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花垣县苗歌的艺术特色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内涵。
作为湘西苗族民歌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修养,还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索其在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艺和音乐表现力方面的独特价值。
一、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湘西苗族民歌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创造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它以其朴实、深沉、充满激情的音乐语言,向世人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在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中,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景观、家乡风情、爱情和生活感悟的深刻情感。
湘西苗族民歌还融合了苗族特有的音乐元素和传统民族乐器,如芦笙、哨子、葫芦丝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
1. 丰富的音乐选材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湘西苗族民歌作为学生的声乐练习曲目。
这些民歌旋律优美,情感丰富,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这些民歌,学生可以了解湘西苗族的音乐文化和民族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开展民歌研究与表演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声乐类专业学生开展湘西苗族民歌的研究与表演活动,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社团活动中进行推广和展示。
通过学习和表演民歌,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声乐技巧和表演水平,同时也可以促进湘西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种形式的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音乐体验,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湘西苗族音乐的理解和认同。
3. 引入民族音乐元素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引入湘西苗族民歌的音乐元素,与西方古典音乐进行融合,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
通过探讨湘西苗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其对不同文化音乐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又可以丰富声乐教学的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多元文化的音乐艺术。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富含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情感,而且具有独特的旋律和韵律美感。
近年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运用湘西苗族民歌进行教学,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本文将从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湘西苗族民歌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同胞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底蕴,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苗族民歌以其高亢激越的音乐气质、深沉悠扬的旋律、朴实质朴的歌词以及浓厚的地方情感而闻名。
尤其是其独特的发声技巧和节奏感,为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湘西苗族民歌的旋律多为自然音阶,简单明快,易于记忆和传唱。
歌词多以苗族语言演唱,富含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生活情感,每一首歌都是苗族族民智慧的结晶,能够深深触动人心。
湘西苗族民歌还包括了丰富的舞蹈元素,其舞蹈动作和歌词内容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极大地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运用湘西苗族民歌进行教学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比如通过课堂教学、实地考察、实践演出等形式,使学生全面了解湘西苗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声乐技能和表演能力,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体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运用方式:1.开设相关课程可以在声乐课程中专门设置湘西苗族民歌专题课,通过讲授、示范演唱、学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湘西苗族民歌的历史渊源、艺术魅力和表演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组织实地考察可以组织学生到湘西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和湘西苗族民歌的传统表演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苗族音乐的魅力和独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3.举办音乐会和比赛可以组织声乐专业学生举办湘西苗族民歌音乐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湘西苗歌的韵和润的艺术性

湘西苗歌的韵和润的艺术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湘西苗歌是苗语极为生动的部分,是苗族人民用以表达思想感情重要的语言方式,是苗族人民伦理、叙事、抒情的重要表达方式。
苗族人民一段悲痛的经历、一次深刻的记忆、一个美好的祝愿、一个理想的追求、一个新颖的向往……往往都通过苗歌来表现表达,苗歌集苗语语法、修辞、逻辑思维一体,是苗族语言词汇的海洋。
湘西苗歌主要流传于花垣、泸溪、吉首、古丈、保靖等湘西地区及湘西周边的贵州、湖北、重庆等苗语地区,湘西苗歌集山歌、傩歌、哭嫁歌、故事歌、椎牛鼓舞歌、拦门歌、扛仙歌、跳香歌等八种为一体,歌词多为七言一句,两句组成一联,两联为一首。
有时,根据需要可发展到六句以至数十句。
演唱时,声部此起彼伏,高、低声部先后进入,韵润巧妙运用,曲调朴实,线条流畅。
以韵和润的技巧为核心的湘西苗歌是湘西苗语地区非常喜爱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它有利于人们之间交流感情、思想、文化,它情绪开朗、朗朗上口,在湘西苗族人中得以长时间流传。
一、韵是湘西苗歌编词的重要核心湘西苗歌在编词形式上,也有严格的“规范”,一般以七言句为准,每首苗歌的歌词最短不能少于四句;唱词要讲究押韵,当地俗称一押三、二押四,即一、三两句押韵,二、四两句押韵,以此类推,要一个韵脚押到底,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不算是真正的好苗歌。
如:七言四句的苗歌,唱词是:苗语用汉字写:忙拢最汝啊崩哩,几念拢度高乖拢。
尼重哩哩绸闪给,到达同器巴哩兄。
汉语翻译是:今天到齐一堂人,高兴上级领导来光临。
个个眯着眼睛笑,只因为党的关怀暖心灵。
湘西苗歌在编词上强调“新颖通俗礼貌”。
每编一首歌词,人们常常要从劳动生活中去提炼、精心构思,有时还采用“赋、比、兴”等一系列表现手法,使之达到通俗易懂且新颖有礼节的目的。
如教育小孩要爱劳动有礼貌的七言四句苗歌《几忙勾莎弄陪埋》,歌词是:“啊里歹穷扑吾腊,几长几绸几斗排;几哩几批陪能卡,几忙勾莎弄陪埋。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湘西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乐器。
苗族的音乐艺术在湘西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中苗族风格的歌曲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针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可以增进对该地区文化的了解,并且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需要对苗族音乐的特点进行深入探究。
苗族民歌非常富有感情,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况。
苗族歌曲通常由主歌和副歌组成,主歌表达了主题和情感,而副歌则是一种重复或和声部分。
苗族音乐的节奏感强烈,常常伴随着激烈的舞蹈动作,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
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需要对苗族传统乐器有所了解。
湘西苗族常用的乐器包括芦笙、箫、侗笛、锣、鼓等。
其中芦笙是苗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演奏技巧。
芦笙的音色独特,能够表达出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愿望。
在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时,可以巧妙地运用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巧,增强音乐的独特性和情感表达。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需要加强与苗族民间艺人的合作。
苗族音乐是苗族人民长期以来的创作积淀,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与当地的苗族艺人合作,可以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他们的音乐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与苗族艺人的合作,可以丰富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使得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更具原汁原味的特点。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还需要关注其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苗族音乐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将其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使得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还应该关注湘西苗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促进苗族音乐在当地和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探究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及演唱风格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探究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及演唱风格冯悦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28)摘要:在湘西地区聚居了很多民族,经过历史的发展,该区域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歌文化,其中苗族民歌作为典型代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引入,湘西苗族民歌面临着生存、发展困境,传统的演唱以及表演风格也存在失传的风险。
对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湘西苗族民歌特点以及演唱风格,旨在更好的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特点;演唱风格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8-014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8.069一、前言苗族地处湘西,其民歌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源自大自然动物的声音,逐渐演变为现代苗歌唱法。
但现代社会的发展,诸多流行文化的冲击,导致众多少数民族歌曲被湮没,很少人会唱少数民族歌曲,而少数民族歌曲的表演更是少之又少。
事实上,湘西苗歌所体现的独特演唱以及表演,与往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存在明显区别,同时,山寨唱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研究其唱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音乐演唱和表演技巧,可以有效地传承湘西苗族独特的文化。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分析(一)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湘西苗歌的叫法体现了民族特色,按照苗语习惯,苗歌称为“萨”,主要指的就是用于古代祭祀活动的歌曲,经过历史演变,最终演变为多种形式。
在演唱腔调方面,主要划分为“韶吾”和“韶萨”[1],“韶吾”是利用高腔演唱,在旋律上要更加激进,演唱比较自由,所以,演唱的歌曲也多为高亢激烈,让人兴奋。
而“韶萨”属于平缓型,不会出现较大的旋律变化,一般情况下,是叙述一些故事,所以,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往往会增加即兴演唱部分,速度上可以结合演唱随时调整快慢,非常灵活,充分体现了湘西苗族所特有的地方特色。
湘西苗歌的韵和润

小 的“ 水车” 白天 忙 于农 事 , 没 有 时间 来 陪伴你 们 这些 来 自远 方 的客 人 , 只好 用 晚 上 的时 间 唱苗歌来 陪伴 , 请 多 多包 涵 。意思 是 教育 孩 子们 , 我 们 苗家 陪伴 客人 应 该用 唱苗歌 , 苗歌 陪 客是 苗家 的传 统 习惯 , 是 对 客人 的 厚礼 , 你们 要继 承 下去 , 发扬 光 大 。
的海 洋 。
区, 湘西 苗 歌集 山歌 、 傩歌 、 哭嫁歌 、 故事 歌 、 椎 牛鼓 舞 歌 、 拦 门歌 、 扛仙 歌 、 跳 香歌 等八 种 为 一体 , 歌 词 多为七
言 一句 , 两 句组 成一 联 , 两 联 为 一 首 。有 时 , 根 据 需 要 可 发 展 到 六 旬 以 至 数 十 句 。演 唱 时 , 声 部此起 彼伏 , 高、 低声 部 先后 进 人 , 韵 润巧 妙运 用 , 曲调朴 实 , 线 条 流 畅 。 以 韵 和 润 的技 巧 为 核 心 的 湘 西 苗 歌 是 湘 西 苗 语 地 区
5 9
c 》z 0N 0芝0口 》r 《 麓 钵 太 韪
曲式 结构 较 为完整 , 其 格 式 主 要 分 为 四句 一 组 , 每句 五 言或 七言 。此外 , 还 有冷 歌 、 热歌 之 别 , 冷歌 指 预先 造就
个个眯 着 眼 睛笑 , 只 因为党 的关 怀暖 心灵 。 湘西 苗 歌在 编 词上 强 调 “ 新 颖 通 俗礼 貌 ” 。每编 一首 歌 词 , 人 们 常 常要从 劳 动 生活 中去提 炼 、 精心构思 , 有 时 还采 用 “ 赋、 比、 兴” 等 一 系列 表现 手 法 , 使 之 达 到通 俗 易懂 且新 颖 有礼 节 的 目的。如 教育 小孩 要 爱 劳动
湘西苗歌种类和特征

湘西苗歌种类和特征湘西苗歌,苗语称作“萨”,它是湘西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乾隆《永绥厅志》有记载“永苗风俗十条”“鼓藏跳至戊时乃罢,然后择寨旁旷野地处,男女各以类相聚,彼此唱苗歌,或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来互答。
”清嘉庆二十五年严炳文《苗防备览》“风俗”中也有赛歌记述:“或有以能歌斗胜负者,男子出绸绢,女子出簪环以为乐,结对对歌,彻夜不休,以争胜负,胜者收取其彩,不善者不入队。
”一、湘西苗歌的种类苗歌按其演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古歌、情歌、礼仪歌、喜庆歌、生活歌等十多种。
按其歌唱腔调可分为高腔(苗语称“韶唔”)和平腔(苗语称“韶萨”)两大类。
两者歌腔各异,各具特色,都属山歌体,采用苗语演唱。
#、韶唔(高腔)旋律起伏大,在旋律发展进行中时常作八度内的大跳进行。
节奏较自由,近于散板。
一般只在野外作歌,歌手根据野外所处的环境,可站可坐演唱。
“韶唔”大都是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山歌体,常以中音区引腔配上衬词“噢、欧、呓”等作腔,民间把这种引腔叫做“帽子”。
“帽子”有长有短,这种“帽子”因苗歌内容和歌手不同而不同。
“韶唔(高腔)往往由高亢激昂的引腔作腔,紧接着乐句作连续大跳旋律进行。
虽然节奏较自由,但散而不乱,旋律婉转,抒情性强,曲调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韶萨”(平腔)旋律起伏不大,进行比较平稳,通常旋律在一个八度内进行,属叙事性歌腔,近于朗诵,是湘西苗族地区流行最广的歌腔。
虽然此歌腔有时接近于小调或说唱音乐,但其结构、润腔、即兴作词演唱等特点,仍可归于山歌体。
“韶萨”(平腔)苗歌开始也常以引腔作腔,根据歌腔形式和内容情节的需要,引腔有长有短。
“韶萨”(平腔)歌腔灵活性较强,速度可快可慢,演唱中常多加衬词作连接。
一曲反复演唱多段词较常见,一般在室内演唱,有时也在室外演唱。
此腔婉转流畅,悠扬悦耳,曲调含蓄幽雅,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二、湘西苗歌音乐特征分析1、湘西苗歌音乐的曲体构成:一般曲前是以音腔作腔,引入基本乐句。
湘西苗歌的类别、腔调与歌调

2020-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湘西苗歌的类别、腔调与歌调罗长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摘要: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湘西苗族文化也不断跟进时代的步伐,湘西的苗族民歌也在发展变化中。
湘西苗族民歌的调式的多样、旋律独特、节奏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文章从湘西苗歌的起源、湘西苗族文化的习俗角度入手,分别对湘西苗歌的艺术形式歌曲唱腔、曲调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湘西苗歌;腔调;歌调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13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97一、前言湘西苗歌是以湘西苗族方言苗语为演唱语言的歌唱形式,表演者常常是通过当时所看和当时所感而演唱的苗族歌谣,因此湘西苗歌是湘西苗族语言极为生动的部分,也是湘西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特殊民俗文化也是湘西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湘西特殊的地域文化对湘西苗族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起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其中土家族人口占比第一,苗族人口占比第二,少数名族占72%。
据考古发现湘西苗族人与5000多年前“三苗”“九黎”有着相同的渊源,传说由于湘西苗族统治者被迫实行民族压迫的民族歧视政策,湘西苗族人迫于统治者的压力不得不进入森林生活。
湘西苗歌也是随着湘西苗族进入湘西的山林之后而产生。
湘西苗歌也是随着湘西苗族一起经历千百年的炼铸,由于苗族没有文字作为载体湘西的苗族民俗文化、湘西苗歌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只能以苗族人民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代代相传,歌唱方式便是苗族文化传承、苗族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三、湘西苗歌的基本特征湘西苗歌优美动听,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湘西苗歌的语言特征湘西苗歌的演唱语言使用的是湘西苗语,湘西苗语隶属于汉藏语系,湘西的苗族方言苗语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但总体分为两种苗语方言。
湘西苗歌的演唱特点及文化脉络探究

湘西苗歌的演唱特点及文化脉络探究湘西苗歌是指流传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
湘西苗族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这里山峦叠嶂,水草丰茂,素有“苗疆天府”之称。
苗族人民凭借着对朗朗乡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形成了独特的苗族文化。
湘西苗歌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感情寄托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首先,苗歌的唱法独特。
苗族人民善于通过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以高亢豪放的音调、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和动情的歌词将内心的激情诠释得淋漓尽致。
苗歌的演唱特点主要体现在音调上,他们常常以高亢的喉音唱出激情四溢的歌曲,使得整个歌曲充满了激昂的气息。
其次,苗歌的歌词丰富多样。
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生活、工作、爱情、婚姻等各个方面的情感和体验。
苗歌的歌词通常由平仄相间的七言和五言诗构成,歌词通俗易懂,寓意深远,让人能够在歌声中领略到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再次,苗歌的演唱形式多样。
湘西苗族地区有众多的苗语歌曲,这些歌曲大致分为工作歌曲、祭祀歌曲、爱情歌曲、节日歌曲等多个类别。
苗族人民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在不同的社交活动中演唱相应的歌曲。
例如在开墾过程中,他们会唱工作歌曲,展示自己勤劳开拓的精神;在婚礼喜宴中,他们会唱爱情歌曲,抒发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另外,湘西苗族地区苗歌还有一种特殊的演唱形式,就是通过对唱的方式进行演唱,即男女合唱。
男女合唱在湘西苗歌中非常普遍,男声和女声互相呼应,交织在一起,既展现出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又体现了两性之间的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湘西苗歌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它通过独特的演唱方式、丰富多样的歌词以及多样化的演唱形式,使得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智慧得以完美地表达出来,同时也展现出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脉络。
通过对苗族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领略到苗疆山水和民风民俗的底蕴深厚。
湘西苗歌的创作手法初探

湘西苗歌的创作手法初探摘要: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了湘西苗歌的创作手法:探讨了湘西苗歌创作的即时性;以修辞手法为切入点,讲述了湘西苗歌善用夸张性的比拟手法、广泛运用“比兴”的手法以及“唐经”式苗歌巧用顶真手法的创作特点;阐述了湘西苗歌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湘西苗歌;创作手法;探讨苗族曾是最先开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族之一。
后来,在部落征战中,苗族先民丧师失地,退至西南广大区域,有一部分生存于湖南西部的崇山峻岭、险山沟壑之中。
湘西苗族能歌善舞,湘西苗歌无拘无束、直露坦率、真切热烈的情感和审美追求,都超乎寻常甚至有点恣肆张扬,是苗族情感的心智成果。
从苗民心中流淌出来的歌曲,或比,或兴,或赋,随口成章,语言朴实无华,形式多种多样,形象活泼可爱,意境深远隽永,情真意切,情意绵绵,构成一幅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的苗族风情画卷。
就湘西苗歌而言,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其音乐性,但其实其词情也有独到之处。
以其创作手法而论,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创作的即时性湘西苗歌在创作方面的一个典型风格,是创作的即时性,就是边作边唱,变唱变作,达到创作的即时性与演唱的即兴性的完美结合。
在湘西苗族地区,人们即兴创作的歌谣可以说俯拾皆是。
湘西苗族因唱歌大多在乡间野外,不受劳作时间限制,随意性很强,民歌内容可随场景和思维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创造者一般是即兴填词,随心所欲,随性而发,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所以苗歌的形成是随性而出的。
优秀的歌手唱歌,信手拈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形象,能把树木、山水、花草、雀鸟、禽畜等作为内容,或寄情于物、借物抒怀,或吟咏生活,甚或是对生活的调侃、谐趣和讽刺,但本质上都是健康向上的。
唱者心中感悟,颇为动容,听者心领神会,伴随曲调或欢笑、或喜悦、或忧伤、或落泪,可见苗歌具有相当的现实魅力,别具一番生活情趣。
有位家住吕洞山的苗歌爱好者,翔实生动地记录了苗家青年对歌即兴创作的情景。
先是苗家后生唱得有情有义,主动而不轻佻,极有分寸:窝槽河畔书声朗,当年曾经共桌张,曾经山上把苞摘,曾拾稻穗助生产。
湘西苗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点

湘西苗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点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苗族民歌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流传区域还包括湖南麻阳、城步、贵州省松桃县)。
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演唱的语言是湘西苗语。
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曲式结构很完整、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而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浓郁的民族彩色。
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下来店铺就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的主要分类:按湘西苗族民歌声腔类别、特点,湘西民歌可分五大腔类:一、高腔,是湘西苗族民歌最具特点的腔歌。
旧时作“椎牛”可在家歌唱外,一般只在野外打柴或送客至村外时使用。
属一段曲多段词的分节歌,抒咏性强,由高亢婉转的引子起唱,引子全系衬词,民间有的叫“帽子”,乐句短的叫“短帽子”,乐句长的叫“长帽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旋律音程跳动大,常以8度音程上下跳进,节奏自由,假声演唱。
新中国建立后,很少举行“椎牛”,但歌腔仍流传不衰,花垣县麻栗场石七姐、石美玉齐唱韶唔,曾多次参加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电视台的电视演出。
二、平腔,是湘西苗族的通用歌腔,凡接亲、嫁女、诉冤说理、谈情说爱等场合都可以唱。
叙事性强,曲调婉转动听,音域不宽,多级进,由上下句组成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和多段体的分节歌。
常以短小的引子开头和用下滑音的拖腔结束。
歌腔灵活性大,速度可快可慢,节奏可紧可散。
三、仡佬腔,是湘西苗族中仡佬苗的歌唱声腔。
此腔流传范围较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进行交流的一种通用歌腔。
一般用汉语演唱,研究发现,这种腔调与贵州水城仡佬族情歌的起腔极为相似。
四、飞腔,是流传在湘西苗族中花苗(着花头帕)演唱的一种歌腔。
曲体只有一个乐句,与贵州苗族飞歌的平腔结尾句非常相似。
五、叭固腔,是湘西苗族中最具特殊风格的一种歌腔,是一种独特的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因而曲调本身有刚有柔,个性很强。
曲调既抒情又激越,既粗犷又优美,既含蓄又明朗,演唱力度的处理变化无穷。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
湘西苗族音乐是苗族民间音乐的一种重要形态,它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融入了苗族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
民间知识解读了苗族音乐的内涵和特点,使得苗族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苗族音乐形态的民间知识解读首先体现在音乐风格上。
湘西苗族音乐融合了苗族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苗族音乐以激情洋溢、热情奔放为特点,旋律欢快活跃,节奏明快有力,富有动感和节奏感。
苗族音乐还以合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多以男女合唱或者群体演唱的方式呈现,使得音乐更加有力量和磁性。
苗族音乐还注重声音的模仿和效果的营造,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表达,使得音乐更有生命力。
民间知识解读在苗族音乐形态的舞蹈中也有体现。
苗族音乐和舞蹈紧密相连,舞蹈是苗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苗族舞蹈以高度的技巧性和身体表现力为特点,舞者的动作优美、协调,动作节奏感强烈。
舞蹈中常常模仿自然界的鸟类、虫类等形态和动作,通过舞蹈表达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展现了苗族人民乐观、豪放、热情的性格。
苗族舞蹈还常常通过表演农田劳作、捕鱼等日常生活场景,使得舞蹈更具传统文化的内涵。
民间知识解读能够使苗族音乐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苗族音乐形态中常常融入竹子、葫芦等民间乐器的演奏,使得音乐更具特色和魅力。
竹子和葫芦这些简单的乐器,在苗族音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声音效果,还能够表达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
苗族音乐还注重合奏和合唱的方式,多以集体或团队的形式进行演奏,使得音乐更加庞大有力,让人倍感音乐的力量和魅力。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湘西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包括了独特的音乐文化。
苗族风格的歌曲是湘西地区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它们通常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旋律优美,情感丰富,讴歌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敬畏。
本文将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其特点和创作技巧,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民族文化宝藏。
一、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特点1. 浓厚的民族风情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特点之一就是浓厚的民族风情。
歌曲中通常运用苗族独特的音阶和节奏,充分展现了苗族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尤其是在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表达上,更是贴近苗族人的生活和思想,让人感受到了深沉的民族文化内涵。
2. 自然和生活的赞美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赞美在他们的歌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歌曲中常常描绘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以及丰收美景,赞美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对大自然的赞美也体现了苗族人对自然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3. 鲜明的节日氛围苗族风格歌曲还充满了鲜明的节日氛围,例如苗年、芦笙节等重要节日。
在这些歌曲中,人们常常可以听到喜庆、热闹、欢快的旋律,充分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喜庆心情和节日文化。
二、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技巧1. 吸取民族音乐元素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时,一定要充分吸取苗族音乐的元素,包括音阶、节奏、乐器等。
要深入研究苗族音乐的特点,并将其融入到歌曲中,以保持其纯正的民族特色。
2. 突出民族情感在歌曲的创作中,要突出苗族人民的情感特点,包括对家乡的眷恋、对爱情的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等。
要注重歌词的表达,表现出深沉的民族情感,让人能够感受到苗族人的内心世界。
3. 引用苗族民间故事苗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常常可以成为歌曲创作的灵感来源。
可以根据苗族的传统故事写歌词,将这些故事融入到歌曲中,以增加歌曲的民族性和文化底蕴。
4. 多样化的乐器运用在创作苗族风格歌曲时,要充分利用苗族特有的乐器,例如芦笙、芦铳、芦笙筒鼓等。
浅谈花垣县苗剧的艺术特点

浅谈花垣县苗剧的艺术特点作者:罗昊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18期一、花垣县的地理环境及苗剧的形成1.地理环境花垣县位于湖南西部边境,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中部,酉水支流花垣河流域。
东南界吉首市,东北连保靖县,南靠凤凰县,西邻四川秀山县和贵州松桃县。
主要以苗族为主的少部分汉族和土家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总数75%左右。
2.苗剧的形成花垣这个边区小县是苗家人聚居地之一。
苗家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们受着土司制度的压迫,过着惶恐不安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之后,苗家人当家作主后,在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同时,各种民间文化也不落后,迅速发展起来。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于1953年,花垣县文化馆在麻栗场乡建立了沙科中心俱乐部,并随之成立了文化站,将熟悉苗族文艺的苗族教师石成鉴调到文化站工作。
石成鉴了解苗家人喜爱看戏,但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戏,受到汉族戏曲的启发,便萌生了创立苗剧的愿望。
在县文化馆的支持与宣传下,石成鉴与石成业等艺人将苗族故事《泸溪峒》改编成用苗语演唱的戏剧《团结灭妖》,于1954年农历正月初六在麻栗场首次演出。
《团结灭妖》运用本民族语言与素材,受到苗族群众的欢迎,标志着苗剧的诞生。
苗剧诞生后,迅速在花垣县苗区内流行开来并受到苗族人民的喜爱。
二、苗剧的基本艺术特点(一).声腔特点苗剧的声腔系统主要用的是传统苗歌为唱腔。
这种唱腔从花垣苗剧诞生起一直延用至今,这种唱腔简便易懂,受到群众的喜爱。
传统苗歌分高腔(松唔)与平腔(松沙)两大类。
1.高腔常用于剧中喜悦情节的抒情、高亢激情的情绪。
高腔音调高亢,抒情优美,多为五八度音程上下跳进;流行于花垣、保靖、吉首一带最为流行。
2.平腔则在湘西地区普遍流行,同时也是苗剧的主要常用唱腔。
平腔叙事性很强,音域较窄,跳动性不大,节奏可松可紧,速度可快可慢,适应性强并用途广泛。
然平腔按形式分又可以多为十多种。
(二)曲调特点苗剧的曲调大都是由苗歌、苗族舞蹈、及民间民歌等为基本调,再进行基本调的联接和节奏变化相结合,这样新调就诞生了。
浅析湘西苗歌的演唱方法及技巧

浅析湘西苗歌的演唱方法及技巧本文的撰写完全基于对湖南西部苗族土家族自治州采风的相关素材,结合并利用传统声乐学理论对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湘西苗歌的演唱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
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论述湘西苗歌的两种常用发声方法以及其对共鸣的运用方式,对了解湘西苗歌的演唱特点具有一定意义。
标签:湘西;苗歌;高腔;歌唱共鸣一、湘西苗歌演唱中的两种常用发声方法①真声唱法通过笔者的实地考察发现,真声的运用在湘西苗歌的演唱中最为普遍。
从而使得苗歌的演唱纯朴到了及至。
这种唱法就是平时所说的“大本嗓”唱法,多用胸腔呼吸,以口腔共鸣为主,运用气息冲击声带,使声带产生振动,这种声音听起来结实、明亮,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直白。
苗民们演唱苗歌时所发出的这种声音,从音色上可以判断它的发声技术是建立在加紧的下巴、微关的喉咙和口腔共鸣的运用之上的。
下巴的加紧在技术上保证了声音“直”的特征,而口腔共鸣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声音的明亮靠前的特征,并在整个演唱过程中嘴巴张开的都不大,就算是音调起的比较高,声音比较高亢的时候,嘴巴也张的不会太大,这个时候可以明显的从声音中感觉出气息和喉器的上提及其演唱者下巴紧张度的增强。
而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人的正常生理改变,人的发声是空气经过声带引起振动的原理,而声音由低音向较高音转变时,由于对气息的需求量增多,人的情绪也更紧张加之喉器对声带的一种自觉保护,从而导致气息上提和喉器的上提的生理动作。
苗族歌手在演唱苗歌时,如果唱到稍微高一点的音,演唱者又想保证演唱的完整性,在没有任何科学发声训练的帮助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后期的提升和加强下巴的力量,从而保证声音直白的特征,这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本能动作。
②假声唱法苗歌不光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交流的产物,同时也是苗族人民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艺术形式,心中的喜、怒、哀、乐往往都是通过苗歌来表现,因此就有了抒咏性歌腔(高腔)的出现。
这种声腔一般是在高山和辽阔的田野间歌唱,需要高亢的声音演唱,旋律起伏自然,不会像陈述性歌腔那么平稳,高音的出现也自然会频繁一些,那么在人们唱到无法用真声演唱的高音时,假声就出现了。
5湘西原生态苗歌的润腔特点

湘西原生态苗歌的润腔特点
湘西原生态苗歌的唱腔优美动听,这与苗族人民独特的润腔技巧是密不可分的,湘西原生态苗歌的特色润腔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滑音声腔,滑音声腔是构成详细原生态苗歌润腔的基础,是湘西原生态苗歌演唱的基本方法,它是由一个音向上或向下滑唱进入到另一个音,然后拉直真嗓。
滑音声腔在演唱中比较难唱,苗歌中的滑音大都是下滑音,常见于引腔、衬腔、句末和全区中指出。
第二是喉音润腔,喉音润腔是湘西原生态苗歌的一种主要润腔方式,是一种稍作挤压的喉部发音。
第三是鼻音润腔。
鼻音润腔是湘西原生态苗歌“叭固腔”的特殊润腔方式。
如湘西凤凰“叭固腔”苗歌《苗家为什么爱唱歌》的银子鼻音润腔。
演唱湘西原生态苗歌,起决定因素的是语言,起主导作用的是方法,而润腔则是完善表现湘西原生态苗歌风格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
只有三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准确的完成湘西原生态苗歌的演唱,以区分于别的地区的民歌与风格。
从《山寨素描》来看湘西苗歌的音乐特征

从《山寨素描》来看湘西苗歌的音乐特征从《山寨素描》来看湘西苗歌的音乐特征《山寨素描》是一部以湘西苗族文化为背景的纪录片,该片展现了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与艺术。
其中,苗族的音乐文化是令人瞩目的一部分。
通过观察《山寨素描》中的苗歌,可以发现湘西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这些特征与苗族民间传统、地域环境、社会习俗等方面密不可分。
首先,湘西苗歌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苗歌在形式上主要分为男女对唱、群唱和独唱等多种形式。
比如在《山寨素描》中,苗族妇女穿上民族服装,结成一排排在山间伴着锣鼓的节奏齐唱苗歌,形成了独特的群唱风格。
同时,苗歌中运用了富有变化的音调,表达出了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思维。
从音调的高低变化中,人们能够感受到苗族人民的快乐、悲伤、思乡等情感。
其次,湘西苗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苗族的传统音乐中,苗歌的歌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苗歌的歌词内容涵盖了苗族人民的生产劳作、爱情婚姻、自然景观、家族风俗等方方面面。
比如在《山寨素描》中,苗族人民通过苗歌来诉说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祖先的崇敬。
他们把土地当作神圣的存在,以歌声表达着对土地的感激和对祖辈们的敬畏之情。
苗歌中的歌词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还承载了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寄托。
此外,湘西苗歌的特色还体现在其独特的音乐表现技巧上。
苗歌中常常运用一些特殊的音乐表现技巧,如拔弦、颤声、颤音等,使苗歌更加生动有力。
在《山寨素描》中,苗族人民抚摸琴弦,用指尖扣击琴弦,发出悠扬的音乐声,产生了独特的音响效果。
这种音响效果不仅丰富了苗歌的音乐形式,还给人们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
通过这些音乐表现技巧,湘西苗歌更加贴近民间,更加具有感染力。
最后,湘西苗歌的音乐特征与苗族的地域环境和社会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湘西地区地处山区,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
苗族人民通过苗歌来抒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同时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追溯和崇拜。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湘西苗族民歌也逐渐成为了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其对声乐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
一、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湘西苗族民歌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爱情等方面的内容,表现出朴实、淳朴、真挚的情感。
苗族民歌通常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没有固定的谱曲,而是根据歌者的情绪和体会来进行即兴演唱。
其旋律优美动听,富有节奏感,表现出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赞赏。
1. 丰富声乐教学内容,拓展学生音乐视野湘西苗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声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不同音乐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湘西苗族民歌,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还能够培养对不同音乐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性。
2. 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湘西苗族民歌以其鲜明的情感表达和真挚的歌唱方式成为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和演唱湘西苗族民歌,学生可以增强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音乐情感和演唱技巧,提高演唱水平。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投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作和表达的兴趣。
3.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兴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通过推广和运用湘西苗族民歌,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1. 设立相关课程和专业为了更好地运用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设立相关的课程和专业,专门进行湘西苗族民歌的教学和研究。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的学者和音乐家。
近年来,随着高校声乐教学对民族音乐的重视,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本文将从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具体运用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珍品,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旋律上,湘西苗族民歌多采用自然而朴实的旋律,悠扬动听。
在歌词方面,湘西苗族民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沉的情感。
湘西苗族民歌还有独特的歌唱方式和表演形式,在传唱中不仅有声音的交织,还有手势、脸部表情等多种表现手段。
湘西苗族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高校声乐教学的宝贵资源。
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而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湘西苗族民歌的独特旋律和表现形式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声乐表现力。
学生在学唱湘西苗族民歌的过程中,能够锻炼自己的音准、音色和发声技巧,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和音乐修养。
湘西苗族民歌的歌词和主题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表达素材,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和演唱这些歌曲,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情感,理解和传达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表达能力运用到自己的声乐演唱中。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具体运用方法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运用方法。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演唱。
老师可以精选一些经典的湘西苗族民歌,介绍歌曲的背景、含义和唱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学唱和演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花垣县苗歌的艺术特色
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多民族音乐中苗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湘西苗族人民从古至今口传心授、代代衍展的湘西苗族本土音乐,是湘西苗族先祖及后人的心灵交流与对话,神秘而悠远,有着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价值和无穷魅力。
当地民众常即兴表现当时的情绪或叙述当地的事件,遇到举行仪式或集会时,男女对歌、日夜不休,但大都唱过即完,保存的很少,即便是流传下来的,也很不完整,词句传化或意境完全改变,没有定性。
专门用于宗教或婚嫁等所唱的歌谣,虽也全靠记忆力传诵,词句间不免有传化或改变,因经常演唱,其内容还是大致相同,保存的也较多。
研究湘西花垣县苗歌必须从构成其音乐上特殊民族风格的一切因素,如旋律、节奏、曲式、节拍等,以及研究这些外部形式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念以及民族心理。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对苗歌获得更深层的理解,才能够据此创作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的苗族音乐作品来。
在湘西苗族歌曲中,苗歌被分为韶唔、韶萨两个种类,即:抒咏性歌腔和陈述性歌腔。
韶唔即抒咏性的苗歌腔,也就是苗歌中的高腔。
湘西花垣县抒咏性苗歌是高亢的假声演唱,这种唱腔旋律起伏较大、咏唱性强、情绪饱满、高亢激越、抒情优美,婉转流利。
韶唔大都是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山歌体。
常以中音区引腔配上衬词噢、欧、呓等作腔,民间把这种引腔叫做帽子,帽子有长有短,这种帽子因苗歌内容和歌手不同而发生变化。
韶萨即陈述性的苗歌腔,因为就是苗歌中所说的平腔。
这类苗歌声腔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灵活性较强,速度可快可慢,婉转流畅、悠扬悦耳,是湘西苗族地区流行最广的歌腔。
在歌曲的开头一般也常根据歌腔形式和内容情节的需要引腔,有长有短。
苗歌演唱的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分为两个次方言,即:东部次方言和西部次方言,共有四十八个声母,三十五个韵母,有六个声调;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宫、商、角、徵、羽或大小调都有。
苗歌的曲式结构很完整,一般都是由上下句组成的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歌曲,也有复乐段和多段体的歌曲。
苗歌曲调一般都带有引子、插句或插段、尾声。
苗歌曲调的旋律旋法很独特,音型、动机、乐汇很短而富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风味。
苗歌的节奏非常自由和复杂,用散板演唱的占多数。
由于苗歌在演唱上很自由,因而在演唱一首苗歌时,常常在中间有不少停顿,这是由于歌词要即兴创作造成的,其实苗歌曲调旋律音符的休止并不多。
苗歌的旋律的装饰音、滑音很多,尤其是下滑音更独特。
有的下滑音经常滑到半个音。
这种苗歌在演唱时,发声、咬字、吐字很独特。
用假声演唱的高腔,高亢激越,优美动听;用真声演唱的平腔,悠扬悦耳,婉转流畅。
湘西苗歌的演唱形式十分多样,有在室内座堂唱(平腔),室外山坡野外的牧歌唱(高腔),还有把湘西苗歌引入到其它苗族艺术表演形式的活动中,如:苗鼓舞、跳香、接龙、椎牛、八人秋,使苗歌的演唱更具浓郁的民族彩色。
苗歌一般都是由上下句组成的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歌曲,也有复乐段和多段体的歌曲,曲调一般都带有引子、插句或插段、尾声,曲调的旋律走向很独特,音型、动机、乐汇很短而富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风味。
湘西花垣县的苗歌以乐句为单位核心,用句前、句中、句后来划分苗歌的曲式、段落。
一首苗歌的开头乐节或乐句,叫做起腔;中间的乐节或乐句,叫做腔;结尾的乐节或乐句,叫做绞腔。
通过苗歌歌手们对曲式结构的表述,形成了湘西花垣县苗歌本身的一套固有的独特曲式结构。
在一首苗歌中,总是出现一个或两个乐句,加上乐句的起腔、加腔和纹腔组成。
在每一个乐句当中,又由一个或几个长短不同的旋律,不断的、相对稳定的重复或变化出现,形成了有规律,多样化的曲体。
湘西花垣县苗歌的曲调,多是以旋律当中最低的那个音开始,并用最低的那个音结束,在歌曲结束时,便又回到了全曲最低的主音,而在演唱曲调中的最高一个音时,就要从最高处往下八度音程大跳下来。
这样的演唱方式形成了起伏的旋律线,不仅使曲调粗犷嘹亮,而
且含蓄、柔美,有一种铿锵之势,这种多层次、多性格的音乐形象,在中外诸多优秀民歌的当中,也是不多见的。
苗歌自古以来就有一定的、固定的节拍,表面看来很简单,但是实际上要根据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点才能找到苗歌内含的节拍规律。
湘西花垣县的苗歌多采用自由节拍,形式上散而不乱,一般是头拍强、二拍弱、三拍次强。
这也是湘西花垣县苗歌在节拍力度处理上的一个特殊现象。
苗歌是湘西花垣县苗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和感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湘西花垣县的苗歌当中,构成其苗歌风格特色的前提的润腔是在滑音、装饰音的基础上形成的。
苗歌的唱法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曲调、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环境,大致可分真、假声结合唱法、半真半假声唱法、轻声唱法、真声唱法等几种类型。
在湘西花垣县的苗歌中,不论是句末或曲终,都是用颤音、滑音或先颤后滑作结束,尤其是在曲终,总是先用颤音演唱,再用直嗓子演唱,最后用滑音演唱作结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即颤后拉直,直后加滑。
装饰音也是湘西花垣县苗歌中运用很广的色彩音,一般来说,单倚音和后单倚音较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