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 关系的性质

合集下载

离散数学中的关系

离散数学中的关系

离散数学中的关系
离散数学中的关系指的是集合之间元素的联系或对应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描述为有序对的集合,其中每个有序对都由一对元素组成。

在离散数学中常见的关系包括等价关系、偏序关系、全序关系等。

等价关系是一种自反、对称和传递的关系,即元素之间具有相等的性质。

例如,集合中两个元素的相等关系就是一种等价关系。

偏序关系是一种自反、反对称和传递的关系,即对元素之间存在一种偏序或排序关系。

例如,在集合中,可以通过元素之间的比较来确定它们的顺序关系。

全序关系是一种偏序关系,它不仅是自反、反对称和传递的,还具有完备性,即对于集合中任意两个元素,它们之间必定存在一种顺序关系。

离散数学中还有其他类型的关系,如函数关系、包含关系等。

函数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对于集合中的每个元素,都存在唯一的映射元素。

包含关系则描述了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或包含于关系。

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理解和解决离散数学中的问题。

同时,关系的性质和特征也为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逻辑学等提供了基础。

《离散数学》教学中关系性质的探讨

《离散数学》教学中关系性质的探讨
既不是 自反的,
图 3 对称性与反对称性 的关 系在文氏图上的反应
i\/ √ \ .l I・ l {. \ I / \ 。 ’
I像 \ I
图 4 对 称 性 与 反 对 称 性在 关 系 矩阵 E的反 应
图 1 自反性与反 自 反性 的关 系在数轴上的反应
21 年 01
第 3 期 3
S IN E E H O O YIF R A I N CE C &T C N L G O M T O N
O高校讲坛 。
科技信. 1 I
《 离散数学》 教学中关系性质的探讨
张 琳 (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江苏
【 摘
南京
2 0 ) 1 0 3 0
针对二元关系 , 3 有 种表达形式 : 序偶法 、 系矩 阵和关 系图。下 关 面借助关系矩阵来探讨关系的自反性与反 自 反性的性质 , 如图 2 所示。 其 中 . 于关 系的对称性与反对称 性只需要关注上三角 区域和下 对 现将关系矩阵分成 3 部分 : 上三角 、 下三角和对称轴 。 对于关 系的 三角区域 , 而对称轴处 的元素的取值 可以任 意。 自 反性与反 自 反性只需要关注对称轴上 的元素 , 为其支撑 学科的 离 数学变得越 来越重要 。 作 散 结合教学经验 , 对集合论 中关系的性质展开 了深入研
究. 并总结 出了一些学习经验 。
【 关键词】 集合论 ; 系的性质 ; 反性 ; 关 自 对称性
0 引言
离散数学是计 算机专业 的基础课 .它有别于其他公共课类数学 , 如高等数学 、 线性代数等 。 是和计算机科学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 。 具有 这样 的两个 特点 :) 1 以离散量 为研 究对象 , 以讨 论离散量的结构和相 互之 间的关系为主要 目 . 标 这些对象一般是有 限个或可数个元素 , 充 分描 述了计算机科学离 散性的特点 ,与公共课类 数学形成 了鲜 明对 比。2 它是 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 ) 因而它有数学 的味道 , 比如用一些符 号、 引进一些定义 、 运用定 理推导等等 。因而学 习离散数学 , 对提高学 生的抽象能力 , 归纳能力 、 逻辑推理能力将有很大帮助。 图 2 自反性与反 自反性在 关系矩 阵上的反应 作为教学科研型的南京邮电大学而言 . 离散数学一直是计算机 专 业的基础课而被受到足够多的重视 。近些年 。 学校 为计算机学 院引进 若 对称轴 上的元素全 为 1 则可判 断该 二元关 系是 自反 的 ; , 若全 了多位 曾经攻读过数学专业的计算 机硕士 、 士来扩充《 博 离散 数学》 课 为 0 则可判 断为反 自反 的: , 若果对 称轴上既有 0又有 1 则说明既不 , 程的教师资源 笔者承担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的离散数学教 学 是 自反的也不是反 自 反的 . 和图 I 中的情况相吻合 。 工作 . 结合 自己的教学 经验 , 本文对离散数学第 二部分集合论 中的关 22 对称性 与反对称性 . 系的性 质展开 了讨论 用这种类 比的方法总结完 自反性与反 自反性之后 . 留给学生课后 总结对称性与反对称 性的关系 . 然后 . 下一节课开始上课 的时候就跟 1 关 系性 质 的 相 关 概 念 学生~起再来 总结一下 设 R是集合 x上的二元关 系, R的性质 主要有 5种 : 反性 、 则 自 仍 然用 举实 例 的方 法来 总结 这 两种 性 质 .同样 还 是集 合 A= 对称性 、 传递性 、 自 反 反性 、 反对称性 。 {, 3 上 的关系 . 1 ,) 2。 自反性 : ∈X, V 有 ,>ER S ={ ,>< ,>,33 I <12 ,2 1 < ,>) 对称性 : ∈ , > R 若< , R 则< ∈ s= < , , , , , } 2 { 1 > 31 < 3 2< > 3> 传递性 : 若 ∈R且 : R, >∈ 则 在 > ∈R S ={ , > < , >, 3 1 3 <12 , 2 1 < , >】 反 自反性 : ∈ , V 有 , R > s= < , ,22 ) 4 { l1 < ,> > 反对称 性 : 若 , ∈ y R且 ≠ , > R > Y 则< 隹 由定义知 , s是对 称的 ,, J 反对称的 , s S 既不是 对称的也不是反 对 经过几年 的教学发 现 . 多数 同学对这 5 种性质搞不清楚 . 概念 对 的认识模棱两可 . 不清彼此之 间的关 系和区别 . 了避免该类 问题 称的 , 分 为 S 既是对称 的也是反对称 的。 的出现 . 下文对这 些性质进行 了总结 , 并将其应用到教学 中, 达到 了较 对于这两 种性 质之间 的关 系可以借助文 氏图给学 生形象化 的进 好的教学效果 行总结 , 共分为 4个区域 , 具体如图 3 所示。

离散数学28.关系的性质1

离散数学28.关系的性质1
例如,集合X上的全域关系EX、 恒等关系IX都不是X上的反 自反关系.
2)若关系R不是反自反的,关系R也不一定是自反的,反之也 成立.
XZ-{0}时,整除关系 R2={<x,y>x,yX∧x整除y}. 都是自反关系.
(3) 数集X上的小于关系 R3= {<x,y>x,yX∧xy}. 不是自反的.
若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R是自反的充要条件: • 1) R是自反的恒等关系IX R. • 2) R是自反的关系R的关系矩阵MR的主对角线全是1. • 3) R是自反的关系R的关系图中每个结点都有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 个x∈X,有<x,x>R,则称二元关系R是反自反的.
R在X上反自反 (x)(xX <x,x>R ). 例如,数集X上的小于关系 R3={<x,y>x,yX∧xy} 空关系 ,均为反自反关系.
若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R是反自反的充要条件: • 1) R是反自反的恒等关系IX R= . • 2) R是反自反的关系R的关系矩阵MR的主对角线全是0. • 3) R是反自反的关系R的关系图中每个结点都没有自回路.
设 X={1,2,3}, R1={<1,1>,<2,2>,<3,3>,<1,2>} 是X上的自反关系; R2={<1,3>} 是X上的反自反关系; R3 ={<1,1>,<1,2>,<2,2>,<2,3>} 既不是自反的,也不是反自反的.
注意:
1)一个关系R如果是自反的,一定不是反自反的;如果是反自 反 的,则一定不是自反的.
关系的性质
一、关系的性质
关系的性质主要有5种: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 称性、传递性.

离散数学-04-关系的性质

离散数学-04-关系的性质
7
4.3.1 关系性质的定义和判别
对称性与反对称性(续)
例2 设A={a,b,c}, R1, R2, R3和R4都是A上的关系, 其中 R1={<a,a>,<b,b>}, R2={<a,a>,<a,b>,<b,a>} R3={<a,b>,<a,c>}, R4={<a,b>,<b,a>,<a,c>} R1 对称 R2 对称 R3 对称 ? ? ? 反对称 反对称 反对称 ? ? ?
12
4.3.1 关系性质的定义和判别
传递性(续)
例3 设A={a, b, c},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 R1={<a,a>,<b,b>} R2={<a,b>,<b,c>} R3={<a,c>}
R1 和 R3 是A上的传递关系, R2 不是A上的传递关系.
13
4.3.1 关系性质的定义和判别
R∘RR 对MR2中1所在 位置, MR中相 位置都是1
如果顶点xi到 xj有边, xj到xk 有边,则从xi到 xk也有边
20
主对角 主对角 线元素 线元素 全是1 全是0
每个顶 点都有 环
每个顶 点都没 有环
注意:IA是对称关系也是反对称关系
4.3.1 关系性质的定义和判别
实例
例8 判断下图中关系的性质, 并说明理由
18
4.3.1 关系性质的定义和判别
传递性证明
证明模式 证明 R 在 A上传递 任取<x, y>,<y, z> <x, y>R<y, z>R …..………. <x, z>R 前提 推理过程 结论

离散数学关系与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离散数学关系与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离散数学关系与函数的定义及性质离散数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离散的对象和结构,与连续的对象和结构不同。

在离散数学中,关系和函数是两个基本的概念,它们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关系和函数的定义以及它们的性质。

一、关系的定义与性质关系是一个数学概念,用于描述两个数或多个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离散数学中,关系可以用集合表示。

设A和B是两个集合,R是从A到B的关系,记作R:A→B。

如果元素a∈A与元素b∈B满足某种规定的条件,则称a与b有该关系。

例如,若X表示所有学生的集合,Y表示所有课程的集合,而R表示学生与所选课程之间的关系,则若学生x选择了课程y,则(x, y)∈R。

在关系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根据关系的性质进一步划分不同类型的关系。

常见的关系类型包括:1. 自反性:对于集合中的每个元素a,(a, a)∈R,即a与自身相关。

2. 反自反性:对于集合中的每个元素a,(a, a)∉R,即a与自身无关。

3. 对称性:对于任意a和b,若(a, b)∈R,则(b, a)∈R,即a与b有关时,b与a也有关。

4. 反对称性:对于任意a和b,若(a, b)∈R且(b, a)∈R,则a=b,即a与b有关时,a=b。

5. 传递性:对于任意a、b和c,若(a, b)∈R且(b, c)∈R,则(a,c)∈R,即a与b有关,b与c有关时,a与c也有关。

关系的定义和性质在离散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图论中,关系可以用于描述顶点之间的连接关系,而关系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图的特定结构。

二、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函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关系,它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函数是一种将输入集合中的每个元素映射到输出集合中唯一元素的关系。

假设A和B是两个集合,函数f:A→B表示从A到B的函数,如果对于任意a∈A,存在唯一的b∈B使得(a, b)∈f,则称f为一个函数,记作f(a)=b。

函数的性质同样对于离散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离散数学知识点整理

离散数学知识点整理

离散数学知识点整理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数理逻辑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就来对离散数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集合论集合是离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和描述法。

列举法就是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用花括号括起来。

描述法是通过描述元素所具有的性质来确定集合。

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相等。

如果集合 A 的所有元素都属于集合 B,那么 A 是 B 的子集;如果 A 是 B 的子集且 A 不等于 B,那么 A 是 B 的真子集;如果集合 A 和集合 B 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 A 和 B 相等。

集合的运算有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并集是将两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合并在一起组成的新集合;交集是两个集合中共同的元素组成的新集合;差集是从一个集合中去掉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所得到的新集合;补集是在给定的全集 U 中,去掉集合 A 中的元素所得到的新集合。

二、关系关系是集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某种联系。

关系可以用关系矩阵和关系图来表示。

关系矩阵是一个二维矩阵,用于表示两个有限集合之间的关系;关系图则是用顶点和边来表示关系。

关系的性质包括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自反性是指集合中的每个元素都与自身有关系;反自反性则是集合中的每个元素都与自身没有关系;对称性是如果 a 与 b 有关系,那么 b 与 a 也有关系;反对称性是如果 a 与 b 有关系且 b 与 a 有关系,那么 a 等于 b;传递性是如果 a 与 b 有关系,b 与 c 有关系,那么 a 与 c 有关系。

等价关系是一种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的关系,它可以将集合划分为等价类。

偏序关系是一种具有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的关系,它可以引出偏序集的概念。

三、函数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对于定义域中的每个元素,在值域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

离散数学中关系性质的判定方法

离散数学中关系性质的判定方法

离散数学中关系性质的判定方法摘要:关系是离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而关系的性质是关系的闭包、等价关系、半序关系的基础,本文给出了关系四种性质的判定方法。

关键词:离散数学关系性质判定关系的概念是离散数学中关系的基础,又是集合概念的应用,因此应该真正理解并熟练掌握二元关系的概念及关系矩阵、关系图表示。

而关系的性质既是对关系概念的加深理解与掌握,又是关系的闭包、等价关系、半序关系的基础。

对于四种性质(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传递性),有如下方法加以判定:一、依据其定义1.自反性: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一个a∈A,若有(a,a)∈R,即aRa,则称R在集合A上具有自反性。

2.对称性: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对于任意的a、b∈A,若有(a,b)∈R,就有(b,a)∈R,则称R在集合A上具有对称性。

3.反对称性: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对于任意的a、b∈A,若(a,b)∈R且(b,a)∈R时,必有a=b,则称R在集合A上具有反对称性。

4.传递性: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对于任意的a、b、c∈R,若(a,b)∈R,且(b,c)∈R,就有(a,c)∈R,则称关系R在A上具有传递性。

二、依据关系矩阵和关系图的关系1.关系R具有自反性,当且仅当在关系矩阵中,主对角线上元素全为1;或者在关系图中每个结点上都有一条自回路。

2.若关系R具有对称性,当且仅当关系矩阵是对称矩阵;或者在关系图中,若两个结点间存在有向弧,必是成对的。

3.若关系R具有反对称性,当且仅当关系矩阵中以主对角线为对称轴的对称元素不能同时为1(可以同时为0),而主对角线上的元素是1或者是0;在关系图上,若两个结点间存在有向弧,不可能成对出现,结点可以有自回路。

4.若关系R具有传递性,关系矩阵没有明显特征。

关系图的特点是:任意两个结点a、b间若能通过一条以上的弧间接连结起来,则必有一条直接从a到b的弧。

作为它的一种特殊情况,若两点间各有一条直接从a到b和由b到a的弧连接时,则在这两个结点a、b上必然各有一条自回路。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的性质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的性质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的性质判定
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二元关系可以描述两个数之间特定的关系。

由于它在组合数学、图论、计算机科学和逻辑学等领域中都有应用,因此对于二元关系的
性质进行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关于二元关系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它们的判定方法。

1. 反身性
反身性是二元关系重要的性质之一。

一个关系R是反身的,如果对于对于集合A中的
每个元素x,(x,x)∈R。

也就是说,每个元素都与自身有某种关系。

例子:等于关系“=”是一个反身关系。

判定方法:检查二元关系R中是否每个元素都与自身有关系。

2. 对称性
判定方法:检查二元关系R中是否对于任意两个不同的元素x和y,如果(x,y)∈R,则(y,x)∈R。

3. 传递性
6. 等价关系
等价关系是具有反身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的关系。

一个关系R是等价的,如果它是反
身的、对称的和传递的。

判定方法:检查二元关系R是否满足反身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7. 偏序关系
总结
本文介绍了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的一些性质和判定方法。

了解这些性质和方法对于学
习离散数学以及其他数学领域非常重要。

在实践中,应该根据问题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关系
及其性质,以推导出更准确的解决方案。

离散数学4.3-4

离散数学4.3-4
5
例子
例1:R是N上的整除关系,则R具有自反性 证明:x∈N,x能整除x,∴<x,x>∈R,∴R
具有自反性。
6
例子
例2:R是Z上的同余关系,则R具有自反性, 证明:x∈Z,x-x/k=O∈Z, ∴x与x横直同余, ∴<x,x>∈R,∴R具有自反性。 其它≤,≥关系,倍数关系,人与人的同姓关
系。集合的≤关系,均是自反关系。
20
例3:设A={a,b,c}, R={<a,a>,<a,b>,<b,a>,<b,c>,<c,b>} S={<a,a>,<c,c>}, T={<a,c>,<b,b>}, R,S是对称关系,T不是对称关系。
21
(4) 若x y(x,y∈A ∧<x,y> ∈R ∧ x≠y <y,x>R),
则称R在A上是反对称的。( 隐含x = y <y,x>∈R )
例如:设A={1,2,3},R 是 A 上的关系, R={<2,3>,<3,2>} R是反自反的
3
§4.3 关系的性质
应该指出,任何一个不是自反的关系,未必是反自反 的;反之,任何一个不是反自反的关系,未必是自反 的。这就是说,存在既不是自反的也不是反自反的二 元关系。
例如:设A={1,2,3}, R 是 A 上的关系, R={<1,1>,<2,2>} 缺少{<3,3>}
10
结论
R是A上的关系,则: (1)R是自反关系的主要条件是IAA (2)R是反自反关系的主要条件是R∩IA=Ф。
11
(3) 若x y(x,y∈A ∧<x,y> ∈R <y,x> ∈R),则称R 在A上是对称的。

离散数学知识点归纳

离散数学知识点归纳

离散数学知识点归纳一、集合论。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 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这些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

例如,A = {1,2,3},其中1、2、3是集合A的元素。

-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如上述A的表示)和描述法(如B={xx是偶数且x < 10})。

2. 集合间的关系。

- 子集: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A是B的子集,记作A⊆ B。

例如,{1,2}⊆{1,2,3}。

- 相等:如果A⊆ B且B⊆ A,则A = B。

- 真子集:如果A⊆ B且A≠ B,则A是B的真子集,记作A⊂ B。

3. 集合的运算。

- 并集:A∪ B={xx∈ A或x∈ B}。

例如,A = {1,2},B={2,3},则A∪B={1,2,3}。

- 交集:A∩ B = {xx∈ A且x∈ B}。

对于上述A和B,A∩ B={2}。

- 补集:设全集为U,集合A相对于U的补集¯A=U - A={xx∈ U且x∉ A}。

二、关系。

1. 关系的定义。

- 设A、B是两个集合,A× B的子集R称为从A到B的关系。

当A = B时,R称为A上的关系。

例如,A={1,2},B = {3,4},R={(1,3),(2,4)}是从A到B的关系。

2. 关系的表示。

- 关系矩阵:设A={a_1,a_2,·s,a_m},B={b_1,b_2,·s,b_n},R是从A到B的关系,则R的关系矩阵M_R=(r_ij),其中r_ij=<=ft{begin{matrix}1,(a_i,b_j)∈ R0,(a_i,b_j)∉ Rend{matrix}right.。

- 关系图:对于集合A上的关系R,用节点表示A中的元素,若(a,b)∈ R,则用有向边从a指向b。

3. 关系的性质。

- 自反性:对于集合A上的关系R,如果对任意a∈ A,都有(a,a)∈ R,则R 是自反的。

例如,A={1,2,3},R = {(1,1),(2,2),(3,3)}是自反关系。

离散数学第3章_(7-8)(新教材)_(1)

离散数学第3章_(7-8)(新教材)_(1)
c



c
c

x , y R1
c
x, y R2


c

于是又有
y , x R1 y , x R 2
y , x R 2
x , y R1
c
c
x, y R
c 2
x , y R1 R 2
c
(6)的证明:
R1 R 2 R1 R 2
再利用(3)和(5)就得到 c x , y R1 R 2
x , y R1 R 2
x , y R1 R 2
(3)设A是一个集合,R是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定义 (0) (1) (k ) R IA, R R, R ... , R R k 那么,对任意正整数m,n就有 (n) (m ) (mn ) (m ) (n) (mn) R R [1] R R R ; [2] . (4)设A,B,C,D是四个集合,R1,R2,R3分别是从A到B, 从B到C以及从C到D的二元关系,那么就有 [1](复合运算关于并的分配律)
定义7.3(对称性) 设R是集合A上一个二元 关系, 如果对每一对元素x, yA,当xRy时, 就有yRx, 则称R在A上是对称的. 即R在A上是对称的 (x)(y)((xA)(yA)(xRy)yRx).
对称性很容易从关系矩阵和关系图中看出来.一个 关系有对称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的关系矩阵是 一个对称阵;一个关系有对称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它的关系图中任意两个结点之间要么没有有向边 相连,要么恰有一对方向相反的有向边相连.
R1 ( R 2 R 3 ) R1 R 2 R1 R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不自反也不反自反;对称, 不反对称;不传递.
(2)反自反,不是自反的;反对称,不是对称的; 是传递的. (3)自反,不反自反;反对称,不是对称;不传递.
10
自反性证明
证明模式 证明R在A上自反 任取x, xA ……………..….……. <x,x>R 前提 推理过程 结论 例4 证明若 IA R ,则 R在A上自反. 证 任取x, xA <x,x> IA <x,x>R 因此 R 在 A 上是自反的.
18
(3)t(R)=R∪R2∪R3∪…
先证R∪R2∪… t(R)成立,为此只需证明对任意 的正整数n有 Rn t(R)即可。用归纳法。 n=1时,有 R1=R t(R)。 假设Rnt(R)成立,那么对任意的<x,y>有 <x,y>∈Rn+1=Rn R t(<x,t>∈Rn∧<t,y>∈R) t(<x,t>∈t(R)∧<t,y>∈t(R)) <x,y>∈t(R) (因为t(R)是传递的) 这就证明了Rn+1 t(R)。 由归纳法命题得证。
RRR
对M2中1所 在位置, M中相应 位置都是1 如果顶点 xi 连通到 xk , 则从 xi 到 xk 有边
关系 图
2
自反性与反自反性
例: 自反关系:A上的全域关系EA, 恒等关系IA 小于等于关系LA, 整除关系DA 反自反关系:实数集上的小于关系 幂集上的真包含关系
3
实例
例1 A={1,2,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
19
再证t(R)R∪R2∪…成立,为此只须证明 R∪R2∪…是传递的。 任取<x,y>,<y,z>,则 <y,z>∈R∪R2∪… ∧ <x,y>∈R∪R2∪… t(<y,z>∈Rt) ∧ s(<x,y>∈Rs) ts(<y,z>∈Rt ∧ <x,y>∈Rs) ts(<x,z>∈Rt Rs) ts(<x,z>∈Rt+s) <x,z>∈R∪R2∪… 从而证明了R∪R2∪…是传递的。
17
闭包的构造方法
定理1 设R为A上的关系, 则有 (1) r(R) = R∪R0 (2) s(R) = R∪R1 (3) t(R) = R∪R2∪R3∪… 说明: • 对于有穷集合A (|A|=n) 上的关系, (3)中的并是有 限的. • 若 R是自反的,则 r(R)=R; 若R是对称的,则 s(R)=R; 若R是传递的,则 t(R)=R.
R1={<1,1>,<2,2>}
R2={<1,1>,<2,2>,<3,3>,<1,2>}
R3={<1,3>} R2自反,
R3反自反,
R1既不是自反也不是反自反的
4
对称性与反对称性
实例: 对称关系:A上的全域关系EA, 恒等关系IA和空关系 反对称关系:恒等关系IA,空关系是A上的反对称关系.
16
闭包定义
定义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 R的自反(对 称或传递)闭包是A上的关系R, 使得R满足以 下条件: (1)R是自反的(对称的或传递的) (2)RR (3)对A上任何包含R的自反(对称或传递) 关系 R 有 RR.
一般将 R 的自反闭包记作 r(R), 对称闭包记作 s(R), 传递闭包记作 t(R).
IAR
主对角 线元素 全是1 每个顶 点都有 环
R∩IA= R=R1
主对角线 矩阵是对 元素全是 称矩阵 0 每个顶点 如果两个 都没有环 顶点之间 有边, 是一 对方向相 反的边(无 单边)
R∩R1 IA
若rij=1, 且 i≠j, 则rji=0 如果两点之 间有边, 是一 条有向边(无 双向边)
25
M r=
0 1 0 0
1 0 0 1
0 1 0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1 0 1 0 0 1 0
1 1 0 1
0 1 1 0
0 0 1 1
5
实例
例2 设A={1,2,3}, R1, R2, R3和R4都是A上的关系,
其中 R1={<1,1>,<2,2>}, R2={<1,1>,<1,2>,<2,1>} R3={<1,2>,<1,3>}, R4={<1,2>,<2,1>,<1,3>}
R1 对称、反对称. R2 对称,不反对称. R3 反对称,不对称. R4 不对称、也不反对称.
11
对称性证明
证明模式 证明R在A上对称 任取<x, y> <x,y>R ……………..….……. <y,x>R 前提 推理过程 结论 例5 证明若 R=R1 , 则R在A上对称. 证 任取<x,y> <x,y>R <y,x>R 1 < y, x >R 因此 R 在 A 上是对称的.
4.3 关系的性质

自反性 反自反性


对称性
反对称性 传递性
1
定义
表达 式
关系 矩阵
自反
反自反
对称
反对称
传递
x∈A,有 x∈A,有 <x,x>R), <x,x>R,
若<x,y>∈R且x 若<x,y>∈R 若 <x,y>∈R y ,则<y,x> R <y,z>∈R,则 有<y,x>∈R), <x,z>∈R),
14
运算与性质的关系
自反性 反自反性 对称性 反对称性 传递性 R11 √ √ √ √ √
R1∩R2
R1∪R2 R1R2 R1∘R2
√ √
× √
√ √ √
×
√ √ √
×

× √ ×

× × ×
15
4.4 关系的闭包
闭包定义 闭包的构造方法

集合表示 矩阵表示 图表示


闭包的性质
27
R2不是A上的传递关系
8
关系性质的充要条件
设R为A上的关系, 则 (1) R在A上自反当且仅当 IA R (2) R在A上反自反当且仅当 R∩IA= (3) R在A上对称当且仅当 R=R1 (4) R在A上反对称当且仅当 R∩R1IA (5) R在A上传递当且仅当 RRR
9
实例
例.判断下图中关系的性质, 并说明理由.
Ms =
0 1 0 0
1 0 0 1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1 0 1 0
0 0 0 1
0 0 1 1 0 0 0 0
1 0 1 1
0 1 0 1
0 1 1 0
Mt=
0 1 0 0
1 0 0 1
0 1 0 0
0 0 1 0
1 0 0 1
0 1 1 0
1 0 0 1
0 0 1 1 0 1 0 0
1 1 0 1
0 1 1 0
1 1 0 1 0 0 1 1
22
闭包的构造方法(续)
设关系R, r(R), r(R), s(R), t(R)的关系图分别记为G, Gr, Gs, Gt , 则Gr, Gs, Gt 的顶点集与G 的顶点集相等. 除了 G 的边以外, 以下述方法添加新边:
(1)考察G的每个顶点, 如果没有环就加上一个环,最终得到Gr . (2)考察G的每条边, 如果有一条 xi 到 xj 的单向边, i≠j, 则在G 中加一条 xj 到 xi 的反方向边,最终得到Gs. (3)考察G的每个顶点 xi, 找从 xi 出发的每一条 长度不超过n的 路径,如果从 xi 到路径中任何结点 xj 没有边,就加上这 条 边. 当检查完所 有的顶点后就得到图Gt .
6
传递性
实例: A上的全域关系EA,恒等关系IA和空关系 小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整除关系,包含关系, 真包含关系
7
实例
例3 设A={1,2,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 R1={<1,1>,<2,2>}
R2={<1,2>,<2,3>}
R3={<1,3>} R1 和 R3 是A上的传递关系
12
反对称性证明
证明模式 证明R在A上反对称 任取<x, y> <x,y>R<y,x>R ………..………. x=y 前提 推理过程 结论 例6 证明若 R∩R1IA , 则R在A上反对称. 证 任取<x,y> <x,y>R <y, x>R <x,y>R <x,y>R 1 <x,y>R∩R 1 <x,y>IA x=y 因此 R 在 A 上是反对称的.
20
推论 设R为有穷集A上的关系,则存在正整数r 使得 t(R)=R∪R2∪…∪Rr
21
闭包的构造方法(续)
设关系R, r(R), s(R), t(R)的关系矩阵分别为M, Mr, Ms 和 Mt , 则

Mr = M + E
Ms = M + M’ Mt = M + M2 + M3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