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毕生发展心理学概述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的发展可分为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
第一,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第二,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P2】2.研究对象: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即研究由出生到老死这一阶段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P3】3.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宣告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P8】4.霍尔是美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
【P10】5. 荣格开始对成人期的心理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前半生(向外)和后半生(向内)分期的观点。
认为到了40岁左右可能会出现“中年危机”。
8.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开拓者——陈鹤琴。
【P16】9.朱智贤著的《儿童心理学》(1962)标志着中国儿童心理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P19】第二章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1.弗洛伊德(图2-1)1896年提出了一整套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人格发展理论。
其人格发展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情欲说。
他主张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性本能并强调人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
【P27】2.心理地形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他更强调意识活动。
发现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的创见。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能量活动部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是心理能量活动的深层部分,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种欲望。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意识。
前意识可以被回忆起来,属于意识的一部分。
【P27】3.人格结构说: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整合)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整合)第1章绪论(ok)1、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它有哪些特点?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广义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指个体发展心理学,即研究个体从胚胎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特点:①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年龄变量有历法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被试自己或他人知觉的年龄等多种变量。
②研究对象的范围跨度大。
③就研究过程而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还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④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对研究结果有重要影响。
2、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谁?答: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普莱尔。
4、什么是毕生发展观?毕生发展观是关于从妊娠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行为成长、稳定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的核心假设是个体心理学和行为的发展并没有到成年期就结束,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生命的过程,它是动态、多维度、多功能和非线性,心理结构与功能在一生中都有获得、保持、转换和衰退的过程。
5、什么是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所研究的年龄特征应该包括哪些问题?年龄特征:心理发展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
包括:(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6、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有哪些?(1)一般理论;(2)社会性和品德发展理论;(3)认知发展理论。
1、关于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最核心问题)2、关于心理发展的外因与内因问题3、关于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连续与不连续问题)。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的科学。
2、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
3、守恒:指物体的形式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并未改变即物体的量不因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4、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5、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
7、临床法:又称诊断法,皮亚杰所倡导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合并运用、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和儿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
8、客体永久性:皮亚杰认知理论术语,指儿童在生命的头两年形成的外界客体不依自己的知觉而永久存在的观念。
9、晶体智力:指获得的语言、等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10、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1、依恋: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12、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
13、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和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14、点红测试:通过在婴儿毫无觉察的状态下在其鼻尖涂上一个红点,再让其对着镜子,看其表现来揭示婴儿自我认知发展过程的一种测试。
15、习惯化:对外源刺激的反应强度随该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以至消失,停歇一定时间后遇同样刺激又恢复反应的现象。
16、去习惯化: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
17、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红点子实验P206(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体我和客体我所组成。
)阿姆斯特丹借用了盖洛普研究黑猩猩自我再认的“红点子”方法。
在婴儿毫无觉察地状态下在其鼻尖涂上一个红点来揭示婴儿自我认知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婴儿自我意识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①如果表现出意识到自己鼻尖上红点的自我指向行为→婴儿有了自我认知的能力②如果特别注意自己鼻尖上的红点或者能找到鼻尖上的红点→婴儿对自己的面部特征有了清楚地认识。
刘易斯重复阿姆斯特丹的“红点子”方法。
15个月,婴儿才出现直接触摸自己鼻子上红点的行为→15个月是婴儿客体我发展的转折点。
幼儿期幼儿期指3-6/7岁。
通常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
又称学前期。
游戏成为幼儿的主导活动。
但是,将注意力长时间稳定下来很艰难。
儿童的神经系统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到幼儿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2.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P214儿童的脑电图变化表明,儿童大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而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大脑各区域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3.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P217游戏是学前儿童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活动。
①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反映,反映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为儿童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更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是同情心、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②游戏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结合,不是简单社会生活的翻版。
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
即可以充分想象,又真实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和人际关系。
③是儿童主动参与、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可以让儿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目的分:创造性、教学、活动性)4.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P222(语言发展)言语发展上,词汇数量增加、词汇内容丰富和深化、词类范围扩大、积极词汇的增长。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史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人的认知过程的发展年龄特征;而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生理因素的发展;三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二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4、年龄特征的研究(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2)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故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5、儿童心理学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6、发展心理学诞生标志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1、弗洛伊德发展心理学理论(1)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2)力比多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1)埃里克森人格理论人格的发展中,逐步形成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2)八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或游戏期、游戏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3、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一是三种非习得性的研究即非学习性的情绪反应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二是儿童嫉妒和羞耻的情绪行为研究4、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2)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5、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亲社会行为6、维果茨基的心理学发展观(1)历史文化发展理论在人类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在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制约。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完整版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完整版1、新生儿反射的种类有哪些?眨眼反射,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游泳反射,莫罗反射,抓握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行走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2、简述托马斯―切斯的气质三类型?托马斯和切斯依据婴儿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
20、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感知运动阶段(0~2岁):获得了“客体永存性”概念(2)前运算阶段(2~7岁):具有“自我中心性”的认知特点(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克服了“自我中心性”,出现“观点采择”,获得思维上的“守恒性”(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具有了抽象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关键期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关键期概念的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着直接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
应当承认,儿童的某些心理机能的发展是有较佳的时期的,这表现为某个时期的发展曲线陡然上升。
5、艾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是什么?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岁~4岁)。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这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4岁~7岁)。
获得自主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7岁~12岁)。
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12岁~18岁)。
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岁~25岁)。
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
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死亡)。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的学科历史(3个阶段代表人物贡献)(1)阶段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等人奠定了儿童心理学的思想基础2.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传记法&日记法进化论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3.普莱尔: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创始人观察自己的孩子0-3岁,1882年《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反对白板说研究方法:系统观察&儿童传记研究对象:0-3岁的儿童(2) 阶段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1.霍尔将儿童心理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至青春期1904年《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1922年《衰老:人的后半生》最早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2.精神分析学派率先研究人的一生(荣格与弗洛伊德)荣格的贡献(1)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人在40前半生向外后半生向内(2)中年危机:压抑、呆滞、紧迫感(3)论述老年心理(3)阶段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1.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1930年《发展心理学概论》世界上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2.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取代“儿童心理学”child psychology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死亡实验自然实验:从众实验(二)观察法实验室观察:儿童依恋行为观察自然观察:儿童游戏规则发展(三)调查法1、问卷法缺点:回收率、对被试文化水平有要求、被试隐瞒2、访谈法内涵: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流收集资料的方法优点:适用范围广,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缺点:费时费力费财,结果受研究者影响,资料难量化。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及其优缺点(1)纵向研究设计普莱尔课题设计:2010级心理班大学期间心理能力的发展研究优点:能够系统、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缺点:被试流失反复测量时间冗长(2)横断研究设计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者某几个年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全国各省市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调查与对比优点:效率高、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缺点:缺乏系统连贯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复杂生命之初1.母亲自身的条件对胎儿的影响(影响胎儿的因素)(1)母亲的体重(2)母亲的身高(3)母亲的孕史(4)母亲的营养a调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孕妇营养缺乏,死婴现象多b过瘦母亲的孩子早产儿与低体重儿偏多c早夭的婴儿调查:营养不良d母亲营养不良:婴儿智力偏低(5)母亲的年龄(6)Rh因素(Rh阳性的红血球能与抗Rh抗体凝集成块)母亲:Rh阴性父亲和孩子:Rh阳性(孩子的阳性血液通过胎儿循环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Rh抗体)(7) 母亲的精神压力担心与焦虑夫妻关系紧张生理问题:矮小、瘦弱、身体体抗力差心理问题:神经质(8)极端情绪(9)母亲对胎儿的情绪影响能持续多久(10)母亲所处的环境化学物质:新房与流产辐射:铅中毒与儿童多动症高空飞行:怀孕最后三个月不应当乘坐飞机进行高空飞行”高原母亲“与”海平面母亲“:胎盘”高原婴儿“与”海平面婴儿“:肺2.生命分期婴儿幼儿小学儿童中学生成年初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婴儿期1.身体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婴儿期2.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单侧化:大脑半球单侧化理论认为,人类大脑的右半球和左半球分别处理不同的信息种类,其中左半球主要负责认知活动,如读、说及所拥有的信息加工过程。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
—知、情、意—需要、动机—能力、人格2、什么是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
3、心理学中的发展种系发展(进化)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4、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广义(种系发展)(1)动物心理演化—比较心理学(2)人类心理的进化—民族心理学狭义(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等5、发展心理学从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6、毕生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死亡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7、复演说(霍尔G.S.Hall)理论观点:把个体心理发展看作是一系列或多或少种系心理发展的复演过程。
(儿童喜欢捉谜藏——复演狩猎、男孩打仗——复演古代战争、女孩过家家——复演原始女性持家)8、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遗传与环境外因与内因稳定与易变连续性与阶段性有无发展顶点年龄特征是指个体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或本质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如感知觉的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如性别角色的形成)的年龄特征。
9、产前期(胎儿期)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中期(6-12岁左右)青春期(12岁左右-18岁)青年期(18-40岁)中年期(40-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10、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年龄特征研究的四个方面)(1)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理因素的发展(3)动作(act)和活动(activity)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1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态性原则12、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相关设计可以考察我们感兴趣的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但它的主要缺点是不能表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规律的科学。
2、年龄特征:指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3、晶体智力: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4、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5、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社会行为、利他行为,是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且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和倾向(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如帮助、安慰、捐助或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谦让,甚至包括赞扬他人,使他人愉快)。
6、智力发展模式:是指智力水平随年龄变化的轨迹。
任何一种智力发展模式必须回答:智力发展是单向还是多向的,是单维的还是多维的。
7、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是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所进行的思维。
8、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入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等。
9、积极老龄化:指老年群体和老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继续为社会做有益贡献。
二、简答题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两个部分:(1)人的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2)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四个方面:(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理因素的发展(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2、发展心理学的未来走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研究范围扩大;涉及到人类的实践领域;3、发展心理学的产生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 最近发展区2. 客观性原则3. 气质4. 反抗型依恋5. 角色采择二、简答题1. 简述塞尔曼关于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论。
2. 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3. 简述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4. 简述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5. 简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案一、名词解释1.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年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 客观性原则:要坚持真实地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儿童心理的目的。
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要确立客观指标。
3.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4. 反抗型依恋:是指一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
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的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的朝母亲这里看。
所以,这类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5. 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二、简答题1. 简述塞尔曼关于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论。
塞尔曼(Selman, 1980) 认为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表现出五个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
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与己不同,因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作出反应。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
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
认为他人所做的即是其所想的,而不能了解他人行动前的思想。
代阶段2: 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 岁)。
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名词解释年龄特征:是指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带有普遍性)、典型(具有代表性)或本质(表示有一定的性质)的特征。
纵向研究:研究者对同一个人在其生命的不同时间点进行反复的观察或测量。
研究跨越的时间可以是相对比较短的(几个月到几年),也可以是非常长的(十几年,甚至是整个一生)。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聚合交叉研究:在几个月或几年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群的被试进行反复研究的一种设计。
二、问答题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是什么?研究对象: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内容:①有关心理发展的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②关于个体发展的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任务:描述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提出使发展最优化的方法2、对心理发展的本质的认识涉及哪些基本理论问题?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是否一致?有哪些争论?你有什么看法?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不一致。
3、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谁?对于儿童心理学的产生起怎样的作用?普莱尔,为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4、系列交叉研究有哪些优点?分析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它使我们能够通过比较生干不同年份的同龄儿童的发展水平,来决定同辈效应是否存在。
它使我们能在同一研究中同时进行横断比较和追踪比较。
序列设计比标准的追踪设计更为效,在花费时间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横断研究:优点:可以反应不同年龄组的相似性与差异;用时短,经济;没有被损耗或重复测量带来的问题缺点:无法确定年龄效应;掩蔽了个体差异;同辈效应可能会带来混淆。
发展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全)
发展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全)发展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发展心理学知识在二级卷册一考试中比重占基础知识40%的一部分(大约占卷册一的13%)。
辅导习题共计298题,其中单项选择219题,多项选择79题,二级要求掌握的习题(带★号)96题。
第一节概述 (181)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8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习题1)。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广义的心理发展包含(习题220):①心理的种系发展;②心理的种族发展;③个体的心理发展。
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发展(习题2,0412-3-75)。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习题3,0511-2-51)。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包括(习题221):①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②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③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④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⑤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习题4)。
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从出生到幼儿期(习题5)。
第二发展加速期是指青春发育期(习题6)。
(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四)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五)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习题7)。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习题222):①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②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③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④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二)阐明和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包括(习题223):①遗传和环境的关系;②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③心理发展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关系;④不同心理机能是否存在关键期。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Developmental)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大纲内容1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1 横断设计1.2 纵向设计1.3 聚合交叉设计1.4 双生子设计2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2.1 精神分析论的心理发展观2.2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2.3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2.4 生态系统理论3 生理发展3.1 孕期和童年期的生理发展3.2 青春期的生理发展3.3 成年期的生理变化4 认知发展4.1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4.2 婴幼儿的认知发展4.3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4.4 成人期的认知发展4.5 认知老化5 语言获得5.1 婴幼儿言语发展5.2 童年期言语发展6 社会性发展6.1 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6.2 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6.3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6.4 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7 性别发展7.1 生理的性别与社会的性别7.2 性别角色的获得8 道德发展8.1 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8.2 道德推理的性别的文化观点二、知识框架1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1.1 横断设计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者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目前,大多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都是采用横断研究方法。
1.1.1优点是能够短时间内找到同一年龄或者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或特点,并从中分析出发展规律。
1.1.2 缺点是时间上无系统,比较粗糙,因而不能全面反映问题,难以得出个体心理的连续变化过程和事件间的因果联系,因此,它不能获得全面、本质的理论。
1.2 纵向设计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故也叫做追踪研究。
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首先采用了纵向研究的系统观察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观察。
并编成了《儿童心理》一书。
纵向研究要求在所研究的发展时间内反复观测和测量同一组的个体,它可以得到关于同一些个体前后一贯的材料,了解其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1.2.1 优点可以系统的、详细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过程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的科学。
2、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口发展迅速的时期。
3、守恒:指物体的形式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并未改变即物体的量不因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4、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5、同化:把坏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Z屮,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
7、临床法:又称诊断法,皮亚杰所倡导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合并运用、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和儿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
8、客体永久性:皮亚杰认知理论术语,指儿童在生命的头两年形成的外界客体不依自己的知觉而永久存在的观念。
9、晶体智力:指获得的语言、等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10、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屮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1、依恋: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12、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
13、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和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14、点红测试:通过在婴儿毫无觉察的状态下在其鼻尖涂上一个红点,再让其对着镜子,看其表现来揭示婴儿自我认知发展过程的一种测试。
15、习惯化:对外源刺激的反应强度随该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以至消失,停歇一定时间后遇同样刺激又恢复反应的现象。
16、去习惯化: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
17、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社会” 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二、简答题和论述题:1、阐述个体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1)婴儿期:是思维的发生发展的阶段,婴儿并不是具备简单的感知运动反射, 其知觉的整合、表征及其关于客观事物的关系等方而的内隐知识的迅速发展。
(2)幼儿期: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3)小学儿童: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10 到11岁。
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
思维过程发展的不平衡性。
(4)青少年时期:少年期:初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末期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青年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较为稳定而匀速,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则比较迅速。
(5)成年期: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成年早期的后期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2、阐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采用两难故事的研究方法)(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避免惩罚获得利益而服从权威规定的准则。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
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来决定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定向阶段: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
看重有无满足需要的公利性价值。
(2)习俗水平(10—15岁)儿童为得到表扬、奖赏或为社会秩序的稳定而遵循规则。
此水平社会规则内化。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道徳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附和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
判断好坏根据行为的动机。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垂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但把规范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3)后习俗水平(16岁之后)其推理依据不再限于对外在权威和准则的遵从,而是和人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相联系。
外在的道德标准已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命令。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个体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徳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好的动机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个人的人牛哲学,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考虑问题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自律。
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3、阐述并评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说人格的发展分为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对立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
解决一人格得到健全发展;未解决一人格不健全。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基本信任感的形成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此阶段婴儿需要人照顾,是否得到满足影响基本信任感的形成。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孩子掌握大量的技能,儿童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冲突,父母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儿童的的行为有一定的限制同时给儿童一定的自由、帮助形成自控品质。
(3)主动对内疚(3-5岁):儿童的活动范围扩大,好奇、好问。
成人对儿童的活动要求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赞扬,儿童获得主动性;过分限制主动行为,会产生内疚、胆怯的品质。
(4)勤奋对自卑(5-12岁)学习成为主要的活动,父母和教师应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发展孩子的勤奋品质(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 —20岁)考虑白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做什么,怎样做,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时间有早晚,分为三种类型:①过早形成不成熟的自我同一性:②混乱的自我同一性:③实现了的自我同一性。
(6)亲密对孤独(20—24)发展具有爱的能力和会工作的人,形成同一性后迎来成年吋代,要和他人建立友爱的关系,形成亲密感(7)繁殖对停滞(25 — 65岁)人生的屮年期。
一个人顺利地通过了同一性时期,那他就会把这些传给下一代,担负社会任务、形成关心他人的品质。
这一阶段不能发展繁殖感的人,其特征是停滞和人际关系贫乏。
(8)满足对绝望(65岁之后)前七个阶段都顺利渡过,产牛满足感,对人牛没有做什么的人,这吋候常常冋忆以往的事情和对人生的绝望。
评价:埃里克森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可以说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度的纵向发展观一一一个阶段不能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个维度的, 每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
4.阐述并评价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⑴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及图式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此阶段分为:①反射练习期②习惯动作时期③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④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⑤“尝试错误期”⑥表象思维开始阶段⑵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出现符号性的特点,有着直觉性的,非逻辑的、自我屮心等特征。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特点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①早起的信号功能:表象符号和语言符号②自我中心③感知的局限性⑶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符号性和逻辑性是主要特点:克服了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但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
⑷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儿童能够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岀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与他们的自身经验无关。
简评:⑴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基木阶段和机制⑵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⑶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⑷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偏好甚于对认知发展过程的具体表述和解释⑸过多地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4、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情绪情感方面: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情感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
其中,初中生情绪与其它心理活动发展一样,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高中生情绪情感趋于成熟、稳定。
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热情有余,理智不足。
总的特点如下: (1)、情绪情感比较强烈,有明显的两极性。
(2)、情绪极易波动,存在偏执性。
(3)、内隐性与表现性共存。
(4)、情感体验敏锐。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感十分强烈、敏感。
伴随生理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恋爱情感的需求。
(5)、高级的社会情感有了相当的发展。
人格方面:5、分析影响个人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作用影响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1 •遗传:(1)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具遗传性,孕妇的情緒也会影响胎儿未來的人格特质。
(2)內分泌系統会影响人格的表現,如牛长激素、肾上腺素等。
2.成熟:(1)一般康狀況:健康狀況越好人格越正向。
(2)年齡:婴幼儿期人人格萌芽期,儿童期为稳定期。
(3)智力:智力高者,适应力佳,人格越正向。
(4)气质:与亲子互动、社会行为、认知学习及适应力都明显相关。
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1)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人的发展就越多受自我意识的调节。
反之,受社会外因制约。
(2)个人朝什么方向发展,首先决定于个人如何评价自己,并比较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差异。
(3)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高,对自己的性格、心理特点就比较清楚,知道自己要发扬什么有利的,抑制什么不利的。
(4)个人的发展,还决定于自我调控的能力,以及对自己个人发展采取什么态度和方式。
6>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有哪几种类型?⑴横断研究设计⑵纵向研究设计⑶聚合交叉设计⑷跨文化研究⑸微观发生学设计7、阐述言语获得理论(先天、模仿等)(1)强调后天的语言获得理论:①斯金纳代表的“强化说”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的决定性的影响。
主张语言的形成、获得与行为一样,是通过联想的原则,经选择性强化形成的。
斯金纳提出用S・R技术鼓励儿童言语发展三种方式:a、回声反应b、对婴儿的请求作出言语的反应c、操作性应答•②以阿尔波特、班杜拉等为代表的”模仿说”主张婴儿语言的获得是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模仿形成的。
语言模仿不一定即时表现,它可以有一定的创造性和选择性。
强调给儿童提供好的语言环境。
(2)强调先天的语言获得理论:以乔姆斯基的“先天论”提出假设人类不同的语言存在一种基木的形式一一普遍语法,同时人类习得语言的时间和方式也存在普遍性。
提出转化生成理论:人类具有先天的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即“语言获得装置”(LAD)。
外界提供原始的语言材料,语言装置对之进行加工,获得语言中的句法规则,转换生成内在的语法体系。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为代表的“社会相互作用论”,对影响语言获得的因素进行研究,强调遗传因素(智力)、语言环境(亲子关系、内外向)8、试用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