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
浅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

浅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心血管病是指发生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各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起搏器植入术等。
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时往往会产生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
进行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进行浅析。
一、不良情绪1. 焦虑和恐惧接受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
这些情绪主要源于对治疗过程的不了解和对治疗结果的担忧。
他们担心手术风险、治疗效果、术后恢复等问题,从而产生焦虑和恐惧。
2. 抑郁和消沉一些患者在接受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后会出现抑郁和消沉的情绪。
这些情绪可能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负面情绪、对生活的悲观态度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
3. 自卑和自妒一些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会产生自卑和自妒情绪。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加不幸,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从而产生自卑和自妒的情绪。
二、心理护理1. 科学解释对于患者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医护人员可以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解释。
他们可以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过程、风险和效果,让患者了解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2. 情绪疏导对于患者的抑郁和消沉情绪,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情绪疏导的方式进行干预。
他们可以采取倾听、安慰、鼓励等方式,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治疗过程,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3. 心理支持对于患者的自卑和自妒情绪,医护人员可以提供心理支持。
他们可以通过与患者交流、开展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调整心态,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患者的家人和社会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应该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重拾信心,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医护人员应该充分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尽快走出心理困境,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
心血管介入治疗手术的观察及护理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心血管内科 , 湖南 长沙 , 1 08 400 )
关键词 : 心血管 ; 介入 治疗 ; 护理 中图分类号: 7 . R43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6 2 3 3 2 0 )2 040 17 - 5 (0 7 0 - 7 -1 2 0
随着介入治疗广泛地应用 于临床治疗, 临床 护理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护理人员在掌 握护理专业技 能的同时 , 还要熟练掌握相应的医 学知识及操作技术 , 更好地 为患者服务。现将 中
我感觉 , 出现问题及时处理。注重与患者的沟通 :
随时安慰患者稳定情绪 , 中每做一步都与患者 术 说 明这样 做 的 目的及 会 出 现 的情 况 , 患者 获得 使
安全感 、 信赖感。
4 术 后 护 理
心电监测及护理 : 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 是介入治疗术后死亡 的重要原 因, 而持续心电监
也不能过饱 , 这样可以使患者保持一定 的体力 , 维 持正 常 的机 体 代 谢 , 利 于 防 止 或 减 少 并 发 有 症[2 1] -。对于接受冠状动 脉造 影术 的患者 , 术前 还应训练其平卧位 时作猛烈 咳嗽动作 , 以便术 中 需要时作咳嗽动作 , 促使造影剂迅速从冠状动脉
排出[ 。同时, 引 嘱患者排空膀胱。 严格常规操作 : 规范、 严密的术前准备是确保 手术成功的前提。根据介入治疗或诊断的不同目 的, 准备相应 的药品、 物品和医疗器械 , 并保持器 械性能完好 , 抢救设施配备齐全。术前 2 4h内对
收稿 日期 : 0 6—0 —2 20 8 0
南 大学湘雅 医 院开展 心血 管介入 治疗 的观察 和护 理体会 分析 总结如 下 。
患者进行青霉 素皮试 、 碘过敏试验 、 利多卡因皮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相关知识及围手术期护理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相关知识及围手术期护理一、概括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对于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定义、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应用范围。
同时本文将重点阐述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性,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护理和术后观察与护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全面了解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以及围手术期护理的关键要点,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率。
1.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重要性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是一种现代化的治疗方法,在心血管病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应用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与传统的手术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其通过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对狭窄或堵塞的血管进行扩张、疏通,达到恢复血液流通的目的,对于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抢救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其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而在此背景下,围手术期护理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高效性更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命质量,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2. 心血管疾病对全球健康的影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其高发率及死亡率给全球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城市,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饮食结构的改变、缺乏运动等),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发,心血管疾病的威胁愈发严重。
这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而且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增加了医疗成本和社会经济负担。
浅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

浅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但介入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心理反应。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重视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给予心理护理,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主要包括焦虑、恐惧、抑郁等。
首先,由于介入治疗需要插管和注射药物,患者往往会因为害怕疼痛、担心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是害怕死亡等因素产生焦虑情绪。
其次,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适感、低血压等副作用,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些都会让患者感到恐惧。
最后,由于疾病的困扰和治疗的负担,患者可能会出现抑郁情绪,对治疗和康复产生消极态度。
针对这些不良情绪,医护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首先,医护人员需要在治疗前和治疗中向患者详细解释治疗的过程、效果、风险和并发症等信息,帮助患者减轻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其次,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关注和安慰,减轻不适感,帮助患者增强信心和勇气。
最后,医护人员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情绪,同时建议患者得到心理咨询和支持。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也应当延伸到康复期。
在康复期,患者需要进行严格的药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措施,以维持治疗效果和预防再次发作。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可能会因治疗过程的繁琐、生活质量的下降以及对疾病的恐惧等原因,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心理支持和指导,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活动,并与家人互动,增强社交支持力度,以提高生活质量和预防心理不良反应的发生。
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

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
1.向患者做好术前卫生宣教,告知风险及得益。
使患者对介入治疗有较清楚的了解。
2.术前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嘱患者练习床上排尿、排便。
3.术前行手术野备皮(右上肢及会阴部);根据需要做碘及利多卡因皮试。
4.术前遵医嘱给予口服药;术前6~8小时禁食水;自左侧肢体建立静脉通路,并根据需要补液;遵医嘱术前用药,地西泮10mg肌注或苯海拉明20mg肌注。
【术后护理】
1.术后返回病室测量血压,持续心电监护24小时,密切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自下肢穿刺者还应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情况,若出现足背动脉博动消失或减弱、皮温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以免造成下肢供血不足,引起坏死。
2.伤口局部沙袋压迫,动脉穿刺伤口压迫8小时,静脉穿刺伤口压迫2小时,定时检查穿刺部位伤口情况。
3.行动脉穿刺者卧床24小时,行静脉穿刺者卧床12小时。
患者卧床期间应做好生活护理。
4.嘱患者多饮水,术后4小时排尿应>800ml,以减少造影剂对肾脏的损害。
5.常规测每日4次体温3天,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实用技术

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实用技术摘要: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护理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负责提供全面的护理和支持。
本文总结了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的实用技术,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放射线的保护和术后护理。
通过运用这些技术,护理人员能够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康复,并为治疗的成功做出贡献。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实用技术引言: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用于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和支持。
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的实用技术涉及到许多关键方面,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放射线的保护、术后护理等。
通过运用这些技术,护理人员能够确保患者的安全、舒适和康复,并为治疗的成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监测生命体征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是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
通过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潜在的并发症或异常情况。
这些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
心率是患者心脏搏动的频率,通常以每分钟搏动次数来计算。
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心电监护仪或手动脉搏触诊来测量患者的心率[1]。
正常心率范围在60-100次/分钟之间,但在心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经历一些变化。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心率的变化,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如心率过快、过慢或心律失常的出现。
血压监测是评估患者血液循环状态和心脏负荷的重要指标。
护理人员可以使用无创血压测量仪或动脉插管来监测患者的血压。
他们应定期测量血压,并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的数值。
通过监测血压,护理人员能够评估患者的循环情况,并及时发现低血压或高血压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呼吸频率是指患者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胸部的起伏或使用呼吸监护仪来监测呼吸频率。
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通常在12-20次/分钟之间。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特别是在治疗期间或术后阶段,以及在可能导致呼吸抑制的药物使用时。
浅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

浅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心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治疗常涉及介入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虽然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但也有可能造成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效应,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心理护理对于心血管病患者的介入治疗尤为重要。
不良情绪和心理效应通常包括焦虑、抑郁、心理压力、缩小社交范围以及社会和经济压力等方面。
对于心血管病患者而言,心血管介入治疗通常涉及到使用导管、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等技术,这些过程可能会带来明显的身体不适和疼痛,同时患者也面临着术后恢复、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复杂的任务和挑战。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反应,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健康。
心理护理对于帮助患者应对这些问题尤为重要。
在心血管介入治疗前,心理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家庭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症状和发病史等信息,以便为他们提供全面的心理援助。
同时,心理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教育和宣传,帮助他们了解治疗方式、风险和预防措施等信息,减轻他们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
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患者。
他们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和不适,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促进患者复原和恢复。
在术后阶段,心理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做出适当的生活方式和营养改变,监督服药进行,遵循医生的指示,以减少疾病复发和进展的风险。
总之,心血管介入治疗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心理护理在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
在治疗前、中和后,心理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宣传、支持和治疗,以便他们能够应对不良情绪和心理效应,尽快恢复健康。
浅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

浅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心血管病是一类危害极大的疾病,是由于心血管系统的发育畸形、炎症、血流动力学异常、心肌病变或肺循环疾病等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甚至延长生命。
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
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进行浅析。
一、不良情绪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首先是焦虑,患者因为担心手术过程的疼痛和风险,担心手术后的恢复和康复情况,也担心手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等,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焦虑情绪。
其次是恐惧,很多患者对手术过程可能会感到害怕,尤其是那些首次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他们可能对手术的整个过程和结果都心存恐惧。
再次是抑郁,一些长期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时会感到失落和沮丧,他们担心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角色的改变,这些都会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二、心理护理针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康复。
医护人员应该进行心理疏导,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和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真实想法,指导患者正确对待手术,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了解,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医护人员应该进行心理干预,采用各种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和抑郁情绪,如放松训练、音乐疗法、认知疗法等,让患者在手术前能够保持平静和放松的状态,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和患者的康复。
医护人员应该进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增强康复意志,从而更好地应对手术后的康复过程。
医护人员还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亲切、耐心和细心的护理服务,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关爱,从而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
心血管介入治疗心理护理【35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 松懈心理
(二)心理支持 针对松懈心理反应,护理人员要从专业知识方面简明扼要地
讲解术后康复重要性。在进行常规护理工作同时,护士仍需 加强心理护理,及时发现和改变患者一些不正确认识,向患 者强调术后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制动体位重要性。医务人员 应及时反馈诊疗结果,向患者多传达有利信息,及时有效心 理支持是保证患者早日康复重要环节。
(二)儿童患者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病情急、变化快,又不善于表达,做介入诊疗术中 要求护士要有高度责任感,机智灵敏,善于从细微变化中观 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以防止事故发 生。护士对患儿要多加鼓励,不要训斥,消除患儿恐惧感, 保护儿童自尊心,要成为患儿贴心人,博得他们喜爱。只有 护士依据儿童心理活动特点进行护理,才能引导患儿适应新 环境并顺利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介入治疗。
一· 紧张、恐惧心理
(二)心理支持 护士应热情接待患者进入导管室,协助患者消除环境对其
产生恐惧心理。护士可采用让患者放松地平卧于检查床上、 慢慢深呼吸等工作,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并主动询问患者 有无不适,适时进行心理疏导,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 采取支持性、启发性心理护理,尽力解除患者心理压力。
二· 羞怯心理
介入导管室
心理护理是指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
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
心血管介入治疗42例的观察及护理

焦作 市第二人 民 医院心 内科 ( 南 焦作 4 4 0 ) 河 5 0 1
随 着 介 入 治 疗 广 泛 地 应 用 于 临 床 治 疗 , 血 管 疾 病 的介 入 治 心
疗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科学 。心血管介 入治疗 是近 加 ~3 来发 0年
。对于接受冠状 动脉造影 术的患 者 ,
制血 管活性药物 的剂量 , 时接受 患者 的反馈 , 及 确保 术后 血压 得
到 良好 控 制 。
术前还应训 练其平 卧位时作猛烈咳嗽动作 , 以便术中需要 时作咳 嗽动作 , 使造影剂迅速从冠状动脉排 出 。同时术前 嘱患者练 促 习床上排尿排便 , 保证夜间睡眠必要 时给予镇静剂 口服 。
4 1 心电监测及护理 .
严重 心律失常及心肌缺 血是介入 治疗 术
射频消融 ( F A) , R C 2例 介入手术 治疗 成功率 10 。 0%
2 术 前 护 理
后死 亡的重要原 因, 而持续心 电监护对 预防和早期发现一些 术后 并发 症至关重要 J 。介入治 疗术后 患者 返 回病 房后 持续 心电监
患者 的注意 力 , 一 方 面也 给 患 者 以心 理 支 持 , 手术 能顺 利 另 使
进行 。
4 术后护理
本组心血 管病介 入手术 患者 4 2例 , 3 例 , l 例 , 龄 男 l 女 l 年 2 7~6 ( 8 平均 5 . ) 。其 中: 56 岁 单纯 选择 性冠 状 动脉 造影 ( C S A) 2 5例 , 皮冠状动脉腔 内成形术 ( T A) 经 P C 9例 ,T A+支架 6例 , PC
局麻下进 行 , 患者始 终处 于清醒状态 。患者 虽然 看不到手 术的情 况, 但会全力去倾 听和猜测手术 的进展情 况。因此术者之 间尽量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摘要】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
在治疗前,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符合治疗要求;治疗时,应协助医生完成手术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治疗后,应及时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护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护理人员需要有应对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保持密切关注。
加强护理研究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对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要求严格,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护理、意义、要求、前的护理、时的护理、后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注意事项、作用、研究、效果、患者、发生、结论。
1. 引言1.1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意义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意义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式,通过导管等介入器械进入心血管系统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配合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护理人员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健康状况,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
术中,护理人员紧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术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术后阶段。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在术中,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疗团队,确保手术的成功进行。
术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恢复训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意义重大。
只有加强对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才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手术过程。
1.2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要求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要求是非常严格和细致的,因为这种治疗涉及到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一丝不慎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心脏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冠状动脉造影术护理常规1、术前护理2、术后护理1、一般护理病人术后取平卧位,一级护理,带有股动脉管病人绝对卧床12-24h,肢体制动6-8h,1h后拔出鞘管,伤口沙袋压迫6-8h,伤口放置血管缝合器病人平卧4h,压迫2h,当伤口有渗血,渗液须延长卧床和沙袋压迫时间,术后30min后可进食,水,嘱病人多饮温开水,以利造影剂的排空。
每30min测血压1次,连续6次,平稳后停测,同时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监测体温,每日4次,连测3d,正常后停测。
协助好病人生活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由于病人肢体制动时间、卧床时间均较长,容易产生不舒适感,护理人员应加强沟通,做好健康教育,缓解病人的紧张心理。
指导病人如有胸等不适主诉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拔股动脉鞘管的护理拔管前行床边心电、血压监测,血压过高时不宜拔管,应先降压再拔管,协助医师准备拔管用的物品,并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和紧张心理。
对于情绪紧张者,应酌情使用镇静药,对病痛敏感的病人,拔管前给鞘管周围局部麻醉,拔管时严密监测心率,血压等变化,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倾听病人的主诉。
拔管时易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严禁双侧同时拔除动脉鞘管,一旦发生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全身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呼吸减慢,意识淡漠等表现应立即处理,使病人头偏向一侧,中流量吸氧,遵医嘱快速补充等渗盐水,症状重者可静脉推注多巴胺、阿托品,必要时静脉滴注多巴胺。
2、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很常见,多为一过性(如室早、房早、室速等),一般不产生临床后果。
但有些心律失常会产生血流动力学异常,需要积极处理,如心室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窦性停搏等。
发生原因:压力嵌顿或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痉挛。
阻塞冠状动脉,导管插入太深,阻塞圆锥支血供,造影剂注入时间过长、剂量过大,造影剂排空不畅,长时间淤滞于右冠状动脉内。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作者:章秀兰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6期摘要:社会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门新兴的治疗,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技术水准的主要标志之一。
而介入治疗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对病人的康复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护理不仅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本文分析了对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护理意义。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护理一.心血管疾病1.概念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
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1]2.常见病种常见病种有:冠心病、高血压、运动猝死、心绞痛、血脂等。
3.症状基本症状: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晕厥、疲劳。
4.易患病人群易患病人群:老年人、胖人、或是饮食不规律、喜欢抽烟喝酒、压力大的人。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为2.3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病。
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估计每10秒钟心血管病死亡1人。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我国慢病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未来10年。
《报告》披露,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其中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
2010年到2030年,心肌梗死、卒中、糖尿病的疾病负担预计增长近50%。
心血管介入术便成为了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且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介入治疗1.介入治疗是一门新兴的治疗心血管是指在某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导管或其他不开刀的方式来完成对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是一门新兴的治疗。
目前它已经成为与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内科药物治疗相并列的三大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之一。
心血管介入治疗达到了以往药物治疗所不能达到的临床效果,在一定的情况下具有取代外科手术的可能。
心血管病围介入治疗期护理

使用心电监护(注意电极一般选择贴在前额、肩和臀
部,以免影响透视图像),注意心率、心律、血压的
变化。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警惕
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导管和高压注射对比剂
对心脏的机械刺激,易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严重
的心律失常以及对比剂渗透性利尿而致低血压。因
此,应加强监护,一旦发生应对症处理,解除机械
4.心理状况 心、脑血管疾病往往起病
急骤,患者缺乏心理准备,对介入治疗的担
心和其他严重不适以及功能障碍,使患者的
心理矛盾突出,因此,介入治疗前护士应全
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提高患者家属
对疾202病1/1的/12 认识,得到患者家庭的支持也是至
6
根据其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
格、宗教信仰等个体特点,用通俗易懂的
语言解释疾病及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
性,介绍术前准备、
术中配合、术后注意点及介入治疗的相
对安全性和技术的可行性。消除患者对介
入治疗的紧张心理,以配合医师成功地实
施手术。
2.营养支持 术前增加营养可以改善患
者的贫血状况,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耐受
力,保证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指导患者
2021/1/12
7
进食高蛋白、高热能、高维生素、低脂肪,
病,如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
系统等疾病。 2021/1/12
5
3.介入治疗术的耐受性
(1)耐受良好:全身情况良好,重要脏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无器质性病变,介人治疗对全身影响较小,
稍做准备便可接受治疗。
(2)耐受不良:全身情况差,所患疾病对
全身影响明显,或重要脏器有器质性病变,
功能濒临或已失代偿,需要经积极、全面的
介入术前术后护理措施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神经、肿瘤等多个领域。
术前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介入术前术后护理措施的具体阐述。
一、介入术前护理1. 心理护理介入手术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术前准备(1)皮肤准备:手术前一日,护士根据患者腹股沟区(即大腿根部,手术穿刺部位)的毛发情况准备皮肤,确保手术部位清洁。
(2)饮食准备:术前禁食禁水4小时,如有降压药请遵医嘱常规服用。
(3)术前用药: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如抗凝药物、镇静剂等。
(4)术前检查:完成必要的术前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3. 术前指导(1)向患者解释手术过程、术后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其了解手术风险。
(2)指导患者术前适应性训练,如深呼吸、咳嗽等。
(3)告知患者术前需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紧张、焦虑。
二、介入术后护理1. 术后生命体征监测(1)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
(2)持续心电监护24小时,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并发症。
2. 穿刺部位护理(1)术后穿刺点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处沙袋压迫4-6小时。
(2)术侧下肢保持伸直制动8小时,避免弯曲。
(3)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 药物护理(1)遵医嘱给予抗凝、止痛等药物。
(2)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血、过敏等。
4. 饮食护理(1)术后即可进食,注意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难消化的食物。
(2)多饮水,尽快排出体内的造影剂。
5. 并发症观察与处理(1)出血:术后密切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如有出血,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感染: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3)血栓:遵医嘱给予抗凝治疗,观察有无血栓形成。
(4)血管痉挛: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温度、颜色、感觉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6. 活动与休息(1)术后早期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摘要】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是当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从介入治疗前的准备工作、治疗中的护理措施到治疗后的护理指导与并发症的护理应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强调了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提出了持续提高护理水平的迫切性,探讨了未来护理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内容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为提高护理水平和促进患者康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护理,准备工作,护理措施,护理指导,并发症,心理护理,重要性,提高护理水平,发展方向1. 引言1.1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概述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在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过程中,护士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操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并提供完善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和康复阶段。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手术前的准备、手术中的监护和协助、手术后的护理指导,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处理。
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护理设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护士需要倾听患者的意见和需求,提供温暖的护理环境和情感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治疗过程和康复期。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护士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细心、细致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重要性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有效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
这些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而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可以通过介入手术和药物治疗等方式迅速缓解症状,修复心血管功能,延长患者生命。
血管介入治疗病人护理常规

介入治疗病人得护理常规术前护理1.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得食物。
在食物得烹调方面尽量适合患者得口味,以增加食欲,尤其体质衰弱者,可在三餐之间增加牛奶、豆浆、鸡蛋与新鲜水果等。
2.根据医嘱指导病人做好血、尿、粪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验;协助病人完成影象学检查,如盆腔B超、MR、胸片、X光、心电图等.3.生命体征得观察:术前一天测体温、脉搏、呼吸四次,血压一次,送手术前测血压.如果体温37、5℃以上或有血压升高应及时通知医生暂缓手术,并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
4.需使用化疗药得病人,术前协助病人测量身高、体重,所得数据供医师计算病人体表面积以便确定化疗药量。
测量体重应在清晨让病人排空大小便后空腹状态下进行。
5.皮肤准备:术前一天完成沐浴、更衣、剪指等个人卫生清洁,及行手术区域皮肤准备。
备皮范围:脐部以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包括阴部。
特别要注意双侧腹股沟穿刺部位有无皮肤疾患、破损或感染。
若需要进行动脉置入化疗药盒者,备皮范围延伸至双膝关节以上大腿内侧部位。
备皮完毕用油笔在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处作标记,便于术中及术后观察。
6.药物过敏试验:进行碘过敏试验,并准确观察记录结果.皮试前护士应了解病人有无诱发碘副反应得危险因素,包括:肾功能不全、心肺疾病、糖尿病、哮喘、荨麻疹、湿疹、造影剂过敏史、其她过敏性疾病或药物过敏史等。
对有危险因素得病人,应谨慎做过敏试验.7.胃肠道准备:介入手术常规局麻,一般无须禁食,术前一天给予易消化食物,避免术中肠道内容物造成与误影。
排空膀胱:术前嘱病人小便,排空膀胱,老年人等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妇科手术病人为避免术中膀胱充盈影响手术操作,术前需留置导尿管,排空膀胱.8.术前按医嘱使用药物:例如安定、鲁米那、地塞米松、灭吐灵等。
目得就是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并预防造影剂得副反应。
若需动脉置入药盒者,在术前3-5天使用增强凝血功能得药物,以减少术中术后局部渗血。
浅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

浅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护理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是常见的治疗心脏病和血管疾病的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防疾病的进展。
然而,这种治疗也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
因此,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心理护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患者的不良情绪1. 焦虑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方法,需要进行手术或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很容易引起患者的焦虑情绪。
患者常常会担心手术的风险和后遗症的可能性,甚至会出现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
2. 抑郁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的待在医院中,脱离了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感到孤独、无助和无聊,从而引发抑郁情绪。
患者还可能会因为病情的不断变化和恶化而心情低落。
3. 恐惧患者在接受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时,会面临着术前和术中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引发恐惧情绪。
患者可能会担心手术是否成功,是否会出现并发症等。
二、心理护理1. 提供信息为了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该提前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并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让患者对手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减轻焦虑情绪。
2. 关注患者的情绪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该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果患者表现出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护理人员可以进行心理疏导、提供温馨的服务和关爱等方法,缓解患者的情绪。
3. 加强社交支持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护理人员可以加强患者的社交支持,鼓励亲友陪伴,组织患者进行休闲活动和参与康复训练等,让患者感受到温馨的关怀和支持。
4.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信念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规的治疗方法,患者应该积极面对治疗,树立正确的信念,增强信心和勇气,从而更好地应对治疗。
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制定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避免患者出现不必要的情绪。
总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也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PCI术后护理范文

PCI术后护理范文PCI(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介入手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手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和预防并发症。
下面是一份大约1200字以上的PCI术后护理计划。
1.术后第一天:-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并比较术前和术后的差异。
-监测心电图,评估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确保其清醒且反应正常。
-检查手术部位,观察是否有出血、肿胀或红热等炎症症状。
-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不适。
2.术后第二天:-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图,确保患者的健康状况稳定。
-帮助患者进行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
-提供心理支持,因为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紧张或恐惧。
-宣教患者关于恢复期的注意事项,包括饮食、活动和药物管理。
3.术后第三天:-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和手术部位的恢复情况。
-确保患者遵循医嘱的饮食要求,包括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钠的食物。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做家务等,以帮助心脏康复。
-开展必要的心脏康复方案,包括定期的体力锻炼和心理支持。
4.术后第四天至出院:-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确保患者按时服用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并对药物副作用进行监测和管理。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以帮助患者应对手术带来的心理和情绪压力。
-面对患者的饮食、活动和药物管理,并指导其如何在家中继续进行康复。
-安排术后随访,以监测患者的恢复进展和保证疾病管理的有效性。
在整个术后护理过程中,护士还需要密切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以便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和提供必要的支持。
护士还应积极协助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实施护理措施和处理紧急情况,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总之,PCI术后护理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需要护士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双腔 (A+V) D: 双腔(A+V) D: 双重 (T+I) C: 通讯遥测
P: 起搏
S: 电击 (转复/除颤)
D: 双 (P+S)
O:无
S: 单腔
202(A0/1或1/1V4)
O: 无
S: 单腔
(A 或 V)
O: 无
R: 频率调整 O: 无
O: 无
•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室率极慢引起心力衰竭、 黑矇、晕厥或心绞痛,伴有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 合征者。
• 3)反复发作的颈动脉窦性昏厥和/或心室停搏。 • 4)异位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者,应用抗
心动过速起搏器或自动复律除颤器。
2020/11/14
13
(2)临时起搏器植入适应症:
• 1)可逆病因导致的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心 动过缓,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 电解质紊乱、药物过量等。
2020/11/14
24
2020/11/14
25
2020/11/14
26
EPS—心脏电生理检查
是利用心脏电刺激 技术和记录心内电 图明确心律失常的 心病机制及其严重 程度和实施射频消 融手术前应进行的
详细检查。
2020/11/14
27
心脏电生理检查适应证
缓慢性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 指导药物治疗 指导非药物治疗: RFCA ICD PM
2020/11/14
17
冠状动脉介入术
• 冠心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是指对冠心病患者的狭 窄冠状动脉实施的经皮冠状动脉内球囊成 形术、支架置入术等冠脉内治疗的总称
2020/11/14
18
概念
• PCI术包括两大步骤: 1. 诊断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术 2. 冠脉内治疗术
2020/11/14
15
冠状动脉造影术
• 是将导管经主动脉依次选择性地送入左、 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并注射造影剂,从而 显示冠状动脉的走行和病变的一种心血管 造影方法。
• 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为可靠的方法。
2020/11/14
16
左心室造影
• 可定性判断有无心室壁运动异常,有无心 室壁瘤形成,还可借左室造影计算左室收 缩末期容量、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每搏输 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和心排指 数等,还可对室壁运动进行定量分析
20
冠心病介入治疗适应证
1. 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 NSTEMI和STEMI 2. 缺血性心肌病,经系列检查提示梗死区 有存活心肌 3. 稳定性心绞痛经正规抗缺血治疗,心肌 缺血发作频繁,或转成不稳定状态
2020/11/14
21
常用英语缩写
• CAG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 • PTCA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 Stent 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 • PCI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 LV 左心室造影
2020/11/14
22
冠脉造影术的基本过程
• 患者平卧导管床 • 选择穿刺部位---桡动脉、股动脉 • 常规消毒 • 成功穿刺血管 • 0.035’’导引钢丝引导下,送入造影导管分
别至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选择不同的体位 分别行选择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术
2020/11/14
23
PCI术的基本过程
• 0.035’’导引钢丝引导下,送入导引导管至 预行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开口,沿导引导管 送入0.014’’PTCA导丝,调整导丝使其通过 病变至血管的远段,沿导丝送球囊扩张病 变,而后置入与病变相匹配的支架。
11
起搏器植入
颈外静脉 颈内静脉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膈肌
锁骨下动脉 锁骨下静脉 头静脉
主动脉 肺动脉
肺
2020/11/14
12
1)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症
1)心脏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 房室传导阻滞、双侧分支和三分支传导阻滞、伴 有心动过缓引起的症状尤其有阿-斯综合征发作或 心力衰竭者。
9
两个导线的双腔起搏 系统
• 一根导线安置在心 房
• 一根导线安置在心 室
2020/11/14
10
北美和英国起搏及心电生理学会代码
I
II
起搏的心腔 感知心腔
III 对感知 的反应
IV 程控功能
频率适应
V 抗快速心率
失常功能
V: 心室 A: 心房
V: 心室 A:心房
T: 触发 I: 抑制
P: 频率和/或 输出程控
• PCI术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1. 单纯的球囊扩张术(PTCA),1977.9 2. 裸金属支架(BMS)置入术, 1988 3. 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 2000
2020/11/14
19
冠脉 介入 治疗
PTCA
冠脉 内支架
植入
旋切术
定向 切除术
抽吸术Βιβλιοθήκη 激光 血管 成形术2020/11/14
• 2)外科手术前后的“保护性”应用(防止 发生心动过缓)。
• 3)心脏病的诊断包括快速起搏负荷试验, 协助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
2020/11/14
14
埋藏式起搏器的安置
• 病人仰卧在造影台上,常规皮肤消毒后, 穿刺针从锁骨下静脉区(锁骨中点下方紧 贴锁骨刺入)插入静脉,然后经针头送入 导引钢丝,退出针头。将一个带有塑料鞘 的扩张管套上钢丝插入,退出扩张管。鞘 留在静脉内。送入心室电极、心房电极, 然后将鞘退出。起搏满意后固定电极导线, 固定起搏器,缝合伤口。
• 分类 临时起搏器
埋藏式起搏
2020/11/14
单腔:AAI ,VVI 双腔:DDD
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特殊
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
4
什么是起搏器
2020/11/14
5
什么是起搏器?
• 起搏器其实由两部分 组成: 脉冲发生器:一个内 含电路和长效电池, 体积较小的钛壳; 导线:一段绝缘电线
2020/11/14
6
起搏器的特征
2020/11/14
大小:如男式手表 重量:20-80克 外壳:钛金属 控制:程控仪遥控
7
起搏器类型
• 非生理性起搏器 单腔VVI起搏
• 生理性起搏器 心房起搏 DDD起搏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2020/11/14
8
单腔起搏:一根导线安置在心房 或心室
2020/11/14
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
• 常见介入治疗 • 护理
2020/11/14
2
介入治疗
• 起搏器植入 • 冠状动脉造影 • 射频消融
2020/11/14
3
起搏器植入术
• 人工心脏起搏: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脉冲电流,通过导线
和电极的传导刺激心肌,使之兴奋和收缩,从而替代正常心脏起搏点,控制 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地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