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积极的状态、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良好人际关系以及与环境保持良好适应能力的心理特质结构。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具体的说,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也不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而只是在对待环境和问题冲突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
家庭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环境,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家庭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指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形式。本文中的“家庭”是指与个人共同食宿的小家庭,其他虽然有亲缘关系,但是没有居住生活在一起的亲人,不能包含在“家庭”成员之中。本文对家庭各因素开展的调查与研究中,均以此定义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过去的研究中,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从来都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话题(,研究对象更是从中小学生发展到大学生删)。因为家庭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最直接、最具体的微观环境,是人们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虽然青少年远离家庭,但是由于中国家庭的特殊化,加上现在网络的便利和手机的普遍使用,反而使青少年与父母和家庭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家庭各方面的因素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因素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反之,不良的家庭因素则会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所以家庭因素往往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家庭自身方面:家庭结构、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教育取向;第二,家长方面的因素: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职业类型;第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一、家庭结构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和各家庭成员的总体状况。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文选取了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寄居和重组家庭结构来说明情况。
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特点,使独生子女的生长具有独特的环境,必然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相应的影响。调查发现,独生子女焦虑项均值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强迫、抑郁项均值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主要与其自身独立性差,家长过分干涉和保护的教养态度有关。
另外,家庭结构不完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他们生活在父母离异或失去其中一方的阴影之下,如果父母、学校老师不加以特别的关注,其心理必将受到伤害。许多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不良影响,单亲学生更易于形成极端人格,形成人格障碍,进入社会以后,集中表现为人格的偏离和较低心理健康水平。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抑郁方面比其他家庭表现更加显著。但是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有些却表现出比完整家庭更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于挫折的更强的承受能力,这在单亲母亲与男同学组成的家庭结构中的表现更为明显。
还有寄居家庭,重组家庭的青少年,均表现出明显的强迫和抑郁,表现在社会中,许多来自这些家庭的青少年常常在和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的亲密关系相处上有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困难与问题。寄居家庭青少年在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因子方面要高于其他家庭。
二、家庭经济压力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全面推行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中有了较大数量的贫困学生人数,经济、社会、学习、家庭各方面的压力使部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家庭贫困而导致生活困难的青少年,他们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心理上要承受着比一般青少年更大的压力感和挫折感。贫困青少年由于家庭经济力量薄弱,使得他们的需要长期处于缺乏状态,这使得压抑逐渐成为他们的一种惯性心理适应方式。他们虽然能面对困境,但又经常处于痛苦,矛盾,焦虑的情绪体验之中。家庭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不高,也令他们在心中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这些负面情绪随着贫困青少年的成长而逐渐泛化和扩展,以至于形成了稳定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另外,许多贫困生是靠亲友资助或贷款来支付学习费用的,也有点家庭是靠放弃其他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来全力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的。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仅要面对生活的困境,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家庭经济困难增加了学生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不利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品质不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大,加重了子女的心理负担。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影响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青少年在步入社会之前,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将父母教育态度分为民主、专制、溺爱和放任四种类型。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父母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其品德的形成,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这种影响对其一生的人际关系起着“定型”的作用。
民主型家庭。父母以民主的态度对子女进行教育的,一般都比较尊重子女的想法与行动,对于子女提出的问题,父母一般采取讨论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引导;并且两代人的关系比较融洽,家庭生活和睦。此类家庭的子女一般比较有主见,自信心强,性格开朗,易于为同龄人所接受。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经常交流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各方面需要和各种行为,并进行适当的奖惩。父母的温暖,理解和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专制型家庭。专制型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格,经常用命令、强迫、指责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能力、兴趣、需要的理解父母对子女多采取高压政策,子女稍有过失,就采取打骂等体罚手段。这样做的结果是子女缺乏自尊,不懂尊重他人,同时也造成子女对父母的害怕、疏远甚至厌恶等心理,缺乏家庭依恋之情。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子女不但没有和父母进行感情交流,而且有时还处在一种对立的情绪中。此类家庭的子女进入大学后,其人际关系不太好。
溺爱型家庭。溺爱型的父母用过分感情满足孩子的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百依百顺。过于保护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孩子在成长期所遇到的挫折,由于没有较多的挫折体验,这种青少年形成了在人格上的依赖性格,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到别人左右。父母对子女宠爱有加,极少管教,对优点看得很大,对缺点视而不见。面对子女不正确的思想、行为,父母为其护短,结果助长了不正确思想的进一步膨胀,其行为也往往肆无忌惮,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在这样的家庭中,由于倍受父母的疼爱,子女还容易产生“娇”“霸”二气。在学校,无谦逊礼让、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识,唯我独尊,霸气十足。
放任型家庭。放任型的父母对子女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放任孩子自己做决定而不管他们是否具备了这种能力,并且不对其作出有关思想和行为的要求。父母对子女不管不问,子女有进步时得不到鼓励,犯错误时也得不到及时的教育与引导。在这种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