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军事制度是什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的军事制度是什么

西周王朝的军事制度

周王室保持了庞大的军旅。这种军旅,用于宿卫宗周的有六师,称为西六师在成周镇慑东方诸侯的有八师,称为成周八师。共十四师,达三万五千人。分封的诸侯国,都有一定的武装力量。大国一般不超过三军,小国也有一军。

诸侯国的军队,周王都能调遣,实际上也属于整个周王朝武装力量的一部分。

西周的军队,名义上是由周王直接指挥和调遣,重大的征伐,周王常亲自率兵出征。如果周王不亲自出征,则指派重要的卿士统率中军,作为全军的指挥者。

军队的组成,以战车为单位,一辆战车谓之一乘。各级军官,由地位与之相应的贵族担任。最基层的甲士,则由最低级的贵族和平民充任。奴隶则在军队中服杂役。军队是西周国家政权的又一根重要支柱,它肩负对内镇压异己、守卫疆土,对外征伐和扩张的职能。西周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与商代一样仍然称师,西周金文和《诗经》等文献中屡有提及。

《周礼地官司徒》云: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按此,在师之下尚有旅、卒、两、伍等编制单位。与此相应的军事将领按《尚书牧誓》所说有师氏、亚、旅、千夫长、百夫长等。郭沫若先生在《周官质疑》一文中说:师氏见于彝铭者乃武职,在王之近侧,是则师氏之名取诸师戍也。

西周军队的统帅是周王,他经常率领军队亲自出征,《诗大雅。棫朴》:周王于迈,六师及之的诗句以及屡见于史书的昭王南征的事迹即其例子。西周军队的各种主要军官亦往往由周王任命。伯懋父敦铭文记载:东夷大反,王命伯懋父以西六师、殷八师征东夷,是周王任命伯懋父为西六师和殷八师的统帅。师克盨铭云:则唯乃先祖考有爵于周邦,干害王身作爪牙今女

更乃祖考奡可左右虎臣,是周王任命禁卫部队统帅的例子。

武器

西周时期的战争主要是车战,与车配合的有徒兵。兵器种类比商代显著增多,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戈、戟类兵器。据《诗皇矣》,早在周文王伐崇时,已使用了钩援、临冲等攻城工具。战争规模日趋扩大,不仅周及其诸侯,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较强的军力。如西周晚期多友鼎所载,周派军与狁交战,一个战役俘获兵车超过一百二十七辆,可见狁有着庞大的车战队伍。

西周晚期的军事制度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政治制度也总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变革。前面我们根据古文献记载结合金文所论述的西周军事制度反映的主要是西周前期的情况。而当周朝历史发展到中后期,具体地说自懿王时开始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史记?周本纪》),至夷王时国势更加削弱。《后汉书?西羌传》引《古本竹书纪年》谓: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虢季子白盘》铭文亦载:虢季子白作宝盘,丕显子白,■武于戎工,径■四方。搏伐ǎ狁,于洛阳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可见戎狄交侵十分严重。到周厉王时情势更有甚于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后汉书?西羌传》载:厉王无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杀秦仲之族,王命伐戎。《后汉书?东夷传》载: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可见由于厉王的暴政,导致内忧外患相互交织,尤其是淮夷寇周一役,直逼宗周,周朝统治岌岌可危,厉王迫于形势最后动用了西六师和成周八师两大军队的兵力及卫武公的军队全力反攻,方才勉强度过难关保住大局(据《禹鼎》铭文)。总之,在厉王前由于积弱之势已成,加之厉王的无道,东南与西北,淮夷和戎狄相继侵扰,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周王室14 师的兵力竞难于应付,周王朝的统治面临严重危机。在此情况下,周厉王进行了一次较大的社会政治制度改革,即《国语?周语下》所说的厉始革典,而军事制度的改革则是这场政治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

周厉王的军事改革奠定了西周晚期和春秋时军事制度的基础。

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看,周厉王要安内御外,最迫切解决的就是军事力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其改革的目的在于扩充军备。从《诗经》、《左传》、《周礼》等有关记载可知,厉王扩军的内容主要是扩大和改革军队编制形式。《周礼?夏官?司马》记之甚详,其谓: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以此与西周初相比,很明显地看到,在师级建制单位之上,增设了军级单位,每军辖五师,而在编制形式上,也由原来的以十进制为基础的三进制变成了五进制,即从师、旅皆由左、中、右三部分组成,变成了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各编制单位的官长也由什长、百夫长、千夫长、师氏(师长)变成了伍长、两司马、卒长、旅帅、师帅等。

随着王室军的扩大,与王六军相适应,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的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从中还可知,改革后的诸侯军队在规模上仍受限制,其管理体制亦仍与西周初无异。

西周到底有多少军事实力

在中国历史上,三代在传统上一直被视为中国最理想最光辉的时代,而三代中,夏朝没有太多文化遗产,只留下一大堆似是而非的传说和后人的臆测,商朝由于本质上崇拜天命鬼神与中国后世思想不合,也不是很被重视,因此,西周往往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正源,同时也被吹嘘为无比强大的时代,奠定了中华文明圈最早的疆域。那么,这个天朝上国到底有多少军事实力呢?

首先,周朝的社会制度,是奴隶制与早期封建制并存的,被统治阶级既有完全自由的自耕农,也有部分自由的农奴和完全不自由的奴隶,而统治阶级则往往兼有奴隶主、农奴主(金文中往往说某某手下有徒(农奴)多少,众(奴隶)多少)的身份。因

此,周朝的兵役制度,本身就是建立在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上的。按照周朝六军之士出自六乡,但是在野在庶免役的说法,可知是国人(贵族、交实物十一税的农民)才服兵役,而野人(王畿外的农奴,实行井田制的助法,亦即力役地租)不当兵。因此才有了周厉王面对国人暴动时无法临时招兵的情况。所谓凡军帅不特置,选于六官、六乡之吏,自乡以下,则德任者使兼官也(《周礼》),说明了周军大部分不是常备军,而是战时每家出一人,以地方官任指挥官的寓兵于农。其基本战术单位伍、两、卒,正是与基本行政单位比、闾、卒对应的,那么,周朝军队的最大动员能力就可以计算了:按照家所出一人(《周礼》),可知是每户抽一,周朝时的一户人家,成员平均在5-10人上下,当时全国人口(不计诸侯国)估计在500万左右,算上诸侯国大约接近1000万,因此周军最大动员能力超过100万人,着实可观。

但是我们知道,国家的军事实力不可能完全靠民兵。在国家机构形成后,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常备军作为暴力机器的重要环节也出现了。这些脱产的常备军有多少呢?周军从上到下分为军、师、旅、卒、两、伍六级。师是基本战略单位。一般而言,一个军下辖5个师,一个师下辖5个旅,一个旅下辖5个卒,而卒则是基本战术单位,为100人。因此周军一个师为2500人,一个军为12500人。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公民组建的常备军与现代常备军不同所有部队都是作战部队,因为后勤、辅助工兵等都是由没有完整公民权的野人组织的辅助非战斗部队担负的,因此所有部队都是作战编制。

周制,天子六军,大国三军,中国两军,小国一军(《周礼.叙官》)。除此之外,天子还有两个师是用于俾护七庙(《礼记》)的,相当于禁卫军。可以据此计算出,周天子在王畿地区总共拥有32个师( 西周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镐京八师(《周礼.地宫》)加上两个禁卫师)亦即80000人的部队。周初大封建,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同姓五十三(《荀子》)当然,后来成王、康王又加封了许多国家,达到了周之所封四百余(《吕氏春秋》)。但是我们要注意,这些后来封的巴、楚、庸、随、义渠之流,多是本来就存在的城邦国家,远处边境(所谓荒服),给个封号只是名义上属于周朝,以安抚边疆。实际上并不遵守周朝法律制度,因此周朝核心还是中原的七十国。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