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学科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分)1.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红烛》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每节中诗句相对整齐,体现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诗人借景抒情”错误,本诗不是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2.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五四”思想影响,郭沫若的诗歌主题多为狂飙突进、摧枯拉朽,呼吁开辟崭新的纪元,本诗集中反映了郭沫若这一主张。

B.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将茫茫的宇宙,漂浮的白云,广袤无垠的大洋,翻滚奔涌的大浪呈现于面前。

C.诗歌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的呼喊,也是时代的号角。

D.作者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尽情呼唤“力”,歌颂“力”,为摧毁呐喊,为创造呼号,希望把历史的车轮更快推进。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从抽象到具体”错误,根据诗歌的开头“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可知,开头描写的“白云”“北冰洋”等为具体意象;根据诗文的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可判断,“力”为抽象意象。

因此诗歌内容应为“从具体到抽象”。

3.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高一语文试题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dòu)读.书(dú)不.能(bù)或不.焉(fǒu)B.经传.(zhuàn)传.道(chuán)从.师(cóng)从.兄(zóng)C.老聃.(dān )冉冉.(rǎn)李蟠.(pán)吐蕃.(fán)D.苌弘.(cháng)长者.(zhǎng)近谀.(yù)须臾.(yú)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道德学问。

3下列各句中“师”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或师焉,或不焉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A.①⑥/②⑤/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 .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③④/②⑤⑥4.“道”字的意义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下列加点的“其”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干)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于此乎出其皆人也远矣出其古之圣人,B.⎪⎩⎪⎨⎧••矣惑则耻师焉于其身也惑孰能无人非生而知之者,,,C.⎪⎩⎪⎨⎧••之习六艺经传皆通其句读者习授之书而彼童子之师,D.⎪⎩⎪⎨⎧••之不复可知矣道师也固先乎吾道其闻生乎吾前,8.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

高一语文试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附答案)

⾼⼀语⽂考试题(附答案)说明: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都做在答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全对的⼀项A.踌躇(chú)洗涤(dié)赁屋(lìn)浸渍(zì)....B.漫溯(sù)执拗(ào)作揖(yī)悲怆(chuàng)....C.瞩⽬(zhǔ)蜷缩(quán)叱咤(zhà)怯懦(qiè)....D.窒息(zhì)沾襟(jīng)修葺(qì)创伤(chuāng)....2.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组是A.廖廓颓圮斑斓图穷⼔见B.忸怩喋⾎愠怒舐犊情深C.凌侮赊⽋伛褛涕泗交流D.诘难桀獒箜篌绿草如茵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恰当的⼀句是A功⽽⽆还⼿之⼒。

B以步⾏为宜,时间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着凉。

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科学的⽅法,对儒家学说进⾏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缺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A.⼤学毕业⽣不应该只关注⼀⼰之屈伸,⼀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的责任和义务。

B.⽬前,教育界担负着培养⼤批思想品质好并能精通业务的科技队伍的艰巨任务。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污染,极易发⽣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死亡。

D.未来三年内,中国将建成四⼗⼆条⾼速铁路客运专线,转变长期以来铁路客货混运的发展模式,并带动沿线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5.把下⾯⼏个句⼦组成语意连贯的⼀段话,排序正确的⼀项是①“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情,这些形象本⾝就是诗⼀般的语⾔。

高一语文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3分)A.斟酌.(zhuó)蕴藉.(jí)悚.(sǒnɡ)然琳琅.(lánɡ)满目B.酝酿.(niànɡ)吝.(lìn)啬愧怍.(zuò)言简意赅.(ɡāi)C.溯.(shuò)源付梓.(zǐ)断炊.(chuī)陶冶.(yě)情操D.隔阂.(hé)赊.(shē)账譬.(pì)如残羹冷炙.(z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A.衰老时髦以繁胜简怡笑大方B.蹙眉骷髅金璧辉煌慷慨得志C.啰嗦推销负荆请罪气势汹汹D.拖沓国粹芳草萋萋盛气临人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亚太地区历史悠久,灿烂文明___________至今。

如今,各国正___________改革和经贸合作,着力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亚太伙伴关系。

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各国领导人及官员___________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对中国梦和亚太梦的圆满实现充满期待。

[来源:学优高考网]A.流传大肆耳濡目染B.留传大事耳闻目睹C.流传大事耳闻目睹D.留传大肆耳濡目染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3分)A.季老娴熟于诗词写作的技巧,艺术意境与艺术手法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其厚实的文学基础和扎实的文字功底。

B.整条徽杭古道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两边岩石耸立,南北夹持,中间溪水潺潺,走在石板路上,回荡着空谷足音....……正是古道的精华所在。

C.在“述往事,思来者”中,司马迁冷静地刻画人世间的真相,寄寓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D.中和式文明,在世界文明碰撞与冲突的剑拔弩张....里,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独有的和谐而又坚定的特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为了避免碰撞,我们要注意观察货车的行驶轨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快速从左侧超越,切忌不要与货车并排行驶。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与“妙手偶得”意思相近的是A. 妙笔生花B. 妙想天开C. 高超无比D. 绝妙好听【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妙手偶得是指能力高超,轻松得到好成果,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应该是妙想天开,即有着奇思妙想。

2.文中“明月几时有”这一句中的“明月”和“几时”相当于A. 句号和问号B. 句号和省略号C. 问号和句号D. 问号和省略号【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句子“明月几时有”作为一句诗歌,末尾使用省略号,表示作者的思索与感叹。

3.以下关于《小燕子》这首诗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诗歌描述了一位女子的思念之情B. 诗歌描述了一只小燕子的自由飞翔C. 诗歌描述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之情D. 诗歌描述了一对恋人之间的分离之苦【答案解析】答案:C解析:《小燕子》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既有对家乡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旧地的思念。

二、阅读理解题一年四季都能见到的唐代建筑物,永居莲花池中心而不失风雅,它就是“如意斋”。

如意斋是莲花池上一座四方形的亭子,亭子虽小,但非常精致,周围密集的枫杨、柳树和蓝天白云绿水相映,更显得奇妙而优美。

如意斋传说缘于唐朝的韩愈,他常常在此写作、吟咏。

据史书记载,韩愈东渡援朝平岗后,常常于此与友人闲谈。

他曾写下“敬池上如意斋,我五十已三千”的诗句,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好的追求。

莲花池和如意斋是和中国诗歌名篇《江雪》有很大关系。

唐代的裴旻在《雪霁天山晴》中写道:“沽茶供酒赏杏花,石岭啼猿野童家。

往往寻幽到如意,十年读书半江月。

”诗中的“如意”便是指如意斋。

而黄巢在《登高》中也提到了如意斋:“如意斋边梧叶多,万犬千鸦一片皆。

”1.如意斋是什么建筑物?2.如意斋为什么被称为如意斋?3.如意斋和哪首诗歌有很大的关系?【答案解析】1.答案:一座位于莲花池上的亭子2.答案:因其精致而著名,与韩愈曾写下的“敬池上如意斋,我五十已三千”有关联,而被称为如意斋。

3.答案:如意斋与《江雪》这首诗歌有很大的关系,裴旻在诗中提到了如意斋的名字,而黄巢也用诗歌描绘了如意斋周围的风景。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传统文化中,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技艺的磨练,更需要文化的涵养和精神的支撑。

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也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锤炼和提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唯一手段。

B. 书法艺术的传承需要技艺磨练和文化涵养。

C. 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模仿。

D. 书法艺术的实践与个人品德修养无关。

2. 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是(3分)A. 技艺磨练B. 文化涵养C. 精神支撑D. 政治环境3. 作者认为书法艺术实践的意义在于(3分)A. 提升艺术水平B. 体验传统文化C. 锤炼个人品德D. 传承传统技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试卷及答案

【导语】⾼中语⽂课有些内容⽐较⽣动有趣,有些内容的确⽐较枯燥。

对语⽂缺乏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要选择对的学习⽅法。

⼀起来看看⽆忧考⾼⼀频道为⼤家准备的《⾼⼀语⽂必修⼀试卷及答案》吧,希望可以帮到你! ⼀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画线成语的使⽤,正确的⼀项是() A.陈寅恪先⽣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简直不知所云。

B.这⼈⼀贯爱占便宜,碰到对⾃⼰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伙都不怎么喜欢他。

C.我国乒坛健⼉在四xx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以三⽐⼆⼒克瑞典队勇夺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声。

D.在xx届亚运会⼥⼦100⽶蛙泳⽐赛中,名将罗雪娟不负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绩刷了新的亚洲纪录,并且为中国队再添⼀⾦。

2.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全都正确的⼀项是() ①这则笑话因为对⼈民疾苦漠不关⼼的官员讽刺得很有⼒量,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影响极⼤。

②他在国内影视界和社会上知名度都极⾼,在国际上也有较⼤影响,堪称炙⼿可热的名⼈。

③这部⼩说的构思⼜精巧⼜严密,真是⽆懈可击。

④她的演技,可以说已到了炉⽕纯青的地步,她扮演的慈禧太后栩栩如⽣,演得真绝了。

⑤有德之⼈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⑥这件事对我⽆异于晴空霹雳,如同⼀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顷刻间变成⼀块⼀⽂不名的⽡⽚。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A.据⼀份⾏业报告显⽰,英国政府通过⾼效使⽤公共⼤数据技术,每年可节省约330亿英镑,相当于英国每⼈每年节省约500英镑。

B.⽂艺是铸造灵魂的⼯程,承担着以⽂化⼈、以⽂育⼈,应该⽤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声的艺术熏陶启迪⼈的⼼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C.2016年9⽉以来,九度视频推出“五年思变,我为⼴州代⾔”专题采访。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3)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答案】(1)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关键词:鄙、远、陪各1分)(2)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盟国,这是不明智的;(关键词:因、敝、与各1分))(3)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关键词:因、迁、舍、念各1分)【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鄙:把…当作边邑;远:远方的国家,远地;陪:增加。

(2)因:借助,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

(3)因:随着;迁:变化;舍:失去,舍弃;念:深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下列加横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朝济而夕设版焉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B【解析】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比如本题是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

A介词,用;连词,表修饰;B 助词,取独;C 连词,表递进;表转折;D 介词,比;语气词,表感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名师】辨析这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1.语境推断法。

就是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高一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①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

(苏轼《赤壁怀古》)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③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④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⑤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⑥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1)惊涛拍岸(2)一蓑烟雨任平生(3)水随天去秋无际(4)金戈铁马(5)人比黄花瘦(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注意易错字:涛、蓑、戈、黄。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1.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古诗中经常使用倒装手法,为整首诗词的大放异彩增添亮点,如辛弃疾的《永遇乐·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四十三年,,。

”3.古诗词中,“雨”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

”李清照《声声慢》中“,到黄昏,。

”【答案】(1)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3)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解析】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

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

本题的重点字如:樽、酹、烽火、骤雨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3.名句默写(每题1分,共10分)(1)羽扇纶巾,谈笑间,。

(2)人生如梦,。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4)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用之如泥沙?(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8)同心而离居,。

(9)明明如月,。

(10)暧暧远人村,。

【答案】(1)樯橹灰飞烟灭(2)一尊还酹江月(3)赢得仓皇北顾(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奈何取之尽锱铢(6)弃掷逦迤(7)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8)忧伤以终老(9)何时可掇(10)依依墟里烟【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名句默写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通假字,书写一定要规范、准确。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解析)高一上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家池的修禊俗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中说:“禊者,洁也。

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

”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

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

《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

秉兰草,拂不祥。

”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

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

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

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

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

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

《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凿齿居焉,因名家池。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

”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吉林省四平市红旗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四平市红旗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四平市红旗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25分)人物【罗马尼亚】扬·伯耶舒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

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

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会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

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

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

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

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

“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

”“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

”“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

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

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

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

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

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

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

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解析) 一、混合默写1.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_____,_____。

(《诗经·邶风·静女》)(2)《荀子·劝学》里的“_____,_____”这两句中,作者将“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3)_____,_____?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

”二、选择题2.许多成语源自《论语》,给人以丰富的教益。

下列对相关成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鼓励大家追求无拘无束、无欲无求的生活。

B.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启示我们不囿于一技之长,应求“道”。

C.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周而不比:团结而不勾结。

使人认识到要以公正之心待人,不怀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

D.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见义勇为:见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地去做。

启发我们要勇担道义和职责,成为仁义之人。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语文试题内容及答案高一

语文试题内容及答案高一

语文试题内容及答案高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 文中“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荷塘月色中,感受到的自由和宁静。

在这种环境中,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思考,也可以完全放松,不去思考任何问题。

这种情感体现了作者对独处时的享受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2. 文中对荷叶的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分)答案:文中对荷叶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作者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形象地描绘了荷叶的轻盈和优雅;同时,用“袅娜地开着”和“羞涩的打着朵儿”形容荷花,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高一语文试卷以及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以及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以及答案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笔记本电脑充分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各种赛事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B. 那些磨脑子的作品已离我远去,那些浅薄的东西,虽然被投机商大肆渲染,却为我不再受骗。

C. 作者为了使作品情节曲折、生动,牵肠挂肚,常常在戏剧、电影或其他文学作品中设置一系列悬念。

D.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深思熟虑所做不成功的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作为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是京津唐地带极其难得的一片绿洲,被誉为天津滨海地区既大又美的花园。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

C、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和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D、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

3.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每本都是四折一楔子。

B.柳永,南宋词人,原名三变,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C.杂剧的每一折都由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正宫端正好都是宫调名。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词人。

二、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一丸冷月的韵味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高一试卷期末语文答案及解析

高一试卷期末语文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落魄(luò bò)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B. 毫厘不爽(háo lǐ bù shuǎng)毕恭毕敬(bì gōng bì jìng)C. 青丝白发(qīng sī bái fà)饮鸩止渴(yǐn zhèn zhǐ kě)D. 妙手偶得(miào shǒu ǒu dé)纸短情长(zhǐ duǎn qíng cháng)答案:C解析:A项中“落魄”应读作“luò pò”;B项中“毫厘不爽”应读作“háo lǐ bù shuǎng”;D项中“妙手偶得”应读作“miào shǒu ǒu dé”。

C项字形、字音均正确。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讲话既幽默风趣,又富有哲理,令人深思。

B.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充分显示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

C.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房条件也随之改善。

D. 看到这位老英雄的英勇事迹,我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向他学习。

答案:B解析:A项中“既……又……”搭配不当,应改为“既……也……”;C项中“随之”与“随之”重复;D项中“表示”与“学习”搭配不当。

B项句子结构完整,没有语病。

3. 下列词语中,与“独具匠心”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别具一格B. 独树一帜C. 独领风骚D. 独辟蹊径答案:A解析:“独具匠心”指具有独特的巧妙心思。

A项“别具一格”指另有一种风格;B项“独树一帜”指与众不同,自成一家;C项“独领风骚”指在某个领域内最为出色;D项“独辟蹊径”指独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

A项与“独具匠心”意思相近。

高一联考试题语文答案及解析

高一联考试题语文答案及解析

高一联考试题语文答案及解析一、基础知识题(共30分)1.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正确答案为:A. 揶揄(yé yú)。

2. 考查词语运用,正确答案为:C. “斟酌”表示反复考虑,符合题意。

3. 考查成语使用,正确答案为:B. “不胫而走”指消息传得很快,不适用于描述物品。

4. 考查病句辨析,正确答案为:D. 原句成分残缺,应为“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考查语句衔接,正确答案为:A. 根据上下文逻辑,A选项最为合适。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6. 根据文章内容,正确答案为:C. 文章中提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C选项正确。

7.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答案为:A. 文章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A选项符合。

8. 考查对文章细节的把握,正确答案为:B. 文章中提到了“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B选项正确。

9.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正确答案为:D. 文章主要讨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D选项正确。

10.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正确答案为:A. 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推断出A选项正确。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11. 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正确答案为:B. “谤”在文中意为“批评”。

12. 考查文言文虚词用法,正确答案为:C. “以”在文中表示“用”。

13.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正确答案为:D. 翻译应为“他用言辞来批评时政”。

14. 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正确答案为:A. 文章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性格,A选项正确。

15. 考查文言文主旨理解,正确答案为:B. 文章主要讨论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B选项正确。

四、古诗词鉴赏(共15分)16.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正确答案为:C.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C选项正确。

17. 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答案为:A. 诗歌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A选项正确。

18. 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正确答案为:B. 诗歌中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B选项正确。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左传·宣公十五年》宣公十五年春,晋师伐郑。

郑人使子产如晋,晋人执之。

子产曰:“吾闻君子不以人之罪,而害其身。

今晋以郑之罪,而执我,是害我身也。

”晋人释之。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词义。

- 执:()- 闻:()2.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 “吾闻君子不以人之罪,而害其身。

”的意思是:3. 子产在文中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4. 根据文本内容,简述晋人为何最终释放了子产。

试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5-8题。

《窗外》窗外,是一片繁华的世界。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然而,在这喧嚣之中,我更喜欢静静地坐在窗前,观察着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5.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6. 作者为什么更喜欢静静地坐在窗前?7. 请分析文中“窗外”一词的象征意义。

8.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想要传达什么主题?试题三:作文9. 以“时间的价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1. 执:拘留、扣留;闻:听说、知道。

2. “吾闻君子不以人之罪,而害其身。

”意思是: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罪过而伤害自己。

3. 子产表现出了机智和勇敢的品质,他以君子之道来反驳晋人的行为,展现了他的聪明和胆识。

4. 晋人最终释放了子产,可能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子产的话中的道理,或者被他的言辞所打动,从而改变了主意。

5. 作者描绘了窗外繁华的城市景象,包括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人来人往。

6. 作者更喜欢静静地坐在窗前,可能是因为他想远离喧嚣,寻找内心的宁静。

7. “窗外”一词在文中象征着外部世界,与作者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

8. 作者可能想要传达的主题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以保持内心的平和。

9. 作文部分需考生自行发挥,围绕“时间的价值”这一主题进行论述。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

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为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

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

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

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服务于其艺术目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

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

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

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

”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

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与解析)

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与解析)

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与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和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美食类网络文艺在生活节奏全面加速的当下广受欢迎,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青睐它内部呈现出的“慢”的内涵。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境实则是人们对“家”的情感眷恋和精神回归,体现出一种更具现代性话语特征的“家味”叙事。

主创者在关注食物的同时,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真挚情感,借美食的味道讲述情感的韵味。

风餐露宿、不辞辛劳的食物供给者与大自然相融,将大自然的原生样态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他们对着镜头开怀大笑,展示自己捕获的战利品,每一张笑靥背后都是对现有生活的满心欢喜。

这承载着他们劳有所得的成就感、自我认可的获得感和为家人提供生活保障的幸福感。

《风味人间》通过微观视角深度诠释“幸福”的味道。

夫妻店和老字号等常常出现在镜头里,简单的食材在店家们手中变为吸引四方来客的美食,他们的“打情骂俏”和彼此揶揄成为另一道风景,这是超越美食本身的默契和信任,也是家和万事兴的真实写照。

天地精华孕育万物生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

游子们寻觅家乡美食来怀念家乡的人与物,相似的味道让他们实现精神回乡,乡愁得到短暂治愈,思念得以片刻缓解。

对家乡味道的怀念与向往还能使散落各地的同乡人相聚,在陌生的城市空间中获得家人般的陪伴。

食物成为子女与父母、个体与群体、家乡与异乡的情感联结,是最具地域特色和情感属性的生活符号,并在艺术手法的加持下更具人文气息。

(摘编自郝静静《一句“好好吃饭”,几多乡思涌上心头》)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

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热捧、非遗传承人入驻短视频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只有不断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新故事,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紧密融通,实现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消弭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历史距离、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才能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焕发出强劲生命力。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锲而不舍(qiè)B. 锲而不舍(qiè)C. 锲而不舍(qiè)D. 锲而不舍(qiè)2. 以下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是:A. 他做事总是不拘一格,很有创新精神。

B.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依旧精神矍铄。

C.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别人。

D. 他总是不辞辛劳地工作,真是不辞辛苦。

二、填空题1. 请填写《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

床前明月光,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阅读以下现代文,回答以下问题。

段落一:“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花儿也争先恐后地开放。

”1. 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特点?2. 作者通过描述小草和花儿,想要传达什么信息?段落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金黄的麦田,硕果累累的果树,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

”1. 这段文字中,“硕果累累”一词用来形容什么?2.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四、作文题请以“我眼中的四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内容具体,语言流畅,能够体现出作者对四季变化的观察和感受。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应为“锲而不舍”注音为“qiè ér bù shě”)2. 答案:D(“不辞辛劳”与“不辞辛苦”重复,应选择其中一个)二、填空题1. 答案:疑是地上霜三、阅读理解1. 答案:春天2. 答案:作者通过描述小草和花儿,想要传达春天生机勃勃、万物生长的景象。

3. 答案:形容果树上结满了果实。

4. 答案: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想要表达对秋天丰收的喜悦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四、作文题(此部分为开放性题目,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应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试题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dòu)读.书(dú)不.能(bù)或不.焉(fǒu)B.经传.(zhuàn)传.道(chuán)从.师(cóng)从.兄(zóng)C.老聃.(dān )冉冉.(rǎn)李蟠.(pán)吐蕃.(fán)D.苌弘.(cháng)长者.(zhǎng)近谀.(yù)须臾.(yú)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道德学问。

3下列各句中“师”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或师焉,或不焉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A.①⑥/②⑤/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③④/②⑤⑥4.“道”字的意义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下列加点的“其”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干)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B .C .D .8.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经书和传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B .C .D .11.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称代“知识和道理”)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称代前文的“其子”。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称代前文的“童子”。

)D.则群聚而笑之.(称代前文所有的“士大夫”。

)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A.①③B.⑤⑥C.②③D.②④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二、拓展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4.下面加点的字与“挈挈而东”中“东”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卒廷.见相如C.左右..欲刃相如 D.南.望王师又一年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乃幸见取.被选取B.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忧患C.因抗颜..而为师板起面孔,指态度严正不屈D.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对对方的敬称16.对“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仅我会受到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

B.不仅我会病的,你也会病的。

C.不仅见到他会生病,也会见到你病的。

D.不仅仅(他)会遭到(世俗)责怪,你也会遭到责怪。

1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自己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识浅陋,因而不敢担当老师的名誉。

B.从孟子生活的时代起,世风就非常不好,人们耻于从师学习。

C.韩愈敢冒犯流俗,招收后辈学生,世俗之人都诋毁他。

D.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韩愈的做法和主张持不赞成态度,自己也不愿像他那样做。

1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姓名——--------选择题答案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8-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B项“从兄”的“从”读 cóng ,C 项“吐蕃”的“蕃”读 bō,D项“近谀”的“谀”读 yú。

)2.D(D项“道”应为儒家的思想学说或道理。

)3.【解析】①⑥以……为师;②⑤学习;③④从师。

【答案】A4.A (从师学习的风尚。

)5.C(C项“其”都是作定语,“他们的”。

A项第一句中“其”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他”;第二句中“其”作主语,“那些”。

B项第一句中“其”复指,作主语,“他们”;第二句中“其”作兼语,“他”。

D 项第一句中“其”表猜测,“大概”;第二句中“其”表感叹,“多么”。

)6、提示:B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答案:B7、提示:C项“习”均为“学习”之意。

A项前一个“出”为“超出”之意,后一个“出”与“出自”的“出”意思相同;B 项前一个“惑”是“疑难问题”之意,后一个“惑”是“糊涂”之意;D项前一个“道”是“道理”之意,后一个“道”是“风尚”之意。

答案:C8、提示:D项中的“所以”和例句中的“所以”都表手段或凭借;A、B、C三项中的“所以”表原因。

答案:D9 提示:A项,“师道”,从师的风尚;B 项,“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D 项,“经传”,经文和解释经书的著作。

答案:C10、提示:C项,于:被/向。

答案:C11、提示:D项,称代“曰师曰弟子”的士大夫。

答案:D12提示:此题问的是“择师原则”,②句说的是老师的职责,④句说的是不从师的害处,⑤句说的是古人从师的风尚,⑥句说的是士大夫不从师的理由。

只有①③两句是论述择师原则的。

答案:A13、提示:C项,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

答案:C14.C解析:C 项中“刃”,翻译为“杀”,名词作动词。

原句中的“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到东边去。

A项中的“上”“下”为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B项中“廷”译为“在朝廷上”,在这里名词作状语。

D 项“南”翻译为“向南”,名词作状语。

15.B解析:患:毛病,弊病。

16.A解析:结合上下文理解。

“病”在这里意为指责、辱骂。

17C解析:“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为书信开篇的自谦之语,故A项错。

引孟子的话是为了说明人不能自高自大,当老师的也必须不断学习,且文中有“由魏、晋氏以下”的信息,所以B项错。

文中作者对韩愈敢冒犯流俗,招收后辈学生的精神明显是肯定的,故D项错。

18见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

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

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

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即使有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众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人为师。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

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

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

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

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