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匆匆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匆匆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意义;2. 能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诗歌的意境;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诗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和意义;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难点:1. 体会并理解古诗的音、韵、节奏;2. 学生通过朗读实现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古诗三首》的教材原文;2. 匆匆的歌词;3.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4. 音乐播放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回答问题:你们学过了什么?2. 通过播放匆匆的歌曲,引发学生对匆匆的感受和思考。
二、呈现课文(10分钟)1. 让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并请其中几位学生发表对标题的想法和猜测。
2. 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讲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三、理解诗歌(15分钟)1. 教师引入《孔雀东南飞》、《登鹳雀楼》、《黄鹂》这三首古诗,呈现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激发学生对这些古诗的兴趣。
2. 分组讨论古诗题目的含义以及诗歌中所描绘的事物和景色,展示自己的解读。
3.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韵、节奏,同时与学生一起品味古诗的美。
4.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用自己的方式朗读出来。
四、拓展阅读(10分钟)1. 教师推荐相关的古诗或其他优美诗歌,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和欣赏。
2. 学生自由阅读自己喜欢的诗歌,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2.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指出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5分钟)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读录制并上传到班级相册中。
2. 约定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理解古诗中较为生僻的词汇和古汉语用法,如“壁”、“涧”等字词的古义。
-鉴赏古诗的深层意境,尤其是对诗中隐喻和象征意义的把握。
-体会诗人情感表达的细腻之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将古诗的韵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朗读和创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举例解释:
-在解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难点在于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和“思亲”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这种情感如何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的意境?”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小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觉得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鼓励他们主动提问、分享学习心得,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经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2.语言建构与应用: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赏析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欣赏古诗的美,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古诗的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逐句解析和现代语言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背景及作者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望岳》和《夜泊牛渚怀古》三首古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鉴赏古诗的意象和艺术特色:分析三首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如《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表现的景象和气势。
-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对古诗节奏的把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自然景物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我还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方面存在困难。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入更多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同时,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人的作品,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古诗的魅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3 古诗词三首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出示课件3】并板书: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教案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浪淘沙(其一)》: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
这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18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8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2.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准备多张江南美景图,查找运用对仗手法的诗句;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涯”字。
2.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
背诵《浪淘沙》(其一)。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
同学们平时积累了许多诗词,你还记得哪些描写黄河的诗词?(指名背诵)2.课件出示诗句,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关于黄河的古诗。
[板书课题:浪淘沙(其一)]4.学生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白”。
现存诗800余首。
板块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课件出示:曲:qū qǔ九曲.黄河万里沙(qū)簸:bò bǒ浪淘风簸.自天涯(bǒ)(3)指导写“涯”:要注意“厂”的竖撇穿插到三点水的下面,“厂”里面是两个“土”,不是“士”。
2.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课件出示: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8《古诗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教案素养目标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重点: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难点: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新课导入1.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要去学习三首描绘南北不同的美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诗歌。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3.背景介绍: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
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
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
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阅读鉴赏任务一:朗读课文,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说说古诗的大意。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①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②自天涯③。
如今直上④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古诗大意: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边。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去到天上的牛郎织女家。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诗大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昔日到处香烟缭绕的寺庙,如今只剩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①净无苔,花木成畦②手自栽。
一水护田③将绿绕,两山排闼④送青来。
古诗大意: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院内一排排花木都是主人亲手种植的。
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任务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本节课的主题为“古诗三首”,是学生在六年级上学期的第17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并且在学习中发现古代的诗歌文化,感受到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教学目标1.了解“天净沙·秋思”、“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用意,领悟作者的感悟。
2.理解古诗中的文化内涵,了解古人的感悟和修养。
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锻炼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教学内容1.《天净沙·秋思》1.教师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等方式呈现秋天的景色,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变化。
2.教师通过解读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意思,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词语、句式和表达方式。
3.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天净沙·秋思”这首诗,老师做诗的带读引导学生朗读。
4.师生共同对这首诗做出感悟,体悟其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登鹳雀楼》1.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了解“鹳雀楼”的真实图片和位置,激发学生探究鹳雀楼的兴趣。
2.老师讲解“登鹳雀楼”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出处和背景,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情感。
3.读诗并指导学生分析诗的性质、作者的心情以及诗歌的结构,学习诗歌鉴赏和创作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静夜思》1.师生共同探讨“静夜思”是写什么的,让学生看懂这首诗的基本意思。
2.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格律和押韵,学习古诗的技巧。
3.带领学生一起欣赏《静夜思》这首诗,提高学生的欣赏古诗的能力。
4.引导学生在教室或家中寻找适合的场所写下自己的“静夜思”。
四、教学反思通过古诗三首的教学,学生能够在欣赏和体验中理解掌握这些古代文化的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掌握古代汉语和中国文化。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以下是一份关于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的教案:《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诵、解读古诗,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以一个关于古诗的故事或趣味性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古诗:
- 展示古诗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古诗的意思。
- 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朗诵: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 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诵,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 讨论环节:
- 组织学生讨论古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总结:
-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教案示例,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2. 学会欣赏和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2. 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理解;2. 学生对于抒情古诗的感受和表达。
教学准备:1. 《古诗三首》教材;2. 录音机或电脑播放器;3. 几张古诗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5分钟)1. 老师简单介绍《古诗三首》这几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之前学过的一些古诗,如《静夜思》,并鼓励他们忆诵一下。
二、学习《古诗三首》(15分钟)1. 老师逐首朗读《古诗三首》,同时展示古诗的图片给学生观看,让他们先了解古诗的整体感觉;2. 请学生读一遍古诗,了解整个古诗的故事和情感;3. 细读古诗,带领学生理解每个字句的意思,解释一些生僻字或词汇;4. 完成古诗的理解与鉴赏题。
三、交流与分享(10分钟)1. 让几名学生上前介绍所学的古诗,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2. 为学生专门开辟一段时间互相交流他们兴趣的古诗,并分享给大家。
四、朗读训练(15分钟)1. 分发《古诗三首》的朗读课文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课文内容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2. 选择几位学生进行朗读示范,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出修改意见;3.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读古诗,可以加入朗读的表情和动作;4. 进行小组间的朗读表演,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表演。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制作一张古诗的展板,陈列在教室中,供学生自由观赏;2. 分组创作一些古诗,分享给其他小组或全班;3. 鼓励学生使用韵脚、对仗等表达方式,自己尝试写一首古诗。
六、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学习内容,回顾学生在这节课上的收获和表现。
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以学习《古诗三首》的内容为主线,通过听、读、说和写等方式,全面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浪淘沙》(其一).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内容,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浪淘沙》(其一)这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浪淘沙》(其一).3.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重难点)一、视频导入(出示黄河的视频)师:看见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读题,教师提醒“浪淘沙”是唐代曲名.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2.学生反复读诗,把诗歌读正确,读出节奏.(1)重点指导读“曲”和“簸”,出示字义,根据字义选择正确的读音.(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3.学生自由读诗歌,思考:这是一首描写的诗.(黄河)4.简介作者刘禹锡.(课件出示)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习第1、2句.(1)(出示第1、2句诗)指名读、齐读诗句.(2)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解疑释惑,总结.)明确: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3)师: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4)结合注释,理解“九曲”“万里”“浪淘风簸”.学生想象说话:我听到了的声音,这真是一条的黄河啊!预设:震耳欲聋雄伟壮丽……(5)学生朗读诗的第1、2句,读出黄河雄伟壮丽的气势.2.学习第3、4句.(1)(出示第3、4句诗)齐读.展开想象,思考: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2)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而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学生回忆《牛郎织女》的故事,并简单交流故事主要内容.)(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4)指导朗读诗的第3、4句,读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四、感知方法,积累诗歌1.思考讨论:朗读诗歌,作者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预设1:直接描写,写出长度、弯曲、大浪淘沙等.预设2:由现实联想到神话故事.联读李白的《夜宿山寺》,感受诗歌中联想的表达效果.2.回忆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感受黄河雄伟的气势.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生字“莺”.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3.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重难点)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的大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整理读诗的方法.(重难点)一、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领略了黄河宏伟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3.继续用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二、明确学习目标《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5.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三、学习《江南春》(一)合作学习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到处有随风摇动的酒旗.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的寺庙都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板书:江南美景烟雨楼台)6.想想全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莺、绿叶、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寺院、春雨)(二)质疑探究1.重点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2.品读,深化理解.南朝(公元420年-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均设故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寺庙里的僧人,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现在大江东去,南朝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一座座寺庙.这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板书:忧国忧民之情)四、学习《书湖阴先生壁》(一)合作学习1.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的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家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3.理解重点词语: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小门.这句诗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4.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没有青苔.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板书:院里:茅檐花木院外:一水两山)(二)质疑探究1.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2.品读:第1、2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3、4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品质.(板书:景美人更美)五、链接“交流平台”,整理读诗的方法1.自主学习.(1)读完这三首诗,你又学到了哪些读诗的好方法?预设1: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预设2: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如《浪淘沙》(其一)中的“浪淘风簸自天涯”.(2)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如《浪淘沙》(其一)中的“同到牵牛织女家”.2.小结: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用心读,我们会欣赏到古人更多的智慧.[教学板书]17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黄河气势雄伟夸张:九曲万里天涯想象:直上银河牵牛织女家江南春江南美景烟雨楼台忧国忧民之情书湖阴先生壁院里:茅檐花木院外:一水两山景美人更美[教学反思]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古诗的内容,去想象诗歌的画面,走入诗歌的情境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最后,链接至“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读诗的方法,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不足之处在于因为时间有限,对诗歌的诵读训练不够,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此类问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会写“涯、莺”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祭祀、厨房”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诗歌表现手法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
- 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 感悟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例如,在教学《浪淘沙(其一)》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再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的韵律。
2.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如在教学《江南春》时,播放江南春天的美景视频,有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等元素,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江南春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所描绘的画面。
3. 讨论法针对诗句的理解、诗人情感的体会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在探讨《书湖阴先生壁》中诗人与湖阴先生的关系以及诗中表达的情感时,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诗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古诗三首》,去领略古诗的独特魅力。
2. 简单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刘禹锡、杜牧、王安石。
(二)学习《浪淘沙(其一)》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和字典,读准“簸”等生字的读音。
- 教师范读,强调诗句的节奏和韵律,学生跟读。
2. 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 教师逐句讲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浪淘沙》(其一)。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诗词之美。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描绘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
2.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之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涯”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浪淘沙》(其一)。
背诵并默写《浪淘沙》(其一)。
3.理解古诗《浪淘沙》(其一),想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简短精炼的语言凝聚着古人无穷的智慧。
在本册第一单元中,我们就从诗人寥寥几字的描绘中极富画面感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17课,继续感受诗歌的美。
(板书:17.古诗三首)2.过渡: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
播放“黄河”的视频师:看完刚才的视频,你们有什么感想?预设1:黄河水奔腾不息,白浪翻滚的画面真是太壮观了!预设2:看到这么壮观的画面,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我为祖国有这样的奇观感到自豪。
过渡:是呀!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令我们震撼,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赞颂过她。
那么,伟大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黄河又有着怎样的风采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浪淘沙》(其一))3.解释诗题。
教师引导:谁能说一说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预设:通过注释我知道了《浪淘沙》是唐代曲名。
教师提示:“浪淘沙”是唐代曲名,由刘禹锡、白居易共同创造。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作词牌名。
《浪淘沙》是由9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今天要学习的是第一首。
4.了解诗人。
教师引导: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任务,结合我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预习,谁能分享一下对诗人刘禹锡的认识?预设1:介绍刘禹锡的个人情况: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六年级语文上册17课古诗三首同课异构美篇
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背诵课文,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1.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2. 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氛围。
2.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提示本课学习内容。
3. 教师简要介绍每首诗的背景和特点。
二、初步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错误读音,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三、深入理解
1. 教师引导学生逐首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3.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拓展延伸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每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和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价值。
五、总结全文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反思时间:年月日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一间茅屋”。
(4)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湖阴先生的朴实、勤劳及其富有情趣的生活。(简朴的茅屋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院子里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5)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出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呈现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
4.了解作者刘禹锡。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读准读通。
2.读好诗句的停顿。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指名读,齐读。(2)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1)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茅檐、花木、水流、稻田、青山)
(2)结合注释理解“苔”“畦”“排闼”这几个字词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境
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1)齐读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2)理解“长”“手自栽”的意思。(“长”是“经常”的意思,“手自栽”是“亲手栽种”的意思。)
课件出示: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齐读诗句。
(2)这两句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黄河直上云霄的非凡及牛郎织女家的宁静温馨。)
(4)这两句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并通过借用典故的方法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四、背诵古诗
第2课时《江南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
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
(注意书上注解。
)
③讲述全诗意思。
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
板书题目。
吟:歌唱。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
②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说一说在这里的作用?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三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同学们,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
板书设计:
墨梅(清气)竹石(坚劲)石灰(清白)―――――借物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