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考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案专项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高考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案专项练习含答案

第十四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28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纲解读知识导图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2.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和重点3.结合实例,提出荒漠化综合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读景观图片(图28-1),完成下列问题。

图28-1(1)概念: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现象,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和。

2.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读西北地区图(图28-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图28-3),完成下列问题。

图28-2 西北地区图图28-3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1)西北地区的范围①从地形区看: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A 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B 高原,C 、D 盆地和E 盆地等。

②从行政区划上看: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③从气候上看: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自然特征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西部 以 贺 兰山 为 界东部 海陆位置 距海距海 地形 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辽阔坦荡的高原 气候 年降水量在200 mm 以下,有的不足50 mm,属 和 区 年降水量在200 mm 以上,属 区草场载畜量低 高 自然景观 大片的沙漠和戈壁温带草原 农业特色 绿洲农牧业 灌溉农业、草原畜牧业(3)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表现① 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 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砂质沉积物。

③ 日数多,且集中在 干旱的季节,有利于风沙活动。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示意图(图28-4),完成下列问题。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专题综合检测课件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专题综合检测课件

6.推测冰川泥的开采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每年只有 3 个月开采期,专业入员必须乘坐直升机 到达采集地点,敲开冰层,潜水作业”可知,冰川泥开采季节是冬季,故 D 项正确。
7.制定限量开采冰川泥政策的主要出发点是( ) A.资源储量有限 B.保持价格优势 C.保护海洋环境 D.市场需求量小
(3)调节气候,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持生物多样性;降低河流流 速;减少了泥沙在三门峡水库的淤积;湿地面积广阔,在洪水期能起到一 定的防洪作用。
(4)春季、秋季。因为每年夏季是黄河的主汛期,不宜安排施工;冬季 寒冷,施工难度大。
解析 第(1)题,从上游降水集中、多暴雨、上游来水大、泥沙含量大、 该河段河道放宽、流速减慢等方面分析。第(2)题,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易发 育弯曲,汛期会促进河流截弯取直,致使河道频繁变迁。第(3)题,湿地的作 用有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等。第(4)题, 加固堤防工程要避开洪水期与低温冻结期。
2.据材料可知( ) A.羊柴竞争力始终比油蒿强 B.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C.中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D.高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的竞争系数较低;由材料信息“系 数越低,竞争力越强”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较强,故 B 项正确。
3.实验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开天然降水 B.减弱气温变化 C.防止风沙掩埋 D.控制光照强度
答案 (1)东南部河谷发育有森林和森林草原;向西北逐渐过渡为草 原、荒漠。
(2)海拔高,降水少,光照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多荒地。 (3)甲。理由:海上运输距离短;港口更靠近项目所在地。 乙。理由:海运可直达阿根廷(或不经过第三国转运);陆路运输安全 性好。 (4)光伏板有效阻挡了太阳直接辐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了近地 面风速,减弱沙粒扩散;改善了当地用能紧张状况,减少因能源短缺对植 被的破坏。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十一 区域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十一 区域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十一区域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0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1土地退化考查角度1▶以全球气候变暖为背景,考查土地资源的退化(2019年全国Ⅲ卷)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解析▶第1题,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

第3题,由前两题的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由题干“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可知,该地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气温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

答案▶ 1.A 2.D 3.C考查角度2▶以河流水文特点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2018年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专题复习: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专题复习: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专题复习: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知识构建:体系构建学科素养区域认知开发、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综合思维域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以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重大工程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跨区域调配的线路选择、原因及影响。

区域森林、湿地等遭到破坏和恢复后的环境变化。

人地协调观环境的开发保护为前提过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分析用资源、促进人地协调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线路的选择。

考点梳理: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例:近年来,我国山西、内蒙古等能源输出地逐步用电力输出代替煤炭输出。

沿海输入地鼓励用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用电力代替煤炭输出会()①减少我国温室气体排放②促进输出地经济增长③增加我国交通运输压力④增加输出地环境压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输入地鼓励居民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主要目的是()A.改善大气环境B.缓解交通拥堵C.减轻噪声污染D.减少交通事故解析: 第(1)题,电力输出,对于输出地来说利润要高,可以促进输出地经济增长,但本地燃煤发电增加了输出地环境压力。

因而②④正确。

会减少输入地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输出地温室气体的排放,①错误。

输出煤炭,需借助铁路、水运等交通方式,输出电力减轻了我国交通运输压力,③错误。

故选C项。

第(2)题,燃油汽车会造成大气污染,以燃料电池作为动力的电动汽车减少了污染排放,改善了大气环境,A项正确。

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汽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因此交通拥堵、噪声污染不会减轻,交通事故不会减少。

答案: (1)C(2)A知识梳理:资源利用问题及解决措施例2: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

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

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 000万吨/年的产能。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选择题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

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

若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

左图示意某区域植被分布,右图示意灌丛沙堆景观。

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该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和光照 B.地形和降水C.热量和水分 D.土壤和水分2、图中无植被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植被破坏B.海拔高,气温低,生长条件差C.降水少,气候干旱,土壤贫瘠.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D.3、若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是( )A.绿洲东部灌丛荒漠区.绿洲植被灌丛荒漠区B .无植被区西侧灌丛荒漠区C .无植被区D3.A2.D 答案:1.C题,图示区域植被的变化体现了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解析:第1图中无植被2题,因此影响山地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和水分。

第孔隙大,粗砂,山麓地带,绿洲上部,这些区域多砾石、区分布的位置:3水分渗漏严重,植被根系无法获得足够水分,故形成无植被区。

第导致周边地区地下水位下图中农田位于绿洲东部,大量引水灌溉,题,降,因此会导致绿洲东部灌丛荒漠区的荒漠化加剧。

下图为也是生态集中表现的地带。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的生态屏障,5~“清代鄂尔多斯地区农耕推进的界限和幅度示意图”。

据此完成4 题。

.4.影响图示农耕推进幅度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植被B.水分C.地形D.土壤5.清代鄂尔多斯地区农耕推进会导致( )A.河套平原水土流失加剧B.长城西北草地面积扩大C.河套平原土地盐碱化加重D.长城东南森林面积增加答案:4.B 5.C解析:第4题,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农耕推进幅度最大的地区为有黄河水源可供灌溉的河套平原,而推进幅度小的区域位于鄂尔多斯地影响图示农耕推进幅度所以可以推断出:区的干旱且缺少水源的地区。

高考地理专题提升练: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高考地理专题提升练: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专题( 3)地区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读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表示图,回答 1-2 题。

1.图示地区多水灾的原由有 ( )①南北支流与干流同时进入雨季,而长江流域特别狭窄 ,易形成水灾②上中游地域植被最近几年来损坏严重,河流淤塞③围湖造田 ,造成湖泊分洪能力减小④灾祸预警系统不完美,监控举措短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图示地区有效的防洪举措是 ( )①进行人工干涉 ,减少流域内的降水总量②大规模地迁徙人口和城镇③加固江防大堤 ,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④增强长江上中游地域林地建设,增强和完美三峡等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 1.C; 2.D分析: 1.围湖造田、植被损坏等致使河床抬高,排水不畅 ,造成洪涝灾害频发 ;长江流域支流众多 ,流域宽广 ,且干支流来洪时间常常不一样。

2.根治长江水灾 ,一方面要加固谨防 ,另一方面工程举措与生物举措相联合 ,多方并举 ,共同治理。

人工干涉减少流域内的降水总量不可以实现 , 大规模的迁徙人口和城镇不是有效的防洪举措。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

页岩气与惯例天然气储层气藏不一样 ,它常常散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散布广的页岩源岩地层中。

页岩气开采主要使用水力压裂法,马上化学物质和大批水、泥沙的混合物 ,用高压注入地下井 ,压裂邻近的岩石结构 ,从而采集天然气。

以下图为页岩气埋藏结构及开采表示图。

据此达成 3~4 题。

3.与惯例天然气对比 ,页岩气 ( )A. 受页岩油挤压 ,埋藏更深B.埋藏深 ,开采难度大C.埋藏于断裂带 ,岩层裂隙发育更高D.散布于向斜槽部 ,有自生自储条件4.对页岩气大规模开采和使用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保持地表形态 ,致使地面沉降B.投资大 ,耗水量多C.致使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循环更活跃D.减少对石油的依靠 ,改良大气环境质量答案: 3.BD; 4.BD以下图为乌拉尔河水系表示图”(①②③为三个水文观察站),达成 5~6 题。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第十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第十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因素及其变化;结合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
响,考查评价主导风(风频),河流流向等对区位
选择的影响
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结合首钢,武钢等大型企业的搬迁,考查工业地域的特点; 以长三角,珠三角某种工业部门为例,考查集聚或工业分散 的原因;分析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及主要 工业部门
工业地域的形成
发展与治理并重,发展作为治理的目标和保证,治理作为发展的前提
在区域流城内统一治理措施,协调周边区域的关系
西北地区 荒漠化防 治的对策 和措施
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重点
合理利用水资源
荒漠化防治 的具体对策 和措施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御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控制人口增长
采用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资源问题区域环境 Nhomakorabea发展问题
两个原则
了解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效应,危害 了解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森林的作用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森林的作用与现状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世界森林的现状
破坏森林引起的环境问题
调节全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热带雨林的分布
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和脆弱性
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
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缘由 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能源资源开发过程中环 境的治理与保护
能源与能源资源
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挑战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条件
资源开发与能源基地建设
能源资源的开发
能源基地建设
经济结构的变化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高频考点练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高频考点练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塔拉滩地区(位置见图X13-1甲)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产业园。

光伏产业发展促进了生态改善,植被不断恢复,沙丘移动明显减缓。

但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如图X13-1乙),形成了良性循环。

读图,完成1~3题。

图X13-11.发展光伏产业之前,塔拉滩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草场退化B.水土流失C.森林破坏D.土地盐渍化2.光伏产业促进了塔拉滩的植被生长,关键是因为太阳能电池板 ( )A.阻挡风沙,减弱风力侵蚀B.吸收热量,增加土壤温度C.减弱蒸发,增加土壤水分D.反射阳光,改善光照条件3.光伏产业园区引入牧羊业,有利于 ( )A.增加植被覆盖率B.提高水电发电量C.减缓沙丘移动速度D.提高土地利用率2017年12月5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内,海拔1010~1 939.9米,是滦河的发源地。

该地区历史上由于过度采伐,土地退化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奋斗,三代造林人让贫瘠的沙地变成了绿水青山。

图X13-2为塞罕坝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4~6题。

图X13-24.塞罕坝植树造林适宜的树种类型是( )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常绿硬叶林D.热带季雨林5.塞罕坝造林异常艰难的自然原因是( )①地处高原、山地,海拔高②地处季风区边缘,降水少③靠近内蒙古高原,风沙大④空气干燥,易发森林火灾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6.塞罕坝林区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①防风固沙②净化空气③涵养水源,调节气候④保持生物的多样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018·安徽合肥第三次质检]杞柳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喜生长在河漫滩和沟渠边的深厚砂壤土中。

安徽省霍邱县适宜种植杞柳,当地人自周朝以来就使用杞柳枝条编制生产、生活用品。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复习
等 ;破坏比较严重的湿地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一带 ,主 要原因是沼泽垦荒所致 ;退耕还湖和建自然保护区是两
在的 ,其它河流中上游地区的森林开发不当也会引起这

问题 。
新高考的考查思路一般是通过创设的背景材料( 可 以是实地 ,也可以是虚拟的地区) ,要求学生学会从所
给的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结合已具备的地理思维能


下 游地 区
性 减 少
对其进行归纳比较 ,不失为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好方法。 新课 程下的高考考查重点是学生的四大能力 ,注 重的是能力的延伸和迁移 ,强调的不是记住某个案例 中 的具体地理事物或现象,而是以此案例为基础 ,教会学 生如何分析区域的开发条件或某一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 原因,了解这一问题造成的危害,针对这些问题 ,分析 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进行有效治理或保护。如通过19 年 98 长江流域的洪灾 ,人们深刻认识到对上游森林资源过分 开发 ,必然会造成当地的水土流失 ,进而影响到 中下游 的河道通畅度 ;再加上上游地区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 ,
力,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地理规律 、原理 ,进行分析 、
判断 、推理 ,最终解答试卷中的问题。针对这些地理方
法和学科思维的要求 ,教师在进行本部分 内容的教学 时,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与这方面的要求进行对接。比 如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时 ,要学会从 自 然 、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而水土流失的自然成 因必然是 “ 有起伏的地形 、有一定量的降水”等;人为 原 因主要是哪些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导致了 “ 自然植被的 破坏”。在清楚了这一问题的基础上 ,如何保护或治理 也就容易理解。
传 统 产 业 的 衰 落 治理 环 境 污染 ,加 强 改造 传 统 产业 , 大力扶 持 新 对 策 环境 管理 .营 造绿 色 产业 ,实现 产业 结构 多元 兴

(统编版)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阶段检测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

(统编版)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阶段检测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

单元检测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单元检测十四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乌鲁木齐一中模拟)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学校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研究不同厚度的积雪融化后对牧草生长量的影响。

他们选择了一块试验地,在试验地划出了相同面积的两块样地和一块对照样地进行实验。

样地甲积雪厚度30 cm,样地乙积雪厚度10 cm,对照样地丙无积雪(通过人工处理)。

下图表示实验结果。

据此完成1~3题。

1.实验中牧草生长情况是( )A.4月20日牧草开始快速生长B.5月1日前甲牧草生长比乙快C.5月5日后丙牧草的生长最慢D.牧草的生长速度前后基本一致2.实验得出( )A.牧草的生长速度与积雪厚度呈正相关B.牧草的生长速度与积雪厚度呈负相关C.不同积雪厚度的牧草地上累积生物量相当D.牧草累积地上生物量与积雪厚度呈正相关3.实验证明,半干旱地区积雪对牧草生长的主要作用是( )A.保护土壤,避免水土流失B.融化后能改善土壤水分、养分条件C.反射太阳辐射,气温升高快D.阻挡地面辐射,对牧草有保温作用(2018·青岛月考)下图为“我国历史时期森林遭破坏地区分布图”。

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a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②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③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 )①沙尘暴②泥石流③水土流失④台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17·吉林省高三调研二)读“青海湖流域局部水系图(甲)”和“青海省某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乙)”,回答6~8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南岛西部沿海自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了一狭长的沙漠化地区(图1)。

该区附近海域大陆架平缓且多上升流,全年风季漫长,曾经广布的植被下埋藏了大量地质时期形成的古风成沙。

图2为该区的气候资料,其年降水量达1 000 mm左右,但干燥度(一定时段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较高,植被难以自然恢复,因此,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以人工栽种单一的木麻黄为防治沙漠化的主要手段,该树种喜光热,耐干旱、贫瘠,抗风能力强,生长快,30~50年即衰老,但近年来防护林因经济开发频遭人为破坏。

(1)推测图中沙漠化地区的沙物质的主要来源。

(2)试从气候与地形方面分析图中沙漠化地区植被难以自然恢复的主要原因。

(3)判断图中沙漠化地区集中造林的主要季节并说明原因。

(4)近年来,是否继续采用传统的栽种单一木麻黄的治沙方式引发了当地广泛的讨论,请你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上升流从海底带来的沉积物沙源;古代沉积沙源;河流沉积沙源。

(2)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风季漫长,风力强,蒸发旺盛;受到中部山脉的阻挡,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气候干旱。

(3)夏季。

降水较丰富,水源充足,树木易成活。

(4)赞同:该树种喜光热,耐干旱、贫瘠,抗风力强,生长快;该地种植历史悠久,经验技术成熟,治沙成本低。

或不赞同:该树种30~50年即衰老,衰老快;树种单一,生态结构简单,抵御病虫害能力弱,一旦遭受病虫害难以恢复。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位于南苏丹中部的苏德沼泽由白尼罗河及其支流汇流而成,干季时面积逾3万平方千米,雨季时面积增加至13万平方千米,是尼罗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沼泽。

苏德沼泽的原住居民——尼罗族黑人在此从事牧牛业。

白尼罗河定期泛滥,苏德沼泽深受影响。

20世纪80年代,当地建成了长380千米的琼莱运河,运河绕过了苏德沼泽。

材料二下图为非洲南苏丹区域图和苏德沼泽的水量(单位:亿立方米/年)收支状况示意图。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区域生态建设和流域综合开发(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区域生态建设和流域综合开发(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区域生态建设与流域综合开发一、选择题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黑河流域乃至河西走廊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湿地的恢复和保护问题,相关部门调查了该地区恢复利用(利用与管理)、恢复保护(隔离保护管理)和自然恢复三种典型恢复方式对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下图为自然湿地(作为参考湿地)和三种湿地不同恢复方式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调查结果。

据此回答1~3题。

1.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方式有利于提高植被盖度,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方式( )A.能够满足水源需求B.生态环境较好C.群落抗干扰能力强D.物种丰富2.恢复保护方式物种丰富度最低,原因是( )A.土壤水分差B.缺乏优势物种C.受干扰程度低D.植被稀疏3.根据三种不同恢复方式对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的综合分析,以下做法对湿地恢复能够达到较好效果的是( )A.建立栅栏隔离保护B.建设旅游景点,并进行浇灌、栽种等管理方式C.人为不参与管理的自然恢复D.禁止大型动物踩踏、干扰答案 1.A 2.C 3.B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源是限制性因素。

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方式有利于提高植被盖度,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方式能够满足水源需求。

故选A。

第2题,物种丰富度是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数之一,它主要是测量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种数目以表示生物的丰富程度。

据材料“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可知,恢复保护即隔离保护管理,因隔离所以受外界干扰较少,因此物种丰富度最低。

故选C。

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恢复利用即利用与管理方式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都较高,因此应利用和管理湿地。

故选B。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了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下图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 )A.地势第三级阶梯B.东部季风区C.内流区D.东部经济地带5.有关精准扶贫措施合理的是( )A.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打造商品粮基地B.罗霄山区防治土地盐渍化C.西藏自治区发展灌溉农业D.六盘山区可实施生态移民答案 4.B 5.D解析第4题,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读图,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只有大别山区和罗霄山区两个主战场位于第三级阶梯,A错;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喀拉山-冈底斯山,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只有新疆南疆三地州、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三个主战场位于非季风区,B对;我国季风气候区主要是外流区,非季风气候区多为内流区,C错;我国东部经济带包括了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图中扶贫攻坚主战场仅燕山-太行山区战场的部分地区属于河北,其他战场均为中部经济带或西部经济带,D错。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四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考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四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考

学案导学
基础1 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包括__水__能____、风能、生__物__能____、潮汐能、
__太__阳__能__等。

(2)非可再生能源。

①类型:主要包括__煤__炭__、石油、_天__然__气_等矿物能源。

②特点:数量有限,若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_态__环__境___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了以_铁__路_____运输为主、 目
___公__路___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链 接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1)建设_坑__口__电__站_: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2)发展炼焦业:为___冶__金__工__业___发展提供能源,向外输出 ___焦__炭___。
学案导学
【想一想】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如何正 确对待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据此完 成(1)~(2)题。
(1)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 D )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目 链
C.井矿巷道的建设 D.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山西能源基地经济发展的关键是( B )
栏 为主的特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今后要调整产业结构,如大 目 力发展新兴产业,同时要结合当地污染严重的问题,积极消除 链
接 污染,美化环境。
学案导学
基础5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1.形成的优势条件。
丰富的___煤__炭___、充沛的__水__源____,便利的水陆交通

运输,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表现。
典型区域的能源综合开发及循环利用 3.结合我国能源消费大国的现状,考查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训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训练
② b地区以人工林 、次生林为主
D .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 1.该河 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4 A .建设大型海港 ,发展远洋运输 B .建立湿地保护区 ,保护生态环境 C .开辟海滨浴场 ,发展滨海旅游 D .开垦成为耕地 , 发展粮食生产
小流 域 综 合 治理 是 黄 土 高原 治理 水 土 流 失行 之 有
75 。00 0 1 0

3 .图中反映 口 圜
1 05 0 -0 01 0 1 00 5 -0 02 0 2 00 0 -0 03 0 >0 30 0
单元复 习与训练
21 0 1年 第 2 期 1 :
堡 一 垒 —
咖 轻 度
非 亚 澳 利亚 欧 北美 南 洲 洲 洲 太 洲 洲 美
D .欧洲退化土地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小
l .如图所示 ,澳大利亚几乎没有严重 、极严重 2 退化土地 ,其主要原因是 A.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沙尘暴少发 B .农业区 降水较丰沛 ,灌溉量小 c .降水丰沛的地 区,水土流失较轻 D.地广人稀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适度
获18年 国家科 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完成4 题。 97 ~s


20 % 加 %
6 % O
8 % 口
1 O O %
草地
具有 明显沙化趋势土 地的利用类 型结构
4 .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 、治沙 ,主
要是因为
1 .读图判断 ,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的主要利用
类型及其比重是
效 的 方 法 之 一 。 不 同治理 度 下 小流 域 生 态 整 体模 型试
③c 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 ④ 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①④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突破练8区域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讲义(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突破练8区域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讲义(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突破练8区域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讲义(含解析)专项突破练8 区域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1.2019·泰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芦苇多生长于池沼、河岸、溪边浅水地区,常形成苇塘。

芦苇茎秆坚韧,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工业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

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

经过加工的芦茎还可以做成工艺品。

芦苇茎秆直立,植株高大,迎风摇曳,野趣横生。

材料二辽河河口三角洲孕育有世界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荡。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里养殖业发达,盘锦辽河口海域滩涂上,鱼、虾等海产品的围海养殖面积达83456亩。

1简述辽河三角洲地区芦苇分布面积广的自然原因。

2试分析该区域芦苇产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3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地工业去库存、去产能,造纸业有所萎缩,芦苇的价格走低,辽河三角洲出现了开垦湿地的现象。

简析开垦湿地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4请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芦苇资源,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1地处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水源充足,河堤沼泽地或浅水区域广布;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芦苇产量大,原料丰富;芦苇全身是宝,用途广;政策扶持。

3开垦湿地会使芦苇沼泽面积减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减弱地表水循环的模式被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的能力减弱等。

4对当地造纸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加强污水处理,减少污水排放;加强芦苇的综合利用药材和工艺品加工等,增加收入;适当发展养殖业,保护芦苇湿地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芦苇观光旅游业;开发芦苇特色旅游纪念品等。

解析1根据材料,芦苇生长于池沼、河岸、溪边浅水地区,结合材料二及图示可知辽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河口沼泽及浅水区域广布;土壤肥沃,是芦苇广布的原因。

2依据材料可知,利用芦苇一是可造纸,可入药,可制成工艺品,还可发展旅游业;二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3联系湿地的生态功能作答。

2020版高考地理练习-专题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

2020版高考地理练习-专题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

专题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高考命题规律命题角度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7全国Ⅰ·8)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

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答案:B解析: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以使得盐湖以外区域水分截流增多,实际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量减少,盐湖面积萎缩,B项正确;湖泊蒸发量不会增多,反而会因为湖泊面积萎缩而蒸发量减小,因此可排除A 项;由材料“盐度饱和”可知湖水盐度不会增大,可排除D项;生物在盐度饱和的湖泊中难以生存,也就是说盐湖中生物极少,即使营养物质增多也不会出现危害生物生长的富营养化,因此可排除C项。

(2015海南·15~17)下图示意某湖泊位置。

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

据此完成第2~4题。

2.据图中信息判断,该湖泊()A.湖面少风浪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C.冬季不结冰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3.在该湖泊①②③④四湖区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湖区是()A.①B.②C.③D.④4.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C.入湖河水量减少D.出湖河水量增大答案:2.B 3.D 4.C解析:第2题,考查里海及周边区域的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由图中可以看出,里海位于亚欧大陆内陆,受冬夏高低气压中心的影响,会形成较大的风力,故A项错误。

里海南部湖岸地势高,没有河流注入;北部湖岸地势低,有多条河流注入,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北部湖区沉积,因此造成北部湖水较南部浅,故B项正确。

里海处于中纬度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 ℃,有结冰现象,故C项错误。

里海为咸水湖,湖水不能用于灌溉,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一、单项选择题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下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

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

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

据此回答1~2题。

1.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①水资源短缺②土地荒漠化③旱涝灾害④水土流失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2.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人为原因是( )①过度用水②乱砍滥伐③过度放牧④上游拦截河水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1.D 2.C【解析】第1题,民勤县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所以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因降水少,几乎没有涝灾,水土流失现象很少。

第2题,读材料可知: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使绿洲消失;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全部河水,下游缺水,绿洲消失。

我国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

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下图为该区域简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A.科技实力不强,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B.扩大稀土产量,增加出口量C.黄河含沙量大,工业水源水质差D.靠近黄河、铁路,水陆交通便利4.下列有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措施,不可行的是( )A.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B.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面临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发展第三产业是唯一出路C.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D.对废矿业复垦,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3.A 4.B【解析】第3题,包头位于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科技力量薄弱,因而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需要合理开采,进行深加工,而不是盲目扩大产量;该段黄河还未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较小;黄河通航能力差,水运不便。

第4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不是唯一出路。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下图为澳大利亚大陆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5~6题。

5.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①纬度②降水③地形④洋流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6.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红树林大量被破坏将( )A.吸引鱼群聚集 B.加快泥沙淤积速度C.导致水体富营养化D.加剧海岸侵蚀5.B 6.D【解析】第5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区域红树林物种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北部纬度低、热量充足;同时,东部沿海数量多于西部沿海数量,是因为东部受沿岸的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

第6题,红树林主要起防海浪侵袭、防台(飓)风、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遭破坏后会引起鱼群分散,加剧海岸侵蚀,减慢泥沙淤积速度。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造成的,与红树林被破坏无关。

有色金属矿物是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富集形成的。

下图所示国家铜矿资源丰富、品质优、埋藏浅、分布广泛。

该国大量出口铜矿石,开采铜矿需要用大量水来控制粉尘。

铜矿经济给本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很多问题。

据此完成7~9题。

7.该国铜矿资源埋藏浅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流水侵蚀作用强 B.岩浆侵入接近地表C.地势高,沉积土层薄 D.火山喷发作用强烈8.与B区相比,A区铜矿开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地形 B.水资源 C.技术 D.交通9.出口铜矿石对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 )①有利于扩大就业②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③减少环境治理的费用④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B 8.B 9.C【解析】第7题,有色金属矿物是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富集形成的,岩浆喷出时,降温速度较快,不同矿物难以析出,而侵入过程中压力、温度降低速度较慢,不同的矿物的凝固点不同,降温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的矿物,根据这一原理可知,该国铜矿资源埋藏浅的主要原因是岩浆侵入接近地表。

第8题,A地区地处副热带海区的大陆西岸,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并且受沿岸寒流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B地区地处30°~40°大陆西岸,受西风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而铜矿的开采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因此 A区与B区相比,铜矿开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

第9题,对比出口铜矿和对铜矿深加工再出口:出口铜矿,不利于扩大就业,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出口铜矿石,能减少因大量冶炼铜矿产生的环境问题,对环境影响较小,降低环境治理的费用。

对铜矿深加工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附加值、经济效益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下图为“钱塘江流域部分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A.河流干流的流向大致自西向东注入黄海B.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C.新安江大坝下游河段落差大,水流湍急D.富春江大坝附近河段初冬季节有凌汛现象11.新安江大坝的修建()A.使大坝上游的流域面积显著增加B.使大坝下游干流河段航运里程增加C.提供廉价水电,大力发展钢铁工业D.调节下游水位变化,减少洪涝灾害10.B 11.D【解析】第10题,由图知,钱塘江注入东海;钱塘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河流径流量季节和年际变化也较大;新安江大坝下游河段地势低平,落差小,水流平缓;富春江全年没有结冰现象,也没有凌汛现象。

第11题,新安江大坝修建,大坝上游的流域面积没有变化;大坝修建使大坝上游干流河段航运里程增加;新安江大坝修建可以提供廉价水电,但新安江附近没有煤炭、铁矿石等资源,不利于发展钢铁工业;大坝修建可以通过水库调节下游水位,减少下游洪涝灾害。

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布泊曾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其流域出露岩层多含钾岩石。

1972年后罗布泊完全干涸,却在地势较低的北部发现了特大的地下液体钾盐矿。

目前罗布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基地(罗北基地)。

为了方便开采钾盐资源,人们将富含钾盐的卤水从地下抽取上来,然后沿着输水渠在地表低地汇集,在罗布泊北部重现一片面积达200平方千米的美丽盐湖。

(1)说明罗布泊北部地下特大液体钾盐矿的形成过程。

(2)简析重现的盐湖对当地气温的影响。

(3)分析在罗布泊附近开采钾盐矿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

(4)有人认为面积广阔罗布泊水面新景观需要长期存在。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罗布泊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出露岩层风化强烈;风化物中的钾盐易被径流溶解,并被径流携带注入湖泊,在地势较低的罗布泊北部地区富积并下渗;当地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在地表形成露水,露水下渗补充蒸发的水份(或答在气温降低的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蒸汽易凝结成水,渗入地下),维持地下水量平衡。

(2)水域重现,地表比热容变大,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小(3)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淡水资源短缺;温差大,沙漠广布,施工环境差;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4)赞同:水面新景观长期存在有利于钾盐矿的开发,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美化当地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不赞同:钾盐矿为非可再生资源,资源枯竭后不再需要保持水面;地处荒漠腹地(边远地区),维护美丽湖泊成本高;人口少,生活成本高。

【解析】第(1)题,罗布泊北部地下特大液体钾盐矿是出露岩层经风化,风化物中的钾盐被径流溶解并被径流携带注入湖泊,在地势较低的罗布泊北部地区富积形成的。

第(2)题,湖泊对地方小气候具有调节作用,由于水域比热容变大,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小。

第(3)题,罗布泊附近开采钾盐矿需要克服沙漠地区干旱淡水、温差大、施工环境差、劳动力缺乏等不利条件。

第(4)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选择赞同或不赞同进行分析,赞同的理由是水面新景观长期存在有利于钾盐矿的开发,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美化当地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不赞同的理由是钾盐矿为非可再生资源,资源枯竭后不再需要保持水面;地处荒漠腹地,维护美丽湖泊成本高,人口少,生活成本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伏尔加河(图7)是欧洲最长河流,发源于东欧平原上的瓦尔代丘陵,注入里海,全长3688千米,落差256米,河水主要靠积雪融水补给。

流域内资源丰富,人口密集,是俄罗斯工业、农业和内河航运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俄罗斯在伏尔加河上修建了众多的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达395亿千瓦小时(度)。

同时,还修建了佚尔加一顿河、伏尔加一波罗的海等运河,使伏尔加河与波罗的海、黑海和白海(北冰洋)航运联为一体。

表2和图8分别为图7中①、②两地气候资料和建电站前相对流量季节变化图。

(1)说出①、②两地的植被类型。

(2)说出与①地比较,②地主汛期在时间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简述伏尔加河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1)①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或温带针阔混交林或亚寒带针叶林),②地为温带荒漠(或荒漠草原)。

(2)差异:②地主汛期开始早结束晚,汛期长。

原因:该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②地纬度低,春季气温回升快(早),汛期开始早;②地位于河流下游,汛期除积雪融水补给外,还接纳了中、上游河段的来水,所以汛期结束晚,汛期长。

(3)发电站提供充足电力,促进流域内资源的开发和工农业发展;修建的水库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和农业灌溉;水库和运河的修建,改善了航运条件,促进了河海联运。

【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①地的气候资料分析可知,最冷月气温低于0℃,最高温度在18℃左右,属于温带地区,该地的年降水总量大于400毫米,适于落叶阔叶林生长,而②地一月最冷月气温低于0℃,7月温度高于25℃,全年降水总量196毫米,降水条件不适于森林生长,故为温带荒漠。

第(2)题,由上右图相对流量可以看出,②地的主汛期在4、5月份,而①地主汛期为5、6、7月,故主汛期②地比①地开始早,结束晚,且汛期长。

该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且②地纬度低,位于河流下游,除了积雪融水补给外,还接纳了中上游河段的来水,所以汛期结束晚、汛期长。

第(3)题,伏尔加河流域的开发利用主要考虑对发电、防洪、灌溉以及航运方面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