问题。

二、教材分析2.1 教材概况该教材共包括15篇文章,每篇文章都较为经典且有代表性,篇幅适宜,并配合注释和阅读指南,能深入浅出地传递古代经典文化,使读者轻松地掌握和理解。

2.2 内容分析《经典常谈》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这个主题,每篇文章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涵盖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人性、理念、社会道德规范等,内容十分丰富。

同时,该教材对每篇文章配有详细的注释和阅读指南,使得学生即使缺乏背景知识也能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2.3 阅读体验《经典常谈》非常适合作为选修教材使用,不仅篇幅适当,内容丰富,而且又有注释和指南辅助,使得学生的阅读体验非常好。

此外,该教材可以随时拿起来阅读,不必担心重读会出现疲劳感。

三、阅读心得3.1 论语《论语》是一部纪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而《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很多地方是有分歧的。

但是,在我的眼中,孔子是一个既聪明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他总是能够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非常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

我认为,这是我从《论语》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3.2 孟子《孟子》是一部较早的儒家经典,主要是孟子的思想和长篇的例子。

孟子充分表达了他对道德的理解和他的治国方略。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从中得到了一些防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方法。

同时,我也发现在现实中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我们需要从中学习和有所作为。

3.3 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先秦道家文化的经典著作,被誉为“道家三宝”之一。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非常深奥的文化遗产,它充满了哲学色彩,内容幽远深邃。

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道理,如对待事物的看法,对待生命的尊重等。

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下载

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下载

相关论述
现代意义
“诵诗三百,授之以 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 多,亦奚以为?”“保 天下者,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 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 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关键。
(教学提纲)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 化经典 研读》- ppt下 载【优 质公开 课推荐 】
《明夷待访录》 等。
(教学提纲)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 化经典 研读》- ppt下 载【优 质公开 课推荐 】
(教学提纲)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 化经典 研读》- ppt下 载【优 质公开 课推荐 】
课标定位 学习建议
时期 近代
文化背景与特点
代表性经典作品
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
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
课标定位 学习建议
知识与 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 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意义,学会以现 代眼光观照古代文化经典;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 与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起,构成了文化的新动向。
明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 的早期启蒙思想,出现了一批杰出 的科学家,也产生了一批卓越的科
技著作。
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早期启蒙
明清之 思潮向纵深发展,一是出现对封建

专制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一是提倡
“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
代表性经典作品
《朱子语类》等。
《焚书》《农政全 书》《本草纲目》 《徐霞客游记》 《天工开物》等。
时期 文化背景与特点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
一、课程目标 ㈠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 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 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 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 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 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 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㈡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 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 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 定基础。
⑻简释《道德经》中的“道”。 ⑼《道德经》的艺术手法浅析。 ⑽试谈老子眼中的“圣人”。 ⑾怎样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 ⑿老子对后世的影响及其这些影响产生的 原因。 ⒀试谈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 的异同。 ⒁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为什 么有必要互补? ⒂亦儒亦道的大文学家苏轼。
⒎其它教学内容或教学点的处理。 ⑴“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主要请学生读一读、译一 译,整理一下重点字词句,就文中关键 句看一看其所体现的儒、道思想。另外 还可以作为学生进行专题探究的研读资 料。
⑵“题解”、“大视野——《论中国 文化》”及“相关链接”等内容请学 生课外自读。 ⑶指导学生完成思考·讨论·练习, 不一定全形成书面作业,可以考虑以 师生共同研讨的形式完成。 ⑷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一些名句。
⒏教学建议 ⑴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确定是缓步进入选 修课程还是快步进入选修课程。 ⑵抓住一些具体的点切入展开探究活动, 面不要延展得太宽。 如:请结合课文中相应的句子谈一谈孔子 所说的“君子”和老子所说的“圣人”分 别是怎样的人,然后就君子与圣人的异同 谈儒与道的异同,并指出孔子、老子为什 么分别树立“君子”“圣人”这样的楷模? ⑶对于比较深的问题,可考虑简化处理。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读后感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读后感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读后感引言在高中阶段,我有幸能够选修中国文化经典课程,通过研读一系列的中国经典著作,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对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希望能够把这些精彩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

孔子的《论语》教给我的智慧孔子的《论语》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他对人性的洞察力。

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倡的“仁”的概念给了我很多启示。

仁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他人福祉的态度,它教导我们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让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与他人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孟子的《孟子》激发了我的人性之光《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一部分,它的内容主要是孟子的言论和思想。

通过研读《孟子》,我深刻感受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关注和对于道德的强调。

他认为人性本善,主张要发扬天性中的善良,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性中蕴含着无限的潜能和善良,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孟子还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紧密联系。

《红楼梦》带给我的思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一部分。

这部小说以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奈。

阅读《红楼梦》之后,我深深被曹雪芹的文笔所折服,也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通过对贾府的描绘,小说意蕴着封建社会阶级固化的悲剧,让我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命运束缚。

同时,小说中对于囚徒命运的描写也教导了我要珍惜眼前的时光,不要被命运所束缚,而是要积极面对生活,活出真正的自我。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之美《古文观止》是一部收录了许多古代文化经典作品的文集。

这些古文经典不仅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

第一课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经典方面的知识1、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中国古代的典籍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

由诗、书、礼、易、春秋组成的五经很早就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了宋朝有了十三经的说法,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和孟子相配研读,并为之做了详尽的注释和阐发,成为四书。

此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四书五经成了士人必读之书,这九部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史部书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

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了二十五史的说法。

这些史书沿用了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

因为大多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者得到朝廷的认可,因而又被视为正史。

除了正史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史书以及大量的野史笔记,同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等等。

子部是更大的一个部类。

先秦时候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儒家经典之外,各家都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都属于子部。

魏晋以后子部范围不断扩大,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子部书籍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

集部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

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众人作品的称为总集。

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

梁代萧统编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收录先秦到梁初一百三十多家的作品七百多篇,对后世影响很大。

还有全唐文全唐诗等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研读 汉代作品

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研读  汉代作品

二、文学成就
两汉文学,在史传文学、辞赋、 乐府诗歌方面取得较高成就。
一 史传文学
司马迁与《史记》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约前 93),字子长,西汉冯翊 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 家。
见古文学18页
司马迁 10岁迁居长安,求学于大师 董仲舒。 20岁游历长沙、九嶷、庐山、会稽, 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收集大量文史资料。 公元前108年,其父病逝。前108年, 继任太史令。
特别是其中的五言诗,为汉代民间首创, 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 式。汉乐府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 的影响。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 珠玳瑁簪,用玉绍绕之。闻君有他心,拉杂 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 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 知之。妃呼稀,秋风肃肃晨风思,东方须臾 高知之。
第二部分,从“闻君有他心”到“相思与君绝”, 写绝交。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 其灰。”当意识到自己纯真的情感被玩弄、被欺骗 时,悲伤、痛苦和愤怒撕扯着她的心,她实在难以 面对,难以承受。骤然之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 力量,悲痛的心房烧起了愤怒的烈火。花费了她满 腔热血、作为爱情信物的“玳瑁簪”,便理所当然 成了她发泄怨愤的直接对象。她毫不犹豫地把它折 断,烧毁,以示决绝。可是,这样做仍然难以消除 心头之恨,她又“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以示彻 底绝交。接着,她又咬牙切齿地说:“从今以后, 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古文学26页 掌握重点(作业题) 《有所思》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掌握重点(作业题)
《有所思》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有所思》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首著名情歌,有人 称它为爱情绝唱。它用曲折回环的笔法,生动地再 现了女主人公热恋——绝交——犹豫的恋爱历程, 有力地表达了热烈深厚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敢爱敢 恨的痴情女子形象。

晋灵公不君《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概要

晋灵公不君《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概要

士季的警示 鉏麑的自杀 赵盾的责备 灵辄的倒戈 赵穿的弑君
反面衬托
人物形象概括:
士 季:聪明善谏 侧面烘托
鉏 麑:舍生取义 提弥明:机智勇敢
忠肝义胆 灵 辄:知恩图报
赵盾
忠于君主 深得民心 知人善任
仁而下士
哪些事情正面塑造了赵盾 “古之良大夫”的形象?
骤谏灵公、谴责灵公(心忧国事、直言敢谏) 盛服将朝 (恭敬忠诚) 善待灵辄 (仁而下士) 归国主政、为法受恶 (赤诚之心) 尊重史官 (宽容大度)
使之尽把……吃完之食物,而为之箪dān盛饭的圆筐食饭 与肉,置诸之于橐tuó)两头有口的口袋,用时以绳扎紧以之与 之。既而后来与参与为成为公介铠甲, 指甲士 ,倒戟 jǐ武器以来御抵挡公徒手下的人,而因而免使…脱险之。 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 居住处,不告而顺承连词退。遂自亡也。
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 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 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 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 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 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 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 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 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 “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 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诗》曰:‘靡没有什么不有初开端,鲜少克能够 有终结束。’夫如是代词,这样,则能补过者鲜 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 依靠之。又曰:‘衮gǔn引申为穿衮服的人,借指天子, 这里指周宣王职职责有阙通“缺”,过失,惟仲山甫补 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双关语矣。”
表推测语气。”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的有效方式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的有效方式
中国古代 文化 经典研 读 的有效 方式
圃 周謇珍
内容 摘要 :历代 文化 经典在教 材 中 占有很大 比重 ,由于学生缺 乏相关背 景和知识 ,解读颇感 困难 。为 了解决这种 困局 ,教学 中要紧扣教 材进行视 频观看 、课 堂讨 论 、精 彩辩论 、文章写作 等方式 去实现有 效研

了解 “ 子 ” 是 孔 子 心 中理 想 的 君
家 、哲 学 家 、诗 人 及 其 理 学 思 想 。理学 是 中国传 统哲学 发展 的
人 格标准 ,做 一个君 子要有 几个
言故事原 意是什 么?包含 了怎样
层 次 上 的要 求 :做 一 个 善 良的
的人生哲理 ?请谈谈 你对故 事的
关健 词 : 文 化 经 典
研 读 方 式 方 法
人 教版选修 教材 《 国古 代 中 文化 经典研读》 从历 代文化经 典
论 著中选择最 具代表性 和影 响力 的章 节 ,内容涉及儒 、释 、道 三
教 的 经 典 以 及 历 史 、 伦 理 、 科 技 、文 学 等 各 个 方 面 。 由 于 教 材
化建设所 借鉴 的有益 的质 素 ,进 而对理学做 出合理 的评价 。
2 ()视频 内容 : “ 、 1 百家
解 王国维 的 “ 三境界 ”说? 在你
的学 习过程 中 ,是否 有过类似 的
体验 ?
讲 坛 ”—— 《 丹 ( 子 ) 讲 于 庄 》
座。
() 设计 依 据 : 《 文 心 2 人
认识。
最高形 态 ,也足 整个 中国传统 文 化发 展 到最 高水 平 的集 中表现 、 f 它 在 成 为 国家 的统 治 思 想 之 l J 后 ,逐渐走 向了僵化 ,成为套 在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不仅能够让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还能健全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一、课程目标1.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经典,理解古人的现实处境,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化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4.学习古代文化作品,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选文原则1.本教材主要从历代文化经典论著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既展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以及历史、伦理、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又反映思想的流变和文化的发展。

因此,书中各单元同时兼顾两条线索:一条是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第二单元以儒道发端,到第十单元的近代文化转型结束,大致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时间序列,反应中国文化由古到今的发展脉络;另一条线索则是从经典的性质着眼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

两条线索相互结合,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

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或者是为了照顾学生的接收能力,某些中国文化发展阶段上的重要著作没有过多的涉及,比如魏晋玄学的著作、清朝乾嘉时期的考据学著作等。

2.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阶段已接触过一些中国文化论著,本课程充分考虑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加深对经典论著和此前必修课所学相关课文的理解,使选修课成为必修课自然的延伸。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由司马迁撰写,以定史为宗旨,共分主纪、载记、表、书、世家、列传六部分,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有着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历史分析,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史记》主纪部分,通过编年叙事的方式,概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五帝之时”、“夏商之际”、“周室之衰”等。

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封建朝代的历史沿革,还阐述了社会制度、文化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和演进。

同时,司马迁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寻访史官、查阅官方档案、阅读各地史籍等,使得《史记》具有了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权威性。

载记部分则是对当时各国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详细记录和分析。

其中包括《吕氏春秋》、《孟子》等经典的摘录和引用,司马迁在这里既引证了史实,又插入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民的命运。

表部分则是对那些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科学家等人物的简介和评价。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司马迁让读者对他们的形象和历史地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扁鹊仲尼列传》中,司马迁对扁鹊和孔子的评价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记录,更是一种对他们思想和活动的深刻剖析和评价。

书部分也是一个重要部分,收录了各种文物、典籍、制度等的材料,如《尚书》、《周礼》等,丰富了整部《史记》的内容和价值,让读者能够掌握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历史知识。

世家和列传部分则着重记录了各个朝代的皇帝、将领、文臣等人物的事迹和经历。

不仅介绍了他们的荣辱成败,还展示了他们的性格、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等。

如《秦始皇本纪》、《韩信盗号列传》等,不仅介绍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个人故事,而且还深刻剖析了他们所处时代和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历史意义。

总之,《史记》不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深刻分析的历史著作,具有非常高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

读者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并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教案教案2010-02-25 18:24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教案教学目标:一、《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二、《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
未之有也(14)! •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 (11)壹是:一切。本:根本。 •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 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了,
那是不可能的。 •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
重视的却加以重视。厚:形容词用作动词。 • (14)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没有
• 问题探究(一) • 1、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四个步骤。 • • 2、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 3、三纲和八目是怎样的对应的?
• 3、依据第二段,谈谈你对“君子慎独”的理解 。 • 4、第三段说“修身”的关键是“正心”,请据
• 多用铺排,如第三段阐述不能端 正思想的原因及表现,从不同方 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 势;
• 语言工整, • 多用顶针排比
• 1、下列有关课文中节选内容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学》是修身治人的儒家规则,它建议人之追求与建屋 相似,须先打好基础,才能按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完成个人追求。
也。”
•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周记
• 《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 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 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仔细领悟 课文,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 提示:文章中的“慎独”、“修身”、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 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等语句 都很值得我们品味。
暗室不欺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
人的事。 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qú)伯玉一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
Chú ní
饮 嗾 獒 箪 橐 戟 弑 诒
yì n sǒ u áo dān tuó jǐ shì yí
课文预习检测
一、注音 ③鲜克有终 新鲜 ⑤不食三日 食之 二、通假字 ①而观其辟丸者 ②寘诸畚 ③衮服有阙 ④亡不越竟
④舍于翳桑 ⑥倒戟 舍其半 倒影
课文预习检测
• • • • • • 三、注意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 ① 晋灵公不君 ②晋侯饮赵盾酒 ③提弥明死之 ④食之,舍其半 ⑤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课文预习检测

• • • •
梳理故事情节
→晋灵公有不君之举 →士季进谏,灵公不改 →赵盾多次进谏 →灵公派鉏麑行刺赵盾,鉏麑自愧,触槐自 杀 • →灵公设宴暗杀赵盾,被提弥明、灵辄救下 逃脱 • →赵穿杀死晋灵公 • →史官赵盾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 一、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赵盾:忠 仁 晋灵公:不君
•思考:塑造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他们的身上体现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的代表, 体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之道, 作者宣传的是一种儒家思想.
• 三. 这些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作者是 怎样达到这个效果的? • • • • • 叙事艺术 1、语言简明,形象生动 2. 详略结合 3.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4. 情节曲折,插叙
春秋笔法
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 孔子删编《春秋》时采用的方法。 1、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 的态度。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礼法观来衡量历史人物 和事件,达到“褒贬劝惩”的目的。 3、直书 包括尊重历史真实(史实),合乎当时的伦理道德 礼法(史义),如果两者有冲突,要按当时的礼法 标准来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了解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能够识记文化经典各部分、各门类的代表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以发展的目光,有辨别地批判性地去学习文化经典,古为今用;强调自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文化经典,学会与先哲对话;学习与老师、同学、朋友等进行对话与交流;此外,“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对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

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经典常谈>》,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经典常谈》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经典常谈》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读经典品文化观当代强自信——《经典常谈》导读及学习教材分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教材内容,对其进行深入研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

《经典常谈》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叶圣陶先生的推介书籍,其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及对经典作品的系统介绍。

开展本课教学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书籍的体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语文学习兴趣,更应注重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来看,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对经典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仅仅是零碎的知识,可能在某方面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只是还不够系统。

从学习能力来看,高一学生有一定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还不够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他们能够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

从学习习惯来讲,他们习惯于先听老师讲授,再完成相关练习,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能联系已有知识,在初读经典的基础上围绕“姓氏”、“婚恋”、“修身”、“学习”四个关键词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并能表达出来。

2、思维发展与提升:找寻阅读规律和方法,提升对经典的独立分析探究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交流讨论中力求抓住四个鉴赏点,探究文化意蕴,欣赏汉字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认识学习经典的重要性,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书美和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主动传承;联系自身实际,明白为学和创业需“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借助朱自清《经典常谈》读经典,在了解《诗经》、《周易》等经典的基础上有侧重地研读。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探索阅读的门径,实现思维的提升拓展;引导学生领会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美,联系自身实际,重现其当代意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完美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完美版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文化经典
《论语》十则
名著导读《论语》
1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颁奖词】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 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 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 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 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 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 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1、回顾课本,记忆知识要点。

2、明确考纲要求,熟悉试题类型。

3、领会命题意图,掌握解题思路。

4、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真题回放】
(2013•湖南)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

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

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

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

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

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

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

(6分)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问”的内涵与作用。

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作用分析要与内涵保持一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

(6分)
【答案】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相关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小结:答题注意事项:
1、所谓“简要概括”就是用一两个简洁的词语或短句来表达。

2、表达观点不要胡乱引申,必须扣住材料中的话来说,但不是翻译原文。

3、紧扣各家经典思想来谈。

4、联系现实,先说观点,再说理由,论据只能用概括示例,不要用详细事实。

【方法指导】
解答文化经典阅读简答题,一般要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
1.字斟酌明要旨
命题原则,其实质就是突出中心思想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

阅读文段需要逐字逐句推敲揣摩,仔细弄懂每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间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尤其要关注文段的中心句。

考生应领悟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以及思想感情,然后归纳、概括出文意。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是文化经典阅读的重点。

2.感悟整合文句意
考生必须从阅读材料中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并进行较准确的筛选梳理,根据题目要求,整合出文段中最为关键的信息。

3.寻章摘句巧表达
其实,简答题的答案可在文段中找到,只是不宜照抄罢了。

要求在已经整合文段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寻章摘句用白话文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

答题口诀:熟知孔孟思想,读懂文段意思,揣摩题干要求,选择带入比对,表述抓住中心,联系相关思想。

【复习策略】
1.回归教材,熟悉主要观点及思想体系。

2.注重联系现实,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练习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敞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的材料的空缺部分。

(2分)
颜子恶衣恶食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3分)
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练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论语·泰伯第八》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第十四》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从生产关系的转化、权力的转移上来看都与孔子所崇尚的“周礼”大相径庭。

孔子所在的鲁国早已被“三家”专权,士大夫越级行使着诸侯的权力,“三家”的家臣们也不同程度地把持着士大夫的权力,这种以下凌上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孔子希望当权者回归到自己的权力范围以内,不要越级把持不属于自己的更高权力。

而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理解是:“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

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谁的活儿谁操心,这样的话,大家合起来才是一盘棋。

“对待工作不是应该越热情越好。

无论是份内的工作还是份外工作,我们不是都应该做得越多越好。

对待工作,也有分寸需要把握。


请结合时代背景,判断于丹教授的理解是否准确并简述理由。

不准确。

孔子的意思是说,你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琢磨属于那个职位的权力!“谋”本为“谋划,谋求“,而不是“做”;“政”本为“政治,政事,政权”,而不是“工作,事”。

“谋政”,《论语》特指“谋求权力”,于丹理解成了日常泛指的“做事,工作”。

于丹抛开了历史语境,没有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孔子是针对什么政治现实才说出这句话的。

练习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学而》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
(l)简要分析上述文字中所体现的儒、道两家在对待物欲方面的不同态度。

(4分)
【答案】(1)儒家肯定物质利益是可以追求的,但是要以正当的手段来追求。

(2分)道家则认为民应该没有物质欲望,否则就丧失本性,迷失自我。

(2分)
(2)结合上述观点,谈谈你对当今社会注重物质利益这一现象的看法。

(150字左右)(8分)
答案提示:可以从赞同的角度谈,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也可以从反对的角度谈,如摒弃物欲,无欲则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