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第一章:重力1.1 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强调重力的作用是使物体朝向地心运动。
1.2 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地心的距离成反比。
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指出其值约为9.8 m/s²。
1.3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即垂直向下。
讨论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如物体在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
第二章:弹力2.1 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强调弹力的作用是使物体恢复原状。
2.2 弹力的大小介绍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遵循胡克定律。
解释弹簧常数的概念,并指出其与弹力的大小成正比。
2.3 弹力的方向强调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讨论弹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弹簧和弹性体。
第三章:摩擦力3.1 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强调摩擦力的作用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3.2 摩擦力的大小介绍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解释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并指出其与摩擦力的大小有关。
3.3 摩擦力的方向强调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讨论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汽车刹车和摩擦材料。
第四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相互作用4.1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合成解释在实际问题中,物体可能受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强调需要根据物体的状态和受力情况进行合成分析。
4.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平衡介绍平衡状态的概念,即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强调在平衡状态下,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相互抵消。
4.3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应用讨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结构设计和物体运动。
强调需要综合考虑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复习题和练习5.1 复习题设计一系列关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复习题,以巩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提供答案和解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物理一轮复习第2章相互作用第1讲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第1讲重力弹力摩擦力错误!力和重力1.力(1)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
(3)性质:力具有物质性、相互性、共存性、矢量性、独立性等特征。
2.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注意: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沿竖直向下的一个分力。
(2)大小:G=mg,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注意:①物体的质量不会变;②G的变化是由在地球上不同位置处g的变化引起的。
(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注意:竖直向下是和水平面垂直,不一定和接触面垂直,也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受重力作用,可认为重力集中作用于一点即物体的重心.注意:重心的位置不一定在物体上.错误!弹力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和体积的变化.2.弹性形变:撤去外力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3.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2)产生条件:①物体间直接接触;②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3)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胡克定律(1)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力和弹簧形变大小(伸长或缩短的量)成正比。
(2)表达式:F=kx。
①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国际单位是牛顿每米,用符号N/m表示;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②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
错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1.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名称项目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定义两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两相对运动的物体间的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接触处有压力③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①接触面粗糙②接触处有压力③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大小0〈F f≤F fm F f=μF N方向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2。
动摩擦因数(1)定义:彼此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摩擦力和正压力的比值。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5篇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5篇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篇1一、教学设计思想弹力是力学常见三种性质力之一,也是后续摩擦力产生条件,所以本节课是全章的基础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当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能准确画出这些弹力的方向;知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把握胡克定律的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以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原则,通过观察弹簧,弯曲的木棍,气球,橡皮泥等,来认识形变以及形变的种类。
着重在演示微小形变和推断弹力方向。
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需要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得出胡克定律,探究过程设计简洁,快速可完成。
再次让学生体会用图处理数据的好处。
二、学习任务分析1.学生凭借生活阅历,已经知道弹力是一种与重力产生缘由不同的力。
本节课通过学生体验形变;观察并分析弹力的产生条件;分析弹力的方向;可以加深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
进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例题点面接触,面面接触,点点接触,知道分析弹力的方向的方法。
通过学生对杆的练习,知道杆的弹力不肯定沿着杆。
三、学习者分析1.学生学完力和重力的概念,并且了解弹力的存在。
强调受弹力的物体,缘由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的。
2.胡克定律本身并不难把握,但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简单误将弹簧长度理解为形变量。
四、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弹性形变和裂变。
知道什么是弹力,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不怜悯况下,上述弹力的方向。
知道常见的形变,能识别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通过试验了解在弹性限度内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通过试验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知道胡克定律;把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放大了的微小形变”,让学生知道把微小变化量进行放大,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试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关系过程中,熬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体会物理是一门试验学科。
九年级下册物理2 力、弹力和重力、运动和力、摩擦力教案与教学反思
2 力、弹力和重力、运动和力、摩擦力考点1 力、弹力和重力1 .力的作用:(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一是指物体运动快慢(即速度大小)发生了改变;二是指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②“可以”不是“一定”,物体受力,其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图所示).(3)—个物体只要发生了运动状态的改变或形状的改变,这个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反之,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则物体要么改变了形状,要么改变了运动状态,要么二者都发生了改变.2. 力的要素:(1)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因素叫做力的三要素.(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如右图所示)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3.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同时,这个物体也受到了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2)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3)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4.弹力:(1)弹性: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弹性.(2)塑性: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塑性.(3)弹力:①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会产生弹力②日常生活中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压力等其实都是弹力.③弹力的大小与组成物体的材料和形变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但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4)弹簧测力计:①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②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a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 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b .弹簧的长度=弹簧的原长—伸长.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弹簧就会损坏.③弹簧测力计的结构:主要由弹簧、挂钩、刻度盘、指针组成.(如图所示)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a .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 b .注意进行校正调零. c.拉动时要避免与外壳摩擦. d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垂直.5.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①地球附近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②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3)重力的大小:①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②实验表明: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 8N/kg,即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③重力的计算公式:G = mg.注意统一单位,m——kg,G——N .(粗略计算时g取10N/kg)(4)重力的方向:①竖直方向.②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③重力的方向实质是指向地心的.④根据重力的方向可以制成重垂线和水平仪.(5)重力的作用点:①重心: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②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对于材料均匀且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考点2 运动和力1 .物体的性:(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惯性:①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②惯性是物体的特性:a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b .物体惯性的大小由物体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其他外界因素如度大小等无关.c 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力则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本质不一样.d.惯性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应正确认识与惯性有关的现象及其产生的物理过程,利用惯性现象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防止它给我们造成危害.2 . 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二力平衡:①一个物体同时在两个力的作下保持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二力平衡.②二力平衡条件:a .这两个力必须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b .这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c .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d .这两个力必须方向相反.上述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这样的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③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考点3 摩擦力1.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2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3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4 .滑动摩擦:(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2)滑动摩擦力的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在接触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3)测量原理:根据二力平衡条件.(4)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5 .滚动摩擦: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6 .静摩擦:(1)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受的外力有关,在数值上等于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2)最大静摩擦.7 .增大有益摩擦与减小有害摩擦:(1)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现象的存在.有的对人们有益,有的对人们有害.(2)增大有益摩擦: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减小有害摩擦: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把滑动变为滚动;使两个接触面彼此分开.课时作业完成本课时作业.【素材积累】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第一章:重力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作用。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重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2 教学内容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重力的作用:解释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悬挂物体、地球上的物体等。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方法,公式为F = mg,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重力在生活中: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天平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力的作用。
计算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运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
生活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弹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弹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2 教学内容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物体因形变产生的力。
弹力的产生:解释弹力的产生原因,如弹性形变、弹簧等。
弹力的作用:介绍弹力的作用,如弹跳、弹性碰撞等。
弹力的计算:介绍弹力的计算方法,公式为F = kx,其中k 为弹簧常数,x 为形变量。
弹力在生活中:举例说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力球等。
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弹力的存在和作用。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弹力的作用。
计算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运用弹力公式进行计算。
生活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摩擦力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摩擦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物体表面间的阻碍力。
摩擦力的产生: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如接触面粗糙度、物体间的相互摩擦等。
摩擦力的作用:介绍摩擦力的作用,如行走、开车等。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
2. 加深对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效果的理解。
3. 提高学生运用重力、弹力、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弹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3.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4.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相互关系5. 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重力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重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弹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展示弹力的作用效果。
3. 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4. 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5. 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弹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这三个力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运用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物体运动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重力、弹力、摩擦力概念及其作用效果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相互关系及其应用的理解。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通过举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1. 进行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这三个力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1讲 重力 弹力
【课程标准内容及要求 1.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实验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实验三: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第1讲重力弹力一、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注意: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竖直向下的一个分力。
2.大小:G=mg,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注意:物体在地球上不同位置处质量不会变;G的变化是由g的变化引起的。
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注意:竖直向下是和水平面垂直向下,不一定和接触面垂直,也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作物体的重心。
(1)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质量分布。
(2)不规则薄板形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悬挂法。
注意:重心的位置不一定在物体上。
二、弹力1.弹力(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①物体间直接接触;②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3)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2.胡克定律(1)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F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表达式:F=kx①k叫作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符号是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②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
【自测下列图中各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
图中画出了小球A所受弹力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答案 C命题点一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1.“三法”判断弹力有无2.弹力方向的判断【例1画出如图所示情景中物体A受力的示意图。
答案如图所示【针对训练1】如图1所示,小车内沿竖直方向的一根轻质弹簧和一条与竖直方向成α角的细绳拴接一小球。
当小车与小球相对静止,一起在水平面上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A.细绳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B.轻弹簧一定对小球有弹力的作用C.细绳不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但是轻弹簧对小球一定有弹力D.细绳不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轻弹簧对小球也不一定有弹力答案 D解析当小车匀速运动时,弹簧弹力大小等于小球重力大小,细绳的拉力F T=0;当小车和小球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绳的拉力不能为零,弹簧弹力有可能为零,故D正确。
《主题一 第一节 重力 弹力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重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理解弹力和摩擦力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3. 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大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弹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视频、PPT、相关实验器材。
2. 搜集相关案例,制作案例分析表。
3.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1) 通过生活实例,如抛物运动、弹弓射箭、摩擦力推动车轮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引出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2. 讲解重力(1) 重力的概念和来源:引力的产生原理,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2) 重力的方向:用教具演示重力的方向,并解释其应用。
(3) 重力的影响:讨论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如抛体运动。
3. 讲解弹力(1)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原理:通过实验演示弹力的产生过程。
(3) 弹力的应用:列举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如弹簧、橡皮筋等。
4. 讲解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通过实验演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并解释其应用。
(3) 摩擦力的应用:列举摩擦力在工程技术中的各种应用,如轴承、传送带等。
5. 实验探究(1)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在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2)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6. 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其他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有关的物理现象,鼓励他们继续探索。
7. 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第一章:重力1.1 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强调重力的作用是使物体朝向地球的中心运动。
1.2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F = mg,其中F是重力,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约9.8 m/s²)。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1.3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即垂直向下。
解释重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第二章:弹力2.1 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强调弹力的作用是使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
2.2 弹力的计算介绍弹力的计算公式:F = kx,其中F是弹力,k是弹簧常数,x是形变量。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弹簧产生的弹力。
2.3 弹力的方向强调弹力的方向总是与形变方向相反。
解释弹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弹簧秤、弹簧座椅等。
第三章:摩擦力3.1 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是物体表面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强调摩擦力的作用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3.2 摩擦力的计算介绍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 = μN,其中F是摩擦力,μ是摩擦系数,N是物体受到的正压力。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3.3 摩擦力的方向强调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解释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鞋底摩擦、汽车刹车等。
第四章: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相互作用4.1 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关系解释重力、弹力与摩擦力在不同情境下的相互作用。
强调这些力的合成与分解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4.2 实例分析提供实例,分析重力、弹力与摩擦力在实际情境中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3 综合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强调理解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5.1 复习重点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的重要概念、公式和原理。
强调学生对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理解。
5.2 复习练习提供复习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掌握。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教案标题: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教案目标:1. 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 能够区分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并能够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弹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3.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4.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解释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白板。
2. 实验器材(如弹簧、滑轮、木块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4. 学生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概念解释(15分钟)a. 引入重力的概念:通过举例子解释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使物体朝向地球中心运动。
b. 引入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解释弹力是物体受到压缩或拉伸时产生的力量。
c. 引入摩擦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解释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力量,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Step 2: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20分钟)a. 重力的特点:解释重力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b. 弹力的特点:解释弹力与弹簧的形变程度有关,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受力形变程度成正比。
c. 摩擦力的特点:解释静摩擦力与物体表面间的粗糙程度有关,动摩擦力与物体相对运动速度有关。
Step 3: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15分钟)a. 引导学生总结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
b. 通过示意图或实验演示,说明物体受力情况下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平衡关系。
Step 4:实验探究(20分钟)a. 设计实验,通过改变物体质量、形状或表面粗糙度等因素,观察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变化。
b.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和讨论。
Step 5:解决问题和巩固(15分钟)a. 给学生提供一些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物理高中弹力与重力教案
物理高中弹力与重力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弹性及重力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解释弹簧定律和胡克定律的原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弹簧和重力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弹性力的概念和特点。
2. 弹簧定律和胡克定律的原理。
3. 重力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2. 弹簧和重力的综合作用问题。
教学准备:
1. 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弹簧、砝码等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橡皮圈、弹簧等弹性材料,让学生对弹性力的概念有所认识,并引入重力的概念。
二、讲解弹性力(15分钟)
1. 弹性力的定义和特点。
2. 弹簧定律和胡克定律的原理讲解。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弹簧定律和胡克定律。
四、讲解重力(15分钟)
1. 重力的定义和特点。
2. 重力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练习与讨论(15分钟)
安排学生进行练习,讨论解答有关弹簧和重力的问题。
六、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弹性力与重力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弹力和重力的作用,并加深对这两种力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案例分析和解题训练,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弹性和重力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物理(中职)通用类133重力弹力摩擦力——摩擦力教案
《1.3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3节第2课时:“摩擦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概括能力。
通过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比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静摩擦力随外力增大,达到最大值后,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事实,以及静摩擦力与压力无关,变成滑动摩擦力后跟压力成正比的事实,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静摩擦力。
【教具准备】木板、木块、砝码、棉布、毛巾、弹簧测力计等,PPT课件。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回顾初中所学摩擦力知识,联系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2.实验──感受摩擦力。
(1)手掌压在桌面上前行,感受桌面对手的滑动摩擦力;(2)两人配合抽拉页面交叉压在一起的两本书,感受静摩擦力。
3.提出问题: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同的方向怎样判断?它的大小怎样计算。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一、滑动摩擦力1.认识滑动摩擦力回顾初中所学内容,用弹簧秤拉木块在木板上滑动,观察弹簧秤示数,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得出结论: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在接触面上所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如木块在木板上滑动时,木板会产生阻碍木块滑动的力,这就是木板对木块的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引导学生分析摩擦现象,得出结论:两物体间出现滑动摩擦力,必选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若其中的任何一条不具备,两物体间便没有摩擦力。
(1)两物体直接接触;(2)接触面上有压力;(3)接触面粗糙;(4)接触面上,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发生滑动。
3.方向确定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两物体的接触面相切,指向受力物体相对施力物体滑动的反方向。
如图中的A物体与B物体的接触面是平面,A相对B的滑动方向是沿接触的平面向右,A物体受到的B物体对它的滑动摩擦力f沿接触的平面向左。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以及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弹力、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作用。
3. 运用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内容1. 重力(1)重力的概念(2)重力的计算方法:G=mg(3)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重力势能等。
2. 弹力(1)弹力的产生原因:弹性形变(2)弹力的计算方法:F=kx(其中k为弹簧常数,x为形变量)(3)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力球等。
五、教学安排1. 课时:5课时2. 教学过程:(1)第1课时:讲解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第2课时: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计算方法及应用。
(3)第3课时:讲解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4)第4课时: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5)第5课时:进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2.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重力、弹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实例。
3. 布置综合性练习题,检验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学教程2. 实验器材:弹簧、摩擦片、小球等3. 多媒体课件: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动画演示4. 网络资源: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重力、弹力、摩擦力。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及计算。
2. 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计算及应用。
3. 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计算及应用。
4. 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
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特点、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及计算。
2. 第二课时: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计算及应用。
3. 第三课时: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计算及应用。
4. 第四课时: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第五课时:总结本章内容,进行测试。
六、教学活动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特点、计算方法及应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并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精神等。
八、教学拓展1. 科普知识: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工程建筑等。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特性。
2. 加深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弹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3.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4.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相关的习题讲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特性。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互动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采用习题讲解法,帮助学生巩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回顾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回顾弹力的概念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回顾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分析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应用案例。
5. 讲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相关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习题练习:批改学生完成的习题,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需求。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悬挂一个物体观察其下落的规律,引出重力的概念。
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弹簧的弹性限度,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手触摸不同材质的表面,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4.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运动中的摩擦力、弹簧门的弹力等,让学生理解这些力的实际应用。
5. 习题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1.2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自然界中的力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第二章:重力2.1 教学内容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的单位:牛顿(N)。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讲解重力的概念、作用点和单位。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
2.3 教学活动讲解重力的概念、作用点和单位。
进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弹力3.1 教学内容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弹力的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弹力的单位:牛顿(N)。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单位。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弹力的作用。
3.3 教学活动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单位。
进行实验,观察弹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摩擦力4.1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有相对运动或趋势。
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趋势方向相反。
摩擦力的单位:牛顿(N)。
4.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单位。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作用。
4.3 教学活动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单位。
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作用。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2章 第1节 重力 弹力 摩擦力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学案
第1节重力弹力摩擦力知识点一| 重力和弹力1.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不一定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3)方向:竖直向下。
(4)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都有关系,且不一定在物体上。
2.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形变,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弹力。
(2)条件:①两物体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3)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力有无的判断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此方法多用来条件法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没有弹力,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假设法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存在弹力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判断弹力是否状态法存在(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
(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判断。
5.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表达式:F=kx。
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x 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
[判断正误](1)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作用。
(×)(2)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自身形变的方向相同。
(√)(3)重力的方向一定指向地心。
(×)(4)F=kx中“x”表示弹簧形变后的长度。
(×)(5)弹簧的形变量越大,劲度系数越大。
(×)考法1 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1.关于重力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物体在地球上无论运动状态如何,都受到重力的作用D.竖直悬挂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它拉紧竖直悬绳的力C[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主题一 第四节 重力 弹力 摩擦力》教学设计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观点,掌握重力计算公式。
2. 了解弹力、摩擦力的观点,理解其产生条件及影响因素。
3. 学会运用弹力、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观点及计算公式,弹力、摩擦力的观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弹力、摩擦力的实际应用,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力学模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如弹簧、小球、滑块等。
3. 准备一些实际应用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
4. 安排一次实验课,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械,观察弹力和摩擦力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起首向学生诠释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平时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接着,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弹力和摩擦力,例如用手压气球,让气球发生形变并恢还原状,这就是弹力;把两个手指压在一起,放开手后发现两个手指粘在一起,这就是摩擦力。
2. 讲解观点:教师详细诠释重力的产生原因、方向、大小,以及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接着,讲解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方向、大小,以及它们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教师可以应用实物或模型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观点。
3. 实验探究:教师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通过观察和测量,验证所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弹簧秤分别测量一些物体的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干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涉及物体运动和摩擦力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观点。
5. 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重力的产生原因、方向、大小,弹力和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大小:g=9.8m/s 2 方向:竖直向下 速度公式v = g t 位移公式速度位移关系v²= 2gh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物体从最高点落回到原跑出点所用的时间相等,物体从跑出点开始到再次罗辉跑出点所用的时间为上升时间或下降时间的2倍物体在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位置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提出问题 合理猜想 数学推理 实验验证 合理外推 得出结论212h gt二、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引入:运动员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球,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方向改变了,这几种情况下,我们都说,球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火箭点火发射,火箭由静止开始运动,火箭的速度大小变化了随着火箭上升,方向逐渐倾斜,直至将卫星载入预定轨道,火箭的速度方向发生变化。
归纳:只要一个物体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方向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力,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力是矢量,他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的方向不同,他的作用效果也不同,可以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线的长短代表力的大小,它的方向代表力方向,箭尾(或箭头)代表力的作用点。
自然界的各种体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初中学过过,物体受到的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是G=mg其中g就是自由落体加速度,g的大小会受到高度和纬度的影响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以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跟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随距离增大而减弱的相互作用,称它为万有引力,电荷之间,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类似地两个此题之间的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被称为电磁相互作用使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紧密地保持在一起的力,被称为强相互作用。
它的作用范围只有仅限于原子大小范围。
与放射性有关的的另一中基本相互作用,称为弱相互作用。
考点/易错点2、弹力图片展示:1、弹簧受到手的挤压作用发生形变,放开后弹簧恢复原来形状。
2、网球集中球拍,网球拍的球网发生形变。
把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叫做弹力。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称为形变,形变有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之分: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弹力,老师引导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
2、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把书本放在桌面上,没看见桌面发生形变。
问题:桌面有没有发生形变?桌面发生了微小形变,可以用如图所示方法测量课后小实验:观察玻璃瓶的微小形变弹力的方向1、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2、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弹簧的弹力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弹簧的弹力和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1、结论: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胡克定律:F=kx。
3、k:劲度系数,描述弹簧的软硬程度,单位是牛顿每米,符号是N/m。
考点/易错点3、静摩擦力举例:手拿住东西、写粉笔字、擦黑板、写字、拖地、在一堆书中抽出某一本书、换座位时推桌子、汽车急刹车时、车在路面上行驶、足球在地上滚动、等等)……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这些例子中的摩擦力都一样吗?分如果是一个物体和另外一个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这种摩擦我们成为是静摩擦力。
比如:手拿住东西……如上图,小孩轻推箱子,箱子有相对地面运动的趋势,但他没有推动,箱子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小孩再用较大力推,箱子依然不动,给据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有一个跟推力平衡的力,箱子被推动之前,这个力随推力增大而增大。
这个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就是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方向;沿着接触面,与和它接触的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大小与其他外力有关,静摩擦力有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
考点/易错点4、滑动摩擦力如果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这种摩擦力我们称为“滑动摩擦力”,比如:擦黑板时擦子与黑板之间的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在例析中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①接触且挤压;②有相对滑动;③接触面粗糙。
课堂活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1、推动书本在桌面上滑动2、将书本叠放同时朝不同方向拉动通过对比得出摩擦力与受力物的方向沿着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课堂活动:定性研究摩擦力的大小 1, 推动书本在桌面上滑动,感受力度,2, 在书本上增加压力,感受力度,与1比较说明接触面上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 换不同的接触面,比较说明接触面材料、粗糙程度情况影响摩擦力大小 引导学生设计定量研究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成正比,N F F μ=,μ是比例系数,叫做动摩擦因数。
下表是一些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摩擦力的利弊。
三、例题精析考点/易错点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基础巩固】【例题1】【题干】关于力和重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B.将木块浮在水上,重力将减小C.只要两力的大小相等,它们产生的效果一定相等D.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答案】D【解析】力是不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A错误;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与接触的物体无关,B错误,D正确;力大小相等,方向和作用点若不同,它们产生的效果不一定相同,C错误。
【中等强化】【例题2】【题干】一个物体所受重力在下列哪些情况下要发生变化()A.把它从赤道拿到两极B.把它送到月球上去C.把它从地面上浸入水中D.将物体置于运动的电梯内【答案】AB【解析】由G=mg可知,物体的质量不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当重力加速度g发生变化时,重力G随之改变.由于地球两极的g值大于赤道上的g值,地球上的g值大于月球上的g值,所以选项A、B正确;由于重力大小与物体所处的环境和运动状态无关,所以C、D两种情况下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故正确答案为AB。
【培优拔高】【例题3】【题干】如图所示,一杯子的底部有一小孔,在水从小孔不断流出直到流尽的过程中,杯连同水的共同重心的位置将()A.一直下降B.一直上升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答案】D【解析】由于杯中水逐渐流出,剩余水的重心不断下降,而杯的重心不变,故开始一段时间内,两者共同的重心将下降;当水流出一定量后,剩余水的重心继续下降,杯中水即将流尽时,水的重心在最底层,但水的质量很小,杯和水的共同重心位置接近于杯子的重心位置。
故杯连同水的共同重心先降后升,选项D正确。
考点/易错点2、弹力【基础巩固】【例题4】人民英雄纪念碑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上.关于纪念碑对广场的压力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就是纪念碑所受的重力B.F是由于广场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C.F的作用点在纪念碑上D.F的作用点在广场上【答案】D【解析】既然F是纪念碑对广场的压力,那么F的施力物体是纪念碑,受力物体是广场,A错误;F是由于纪念碑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B错误;F的作用点在广场上,C错误,D正确。
【中等强化】【例题5】【题干】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在弹性限度内,悬挂15 N重物时,弹簧长度为0.16 m;悬挂20 N重物时,弹簧长度为0.18 m,则弹簧的原长L0和劲度系数k分别为()A.L0=0.02 m k=500 N/mB.L0=0.10 m k=500 N/mC.L0=0.02 m k=250 N/mD.L0=0.10 m k=250 N/m【答案】D【解析】设弹簧原长为L0,劲度系数为k,弹簧受拉力F伸长时胡克定律的形式为F1=k(L1-L0),即15=k(0.16-L0),弹簧受拉力F2伸长时胡克定律的形式为F2=k(L2-L0),即20=k(0.18-L0),由上面两式可得到L0=0.10 m,k=250 N/m.【培优拔高】【例题6【题干】画出图中小球A所受的弹力方向.【答案】【解析】用假设法判断弹力有无考点/易错点3、静摩擦力【基础巩固】 【例题7】【题干】水平桌面上一重为200 N 的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当依次用15 N 、30 N 、80 N 的水平力拉此物体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依次为(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 、15 N30 N40 NB 、15 N30 N80 NC 、0040 ND 、40 N40 N40 N 【答案】A【解析】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F m =μmg=40 N 。
故F 1=15 N <F m ,物体受静摩擦力F f1=F 1=15 N F 2=30 N <F m ,物体受静摩擦力F f2=F 2=30 NF 3=80 N >F m ,物体受滑动摩擦力F f3=μmg=40 N ,故A 项正确。
【中等强化】 【例题8】【题干】有两条黑、白毛巾交替折叠地放在地面上,白毛巾的中部用线与墙壁连接,黑毛巾的中部用线拉住,设线均水平,若每条毛巾的质量均为m ,毛巾之间及毛巾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欲将黑、白毛巾分离开来,则将黑毛巾匀速拉出需加的水平力为多大? 【答案】5μmg【解析】对黑毛巾进行研究,要将其拉出需克服四个面所受的摩擦力,则:F 外=μ×12mg +μ×mg+μ×32mg +μ×2mg=5μmg.【培优拔高】 【例题9】【题干】如图所示,用水平力F 将同种材料不同质量的物体压到一竖直墙壁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物体保持静止,则F 越大,物体所受摩擦力越大B .若物体保持静止,则质量越大,物体所受摩擦力越小C .若物体沿墙壁向下滑动,则F 越大,物体所受摩擦力越大D .若物体沿墙壁向下滑动,则质量越大,物体所受摩擦力越大 【答案】C【解析】物体静止时,物体受静摩擦力,大小等于其重力,与水平力F 无关,物体质量越大,所受摩擦力越大,故A 、B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