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合集下载

人类学概况-第二版官方PPT 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人类学概况-第二版官方PPT 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念、指导群体行为的功能,这就提供了人类活动的多种形态。 现代意义的社会制度,内涵外延都十分广泛。从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上看,可分为正式 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前者指的是宪法、法律、规章、条例等明文规定的设置;后者指的 是习惯、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等不成文的社会设置。
二、社会化
(一)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社会化指的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相整 合的过程。
四、人格
(一)人格
人格是人类学研究人性与文化的一个重要术语。人格是个体在濡化与社会化及在周围环 境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特征之总称。人格通常被理解为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
的综合表现,进一步则被认为是由一系列的核心价值观、连续而持久的自我与身心组成的。
群体人格则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共有的个性特征。 研究文化与人格,目标在于分析个人或群体的欲望如何整合于社会的需要,以及文化对 群体共同特性形成的制约和作用。
而出现文化交流的中断现象。在对一个同质社会的濡化研究中,文化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在长
时内获得了文化的期待与责任,文化中断则意味着文化期待和角色需求学习的非连续性。异 质社会中的文化中断主要指文化间交流活动遇到障碍或中止。
一、文化中断
(二)文化中断理论
文化中断理论由美国人类学家奥格布提出,用来解释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业
基本前提。
人类学提供的文化 “整体观”、“比较观”和 “相对观”可以辅助现代人不断反思我 们今天所面对的社会,把人的学习和教育过程看作对社会化的一种选择性获得过程,并通过 持续的跨文化观察,寻求文化中断的解决之道。
【基本概念】
人性 反社会人格
世界观
价值观 濡化
涵化
文化中断 文化适应

中国人大教育与文化学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国人大教育与文化学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与文化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文化资本:指语言及社会的能力,诸如风格、举止、实际知识、对于客观成功机会的渴望和认知等素质。

濡化: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过程,靠老一代指示、引导并强迫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它主要以老一代掌握在手的奖惩儿童的手段为基础。

文化传递:文化自上而下的传播,年长者从维持本民族的生存和延续的立场出发,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使得年轻一代掌握这些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本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习俗、价值规范等,是凝聚和积淀下来的文化。

文化传播:纵向传播:文化传递与横向传播:文化接触,文化输入,文化借用涵化:不同文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变迁。

文化滞后:表现为传播技术和传播价值不一致。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物质文化传播最易,其次是宗教,再次是语言,最难的是社会结构。

文化冲突:由于不同文化间的价值体系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在文化接触阶段,会因某一群体对其他文化的误解造成文化间的对抗。

文化专断:社会上哪种文化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不是逻辑分析的结果,也不是人性自然发展的趋势所致,而是随意的,由统治阶层所决定的专断。

符号暴力:来自社会下层文化背景的人主动地认同社会统治阶级的文化,从而压抑自身的文化资本,积极努力以获得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资本。

反抗理论:再生产理论忽视了教育制度中人类自由和自我决定的重要性,没有全面深入地分析学校的矛盾和斗争。

由于人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各种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不可能得到实现,因为它受到被统治阶层的“反抗”。

文化变迁:只有当文化中的核心成分---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发生变化时,才能称之为文化变迁文化复兴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对现行生活方式的不满而发起的复兴自己文化的过程。

文化复兴是人们规划的、有意识的过程。

多见于两种文化碰撞时造成的文化危机中。

文化整合是指各种不同的文化要素或型式相互适应,协调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同化:社会中的移民和其他小群体的人们应该尽快融入主流文化,放弃本民族、本团体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接受主流文化的语言和行为班克斯: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倡导多元文化教育。

文化人类学概论题库

文化人类学概论题库

二、名词解释(因为分值比较高,所以最好对名词作一些解释。

)1、继嗣:是指两代以上的亲属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为社会所认可。

有:“世系”“血统”的含义,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术语它常常是与亲属关系联系在一起。

在许多社会中,继嗣制度是一个群体赖以延续的基础,通过继嗣,一个人的亲属关系由父母兄弟的狭小范围扩展开来。

P932、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认同而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

这个概念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的认同,二是要对他“自觉为我”,三是一个社会实体。

族群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存在于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关系中。

P983、仪式:是指手段与目的并非直接相关的一套标准化的行为,它表达的是象征的而非实用的意义。

仪式不仅是强化群体纽带和缓解紧张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是庆祝许多重要事件的方式,此外,仪式还可以减少许多危机对社会的分裂作业,使这对个人来说更易于接受。

P1134、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适应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也有学者强调其中的个体了解、内化和呈现适合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过程。

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

P1255、涵化:又称文化潜移或文化移入,它是指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持续的接触一段时间后,因相互传播、采借、适应和影响,而使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体系发生大规模的变异。

P1306、范式理论:是指一个重大理论,有时也称为一个理论框架或者看世界的主要途径。

是围绕人类学诸多问题或一个问题形成的不同理论或理论观点。

P140三、简答题1、简述对文化人类学认识的观点。

P9答:(1)、普同论或普同性。

是指人类文化拥有的共同性特征。

它包含两个基本的构想,一是指世界上现存的人类都属于同一种属,任何一个人群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先进。

二是指人类文化在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

(2)、整体论。

是指从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和生物的、生物的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既关注现实问题,也关照历史的因素。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第一章人文研究一、填表题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二、填空题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

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

从而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

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

A.人类学B.社会学C.民族学D.考古学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C.考古人类学四、名词解释1.文化2.进化学派3.传播论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5.社会决定论6.历史特殊论7.濡化8.文化模式、国民性9.功能论& 新功能论10.社会冲突论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五、简答与问答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文化人类学复习大纲

文化人类学复习大纲

文化人类学复习大纲整理、排版:XLK1导论 文化的性质1A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习得的• 文化是象征的• 文化包罗万象• 文化是共享的• 文化是整合的• 文化未必是适应的文化是习得的• 所有文化都是习得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

• 文化习得和通过代际传递的过程称为1A01濡化(enculturation): • 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 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

• 1A02涵化(acculturation):当有着不同文化的一些群体开始频繁而直接接触的时候,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群体原有的文化模式内部随之发生极大的变化。

1B文化与调适/适应(adaptation)• 调适:指有机体对现存的环境达到有益调整的自然的过程。

• 人类通过文化的手段来适应各种环境。

• 调适不一定成功。

1C社会的定义(理解)•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陈国强、石奕龙《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1D社会的特点(实体)• 第一,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 第二,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 第三,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 第四,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 第五,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 第六,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1D02理解文化与社会区别• 文化:观念、象征、价值、信仰、意义、精神……• 社会:社区、组织、群体、关系、结构、……• 社会中心:强调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合理性和优先性• 文化中心:文化是超有机体的。

• 平行并列:社会指共享文化的人的相互交流,而文化指这种交流的产物1E社会与文化的“波粒二象性”• 从“人类”的概念出发,社会和文化是“人类”这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抽象。

濡化、涵化与成人教育论析

濡化、涵化与成人教育论析

濡化、涵化与成人教育论析摘要:作为文化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濡化和涵化分别从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流变层面对文化的发展加以阐释;濡化与涵化都客观地存在于成人教育中,并与成人教育相互影响又彼此制约;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人教育促进濡化与涵化并存融合的功能将更为凸显。关键词:濡化;涵化;成人教育作者简介:何爱霞(1973-),女,汉族,山东省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基本理论、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濡化与涵化是文化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二者分别从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流变层面对文化的发展加以阐释。同文化与教育陈陈相因、不可或缺相一致,濡化、涵化与成人教育也是相互依存、彼此制约。濡化与涵化赋予成人教育以存在价值与意义,成人教育则为濡化与涵化提供发展依据和动力;濡化与涵化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成人教育目的、内容和模式,成人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着濡化与涵化的范围和形式。一、濡化与成人教育1948年出版的《人及其工作》一书中,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j.Hoskovits)首先使用了“濡化”(enculturation)一词。随着人类学家实地研究的深入,以及对文化传递方式的深刻考察,这一术语为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跨文化心理学家所接受,并成为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濡化的核心是人及人的文化获得和传承机制,其本质是指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传递文化。文化人类学家们发现,社会文化在许多方面上一代都趋同于下一代,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延续性。而这种延续是部分地通过濡化的过程来达成并保持的。他们认为,濡化是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过程,靠老一代指示、引导并强迫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是以奖惩手段,教育每一代人不仅重复前一代的行为,而且奖励与自己濡化过程相适应的行为,并惩罚至少是不奖励与自身濡化过程不相适应的行为。①对于濡化的来源,研究者吉恩(Gienn)提出了三个方面:个体主体,以个人的经验、期望和愿望等为特征;社会群体,以公共知识为特征;人类生活在其中且作用于其上的环境,环境的主要功效在于对行为的可能性加以限定。②在此基础上,鲍登(Borden)分析了濡化的基本模式。鲍登认为,濡化在联合和抽象这两个不可或缺的维度上进行。在环境中自发地获取知识,属于联合,这种知识与个体的思想感情和先入为主的成见联系在一起。对事物的一些认识转化为精确的涵义,并且完美地组织起来,是由抽象来进行的,其结果是知识的表述系统。在濡化模式中,语言和经验相互作用,它们通过人的心理结构而与基本的信仰和价值联系在一起,而基本的信仰和价值是濡化的核心。无论是从濡化的概念还是从其实施方式看,濡化与教育都有着一定的关联。具体就濡化与教育体系中的成人教育来说,年长一代对同样作为成人的年轻一代(如老年人对中年人和青年人)传授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从文化的角度说是濡化的过程,从教育的视角看则是成人教育的过程。特别是在传统社会中,“为了维系整个文化的绵延不断,每一代长者都会把将自己的生活原封不动地传喻给下一代看成是自己最神圣的职责。如此,年轻一代的全部社会化都是在老一代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并且完全沿袭着长辈的生活道路。”③总的来说,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濡化的方式得以发展,成人教育也主要表现为长辈对晚辈施加影响的后喻式教育模式。另外,如前所述,个人经验几乎贯穿于文化濡化的始终,它既是濡化的重要来源,也是濡化的影响因子乃至濡化的结果。而与未成年人相比,成人拥有着相对丰富的经验,成人也多是根据他们自己独特的经验来说明自己的个性。“正是因为成人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明自己,所以他们极为重视自己经验的价值。”④事实上,成人所拥有的经验也使他们能对他人的学习贡献更多的东西。对于大多数学习活动,他们自己就是丰富的学习资源。此外,成人丰富的经验也更容易使之和新经验联系起来。基于此,经验的价值在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中都一直颇受青睐。从这一点来看,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濡化与成人教育因经验的作用而使其相关变的更为本然和直接。当然,在对象上,濡化的对象比成人教育的对象更为宽泛。在其质的规定性上,濡化含括了无意识的影响和有意识的影响两方面,而成人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为。成人教育正是依据其特有的目的性,有意识、有选择地利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将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使其掌握所属群体的信仰和价值。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成人教育成为一种高级的濡化活动,在濡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二、涵化与成人教育简单地讲,涵化(anculturation)是指不同文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涵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差异的程度;接触的环境、条件、频率和深度;接触的相对地位,即谁是主要的,谁是次要的;是相互作用还是非相互作用。有研究者认为,在涵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情形:代换(新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取代了原有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并发挥着相同的功效,产生了最小的结构变化);附加(新的文化特质无法取代旧的文化特质,只能依附于原有的文化特质,它有时会改变文化的结构,有时则不会);综摄(新旧文化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体系。综摄有文化同化和文化熔合两种形式);退化(在文化接触之后,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质,又没有新的文化可以取代它);创造(涵化过程中产生新的文化特质以满足变迁的需要);抗拒(变迁的规模太大,速度太快,以至于大多数人无法接受而引起抗拒、反抗或起义)。⑤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成人教育自身特性的角度看,涵化与成人教育也都呈现出密切的相关性。成人教育既是涵化的重要前提和动力,也是涵化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首先,涵化是以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为前提的,如果缺失了文化的理解、接受和认同能力,涵化就根本没有意义。而成人教育一方面能提高成人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又通过成人教育自身的选择和加工,使之更易于为成人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了涵化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成人教育又激发了成人传播文化和接受文化的心理动力。一般而言,涵化的心理动力——人们了解社会、自然、人自身以及不同文化的兴趣和愿望,与人们的文化水平、文化视野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文化水平越高、文化视野越开阔的成人,越是希望通过涵化获取新的文化。与之相反,文化水平越低、文化视野越狭窄的成人,其通过涵化获取新文化的兴趣也就越淡漠。而成人教育正可以通过提高成人的文化水平、开阔成人的文化视野从而有效地形成涵化的心理动力。其次,成人教育是涵化的有效途径。涵化可以通过战争、旅游、通商、教育等多种方式达成,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成人教育在涵化中的重要性主要源于其高选择性、系统性等特点。其一,成人教育对文化的借用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主要依据一定社会和成人个体的需要和价值取向进行,这也就使得经过选择的文化更具效用性和适切性,也更易于被吸收和融合。也正基于此,通过成人教育所完成的涵化将出现更多的综摄和创造情形而较少出现退化、抗拒情形。其二,成人教育所接触和传播的,一般是比较系统的、完整的文化,文化接触者与被接触者之间也通常建立起稳定的、经常的联系,如成人教育对于员工培训文化的借用和吸收,通常会全面涉及培训理念、培训方法、课程设置等内容,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成人教育进行涵化的系统性。此外,成人教育所具有的计划性、目的性等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成人教育在涵化中的价值。三、成人教育中濡化与涵化的并存融合由上述可知,濡化与涵化都客观地存在于成人教育之中。濡化能使成人承继所属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将知识、经验、情感、语言等围绕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其社会化。涵化则可以使成人接受不属于本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拓宽成人的视野并激发其创造力。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濡化与涵化都是必需的。如果只有濡化,就可能使成人学员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而如果只有涵化,则易于使成人学员忘却传统、忘却根本。当然,在不同价值取向的成人教育中,濡化与涵化所占的比重以及具体表现形式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一般而言,以文化保存为主导价值取向的成人教育,会倾向于将已有的文化完整地传递给成人学员,学员们所进行的更多的是对文化的模仿和记忆。由此,这种取向的成人教育就偏重于濡化而非涵化。以文化创新为主导价值取向的成人教育,就更偏重于涵化而非濡化。这种成人教育在把建构新文化作为发展目标的同时,也在引导着成人学员忽略乃至抵制原有的文化。进而言之,这种成人教育所实现的是涵化中的创造情形,即创造出新的文化特质以取代旧文化。以文化批判为主导价值取向的成人教育,则倾向于将濡化与涵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成人教育既不是武断地用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也非简单地将一种文化依附于另一种文化,而是在承认新旧文化并存的前提下,批判性地分析两者的利弊优劣,并力图将它们综合起来。因此,这种教育所实现的是涵化中的综摄情形,是使两种文化综合在一起并形成新的文化特质。在这种情形下,成人学员通常是以共为主体的姿态来对待新旧文化,较好地做到了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总体而言,无论是从实然还是从应然的角度,纯粹的、单一的濡化或涵化在文化、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都越来越少见。特别是在当今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共存与接触更为普遍和正常,文化传统既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补充新鲜血液,外来文化也需要纳入文化传统以便根植于本土文化。置身于其中的成人教育,更应该以批判的、开放的姿态,通过开展多元文化教学等方式,培养成人学员接受不同文化的态度以及对不同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其能积极鉴别、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合理要素,在文化传播中避免文化的冲突与失调,并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濡化与涵化的协调与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人教育的这一功能将更加凸显。注释:①〔美〕哈定斯.人·文化·生境〔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7.②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3.③〔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8.④〔美〕马尔科姆·诺尔斯.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1.⑤周大鸣等.现代人类学〔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60—261.。

中国人大教育与文化专业课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人大教育与文化专业课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人大教育与文化专业课考试试题及答案教育与文化问答题及论述题简答题:1.简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

文化与文明(civilization)的关系存在四种观点:文化和文明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文明隶属于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深刻的,文明是浅薄的,文化是精神,文明是物质的,文明是文化的没落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文化失去了它原有的创造力,变成一种机械模仿状态;文明是文化的浅化;文明是文化的深化。

2.简述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布迪厄:社会再生产理论他认为:在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不存在直接再生产的关系,教育传递的文化是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强化统治阶层家庭里的文化。

通过文化的媒介,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功能3.简述文化的分类。

世界文化(人类共同文化);种族文化;民族文化;阶级文化或阶层文化;社区文化;学校文化。

宏观文化和微观文化:种族民族文化;社会经济水平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城市、郊区、农村文化;性别文化;特殊文化;年龄文化。

4.简述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的教育思想。

古希腊:柏拉图的教育理念。

柏拉图把教育作为最高理念和达到“理想国”的重要手段。

人分为三种类型: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针对不同的类型人,应实施不同的教育,传递不同的文化,是他们安于各自不同的地位。

哲学家是社会的上层,需要经历最严格的教育,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哲学王”。

柏拉图的教学科目: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辩证法西方教育传统:主智主义,提倡自由教育和博雅教育5.简述玛格丽特.米德的教育文化观。

玛格丽特.米德的教育文化观(1)自古至今有三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后象征文化(后喻文化),互象征文化(互喻文化),和前象征文化(前喻文化)。

(2)不同社会中教育的区别正是不同文明的区别的反映。

现代文明不一定比原始文明下的教育更先进。

6.教育中反映着哪几种文化冲突?围绕教师与学生展开的文化冲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教师群体间的文化冲突;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学生之间的冲突围绕课程展开的文化冲突:教师与课程的冲突;学生与课程的冲突;学科内部的冲突;学科之间的冲突围绕学校组织机构展开的文化冲突:教师集体与行政机构之间的冲突;行政机构之间的冲突;学校组织制度与师生价值观念的冲突;学校与社区的冲突7.简述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想。

“濡化”与“涵化”:学校文化浸润的有效路径

“濡化”与“涵化”:学校文化浸润的有效路径

“濡化”与“涵化”:学校文化浸润的有效路径作者:陆贤彬沙建国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7年第09期【摘要】有效构建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学习时空是当下高中教育的一种追求。

本文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结合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建设实践,初步阐释学校学习时空里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文化浸润方式,具体介绍“学弘毅校精神”的“濡化”方式,以及“课堂教学文化”“学生核心素养”的“涵化”方式。

【关键词】学校学习时空;学校文化浸润;核心素养;儒化;涵化【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7-0071-02【作者简介】1.陆贤彬,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江苏靖江,214500)教师,高级教师,泰州市学科带头人;2.沙建国,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江苏靖江,214500)教师,高级教师。

基于国家的教育战略和江苏省的教育规划,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凝练学校精神,研究文化浸润。

在实践中,我们寻找学校文化浸润的路径,借用“濡化”与“涵化”概念,将学校文化编撰为课程、写成了案例、落实在课堂,并以之来表达、融通“学习时空”“学校精神”“课程建设”“核心素养”等要素。

一、学校文化浸润“学校文化”是学校学习时空的内核与灵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首先需要传承与理解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传递往往是自然的、内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我们称之为“学校文化浸润”。

通过文化浸润将传统学校文化这种外观体验转变为学校文化传统的主观体验,从而表现出学校文化的群体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在学校学习时空里,师生潜能的释放、灵性的挖掘、个性的涵养、气质的养成、品格的提升等等,无不是学校文化浸润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靠自己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主动的思维与体验学到东西的,而并非作为被动的听讲者学到东西。

“学校文化浸润”是有效构建学校学习时空的较高层次,它培养与造就着师生的共性,促使每个人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理想以及行为模式等。

教育文化学期末重点

教育文化学期末重点

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P4(1)文化和文明的本质是相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共生共存的。

(泰勒)(2)文明应隶属于文化的概念,认为文明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或文化发展的某一特殊阶段。

(阿尔弗雷德.韦伯)(3)文明是文化的浅化。

(康德)(4)文明是文化的深化。

(马林诺夫斯基)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多方面的总和,而文明只是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变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群泰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

2、文化与教育的关系:P4①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③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式的总体特征。

它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知识经验、语言符号。

价值体系对教育的发展轨迹起着调控、制约的作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受价值规范支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

语言符号也深深影响着肩负文化传递和传播重任的教育。

④教育作为文化形式,又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的意义: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打开方便之门3、教育文化学的定义:教育文化学为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作为教育科学与文化科学高度融合的产物,教育文化学是现代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结果;它既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又属文化科学的门类范畴。

P264、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学三者关系?P30教育文化学——教育与文化(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教育人类学——教育与人(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教育社会学——教育与社会(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它们分别以教育中的文化、人、社会三个方面为研究域,侧重的方面不同,研究的范围与重点也有所不同。

濡化与涵化_国教育学内涵更新的机制探寻_杨小微

濡化与涵化_国教育学内涵更新的机制探寻_杨小微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内涵更新机制;/ 濡化0和/ 涵化0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8263( 2011) 09- 0124- 07
/ 濡化0与/ 涵化0, 是文化传播与生成的核心 机制。所谓文化, 按照最一般的定义, / 文化或文 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 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 他一切能力和习惯。0 ¹ 或者将文化动态地理解为 一个过程, / 文化是一个学习过程0、/ 是人对周围 力量施加影响的方式。0º 代际间的文化传递和延 续, 通过/ 濡化0( enculturat ion) 来实现; 统一时空内 文化的输入、交汇, 则通过/ 涵化0( anculturat ion) 来 实现。
学派共同体基质的传承, 不外乎/ 耳濡目染0、 / 共研分享0和/ 个人体悟0几种基本方式。在当代
一、在遗传中变异: 中国教育学系统内的传承 与更新
在/ 濡化0 的过程中, 基本的信仰和价值是濡 化的核心, 语言和经验相互作用。/ 濡化0的涵义 与实施, 都与教育十分相关, 即: 濡化中有无意识
X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学 重点基 地重 大项目/ 基于义 务教育 阶段学 校转 型性变 革的素 质教育 区域 性推广 研究0 ( 08JJD880242) 阶段性成果。
1 25
南京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9 期
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等方面依然是/ 很中国0 的, 但作为体现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之基本架构的 / 学统0已不再延续, 就连话语方式也很少传承。
这种现象并非教育独有, 人文社会科学界近 些年来最抢眼的/ 濡化事件0就是针对中国古代经 典有失传之虞而兴起的/ 国学热0, 相应地在教育 界引发了/ 儿童读经热0, 尽管/ 孟母堂0 事件早已 退出人们关注的视野, 但/ 要不要读经0、/ 究竟如 何读经0的问题还在争论之中。更值得思考的, 即 使读经是一种传承, 仍然需要想一想: 我们传承的 真的是/ 血脉0或者还仅仅是一些/ 皮毛0?

《教育文化学》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文化学》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文化学》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教育文化学:教育文化学是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门学科。

2. 涵化:涵化指由不同文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大规模的文化变迁。

3. 文化变迁:只有那些导致文化结构或者说文化模式都发生变更的方式,只有文化价值体系的变革,才能算是文化变迁。

4. 文化: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5.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

6. 濡化:濡化是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过程,靠老一代指示、引导并强迫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思想和行为。

7. 世界文化:世界文化也被称为“一般文化”、“人类共同文化”,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所存在的一些共同现象。

8. 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

9. 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要素或型式相互适应、协调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10. 反学校文化: 反学校文化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的主导价值规范相反的。

二、填空题1. 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2. 《文化科学》3. 崇实黜虚4. 博雅教育实用的博雅的5. 《原始文化》6. 直接传播媒介传播刺激传播7. 教育与文化8. 中体西用9. 多元文化教育10. 知识经验语言符号思维方式价值体系11.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12. 文化多样性文化背景13. 抽象联合14. 文化内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15. 宏观文化微观文化16. 价值观念17. 选择性排除18. 学习的结果上计划上学习环境上19. 6020. 个体主体社会群体环境21. 宏观文化微观文化22. 教师与学生课程学校组织机构23. 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制度三、选择题1. D2. B D3. C4. B5. C6. A B C7. A B8. A B C9. B C D10. B C11. B C12. A13. A14. B15. A A16. B17. D18. A19. A20. B D21. A B E22. B23. A24. A C25. A B C D26. B C D27. A B C D28. B29. A30. B31. A B32. A B C33. C34. A B35. B36. A A37. A38. B C39.B C40. A B C41. B C D42. A B C E43. A B44. A B45. A B C D46. A B C D47. B48. A四、判断题1. 文化学一词的雏形最早见于怀特的《文化科学》一书。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人类学:人类学是研究人及与人之相近的灵长类的一门学问,或者说是多种相关学问的集合。

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自然选择:简单地说就是保持适用环境较好的特征,抛弃不太适用的特征的过程。

两个重要的基本点:1.所谓特征不是个别的而是群体的有利特征;2.特征并不是天生的“优越”,自然选择完全依赖环境,环境改变,那些有利的适用特征也随之改变。

主位观点:将焦点放在当地人的解释方式以及重要意义的判断标准。

客位观点:强调研究者的解释方式、概念范畴以及判断重要性的标准。

主位研究: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的范式的束缚,抛弃文化本位的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的现象。

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人的行为和事物。

人类学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归纳所获的资料。

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的、或不适宜的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和评价。

文化相对观: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的方法和理论,是人类学的核心。

他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个性。

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

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群体的所思所为,而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对待。

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

人类学家用文化相对观来反对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以及民族中心主义。

文化的整合性:文化的所有方面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趋向称为整合。

族群:是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而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此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原生论:也称为根基论,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的情感联系。

情境论:民族认同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中为了群体利益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第十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第十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21
提出背景:
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时刻提出来的。中国三 十年的现代化几乎是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一波的 全球化同步的。中国进入世界,世界也进入中国。中 国大陆的现代化使中国百年的“现代转向”展现了强 大的发展生机,同时也因现代化而产生种种新问题。 因而在中国崛起的强声中,不能不冷静地自问,中国 文化自觉的最终取向是什么,现代化、全球化中如何 实现中国文化自觉。
受到人格的制约,文化反过来又会塑造 人为和个性。
6
第二节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濡化 社会化 涵化
7
一、濡化
(一)濡化(enculturation)的定义
濡化: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 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首先由赫斯科维茨提出 濡化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 濡化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教化与学习 文化延续 族群自立 从群体角度说,濡化是不同族群、不同社会赖以存在 和延续的方式及手段,同时也是族群认同的过程标志 之一
19
(五)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
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
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 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
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而提出的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的 观点。
20
“文化自觉”的涵义: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
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 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 我反省,自我创建。
第十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人性与人格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1
第一节 人性与人格
一、人性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文化适应)【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文化适应)【圣才出品】

第十章文化适应1.试述濡化、社会化和涵化三者的概念。

答:(1)濡化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这一概念首先由赫斯科维茨提出,认为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

濡化的含义如下:①教化与学习:这主要指个体或群体通过文化上的代际传递,建立社会的价值系统,使该社会延续与发展。

②文化延续:文化延续是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界而特有的延续方式,而濡化表现为个体对于整个群体的文化的内化过程。

人们总是通过与他人展开的共同活动,依照传统或经验形成共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让整个社会的文化按照一定轨迹延续下去。

文化延续在其社会过程中的表现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显而易见的。

③族群自立:濡化是促成个人发展和社会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成员在文化上确立认同感与一致性的存在过程,是族群自立的基础之一。

(2)社会化①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濡化是指整体上领会某种文化特性特点的过程;社会化则是从一种普遍意义上概括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需求和获得规则。

进一步地说,濡化和社会化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个人或群体内化某种文化类型或生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后者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常用社会结构、内容、背景和所扮演的角色等衡量。

②社会化社会化既包括特定社会文化的延续,同时也有多元文化重组与整合的含义。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中,社会化也是超越单一文化获得文化整合的过程,它既指文化系统内部的文化濡化过程,也指文化系统之间互相吸收、彼此整合的文化涵化过程。

从濡化和涵化意义上说,社会化成为一切社会进行运转的功能性前提条件,这对任何社会的文化与社会再生产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化是获得文化整合的涵化过程。

社会化既包括特定社会文化的濡化与延续,同时也有多元文化重组与整合的过程含义。

也就是说,它既包括儿童成长为成年人这一初级社会化过程,也包括文化传承的次级社会化过程。

人类学的濡化、涵化、社会化研究_提纲

人类学的濡化、涵化、社会化研究_提纲

从某一特定社会出发,世界观是其成员对环境和生活的理解模式及其行为方式,是社会群体从个人层面看,基于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基础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反映小规模社会人和大自然和谐一致的世界观。

如中国西南山地民族地方族群保护自然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源自他们的信仰与哲学引导的世界观系统,并体现在每现代物质社会的功利需求不是唯一的,而心理与精神需求将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重新显:是一个社会文化成员对周围事物的是非曲直、爱恨、为与不为等带有原则和情感的理念:个体在濡化和社会化及在周围环境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特征的总称。

:在一种文化中,基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经验和可能产:由生理、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中的个体倾向可能会加工和整合人的行为;一个群体中面临着共同文化压力的每个个体,其所具有的先天潜能有形成众趋研究文化与人格目的:分析个人或群体的欲望如何整合于社会的需要,文化对群体共同特征文化与人格是相互作用的,文化受人格的制约,文化反过来会塑造人的行为和个性。

濡化是不同族群、不同社会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方式及手段,同时也是族群认同的过程标志之一。

:个体或群体通过文化上的代际传递,建立社会的价值系统,使该社会延续和发展。

濡化表现为个体对于整个群体的文化内化过程。

人们总是通过与他人展开的共同活动,依照传统或经验形成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让整个社会的文化按照一定的轨迹延续下去。

:濡化是促成个人发展和社会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成员在文化上确立认同感与一体现:围绕政治、经济、婚姻、教育等基本社会功能而普遍形成的思想或行为方式。

如:社会成员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区别在于:濡化强调个体或群体内化某种文化类型或生活模式的过程;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儿童成长为成年人的过程,如个体早期家庭内部的成员交往。

形成:通过个体具备的一定的先天素质,同时受到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心理、社会的影响,逐步形成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通过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人格上出现严重缺陷、有严重阻碍的人,对人对事容易表现出极度的偏激,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险和伤害。

文化、社会与个人

文化、社会与个人

•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通过文化的眼镜被我们 感知的,并且通过文化来解释我们所感知 到的世界。 • 行为环境包括:客体、时空和规范
二、人格Personality
• 人格,指个人思维、感情和行为的独特方 式。
• 人格是个人经历的濡化的产物,与学会在 社会上扮演角色的观念相关。
• 人格发展 • 儿童的经历强有力地影响成年人的人格。 人类学家尤其关注不同文化中早期儿童的 养育和教育对其人格形成的比较。 • 例如: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
• 《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 流动》
• 《祖荫下》的民族志材料来源于许烺光1941到1943 年的云南大理喜洲 小镇田野调查,书中非常详细地描述和分析了以祖先崇拜为主的文化 行为方式。 • 采用“基本人格结构”和“身份人格结构”来划分喜洲和中国的父子、 夫妻等家庭和亲属关系, 并指出了在喜州文化下所形成的基本个性类 型特征以及地位个性类型,对以祖先崇拜为主的文化行为方式的精细 描写和叙述
• 对于任何文化来说,界定正常行为的标准 都是由那个文化本身决定的。对人格评价 有意义的标准是人格与社会规范一致的相 关性。
文化、社会与个人 ——养育与成长
一、濡化Enculturation
• 濡化,指社会文化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过程,通过 这一过程个人称为社会的成员。
• 濡化的过程是从个人一出生就开始了 • 在所有的社会中,濡化的第一个媒介是个人出生之 家的成员。最重要的无疑是新生儿的母亲;家庭的 其他成员很快就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 • 当孩子慢慢长大时,家庭外的个人加入到濡化的过 程:其他亲属、同龄的伙伴或者专业人员与机构
• 文化人格?刻板印象?
• 典型人格 露丝·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夸扣特尔人-迪奥尼修斯型 祖尼人-阿波罗型 多布人-偏执狂型

濡化与涵化——学校体育功能的文化学研究

濡化与涵化——学校体育功能的文化学研究

第38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月 Vol.38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r. 2016────────── 收稿日期:2015-04-29 作者简介:武展(1982-),男,安徽砀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75-体育学研究濡化与涵化——学校体育功能的文化学研究武 展1,江文奇2(1. 皖南医学院 体育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2. 衡水学院 体育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摘 要:濡化是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传递过程,涵化则是学校体育附带时代特征的辐射功能的维度构建,通过两种性质的传播途径,学校体育实现稳定与流变、本征与非本征的功能。

关键词:濡化;涵化;学校体育功能;统一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2-0075-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2.022Enculturation and Acculturation: Function of School Sports Culture ResearchWU Zhan 1, JIANG Wen-qi 2(1.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ffice,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2. Physical Culture Institute,Hengshui College, Hengshui 053000, China)Abstract: Enculturation is the transfer process of the essential function of school sports, and acculturation is the the dimension construction of radiation function with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sports. By the two pathways, school sports functions to achieve the stability and rheology, the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functions.Key Words: enculturation; acculturation; school sports functions; unity1 前言所谓文化,最一般的定义即:“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___

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___

5
三、价值观 价值观
一种文化的整合不是简单地由支配性的 经济活动和政治范式所决定, 经济活动和政治范式所决定,而是看其 世界观、 世界观、价值观是否得以贯彻延续 每一个成员分享其模式化的人性与人格 特点, 特点,大多是特定文化熏染与训练的结 果。
6
一般价值观( ),涉及日常习俗 一般价值观(values),涉及日常习俗 ), 则成为如厌恶或喜欢吃狗肉、 者,则成为如厌恶或喜欢吃狗肉、喜欢 亲自动手做等; 亲自动手做等; 核心价值观( ),侧重人本 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侧重人本 ), 名为例如崇尚工作道德、 者,名为例如崇尚工作道德、个人主义 或者家族主义等
17
二、社会化 社会化
(一)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的是社会成员通过 ) 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 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 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动,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濡化强调个人或群体内化某种文化类型或生 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 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 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 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 常用社会结构、内容、 常用社会结构、内容、背景和所扮演 的角色等衡量
濡化、 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人性与人格 人性与人格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1
第一节 人性与人格
人性及其研究 世界观 价值观 人格 人格
2
一、人性及其研究
人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之整体性内涵, 人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之整体性内涵, 人的本质属性涉及人类所特有的生物、心理、 人的本质属性涉及人类所特有的生物、心理、 思维与行为特征。 思维与行为特征。 广而言之,人性的形成脉络即人的生物性、 广而言之,人性的形成脉络即人的生物性、 文化与社会化,以及情感与精神属性; 文化与社会化,以及情感与精神属性;它是 由人的生物性、 由人的生物性、文化濡化与社会化等整体性 内涵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涵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不同民族、 因不同民族、文化与社会的模塑以及文化的 传递,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了绚丽多彩的人性, 传递,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了绚丽多彩的人性, 而人类的人性共性和个性观察尽在其中。 而人类的人性共性和个性观察尽在其中。

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正式版ppt

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正式版ppt
开始被认为是又聋又哑。
化的过程。
第五页,共19页。
学者对社会化的定义
个性角度:是人们借以获得个性并学会其社会 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
文化角度:使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接受 (jiēshòu)文化熏陶或适应文化的过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内化角度:将社会化与内化相提并论。指个体 不仅遵守社会规定的行为准则,而且身为社会 的一员,愿意将这些社会准则作为自己的价值 准则的过程。
第八页,共19页。
2、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 A、生物遗传因素
人类带有由上代为下代提供(tígōng)的有 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的遗传物质。如 人有大脑皮层,而动物没有,这是进化的结果。 人具有潜在的语言思维能力(理性能力)。
第九页,共19页。
人没有强本能,依赖期长。
在漫长的进化中,人的本能退化了,代
第七页,共19页。
涉及的问题:
婴儿的情感、态度和倾向是怎样形成的? 怎样使孩子正常的成长? 青少年行为受到哪些影响? 家庭、学校和大众传播工具对于处于青春 期的人有哪些影响? 青年人如何处理好婚姻和家庭关系? 怎样做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准备? 个人在工作单位内如何处理好于上级、下 级或同事(tóng shì)之间的个关系? 怎样使自己符合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人到晚年如何对待退休?
替本能的是文化。而在低级动物(dòngwù)中,
靠的是本能而不是文化指导群体生活,动物
(dòngwù)的幼仔可以在非常小的时候就独立生
活。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学习文化模式。
人的依赖期使个体生存依赖于群体,从
而使群体和社会对新成员实施社会化成为可能,
社会在这个时期向个体传授技能、知识和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二)涵化的分类
A、强制涵化:以军事征服或政治控制等手段把某一文 化强行灌输给另一文化的过程。
如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在征服地区改变他人政体 和生活方式,当地人开办学校,用有别于当地人的政 治文化观念实施教育,以更好地维系统治
B、非强制涵化:不以军事或政治统治为目的,不同文 化间在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2
(三)涵化现象的常见模式
同化(assimilation): 指当一个族群进入另一个主流 族群之中,外来文化适应主流文化,逐渐合并进支配 性文化中,不再作为一个分开的文化单元 整合: 指既保持了原有文化特征,又吸收异文化因素, 把两种文化因素融为一体
混合: 指不同文化接触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混生状态
21
提出背景:
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时刻提出来的。中国三 十年的现代化几乎是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一波的 全球化同步的。中国进入世界,世界也进入中国。中 国大陆的现代化使中国百年的“现代转向”展现了强 大的发展生机,同时也因现代化而产生种种新问题。 因而在中国崛起的强声中,不能不冷静地自问,中国 文化自觉的最终取向是什么,现代化、全球化中如何 实现中国文化自觉。
9
(二)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境。 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发 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子不教,父之过”、“天 堂在母亲的脚下” 家庭教育是个体参与社会化的准备方式与重要形式。 2、社区 3、学校
10
三、涵化
(一)涵化的定义
涵化(acculturat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 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 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
分化: 指拒绝接受异文化的传播,保持原有文化要素
边缘化: 这一现象比较特殊,指的是既无意保持原有 文化,又没有吸收异文化,处于两种文化的缝隙之间。
13
第三节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文化中断 文化适应
14
一、文化中断
文化中断(cultural discontinuities):是指文化期待和 角色需求学习的非连续性; 异质社会中的文化中断主要指文化间交流活动遇到障 碍或中止 提出者:奥格布(Ogbu)
用来解释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 的原因。
15
观点: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有的文化,与其他 文化相比,少数民族文化并不是落后或缺失,而是不 同 学业的失败并非对现实的消极反映,而是积极保护 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16
二、文化适应
(一)文化适应(adaptation)
人类学把文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看作是个人或群体更 好地与生存环境达成一致的目的之一 主要从人类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经济变 迁等角度探讨人类群体在面对周围环境压力的文化适 应与文化中断的原因
25
推荐阅读书目
1吴燕和自我与集体:幼儿园里的中国儿童社会 化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2) 2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修订版,第七、八、 九、十六章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苏]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9 4[美]A马塞勒等主编文化与自我:东西方人 的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 [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 务印书馆,1990 6 [ 美]玛格丽特· 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 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 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8
3、文化自觉,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而文化的封闭 性,必然导致文化的落后性。所以,中国发展,应当 积极借鉴国外一切先进文化的成果,为我所用。在文 化观上,一味地盲目自大或一味地自我贬损都是不可 取的,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的文化, 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相处的能力。应当 各种文化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促共进,共同繁荣;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 美与共,天下大同。”
3
(三)关于文化对人格的预设
杨国枢的“个人现代化程度测量表”
宋维真等人的“中国人个性测量表”
4
农业社会 结构
集体主义 家族主义
工业社会 结构
个人主义 制度主义
传统社会 化方式
依赖训练 顺同训练
现代社会化 方式
独立训练 尚异训练
传统性格 与行为
社会取向 权威性格
现代性格 与行为
个我取向 平权性格
二、人格
人格:是个体在濡化与社会化及在周围环境适应过程 中表现出的个性特征之总称。 人格通常被理解为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的 综合表现,进一步则被认为是由一系列的核心价值观、 连续而持久的自我与身心组成。
2
三、人格结构
提出者:林顿和卡迪纳 含义:在一种文化中,基本人格结构是基于社会成员 的共同经验和可能产生这些经验的人格特征的一种整 合类型
(二)自我与文化适应
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存在很大差异
世界上多种文化中的多类自我表现,体现了文化多样 性意义下的不同层面。
17
(三)个体认同
个体认同(personal identity)也是一种自我意识,
指将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其他精神体系 联系在一起,并内化于自身人格系统当中,获得某种 思想和行为上的同构。 与个体认同相对应的是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
第十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人性与人格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1
第一节 人性与人格
一、人性
人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之整体性内涵,表现为 人类所特有的生物、心理、思维与行为特征。 人性会受到不同民族、文化与社会的模塑以及文化的 影响,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不同特点。
受到人格的制约,文化反过来又会塑造 人为和个性。
6
第二节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濡化 社会化 涵化
7
一、濡化
(一)濡化(enculturation)的定义
濡化: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 程。
首先由赫斯科维茨提出 濡化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 濡化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教化与学习 文化延续 族群自立 从群体角度说,濡化是不同族群、不同社会赖以存在 和延续的方式及手段,同时也是族群认同的过程标志 之一
24
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濡化与社会化两者的异同。 2何谓涵化?试说明不同的涵化表现。 3谈谈你对人性与人格的研究的理解。 4什么是文化中断的理论?以实例讨论文化中断的 现象及其应 对情形。 5描述一个“文化适应”的例子,同时加以个人的 分析。 6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目,谈谈对全球化和地方化 (本土化)的理解。 7 什么是文化自觉?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在全球化背 景下提倡文化自觉的意义。
指的是存在着将世界划分为“我们”与“他们”类别
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或情感依赖成成分。
18
(四)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输出与文化适应
全球化:不仅仅是文化的同一性,而且是商品、钱、 人、图像、技术、知识和思想等各种客体和主体在全 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流动; 本土化:又称为本地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 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是对应于全球化的一个社会事 实,传统的复兴往往也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内容 在某种程度上,全球同一性和地方变异性是并行发展 的,后者是以地方文化自治的名义对前者的回应。
上下排比
一元同质 结构紧固
平行关系
多元异质 结构松活
自抑训练
谦让训练 安分训练 惩罚训练 父母中心
自表训练
竞争训练 成就训练 奖励训练 儿童中心
外控态度
顺服自然 过去取向 冥想内修 依赖心态 偏好趋同 特殊主义 怀疑外人
内控态度
支配自然 未来取向 行动成就 独立心态 容忍歧异 普遍主义 信任外人
5
小结:文化与人格是相互作用的,文化
22
提倡文化自觉的意义:
1、 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 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 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 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 位。 2、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历史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 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 世界立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 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 基本只需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 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2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
二、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含义(socialization)
社会化指的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 角色、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1)濡化强调个人或群体内化某种文化类型或生活模 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
(2)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常用 社会结构、内容、背景和所扮演的角色等衡量
19
(五)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
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
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 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
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而提出的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的 观点。
20
“文化自觉”的涵义: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
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 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 我反省,自我创建。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