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诊疗指南
一、定义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 )是指因骨质疏松导致脊柱椎体发生变形或碎裂。

二、病因
(1)骨质疏松。

年龄增大、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等因素使椎体骨质减弱,容易发生压缩性变形。

(2)创伤。

轻微撞击或过重负重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椎体发生压缩骨折。

三、分类
(1)症状性骨折:有明显症状如腰背疼痛。

(2)无症状骨折:即早期线检查可见骨折影,但无明显症状。

四、诊断
(1)线检查:早期线可能未见变化,脊柱线3个月后可见骨质减毁或重建征象。

(2)检查:灵敏度高,能更清晰显示骨折部位变形程度。

(3)检查:对软组织损伤显示明显,但诊断骨折主要依赖线和。

五、治疗原则
(1)缓解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2)预防进一步骨折。

(3)恢复脊柱力量和功能。

六、治疗方法
(1)针对症状进行:外用止痛药、物理治疗等。

(2)治疗骨质疏松:钙剂、骨密度影响药等。

(3)严重病例外科减压或钉固定术。

(4)随访线监测治疗效果。

以上内容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初步参考。

具体应视个案进行个体化处理。

2023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诊疗指南

2023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诊疗指南

目次引言 (4)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诊疗指南 (5)1范围 (5)2规范性引用文件 (5)3术语和定义 (5)3.1骨质疏松症 (5)3.2骨质疏松性骨折 (5)4流行病学 (5)5诊断 (6)5.1诊断要点 (6)5.2病史、症状和体征 (6)5.3影像学检查 (6)5.4骨密度检查 (7)5.5实验室检查 (7)5.6鉴别诊断 (7)6中医辨证分型 (8)6.1气滞血瘀证 (8)6.2肾虚血瘀证 (8)6.3脾肾阳虚证 (8)6.4脾肾阳虚兼血瘀证 (8)6.5肝肾阴虚证 (8)7中医治疗 (8)7.1治疗原则 (8)7.2中药汤剂 (9)7.3中成药 (10)7.4中医外治法 (11)7.5功能锻炼 (12)7.6练功疗法 (13)8西医治疗 (13)8.1手术治疗 (13)8.2西药治疗 (13)9生活干预及预防再骨折 (14)9.1生活干预 (14)9.2预防再骨折 (14)引言我国是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大的国家,随着近年来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持续上升,所带来的医疗负担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临床医师对其预防和治疗做出的努力仍然不够。

中医药在此病上治疗不仅前景广阔,还易于患者接受。

但中医尚未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形成一套具有特色且完善的治疗方法。

因此通过指南的制定,建立一个完善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的中医临床诊疗标准,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制定该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对医患双方和整个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对医生而言,该诊疗指南将使临床诊疗工作规范化,易于学习推广,促进专科人才的培育;对患者而言,该常见病诊疗方案规范化将会提高疗效,减少医药费支出,减轻痛苦和预防再骨折;在该诊疗指南的制定、宣讲工作中,搭建网络和实体交流平台,促进该病的中医诊疗交流,形成可持续发展局面。

本指南在制定过程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指南制定流程以及GRADE 系列文章的方法学,考虑中医诊疗的特色以及中国实际情况的特点,本指南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考虑干预措施的利弊权衡、患者的价值观与意愿、需要的临床条件与实践中的差距、地域符合情况、医保成本5个因素。

2023版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23版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23版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一、前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

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医学界联合专家团队最新发布了2023版的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旨在规范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概述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体构架破坏、骨质脆弱、易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该病主要影响女性和老年人,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从诊断到治疗,都需要科学合理的指导。

三、诊断指南1. 临床症状: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出现骨折、身高减短、腰背疼痛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检测是老年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首选方法,可采用DXA技术进行骨密度检测。

3. 临床辅助检查:通过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蛋白等指标的检测,辅助诊断老年骨质疏松症。

四、治疗指南1.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日间充足的日光照射、适量的运动等,以提高骨密度。

2. 药物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及雌激素等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减缓骨质流失。

3. 骨折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易于发生骨折,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包括减少摔倒风险、安全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措施。

五、预防指南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病,预防尤为重要。

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搭配和适度运动,以降低患病风险。

六、结语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健康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2023版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发布,将有力地推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规范诊断和治疗,为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以上就是2023版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全面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朋友有所帮助。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

其主要特征是骨量减少、骨微体构架破坏、骨质脆弱、易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给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2022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1条

2022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1条

2022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1条临床问题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特点?推荐1: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治疗难度大(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

临床问题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推荐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症状为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可能出现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等骨折专有体征,但也有患者缺乏上述典型表现(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临床问题3: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选择哪些影像学检查?推荐3: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首选X线检查,必要时可行CT、MRI、E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骨折情况并行鉴别诊断(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临床问题4:骨密度检查是否为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必须检查?推荐4: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根据骨折的临床症状、专有体征和影像学等检查,对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建议行骨密度检查(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临床问题5: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推荐5:骨质疏松性骨折可由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等多种病因所致,必须与恶性肿瘤、结核以及能导致骨折的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相鉴别(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临床问题6: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推荐6:复位、固定、康复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治疗原则。

应根据骨折部位、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患者全身状况等进行个性化治疗(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

临床问题7:如何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推荐7:患者年龄及病史,尤其是轻微外伤后出现胸腰部疼痛、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变形或活动受限是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重要参考(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临床问题8: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推荐8: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应根据骨折的程度、症状、全身情况及患者需求等选择保守治疗、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推荐强度:GPS)。

临床问题9: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策略?推荐9: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需根据骨折类型、年龄、全身状况、预期寿命等尽早采用手术治疗(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骨质疏松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诊疗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一、概述(一)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但多见和年性。

骨质疏松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类。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年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本指南仅涉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二)流行病学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的重要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

2003年至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

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年在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

北京等地区基于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妇女脊椎骨折的患病率为15%,相当于每7名50岁以上妇女中就有一位发生过脊椎骨折。

近年来,我国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市髋部骨折发生率研究表明,用同样的美国人口作标化后1990~1992年间,北京市5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率在男性为83/10万,女性为80/10万;而在2002~2006年间,此发生率分别增长为男性129/10万和女性229/10万。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发部位。

(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一、OVF诊疗流程二.OVF诊治指南(一)临床特点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

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

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

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

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

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 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及l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尿I型胶原C端肽(U-CTX)和N端肽(U-NTX)等。

骨质疏松骨折 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 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骨折是指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常见于老年人。

其发生原因主要与骨质疏松引起骨质密度减少和骨组织结构改变,从而导致骨质脆弱和骨折易发性增加有关。

下面是骨质疏松骨折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1.病史:了解病人的个人史、家族史、药物史、饮食史等情况,特别是病人是否曾有骨折史。

2.体格检查:检查病人的身高、体重、骨骼压痛等情况。

3.骨密度检查:可以采取量子束、超声波、骨密度仪等方式测定骨密度,危险分级评估。

4.影像学检查:X线、磁共振等能够检测骨折或病变。

5.实验室检查:主要检查骨代谢指标如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等。

二、治疗1.非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的骨质疏松或骨折,可以给予药物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类药物、双磷酸盐等。

(2)康复训练:可进行康复训练,增强患者的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1)骨折复位:对于骨折复位困难的患者,可采用手术进行复位。

(2)内固定:内固定手术主要是将金属板、钢钉等置入骨内固定骨折,使其恢复正常。

(3)关节置换:对于骨质疏松引起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可采取关节置换手术,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三、预防1.饮食:建议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鱼类、肉类、蔬菜等。

2.体育运动: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体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3.避免抽烟和饮酒:长期抽烟和饮酒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加重,增加骨折风险。

4.药物预防:中度和高度危险的患者可采取药物预防,如钙剂、维生素D类药物、双磷酸盐等。

5.定期检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进行预防和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1994年)。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包括骨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指患骨质疏松症后,因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属病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的难点:①骨质疏松症患者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②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③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吸收;④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⑤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⑥多见于老年人,常伴发其他器官或系统的疾病,全身状况差,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⑦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有别于一般的创伤性骨折,既要重视骨折本身的治疗,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60岁以上人群多发。

多为轻微外伤(指平地或身体重心高度跌倒所引起的损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临床特征有:骨折的一般表现;骨折的特有表现;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 线片除有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等。

CT能够准确显示骨折粉碎的程度,并能显示椎管内压迫情况,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于发现隐匿性骨折以及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2017版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xdh

2017版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xdh

2.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 中华骨科杂志. 2008,10(28) : 875-878
药物干预
骨质疏松性骨折干预药物按照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2017版指南关于药物干预的分类和推荐意见
药物分类 基础药物: 钙剂、维生素D 抗骨质疏松药物药物: • 抑制骨吸收类药物: 双膦酸盐类 SERMs 降钙素类 雌激素 用药建议 钙剂和维生素D可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不推荐同时联合应用同一作用机制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5mg)、伊班膦酸 钠 SERMs: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降钙素:包括鲑鱼降钙素、鳗鱼降钙素等,改善疼痛效果好 雌激素: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运用 rhPTH1⁃34:促进骨形成 骨化三醇以及类似物:不推荐作为日常补充
6.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 药物治疗
7. 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再骨折风险评估及再骨折处理
8. 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与并发症预
其它内容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药物干预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更新变化”

2017版更新点:本指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干预”部分进行重 大调整,药物分类更规范、治疗原则更详细 2017版与2008版指南“药物干预”更新对比
• 促骨形成类药物 • 活性维生素D类
• 维生素K类
• 中成药
四烯甲萘醌
人工虎骨粉、异黄酮类及淫羊藿类复合物等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药物干预
指南新增: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原则

需要根据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注重个体化原则,考虑药物的适应证和禁 忌证、临床疗效、安全性、经济性和依从性等诸多因素,合理应用。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15.06.021作者单位: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1;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2;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3;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骨科4;100730北京,卫生部北京医院骨科5;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6;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7△共同第一作者通信作者:邱贵兴Email :qguixing@126.com注: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8(5):371-375.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study first reported i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2015,8(5):371-375.·诊疗指南·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邱贵兴1裴福兴2△胡侦明3△唐佩福4△薛庆云5△杨惠林6△陶天遵7△赵宇1△一、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指南所指的骨折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

(一)骨质疏松症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1.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生并发症。

2.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3.骨形成与骨痂成熟迟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4.卧床制动期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5.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6.再骨折发生率高,髋部骨折患者1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达20%。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脊柱变形:
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易压缩变形, 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 同时身长缩短。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第12页
临床表现
骨折: 普通骨量丢失20%以上时即可发生骨折。 骨折多发生于轻度外伤和日
常生活中。
脊椎、髋部、肱骨近端、桡骨远端、踝部、髌骨等部位都是骨质疏松性 骨折好发部位。 最常见部位:髋部、脊椎和桡骨远端。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诊治指南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第1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 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第2页
定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 是一个以骨量降低, 骨微结构破坏, 造成骨脆性增加, 轻易
发生骨折为特征全身代谢性骨病 (1994, WHO)
能够和其它抗骨质疏松药品联合应用。
注意补充钙剂并定时监测血钙、尿钙。
剂量和使用方法:骨化三醇 0.25-0.5ug. po . qd 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α骨化醇 0.25-0.75ug.第36页
药品治疗
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钠(福善美、固邦、天 可)
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增加骨 密度。
其它方法: SPA: 单光子 SXA: 单能X线 QCT: 定量CT
诊疗标准多采取1994年 WHO提议白人妇女骨量 诊疗标准。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第18页
骨质疏松诊疗标准
骨质疏松 骨量降低
正常骨量
同性别 同种族 健康成人
-4.5 -3.5
-2.5



-1.0
+ 1.0 (T-score)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发部位。

(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一、OVF诊疗流程二.OVF诊治指南(一)临床特点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

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

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

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

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

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 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及l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尿I型胶原C端肽(U-CTX)和N端肽(U-NTX)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指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通信作者:刘强,E⁃mail:sxdyy001@;胡永成,E⁃mail:yongchenghu@DOI: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7.01.001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阶段,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医疗花费高的特点。

而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现状是诊断率低、治疗率低、治疗依从性和规范性低。

2008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发布了《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对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及治疗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为了及时反映当今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和药物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策略,规范骨科医生诊疗行为,自2015年5月开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本领域的专家,针对原指南的不足,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指南,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对原指南进行更新。

一、定义(一)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的骨折,亦称脆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

“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指人体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创伤性骨折不同,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存在的一个局部骨组织病变,是骨强度下降的明确体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1-6]。

(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7-9]。

本指南仅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而制定。

二、流行病学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报告:全球每3秒钟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倍[1,10-12]。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它是一种常见的骨质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为了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国内多个权威学术组织联合制定了《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该指南包括以下内容: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定义和分类:详细解释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念,并根据骨折发生的部位和类型进行了分类,如腰椎骨折、髋骨骨折等。

2.诊断标准和方法:介绍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如背痛、身高减少等,以及常用的诊断方法,如骨密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3.骨折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骨折的风险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等。

4.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治疗:介绍了目前常用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治疗方法,如双磷酸盐类药物、钙补充剂和维生素D等。

5.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手术治疗: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特别是髋关节和脊柱骨折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指南详细介绍了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和手术后的注意事项等。

6.康复治疗和预后评估: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康复运动和膳食调节等方法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7.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后续管理:指南强调了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长期随访和管理,包括定期复查骨密度、评估药物治疗效果以及监测并发症等。

8.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证据和专家共识:指南的制定基于大量的相关研究和专家共识,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权威的指导,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总之,《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是一份全面、权威的指导文件,对于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应根据指南的建议和要求,制定个体化的诊疗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是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领域的权威指南,是指导临床医生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治疗和预防的重要依据。

该指南于2024年发布,其中包含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全面内容。

下面将对该指南进行解读。

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根据指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表现包括身高减少、背痛、体位性脊柱变形等。

而影像学检查主要是通过骨密度检测(如DEXA)和骨折类型(如脊椎骨折)来确定。

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目标是减轻疼痛、修复骨折、预防再骨折和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的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体位矫正、物理治疗、运动训练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补钙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类药物、雌激素、骨形态发生蛋白类药物等。

其中,对于高危骨折患者,强烈推荐使用抗骨吸收剂。

3.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包括非药物预防和药物预防。

非药物预防主要包括增加体力活动、改善营养、戒烟限酒等。

药物预防主要包括补钙剂、维生素D和抗骨吸收剂等。

根据指南,对于50岁以上有骨质疏松风险因素的女性和男性,强烈推荐进行骨折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中的特殊人群:指南还针对特殊人群即妊娠期、青少年、高龄等人群给出了特殊的诊疗建议。

对于妊娠期妇女,根据指南,应合理控制钙的补充,并且避免长期补充维生素D。

对于青少年,应重视骨密度的监测,并及时进行治疗。

对于高龄人群,应该进行个性化的骨折风险评估,并针对性地给予治疗和预防。

综上所述,2024年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面介绍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对于临床医生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管理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

希望通过该指南的广泛应用,能够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治水平,减少骨折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第二部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第二部分
• 已使用双膦酸盐治疗的患者,需行复杂侵入性口腔手术时,建议暂停 双膦酸盐治疗3-6个月后,再实施口腔手术,术后3个月如无口腔特殊 情况,可恢复使用
非典型性股骨骨折(AFF)
• AFF在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患者中,绝对风险非常低(3.2-50例 /100,000人年)
• 其发生可能与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疗程时长有关 • 一旦发生AFF,应立即停用双膦酸盐等骨吸收抑制剂,停药后AFF风险
药品名 适应证
鲑降钙素 NMPA批准用于预防因制动引起的急性骨丢失及创伤后痛性骨质疏松症
疗效
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低椎体及非椎体骨折风险
用法 注意事项
鲑降钙素鼻喷剂,2mL(4400IU)/瓶,鼻喷200IU,每日或隔日一次 鲑降钙素注射剂,50IU/支,50IU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或100IU皮下或肌肉注射,隔日一次
中国营养学会膳食钙参考摄入量
年龄段 <6月 7-12月 1-3岁 4-6岁 7-10岁 11-13岁 14-17岁 18-49岁 >50岁 孕早期 孕中晚期、哺乳期
膳食钙参考摄入量(mg/d) 200 250 600 800 1000 1200 1000 800 1000 800 1000
不同钙剂元素钙含量
化学名 碳酸钙 磷酸钙 氯化钙 醋酸钙 枸橼酸钙 乳酸钙 葡萄糖酸钙
元素钙含量(%) 40
38.76 36
25.34 21
18.37 9.3
• 使用活性维生素D或其类似物并不能纠正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 • 不建议一年单次口服较大剂量普通维生素D的补充
1. *引自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速查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出现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偶有过敏现象,可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确定是否 做过敏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 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原则,理想 的治疗是上述四者的有机结合。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可 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应尽量选择创伤 小、对关节功能影响小的方法,不应强求 解剖复位,而应重于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
脊柱骨折
脊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部位,胸腰 段的骨质疏松骨折约占整个脊柱骨的90%。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椎体压缩骨折 和椎体爆裂骨折。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
骨 质 疏 松 骨 折
特有表现
可出现畸形、骨擦音(感)、异 常活动。
骨质疏松症的表现
驼背、身高变矮、脊柱侧凸 畸形。
影像学检查
X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 同时可表现出骨质疏松的状况。
影 像 学 检 查
CT:能准确显示骨折的粉碎程度及椎管内的压迫情 况。
骨质 减少
正常
骨质 疏松
骨质疏松患者骨皮质的改变
严 重 骨 质 疏 松
骨质疏松患者骨小梁的改变
正常
骨质 减少
骨质 疏松
严重 骨质 疏松
骨质疏松患者骨力学改变
概述
• 骨质疏松骨折的定义:又称脆性骨折,是 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 下降,骨强度减低,收到轻微的外力即可 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的后 果。 • 常见的部位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 远端和肱骨近端。
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年龄、病史和影像学检 查。
脊柱骨折
椎体 压缩 性骨 折动 态示 意图
脊柱骨折
保守治疗:对于没有明显神经症状的胸腰段 椎体骨折,可采取非手术治疗。其治疗方法主 要是卧床休息、药物镇痛、支具外固定、抗 骨质疏松药物、腰背肌功能锻炼等。 手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应根据具体情况合 理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对于椎体压缩程度 明显(高度丢失大于1/3)、椎体后壁没有破 坏,或为多节段骨折、疼痛明显、脊髓、神 经根压迫症状突出、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 者,可以考虑微创手术治疗。经皮椎体成形 术和后凸成形术是目前建议采用的微创手术 治疗措施。
有移位的多需要手术治疗,根据情况采用闭 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或人工肱骨头置换等。
基础措施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摄入富含VitD、钙、 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避免嗜烟、 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进行适度的 肌力锻炼和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双磷酸盐:能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作 用,降低骨转换,有较强的抑制骨吸收及增 加骨量的作用。 降钙素:能适度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 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
髋部骨折
髋部骨质疏松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 骨转子间骨折,其特点是致畸致残率高、康 复缓慢、病死率高。
股骨转子间骨折有移位者可切开复位内固定, 内固定包括随内固定和髓外固定。
髋部骨折
股骨颈骨折根据患者情况可采用非手术或手 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骨折移位不明显或为嵌插骨折, 或一般情况差而无法耐受手术者,可采用非 手术治疗。包括卧床、牵引、支具固定、营 养支持等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可采用手术 治疗。包括外固定架、内固定、人工髋关节 置换等。
示。
与骨转换有关的生化检查
骨形成标志物 有总碱性磷酸酶、骨源性碱性磷酸酶、骨钙 素和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等。 骨吸收标志物 有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尿羟脯氨酸、 尿羟赖氨酸糖甙、尿中胶原吡啶交联(PYr)或I 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等。
鉴别诊断 注意与骨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等骨肿瘤 以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其他代谢性骨病 导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骨折相鉴别。
预防
危险因素: 1.主要危险因素:跌倒,低骨密度,脆性骨折 病史,年龄>65岁,有骨折家族病史。 2.次要危险因素:嗜烟,酗酒,低体重指数, 性腺机能减退,早期绝经,长期营养不良, 影响骨代谢药物使用史,类风湿性关节炎、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
预防
预防措施: 1.戒烟限酒,均衡膳食; 2.保持适度体重; 3.坚持日常适度肌力锻炼及全身平衡性于协调 性锻炼; 4.适当户外活动,增加日照; 5.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 6.预防性正确用药。
概述
骨质疏松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占90% ) 停经后骨质疏松症( I型)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II型) 继发性骨质疏松(占10%)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占90%
占10%
概述
Strong, dense bone
Fragile, osteoporotic bone
概述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 好发部位
骨折后抗骨质 疏松用药建议 SERMs:在提高骨密度、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 骨折发生率方面有良好疗效。一般剂量为雷 洛昔芬60mg/d。
锶盐:具有双重作用机制,可提高骨强度、 降低椎体及髋部骨折的风险。一般剂量为雷 奈酸锶2g/d。
骨折后抗骨质 疏松用药建议 中草药:可能对缓解疼痛、减轻肿胀、提高 骨密度等有效,可酌情选用。 骨质疏松症属慢性骨代谢病,应坚持长期药 物治疗,以治疗骨质疏松症及防止发生再骨 折。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甘肃中医学院 张华教授
概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概述 骨质疏松骨折 常原意是“骨头多孔”。 定义: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 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 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可分 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折后抗骨质 疏松用药建议 合理使用钙剂:钙吸收主要在肠道,故钙剂 补充以口服疗效最佳。适量补钙,钙需要量 为800-1200mg/d。 活性维生素D:不仅能增进肠钙吸收,促进骨 形成和骨矿化,而且有助于增强肌力,提高 神经肌肉协调性。
骨折后抗骨质 疏松用药建议 降钙素:能够提高骨密度、改善骨质量、增 强骨的生物学性能,对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 的发生率有明显作用。 双磷酸盐:可以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 低骨折风险及再骨折发生率。推荐使用的有 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等。
MRI:对发现隐匿性骨折以及鉴别新鲜及陈旧性骨 折具有重要意义。
骨密度
WHO骨密度诊断标准 >M―1SD 正常 M―1SD-2SD 骨量减少 M―2SD 骨质疏松症(根据诊治的要求分为轻、 中二级) M―2SD 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症 注:峰值骨量(均值为M):不同种族、 性别、地区的应有不同的峰值。
骨折可能发生于: 咳嗽打喷嚏时、弯腰抱 起小孩时、屈身捡拾东西时、 回头转个身时。一般骨量丢失20% 以上时即发生骨折。脊椎压缩性骨折约有20%-50% 的病人无明显症状。
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 既要重视骨折本身 的治疗,也要积极治疗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⑴骨质疏松骨 折患者长期卧床制动,会加剧骨质疏松症;⑵骨 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复位困难;⑶内固定 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 ⑷骨折愈合缓慢,易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⑸ 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风险增大;⑹老 年人群常合并其他部位或系统疾病,治疗易发生 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性;⑺致残率、 致死率较高。
不同年龄女性 骨密度
不同年龄男女 骨密度比较(mg/cm2)
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骨矿物质成分的测定 1. 血清总钙和游离(离子钙)钙 2. 血清无机磷 3. 血清镁 二、尿骨矿物质成分的测定 1. 尿钙 2. 尿磷 24小时尿钙 、空腹2小时尿钙 、空 腹晨尿钙。结果用钙/肌酐比值表 3. 尿镁
药物治疗
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包括对钙调 激素的影响、对破骨细胞刺激因子的抑制及 对骨组织的作用,仅适用于绝经后女性患者。
甲状旁腺激素:具有促进骨形成、增加成骨 细胞分泌胶原、促进基质形成及基质矿化等 作用。
药物治疗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骨的作用在于 针对雌激素受体发挥类似雌激素样作用,抑 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该药仅限于绝经后女性患 者。 锶盐类:在抗骨吸收的同时也有促进成骨的 作用,有助于恢复骨转换的动态平衡,可改 善骨质量,提高骨强度,降低椎体和髋部骨 折的风险。
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质疏松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常 累及关节面,骨折愈合后易残留畸形和疼痛。 治疗多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外 固定。手法复位宜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及 正常的掌倾角和尺偏角。 对粉碎性骨折、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手 法整复不满意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
无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方法为颈腕吊带悬吊、贴胸位绷带固定或肩 部支具弧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