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视角下的政治协商会议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协商民主在人民政协的实践研究

协商民主在人民政协的实践研究

今 被 一 些 发 达 国家 无 偿 或 是 非 常廉 价 地 使 用 以我 国为 例 . 父 还 是 知 识 产 权 对 外 企 业 的交 往 .均 需 尊重 知 识 产 权 制 度 的 内 在 替 从 军 的 花 木 兰 . 中华 民族 传 统 文 化 里 的 巾帼 英 雄 . 在 美 国好 理 性 , 弃 非 理性 因 素 和外 来 压 力 的 干 扰 . 证 企 业 知 识 产 权 制 是 现 摈 保 莱 坞 把 她 的故 事 拍 摄 成 娱 乐 大 片 . 取 了超 过 2 赚 0亿 美 元 的票 房 度 的 良性 发 展 收 入 。 由此 可 见 , 不 给传 统 知 识 、 化 遗 产 等 资 源 以知 识 产 权 给 文 18 O 2年 初 春 季 节 , 寒 料 峭 . 春 苏轼 在 雨 中穿 行 他 说 . 生 的 人
协 商 民 主 的发 展提 供 更 好 的平 台具 有 重要 意义
关 键词 : 商 民主 人 民政 协 实践 协 协 商 民 主强 调 的是 多 元 主体 在 公 共 利 益 框 架 下 通 过 有 效 的 协商 体 制 与协 商 过 程 . 成 利 益 表 达 、 益 协 调 与 利 益 实 现 。 协 达 利 商 民主 既 是 一 种 理 念 又 是 一 种 方 式 和机 制 .是 一 种 以平 等 、 包 容 、 观 、 开 等 为 主要 特 征 的 讨 论 沟 通 机 制 理 性 的 公 共 协 商 客 公 是 协 商 民 主 的核 心 所 在 . 是 理 解 协 商 民 主 的逻 辑 起 点 公 共 协 也 商 是 一 种 带 有 特 定 目标 的 对 话 . 商 主 体 通 过 平 等 对 话 、 同协 协 共 商 的 方 式 . 生 和 形 成公 共 政 策 产 协 商 民 主在 中 国 的诸 多领 域 有 着 丰 富 的 实 践 形 式 .在 国 家 的政 治 制 度 层 面 如人 民代 表 大 会 制 度 、 治 协 商制 度 . 国 家 基 政 在 层 自治 领 域 如 民 主 恳 谈 会 、 主 听 证 会 、 主议 事 会 等 , 社 会 民 民 在 管 理 领 域 等 都 有 着 丰 富 的 协 商 民主 的实 践 形 式 从 人 民 政 协 的 性质、 成、 组 特 、 主题 、 能 、 动 方 式 和 在 决 策 中 的 作 用 等 方 职 活 面 来 看 . 民政 协 以协 商 为 基 础 和 主 要 特 征 . 协 商 民 主 具 有 天 人 与 然 的联 系 因此 . 在众 多 的协 商 民 主 的 实 践 形 式 中 . 民政 协 是 人 协 商 民 主 的 主渠 道 和 主要 形 式 协 商 民主 在 人 民 政 协 中 的实 践 模 式 中 国 的政 治 协 商 制 度 是 协 商 民 主 的 最 重 要 的载 体 和 实 践 平 台 . 贯 穿 于 多 党 合 作 和 政 治 协 商 的全 过 程 . 显 著 的特 点 就 在 它 最

浅析协商民主论文

浅析协商民主论文

浅析协商民主论文浅析协商民主全文如下:一、协商民主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在协商民主理论看来,代议民主的一些要素已经不能与现代公民的要求及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公民与官员之间就共同相关的政策问题进行直接地面对面的对话与讨论,是政治民主发展的逻辑要求,也是任何其他方式所不可代替的。

他们积极倡导公民直接的政治参与,并相信协商民主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是当代民主的核心所在。

二、协商民主的分析视角(一)从平等看协商民主:在近代,尽管代议制民主制度大大扩大了公民的主体范围,但这种公民的权利是有很多种限制,很长时间内财产就是一项重要的限制,这依然导致这公民的不平等,并且,代议制的民主越来越导致精英化的倾向,少数人掌握了远远大于多说人的权力,再加上,在代议制民主中,政治决策过程中,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必然就会造成政策忽视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使其决策程了多说者的意志,甚至成为多数人的暴政,政策也就必然不能成为全体人民的共识,只是单单表现在票决上的民主或者是举手上的民主,不能体现民主的真实含义。

“协商民主的过程实际上就各种具有不同利益诉求和偏好的政治主体进行政治对话的过程,这些参与主体之间是完全平等的。

”[3]协商民主在这层意义上的平等至少要体现在参与起点上的平等以及参与主体协商主题的平等,协商民主的出现,将有利于解决代议制精英民主参与主体上的不平等,也有利于改善票决制民主形式的平等而实质上的不平等,保证参与者在政治过程中主体平等、交往平等、信息平等,实现协商的良好目的,以达到协商民主政治上追求的真正平等。

(二)从自由看协商民主:(三)从宽容看协商民主:在协商的政治过程中,多元化的利益主体间之所以能够形成共识,关键在于参与者能够理性宽容。

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认为宽容就是“一个人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力和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

”[7]协商民主的核心是公共协商,在现代,社会从一元走向多元,任何价值的追求不可能不受到它方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如何保持人的平等自由,如何协商彼此的利益,就是要发展民主,正是由于协商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协商过程才更加要求自由平等的主体间要实现宽容。

论我国协商民主视角下的参政党民主监督

论我国协商民主视角下的参政党民主监督

二、 参 政 党 民主 监 督在 协 商 民 主 实 践 中
的 作 用
在政 党 制度 框 架 下 ,各 民 主党 派作 为 参 政 党 发挥 政治 协商 、 民主监督 的 职能 。民 主党派 政党 职 能 的充 分发 挥 对 推进 社会 主义 协 商 民主 的发 展 具
有重要 作 用 。
民主党 派 就能 以政 党 的名义 提 出议 案 , 发 表 意见 。
在 中 国 的 民主政 治 发展 进 程 中 ,协 商 民主 的
最早 实践 便是 各党 派之 间 的政治协 商 。当前 , 中国 人 民政 治 协商 会议 已经 成 为我 国实行 协 商 民主 的
重要 渠道 。在 中 国多党合 作制 度 的架构 下 , 社 会 主 义 协 商 民 主 呈 现 出 我 国 特有 的政 治 价 值 和优 势 , 参 政 党 民 主 监 督 是 我 国政 治 协 商 制 度 的 主 要 内 容 。 因而 , 健全 社 会 主义 协商 民主 制度 , 必 然有 利 于参 政党 民主监督 实效性 的增 强 。
二O 一 五年 第六 期 ( 总第2 9 3 期 )l
2 0 1 5 年6 月l O B出版 l
牢稚 协
论我 国协商 民主视 角下的参政 党 民主监督
张 宏 伟
[ 摘 要】 协 商 民主理 论兴 起 于 2 0世 纪 8 0年代 的西 方政 治 学界 , 它的 出现 主要是 为 了寻 求一 种 新型 的 民主形 式 来 弥补 竞 争性 民 主 固有 的 相 互倾轧 、 内耗 丛 生的弊 端 。西 方传 统协 商民主 理论 中协 商主 体是
( 一) 参 政 党 民 主监 督 推动 党 际协 商 民 主有 序
进行

从民主执政视角看政治协商的意义

从民主执政视角看政治协商的意义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9— 0 3
今天 , 中共 “ 已经从 一 个 领 导人 民为 夺 取全 国政 权 而 奋斗 的党 , 成 为 一 个 领 导 人 民 掌握 全 国 政 权 并
作者简介 : 崔珏 , 女, 广州市社会主义学 院教研室主任 、 教授 。

协圈 四 日 N o . 6 . 2 o l 3
意义。
关键 词 : 政 治协 商 ; 中国共产 党 ; 民主执政
中图分 类号 : D 9 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3 1 6 3 ( 2 0 1 3 ) 0 6— 0 0 2 3— 0 4
虽然 中西方都有协商 民主理论 , 但 中国现实政 治中协商民主的发展具有 内源性 。政治协商作为国 家政治层 面的协商 民主, 是极具 中国特色的 民主形 式 。1 9 4 9年 9月 中 国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在 北 京 召
中体现 , 也是人 民民主的重要 实现形式 。周恩来在 新政协会议筹备过程 中强调 : “ 新 民主主义议事的特
点 之一 , 就是 会前 经 过 多方 协 商 和 酝 酿 , 使 大 家 都对 要讨 论决 定 的 东 西 事 先 有 个 认 识 和 了解 , 然 后 再 拿
到会 上 去讨 论 决 定 , 达 成 共 同 的协 议 。 ” _ 2 凡 是 重 大
表整 个社 会 的公 共 利 益 , 执 政 党 才 会 获 得 广 泛 支 持 和拥 护 。 因此 , 执 政 党 应 更 多地 创 造 和 搭 建 民 众 政 治参 与 的制度 平 台 , 建 立 畅 通 的利 益 表 达 渠 道 , 充 分 了解 各个 政 党 、 阶层 、 群 体 的利 益 诉 求 , 进 行 有 效 社

协商民主视角下的县级政协组织开展政治协商的实践与展望——以麻城市政协为例

协商民主视角下的县级政协组织开展政治协商的实践与展望——以麻城市政协为例

协商民主视角下的县级政协组织开展政治协商的实践与展望——以麻城市政协为例戴娣一、协商民主与政协协商“协商民主”这一概念较早由约瑟夫·比赛特提出,其主要目的是为“美国宪法的民主特性”进行辩护,他反对对美国宪法体制的精英式解释。

伯纳德·曼宁的政治协商观念则是基于“怎样才能建构一个合法的政治秩序”的问题提出的,他认为,政治决定的合法性来源于协商的过程,参与协商的人是具有理性的公民。

乔恩·埃尔斯特认为,协商民主就是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公民之间的讨论进行决策。

陈家刚博士在对国外学者研究协商民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协商民主就是基于人民主权原则和多数原则的现代民主体制,其中,自由平等的公民,以公共利益为共同的价值诉求,通过理性的公共协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

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的提出及其多元认知》,《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7月。

随着协商民主理论在西方学术界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将其引介到中国,并与我国的政治实践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最容易与协商民主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政治协商制度。

政协章程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意见》表明人民政协作为一种民主形式是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主要渠道,其优势体现在,人民政协作为一个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参加的非国家权力机构,具有民意的广泛代表性和实施协商民主的特殊优越性,具有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权威性,而且还因为人民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得政协在协商民主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具有公开性和公正性。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论文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论文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论文鉴于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治理形式,能够有效化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和谐,同时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提升离不开协商民主持续发挥作用,从多角度分析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关系及其提升政治合法性的路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全文如下:摘要:协商民主是基于人民主权原则和多数决原则的现代民主和治理形式,是以公共利益为价值诉求,通过理性平等地协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政府决策与政党执政以合法性的过程。

为此,要将涉及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辩论机制有效纳入协商民主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体制和机制,实现由政策性协商向制度性协商的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35年来,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政治变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如民主法治建设、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公民社会发育、民主意识与文化的形成,以及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发展等。

但是,中国的政治发展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

而协商民主理论,作为现代政治理论的最新发展,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党的报告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明确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对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丰富协商民主的形式和内容,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等作出了全面阐述,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协商民主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笔者结合有关协商民主的阐述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作一粗浅探讨。

一、协商民主的多维视角:简要的文献回顾国内学界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无论是在译介和引入西方成果方面,还是在推进人民政协民主协商实践探索方面,无疑陈家刚教授是作出开拓性贡献的学者之一。

根据陈家刚教授的研究,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兴起的学术热潮。

协商民主形式下人民政协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协商民主形式下人民政协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协商民主形式下人民政协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协商民主形式下人民政协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新世纪新阶段(20xx年—2020年)开局以来,党中央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的文件规范,譬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20xx]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20xx] 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以下简称[20xx]15号文件)。

党的十七大全面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上列文件的基本精神,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一个统一战线的大高潮和一个政党制度的小高潮、一个人民政协工作的小高潮。

三个文件出台后,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都依据它修订了各自的“章程”。

[20xx]5号文件从理论的高度第一次明确提出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这两种民主形式中,选举民主主要依托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民主主要依托于人民政协制度。

两种民主理论的建构,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政协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协制度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然而,相对于上列三个文件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推进政治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面对统一战线、人民政协、政党制度领域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精神的提出,人民政协的工作迫切需要从各方面提升和完善,需要在创新中拓展,以适应我国政治建设客观形势的要求。

由于协商民主理论为人民政协制度的运行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拟采用学理、各类调整政协事业的规范与工作实践相对照的方法,提出几点思考,以供学者与实际工作者指教。

一、界别是协商的主体“政协章程”规定,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士、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士、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设若干界别。

刍议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刍议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协 商 民主 理论 研究 于 2 O世 纪后 期 在西 方 兴起 后 .引起 了越 来越多 的 中国学术 界和 政界 的广泛 关
的效率 低下 等弊 端而提 出来 的 。
协 商 民主强 调 公 民参 与对 民主政 治 的 重要 性 .
注和 深入研究 。在 中 国的政治 实践 中 .最 能与协 商
避 免 民主 成为强 势利 益集 团操纵 决策 的工具 .才 能
是 基于对选 举 民主的反 思和现 代社会 政治 发展要 求
的分析 .特别是 针对 当代西方 选举 民主逐 步异化 为 投 票经 营活动 、投 票 中的各种 政治斗 争 、公 共事 务
更好 地促 进公共 利益 .才能 更全 面地 反映广 大人 民
dl e t n e b r i )制定 决 策 。 [ 俞 可平 认 为 .协 商 民 i ao 1 j
协商 民主把 民 主程序 与规范 内涵相 结合 .既 肯 定公 民积 极参 与政治 生活 ,又尊重 国家与社 会之 间 的界限 。在一定 意义 上说 .民主就是程 序 。如果 跳

主就是公 民通过 自由而平 等 的对话 、讨论 、审议 等
的利益 和 意愿 。协 商 民 主力 图通 过 完 善 民主 程序 、
扩 大 参 与 范 围 、强 调 自由平 等 的对 话 ,来 消 除 冲

突 .保证 普遍 理性 和公 共利 益 的实现 .谋 求社 会公
平 正义 .达 到社会 和谐 稳定 。
综 合 地反 映 ,提供 科 学 、民 主 、有 序 的决 策 参考 。
产 生 和形成公 共 政策 。实 现公 民与 政府 的对话 、讨
论 、协 商 。是政 治 民主最 基本 的要 素之一 ,也是 达 到民 主决策 的必 要环 节 。对 话 、协 商 的 目的在 于使 领 导 者在 作 出决 定 之前 .广 泛 听取 各 方 面 的意 见 ;

论政治协商程序的完善——基于协商民主的借鉴

论政治协商程序的完善——基于协商民主的借鉴
关键词 :政 治协 商; 协商民主 ; 商程序 协
中 图分 类 号 :D6 7 2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0 —5 9 2 1 )1 0 20 0 022 (0 0 O — 4 .6 0


我 国政 治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 理论渊源的契合 : 人民主权是协商民主与政治协 商制度设计的基石
行的 协商。
于这些条件在现代几乎很难具备, 所以, 直接民主适用的 范 尽管西方协商民主与我国的政治协商存在一些差异 : 围越来越小, 几乎被现代政治所忽视。因此间接方式, 即间 受到追捧, 成为现代人民 行使主权的 重要形式。 接 间 协商民主要求公民与政府之间实现直接的、 公开的对话 , 是 接民主 种直接民主, 我国的政协则是代议民主的一种形式; 协商 民主, 主要是通过推举代表 , 由代表来决策和管理。这种方 民主理论强调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平等的,但我国的政治协 式的制度形式就是选举。然而 ,当选举民主得到普遍适用 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它的弊端 : 民主弱化、 自由失衡 、 平 商代表以社会精英为主, 且主体地位是有差别的, 各民主党 后 , 派更多是提供咨询和建议, 执政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 协商 等缺失和参与减弱。于是能体现直接民主价值的协商民主

民主提出的实现共识的途径有多种, 如对话、 讨价还价、 得以出 妥 现。 所以, 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 协商民主在很大程 协等, 我国的政治协商强调参与政治的权利, 但在上述途径 度上是古代直接民主的复兴。 毫无疑问, 协商民 主理论发源 等具体民主程序方面还有待发展。…(5 P) 4 于人民主权, 而且更符合人民主权的要求。 协商民主理论的
构, 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团结 益和私人利益的交融互惠,私人利益在公共利益的导向下

协商民主的思考(论文二稿)

协商民主的思考(论文二稿)

关于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作用的思考[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我国协商民主研究兴起。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典型形式和主渠道,遂成为这一兴起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试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概念与特征、内在联系、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实践路径等方面作些初步探讨,论述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

引言自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教授在对美国宪政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之后,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的关注点和兴趣集中于协商民主理论。

虽然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但把协商民主提升到国家政治体制的层面进行理论研究还是近些年的事。

国内真正首次见著于文的“协商民主”研究则是2003年6月俞可平教授发表的《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一文。

目前,在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具有多种实现形式,除了正式的国家制度之外,还存在于各种公民论坛和公共领域之中,如民主恳谈会、听证会和社区议事会等,其中具有较成熟和完善制度架构的则是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平台的政治协商制度。

可以说,作为中国人民在为人民民主而奋斗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民主形式,人民政协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在很高的层次上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因此,人民政协应该成为我国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和主要形式,而且也确实能够在协商民主中发挥重大而独特的作用。

[1]引言部分要写清当前理论界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现状——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观点;研究可贵之处、不足之处。

你只写了俞可平一人,很不够。

一、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概念与特征协商民主,简单地说,就是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

协商民主之所以成为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生活的最新发展,基本原因是它补充和完善了当代西方民主的三种主要形式:代议民主、多数民主和远程民主。

它使西方的民主理论和民主实践更加适合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西方国家的现实政治发展要求,从而进一步推进了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实践。

【终稿】协商民主论文

【终稿】协商民主论文

论协商民主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建设摘要:20世纪末期西方政治学界兴起了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协商民主理论,随着这些国外理论著作的翻译以及推介,近年来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协商民主”的讨论热潮,如何正确认识协商民主的内涵并将其巧妙的运用到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中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从中找出适合具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原理,探索协商民主的新形式,并将各种民主形式结合起来,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关键词:协商民主;政治理论;中国特色;民主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协商民主理论( 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西方在对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批判吸收中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包括如下内涵:在政治共同体中, 自由与平等的公民, 通过公共协商而赋予立法、决策以正当性, 同时经由协商民主达至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的理想。

在这之前的政策制定仅仅是依靠各种偏好的聚合,这一聚合的过程往往是单一片面的,协商民主的复兴在某种程度上再次强调了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性,提出要通过一定的协商程序来实现偏好的转换, 对过去的选举民主理论做出了反思与改革。

我国的神会主义民主政治虽然烙上了深深的中国特色的印子,却也在某些方面同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有契合之处,故对协商民主的研究及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亦能有所帮助。

一、协商民主的历史由来及其研究进展协商民主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城邦民主政体在政治学上被列为最早的民主政体,是一种强调参与的直接民主形态。

其理论根基源于英美传统的自由宪政主义和德国( 或欧洲大陆) 传统的批判理论。

20世纪以来,理论家诸如埃德蒙·伯克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以及约翰·杜威也有多有论述。

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 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从学术上对“协商民主”一词加以阐释,倡导公民参与,反对精英主义。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范文)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范文)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今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对于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和‎优势,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民主‎形式的伟大创造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和上层建筑,总‎是受该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反映各自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政‎治发展道路,表现‎出不同的实现形式‎。

西方国家普遍采‎取选举民主的形式‎,体现在总统选举‎、议会选举和表决‎等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选举民‎主形式是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在西方的政‎治实践中却有其固‎有的缺陷,不能最‎广泛地代表普通民‎众的利益,而往往‎成为少数有钱人的‎政治游戏以及少数‎利益集团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吸收和借鉴‎人类民主政治发展‎有益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的选举民主;‎一种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的‎协商民主。

特别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的创立和实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创造‎,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介绍了协商民主的概念和理论基础,随后分析了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历程,以及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

接着探讨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状,并深入讨论协商民主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最后总结了协商民主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促进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协商民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概念、理论基础、实践历程、启示、现状、影响、作用、展望、未来、关键词1. 引言1.1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背景中国政治发展众多重大挑战,如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政府与市民的互动关系等问题,都需要协商民主这一新兴治理理念来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对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论的深化,更有助于政治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是对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旨在理解协商民主在中国政治实践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协商民主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的梳理,可以加深对其内涵和特点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分析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历程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和总结中国政治改革的进程,了解协商民主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进一步探讨协商民主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可以为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

结合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状,探讨协商民主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可以为我们认识当代中国政治现实提供深入的视角和思考。

通过对协商民主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2. 正文2.1 协商民主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协商民主是一种政治参与方式,其核心理念是政府与公民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共同参与政治决策和管理公共事务。

协商民主视野下的政协改革研究

协商民主视野下的政协改革研究
设 以适 应 当代 民主 政 治 的发 展要 求 , 已提 上 日程 。
[ 关键词 ]协商民主 ;人 民政协;政协改革
中图分 类 号 :D 1 63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 5 3 20 )5 0 2 — 3 0 8 86 (0 90 —0 80


协 商 民主 的兴起 与 内涵
是在 2 纪 8 0世 0年代 初 。随 后 ,协商 民 主理 论 引 起 了许多 学者 的关 注 ,包括美 国政治 哲学 家 约翰 ・ 罗 尔 斯 ,英 国 著 名 社 会 政 治 理 论 家 安 东 尼 ・ 登 吉
斯 ,德 国思 想领 袖尤 尔根 ・ 贝 马斯等 人 。这 些 当 哈 今 西 方 政治 思 想 界 的领 军 人 物都 是 协 商 民 主 的积 极 倡 导 者 。协 商 民 主理 论 的兴 起 源 于 西 方政 治 学
公共协商,协商的结果是达成共识。
二 、协商 民主与 人民政协 的 内在逻 辑
协商 民主理 论 兴 起 后 ,越来 越 多 的 中 国学 者 开 始 将 其 引介 到 中 国 ,并 将 其 与 中 国本 土 的政 治 实践 联 系在 一起 。有 人 认 为 协商 民主是 代议 民主 的发 展 ,也 有人 认 为 协 商 民 主是 代议 民 主 的代 替
( ) 协 商 民主 是 另一 种 民 主 实现 形 式 ,人 二
民主 是 指 一种 由 自由 、平 等 的 公 民通 过 自由 、平 等 地对 话 、讨 论 、辩 论 、协商 等 方 式 参 与立 法 与 公 共决 策等 过 程 ,最 终 达 成共 识 ,从 而赋 予 立 法 和公 共 决 策 以合 法 性 的治理 形 式 。其 核心 概 念 即

论协商民主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

论协商民主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

论协商民主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是一个重要且不断发展的议题。

协商民主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强调社会主体之间的平等参与、广泛讨论、充分表达意见、寻求共识和决策的过程,以建立多元化、充满活力的政治协商制度体系。

首先,协商民主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需要强调平等参与。

政治协商应该是以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参与者之间进行的,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权力拥有者对其他人的决策告知。

政治协商的参与者应该是来自各阶层、各领域、各政治派别的代表,包括政府官员、社会组织代表、企业家、专家学者、劳动者代表等等。

只有平等参与才能确保政治协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各方智慧和创造力,为决策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其次,协商民主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需要加强广泛讨论和充分表达意见的机制。

政治协商不能仅仅是象征性的场合,而是真正允许各方对话、交流和表达意见的平台。

政府应该设立合理的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政治协商,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各方意见都得到机会表达和充分准备。

政治协商制度也应该给予各方提出建设性的批评和意见的权利,并能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主动解答疑惑,增加透明度。

再次,协商民主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需要强调寻求共识和决策的过程。

政治协商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制定政策的过程,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可能存在分歧和利益冲突,从而导致共识的难以达成。

然而,政治协商的目的不是通过占据绝对优势的立场来压制其他声音,而是通过平等对话和互动来寻找共同的利益和解决方案。

政治协商制度应该注重加强对话、沟通和协商能力的培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和稳定性。

最后,协商民主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充满活力的政治协商制度体系。

政治协商制度应该既有全国性的政治协商机构,也有地方性的政治协商机构,并且要发展和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党派团体等代表人民意志的组织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