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

合集下载

《茶馆》结构和语言艺术特色赏析

《茶馆》结构和语言艺术特色赏析

《茶馆》结构和语言艺术特色赏析摘要: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曾代表中国的话剧艺术到国外演出.为不同人种、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的观众所赞赏,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茶馆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它语言方面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茶馆语言结构《茶馆》是老舍1956年至1957年间的作品。

它的发表是在1957年“左”的文学思潮盛行之时。

在时代给予的逼仄的创作空间里,老舍一方面必须要遵从“文艺为政治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另一方面仍努力坚持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特长,在政治功利性与文学审美独立性之间的内在矛盾中较好地把握了话剧创作艺术的平衡。

一、《茶馆》的结构特色1.地点高度集中而时间高度分散。

《茶馆》的三幕戏都发生在同一地点,但时间却跨越了半个世纪。

可以说,《茶馆》在场景的设置上是严格遵守戏剧理论的,但在时间安排上则打破了传统理论的束缚,颇有现代派的特点。

在《茶馆》中,幕与幕之间相互独立存在,上一幕对下一幕只有淡淡的影响。

上一幕发生的尚未解决的矛盾冲突在下一幕或者不再出现,或者作为剧中人物往事的回忆而被提及。

下一幕发生的矛盾冲突,也往往在上一幕未作任何交待或暗示。

然而我们阅读或者观看《茶馆》时并没有松散的感觉,是什么东西使《茶馆》的三幕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具有完整的连贯性?除了别的因素外,地点的高度集中无疑是个重要的因素。

三幕戏发生在同一地点,抵消了时间的分散所引起的种种不利效果,从而为剧本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全剧矛盾冲突高潮迭起但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

没有集中的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又是一条人们公认的戏剧创作的规律。

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劳逊为戏剧作了如下定义:“戏剧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冲突一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或集体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在冲突中自觉意志被运用来实现某些特定的、可以理解的目标,它所具有的强度应足以使冲突到达危机的顶点。

老舍《茶馆》赏析

老舍《茶馆》赏析

1.戏剧冲突。

都是由戏剧冲突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从全局看,其中的人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冲突。

手法独一无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

表现剧情简单容易,全剧主要描写三个时期即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的变化,为人物的行为设置层层障碍,人物表现了当时所处的社会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两者相辅相成。

通过茶馆里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变化,揭示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剧中人物与人物的每一个冲突都暗示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这一特定的冲突在剧中表现为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贯穿全剧,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构成一幅巻轴画,画轴的展示即为情节的发展。

全剧相当于是通过写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面貌。

2.戏剧中的人物。

《茶馆》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大多个性鲜明,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

反映畸形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小小茶馆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其一,有“小中见大”的特色。

尽管茶馆人多,有很多三教九流,看是写的是小人物的生活,实质非然。

那一桩桩一件件带着反常滋味,也带有几分滑稽色彩的小情节,全都是荒唐年头生出来的稀奇景致。

《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他们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

我本人虽然着实去了解过老舍先生的这部作品,略知一二,可是他生活的时代与我生活的时代大不相同,所以对于他如此塑造剧中人物的性格的意指和用意本人还是不能深会,但对于剧中那点颇有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还是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发人深思。

他们的表现让我觉得人的精神危机真的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

其二,子承父业。

作品采取让丑类人物在职业上大多父子间“世袭罔替”的身份安排,都是父一辈、子一辈地连续着,透过这伙社会渣滓不但无耻而且又略微有所变化的言行,观众可以看出一些社会变化来。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老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其文学作品中,具有幽默的语言及人性化味道,受到广大读者的称颂。

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京味儿特色,其语言表达十分流畅,将北京话凝练成了文学语言,促进了我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发展。

对此,下面就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茶馆》;语言;京味儿特色前言《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性作品,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时至今日,学术界对老舍《茶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不仅体现在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上,同时也表现在其语言特色上,特别是充满京味儿特色语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感受老舍《茶馆》的文学内涵。

1.作品善用京味儿语言老舍的《茶馆》主要是对旧北京城中一个小茶馆发生的故事进行介绍,作者是以小茶馆为平台,将旧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映射出来,小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特征十分明显,如为了生存费尽心力的茶馆掌柜,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投机倒把的骗子,卖儿卖女的贫困人家,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是旧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茶馆》中,老舍用到了大量京味儿语言,其更加形象的将旧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如听天由命、安分守己、机智圆滑等,更是借助京味儿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

《茶馆》中利用的语言大多是北京口语,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上具有很大的作用。

如作品的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迟迟不肯剪掉自己的辫子“咱就把小辫儿一留,万一皇上要是给改回来呢?”这是标准的北京白话,具有浓厚的京味儿特色,形象的刻画出了旧北京生活的人物特点。

此外,在老舍的《茶馆》中,还根据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创作出了与其身份相匹配的个性化语言特点,如王利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用语十分恭顺;常四爷作为旧北京城的没落旗人,其自力更生,在语言上充满了沧桑、豪爽的特色。

2.《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2.1节律性强在作品《茶馆》中,老舍的语言契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并且语调抑扬顿挫,有很强的音乐特点,在曲艺音律性的影响下,语言更加传神,让人读来朗朗上口。

茶馆语言特色及风格

茶馆语言特色及风格

茶馆语言特色、写作风格。

1.节律感强、地道京味儿:句子短小精悍,每句话的音节组合字数较少,因此作品的语言具有较强的节律性,加之声调与语调的变化,使得人物的话语变得朗朗上口,更增添了作品语言的节律性。

例如,作品的第一幕所描写的内容发生在清朝末年,在第一幕的开头,作者就安排设计了常四爷(八旗子弟)与二德子(小小恶霸)的口角争端,如下:马五爷:有啥事好好说,别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去后头坐着去。

李三,今儿的茶钱我候啦!常四爷: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马五爷:(挡话)我还有事,再见!常四爷:(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这段话具有节奏感鲜明的音节特点,话语上抑扬顿挫,向读者展示出具有独特京味儿的语言美感,增加了人物语言的口语化程度。

2.人物语言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比如王利发是《茶馆》的灵魂人物,他的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处事的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上下应酬,左右逢源。

这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

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话。

“秦仲义: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王利发: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3.幽默寓庄于谐:幽默是本剧语言的一大特色,《茶馆》在艺术风格上,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揉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特色。

茶馆语言艺术浅析

茶馆语言艺术浅析

《茶馆》的语言艺术特色浅析桑摘要:《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茶馆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它语言方面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茶馆的语言艺术可以归纳以下几点:浓郁的地方色彩;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悲喜融合的幽默风格;善用人物语言展现命运和时代变化的特点.关键词:茶馆语言艺术个性化幽默正文: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就像是一枝傲霜的腊梅,历尽考验,越开越茂盛.《茶馆》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它的语言特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本文中来讨论以下对于《茶馆》语言艺术特色的看法.一、浓郁的地方特色提到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京味十足”随即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他是第一个用正宗的北京话进行创作的作家,这使得他作品中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异常浓烈。

他使用的语言活泼有趣,雅俗共赏.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渗透着北京文化。

《茶馆》中的人物语言都是纯正的北京口语,句子短、句法灵活而又生动传神,自然贴切地传递着北京的政治文化气息和北京市民的个性化特点。

如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的语言。

在清朝灭亡了十几年之后,李三还是不肯剪掉他的小辫子,他有自个儿的“说道儿”:“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几句话是纯粹的北京大白话,却把北京社会最底层一无文化、二无政治觉悟的小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时也传递出世道比前清还糟糕政治气息。

再看第二幕中,常四爷与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在相隔十多年后在茶馆里又见面后的一段对话。

宋恩子、吴祥子:“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现而今……”“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打起仗来呢?"这两个特务,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

老舍茶馆语言特色

老舍茶馆语言特色

老舍茶馆语言特色:大量运用的群众语言,使用地地道道的方言俚语,活灵活现表现出各种人物,即所谓“京油子”的语言特征,呈现出浓厚醇正的“京味儿”,耐人咀嚼和玩味。

语言表达大多比较简短,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潜台词”,既交代时间和前因后果等,也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⑵语言的幽默风格:老舍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⑶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老舍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学习和研究这些风格,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闻一多新诗创作三美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

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

他还认为认为“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

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浅谈《茶馆》的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的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的语言艺术一、口语化表达,做到雅俗共赏在阅读老舍的文学作品时,读者不难发现,他的语言十分接地气,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亲切感,并且还包含着浓郁的“京味特色”,浓厚的北京色彩就是老舍创作的独特性之一。

在《茶馆》中,他提炼北京的方言,然后再利用群众的口语达到极佳的表达效果。

在文章中,一些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等,他都运用口语,这样能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从中体会到北京口语的特色。

二、语言丰富多彩,富含艺术气息《茶馆》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变化。

该作品是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表达了作者憎恨黑暗社会的不公,对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强烈渴望。

他以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为出发点,深刻地体会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然后利用幽默的语言,达到以笑转悲的效果。

“欢聚后更加凄凉”,通过以笑写悲更能将悲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表现出人们生活的无奈。

例如,在《茶馆》中,唐铁嘴的语言就颇具特点。

他是一个小市民,拥有一定的知识,利用自身的知识为人看相,但人很油滑,经常骗吃骗喝,对于自己吸毒的问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先说“自己已经不吃大烟了”,又说“我改抽白面儿啦”,读到这里,人们可能会有些失望,可能也会因为其诙谐的说辞而发笑。

笑过以后,其中蕴含的深意,十分耐人寻味。

这一幕正是当时部分人的真实写照,人们变成了帝国主义精神上的奴隶,这是充满仇恨的嘲笑,同时也揭示了人物的悲惨命运。

三、语言特色明显,北京味道浓郁《茶馆》的故事发生在老北京,因此,文章无论是言语还是喝茶方法,都具有浓厚的北京特色,彰显出民间风俗。

作者因受北京文化的影响,文章必然会带有本土的语言气息和特点,京味语言也就在茶馆中得以展现。

例如,常四爷与二德子发生口角时,马二爷说:有啥事好好说,别动不动的就讲打。

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去后头坐着去。

李三,今天的茶钱我候啦!这两句对话节奏鲜明,到处都有北京语言的独特魅力,十分接地气。

北京语言的应用,不仅可以彰显出北京的文化气息,还能通过语言的描写精准地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摘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京味”,他的语言追求平和幽默。

在他的作品中,多用北京城内外平民化的生活语言,如:多儿化词、多叠音词,并结合了多种修辞手法。

话剧《茶馆》就是通过这些来表现那浓浓的“京味”的。

关键词:儿化词叠音词修辞幽默京味老舍在《茶馆》中使用多种语言技巧来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故事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浅析《茶馆》的语言艺术。

一、带有浓重地方、民族、时代色彩的口语老舍在话剧语言中说的:戏剧语言要给听众以弦外之音,好像给舞台留出一些空隙,耐人寻味。

《茶馆》的语言堪称这个理念的典范。

(一) 赋予地方色彩的儿化词作者对《茶馆》中的儿化词做了统计,共有100余处。

诸如:事儿、哥们儿、早班儿、全村儿、狠劲儿、味儿、煤球儿、照顾主儿、烟泡儿、一会儿、人缘儿、官厅儿、两半儿、铜子儿、叫座儿、小辫儿、干活儿、白面儿、赶明儿、抓早儿、没错儿、洋玩意儿、话儿、词儿、三轮儿、调魂儿等等,俯拾即是。

儿化词是北方语言特色之一,如“赶明儿”、“抓早儿”等在南方是很少有的。

这些词听来亲切、感人,能让人身临其境于北方语言环境中,拉近了读者与人物情景的距离。

(二)大量叠音词的使用据作者统计,《茶馆》中的叠音词有近50处,如:外边蹓蹓、管教管教、遛遛、可怜可怜、算算命、帮帮忙、活动活动、说说理、照顾照顾、硬硬朗朗、表表功、跳跳舞、玩玩牌、喝喝咖啡、转转等。

这些鲜明生动的叠音词表现了深刻的内涵。

文中几次提到“溜溜”“转转”“玩玩”“蹓蹓”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这些可持续的动作动词重叠表示了该动作的短暂或是轻微,从而更进一步表现悠闲和慢慢悠悠的感觉,与当时多变紧急的政治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这些把老北京人那种随意、悠闲、懒散、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尽了他们的可笑与可悲。

“我给你说说看”“表表功”“活动活动”“搜查搜查”等叠音词,把小人物那种贪婪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

《茶馆》的语言特色

《茶馆》的语言特色

《茶馆》的语言特色《茶馆》是由著名作家鲁迅所写的一篇小说,其中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巧妙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语言技巧,让整篇小说显得更为生动、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茶馆》的语言特色。

第一,细腻的描写。

在《茶馆》中,鲁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变化,使读者更能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情感。

例如,在描写茶馆内的段落中,他写到:“洋眼镜曹看着墙上的钟,要不是茶馆长学老五刻意递一捆报纸,他说不定已向里屋溜去。

”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了解了洋眼镜曹等人的性格,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茶馆内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故事的发展。

第二,大胆的形象语言。

在《茶馆》中,鲁迅采用了一些比喻、拟人等大胆的形象语言,让人物栩栩如生,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描述茶馆老板时,他写到:“他不是瘦的,也不是胖的,只是像年份久和经验丰富的玩偶。

”这样形象、生动的描写方式,深刻地表现出了老板的性格特点和生动的形象。

第三,简洁的言语。

在《茶馆》中,鲁迅使用了简洁、精炼的语言来描写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使整篇小说更显鲜明、更有力度。

例如,在描写茶馆长的时候,他写到:“他是个怕气的人,即令他真的强过人,也不敢让外人知道。

”这样的描写,让人一下子明白了茶馆长的性格特点,使整段话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四,口语化的语言。

在《茶馆》中,鲁迅采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的语言既符合人物性格和情感特点,也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例如,在描写茶馆伙计时,他写到:“若明若暗,像是一小片镉灯光里的人。

”这样的语言表达,不仅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同时也隐含着伙计的无助和束缚。

综上所述,鲁迅在《茶馆》中采用细腻的描写、大胆的形象语言、简洁的言语和口语化的语言,让整篇小说充满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可以说,《茶馆》的语言特色正是一篇艺术的结晶,深刻地表达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思考,对文学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一、本文概述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茶馆》的语言艺术,分析老舍如何通过精湛的语言运用,将这部作品塑造成一个生动的社会缩影和历史见证。

我们需要认识到《茶馆》的语言艺术不仅仅是对话的流畅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更是老舍先生对于北京方言的巧妙运用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

老舍先生通过对于北京话的精准把握和巧妙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让整个戏剧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老舍在《茶馆》中展现了其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他通过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王利发的世故圆滑,还是常四爷的正直不阿,或是秦二爷的豪放不羁,每一种语言风格都与其社会地位和个性特征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社会揭示。

老舍在《茶馆》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俗语、谚语和歌谣,这些语言元素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些地道的语言表达,老舍成功地再现了清末民初北京城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得《茶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茶馆》的语言艺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对白的生动传神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更体现在老舍对于北京方言的深入挖掘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上。

通过对《茶馆》的语言艺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茶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老舍的语言风格与特点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在《茶馆》中,老舍运用了地道的北京话,使得人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地方特色。

这种语言的使用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人物的塑造增添了真实感。

老舍的语言风格中,幽默与讽刺是两个显著的特点。

在《茶馆》中,他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巧妙地运用幽默和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

《茶馆》的语言艺术

《茶馆》的语言艺术

《茶馆》的语言艺术
《茶馆》是中国作家费孝通所著的文学作品,用文学形式记录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北京茶馆文化的景象。

张曼青有一句句名言:“语言艺术不仅体现在丰富的文字中,还体现在表达准确、言之有物的句子上。

”由此可见,《茶馆》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表达准确,利用文字丰富鲜明,言之有物的精彩文字中。

在《茶馆》中,费孝通以他精湛的语言艺术表达出茶馆里散发出的独特氛围。

比如,他对茶馆里新鲜润泽的面包巧夺天工般描写道:“面包质地柔软,润泽欲滴,圆洁如海市蜃楼一般。

”此段话形象生动,将普通的面包比拟成了神话中的海市蜃楼,让人仿佛置身其中,闻到了那熟悉的面包香味。

此外,费孝通更将茶馆里繁杂的人文关系放大,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描绘和表达。

例如:“茶馆里的人,像牵引的心结,各自拨开,终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

”这句话用简单的文字勾勒出茶馆中来来往往的人们,让人反思人生百态,感受当时茶馆中熙熙攘攘的气氛。

《茶馆》以费孝通精湛的语言艺术,将当时北京茶馆生活中独特的文化氛围表现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而这也是费孝通高超的文学造诣所在。

老舍《茶馆》中的人物语言设计特征分析

老舍《茶馆》中的人物语言设计特征分析

通过王利发的视角,观众可以看到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和芸芸众生的生 活状态。
同时,老舍还善于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他的语言既通俗易 懂又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浓厚的京味儿。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人物 形象更加鲜活真实,也让《茶馆》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注重人物性格的表现,还人物 的社会背景和命运变迁。他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苦难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 会的黑暗和残酷。他也通过对个别具有进步思想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未 来的希望和期待。
三、具有社会批判性质的语言
老舍在《茶馆》中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和光怪陆离,也通过人物 的语言对社会进行了批判。例如,剧作中的资本家常四爷,他的语言中充满了对 穷人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而在剧末,王利发对“裕泰茶馆”的倒闭发出 的感慨,也暗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
四、地方性与民族性的语言
英。这个情节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把北京社会最底层一无文化、二无政治觉 悟的小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
三、社会风土人情的展现
《茶馆》以北京为背景,通过描述清朝灭亡后十几年间的社会现象,展现了 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老舍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方言,让读者更加真实 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社会背景。老舍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 把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茶馆》中的人物众多,老舍通过各种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让每一个 角色都鲜活地跃然于舞台之上。无论是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还是清 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以及穷困潦倒的农民、特务、打手、警察、流氓、 相士等,
都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而且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丰满的。

《茶馆》的语言艺术

《茶馆》的语言艺术

《茶馆》的语言艺术
《茶馆》被人们称为“文学宝库”,因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而闻名于世。

作者鲁迅先生以自己的深邃的思想,运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创作了一部传奇式的作品《茶馆》。

这部作品有着独特的语言特征,表现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为当时社会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茶馆》的主要特征是语言简练而有力。

作者避开了俗套的语言形式,以自然的、婉转的句子表达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面对色色的社会现象,作者利用低调的语言把融入其中,让这些现象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

比如,在书中,作者描述了吕岩叔叔做艺术家这件事,他用简练的句子交代了他的情况:“春光把它洒满,他在这里布置了一个学习艺术的空间。

”这段话仅由三句话组成,但内涵却深刻,把学习艺术的空间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除了简练的句子,《茶馆》的语言也表现出了诸多的贴切标点。

比如作者的叙述:“我们..哗啦啦..只听得到人们的欢笑声。

”这种贴近语境的标点使语言更加丰满,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人们欢笑语言的热切描绘。

《茶馆》中的语言也有着象征性的表达手法,这种表现形式使作品具有意想不到的张力。

比如,在书中,作者用“绿色的春江水”形容出酒香的浓郁程度,语言凝练,表达了作者对酒香的复杂交织的感受。

《茶馆》的语言精良,内容丰富,它让我们对语言的气象有了新的认识,也使我们更好地进入到作者的思想世界中,从而更好地理解
社会和文学。

总之,《茶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语言艺术的空间,它真正传达出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精神,也是鲁迅先生的精英成果。

而《茶馆》的语言艺术则是整部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久弥新,让人反复品味,令人长久不厌。

茶馆语言特色及风格

茶馆语言特色及风格

茶馆语言特色及风格茶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放松的场所,也是社交交流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

茶馆的语言特色和风格是茶馆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特定的语言风格展示出茶馆的独特氛围和传统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茶馆语言特色及风格,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茶馆的语言特色1. 国粹般的古文化影响茶馆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茶馆内,人们常常使用典故、成语等古文化元素交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这种特色使茶馆成为承载传统文化的场所,吸引着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

2. 鲜活的方言风味茶馆往往聚集着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他们使用各自地方的方言与此起彼伏的说话声中,浓郁地散发出地域文化的风味。

方言的使用使得茶馆成为了一种地域性特色的社交场所,人们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不同地方的语言特色,增进了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3. 直接、坦诚的对话方式茶馆语言通常以直接、坦率为主,民以直言为荣。

茶馆里的人们常常会公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无论是对社会现象的批评还是对个人经历的抒发,都能在茶馆里直接畅所欲言。

这种对话方式强调真实性和直接性,使得茶馆成为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社交场所。

二、茶馆的语言风格1. 幽默诙谐茶馆语言风格通常注重幽默和诙谐,人们会通过讲笑话、相声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维。

茶馆的氛围非常活跃,人们在笑声中放松身心,享受社交的乐趣。

这种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不仅烘托了茶馆的氛围,也增添了人们的娱乐乐趣。

2. 争辩交锋茶馆是一个讨论时事和社会问题的场所,人们常常会通过争辩和辩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茶馆里的人们善于挑战和对抗,通过争辩交锋来共同探讨问题,并努力寻求真理。

这种语言风格表明了茶馆的民主氛围和人们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3. 古雅文化的熏陶茶馆的语言风格也充满了古雅的文化气息,茶客们喜欢引用典籍名言,谈论古代文化和历史事件。

这种语言风格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推崇,也为茶馆增添了一抹古朴、典雅的气息。

浅析《茶馆》语言特色

浅析《茶馆》语言特色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摘要: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

《茶馆》的语言就直接体现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风范。

《茶馆》里10几个人物,之所以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得力于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

出于“葬送3个时代”的需要,老舍以特有的幽默语言尖锐地讽刺与嘲笑了那些光怪陆离的丑类;同时他运用经过提炼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

《茶馆》的语言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这3个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性格化时代化幽默京味儿《茶馆》中还有许多语言幽默的地方。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的风格。

这种幽默寓庄于谐,能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如常四爷“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其正直、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爱国心从中表现出来。

康顺子“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倚无靠的好孩子!”“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作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作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有三顿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四个感叹句,写出她的勤劳质朴、吃苦耐劳和心地善良。

其余如松二爷的胆小怕事、懒散无能,崔九峰的老气横秋、深深绝望等,也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出来的。

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

论《茶馆》的语言特色

论《茶馆》的语言特色

论《茶馆》的语言特色【摘要】在《茶馆》里,我们可以看到‎老舍作为一个‎语言大师的风‎范,《茶馆》的人物语言十‎分“个性化”,通过人物的言‎行的变化来体‎现时代的变化‎,“以笑写悲”,以幽默的语言‎,讽刺揭示了一‎个时代,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关键字】老舍茶馆语言特色个性化时代化幽默风趣老舍是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他的小说和话‎剧,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茶馆》是老舍后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其语言艺术,更达到了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美‎妙境界。

《茶馆》出场人物众多‎,人物对话极具‎性格化,“话到人到”1,“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2,剧中出场的几‎十个人物,哪怕有的只讲‎了三五句话,也写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茶馆》的语言特色之‎一在于“性格化”。

《茶馆》中的对话都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使人物之‎间的性格区别‎非常鲜明。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话剧开始时,松二爷、常四爷和二德‎子的一段对话‎: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嘛‎?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叫谁管‎着吗?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你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不当‎差呢!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1老舍:《对话浅论》2老舍:《出口成章》‎,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这是一场小误‎会,每个人不过讲‎了两三句话,但三个人的语‎言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

松二爷的话平‎稳,周详;常四爷的话硬‎邦邦,有一股倔劲儿‎;二德子的话难‎听,又臭又硬,带有无赖气。

试析老舍《茶馆》的语言词汇风格

试析老舍《茶馆》的语言词汇风格

试析老舍《茶馆》的语言词汇风格老舍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在语言运用上有多方面的贡献,运用活生生的北京口语是其突出而独特的贡献之一,而《茶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范例。

话剧剧本《茶馆》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口语风格向读者展现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老北京社会的底层人物。

其中语言词汇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一部剧本的意义,而是成为各种词汇现象和词汇运用的最好范本。

其中对于一些词性的运用甚至超过任何学者对其的总结和研究。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茶馆》中不同词性的使用风格来解读《茶馆》中特有的语言词汇风格。

一动词的重叠运用文字中的词汇源于人们日常说话中对于行为的描述。

所以在经过规范和淘汰后,一些生活中口语化的词汇慢慢在文学作品中消失了。

《茶馆》中的词语更加注重口语化语言风格的运用,其中对于动词的运用便是通过动词重叠这种更接近人们日常的口语习惯而表现出小说中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的鲜活的语言风格。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日常的语言习惯中,动词重叠分为两种形式,即“AA”和“A-A”式,在茶馆中的动词重叠中“AA”式占有更大的比例。

这是因为“AA”式相对于“A-A”式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例如,文中的王利发说的一句“唐先生,您外边遛遛吧”其中的遛遛便是AA式的动词重叠。

“遛遛”相对“遛一遛”更加随意和自由,更加能够表现出人物之间密切的关系。

由于《茶馆》是一部反映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话剧,使用“AA”式的动词重叠无疑更加接近于剧本中人物的真实生活,所以作者在其中运用了上述的动词重叠格式。

而“A-A”式的动词重叠往往运用在下级对上级或者卑对尊的人物关系上,如王利发对房东秦仲义说:“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这句话首先用“坐一坐”开头表明王利发对房东的忌惮和尊重,后半句用“坐坐”表明王利发和房东套近乎。

一句话中不同的动词重叠用法,表明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动词重叠的用法不但用于表明人物之间由于地位差异和关系差异而造成的口气上的差异,还可以表示人物心态。

《茶馆》戏剧语言

《茶馆》戏剧语言

《茶馆》戏剧语言
《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其戏剧语言的表现方式非常独特,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茶馆》的语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中融入了
大量的山西话和北京话,使得观众在欣赏时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北方文化气息。

其次,剧中的语言多采用了朴实而又精练的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情感。

此外,《茶馆》的语言还运用了大量的旁白和抒情诗歌,使得整
个剧情更加丰富和深刻,让观众在欣赏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总之,《茶馆》的戏剧语言精妙绝伦,让观众在欣赏时不仅可以
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够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
【摘要】在《茶馆》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老舍其作为一个语言大师的风范。

《茶馆》中,十几个人物依次登台,却个个形象立体,性格鲜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写作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应人切景;老舍以笑写悲,寓庄于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于三个时代中光怪陆离的丑类;北京化的口语也是本剧一大特色,给穿梭于茶馆中的人物注入生命。

《茶馆》的语言特色丰富多样,本文集中这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茶馆》语言特色应人切景幽默风趣京味儿
《茶馆》是以北京一座茶馆为舞台,事实上,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和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

《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演出已有500场之多.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最受观众喜爱的许多记录,还曾代表中国的话剧艺术到国外演出,为不同人种、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的观众所赞赏,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因为其众多优秀作品而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人民艺术家”,而《茶馆》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原因当然也少不了老舍那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

下面,我们就从谈谈茶馆的语言艺术。

一、应人切景,形象鲜明
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应人切情合境便是遣词艺术的基本原则。

老舍说过:“文字的感动力是来自在某个场合中必然的说某种话”;(《我的“话”》)“作者必须苦思熟虑:如此人物,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么说。

”(《话剧的语言》)在他的作品中,到处可见应人切情合境的遣词,语言有很着明显的性格化和时代化。

老舍特别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寥寥数语就活画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特点。

正是老舍先生的匠心独具,才使得人物很多却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如常四爷正直爱国,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典型的地痞无赖。

老舍先生让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是他们自己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显示着自己的性格。

例如:
1)“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2)“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


3)“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4)“可是,我这儿己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5)“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6)“我改抽‘白面’啦。

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

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7)“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
8)“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了,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9)“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贸,那才能救国!”
例句一为常四爷的话,从这句话中其正直、富于正义感和爱国心表现出来。

例句二是王利发的话,是句很经典概括。

和气生财,是生意人的一个信条,也是王利发主持茶馆的为人之道、经营之道、发家之道。

例句三也是王利发的语言,圆熟风趣、油嘴滑舌,充分表现了他的精明圆滑。

例句四是王利发对难民说的话,从中又看出他强硬、冷漠的一面。

综合从例句二、三和四看来,王利发很谦恭,八面玲珑,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的生涯非常吻合。

例句五、六和七里的话语正是唐铁嘴的口气声息。

老舍自己也说:“一个无耻的人可以说这么无耻的话,在情理中。

”(《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例句五、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赖、油嘴滑舌的烟鬼形象。

例句七还反映了军阀混战的年代,这一时期善良百姓遭受着无尽的灾难,而邪恶势力如鱼得水,活得滋润自在。

例句八是庞太监的话,从中可以看出庞太监是个封建势力的爪牙,也反映了当时的局势,维新变法的失败,封建势力顽固强大。

例句九中,秦仲义这位迷信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的一句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自信,流露出他的远大志向,表明了他敢与“洋货”一拼高低的决心。

二、以笑写悲,寓庄于谐
老舍先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技巧,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的风格。

幽默风趣的语言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寓庄于谐,以笑写悲才是作者的目的。

在开怀大笑之后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滑稽和风趣,而是社会的丑恶和怪异,带给我们深深的痛苦和严肃的思考。

老舍注重语言的生活化,并借鉴民间艺术形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幽默风趣的喜剧效果。

以下的例句便是例证:
1)“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2)“我改抽‘白面’啦。


3)“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4)“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5)“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你看看,你看看,多么体面!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
例句一和二是唐铁嘴的两句话,当人们听第一句时以为他已经改邪归正了,谁知他出人意料地说“我改抽‘白面’啦”。

这可以说是相声“抖包袱”手法的再现,将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笑料”甩出来,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但并不是产生喜剧的开怀大笑,而是伤感与沉痛,这是“带泪”的幽默,其幽默的深意就在于揭示时代与人物的悲剧性。

例句三是宋恩子和吴祥子敲诈王利发说的话,利用了词语的多义性,一语双关:“那点意思”其实是想要钱的委婉说法,“不好意思”是指给钱给得太少会说不过去;实际是暗示王利发不要给得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

这表现了说话者无耻、无赖的流氓本性,在引人发笑后,引发人们对这个病态社会进行深思。

例句四里李三的台词,恰到好处地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方式,既寓深意,又造成强烈的幽默效果。

例句五松二爷的话反映了可悲可咒的社会畸形与病态,这也是可怜而可笑的人生命运。

人们大笑之后,也慢慢品尝到那个黑暗年代人世间的苦涩辛酸。

三、京味十足自然流畅
老舍久居北京,他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热爱和熟悉,使他十分地擅长写出北京味儿的文字来。

《茶馆》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剧中语言是地道的北京方言,虽源于民间,但经过老舍的加工提炼,俗白、凝练、生动、纯净。

简短的台词,儿化词语的运用,地道的北京方言等,使作品更具特色,也更真实。

下面我们从例子中看其中的北京味儿:1)“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2)“您搜我吧,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
3)“一个人身上得有多少洋玩艺儿呀!”
4)“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
5)“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你看看,你看看,多么体面!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
6)“抓早儿买点菜去呀!”
7)“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


例句一中王利发的“我是孙子!”就是北京方言,虽然是骂自己,但听起来让人感觉很亲切。

例句二、三和四中都有突出的儿化音,这是北京话的一大特色。

这在文中其他地方也随处可见。

例句五中松二爷的话可以让人一窥当时京城的鸟文化。

对鸟的执著,是北京那些满族纨绔子弟的一大特点,是败家子文化的一种体现。

例句六中的“抓早儿”也属于地方方言。

例句七中的“混”、“顶”和儿化也极具北京风味。

总之,《茶馆》的语言成就是很高的,没有一般的话剧腔,全是大白话,却有着突出的语言特色,做到了语言的性格化,有时代色彩,也有地方色彩,幽默讽刺,又那么精练流畅,形象生动。

老舍先生不愧是语言大师,给我们构造了这么出彩的专属于《茶馆》的语言世界。

参考文献
[1]老舍:《茶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梁素芳:<茶馆>语言艺术初探中国期刊网2007年2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