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关于公共物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的研究综述
关于公共物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的研究综述公共物品问题是指一些资源和设施,它们在被使用的时候不会减少,而且可以被多个人同时使用。
公共物品问题不同于私有财产或政府财产,因为它们不以任何特定个人或团体的名义拥有。
公共物品的例子包括公共公园、街道、图书馆、公共厕所、天气预报等等。
这些公共物品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至关重要。
但是,公共物品作为共享的资源,它们的供应和使用会带来问题。
特别是在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背景下,公共物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本文将探讨公共物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公共物品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挤压的公共资源公共物品的供应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
它们的典型特征是很难通过市场交换来供应,因为在市场交换中,每个人只愿意支付实际使用的费用,而不希望支付额外的成本。
但是,很多公共事业需要固定的资本和劳动成本,这些成本无法通过市场定价的方式得到回报,因此只能由政府或慈善机构等提供公共品。
但监管上的缺陷和腐败现象、政策执行不力等常常导致公共物品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合理使用,给公共物品的供给和使用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其中,道路、桥梁等公共交通设施的需求更加迫切。
如果没有充足的公共交通,城市交通拥堵、塞车、空气污染等问题就会不断恶化,对市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在全球44个城市中,北京被列为交通拥挤程度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共享经济的改变共享机制是解决公共物品问题的途径之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共享经济正变得日益普遍和多样化。
人们在共享经济中通过共享、租赁和交换不同的服务和资源,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例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房屋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促进了更为高效的资源利用。
共享也成功地为城市交通和公共设施解决了一些问题。
典型的案例如,共享单车为整合了一个新的交通工具,使许多城市解决了短途出行的问题。
共享汽车的推广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灵活的出行方式。
共享住房让人们能够在旅途中得到相对价格更为合理的住宿服务等等。
关于公共物品的几点思考
培养有开阔思维和视野 的符 方面可 以促进 其对管理会计的新认识 , 有利 现代管理会计 的部分 , 管理会计在实践运 握基 本操作技能, 以及
用 的内容 。
于 日后工作 中管理分析决策的需要。
第三 , 目前国际上有很多关于管理会计 的
合现代化管理需要的人才。
总而言之 , 管理会 计作 为面向企业 内部 的
他社会经济行为主体同时享用,在一定范围
内, 同消费 的边 际成本等 于零。即纯公共物 共 品一旦被提供 , 消费该物 品的另一 个人的额外 资源成本为零 ; 的非排 他性是指新增消费 受益
( ) 三 传统上不认为是商品的东西具有共 用品的特征。 例如, 诚实。 如果每个公民在商业
图 1 拥 挤 性 公 共 物 品或 劳 务 图示
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消费 的非竞争性是指某 些社会经济行为主体消 费公共物 品, 不影响其
共用品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是竞争或者排他
的。 虽然纯共用品的例 子比较少 , , 不过 正如对 完全 竞争的分析 能够引 出关于现 实市场运 行 的重要 结论一样 , 对纯共 用品的分析可以帮助 我们解决公共物品的提供 中所面 临的问题 。
公共物品又叫共用 品。马斯 格雷夫指出,
一
( 拥挤性的问题。 一) 公共物品虽然具有非 器 , 他们就不能获得灯塔信号 。 在这种情况下 ,
种 纯粹的公共 物品在 生产或者供 给的关 联 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 但是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 非排他性就不再满足 , 塔也不再是一个纯共 灯 在很多情况下 , 该把“ 应 公共 性’ 作一个 嗜 程度 问题 。纯共用 品能完全 满足 定义, 而非纯
良好 的社会风 尚、 规则及 其他 约 定俗成 的非竞争性和 受益非排 他性 的物 品是纯 公共 合 ; 当消费者 数量达到 N之后 , 际成 本 曲线 法律 、 边 物品 , 而非纯公共物 品在一 定程度 上可 以是竞 向右上方倾斜 。对于此类物品 , 均可 为减少拥挤程 的东西 , 以看作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视角下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公共物品视角下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公共物品指的是那些供大众使用的资源,比如公园、街道、水源和空气等。
这些资源的使用通常不需要支付费用,而且一旦被使用,就不能被他人排他性地使用,因此容易出现过度使用和资源浪费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公共物品的管理往往需要区域内各方的合作与治理,但是在实践中却面临种种困境。
一、现实困境1. 利益冲突:不同群体对于公共物品的利益诉求不同,比如在城市公园的管理中,市民希望公园环境整洁、绿化良好,而商业活动可能会对公园环境造成破坏。
2. 治理缺失:由于公共物品的使用和受益者广泛,往往缺乏有效的管理主体,导致资源浪费和失序,比如在农村地区的共享自行车乱停乱放问题。
3.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合作治理需要各方共同协调和合作,但是缺乏激励机制可能会使得各方难以形成合作共识,比如在城市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中,居民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4. 缺乏有效监督:公共物品的管理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但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可能会出现管理不善、资源挥霍等问题,比如在城市水资源的管理中,缺乏对供水公司的有效监督。
5. 投入不足:公共物品的管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由于资源有限等原因,往往会出现管理投入不足的问题,比如在农村地区的公共交通管理中,公交车班次不足、线路不畅等问题。
以上困境使得公共物品的合作治理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只有通过合作治理,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公共物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找到相应的优化路径。
二、优化路径1. 建立多元治理主体:建立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在内的多元治理主体,形成各方参与、各司其职的治理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提高治理效率。
2. 设立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根据各方的贡献和成本分担情况,给予相应的激励,促使各方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公共物品的管理中来。
3. 完善监督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包括监督部门、监督制度和监督工具等,实现对公共物品的全程监督,防止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公共物品视角下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公共物品视角下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公共物品是指不能排除他人使用或者消费的、一旦制造就存在的产品或者服务,比如空气、水和道路等。
在当今社会,公共物品的合理利用和治理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运行中,公共物品的治理涉及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合作,这就需要区域合作治理的参与者之间达成一致,协同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现实的困境。
本文将从公共物品视角探讨区域合作治理的困境,并提出一些优化路径,用以解决这些困境。
一、现实困境1. 利益冲突在区域合作治理中,不同参与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利益冲突。
在水资源的治理中,政府可能希望尽可能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而企业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大量消耗水资源,这就导致了两者在治理中的矛盾。
2. 合作难度大区域合作治理需要各方参与者能够协同工作,但由于各方的利益不一致、认知水平不同,会导致合作难度加大。
比如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协调可能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3. 治理成本高在公共物品的合作治理中,由于参与者众多,会导致治理成本提高。
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监管和管理,企业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来遵守规定,这就使得治理成本增加。
4. 治理效果难以评估由于公共物品的性质,其治理效果往往难以直接评估,导致了参与者之间对治理效果的认知不一,甚至存在着争议。
空气污染治理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这就导致了治理效果的评估困难。
二、优化路径1. 制定明确的治理规则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和合作难度大的问题,各方参与者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治理规则来规范各自的行为,以达成协调。
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和个人在资源利用中的行为,从而降低利益冲突和合作难度。
2. 强化信息沟通和交流为了解决合作难度大的问题,各方参与者可以加强信息的共享和沟通交流,提高各方的认知水平。
比如政府可以组织各方参与者举行座谈会或者研讨会,以促进信息交流和合作。
3. 推动多方参与治理为了解决治理成本高的问题,各方参与者可以推动更多的参与者参与到治理中来,共同分担治理成本。
公共物品视角下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公共物品视角下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公共物品是指供大众使用的物品或资源,如公园、道路、水源等。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公共物品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合作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共物品视角下的区域合作治理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需要寻求优化路径。
现实困境:公共物品的使用权和管理权并不清晰。
由于公共物品属于公共资源,其管理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如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居民等,造成了管理权的边界模糊,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区域间的利益分配难以协调。
不同区域内的利益主体对公共物品的利用和管理存在着差异化需求,而如何在多方利益中进行均衡分配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难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新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物品的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需要进行更新和改革。
优化路径: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明确公共物品的使用权和管理权,规范管理主体的义务和权利,建立起相对清晰的管理体制,为区域合作治理提供法制保障。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决策机制。
在公共物品的管理中,应该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决策机制,包括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居民等,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以充分考虑各方需求,实现利益的平衡分配。
加强跨区域合作治理机制的建设。
公共物品的管理往往涉及跨区域的合作和协调,因此需要建立跨区域合作治理机制,形成协同发展的态势,共同解决公共物品管理中的难题。
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创新。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公共物品的管理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和监管能力。
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力度。
通过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公共物品管理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公共物品管理的良好氛围。
公共物品视角下的区域合作治理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但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决策机制、加强跨区域合作治理机制的建设、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创新、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力度等优化路径,可以有效化解这些困境,实现区域合作治理的良性发展。
公共物品视角下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公共物品视角下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公共物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交通、环境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这些公共物品往往存在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区域内的合作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区域性合作治理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本文将从公共物品视角探讨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一、现实困境1. 利益分配难题区域合作治理涉及到多个主体的利益,如政府、企业、居民等,这些主体往往有着不同的目标和利益追求。
在利益分配上存在一定的难题,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
在环境治理中,政府和企业往往存在利益冲突,政府要求企业减少排放,但企业可能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愿意减少排放,这就导致了合作治理的困难。
2. 知识的不对称区域合作治理需要各方密切合作,但各方在知识的掌握上存在不对称。
政府作为监管者需要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企业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等。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知识不对称,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合作的效果。
3. 治理机制不完善区域合作治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现实中的治理机制往往不完善。
治理权责不清、信息闭塞、行政许可不规范等问题,都影响了合作治理的效果。
治理机制还可能存在利益困扰,导致治理不力。
二、优化路径1.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为了解决利益分配的难题,需要建立起一套利益协调机制。
政府可以加强监管力度,同时提供相应的经济、政策支持,以减少企业的压力;企业则应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合作治理,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调解机构或组织,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
2. 提高信息透明度提高信息透明度是解决知识不对称问题的关键。
政府可以加强信息公开工作,提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信息;企业也可以积极公开相关的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
可以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各方可以在平台上交流信息、分享经验,以增加各方的知识共享。
公共物品视角下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公共物品视角下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合作治理已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区域合作治理中,公共物品的视角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关乎着公共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区域合作治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如公共物品的不均衡分配、治理主体的分散不协调等问题,制约了区域合作治理的效果。
本文将从公共物品视角出发,分析当前区域合作治理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
一、现实困境1. 公共物品的不均衡分配在城市区域合作治理中,公共物品的不均衡分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导致公共物品的配置不均衡。
一些发达地区可能会过剩配置公共物品,而一些贫困地区则会出现公共物品的缺乏或不足。
这种不均衡分配不仅会加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还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
2. 治理主体的分散不协调另一个现实困境是区域内治理主体的分散不协调。
在区域合作治理中,不同的市、县、乡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都可能参与到公共物品治理中,但由于利益诉求和政策导向的不同,导致治理主体之间缺乏协同合作,出现“各自为政”、“拔河”等问题。
这种分散不协调的治理模式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公共物品的低效配置,难以实现区域合作治理的整体性效果。
二、优化路径针对公共物品不均衡分配的问题,需要建立公共物品均衡配置的机制。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先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可采取财政补助、政策倾斜等措施,促进地区间的公共物品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区域都能够享受到公共物品的公平分配。
2. 建立区域合作治理机制针对治理主体分散不协调的问题,可以建立区域合作治理机制,加强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
通过建立城市间合作机制或者建立专门的区域合作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区域内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行动,实现公共物品的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的重要挑战。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受限。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低下,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差异化,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公共产品分配不均现象。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提升供给质量,建立健全的供给体系,并加强政府监管与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平与有效,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分析,对策研究,投入,供给体系,政府监管,引导。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农村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许多农村地区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设施匮乏的情况,如道路不畅、医疗设施不足、教育资源不均等。
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低下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情况,导致了公共产品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信誉。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差异化的现象。
一些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高,而另一些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低,造成了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局面,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差距。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不足、质量低下和差异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以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改善和提升。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思考
缺的重要作用 。 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对农 民收 入 的增加有 着长期 有效 的作 用 , 是对农 村生产 、 投资环 境的改善 , 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 增加农 民的收入 , 对 农民的消费水平 和消费结构也产生 间接 的影响 。 良好 而 的非生产性公共 物 品的供 给又促进 了农 民精神 生活 的 提升 , 改善生活环境 , 提高社会福利 , 对维护农村社会 的 稳定也大有裨益 。
式; 政府控制所有权 , 而私人部 门生产经营公共物品 , 形 成国有私 营生产模式 ; 私人所有 , 并生产经营公共物品 , 政府进行必要 的规制 ,形成政府管制下的私有化模式 。 在政府集 中控制 的“ 国家化” 模式 中, 国家在农村公共物 品的治理 当中全权负责 , 以强制权力 为基础 , 突出强调 了公共 物品的公共性 , 排除 了私有化模式可能带来 的农 村公共 物品产权私有后导致社会 不公正的危险 。 在市场 经济中对农村纯公共物 品来说 , 也是必须 的。对于某些 农村准公共物 品供给来说 , 在市场 经济 中 , 市场的介入
延。依据萨缪 尔森 (9 4 对公共物 品内涵 的界定 , 15 ) 可知 具有排他性 或竞争性 或二者 同时具 备是公共 物品的主 要特点 , 只具 备其一 的是 准公共物 品 , 二者兼 有是纯公 共物品。这样就不难得 出, 农村公共物 品就是主要为农 村发展服务的 、 以全体农 民为供给对象 的公共产 品与公 共服务 , 外延 上应包括农村 的道路建设 、 田水利建设 、 农 农村教育医疗产 品的提供 、 田科技知识 的提供 以及社 种 会保障等。农村公共物 品的这一本质 内涵 的界定 , 以 可 得 出其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 。 非竞争性意味着边 际生产成本 为零 , 也意 味着边 际拥挤 成本为零 。 公共物品的非排 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 获得 公共物 品的消费权 力机制 出现失灵 。 这样如果是非竞争 性和非排他性兼备的纯农村 公共 物品 , 具有 消费的不可 分性 , 无法形成市场 价格 , 因而很难像 私人物品那样通 过市场 来供给 , 由国家和政府 来投资 、 应 生产 、 提供 , 形 成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外部性 。 这缘于公共 物 品的非排他性 、 非竞争性特 征 : 由于无 法排除未付 费 者的免费使用 , 公共物品正的外部性容易造成“ 搭便车” 行为; 而负 的外部性 则易造 成公共物 品供给的 “ 理性 不 经济 ” 现象 。 三是投入 的密集性 。 在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中 , 农 田水利设 施等基础设 施建设 , 像 需要大量 的资金
公共物品的供给与管理
公共物品的供给与管理:一个重要的问题公共物品是社会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公共物品的供给和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公共物品的供给和管理的重要性、现状及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公共物品供给与管理的意义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资源,如教育、医疗、环保等。
公共物品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公共物品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另一方面,公共物品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和管理问题至关重要。
二、公共物品供给与管理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公共物品的供给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由于财政资金有限,政府在公共物品的投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如教育、医疗等供给不足。
其次,公共物品的管理不善,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
一些公共物品的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监管机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
此外,一些公共物品的供给和管理缺乏透明度,公众对于公共物品的投入和使用情况缺乏了解,导致公众对公共物品的信任度降低。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和管理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给。
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物品的投入,尤其是教育、医疗等重要领域的投入,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物品领域,促进公共物品供给的多元化。
其次,加强公共物品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政府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监管机制,加强对公共物品的管理和监督。
同时,还应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优秀的服务提供商,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再次,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增强公众参与度。
我国地方公共物品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地方公共物品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提供公共物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然而当前我国地方公共物品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对我国学界对地方公共物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经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物品目前,我国地方公共物品问题在学界引起了愈来愈广泛的关注,而其中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在导致我国目前地方公共物品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上,学界展开了激烈讨论。
一、我国地方公共物品问题的根源学者们从不同角度q对我国目前的地方公共物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结构说。
有的学者指出,当前我国地方暴露的一系列问题,都存在着衍生关系。
如有学者认为,地方公共物品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基本矛盾:一是基本国情矛盾即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体制矛盾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也有学者认为当前“三农”问题主要反映在三方面: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地方市场消费问题,三是地方劳动力转移问题。
地方公共物品问题是由这三个问题引发出来的,而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的制度设计缺陷和结构转换偏差引起的。
2、体制说。
有些学者认为,导致我国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与我国不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分不开:①供给决策机制障碍。
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一直沿袭“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不能真正反映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状况。
②融资体制障碍。
我国金融总政策仍是地方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
中国各银行对地方、农民的信贷减少甚至缺失,而农民存入银行的资金大部分流入城市。
国家对地方信贷总规模和资金投入逐年减少,使公共物品供给缺乏资金来源。
③财政体制障碍。
上下级政府之间财权事权划分不合理,没有建立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
④各级政府职能角色“越位”、“错位”、“缺位”。
“政府掏钱办企业,老百姓掏钱办教育”是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的鲜明写照。
3、公共物品理论说。
公共物品视角下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公共物品视角下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所有人都能够享用,并且一个人的使用并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的物品,比如空气、水、公园等等。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公共物品的治理与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尤其是在区域内的合作治理上。
在实际的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现实困境,例如资源竞争、环境污染、治理机制不完善等等。
本文将从公共物品的视角下,探讨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现实困境1. 资源竞争在区域内,不同单位或者个体对于公共物品的使用往往存在资源竞争的问题。
以水资源为例,不同的市县可能会存在对于同一水源的争夺,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
而且,由于不存在专门的产权机制,导致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无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环境污染在公共物品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环境污染的问题。
以空气为例,不同的地区的工业污染物排放、交通排放等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跨区域的,需要进行跨区域的治理。
由于区域内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难以解决。
3. 治理机制不完善在区域合作治理中,由于存在着不同单位间的利益冲突、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导致了治理机制的不完善。
在具体的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责任不清、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实现对公共物品的有效治理。
二、优化路径1.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对于存在资源竞争问题的公共物品,可以尝试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可以建立跨区域的水资源分配机制,通过合理的协商和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有效地解决资源竞争问题。
2. 强化环境治理合作对于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需要强化区域内的环境治理合作。
可以建立跨区域的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共同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
可以建立环境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实现环境质量的共同改善。
在区域合作治理中,需要完善治理机制,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决策机制。
公共物品视角下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公共物品视角下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不受限制地供人们使用和享受的资源,比如空气、水、公共交通、道路、公园等。
作为社会共同利益的体现,公共物品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实际生活中,公共物品的治理往往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如资源的过度利用、管理机制不完善等,这就需要区域合作来加以解决。
本文将从公共物品的视角出发,探讨公共物品治理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1.资源过度利用公共物品的使用不受限制,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比如在一些旅游景点,由于游客数量过多,导致景点周边的环境遭到破坏,甚至有些地方已经被游客破坏得无法挽回。
一些公共交通工具和建筑设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过度使用导致资源的消耗增大,维修和管理成本也随之提高。
资源过度利用对公共物品的长期可持续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管理机制不完善公共物品的管理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合作,但是当前的管理机制存在许多不足。
由于不同部门的利益冲突、职责分工不清等问题,导致公共物品的管理权责不明确、管理措施不足,很难对公共物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管理。
3.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的使用涉及到大量的个人和组织,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管理的困难。
比如在公共交通领域,乘客和管理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服务的不完善,一些重要的信息难以及时传达给乘客,影响了服务的质量。
4.缺乏公共意识由于公共物品的利用不受限制,一些人缺乏对公共物品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导致了公共物品的浪费和破坏。
比如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现象屡见不鲜,对公共物品的长期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优化路径1.建立共识针对公共物品治理的现实困境,需要建立共识,形成对公共物品利用的规范。
各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需要加强沟通,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形成统一的管理理念和治理标准。
只有在共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合力,共同保护和管理公共物品。
浅谈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一、公共物品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消费的大多数物品是到市场上购买,买来之后,自己可以独自享其效用,别人无法使用,这种只能个人或家庭独自享用的物品称之为私人物品。
而与之相反,在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例如国防、道路、无限电视服务等。
与一般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几方面特征:(1)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
每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或者说一个公共物品一旦提供了,多一个消费者得加入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为实现消费这一物品,消费者之间不必要展开竞争或争夺。
(2)消费的非排他性。
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最典型的如灯塔、国防、司法系统等。
(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集体使用,正如西方财政理论中提到的“灯塔理论”。
[1] 按照公共物品的供给、消费、技术等特征,依据公共物品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状况,公共物品可以被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
一般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消费上不存在“拥挤效应”,不可能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排他性使用,如国防、国家安全、法律秩序等属于典型的纯公共物品。
(2)准公共物品。
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排斥其他人的使用。
然而,出于私益争夺,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
由于公共的性质,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类物品如地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灌溉渠道等。
二、公共物品供给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以往人们常用哈丁的“公地悲剧”、“囚徒困境”等理论模型来分析公共物品解决之道。
这些模型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会做出从全体当事人的角度看是‘非理性的’行为。
对此,人们提出以强有力的政府或者彻底的私有化来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途径。
我国公共物品市场化研究【最新经济学论文】
中文摘要本文对我国公:共物品市场化进行分析。
公共物品市场化是指为解决政府提供公共物晶造成的财政支出困难和资源使用效率下降,最终把公共物品(至少是一部分)推向市场的一种制度设计或方法。
经济学对物品做出了明确的区分,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以纯公共物品为例,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认为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性的特征,因此公共物品不能通过市场调节而只能由政府提供。
然而政府行为的出发点也是自利和理性的。
政府行为的缺点,如官僚主义,政府低效率,特殊利益集团操纵政策等,往往使资源配置难以达到最优。
由此可见不仅市场存在失灵,而且政府失灵问题也存在。
长期以来,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一直左右着各国公共财政的实践,同时公共物品理论又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其一,由于各国公共建设的不断扩大,产生了公共财政支出的膨胀与财政收入相对减少的矛盾;其二,某些公共物品的过度使用产生了“拥挤”现象,导致公共物品使用效率降低,其结果与传统公共物品理论企图通过政府干预公共物品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想法背道而驰。
现实生活中,政府未能包揽所有公共物品的生产,即使在已有领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低效率。
特别是在准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上,市场的供给和政府的供给都是交织在一起的。
随着公共物品供给和生产概念的区分,公共物品供给呈现出了多元主体的发展局面,政府一元化供给主体受到现实挑战。
西方的~些理论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公共物品市场化这一问题。
代表性的理论有林达尔均衡、产权理论、期货合同理论、俱乐部假说等。
在发达国家也出现了一些非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
如:协议提供、政府授予经营权、经济资助、政府参股、政府提供法律保护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园各级城市政府不仅包揽了城市公共物品的生产,而且还包揽了几乎全部私人产品的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政府已开始从许多私人产品领域退出,把基本职责定位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
然而政府没有把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公共物品的生产区分开来,使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方面的决策职能与执行生产职能没能适度分离,形成主要由政府直接生产经营公共物品的单一模式。
最新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公共管理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理规律,加强分析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文章提出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分析当前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重点探讨公共管理的理论前沿,以期有助于我们预测公共管理的研究前景,正确引导我们进行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并在现实中能够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管理;理论;前沿问题一、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权力机关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公共物品,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平均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正确运用公共权力和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新兴学科。
公共管理与管理学有很大的相似性。
它要指引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更有效率,其前提与基础是解释公共部门的各种收入与支出行为、公共管理以及对市场中微观主体的影响与后果。
需要注意的是,与管理学不同,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研究前提与研究对象。
而且公共部门与社会的各个主体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个主体的反应与对策将对公共部门的政策执行结果产生巨大影响。
这也就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挑战。
由此可见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为什么”的问题。
卡尔森(Garson)和欧佛曼(Overman)认为,1975 年的“政策管理协助研究委员会报告”是公共管理概念流行的源泉。
[1]他们指出,在该报告中,公共管理被分为三个领域:(1)政策管理涉及政策选择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2)资源管理涉及预算、财务管理、人事、采购与供给、财产管理和信息管理等;(3)项目管理则涉及日常执行,包括日程安排、记录保存、生产效率与监督等。
大多数美国公共管理研究者似乎更偏好另外两个相近的概念:“政治管理”和“战略管理”。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发展起来的政治管理研究跟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密切相关。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公共经济】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方 倩摘 要: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都极大地推动了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
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的加剧,公共部门的弊端日益显现,公共物品总量呈现出严重的不足,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尤其突出,而我国的教学、科研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尚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之中,本文结合近几年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其对我国公共物品理论教学与制库安排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物品 私人供给 税收补贴 地方性公共物品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产生及发展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物品理论。
林达尔均衡是公共物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它使人们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是围绕着公共物品的供应展开的,1956年蒂鲍特(C.M.tiebout)发表了论文“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随即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公共物品的文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围绕着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展开了长期的博弈,地方性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深化了公共物品理论,使公共物品走出了只讨论纯公共物品的领域(布坎南在1965年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进行了讨论,公共物品的概念得以拓宽)。
70年代以后,公共物品理论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制度保证公共物品决策的效率原则。
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学派”,研究了非市场决策,将公共物品供给的决定诉诸政治程序,用公众投票方式解决,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
克拉克和格罗夫斯等人探讨了激励机制问题,旨在设计一种计划程序,诱导个人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真实显示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与此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使公共物品私人供应成为可能,表明了从公共物品供应的角度探讨公共物品问题已经较为成熟,也是实践对公共物品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理论假设、现实困境及启示
作者: 尹鸿雁
作者机构: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公共物品 政府 理论假设
摘要:一、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不能由市场直接供给的原因公共物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存在是为了增进社会公众利益,具有公共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1954年在其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即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称为公共物品。
消费的非竞争性,指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数量,或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种物品。
消费的非排他性,按照萨缪尔森的阐述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公共产品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众多的受益人;(2)公共产品还具有不可拒绝性;(3)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性原则,但是排他的成本极高。
基于公共物品的上述特点,应该由谁供给呢?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一部运作精巧、成本低廉、效益最佳的机器,市场本身能有效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运行和各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以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应采取放任主义的态度,其主要职责是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外部条件。
20世纪30年代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打破了市场经济万能的理论,人们认识到市场机制本身的局限性,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认为:(1)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搭便车”行为的...。
公共物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_公共物品理论文献综述
2009年10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 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45[收稿日期]2009 09 07[本刊网址 在线杂志]http://ww w.journ /s oc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09 10 2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J Y03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 T 08 0497)[作者简介] 1.沈满洪,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 2.谢慧明,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经济学研究。
DOI:10.3785/j.issn.1008 942X.2009.09.071公共物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公共物品理论文献综述沈满洪1,2 谢慧明1(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27;2.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 要]狭义的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广义的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与公共池塘资源三大类。
萨缪尔森、布坎南和奥斯特罗姆等指出了广义公共物品面临的典型问题,如搭便车问题、排他成本问题、公地悲剧问题、融资与分配问题,并基于不同的物品分类及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如纯公共物品理论、俱乐部理论和公共池塘资源理论。
近期广义公共物品的研究重心转向了供给问题,政府供给、私人供给、自愿供给与联合供给及各供给方式的匹配与融合是广义公共物品的基本供给方式。
研究表明,生态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学科与公共物品理论的有机结合将是未来公共物品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关键词]公共物品;搭便车;公地悲剧;供给方式On the Issue of Public Goods and Its Solution:A Review on the Public Goods TheoryShen M anhong 1,2 Xie H uim ing1(1.College of E conomics,Zhej iang Univ er sity ,H angz hou 310027,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j 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H angz hou 310018,China)Abstract:In a narrow sense,public go ods are non competitive and non ex clusive g oods,w hile in a broad sense,public goo ds ar e non competitive or non exclusive goo ds including pure public goo ds,club goods and pool resources.Such issues as fr ee r iding ,exclusive cost,trag edy of the com mons,financing and allocating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the issues o f public go ods in a bro ad sense by Sam uelso n,Buchanan and Ostrom,w ho have already built up their o w n classic theo ries of public go ods based on different public g oods and economic issues,such as pure theory of public goo ds,club theory and theo ry of the com mons.Recent researches on public g oods in g eneral have2009年10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6shifted to the issue of supply,go vernm ental supply,private supply,joint supply,vo luntar y general supply and any combination of w hich are the basic supply modes.Studies on these aspects have also show n that future researches on public g oods m ight mainly focus on the combination of ecolog ical econo mics,spatial eco nom ics or w elfare eco nom ics w ith public g oods theory.Key words:public goo ds;free riding;tragedy of the co mmo ns;supply mode公共物品问题是导致市场失灵的根源之一。
关于公共物品的几点思考
关于公共物品的几点思考提要近年来,国内对公共物品的研究论文不断增多,对准公共物品市场提供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在对公共物品的理解上,尚有相当程度的概念误用与混淆.这显然不利于进一步对准公共物品的深入研究.而且,对公共物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公共决策所面临的问题.关键词:公共物品:搭便车;私有化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物品又叫共用品。
马斯格雷夫指出,一种纯粹的公共物品在生产或者供给的关联上具有不可分的特征,一旦它供给社会的某些成员,在排斥其他成员对它的消费上就显示出不可能性或者无效性。
要明确公共物品的概念,首先应当考虑两个方面,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些社会经济行为主体消费公共物品,不影响其他社会经济行为主体同时享用,在一定范围内,共同消费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即纯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消费该物品的另一个人的额外资源成本为零:受益的非排他性是指新增消费者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享用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
或者说,要阻止任何人消费这种物品,要么代价非常大,要么是不可能的。
满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非排他性的物品是纯公共物品,而非纯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竞争的或排他的。
此外,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公共物品的特性。
从性质和技术角度上看.其效用难以分割将某些消费主体排除在外,或者需要有较大的花费,从而决定了这种分割的非效率;也不能按照直接的“付费一受益”原则限定享用主体的范围。
但是,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仍然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拥挤性的问题.公共物品虽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是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会产生拥挤,从而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
其效用虽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但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
(图1)如图1中的N点即为拥挤点。
在此之前,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边际曲线与横轴重合;当消费者数量达到N之后,边际成本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对于此类物品,为减少拥挤程度,可以采取收费的方式,保证其正常供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经济】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方 倩摘 要: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都极大地推动了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
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的加剧,公共部门的弊端日益显现,公共物品总量呈现出严重的不足,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尤其突出,而我国的教学、科研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尚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之中,本文结合近几年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其对我国公共物品理论教学与制库安排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物品 私人供给 税收补贴 地方性公共物品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产生及发展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物品理论。
林达尔均衡是公共物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它使人们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是围绕着公共物品的供应展开的,1956年蒂鲍特(C.M.tiebout)发表了论文“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随即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公共物品的文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围绕着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展开了长期的博弈,地方性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深化了公共物品理论,使公共物品走出了只讨论纯公共物品的领域(布坎南在1965年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进行了讨论,公共物品的概念得以拓宽)。
70年代以后,公共物品理论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制度保证公共物品决策的效率原则。
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学派”,研究了非市场决策,将公共物品供给的决定诉诸政治程序,用公众投票方式解决,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
克拉克和格罗夫斯等人探讨了激励机制问题,旨在设计一种计划程序,诱导个人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真实显示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与此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使公共物品私人供应成为可能,表明了从公共物品供应的角度探讨公共物品问题已经较为成熟,也是实践对公共物品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二、公共物品理论新发展及其内容(一)公共物品的分类问题。
公共物品是可以进行分类的,如果边界不清晰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阻止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或是完全由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都会导致公共物品的短缺,这直接影响到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同时对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等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954年,P.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首先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公共物品有两个特质:一是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随着公共物品研究的深入,关于公共物品分类的争论也日益激烈。
一些学者从筹资角度将公共物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性公共物品(continu2 ouspublic good),它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征税而提供的公共物品(Warr,Robert,1982,1984),另一类是离散性公共物品(discrete public good),所谓“离散性公共物品”就是,当有足够的贡献者(contributer)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时就提供,否则就不提供。
比如造一座桥或一个图书馆,当有足够的钱支付成本时就建,否则就不建。
若根据有无排他性和竞争性,我们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三类:(1)纯公共物品;(2)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41性的公共资源;(3)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
后两类可以统称为混合公共物品。
混合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拥挤性”(congestion)的特点,当混合公共物品到达“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人,会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
(二)公共物品供给主体、方式、效率问题公共物品的分类和混合公共物品的拥挤性为我们探讨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提供了前提。
所谓“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是指在没有政府干预和强制的情况下,个人自愿提供公共物品的情形。
公共物品私人供给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种是捐助的方式,如无偿建立图书馆,为SARS疫苗的研制免费提供基金等。
二是市场方式,即公共物品的投资、生产、修缮完全由私人来完成,私人通过向消费者收取费用得到补偿。
三是联合供给(Vicary,Simon,1997),可以是私人与政府联合供给,私人部门负责生产,政府采购后再提供给公众,或者政府对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给予补贴和优惠。
也可以是私人与社区联合供给,社区给私人一些优惠政策,如低价提供场地等,私人则以较低的价格向社区提供公共物品,或者社区就直接向私人购买公共物品提供给社区成员。
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一批主张经济自由的经济学家,如戈尔丁、布鲁贝克尔、史密兹、德姆塞茨、科斯等人或从理论或从经验方面论证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
如今,随着微观经济理论如实验经济学、博弈论、信息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在公共物品的很多领域,私人或私人间的合作不仅可能,而且可以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首先,从纯理论模型上看,在Charles Tiebout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共物品供需均衡模型指出,在五个假设前提下,公共物品也可以像私人产品那样较为精确地实现供求均衡,发展其他形式的公共物品供给方式或许会因为促进竞争而提高效率。
这些假设包括:公共物品的消费者可以完全流动;不考虑地方税收的可变性;有充分多的地方政府或社团可供选择;某地提供的公共物品只有该地的居民收益,公共物品的成本也完全有该地居民承担;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是无差异的。
其次,通过博弈论框架的扩展。
康恩斯和桑德勒(Comes and Sandler,1986)研究发现,公共物品的纳什均衡供给不会为零,但要小于帕累托最优,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社区居民数量的增加而扩大。
Xiao peng Xu(2002)引入成本分担理论,通过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对称的公共物品供给博弈(symmetricpublic-good -provision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证明了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公共物品供给是增加还是减少是不确定的。
因为假定其他人均为自愿贡献者,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更多的人分担了固定的供给成本,这使行为人有了更强的动机成为自愿供给者,但同时也意味着由他人提供物品的可能性也上升了,从而导致更多的行为人选择“搭便车”。
若后者的作用超过前者,那么在均衡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自愿供给者。
Pecorino,Paul(1999)研究了重复博弈中,公共物品供给行为中的合作能力。
他们建立的动态模型表明,在一个大范围的经济中,合作是可行的,而且这种合作不会因为人数的增加而变得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在何种博弈中,反复的计划和博弈前的交流(Chakravorti,Bhaskar,1995),反馈、学习和重复博弈(史蒂文斯,1999)对于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的公平与效率都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除了上述两个研究角度外,目前的研究似乎越来越依赖于来自实验室的实验数据,通过这种实验经济学,可以帮助一些学者从理论角度说明,“搭便车”问题并不像传统经济理论预测的那样普遍。
Cason Timo2 thyN and Khan Feisal(1999)设计了一个实验,在荷兰东部一些工厂车间为工人们提供条形糖果,工人们可以投一个货币单位到指定的盒子里,然后取一颗糖。
实验结果证明了,由于缺乏监控(imperfect monito2 ring)和口头交流(verbalcommunication),加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者的经验不断增加,会使贡献水平不断下降,但如果行为人在决定个人贡献的数量之前有机会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就能扭转这种下降的趋势。
行为人会根据交流不断更新他们的预期,从而提高自己的贡献水平。
Myles,G areth D.(1997)通过实验驳斥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静态模型,提出了代际公共物品(intertemporal public good)的概念,假如消费者关心其子孙的福利,就有动机提高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的水平,这样,消费者既直接从其消费公共物品中获得福利,也间接从其后代获得福利中获得福利。
此外,Cadsby和Maynes(1999)实验检测了资金返还的保证、持续贡献(continuouscontribution),最低成本(threshold),回报率(revenue)对集团行为进而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
当然最重要的应届公共物品博弈实验(Public good games,P GG)了。
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几个人为——51一组,组中有一个公共池塘(public pool)。
每个人收到一笔收益y,他可以选择从0到y的一个数值g投入公共池塘。
游戏最后,这个公共池塘会对组中每个成员产出报酬m,其中m是边际回报率(0<m<1)。
最后的收益由手中剩余的y和公共物品的回报共同决定。
实验中,一些学者(Fehr,2001)观察到多数人最初都选择将一半左右的收入贡献到公共池塘,以后各期随着他的实际收益而改变策略。
结果,公共池塘是逐渐枯竭的,但不会枯竭到0。
针对这种情况,费尔(Fehr,2000)研究了具有惩罚条件的公共品博弈(惩罚本身的成本函数是非线性递增的),并发现,一旦引入惩罚条件,参与者对公共池塘的贡献水平将大大提高。
因为参与者偏离平均水平越远,他就越有可能遭受惩罚。
此外,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
信息经济学在公共物品理论上的应用主要就是解决如何“诱导人说真话”。
除了我们熟悉的克一格税以外,Gradstein,Mark,(1998)认为当信息完全时,政府可以通过征收林达尔税等政策工具达到最优配置,当信息不完全时,不存在自愿的和有效率的公共物品供给。
必须采取一些强制的对公共物品的矫正政策,设计一个税收一补贴政策,这一政策的条件是(1)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为公共物品做贡献的成本,政府只知道这些成本在人群中的分布。
(2)社会最优公共物品数量与个人成本无关。
给所有的贡献者补贴,补贴资金来源于向不贡献者的征税。
只要公共物品的社会最优数量是与私人成本的分配无关的,那么实行这种税收补贴政策就能实现公共物品的最优配置。
同时,通过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新方法,可以解决由于缺乏私人对公共过物品偏好的信息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Snyder,Susan K.设计了一种在缺乏上述信息的情况下,测试公共物品供给是否与帕累托最优一致的方法。
只需要假设机构是有可描述的偏好的,这些偏好是以连续的,严格单调和严格准凹性的效用函数来表示的,用以定义私人产品和公共物品的消费。
这种测试不需要考虑个体公共物品需求所引发的消费,只需要一系列总体水平的数据,特别适用于以个人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行为为中心的模型。
也可以为在一个广泛的公共物品经济体(包括私人产品、公共物品、混合产品)中检测帕累托最优假设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
最后,从政治传统角度来理解私人供给公共物品,即公共选择的角度,也是很有说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