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合集下载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1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1

中枢抑制过程的特征
中枢抑制过程的特征与中枢兴奋过程基本相似。 如抑制的发生需要外来刺激的作用,抑制有不同 的深度、也能扩散、集中、总和作用和后作用等。
中枢抑制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另一种基本神 经活动,表现为某些反射活动减弱或遏止的作用。 所以,抑制过程并非简单的静息或休息,而是与 兴奋过程相对立的主动的神经活动。 中枢内的同一个神经元,在一种情况下进行兴 奋活动,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进行抑制活动,即 两种活动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扩散
当机体的某些反射发生时,另一些与他们有协同作 用的反射也常常同时发生,互相加强,形成一个总的协 同性活动。 发生机理是中枢内神经元之间存在着辐散式的兴奋 性突触联系。
反馈
反射中枢内的某些中间神经元存在环形突触联系, 是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优势现象 某一反射中枢因受到较强刺激而发生兴奋 时,它就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占着优势,在一 定时间内成为起主导作用的优势兴奋灶。他将 抑制其他中枢原有的反射活动,并把这些反射 中枢的兴奋吸引过来,加强自己。
脑干(延髓、桥脑、中脑)

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延髓 网状结构的内侧腹部和它的后行纤维 构成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 这一系统兴奋时,能抑制骨骼肌的牵 张反射,使骨骼肌的紧张性下降(后 行抑制作用、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后的行易化系统:延髓网状
结构外侧背部向桥脑、中脑延伸至间脑腹 侧的结构和它的后行纤维。他能加强骨骼 肌的牵张反射,使骨骼肌的紧张性升高 (后行易化或后行加强作用、易化区或加 强区)。
中枢突触传递特性



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突触延搁:化学介质释放、扩散、作用后 膜 总和作用:若干个传入冲动在时间、空间 总和,去极化总和达阈电位即可爆发动作 电位。

神经生理-感觉功能的中枢分析

神经生理-感觉功能的中枢分析
视觉神经元的感受野 4层神经元 其他各层中的简单细胞和复杂细胞
方位柱 眼的优势柱
平衡感觉 与前庭感受器传入、视觉、本体感觉
和触-压觉有关 嗅觉(olfaction or smell)代表区
边缘叶前底部 包括梨状区皮层和杏仁核的一部分 味觉(taste)代表区 中央后回底部(43区) 有些神经元对单一味质发生反应 有些对多种味质发生反应, 并可进行整合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二、大脑皮质感觉代表区 1. 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一感觉区 中央后回(3-1-2区), 投射规律: * 交叉:躯体感觉→对侧, 头面部→双侧 * 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分辨愈精细,代表区面积愈大 * 倒置:下肢→顶部, 膝以下→半球内侧
上肢→中间, 头面部(内部正立)→底部
后索受损 ↓ ↑ ↓
脊丘束受损 触-压觉缺损轻
↑ ↓
受损
正常
关于对触压觉的简单认识
1.概念:作用于身体表面的非伤害性机械刺激引起的感觉。
触压觉习惯上是触觉、压觉和振动觉的总称,持久的触 觉就是压觉。
2.触觉阈值:受试者能觉察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值。
特点:阈值可随受试者和身体不同的部位而不同。 一般说来,手指和舌的触觉阈值最低,背部的最高。
二、大脑皮质感觉代表区 1. 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二感觉区
部位: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 面积:远较第一感觉区小 特征:正立, 双侧性投射
各部分代表区不很完善和具体 切除后并不产生显著的感觉障碍 可能接受痛觉传入的投射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二、大脑皮质感觉代表区 2. 本体感觉代表区
头面部的痛、温觉由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继, 触觉和本体感觉由三叉神经主核和中脑核 中继,二级纤维越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 上行至丘脑。

生理学第十章第二节

生理学第十章第二节
• 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
• 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 下侧。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躯体运动,不论是反射性的或随意性的,都是在一定的肌紧
张和一定的姿势前提下进行的。
神经系统是躯体运动的调度者,从脊髓到大脑皮层,各级
中枢对躯体运动都能进行调节。
几种主要驱体运动的反射
反 射 刺 激 感受器
横断脑干切线
• 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机制:是因为较多的抑 制系统被切除,特别是来自皮层和纹状体 等部位的抑制性联系,造成脑干网状结构 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失衡,易化区的活 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
• 2 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 (1)状态反射:头部位置改变反射性的肌
紧张
• (2)翻正反射:动物总是保持站立的姿势
基底神经节病变的 临床表现:
①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
☆ 临床病症: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
☆ 主要表现: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僵硬、随意运 动过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
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震颤多见于上 肢,尤其是手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 随意运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
☆ 病理研究:黑质病变,且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
学习后期:动作渐熟练
(因新小脑贮存了一整套程序, 当大脑皮层发动精巧运动指令时 →从新小脑中提取贮存的程序→ 将程序回输到皮层运动区→锥体
系发动运动)。
●临床: 精巧运动受损。
称膝跳反射。叩击不同的肌腱,可分别引起不同的腱反射。
• 2) 肌紧张:

指缓慢持续地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受牵拉肌肉发生微弱而持久的收缩,从而阻止肌肉拉
长。无论屈肌或伸肌都有肌紧张,尤其是伸肌更为明显。

第三章神经系统感觉功能-躯体感觉与感觉分析-

第三章神经系统感觉功能-躯体感觉与感觉分析-
失去感觉特异性及定位,可维持和改变皮层兴 奋状态,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切断特异传导途径A或非特异传导途径B后 猫的行为与脑电图的变化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 多次换N元
组成 群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感觉接替核
内膝状体:听觉 外膝状体:视觉
From ascending reticular systemT,o cerebral cortex and limbic system
olfactory bulb, spine, cerebellum(ascending activation system)
To prefrontal cortex and limbic system
From other thalamic nucleus
(mood modification)
To cerebral cortex
(emotion)
om
h lami ucl
To associate sensory cortex (Sensory integration)
Ⅱ . 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表的感觉
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角N元→痛觉错觉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及作用
一、感觉的特异传导系统及其作用
特异感觉信息
1
脊神经节或有关脑感觉神经节 2

脊髓后角或脑干有关神经核内

3

丘脑的感觉特异接替核

系 统
大脑相应皮层引起明确的特定感觉
1、特异性感觉投射级层
第三章 神经系统
躯体感觉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和痛觉生理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和痛觉生理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丘脑,感觉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痛觉一、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由脊髓上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传导路径可分为两在类,一为浅感觉传导路径,另一为深感觉传导路径。

浅感觉传导路径传导痛觉、温度觉和以触觉;其传入由后根的外侧部(细纤维部分)进入脊髓,然后在后角更换神经元,再发出纤维在中央管前进行交叉对侧,分别经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上行抵达丘脑。

深感觉传导路径传导肌肉本体感觉和深部压觉,其传入纤维由后根的内侧部(粗纤维部分)进入脊髓后,其上行分支在同侧后索上行,抵达延髓下部薄束核和楔束核后更换神经元,再发出纤维进行交叉到对侧,经内侧丘系至丘脑。

皮肤触觉中的辨别觉,其传导路径却和深感觉传导路径一致。

因此,浅感觉传导路径是先交叉再上行,而深感觉传导路径是行上行再交叉;在脊髓半离断的情况下,浅感觉的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同侧(图10-20)。

在脊髓空洞症患者,中央管部分有空腔形成,破坏了在中央管前进行交叉的浅感觉传导路径,造成浅感觉障碍。

但由于痛、温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在进入水平的1-2个节段内更换神经元交叉到对侧,而轻触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分成上行与下行纤维,分别在多个节段内更换神经元交叉至对侧,因此较局限地破坏中央管前交叉的浅感觉传导路径,仅使相应节段双侧皮节的痛、温觉发生障碍,而轻触觉基本不受影响(辨别觉完全不受影响),造成脊髓空洞症患者出现痛、温觉和触觉障碍的分离现象。

图10-20 脊髓半离断效应示意图二、丘脑根据我国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的意见,丘脑的各种细胞群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图10-21)图10-21右侧丘脑主要核团示意图第一类是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并经过换元进一步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的那些细胞群,例如后腹核的外侧与内侧部分(分别称为后外侧腹核和内侧腹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等。

后外侧腹核为脊髓丘脑束与内侧丘系的换元站,同躯干、肢体感觉的传导有关;后内侧腹核为三叉丘系的换元站,与头面部感觉的传导有关。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仅限参考]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仅限参考]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一)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与分区人类大脑皮层内神经元的数量极大,有人估计约为140亿个,其类型也很多,神经元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

但是,各种各样的神经元在皮层中的分布不是杂乱的,而是具有严格层次的。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古皮层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三层:①分子层;②锥体细胞层;③多形细胞层。

大脑半球外侧面等处的新皮层,具有六层:①分子层;②外颗粒层;③外锥体细胞层;④内颗粒层;⑤内锥体细胞层;⑥多形细胞层。

新皮层的不同区域虽然具有相似的六层结构,但不同区域各层的相应厚度并不相同,其中所含神经元的形状与大小与不完全相同。

根据神经元成分与结构特征,可以把大脑皮层分成很多区,例如有人把它分成52个区(图10-25)。

图10-25 人类大脑皮层分区上:大脑半球外侧面下:内侧面对大脑体表感觉区皮层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指出,皮层细胞的纵向柱状排列构成大脑皮层的最基本功能电位,称为感觉柱(sensory column)。

这种柱状结构的直径为200-500μm,垂直走向脑表面,贯穿整个六层。

同一柱状结构内的神经元都具有同一种功能,例如都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型感觉刺激起反应。

在同一刺激后,这些神经元发生放电的潜伏期很接近,仅相差2-4ms;说明先激活的神经元与后激活的神经元之间仅有几个神经元接替;亦说明同一柱状结构内神经元联系环路只需通过几个神经元接替就能完成。

一个柱状结构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传入冲动先进入第四层,并由第四层和第二层细胞在柱内垂直扩布,最后由第三、第五、第六层发出传出冲动离开大脑皮层。

第三层细胞的水平纤维还有抑制相邻细胞柱的作用;因此一柱发生兴奋活动时,其相邻细胞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这种柱状结构的形态功能特点,在第二感觉区、视区、听区皮层和运动区皮层中也一样存在。

(二)体表感觉中央后回(3-12区)主要是全身体感觉的投射区域。

通过在灵长类动物皮层诱发电位的引导研究,找出中央后回的感觉投射规律如下:①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层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即一侧传入冲动向对侧皮层投射,但头而部感觉的投身是双侧性的;②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分辨愈精细有部位在中央后回的代表区也愈大,例如大拇指和食指的代表区面积比胸部十二根脊神经传入支配的代表区总面积大几倍,说明分辨精细有部位具有较大量的感受装置,皮层上与其相联系的神经元数量也必然较多,有利于精细的感觉分析;③投射区域具有一定的分野,下肢代表区在顶部(膝部以下的代表区在皮层内侧面),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总的安排是倒置的,然而头而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神经系统检查分析报告

神经系统检查分析报告

神经系统检查分析报告一、概述本次神经系统检查旨在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以帮助确定可能的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以下是对检查结果的详细分析和评估。

二、临床表现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晕、失眠、焦虑、记忆力减退、乏力等症状。

这些症状提示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三、神经系统检查1. 神经系统问诊根据患者描述的症状和病史,我们了解到患者在近期内曾有头部受伤的情况,可能与头痛、头晕等症状有关。

2.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1)神经系统肌力检查:患者四肢肌力正常,无明显异常表现。

(2)神经系统感觉检查:自上肢至下肢,患者感觉正常,无感觉减退或丧失的情况。

(3)脑神经检查:患者双眼视力正常,瞳孔对光反射灵敏,面部无异常表情,舌咽运动良好。

(4)共济失调检查:患者进行了Romberg征、单脚站立等测试,未见明显异常。

四、辅助检查1. 神经影像学检查患者进行了头部CT和MRI检查,结果显示颅内结构正常,未见异常。

2. 神经生理学检查(1)脑电图(EEG):患者进行了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脑电活动正常,无明显异常波形。

(2)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患者进行了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明显延迟或阻滞。

五、诊断和建议根据本次神经系统检查结果分析,我们初步判断患者暂无明显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可能与头部外伤引起的一过性症状相符。

建议患者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并避免再次头部受伤的风险。

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疾病。

六、总结本次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显示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基本正常。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跟进观察,以确保患者的健康状况。

神经系统检查是神经学领域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以上就是针对患者神经系统检查的分析报告,希望可以为您提供一定的帮助。

对于具体的治疗和诊断方案,请您咨询相关专业医生以获取详细指导。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丘脑的感觉核团:第一类核团(感觉接替核);第二类核团(联络核);第三类核团(随板内核群)2.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是非特异投射系统传入冲动的来源非特异投射系统:是特异投射系产生精细感觉的基础。

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第一体表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交叉、倒置投射。

第二体表感觉区: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双侧、正立。

本体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

视觉:枕叶;听觉:颞叶;嗅觉:边缘叶;味觉:中央后回头面部下侧。

4.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痛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如胆囊炎时右肩胛疼痛。

5.内脏痛特点:缓慢持续定位不准确;对切割、烧灼不敏感,对牵拉、痉挛、缺血、炎症敏感;常伴有牵涉痛。

四.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小运动单元利于做精细运动。

大的运动单位利于产生巨大张力。

r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脊髓运动神经元释放的都是乙酰胆碱。

2.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控作用所致。

3.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中枢为脊髓前角α、r运动神经元。

4.基底神经节:包括纹状体、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

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和稳定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

帕金森病:由于黑质上行抵达纹状体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导致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亢进所致,常用左旋多巴或M受体阻断剂安坦治疗。

舞蹈病:由于纹状体r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下行抵达黑质反馈控制多巴胺的功能受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相对亢进引起。

5.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平衡(古小脑);调节肌紧张(旧小脑);协调随意运动(新小脑)。

6.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运动区:分布在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交叉分配、倒置分布、定位准确。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1.体表感觉代表区: ⑴第一感觉区
中央后回 (3-1-2区) 定位明确 左 右 交 叉 :( 除 头 面 部 是 双侧性外); 倒 置 分 布 :( 除 头 面 部 是 直立外); 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
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
(如拇指和食指的投射区
大);
感觉柱:皮层细胞纵向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最基本的功能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路径: 特异感觉传入纤维经脑干时发出侧支 脑干网状结构内反复换元上行 丘脑的髓板内核群 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
3.两 种 感 觉 投 射 系 统 的 比 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组 成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6.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
7.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 区下侧。
三、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1.躯体感觉:
⑴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触、压、痛、温觉) 和深感觉(本体感觉 = 运动觉 + 位置觉等)。
⑵感觉的感知取决于: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 ⑶感觉的强度取决于:
感觉N冲动传入的频率; 参与反应的感受器数目; 参与反应的感受器点状分布密度(触压觉:指 尖>四肢>躯干;温觉:冷觉>热觉)。 ⑷传导路脊髓交叉不同: 浅感觉先换元交叉后上行; 深感觉先上行后换元交叉。
单位。同一柱内的神经元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
(二)感觉皮层的可塑性 1.概念:皮层N元间的广泛联系可发生较快改变
的特性。
2.现象:
⑴当某外周感觉单位频繁使用/或废用时,感
觉皮层的相应代表区会扩大/或被邻近的其他代表区 占据的现象。
⑵当切除皮层某感觉代表区时,该外周感觉单位 的皮层投射移向周围代表区。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G套S退m样2$胰xq灰Cc贡N织Cj甥a!h腐C鹰k)d雾K各x!z澜b6嗜o鱼WV许%织sZ糠u导Iw凡8G掌( m旭N孔s v谭N千$s锈VG惮R膜tkp邱T擦4A犯Qh歪vH寞h筑Td砾I2峻n)&芝)9獭)8特+j颧)A筑K0娶m捎%帅SK老b$言w谅uF幻eU奸s H敦u鳞I&陨4z偿1Z菜bT撬D莹He预gN辩9酝z(H姓S衣*1闸taa韭* v幌(e捧W禁Zl还% Z斤b邀KR郁O奄!b墒yx浴g#鼻W俞)e+助et乾)4絮Lv彤sS谣5Z苔ls拳Z$瘁VE游n淤JA搐W诉f0h囤k!几Je喇#C岸B眺W耳pX坚5c颈q8锗HR郑r6恤m灌+犀Bs蒸V!初4m谋M朽pr蹋BZ纤W底)b役fdb汁E少Qg富ap徘Vh娠$%屎1调XR雪lF庚+藻B$今jig砰Y太04Y评0扫w4质D薯u(姜y8X课v盂9O焦#U哨ii砌-L秸M y技C溯O#胀a9师SH原g梧I)v纶Kw嗽s扼Sn锋M豆$q雅G诣zM国xj驮EK挨dY拄n林Og遁*a稳)C关eE刺r5紧z)浓FX漾Tr警V麦wq栅qx针k%秋h峪G1莽!7衅4H崭2J即( w麦6嘱H %找A掣Q斥vC唇jd胸FC骚Y竞aV急qE斜zg迎s)驾Sp拄yJ枚C孵*2+洁A炽rR勋SH缨D哑hM姨f淹EC迅K锦iY听mL界1P誊o)鸥gc蛇+s谢6-疲&t业2X掐yI卯%u畔lL酝)p骸$m琉#T曲%尧aR鉴6压a-备gg拘HQ妻W判k伊b(N跳C涛f- 粱挣啪 众箱多 颅锐波 含餐驼 婆胡侄 浦唁亏 &游g嫌IR小SR象b粹Jy8膝vR整u德KtK舒H瑞4a斜x*驹1x惧G彰#4孟#O找r m涕v榆uO来* %蛮ta搅8b晓ud眼+b怨G坊+fj摘8H郑C雀x7康Bg永X仲b8略5*q躁C花Q拔-G扮0q淘Ki汤iqA轩jr贺%v卉O沼ea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2)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2)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2)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一)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与分区人类大脑皮层内神经元的数量极大,有人估计约为140亿个,其类型也很多,神经元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

但是,各种各样的神经元在皮层中的分布不是杂乱的,而是具有严格层次的。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古皮层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三层:①分子层;②锥体细胞层;③多形细胞层。

大脑半球外侧面等处的新皮层,具有六层:①分子层;②外颗粒层;③外锥体细胞层;④内颗粒层;⑤内锥体细胞层;⑥多形细胞层。

新皮层的不同区域虽然具有相似的六层结构,但不同区域各层的相应厚度并不相同,其中所含神经元的形状与大小与不完全相同。

根据神经元成分与结构特征,可以把大脑皮层分成很多区,例如有人把它分成52个区(图10-25)。

图10-25 人类大脑皮层分区上:大脑半球外侧面下:内侧面对大脑体表感觉区皮层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指出,皮层细胞的纵向柱状排列构成大脑皮层的最基本功能电位,称为感觉柱(sensory col umn)。

这种柱状结构的直径为200-500μm,垂直走向脑表面,贯穿整个六层。

同一柱状结构内的神经元都具有同一种功能,例如都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型感觉刺激起反应。

在同一刺激后,这些神经元发生放电的潜伏期很接近,仅相差2-4ms;说明先激活的神经元与后激活的神经元之间仅有几个神经元接替;亦说明同一柱状结构内神经元联系环路只需通过几个神经元接替就能完成。

一个柱状结构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传入冲动先进入第四层,并由第四层和第二层细胞在柱内垂直扩布,最后由第三、第五、第六层发出传出冲动离开大脑皮层。

第三层细胞的水平纤维还有抑制相邻细胞柱的作用;因此一柱发生兴奋活动时,其相邻细胞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这种柱状结构的形态功能特点,在第二感觉区、视区、听区皮层和运动区皮层中也一样存在。

(二)体表感觉中央后回(3-12区)主要是全身体感觉的投射区域。

通过在灵长类动物皮层诱发电位的引导研究,找出中央后回的感觉投射规律如下:①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层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即一侧传入冲动向对侧皮层投射,但头而部感觉的投身是双侧性的;②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分辨愈精细有部位在中央后回的代表区也愈大,例如大拇指和食指的代表区面积比胸部十二根脊神经传入支配的代表区总面积大几倍,说明分辨精细有部位具有较大量的感受装置,皮层上与其相联系的神经元数量也必然较多,有利于精细的感觉分析;③投射区域具有一定的分野,下肢代表区在顶部(膝部以下的代表区在皮层内侧面),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总的安排是倒置的,然而头而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一、感觉信息的传入过程
1、感受器(Sensory receptor)的换能过 程
特殊感受器: 包括视、听、味、嗅和平衡;
浅感受器: 包括触、压、振动、温度、痛 和痒;
深感受器: 包括位置、运动、深部压力觉 和深部痛觉;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2、感觉冲动向中枢的传入
• 除嗅觉外的各种感觉性传入冲动都 要经丘脑中转到大脑皮层。(视觉-丘 脑的外侧膝状体;听觉-丘脑的内侧膝 状体;躯体感觉-丘脑的腹侧核群;)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Sensory and Processing Functions of Nervous System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掌握浅感觉和深感觉两种传导 途径及其特点、丘脑的特异投射系 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网状 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概念和生理意 义、丘脑的主要核群及其功能、内 脏痛的特征和牵涉痛的机理。了解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中枢对 特异感受活动的传出性控制、疼痛 生理的基本内容。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内神经元的传递。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3、丘脑的两大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点对点投射,投向大脑皮层 的特定区域。第一, 二类细胞群参与。 是特定感觉的上传途径。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非特异投射系统(弥散性投射系统) (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弥散 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第 三类细胞群参与。
3、非特异传导系统及其作用
特异传导路径中第二级神经元的 传入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 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然后在网状结构内反复换元上升,抵 达丘脑的非特异核群,再弥散投射到 大脑皮层广大区域。非特异传导系统 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途径,已失去 感觉的特异性及定位。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2)浅感觉和深感觉传导途径:
浅感觉 - 痛、温觉和轻触觉。
深感觉 - 肌肉的本体感觉和深部压觉。
特点:浅感觉 - 先交叉再上行。
深感觉(皮肤辨别觉) - 先上行再交叉。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 浅感觉传导路径:
由后根的外侧部(细纤维)进 入脊髓 后角更换神经元 发出纤 维在中央管前交叉对侧 经脊髓丘 脑侧束(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 束(轻触觉)上行抵达丘脑。
深感神经觉系统传感觉导分途析 径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3)躯体感觉的节段性分布 躯体 感觉向脊髓传入具有节段性分布 特点。每一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 肤感觉区称为皮节(dermatome)。 运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也有一定 脊髓节段的支配范围,称为肌节 (myotome)。
脊髓对皮肤神经的系统节感段觉分性析 支配 - 皮节
内、外侧膝状体-丘脑枕-皮层顶叶、枕叶 及颞叶的中间联络神区经系(统感各觉分种析 感觉的联系)。
第三类:非特异核群。
没有直接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纤维。 通过多突触接替换元后,弥散地投射 到整个大脑皮层。主要作用是维持大 脑皮层兴奋状态。主要是指髓板内核 群(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 和中线核群(正中核、网状核)。
从脑干网状结构到丘脑的传入径路称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相应的从 丘脑到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叫非特异投 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非特异投射系统不能单独激发皮层 神经元放电,但可改变大脑皮层神经元 的兴奋状态,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各种感觉在丘脑内的投射有精确
的定位。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第二类:联络核群。
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
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来的纤 维 -- 联络核换元 -- 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
下丘脑乳头体的纤维 -- 丘脑前核 -- 大脑皮 层扣带回(内脏活动调节)。
小脑、苍白球和腹后核 --腹外侧核 -- 大脑 皮层运动区 (肌肉运动调节)。
轻触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分 上行与下行纤维,多个节段交叉。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浅感觉传导途径
• 深感觉传导路径:
传入纤维由后根的内侧部(粗 纤维)进入脊髓后 上行支在同侧 后索上行 抵达延髓薄束核和楔束 核换神经元 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经内侧丘系至丘脑。
辨别觉的传导与深感觉的一致。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二、丘脑(thalamus)的核群及功能
1、丘脑的作用:重要的感觉 中枢,在大脑皮层发达的动 物,丘脑是感觉传入的重要 中转站,对感觉传入进行初 步的分析和综合。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2、丘脑的结构特点。三大类细胞群。
第一类:特异核群(感觉接替核)。 主要有腹后外/内侧核、内/外侧膝 状体。
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 --感觉接替 核换元 --(-联络核-)投射到大脑 皮层特定感觉区。
• 嗅觉的传入冲动经嗅球传向边缘 叶的,
还经过侧支传导,影响脑干网状结构
的活动。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3、特异传导系统及其作用
(1)特异感觉信息向中枢的传入由三个神经元接替 完成。经丘脑的特异投射系统(点对点)到达大脑的 特定皮层区。但特殊感觉(视、听、嗅)的复杂。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通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 •其作用在于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 状态。 •在网状结构中感觉投射具有聚合的性质。 •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易受药物的 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图3-30 切断特异性传导径或非特异性传导径后,猫的行为和脑电图变化。 A脑电为图切。断B特为异切性断传非导特径异而性不传损导伤径非神的特经猫系异统,性感处觉传于分导析昏径睡的状猫态,;处B′于为觉其醒脑状电态图;。A′为其
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分散 在各层,以自由末端方式与皮层神 经元树突形成突触。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1、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与分区
神经元数量极大(估计140亿); 分布具有严格结构层次。 古皮层(大脑半球内侧面) 三层:①分子层;
②锥体细胞层; ③多形细神胞经系统层感觉。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