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传播》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知识要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知识要点总结(全册)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知识要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带的振动: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你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3、吹笛子时是笛子内部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2、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固体传声效果最好,其次是液体,气体最差。

3、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因为真空中不能传声。

4、“土电话”的声音传播过程是:话筒(空气)→电话线(棉线)→听筒(空气)→人耳三、人耳的结构和功能1、人耳的结构(1)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

耳郭负责收集声音。

(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等,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zhēn] 骨和镫[dèng]骨。

鼓腊是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边缘固定在骨上,外耳道与中耳以它为界。

经过外耳道传来的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动。

(3)内耳:内耳结构复杂,包括耳蜗和前庭等。

耳蜗可以把声波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前庭可以使人体保持平衡,是平行器官。

2、人耳中见声音的过程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3、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听诊器前端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膜腔,体内声波鼓动膜腔后,听诊器内的密闭气体随之振动,而塞入耳朵的一端,由于腔道细窄,气体振动幅度就比前端大很多,由此放大了患者体内的声波振动。

四、不同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2020年版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归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讨:实验一:探讨物体是怎样发作声音的实验材料:橡皮筋、钢尺。

实验步骤:(1)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力揉搓橡皮筋,轻轻弹拨橡皮筋,窥察橡皮筋是不是发声,和发声时的现象。

(2)轻轻拨动钢尺,使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拨动橡皮筋可以使橡皮筋发作声音,发作声音时可以窥察到橡皮筋和钢尺在震惊。

实验结论:物体经由过程振动发作声音。

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步骤:(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闹钟的声音。

(2)请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抓挠,比较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和不贴在桌子上时听到的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在将音叉浸入水中,听听音叉的声音。

实验现象:(1)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听不见闹钟的声音。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比不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清晰。

(3)将击打后的音叉触及水面,窥察到水面有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发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经由过程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小学科学教版版四年级上册全册分单元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教版版四年级上册全册分单元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用同样的力击打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小音叉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大音叉振动的慢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3、用不同的力击打同一个物体,轻轻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弱,重重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强。

4、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5、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6、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7、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例如锣面虽然停止敲击,但是锣面还在振动,)。

8、声音有强弱、高低、长短的不同。

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9、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字母dB表示。

10、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字母Hz表示。

它表示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11、小常识:①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②振动的物体有松有紧,(如:橡皮筋)紧的声音高,松的声音低。

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如:橡皮筋)用力拨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③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如:琴弦)细的声音高,粗的声音低。

④振动的物体有长有短,(如:钉子)短的声音高,长的声音低。

⑤振动的物体有大有小,(如:碗)小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

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知识点超全整理全册根据经验总结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复习提纲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为分贝。

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音高的单位为赫兹。

4、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声音能在固体(桌子)、液体(水)、气体(空气)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6、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7、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震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

耳朵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8、保护我们的听力的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控制发声源、限制传播过程、保护耳朵。

Q:看下面这张图,同学C在写字,同学A和同学B都能听到同学C写字的声音。

请问:(1)同学A和同学B谁更快听到同学C写字的声音?为什么?答:同学A更快听到。

因为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气体(空气)快。

Q:完成下图 Q:为什么道路的两边种树有什么作用?答:1.降低噪音2.净化空气3.增加绿化Q:电视遥控上的音量键调节的是电视声音的(A)。

A.强弱B.高低C.高低和强弱Q:耳朵中将声音转化为振动的部位是( C )A、耳蜗B、听小骨C、鼓膜Q:古代人们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马群到来。

运用的原理是: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 B )A、慢B、快C、一样C1。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4.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5.有些乐器是通过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的;6.单簧管和萨克斯的声音是演奏者将一个叫哨头的薄片顶在嘴唇上发出的。

7.像一些哺乳动物也是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的。

8.狗,猫和马可以不转动脑袋,只是根据声音来的方向转动耳朵就可以听见声音。

4.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短的。

5.振动物体有粗有细,粗的与细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细的。

6.振动物体有大有小,大的与小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小的。

7.振动速度有快有慢,快的与慢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快的。

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个一个地方的。

2.铝箔木尺棉线和尼龙线传播声音的效果(铝箔最好,木尺其次、尼龙线第三、棉线第四)3.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它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4.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5.月球上人们听得到声音吗?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6.人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耳道传递声音到内耳,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7.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

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

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9土电话和听诊器分别是利用什么来传播声音的?答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听诊器是通过连接着的胶管声音到耳朵里的。

3.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有可能出现听力问题。

简答题:1.、人们控制噪声的方法?控制发声物体的音量、植树、做防护屏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个振动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把振动传递给耳蜗,耳蜗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在把信号传递给大脑,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3.我们身边有哪些噪音?我知道的噪音有:汽车喇叭声、纺织机器的轰鸣声、轮船的汽笛声以及街上的叫卖声等4.减小噪音一、声源处减弱二、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接收处减弱方法:1、密闭声源,在声源处建造隔声墙,防止噪声直接向外传播。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鹏乌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拨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第一课听听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 ,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

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 ,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5、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单位:分贝(dB)★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单位:赫兹(HZ)。

他表示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运用:1、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 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2、拨动皮筋,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3、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粗与细比较,哪个音高?细的。

例如:拨动琴弦时, 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4、振动的物体有厂有短,长与短比较,哪个音高?短的。

例如: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5、同样的力去击打不同的音叉,声音的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大音叉音低,小音叉音高。

6、不同的力去击打同一个音叉,声音的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量不同,用力大的声音强,轻轻击打声音弱。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 ,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2、尺子伸出桌面越短, 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 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五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变弱或者消失。

说明声音能在空气里传播。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会听到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

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会发生振动。

再将音叉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说明声音能在水里传播。

5、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6、玩“土电话”的时候,声音能够通过线绳传播。

“土电话”运用的是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7、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

8、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这是为什么?
太空中没有空气等物质,是真空的,而声音需要借助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才能传播,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9、声音的传播记录表。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复习一、填空: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如44O),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敲击音叉时,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2、用相同的力气击打长短不同的三枚钉子,(短)的钉子发出的声音最高。

3、在“哆”、“来”、“咪”三个音阶中,最高的音是(咪),最低的音是(哆)。

4、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用刚击打过的音叉轻轻地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在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音叉振动)产生的,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用力弯曲钢尺,钢尺没有发出声音,这是因为钢尺没有(振动)。

6、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常见的物体中,受到敲击时发出的声音(高)的是:水少的杯子、紧的橡皮筋、短的尺子、小的铁钉、细的琴弦。

即它们受到敲击时振动的快。

7、用不同的力气去敲打同一个鼓,鼓皮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会不同。

用力敲鼓,鼓皮振动的幅度(大),鼓的音量(强);轻轻敲鼓,鼓皮振动的幅度(小),鼓的音量(弱)。

8、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得紧,声音就高,拉得松,声音就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

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试管,水越满,听到的声音越低;而用嘴对着试管吹气,水越少,听到的声音越低。

原因是:敲击试管时,振动的物体是玻璃和水,水越多,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

吹试管时,振动的物体是空气,空气越多,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知识点)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知识点)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知识点)
1、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4、实验
实验过程:
(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
内,观察能否听到闹铃的声音。

(2)用抽气筒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
渐抽出,仔细倾听,观察我们听到的声音
是否发生变化。

(3)将玻璃罩内抽至接近真空状态,
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声音分析与结论:
开始能清楚地听见闹钟的声音,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弱。

玻璃罩内接近真空状态时,就无法听见闹钟的声音了。

实验结论:
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后,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将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你看到水面,(A.迅速上升 B .溅起水花 C .没有变化),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

当用手用力捏住发声的音叉两端,音叉发出声音(填“会”或“不会”),因为音叉不再。

6、声音的传播记录表:。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7.“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声音知识要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声音知识要点总结(全册)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
2.研讨一:人耳结构和功能?鼓膜的作用?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外耳的功能:(聚集并传播声音。)
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中耳的功能:(产生并传达振动。)
2.通过探索也发现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效果最好是在固体中传播、最差是在气体中传播。
3.研讨一: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借助了什么?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2.研讨二: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敲击鼓面,鼓发出声音,鼓面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鼓面,鼓就停止发声了,纸屑也不再跳动,这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研讨三: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是空气在振动。
4.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叫作声带。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音高越高。发生时,把手轻轻放在喉结处,就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要点
(一)呼吸与健康1.感受我们的呼吸
1.参与呼气管有(鼻腔、口腔、气管和肺)等。
呼吸: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膈肌向下,胸腔(扩张),腹部收缩,肺变大。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膈肌向上,胸腔(收缩),腹部放松,肺变小。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

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一、概念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音叉上的字母代表(音调),数字代表(音叉每秒钟振的次数)。

2、我们周围的声音在(强弱、高低、长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3、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对声音进行分类,描述和记录。

4、我们说话时能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即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5、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它是(鼓膜),在(耳朵里)。

6、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7、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物体产生(振动)才有声音,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8、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 声音(越弱)。

所以音量跟(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有关系。

音量单位是(分贝)或(dB)。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音高的单位是(赫兹)或(Hz),它表示的是(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10、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长短)(松紧)(粗细)有关。

(紧、短、细)的物体振动(快),所以发出的声音(高);(长、松、粗)的物体振动(慢),所以发出的声音(低)。

1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声音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12、(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13、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但是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不同的)。

声音在铝箔、棉线、尼龙线、木制米尺这四种物质中传播效果最好的是(铝箔),其次是(木制米尺),再次是(尼龙线),最差的是(棉线)。

2020秋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附复习要点-《声音》

2020秋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附复习要点-《声音》

第一单元《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我们一般用来高、低、强、弱描述听到的声音。

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3、当我们听到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后,仔细发现这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随之消失。

4、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用同样的力击打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我们发现:大小音叉都会产生振动,发出音高不同的声音,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5、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就是振动。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说话时,手摸到喉头感觉手很麻,这是因为喉头的声带在振动。

6、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都是指音量。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7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8、物体尺子的快慢受伸出桌面的尺子长短的影响,尺子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尺子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9、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个一个地方的。

10、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里都可以传播。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11、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2、请你把从耳廓到大脑,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排列在下面的括号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第三单元《声音》知识整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第一课《听听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用同样的力击打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4、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6、声音有(强弱)、(高低)的不同。

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7、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字母(dB)表示。

8、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字母(Hz)表示。

9、小常识①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②振动的物体有松有紧,(如:橡皮筋)紧的声音高,松的声音低。

③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如:琴弦)细的声音高,粗的声音低。

④振动的物体有长短有短,(如:钉子)短的声音高,长的声音低。

⑤振动的物体有大有小,(如:碗)小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0、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11、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一、声音的产生一、填空:1、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我们可以通过(敲)、(拍)、(抖)、(摇)等方法使保鲜袋发出声音。

3、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有(吹口哨)、(拍手)、(跺脚)、(说话)、(敲腿)等。

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

(发现尺子在颤动,并发出声音。

)2、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

(发现豆子在跳动,鼓发出声音。

)3、空瓶里放些盐,吹瓶口。

(发现盐粒在跳动,瓶子里的空气发出声音。

)4、用手摸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终止发音后,你感觉有什么变化?(发声时,手感觉到麻,停止发声后,手不麻了。

)5、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答:音钹振动时,手有点麻,按住后,不麻了;音钹也不发出声音了。

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6、通过以上实验,你能找出声音产生的原因了吗?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一、填空:1、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固体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向四周传播的。

3、“伏罂而听”的意思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二、实验回答:1、当把烧瓶中的空气抽走后,再要烧瓶里的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答:不能听到铃声。

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按照声音的效果从好到差进行排序。

答:沙子传声最好、其次是水、最差是空气。

3、做一个“土电话”,拉直棉线轻轻说话,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答:声音由空气——棉线——空气——人耳。

4、怎样可以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答:办法有:装满豆子、装满水、轻轻摇、瓶子外面包厚毛巾等。

三、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填空:1、人是这样听到声音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2、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1、音叉是一种( )仪器,用来( )和( )。

音叉上有( )和( ),字母代表的是( ),数字代表的是( )。

2、一个物体在( )的作用下,不断( )做( ),这种运动称为( )。

3、声音是由物体( )而产生的。

4、声音的( )可以用( )来描述。

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

音量的单位是( )(dB )5、声音的( )可以用( )来描述,( )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 );物体振动的越( ),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6、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当( )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 ),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7、声音能在( )、( )、( )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8、耳朵由( )( )( )三部分组成。

耳廓的作用是( )。

耳廓的作用( ), 耳道的作用( ), 鼓膜的作用( ), 听觉神经的作用( )。

声音大时,鼓膜振动得快,声音小时,鼓膜振动的慢。

鼓膜很薄,如果外界声音特别大时,会使鼓膜穿孔.9、( )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 )或( )。

11、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变轻地方法:( )。

12、人们生活中减少噪音的方法:14、应用题: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就( ),拉得松,声音就( );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就( ),轻轻拨,声音就( )。

14、什么是振动物体?答:( ),这个物体就是振动物体。

15、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 )而产生的。

17、怎样描述音高?答:( )。

音高的单位是( )(Hz )它表示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18、伸出桌面的尺子的( )。

23、( )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20、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答:( ) 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21、怎样避免听力受到伤害?答:( )戴上保护装置。

22、在古代战场上,没有现代一些设备,想早点知道大批敌军来临,你有什么办法?你的科学依据是什么?答:( )24、( ) 里面就成了 真空 .由于缺少声音传播所需要的 物质,所以听不到声音.25、在月球上,没有 空气 ,即没有( ) ,宇航员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使用 ( ) 设备.26. 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时,回引起水的 振动 ,这说明( )是可以传播 .27. 从听诊器中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 和 ( ) 传播 .28. 正在游泳的人引起水的 振动 而发声,这主要是因为( )能传播声音.29. 声音能在 ( ),( ), 气体中传播.不能在 ( )中传播 .30.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 米, 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 )米.声音在铁中传播的速度是( ) 米31、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水越满,听到的声音越( )。

试验一: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通过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发出的音高的变化:我制定的研究方案: (1)、先进行预测:( )(2)、再进行实验。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厘米) 我的预测 我听到的 我看到的音高的变化顺序音高 振动的快慢 振动快慢 8 高 快 快音高的变化规律是:( )。

12 较高 较快 较快 20 低 慢 慢 实验结论:( )28、填出耳的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三单元、判断题1.耳朵可以长时间使用,所以也可以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 ) 2.噪声只会影响我们的听力,与身体健康没有多大关系。

( )3、当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短,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 )4、我们听到各种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的。

()5、物体一般都能传播声音,它们传播声音的本领有所不同。

( )6、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不看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不振动。

( )7、嘈杂刺耳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 )7、被敲打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因为音叉在振动。

( ) 9、物体发出声音的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10、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高。

( ) 11、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

()12、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系。

()答案1到5: 错 错 对 对 对。

6到10:错 对 对对错. 11到12:对对耳朵分为三部分:( )、( )( )。

外耳:( )耳道:( ) 中耳:鼓膜:将( )听小骨:( )内耳:耳蜗:( ).听觉神经:将( )传递到大脑第三单元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5、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6、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7、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8、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耳廓的作用(收集声音), 耳道的作用(传递声音), 鼓膜的作用(引起振动), 听觉神经的作用(向大脑报告信息)。

声音大时,鼓膜振动得快,声音小时,鼓膜振动的慢。

鼓膜很薄,如果外界声音特别大时,会使鼓膜穿孔.9、(过高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11、使发声罐发出声音变轻地方法:1、控制声源:轻轻的摇,慢慢的摇,把发声罐装满等2、阻碍传播途径:用手捂住,用棉花,毛巾包住等。

12、人们生活中减少噪音的方法:安装双层玻璃、安装汽车消声器。

减小喇叭的声音,多植树,14、应用题: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就(高),拉得松,声音就(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

14、什么是振动物体?答:一个物体(比如音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的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振动物体。

15、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17、怎样描述音高?答: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它表示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18、伸出桌面的尺子的长度越长声音就越低。

2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20、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答: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的周围空气发生的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耳朵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导致听觉神经的移动,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21、怎样避免听力受到伤害?答: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22、在古代战场上,没有现代一些设备,想早点知道大批敌军来临,你有什么办法?你的科学依据是什么?答:可以把耳朵贴在地上,听一听有没有从远处传来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判断了,根据的是声音可以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所以也可以在大地里传播。

24、如果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掉,里面就成了真空 .由于缺少声音传播所需要的物质,所以听不到声音.25、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即没有传播振动的物质,宇航员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使用无线电设备.26. 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时,回引起水的振动,这说明振动是可以传播 .27. 从听诊器中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和橡胶管传播的.28. 正在游泳的人引起水的振动而发声,这主要是因为水能传播声音.29.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 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0.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 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 1450 米.声音在铁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5000 米31、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水越满,听到的声音越(低)。

试验一: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通过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发出的音高的变化:我制定的研究方案:(1)、先进行预测。

随着尺子伸出桌面部分长度的变化,音高可能会怎样变化。

(2)、再进行实验。

实验前需要确定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比如8厘米、12厘米、16厘米、20厘米等;再按照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变化顺序依次进行试验。

能够听到四种不同的音高:高、较高、较低、低。

的长度(厘米) 的的音高 振动的快慢 音高 振动快慢 8 高 快 高 快 音高的变化规律是:由高到较高、较低、低。

12 较高 较快 较高 较快 16 较低 较慢 较低 较慢20 低 慢 低 慢 实验结论:尺子伸出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8、填出耳的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三单元、判断题1.耳朵可以长时间使用,所以也可以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 错 )2.噪声只会影响我们的听力,与身体健康没有多大关系。

( 错 )3、当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短,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 对 )4、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固体、液体也是能传播声音的。

( 对 )5、物体一般都能传播声音,它们传播声音的本领有所不同。

(对 )6、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不看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不振动。

(错 ) 7、嘈杂刺耳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 对 )8、被敲打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因为音叉在振动。

( 对 )9、物体发出声音的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对)10、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高。

( 错 )11、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

(对)12、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系。

(对)27、让发声罐的声音变轻的方法有哪些?答:1、控制声源:轻轻的摇,慢慢的摇,把发声罐装满等2、阻碍传播途径:用手捂住,用棉花包住,用毛巾包住等。

耳朵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 内耳。

外耳:耳廓:收集声音 耳道:传递声音到中耳中耳: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内耳: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