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前押题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合集下载

微专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微专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四)脱贫攻坚战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国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 国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减贫新信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目标: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四)脱贫攻坚战
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 大战略举措。《纲要》第十条明确指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 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 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 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扶贫攻坚主战场。
(二)粤港澳大湾区
2019年2月18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了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 续发挥自有的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并明确了它们的分工定位:
香港重点“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 位”;
澳门重点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 台”;
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的方法 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首先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 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其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 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具体表述一般如下: ①自然条件:能源资源丰富(煤炭、油气、水能等);矿产资源丰富(铁矿、 有色金属等);水资源丰富(临河流、湖泊)。 ②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广阔;交通便利(临河流、铁 路;沿海、高速公路;近航空港等);劳动力(人口密集——丰富廉价,有 高等院校——有先进的技术);政策。 ③特殊区位:工业基础(老工业基地);农业基础(邻商品粮、棉基地,乳畜 业发达等)。

【2021届高考地理常考题型】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含答案

【2021届高考地理常考题型】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含答案

2021届高考地理常考题型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1.下图为我国制造业中部分行业对美国出口需求拉动的产出比例和研发投入强度示意图,中美贸易摩擦下,部分行业可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据此完成下题。

(1)图中最容易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行业是( )A.计算机电气设备B.交运设备食品饮料C.木材加工纺织服装D.食品饮料纺织服装(2)中美贸易摩擦下,我国大规模对外产业转移并未发生,主要是因为我国()①劳动力成本较低②科技实力较高③内需市场广阔④产业配套完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2.山西省阳泉市以煤炭生产为主导产业,由于多年的高强度开采,全市煤炭资源储量逐年锐减,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依托煤、用好煤、延伸煤,越来越成为阳泉市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和重点。

下图为阳泉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阳泉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适合因地制宜地布局( )A.电子信息产业B.石油化工业C.啤酒饮料制造业D.砖瓦制造业(2)与煤炭外运相比,阳泉市进行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最大弊端是( )A.增加了对外交通运输压力B.减少了就业岗位,使失业率上升C.加快了煤炭资源的枯竭速度D.加重了当地水资源紧缺问题(3)目前,阳泉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可( )①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②体现扩大再生产过程③延长产业链,加强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④提高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碳排放量是指燃烧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所排放的CO2量。

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CO2排放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持续增长,CO2排放日益增加。

我国碳减排任重而道远,各省份碳排放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碳减排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下图示意2000~2015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

据此完成下题。

(1)2000~2015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A.能源消费结构调整B.经济增长速度减缓C.能源利用效率提高D.产业转移力度增大(2)2015年山东省碳排放总量全国最高,其主要原因是山东省()A.环境承载力强B.煤炭储量丰富C.碳排放强度大D.工业比重较大(3)对于河南和广东等人口大省,实现碳减排目标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增加宣传力度,严格控制人口数量B.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C.优化人口结构,鼓励大量人口外迁D.推广清洁能源,完全代替化石能源4.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为日调节的纯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境内,距杭州57km,靠近华东电网负荷中心,年发电量31.6亿千瓦·时,年抽水用电量42.86亿千瓦·时。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0讲 区域经济发展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0讲 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二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必备知识落实】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
必然带来 城市化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 工业化 。二者是一个相
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2.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1)特定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产业结构 调整。 (2)国家的 对外开放 政策:是 对外开放 的前沿,有许多优惠
第30讲 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纲呈现] 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 展的方法与途径。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 题及解决措施。
【核心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区域农业发 展条件、农业布局、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措施;结合图 文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人地协调观:合理布局工农业,合理发展城市,促进人地协调发 展。
山区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 以 特色经济作物 为主,实现由___原__料____ 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关键能力突破】 一、农业发展措施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考法常常结合我国的具体区域考查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及措施。关 键在于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分析。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 (1)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
1.图中的果树和农作物可能为( )
A.苹果树、棉花 B.桑树、水稻
C.梨树、甘蔗
D.柑橘树、小麦

艺术生 高考地理 百日冲刺 专题十八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联系讲练

艺术生 高考地理 百日冲刺 专题十八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联系讲练

专题十八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联系【命题趋势探秘】【高频考点聚焦】◇考点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基础知识梳理】1. 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1______自治区东部。

(2)地理条件分析1)气候条件○2________________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但容易受到○3________的影响。

2)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三类地形相对完整土壤肥沃——广泛分布○4、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3)社会、经济条件重要的工业基地,○5________,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地广人稀。

2. 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3.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8________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地区专业化生产:4. 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例如,○10________和○11____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2)发展方向:1)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12____效益、○13____效益的统一。

2)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参考答案]○1内蒙古 ○2温带湿润、半湿润 ○3低温冷害 ○4黑土 ○5交通发达 ○6平原 ○7大小兴安岭 ○8三江平原 ○9小麦 ○10水土流失 ○11黑土 ○12经济 ○13生态 ○14生态农业 ○15保育 ○16立体开发 ○17特色农业 【核心考点讲练】1. 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成因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3. 我国主要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4. 我国四大区域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典例1】(2014·大纲卷)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高考总复习二轮专题系列专题十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高考总复习二轮专题系列专题十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专题十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完成第1~2题。

1有关此农业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有效地缓解中部地区的水土流失②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得到就地转化③中、西部形成密切联系的产业链④各自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易地育肥”对草场建设的意义在于()①为产粮区提供大量畜力②减缓对草场的压力③有利于实施退耕还草④为产粮区提供充足的有机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第1题,图示发展模式能充分发挥中部和西部的优势。

第2题,“易地育肥”在牧区或产犊区充分利用当地草场条件,以放牧方式饲养母牛、繁殖犊牛,犊牛断奶后,立即或者养到1岁后转移到精料条件较好的农区进行短期强度育肥,然后出售或屠宰。

对草场来说可以减缓对草场的压力,有利于实施退耕还草。

答案:1.B2.B3.(2013·山东文综,1~2)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完成第3~4题。

ab3该流域开发过程中()A.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4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Ⅰ、Ⅲ、Ⅱ解析:第3题,在流域开发过程中,植被减少,蒸发量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会减少,地表径流会增加。

故选C项。

第4题,该流域的三个阶段中,植被逐渐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逐渐下降,在经历相同的暴雨过程中,洪水汇集的时间逐渐缩短,故阶段Ⅰ对应曲线③,阶段Ⅱ对应曲线②,阶段Ⅲ对应曲线①。

答案:3.C4.C5.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调整棉花生产布局,提出“南方稳定,北方发展,新疆大发展”的指导方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的棉花产业发展迅速,棉花总产、单产、调出量连续19年位居全国首位。

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地理(福建卷)(全解全析)

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地理(福建卷)(全解全析)

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福建卷)地理·全解全析(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安徽省淮北市地处苏、豫、皖三省交界,1960年因煤炭产业而立市,2009年被列入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

2000年以后,随着煤炭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城市进行转型升级,发展方式随之发生改变。

下图为该煤炭资源型城市1990——2020年城乡聚落演变阶段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显示,淮北市()A.Ⅰ阶段主城区、矿区以及乡村均衡发展B.Ⅱ阶段主城区的要素集聚能力减弱C.Ⅲ阶段主城区、矿区、乡村趋向融合发展D.煤炭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作用先弱后强2.淮北市城乡聚落结构演化的主要动力是()A.交通发展B.产业结构转型C.政策规划D.人口迁移【答案】1.C 2.B【解析】1.由图可知,I阶段乡村的要素向矿区和主城区流动,因此城、矿、乡三地发展不均衡,A错误;Ⅱ阶段矿区的要素向主城区加强流动,矿区发展速度放缓,主城区快速扩张,主城区核心地位凸显,要素集聚能力增强,B错误;Ⅲ阶段乡村与矿区、主城区之间均有互相的要素流动,由此说明III阶段主城区、矿区、乡村趋向一体化,C正确;煤炭在I阶段对城市发展作用强,Ⅲ阶段减弱,对煤炭需求减少,D错误。

故选C。

2.据材料“2000年后随着煤炭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城乡空间结构随之发生改变,现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可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淮北城乡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力,B正确;交通发展、政策规划、人口迁移会影响城乡空间结构发展变化,但不是主要驱动力,ACD错误。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专题: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附答案与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专题: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附答案与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专题: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热点解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色。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在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规律时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能力。

认知区域时还要会从不同的尺度去认识区域,分析区域特征。

高考试题更是给出具体的文字、图表材料,要求考生依据相关情境,从自然、人文方面进行区域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典例探究〗(201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

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

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

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

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

下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

(6分)(2)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

(4分)(3)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

(6分)(4)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

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6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

本题取材浙江省滑雪场,考查滑雪场的分布、维护和建设、今后发展方向等,着重考查学生获取地理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1)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大,且山区海拔高气温较低,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分布在“山地丘陵中”,而浙江省山地丘陵的分布散布于省内的不同地区,因此滑雪场可建设的地点多、散布于省内多个地区;南方(浙江)地区冬季平均气温普遍在0°C以上,降雪频率小、积雪量少,居民对雪和滑雪好奇心强,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因而各地都有建设滑雪场的需要;为满足各地居民对雪和滑雪的观赏、游玩需求,让居民更好地体验滑雪乐趣,滑雪场适合分散在省内不同地区便于居民就近游玩。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9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9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含答案解析)

(9)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重难点知识分析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资源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C.油气资源消费西多东少D.油气资源消费东西平衡2.西气东输路线没有经过()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3.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A.欧洲B.俄罗斯C.新加坡D.日本乌伦古河流域是新疆重要的农牧业区,乌伦古湖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河流末端形成的湖泊)。

20世纪60年代以来,乌伦古河径流量逐渐减小,乌伦古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1969年,当地凿通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湖之间的分水岭,修建了“引额济乌”补水工程,乌伦古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下图示意乌伦古河流域位置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20世纪60年代以来,乌伦古河径流量逐渐减小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减少B.蒸发加剧C.植被减少D.需水量大5.“引额济乌”补水工程修建后,乌伦古湖和吉力湖盐度()A.两湖都降低B.乌伦古湖降低,吉力湖升高C.乌伦古湖降低,吉力湖不变D.乌伦古湖不变,吉力湖升高6.“引额济乌”补水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有()A.缓解水资源短缺B.补充乌伦古河径流量C.减缓湖泊沿岸地区荒漠化D.改善河湖航运条件“十三五”期间,我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已经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中心的产业分布格局,目前许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发展区域。

表示部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企业的布局方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河北唐山芦台经济开发区B.冀中南产业聚集区C.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基地D.广西贵港产业基地8.目前,大多数电动自行车企业选择迁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基地,主要是看中其()A.原料B.劳动力价格C.技术D.交通条件9.广西贵港产业基地与其他区域的不同之处在于其()A.生产技术B.产品质量C.产品类型D.客户群体图为两广地区的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在我国“东糖西移”格局中,广西是广东省甘蔗种植和制糖业的主要承接区。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区域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区域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区域协调发展一、课标呈现1.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

2.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1)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2)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3)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

(4)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资源环境代价。

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社会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生态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尼罗河流域(1)概况: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2)支流①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终年多雨地区。

①青尼罗河:上游属热带草原气候,下游流经沙漠地区。

(3)水资源现状:人均水资源少,属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水电开发率低。

2.不协调的流域开发地区人类活动主要问题①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上游过度用水与捕捞①影响下游地区的供水①导致旱涝灾害加剧上中游毁林开荒①河流含沙量增多,造成水库泥沙淤积过度灌溉导致盐碱化加剧下游工业发展污染严重(1)原则:加强流域内的合作,兼顾各国利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

(2)目的: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主要途径: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知识点3: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1.“一带一路”2.“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1)地缘上的联系性。

(2)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3)交通通信的联通性。

(4)经济发展的互助性。

3.“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经济走廊沿线国家主要特点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蒙古、俄罗斯通过铁路、公路互联互通,推进通关和运输便利化,促进过境运输等多领域务实合作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等交通优势明显,连接环太平洋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能源大通道,是中国-中亚石油、天然气管道必经之地中巴经济走廊中国、巴基斯坦贯通南北丝绸之路的枢纽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将珠三角经济圈与印度经济连接起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越南、新加坡以沿线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基础,共同发展区域经济体4.“一带一路”合作的主要内容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

微专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共70页文档

微专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共70页文档
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微专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 区 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专项突破练9国土整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专项突破练9国土整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湿地价格低,开发成本低;没有湿地的国家
立法保护。
保护措施:加强湿地保护立法;退耕,恢复
滨海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城市规划,
合理使用土地;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湿地的 保护意识。
1 2 3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输送工
程。工程西起四川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
1
2
3
4
5
答案
(4)近年来,欧洲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承接产业转移对东欧的影响主要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加快当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答两点)。弊:增加了东欧地区环境压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较早;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葡
_____________ 萄的糖分积累 。
图中M农业区主要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有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生长,牲畜品种优良 。 _____________________
湿地保护的国家立法。
浙江省位于中国海岸带中段,滨海湿地总 面积大。近年滨海湿地面积锐减,成为我国七 个围垦的热点区域之一。
1
2
3
4
5
(3)分析浙江省滨海湿地面积锐减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答案
浙江省山地丘陵面积大,平原小,滨
海地区较为平坦;经济发达,人地矛盾突出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

第三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从甘肃东南部穿过,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C.补充气源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2.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3.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 )A.俄罗斯B.欧洲C.中亚D.波斯湾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长度1 432千米)工程正式通水。

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4.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增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B.有利于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C.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灾害D.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5.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是(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⑤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②④⑤“皖电东送”工程西起安徽淮南,经皖南、浙北、江苏到达上海,全长656千米。

读皖电东送线路示意图,回答下面三题。

6.安徽省建设能源产业基地,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的有利区位条件有( )①安徽省煤炭资源丰富②邻近长江三角洲,消费市场广大③浙北段位于山地,施工难度大④水能资源充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皖电东送的主要目的是( )A.改善淮南资源浪费状况B.加快当地重工业发展C.加强区际联系D.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8.该工程有利于淮南( )A.减轻环境污染B.促进经济发展C.科技水平的提高D.彻底解决交通运输压力提升题组“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

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问题。

最新新编高考地理考前押题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含解析20200508112

最新新编高考地理考前押题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含解析20200508112

2018高考地理考前押题: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完成第1~2题。

1有关此农业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有效地缓解中部地区的水土流失②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得到就地转化③中、西部形成密切联系的产业链④各自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易地育肥”对草场建设的意义在于( )①为产粮区提供大量畜力②减缓对草场的压力③有利于实施退耕还草④为产粮区提供充足的有机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第1题,图示发展模式能充分发挥中部和西部的优势。

第2题,“易地育肥”在牧区或产犊区充分利用当地草场条件,以放牧方式饲养母牛、繁殖犊牛,犊牛断奶后,立即或者养到1岁后转移到精料条件较好的农区进行短期强度育肥,然后出售或屠宰。

对草场来说可以减缓对草场的压力,有利于实施退耕还草。

答案:1.B 2.B3.(2013·山东文综,1~2)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完成第3~4题。

ab3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4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Ⅰ、Ⅲ、Ⅱ解析:第3题,在流域开发过程中,植被减少,蒸发量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会减少,地表径流会增加。

故选C项。

第4题,该流域的三个阶段中,植被逐渐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逐渐下降,在经历相同的暴雨过程中,洪水汇集的时间逐渐缩短,故阶段Ⅰ对应曲线③,阶段Ⅱ对应曲线②,阶段Ⅲ对应曲线①。

答案:3.C 4.C5.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调整棉花生产布局,提出“南方稳定,北方发展,新疆大发展”的指导方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的棉花产业发展迅速,棉花总产、单产、调出量连续19年位居全国首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考前押题: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完成第1~2题。

1有关此农业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有效地缓解中部地区的水土流失②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得到就地转化③中、西部形成密切联系的产业链④各自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易地育肥”对草场建设的意义在于( )①为产粮区提供大量畜力②减缓对草场的压力③有利于实施退耕还草④为产粮区提供充足的有机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第1题,图示发展模式能充分发挥中部和西部的优势。

第2题,“易地育肥”在牧区或产犊区充分利用当地草场条件,以放牧方式饲养母牛、繁殖犊牛,犊牛断奶后,立即或者养到1岁后转移到精料条件较好的农区进行短期强度育肥,然后出售或屠宰。

对草场来说可以减缓对草场的压力,有利于实施退耕还草。

答案:1.B 2.B3.(2013·山东文综,1~2)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完成第3~4题。

ab3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4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Ⅰ、Ⅲ、Ⅱ解析:第3题,在流域开发过程中,植被减少,蒸发量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会减少,地表径流会增加。

故选C项。

第4题,该流域的三个阶段中,植被逐渐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逐渐下降,在经历相同的暴雨过程中,洪水汇集的时间逐渐缩短,故阶段Ⅰ对应曲线③,阶段Ⅱ对应曲线②,阶段Ⅲ对应曲线①。

答案:3.C 4.C5.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调整棉花生产布局,提出“南方稳定,北方发展,新疆大发展”的指导方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的棉花产业发展迅速,棉花总产、单产、调出量连续19年位居全国首位。

据图完成第5~7题。

5新疆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其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市场广大B.政策支持C.科技进步D.劳动力廉价6图中产棉区Ⅰ与Ⅱ相比,棉花生产最明显的优势是( )A.耕地面积大B.热量条件好C.光照条件好D.机械化水平高7新疆为实现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 )A.加大农业科技投入B.扩大棉花种植面积C.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D.完善棉花流通体系解析:第5题,新疆棉花产业发展迅速,是在“新疆大发展”的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取得的。

第6题,产棉区Ⅰ与Ⅱ相比,产棉区Ⅰ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条件好。

第7题,新疆为实现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应充分依靠科技,进一步提高品质,提高单产。

答案:5.B 6.C 7.A8. 1991年克鲁格曼提出了完善了的中心外围理论,它揭示了经济地理聚集内在的运行机制。

他认为集聚力和离心力都受到贸易自由化水平的影响,当集聚力大于离心力,企业趋向于集聚;反之则企业不会发生产业集聚现象。

读“集聚力与离心力与贸易自由化关系图”,根据题意完成第8~9题。

8以下对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贸易自由化程度与集聚力、离心力均呈负相关B.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增加,集聚力和离心力相互之间呈负相关C.集聚力与离心力两者相比,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增加,离心力变速快D.集聚力与离心力两者相比,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增加,集聚力变速快9关于图中M和N两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A.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向广东边远地区扩散,说明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处于M区B.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企业将一直趋向于集聚C.中国加入WTO后,企业将出现不断分散的现象D.处于N区域的企业趋向于分散解析:第8题,据图可知,贸易自由化程度与集聚力和离心力均呈负相关;集聚力和离心力相互之间呈正相关;集聚力与离心力两者相比,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增加,前期离心力变速快,后期集聚力变速快。

第9题,M区反映相同的贸易自由化程度离心力大于集聚力,表示企业不会发生产业集聚现象,因此A项正确。

答案:8.A 9.A10.读2011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经济增长状况统计表,完成第10~11题。

10关于统计表中各省级行政区2011年经济发展的比较,正确的是( )A.贵州发展水平最低,增长速度较快B.“两湖”生产总值最高,经济实力最强C.重庆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条件最好D.上海经济增长最慢,人均GDP降低11关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东部地带经济增长快,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B.中部地带经济实力强,主要原因是矿产资源丰富C.西部地带发展潜力小,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贫乏D.中、西部地带发展机遇好,主要原因是承接产业转移解析:第10题,据题意可知,统计表中各省级行政区,贵州GDP最低且增长速度较快。

第11题,东部地带经济发展快,主要是由于劳动力素质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中部地带经济实力比东部地带差;西部地带发展潜力大;现阶段由于承接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带发展机遇好。

答案:10.A 11.D12.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2~14题。

12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13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B.污染严重,水质差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14③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 )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解析:第12题,①为西气东输资源调配路线,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

第13题,据图可知,②资源调配线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其调水沿途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引水;调水源头水质较好;但需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调水路线不会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

第14题,③为西电东送南线工程,可以改善输入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答案:12.D 13.C 14.A15.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又一次出现了产业转移新趋向。

调整产业结构、产业优化升级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的新形势,由此也引发了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企业用工短缺现象,有文章称此现象为“用工荒”。

结合上图,完成第15~16题。

15如果图中a、b、c分别代表劳动力、原料、技术三个区位因素,则甲、乙、丙、丁四种工业类型中最容易出现“用工荒”的是( )A.甲B.乙C.丙D.丁16如果图中a、b、c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在甲、乙、丙、丁四国之间最可能发生产业转移的是( )A.甲→丁B.乙→丁C.丙→甲D.甲→乙解析:第15题,“最容易出现用工荒”的工业类型应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据图可知甲类工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为80%,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故A项正确。

第16题,读图可知,甲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占80%,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可作为产业转入国;丙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约占30%,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约占52%,应为发达国家,可作为产业转出国。

故C项正确。

答案:15.A 16.C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17~18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使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下图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

17图示黄河河段( )A.支流众多B.汛期主要出现在7、8月份C.含沙量小D.无凌汛现象18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对当地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①解决资源供求矛盾②消除城乡差别③提高环境的承载力④优化产业结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第17题,图示的黄河河段位于华北地区,受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移动的影响,该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故该河段的汛期也主要出现在7、8月份;该河段最冷月气温低于0 ℃,又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故该河段有凌汛现象发生。

第18题,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优化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同时还有利于改善环境,提高环境承载力。

答案:17.B 18.C19.读下表,完成第19~20题。

台商向祖国大陆投资的产业变化情况表时期20世纪90年代前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0年以来19由表可知,台商向祖国大陆投资的产业部门变化过程是( )A.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D.高科技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20关于台商向祖国大陆投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品销售方向以外销国际市场为主B.不可能在大陆形成产业集聚效应C.随着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增加,出现了投资定居倾向D.由于产业外移,会使台湾经济失去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和机会解析:制鞋、家具制造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计算机外设部件制造属于资金密集型工业,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属于高科技产业。

台商向祖国大陆投资一方面是利用祖国大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廉价的土地,另一方面是看中了祖国大陆广阔的市场,因此随着台商向祖国大陆投资增加,出现了投资定居倾向。

答案:19.A 20.C二、综合题(共50分)2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聂伯河是俄罗斯欧洲部分的第二大河,欧洲第三大河。

河流发源于海拔200~350米的分水岭上。

流域北面有白俄罗斯山脊,流域南部是亚速海低地。

长2 200千米。

流域面积50.4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第聂伯河流域图(下图)。

材料三:第聂伯河相关资料(见表1、表2)。

表1河段划分上游中游下游分界点基辅札波罗热入海口(赫尔松附近) 多年平均径流量1 380m3/s1 670 m3/s表2流量分配春季夏秋冬季比例61% 24%15%(1)简述第聂伯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第聂伯河流经的主要国家乌克兰素有“欧洲粮仓”之称,分析乌克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第聂伯河进行了干流的梯级开发,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说明第聂伯河梯级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解析:第聂伯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从大西洋和北冰洋吹来的湿润气流,形成较多降水,夏季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降水季节变化大。

农业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1)时间分配:降水季节变化大,冬季降水多,以降雪为主,夏秋降水较少;空间分布:(西)北多(东)南少。

(2)温带大陆性气候,生长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利于粮食作物高产稳产;地处东欧平原,耕地面积广,利于种植业发展;世界著名黑土区,土壤肥沃;众多河流流经,水源丰富;市场广阔;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耕作经验丰富;地广人稀,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重工业发达,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