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一)英国教育的发展1.《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进入20世纪,英国加强了地方教育的管理。

1902年,英国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

法令的主要内容有:(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2)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3)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况,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2.《费舍教育法》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

法案的主要内容有:(1)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2)地方当局为2-5岁儿童开设幼儿学校;(3)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实行免费,禁止雇用不满12岁的儿童做童工;(4)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进入这种学校的年轻人(14-16岁)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教学和体育训练。

《费舍教育法》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

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哈多报告》1924年,英国政府任命了以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负责对英国的全日制小学后教育进行调查研究。

委员会在1926年至1933年间提出了三次《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一般称为《哈多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有:(1)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

外国教育史 7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外国教育史 7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2)明治维新时期:1871年建立文部省,1872年8月,颁布了日本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主要的改革措施有:①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效法法国建立大学院和大学区);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③聘请西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来日工作,并且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出国深造;④大力发展示范教育,培养师资(1872年建立日本第一所师范学校,1874年在东京建立了女子师范学校;1875年又在地方建立师范养成所培养小学教师);⑤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877年建成东京大学);
(5)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对 5~12 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2.洛克论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教育体系的人;
(1)教育的认识论基础:“白板说”,“感觉说”,“经验说”;
(2)教育的作用、目的和途径: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不仅要有健壮的身体,还必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绅士教育不能靠学校教育,而是需要通过家庭教育;
(3)1782年成立国民学校委员会;1786年,该委员会颁布《国民教育章程》;
2.乌申斯基论教育——“俄国教师的教师”、“俄国科学教育的创始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把教育分成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两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应该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祖国命运与个人结合起来;教育应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3)绅士教育的内容:①健康教育或体育②德育(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③智育(洛克尤其强调两点: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课件

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课件

(三)高等教育
▪ 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建——洪堡 ▪ 首先,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提出了学术
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 其次,聘请既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又有教学技能
的教授。费希特被选为柏林大学的首任校长。 ▪ 再次,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认
为大学的职能是探索真理、创造知识。 ▪ 降低神学的地位,将哲学提高到与法学、医学同
A 激发必须以天资为基础
B 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止不前
3.自由自主
第斯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者 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 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从外部只能受到激发。”
A.人必须主动掌握知识,占有知识
B.天资的发挥与教育的实施均须注重个人自由自 主的发挥,必须注意个人自主学习的进行。
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是人们发 展能力和力量的胚胎。 A 每一个新生儿都具备人类的普遍天资 B 儿童无论在身体还是智力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C 人的天资是随时间连续不断的发展的 D 教师不能过早或者过晚激发天资
2.教育(变可能为现实)
天资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激发(教育、 外部条件)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是互相联 系的
7.在特殊能力方面
▪ 教师首先应具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凡是会 想不会表达,主要是思想不清”,“说话简洁的 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 其次要有出色的教学能力,教学“不是传授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是激发、启迪和活跃”,“学生只 要有了这种活跃的情感,教师就不必额外督促学 生好好学习”。
➢ 为此,第斯多惠提出教学要变换花样,“花样翻新是 生活的调剂”;教师要活泼,要“兴致勃勃地(而不 是矫揉造作地)和儿童打交道”;要充分发挥个性, “教师的人格会给教师带来威望、权力、影响和力 量”。

19世纪欧美和日本教育

19世纪欧美和日本教育
(三)中等教育改革 (四)高等教育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
瓦特发明蒸汽机
外国教育史
19世纪英国实行贝尔、兰卡斯特导生制 外国教育史
19世纪英国教育普及的背景
一、产业革命为英国教育普及奠定了坚实的 物质基础 二、先进的教育思想为英国教育普及奠定了 丰厚的思想基础 三、社会教育运动的广泛兴起与持续高涨
四、国家逐步介入教育,加速了初等教育的 普及

三、赫胥黎论教育 (一)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二)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
外国教育史
第四节 19世纪的美国教育
简要了解独立战争以后至20世纪初叶
的美国教育的变革情况
重点掌握公立学校运动、赠地学院的
创办及美国地方分权制教育体制的确 立
外国教育史
第四节 19世纪的美国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贺拉斯· 曼(美国公共教 育运动之父)建议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自19 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美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公 立学校运动。
2. 自我完善:意味着一个人的发展应 该是和谐的 (1) 和谐是针对全人类而非个人而言
(2) 和谐是针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的统一 而言的
外国教育史
三. 1.
教学论 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1) 相辅相成(不可能截然分开)
(2) 二者有主次之分,形式目的应该 在教学中占首位,是最后的目的。
外国教育史
2.教学原则
外国教育史
补充:19世纪英国教育普及的经验
一、教育普及是世俗的,公益性的,排除了宗 教因素,确立了国家主导。 二、教育普及的最终保障是推行法律上的教育 普及。 三、教育普及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 四、各种进步教育思想与实践积极影响了英国 教育普及进程。 五、教育普及是一向浩大工程,需要调动各种 社会因素积极参与。 外国教育史

19世纪的日本教育 演讲稿

19世纪的日本教育 演讲稿

• •
进步意义
19世纪的日本教育摆脱了幕府时代封 建教育的束缚,在明治政府的积极参与下, 同法国颁布一系列教育改革法令,成功地 实现了对封建教育的改造,近代学制基本 定型,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促使日本 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一个进步 较快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双刃剑
• 优点:结合本国实际,善于吸收他国先进 科学技术及成功的教育实际经验。 • 缺点:没有清醒的认识所表现出来的浓厚 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一定程度上 导致了后来走上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道路。
2.外因
美国用大炮打开日本大门
①1853年,美国柏利率舰 队抵日,威胁幕府,先后 签订《日美亲和条约》、 《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②俄、荷、英、法也迫 使日本缔结不平等条约。
后 果
日本的民族独立受到威胁,有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3.前提
“从尊王攘夷”到武装倒幕
大政奉还 1867年 鸟羽、伏见战役 1868年 幕府统治被推翻
《学制令》
1872年政府颁布《学制令》,该《学制令》 涉及学区、学校、教员、学生和考试等规则,以 法国的教育制度为蓝本,参照英国、荷兰、德国、 美国等国的教育制度,兼顾国学和汉学的意见, 试图贯彻“和洋结合”的兼容并包精神。这是日 本近代教育改革的开端。 《学制》强调学问是 “立身”、 “治产”、 “兴业”的唯一手段, 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色彩。
3、武装倒幕 的胜利
前提条件
1.内因
落后的封建幕府统治 阻碍 19 世 纪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中 叶
导致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① 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天皇是精神上的最高权威。 ②闭关锁国,封建落后。 ①江户、大阪、京都称为三都 ②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产生新兴地主。 ③长州、萨摩、佐贺等部分 大名也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 ①商人、资本家、新兴地 主迫切要求摆脱封建束缚。 ②一部分大名因经营工商 业,也有改变现状的要求。 ③武士因物价上涨而破产 没落,转为反幕府的力量。 ④农民和城市贫民7年东京大学的成立 为开端,后又另设庆应、早稻田、京都、东 北、九州、北海道等几所大学。

第十四章19世纪欧美教育20150512

第十四章19世纪欧美教育20150512

内容 每乡设立一所初等 小学,每个城市设 立一所高等小学, 地方有权征收特别 税,若经费不足, 国库补给。各省设 立师范学校规定教 师工资最低限额。
影响 这法案颁布 后,那一时 期小学和师 范学校数目 大增,从 1836起还设 立了女子小 学。
意义 《基佐法案》推动 了法国初等教育的 快速发展,也为这 一时期的法国教育 发展提供了强有力 的法力保障。推动 了法国初等教育和 师范教育的发展。 为法国初等教育的 发展指明了方向, 并且为法国国民教 育的发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二、涂尔干论教育
• 埃米尔· 杜尔凯姆(1858年-1917年),又译为涂尔干, 迪尔海姆,法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 主要著作是《自杀论》及《社会分工论》 ,《教育与社会 学》
理论家可能全然没有实践技能,把一个班交给蒙田或卢梭,就不是明智之举。
• (一)论教育功能——人的社会化 • 培养人才,整合社会,集体意识。培养个人使其 具备作为社会成员与特定群体成员所必须具备的 身心状况。 • (二)论道德教育 • 道德与宗教分离,进行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唯理 教育。 • 道德教育时机在小学阶段,任务是把社会群体的 道德价值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规范。 • (三)论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关系 • 依赖性
第二节 19世纪的法国教育
• 一、教育发展概况 • (一)确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 拿破仑出台了《关于帝国大学的政令》,规定 设立帝国大学负责帝国的公共教育事务。 • 1833年《基佐教育法》 •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 初等教育呈现阶段性的特点,获得快速发展。 • 1882年颁布《费里法案》,确立了国民教育义 务、免费、世俗化三项原则。
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发展性教 学原则
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课程标准

外国教育史课程标准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一、基督教的演变和基本教义
二、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
三、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四、经院哲学和教育
第二节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一、宫廷学校
二、骑士教育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起源的历史条件
二、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方式、阶段和地理趋势
三、中世纪大学的类型及特点
四、大学与外部的关系
五、大学的内部组织与管理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3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介绍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学习本章应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历史影响。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掌握宗教改革的意义及宗教改革时期主要教派的教育活动。理解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意义及对近代教育的影响。
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参考书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张斌贤:《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宝星:《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节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三、道德教育
第三节 赫尔巴特的课程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二、统觉与课程
三、儿童发展与课程
第四节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一、“教学进程”理论
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2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重点介绍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学习本章应掌握拜占廷帝国所创建的世俗教育与教会教育体系,了解拜占廷帝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掌握阿拉伯文化教育发展的概况,认识阿拉伯文化教育在东西方文化教育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

第十四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要点

第十四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要点

(一)论教育功能
• 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 促使个体所隐藏并竭力想要表现出来的 能力得到显示 • 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能力, 进行代际间的传递
(二)论道德教育
应在小学阶段这一最佳时机,培养儿童 具有“社会人”所必备的道德品质。即 把社会群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内化为个体 的道德行为规范。
(一)论教育目的与课程

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与五种活动相应的五种类型的课程: 第一类,生理学和解剖学 第二类,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 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 第三类,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第四类,历史 第五类,文学、艺术
(二)教学原则与方法
•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 儿童所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 历史人类的教育一致 •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
•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 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 重视实物教学
解读《教育论》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 • 提出教育预备说 •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二)智育
• 教育必须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
• 教学原则和方法
(三)德育
• 提出德育的原则
三、赫胥黎论教育
(一)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大部分学校和所有大学所提供的教育, 仅仅是一种狭窄的、片面的和实质上无 教养的教育。
(二)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
1. 科学教育包括:
自然科学
能提供科学方法上的训练
2.如何进行科学教育: 第一,恰当地选择论题 第二,注重实际的教学 第三,训练一些有实际经验的老师 第四,安排充裕的时间
• 遵循自然原则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4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4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圣才出品】

7.于 1872 年颁布,规定 6~14 岁的 8 年初等教育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案是( )。
A.《福斯特法》 B.《普通学校法》 C.《费舍法案》
4 / 47
圣才电子书

D.《基佐法案》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答案】B
【解析】1872 年,德意志帝国颁布了《普通学校法》,规定 6~14 岁的 8 年初等教育
集中的城市成立了新大学。这些新大学的共同特点是::私立、招收学生无教派及性别限
制、采用住宿与走读两种制度、重视科学、数学与商业科目。进入新大学的学生多为工商
业资产阶级子弟。在新大学运动的推动下,牛津、剑桥大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增
设近代科学专业,重视自然科学教学等。
3.斯宾塞的《教育论》是由四篇论文汇集而成的,其中不包括( )。 A.《智育》 B.《德育》 C.《体育》 D.《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答案】D 【解析】斯宾塞是 19 世纪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理论家。 1861 年他出版了《教育论》,主要由《智育》、《德育》、《体育》、《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四 篇论文汇集而成的。
要原则,普遍要求大学能研究、教授新课程。加上古典大学对非国教派教师的排斥,形成
建立新大学的思潮,当时许多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非国教派人士、重视科学发展的世俗学
者、以及一些工业资本家中的开明人物都有这种愿望。在此背景下,英国开展起了“新大
学运动”。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工业繁荣、文化
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八年制的国民学校是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机构。法令还对国民教育
的形式、内容和课程设置都作了具体规定。到 19 世纪后,德国基本上实施了 6~14 岁儿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复习要点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复习要点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第一节英国教育的发展(2★简答)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巴尔福教育法》:进入20世纪,英国加强了对地方教育的管理。

1902年,英国颁布了《巴》。

主要内容:(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2)规定地方教育当局应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中等学校的权利;(3)地方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的意义: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为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为后来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和中等管理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二、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费舍教育法》: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

主要内容:(1)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2)地方当局为2-5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学校;(3)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4)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14-16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等教育的变化1.《哈多报告》,主要内容是:(1)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2)儿童在11岁后所受的各种教育均成为中等教育;(3)为了使每个儿童进入最合适的学校,应在11岁时进行选择性考试。

该报告中心是强调教育是一个连续过程,可分小学、中学两阶段,提出了初等教育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分流,这对英国教育有重要影响。

2.《斯宾斯报告》,根据初级技术学校增加的实施,把《哈多报告》的双轨改变成三轨,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

3.《巴特勒教育法》:也称《1944年教育法》,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提出。

主要内容:(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2)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4)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极其重要的法令,形成了初、中等和继续教育衔接的教育制度,扩大国民受教育机会,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世纪日本的教育

19世纪日本的教育

乡学
1. 专为大藩领主的支系及家臣子弟所设,教育程度 逊于藩学
2. 为平民子弟所设,条件简陋,类似于寺子屋
明治政府相当重视初等普及教育
• 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设立了小学代替了寺子屋 与乡学;实施八年制的的义务教育,四四分段 —过于理想化
• 1879年颁布的《教育令》,初等教育的年限被缩至四 年
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始于明治维新时期的 教育改革
奠基:
•昌平坂学问所 •和学讲习所 •开成所 •医学所 •讲武所 •军舰操练所 •兰学塾(庆应义塾)—1858年福泽谕吉创办
开端
•新大学的创办以1877年东京大 学的成立为开端,后又另设庆应、 早稻田、京都、东北、九州、 北海道等几所大学
•这些大学为日本实现工业化培养 了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
•中央集权式的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 —延续实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日
明 •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文部省,加强 治 对教育事业的的领导与管理 维 •1872年颁布《学制令》,确立了日本的教 新 育领导体制,即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
•1879年颁布《教育令》,废除大学区制,
后 改行美国式的地方分权制 •1880年底修改《教育令》,纠正它过于自 由化的倾向,重新恢复实施大学区制
第十四章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 日本的教育
第六节 19世纪的日本教育
明治维新
1、幕府封 建统治的衰 落
(1868年)
•森严的等级
制度
•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形成
1、政治
•人民的反抗
2、经济
2、西方列强的 入侵 —外因
3、教育
3、倒幕派的胜利
4、军事、 文化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德国 1.几乎没有专门的师范机构,
英国 1.一开始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担
任教师,教会学校则一般由僧侣担任 教师。2.非国教派信徒兰卡斯特和国 教派传教士贝尔各自创立了“导生制 ”。3.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凯·沙图华兹。以个人名义创办了一 所旨在培训贫困儿童教学的巴特西师 范学院,也称圣约翰学院。1844年, 该学校转由全国贫民教育促进会管 理,主要致力于制造业和采矿区地区 培养师资,成为英国师范教育的开端 。
导体制
的形成
和演变 俄国 1.1649年颁布《会典》。
2.1786年,俄国颁布了第一个《国民 学校章程》。3.1802年,成立教育部 。4.1817年,成立了“宗教事务与国 民教育部”。5.1835年,沙俄政府颁 布了新的《大学规程》。6.19世纪60 年代,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点,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沙俄政府废 除了农奴制。
堂,高等教育也不架设贵族和上层阶 作主要是组织考试和授予学位。2.大学 洪堡德在费希特等人协助下创建了柏林
级的特权,广大资产阶级子弟拥有了 开始朝着适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需要的 大学;教育目的是大学应该在学术研究
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在新大学运 方向发展。如语文成为了独立的专业, 方面有所建树,从而为国家发展创建出
传和识字教育,免费入学。4.1833年 关的知识。此外,还规定必须经过专门 堡德按照人文主义思想对各级学校进行
英国政府通过第一个工厂法。5.1870 训练,得到国家证书后,才可重任教师 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5.1854年,
年教育署长W.F.福特斯提出了《初等 。2.1881年~1882年,法国教育部部长 普鲁士颁布了一个教育法案。6.1872年
俄国 1.1632年成立的基辅莫吉拉学

19世纪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

19世纪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

19世纪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布日期:2009/10/8 17:32:00 来源:作者:点击:90719世纪,英、法、德、俄、美、日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

这一时期,这些国家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要求的政治家、教育家,他们对教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当然,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教育发展的进程是各有特点的。

第一节英国教育19世纪,英国的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社会背景,如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工商业界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统治阶级考虑劳动者子女的教育-19世纪,英、法、德、俄、美、日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

这一时期,这些国家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要求的政治家、教育家,他们对教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当然,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教育发展的进程是各有特点的。

第一节英国教育19世纪,英国的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社会背景,如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工商业界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统治阶级考虑劳动者子女的教育权;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产生等。

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推进了教育的变革。

一、公学改革(一)19世纪初的公学改革公学是英国教育中颇具特色的部分。

准备进公学的学生一般在8岁左右进寄宿预备学校。

13岁左右进公学。

当时预备学校和公学存在着一种“费格”制度,即低年级学生受高年级学生差使,•为高年级学生服务。

通过一年年磨炼,低年级学生逐渐登上级长、舍长或竞赛队长的地位,开始享有服饰、胸章等方面的特权,并可差使低年级学生为自己跑腿服务。

学生忍辱负重,养成坚韧、自信、冷静、可靠的性格特征,成为“公学人”(PublicSchoolMan)。

公学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17-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洛克、斯宾塞、涂尔干、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17-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洛克、斯宾塞、涂尔干、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二、17—19世纪的法国教育
Radom text here
(一)17—18世纪中期的法国教育 1.天主教会的教育活动 2.新教教会的教育活动
(二)18世纪中后期(大革命前后)法国的教育 (三)19世纪的法国教育
1.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2.初等教育的发展 3.中等教育的发展 4.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涂尔干的教育思想
德行重于学问。
2. 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
斯宾塞的一生正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期。1840年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生产蓬勃发展,经济空前繁荣,跃居世界工业化国 家之首。
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尤为突出,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校教育也不例外。在此之前,英国固守古典主义教育的传统,自然科学被 排斥在课堂之外,重文轻理现象极为严重。
涂尔干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使人“社会化”。
*论教育功能
(1)教育促使年轻一代实现系统的社会化,促进个人实现由“个体我”到“社 会我”的转变; (2)教育促使个体的潜能得以显现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个体遵守社会秩 序、服从政治权威等品质; (3)教育还可以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进行代际间的传递。
第二节
{ 17-19世纪欧美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家 和日本的教育}
一、17—19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17—19世纪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1.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导生制) 2.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公学) 3.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4.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确立
(二)洛克与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Radom text here
1.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2.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作业
阐述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评述19世纪科学教育思想。
试述19世纪美国公立教育运动及其代表 人物的有关观点。
参考书目
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 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 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版,
•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 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 重视实物教学
解读《教育论》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 • 提出教育预备说 •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二)智育
• 教育必须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
• 教学原则和方法
(三)德育
• 提出德育的原则
重视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的平衡
第四节 19世纪的美国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 • 学区制的兴衰 • 州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 • 联邦教育机构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公立教育运动的兴起推动了美国初等教 育的发展: • 建立地方税收制度 • 强迫入学 • 免费教育
(三)中等教育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文实中学是中等教 育的主题,19世纪下半叶,公立中学逐 步取代文实中学。
三、第斯多惠论教育
(一)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 天性或天资
• 教育 • 自由自主
(二)论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
(三)教学论
1. 形式教学和实质教学 形式教育:能力 实质教育:知识
讨论题
教学是以发展智力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
2. 教学原则
(三)论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教育学对社会学有明显的依赖性
第三节 19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国家逐步干涉教育
• 1833年,首开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干预教 育
• 189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贝尔—兰卡斯特制
《福斯特法案》/ 《初等教育法》
1870年通过《福斯特法案》:
(五)论师范教育 • 贺拉斯· 曼十分重视教师的培养,认为这 是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 提倡设立师范院校培训未来教师
第五节 19世纪俄国的教育
乌申斯基论教育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对 社会的整个历史产生良好而有力的影响。
• •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论教学 • 在教学目的上,批判了形式教育论者与 实质教育论者的片面性; • 在课程设置上,反对古典主义者的观点, 强调实科课程的作用。主张把古典课程 和实科课程结合起来; • 教学中必须遵循一些教学原则,并论述 了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三)论道德教育
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
(四)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 • 广义的教育学与狭义的教育学
• 提出德育的方法
(四)体育
• 要求重视儿童的饮食营养和衣着
• 加强儿童的运动 • 防止儿童用脑过度
讨论题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是什么关系

两个经典命题: “教育为生活作准备” (Education as the Preparation of Life) -----斯宾塞 “教育即生活”(Education as life) ------杜威
(1)文实中学 富兰克林与1751年在费城首创文实 中学,但到18世纪末,它的发展缓慢。 (2)公立中学 美国第一所公立中学于1821年在波 士顿创立。公立中学的发展是公立教育 运动在中等教育领域的延伸。
(四)高等教育的发展 • 办学形式上,以私立为主体,私、公兼 有。 • 高等院校数量大增,但规模较小。 • 农工学院兴起。 • 取法德经验,建立学术型大学。 • 女子进入高等院校。
• 国家对教育由补助权与监督权; • 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 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 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 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立公立学校,每周 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 额不受限制; • 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的分离。
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标志国民初 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一)论教育功能
• 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 促使个体所隐藏并竭力想要表现出来的 能力得到显示 • 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能力, 进行代际间的传递
(二)论道德教育
应在小学阶段这一最佳时机,培养儿童 具有“社会人”所必备的道德品质。即 把社会群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内化为个体 的道德行为规范。
请评述大学的三大职能。
美国大学是如何学习国外的,简述它的 大学发展史。 (教材pp.394-395)
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以美国为例, 展开论述。 如何理解教育现代化?
谢谢!
一、柏林大学
创建时间:1810
创建人:洪堡
办学思路:
享有充分的自治权
聘请资深教授 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费希特论国民教育
(一) 论国民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 只有通过新教育培养全新的完人,民族 才能振兴。 • 道德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论国民教育的途径 国民教育包括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两部 分; 教育过程中,主张把智育和德育结合起 来; 知识和能力上,强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 力; 教学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的方法。
• 建议成立教育系
• 重视师范教育,撰写《师范学堂草案》
第六节 19世纪的日本教育
福泽谕吉论教育 (一)论教育的作用 提高国民素质,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及 国家观念,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二)论智育
• 智育实施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习者的 智慧水平,并进而提高个人思考事物、 分析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
三、赫胥黎论教育
(一)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大部分学校和所有大学所提供的教育, 仅仅是一种狭窄的、片面的和实质上无 教养的教育。
(二)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
1. 科学教育包括:
自然科学
能提供科学方法上的训练
2.如何进行科学教育: 第一,恰当地选择论题 第二,注重实际的教学 第三,训练一些有实际经验的老师 第四,安排充裕的时间
(三)中等教育改革
• 文法学校 • 公学(九所)
• 汤顿学校委员会报告
(四)高等教育的发展
(1)新大学运动
(2)大学推广运动
二、斯宾塞论教育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 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 和教育家。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一。
代表作: 《教育论》(Education: Intellectual, Moral and Physical,1861)一书包括 《什么知知最有价值?》、《智育》、 《德育》和《体育》。
• 遵循自然原则
• 遵循文化原则
• 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 • 直观教学原则
(四)论教师 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 自我教育
• 有崇高的责任感 • 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第二节 19世界法国的教育
一、教育概况 帝国大学 《基佐法案》
《费里法案》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二、涂尔干论教育
迪尔凯姆(1858-1917)
(一)论教育目的与课程

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与五种活动相应的五种类型的课程: 第一类,生理学和解剖学 第二类,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 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 第三类,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第四类,历史 第五类,文学、艺术
(二)教学原则与方法
•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 儿童所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 历史人类的教育一致 •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
• 在智育的具体实施上,认为应以西人为 师,相学生传授一些社会生产实际联系 紧密的经世致用之学。
(三)论德育
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在学校实施的 同时,还必须由学校协同家庭、社会的 方方面面来共同实施。
(四)论体育 福泽谕吉对体育极为重视。认为体育活 动的开展方式本无定法,各国应按照本 国的传统及习俗,选择合适的方法。
第十四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 和日本的教育
内容
19世纪的德国教育 19世纪的法国教育 19世纪的英国教育 19世纪的美国教育 19世纪的俄国教育 19世纪的日本教育
(一)高等教育
在19世纪,对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最有 影响的时1810年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
第一节 19世纪的德国教育
二、贺拉斯· 曼论教育
(一)论教育作用与目的 教育的作用: 1、是共和政府继续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保 证; 2、是维持现存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 3、是使人民摆脱贫穷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目的:
教育应当培养社会需要的பைடு நூலகம்种工作者。
(二)论教育内容
体育 智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宗教教育
拓展知识点
论述19世纪德国教育站在世界前沿。以 洪堡、赫尔巴特、第斯多惠、福禄贝尔 为例(教材p.352)。 以柏林大学为例,阐述如何看待大学的 教学和科研职能? (教材p.357)
结合范海斯的教育思想,如何理解“威 斯康星理念”?(教材p.394) 梳理大学服务理念在美国大学的发展史。 (教材p.3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