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doc
关于土壤的知识
关于土壤的知识土壤是地球上自然界中最珍贵、最复杂、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
对于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土壤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系统介绍土壤的知识,包括土壤的特点、组成、功能、分类及管理等方面。
一、土壤的特点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披覆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薄而复杂的生物地理体系,有空气、水、小生物、适量生物质、不同粒度的无机物质组成。
土壤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可塑性。
土壤的颜色、硬度、水含量、通透性、肥力等性质受到区域环境、动植物生长状况、耕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形成各种类型的土壤。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大多数土壤的无机物质占70%左右,有机物质占30%左右。
其中,主要的无机物质成分有矿物、气体、固体物质和水分,而有机物质则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的遗产等。
1、无机物质无机物质是构成土壤固体相的主要成分,分布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地球表面化学物质的残渣之中。
最重要的无机物质是矿物,它们构成了土壤矿物质的基础。
矿物包括岩石、矿物晶体、土粒、几何状物质和沉积物等。
2、有机物质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种类繁多,来源广泛。
土壤有机物主要由植物残余物、动物的遗体和微生物形成的死体、根和根系分泌物、活性有机物和短链有机化合物、发酵产物等组成。
三、土壤的功能土壤的生态功能影响着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世界。
以下是土壤的主要功能。
1、储藏功能土壤能储存水分、养分和有机物质,非常重要的属性是吸水保水能力和离子交换能力。
这些保水质量对于温度、湿度、水分和养分的控制有很大的作用。
2、供给功能土壤对于动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供给作用。
如土壤水能提供农作物和森林植物的生活和生物过程所需的水分,供给粘土状土壤的维持作用,垂直和水平通透性也是供给基础。
3、修复功能土壤具有生物修复和自然修复的功能。
生物修复依靠于微生物,自然修复则依靠于植物,有益的微生物能够抑制病态微生物,保障植物的修复过程。
4、调节功能土壤的质地、粘度、富含氧气的肥沃度等属性对于土壤水文学的调节有很大的作用。
地球土壤的主要成分
地球土壤的主要成分
地球上的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主要成分可以分为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两大类。
以下是对这些主要成分的详细介绍:
1.无机物质
1.1矿物质
矿物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无机成分之一,它们是地壳中各种矿石的组成部分。
常见的矿物质包括石英、长石、云母、辉石等。
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结构、质地、颜色和化学性质。
1.2无机盐类
2.有机物质
有机物质是指土壤中的有机化合物,包括从植物和动物体内来的有机物质及其降解产物。
有机物质是土壤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对土壤肥力、结构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2.1植物残体
2.2动物残体
动物残体是指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包括动物尸体、粪便等。
动物残体在土壤中分解,释放出有机物质和养分,为土壤提供了重要的有机质。
2.3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形态,它是由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质组成的。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往往具有良好的肥力和保水性能。
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酸、腐殖酸、多糖、蛋白质等。
综上所述,土壤的主要成分可以分为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两大类。
无机物质主要包括矿物质和无机盐类,它们影响着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有机物质是土壤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包括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和土壤有机质等,对土壤的肥力、结构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生态系统的特点
土壤生态系统的特点土壤是陆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系统可以定义为:植物根系、土壤藻类、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与它们所处的土壤环境一起构成的统一整体。
土壤生态系统有别于一般生态系统,两者有着不同的边界。
一般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它着重研究生产者、消费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壤生态系统则是土壤各形成因素之间以及与人类生产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它主要研究地球陆地表面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貌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母质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以及植物、陆地水、大气、藻类、岩石风化物、动物和人之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以土壤综合管理为其目的。
一、土壤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即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它占有三维空间,其具体范围可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
如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可联系全球性或地带性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而景观层次的研究,可认识不同景观和地貌系列土壤生态过程与变化规律。
作为独立的土壤生态系统,其水平结构一般由多种子系统组成,而这些子系统又有等级层次的不同,它们在地球陆地表面呈现不完全连续的分布状态。
从类型来看,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农田土壤等都是不同的土壤生态系统。
在这些系统中,又包含着多种多样,大大小小的更次一级的子系统,它们呈斑块状分布于地表。
土壤生态系统就是由这些子系统复合而成,根据区域的不同,它可能包括子系统的多少也不同。
每一个自然区域都可以划分为很多小面积的景观单位或地域单位。
图3-1 土壤生态系统剖面层次示意图土壤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从土壤的母质层至植被,其上界应包括近地面大气带及地上生物群在内,因为它含有不同分解阶段的有机质,与土壤生物活动、土壤腐殖质形成、养分循环等密切相关。
中间层是生物地被带,包括植株占有空间及其根系所及土层,相应的伴生的土中动物与微生物群。
土壤学
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第一章1.矿物:概念—矿物是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分类—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主要矿物可分为三种成因类型:(1)岩浆矿物。
(2)表生矿物。
(3)变质矿物。
2.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条痕,光泽,解理,断口,硬度。
【任记四个】3.常见造岩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KAlSi3O8、斜长石Na(AlSi3O8)•Ca(Al2Si2O8)、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蛇纹石。
【任记三个】4.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第二章: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地球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中的物理、化学作用的变化。
石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土壤形成不外乎是由土壤的有机质积累和地球化学两个基本过程组成的。
这两个基本过程则是土壤形成的实质(基本矛盾)。
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与统一。
土壤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3.土壤形成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质、时间。
4.土壤剖面:(1)0层(A0)为枯落物层。
L层:分解较少的枯枝落叶层。
F层:分解较多的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
H层:分解强烈的枯枝落叶层,已失去其原有植物组织形态。
(2)A层:腐殖质层。
(3)B层:淀积层,里面含有由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所以一般较坚实。
(4)C层:母质层5.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1)表土层【可分为两层】1、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
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9篇)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篇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板书设计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篇二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导入新课]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一、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是位于陆地表面呈连续分布,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它的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 土壤孔隙约占50%, 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内,三相之间亦经常变动而相互消长。
按重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 —10%左右。
(一)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岩石(母岩)和母质,它对土壤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影响很大。
土壤中的矿物质由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或土粒)组成的。
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土壤质地。
(二)土壤有机质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有机质,即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腐殖质不是单一分子的有机质,而是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具有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的一系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土壤中可以呈腐殖酸或腐殖酸盐类存在,亦可以铁、铝的凝胶状态存在,也可与粘粒紧密结合,以有机-无机复合体等形态存在。
这些存在形态对土壤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影响,对土壤肥力有重大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包括:糖类(碳水化合物)、木质素、有机氮、脂肪、蜡质、单宁、木栓质、角质、有机磷及灰分等。
土壤中的有机质组成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一)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土壤中的ca\卩6!3+等多价阳离子及有机质,腐殖质都有胶结剂的作用,参与土壤颗粒的团聚。
第六章 土壤圈..
土壤圈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第六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土壤概述
1、土壤的定义 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于人类对土 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常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 2、土壤肥力 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 温度的能力。 3、土壤质量
2、影响
(1)性质:土壤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特性,成土母质中的矿
物成分、元素组成影响土壤的性质。 (2)养分状况:矿质元素 (3)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二)气候因素
影响土壤的组成、土壤发育的速度、土壤中有机质的积
累。 (三)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下发育的 土壤类型不同。 (四)地形因素 地形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同时不同的 地形部位成土母质不同,因而土壤发育有差异。
4、澳大利亚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呈半环状、自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和西部依 次分布热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红棕壤、红褐土、 灰钙土、荒漠土。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一、有机土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
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1、成土环境:潮湿潴水低地
2、成土过程: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潮湿的水分状况、具有草 根层、泥炭层、腐泥层、潜育层。 了解其他各类土壤的成土环境、成土过程、特性。
二、人为土
人为土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性、富含养分的固体物质,是支撑植物根系并供给植物养分生长的重要基础。
在地理学中,土壤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农业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土壤的定义、形成、类型、特性、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长期受自然力和生物力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层陆地表层。
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与此同时,土壤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多种物质和作用,在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受到气候、母岩、地形、植被、动植物、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而言,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岩石破坏、物质迁移和淋溶、物质聚积和土壤生成。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其形成过程、成分、性质和利用方式,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壤、棕土、黑土、沼泽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四、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土壤的孔隙度和贮水性等;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程度、土壤动植物的多样性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土壤的适宜性和利用价值。
五、土壤的利用土壤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土壤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地理学中,土壤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理区域对土壤的利用方式千差万别,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六、土壤的保护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污染问题。
土壤组成课题报告
土壤组成课题报告1. 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植物生长、水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的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土壤的组成对于农业、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壤的组成,包括其主要成分和各种重要的物质。
2. 主要成分土壤主要由以下几个成分组成:2.1 矿物质矿物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据了土壤体积的大部分。
常见的土壤矿物质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等。
这些矿物质对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分泌物以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有机质在土壤中起到了多种作用,包括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养分以及保持水分等。
2.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的含量和分布对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中的水分来自于降水和地下水的入渗,同时也会受到蒸发和植物根系吸收的影响。
2.4 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于植物根系的呼吸非常重要。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必需的。
3. 重要的物质土壤中还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物质,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1 养分土壤中的养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常见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
这些养分可以通过肥料的施用来补充,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3.2 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对于土壤的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并且参与土壤的氮循环、磷循环等。
3.3 pH 值土壤的 pH 值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植物对于pH 值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因此了解土壤的 pH 值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植物种植或者进行土壤调理。
4. 结论土壤的组成对于植物生长、生态系统的维持以及农业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土壤的组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土壤管理和土壤调理,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土壤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地的化学成分
土地的化学成分土地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覆盖物,由各种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
这些化学成分包括了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
无机物质主要是由岩石和矿物质组成,而有机物质则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遗体和排泄物。
让我们来看看土壤中的无机物质。
土壤中最常见的无机物质是矿物质,它们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晶体结构。
其中最重要的矿物质是石英、长石和云母。
石英是由硅和氧元素组成的,是土壤中最常见的矿物质之一。
长石则由硅、铝、钠和钾元素组成,它们在土壤中起到了储存水分和提供养分的作用。
云母则由硅、铝、镁和铁元素组成,它们在土壤中起到了保持土壤结构和提供养分的作用。
除了矿物质外,土壤中还含有各种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遗体和排泄物。
植物的根系会分泌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可以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并提供养分给植物。
动物的排泄物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它们可以提供养分给土壤中的植物。
土壤中的化学成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土壤中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
例如,土壤中的氮、磷和钾等元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它们可以通过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提供给植物。
此外,土壤中的酸碱度也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酸性土壤通常含有较高的铁和铝,而碱性土壤则含有较高的钙和镁。
除了对植物的影响外,土壤中的化学成分还可以影响水和空气的质量。
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可以吸附和分解有害物质,净化水源。
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影响大气中的气候变化。
总的来说,土地的化学成分是多样且复杂的,它们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的生长。
了解土壤中的化学成分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和条件 钟纪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土壤和条件钟纪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体组成的上层地壳覆盖物。
土壤具有种类多样、结构复杂的特点,对植物生长、农业生产、水循环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主要特征包括质地、颜色、孔隙度、水分和养分含量等。
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质地,例如沙质土壤、壤土和黏土等。
土壤的颜色可以反映其氧化还原状态和养分状况,常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黑色等。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的孔隙空间所占的比例,孔隙度高的土壤有利于植物根系的通气和水分吸收。
水分和养分的含量也是判断土壤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
土壤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受到气候、岩石、植被、水文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气候条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很大,例如气温、降水和风力等因素会影响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含量。
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也会影响土壤的质地和成分。
植被覆盖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养分含量,保护土壤不受侵蚀。
水文和地形因素会影响土壤的排水情况和侵蚀程度。
总之,土壤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它对于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土壤的定义、特征,以及土壤形成和演化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土壤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通过清晰地列出每个章节和小节的名称和目的,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容安排。
在本篇文章中,整体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土壤和条件两个主题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具体列出每个章节和小节的名称和内容,以便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
在目的部分,可以明确说明文章的写作目的和阐述观点。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的定义和特征、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两个小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陆地环境之一。
它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土壤的功能。
1. 土壤的组成土壤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1 矿质矿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据土壤总质量的大部分。
矿质主要包括砂、粘土和黏土等颗粒。
不同类型的土壤含有不同比例的矿质成分,这也决定了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1.2 有机质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残体、腐殖质和微生物等。
有机质的含量对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有机质的降解和积累过程也对土壤质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3 水分水分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适量的水分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与土壤类型、降水量、排水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1.4 空气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气孔,这些气孔为植物根系提供呼吸及养分吸收所需的氧气。
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和通气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着重要影响。
2. 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
2.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结构和排列方式等。
物理性质对于土壤的透气性、持水能力和渗透性等特性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直接影响土壤的质地,而排列方式则决定了土壤的孔隙度和通气性。
2.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描述了土壤中各种化学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包括土壤的酸碱性、有机质含量、营养元素含量等。
这些化学性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2.3 生物性质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它们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中的微生物参与了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
而土壤中的动植物则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 土壤的功能土壤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
3.1 植物生长的基质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和根系的生长环境,提供了植物所需的水分、营养和支撑。
土壤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及时间五大自然因素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组成,位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土壤具有保护环境质量的能力。
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其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发生改变的原始成岩矿物。
(来源于母岩,以岩浆岩为主,可分为四类: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类,磷酸盐类)次生矿物: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颗粒直径一般小于0.002mm,在土壤中主要存在于粘粒部分,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风化后分解或重新形成的矿物,其化学组成、构造和性质都发生改变。
同晶置换: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接近的离子替换,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有机质:是指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微生物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以及因火灾而产生的黑炭物质。
矿质化过程:有机物进入土壤之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影响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CO2、水和能量,所含氮磷硫等营养元素释放成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
腐殖化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物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其中间产物,转化为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根际:根系周围受植物根系生长和活动影响,而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会相应的发生变化的一层薄薄的土壤。
①吸湿水:不能被植物吸收。
无效水。
重力不能使吸湿水移动,只有在液态向气态前提下才能移动。
②膜状水:只能被高等植物利用一部分,土地周围吸湿水层外围形成薄水膜。
③毛管水:毛管悬着水,不受地下水源补给影响。
毛管支持水,受影响。
④重力水:是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径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
过剩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存留时间短,一般视作无效水。
吸湿系数:指干土在相对湿度近饱和的空气中吸附水气分子的最大量。
可用来粗算土壤凋萎系数,主要取决于土壤粘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
土壤的组成及性质
我国南方土 壤的名字多 称为“壤”, 如红壤、黄 壤等;北方 的土壤多称 为“土”, 如黑土、褐 土等。
土壤环境机能
(1)培育植物
植物生长支持体、植物生长提供水、空气和养分
(2)推动物质循环
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作用
• 原生矿物:
粒径比较大,土壤中1—0.001mm的砂粒和粉粒 几乎全部是原生矿物。原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 献,一是构成土壤的骨架,二是提供无机营养物 质,除碳、氮外,原生矿物中蕴藏着植物所需要 的一切元素。
• 次生矿物 多数颗粒细小(粒径小于0.001 mm ),具有胶 体特性,是土壤固相物质中最活跃的部分,它影 响着土壤许多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土壤的 颜色、吸收性、膨胀收缩性、粘性、可塑性、吸 附能力和化学活性。
• 土壤水分的意义:土壤水分既是植物 营养物的来源,也是污染物向其他圈 层迁移的媒介
• 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
土壤颗粒表面有很强 的粘附力,土壤颗粒吸 附的水分称吸着水,几 乎不移动,不被植物吸 收。
外层的膜状水称内聚水 或毛细管水,是植物生 长的主要水源。
4.土壤空气 H2O,CO2,O2,CH4,C2H的吸附性 土壤的酸碱性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土壤的生物学性质 土壤的自净作用
(一)、土壤吸附性
土壤具有吸附并保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能力,称为土 壤的吸附性能
土壤的吸附作用 : 生物吸附 ——吸收 机械吸附——过滤 物理吸附——分子吸附 化学吸附——生成沉淀物 物理化学吸附——离子交换
全球范围的土壤环境问题
• 土壤酸化、盐碱化、土壤污染 • 土壤沙漠化(石漠化) • 陆地植被破坏 • 水土流失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一、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是位于陆地表面呈连续分布,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它的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土壤孔隙约占50%,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内,三相之间亦经常变动而相互消长。
按重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10%左右。
(一)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岩石(母岩)和母质,它对土壤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影响很大。
土壤中的矿物质由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或土粒)组成的。
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土壤质地。
(二)土壤有机质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有机质,即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腐殖质不是单一分子的有机质,而是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具有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的一系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土壤中可以呈腐殖酸或腐殖酸盐类存在,亦可以铁、铝的凝胶状态存在,也可与粘粒紧密结合,以有机-无机复合体等形态存在。
这些存在形态对土壤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影响,对土壤肥力有重大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包括:糖类(碳水化合物)、木质素、有机氮、脂肪、蜡质、单宁、木栓质、角质、有机磷及灰分等。
土壤中的有机质组成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一)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土壤中的Ca2+、Fe3+等多价阳离子及有机质,腐殖质都有胶结剂的作用,参与土壤颗粒的团聚。
(完整版)土壤学完整版.doc
(完整版)土壤学完整版.doc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土地因素需求的能力。
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两种。
土壤学: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如长石类、角闪石和辉石、云母类、石英、磷灰石、橄榄石)。
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如:方解石,高岭石,蛇纹石)。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
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透明度和光泽(透明、半透明、不透明;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硬度、解理和断口(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裂开后形成光滑平面称为解理面,破裂面称为断口)、相对密度。
常见造岩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
岩石: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浆岩:地球内部呈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球表面,或者上升到接近于地表的不同深度的地壳中,冷却、固化后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产状:深层侵入岩、浅层侵入岩、喷出岩。
岩浆岩的结构:根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划分(等粒状、斑状)、根据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划分(显晶质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隐晶质结构)根据结晶程度划分(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岩浆岩的构造: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
岩浆岩的分类:根据矿物成分和硅酸的含量变化规律,将岩浆岩分为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基性岩(辉长岩、玄武岩)、超基性岩(橄榄岩、辉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五课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土壤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了解土壤的肥力特性以及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通过对土壤肥力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学习,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观。
4.使学生了解生物对土壤肥力形成的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通过“土壤与生物”关系图的分析,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土壤肥力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学习,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难点】:
重点: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土壤的肥力特征
难点: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生物对地理环境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生物圈对其他三大圈层有何作用?
3.绿色植物对环境具有哪些保护作用?
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作为地理环境中特殊的一员,对地理环境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指导学生阅读课
本图4.34,思考土
壤的含义。
(2)指导学生阅读课
本P110内容,了解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
的三个作用。
①四大圈层过渡地
带,结合陆地环境
各要素的枢纽;
②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③能够生长植物、并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条件
第1 页共3页
课题:第五课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2.土壤的肥力特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1,了解
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土壤组成的关系
3.土壤的物质组成
(1)指导学生读图4.36,思考:
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
(2)引导学生根据课本P111第二到四段,填写下表:
(1)指导学生阅读P111右第二段,了解土壤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十分密切,知道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2)举例:
化肥、农家肥对土壤的不同影响
这些年来,许多农民施用的化肥不少,但
粮食产量却没有明显上升,为什么?他们
该怎么办?
一些发达国家的耕作制度——休耕制度
休耕对土壤的影响有哪些?
指导学生读图,了解土壤的剖面结构;知
道土壤剖面与肥力之间的关系。
(3)结论:
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资源
1.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1-112这一段,初步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2)指导学生分析图4.37,要求学生比较成土母质、原始土壤和成熟土壤的异同,进一步了解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3)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即: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使土壤中的有机质能得以积累。
2.生物对土质的改造作用
指导学生读图4.38,思考:
第2 页共3页
课题:第五课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用你已学过的生物循环知识,来解释有机质的累积过程;
结合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某些元素可在地表聚集,而有些会淋失。
老师归纳: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3.人类对土壤的改造作用
(1)改造方式:灌溉、施肥、翻耕等
(2)合理改造的例子:
淮安的水稻土的形成:淮安市原本的土壤为盐碱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旱改水,盐碱土逐渐被改造成水稻土。
(3)不合理的耕作经营,通常会导致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
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代巴比伦王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早在公元前2000年,他们在数学、天文学、医学、文学和建筑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对人类文明做过卓越的贡献。
但是由于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使得居住在那里的苏美尔人不得不纷纷逃离这个地区,使很多城市和乡村变成废墟,终于导致巴比伦文明的衰落。
据考古学家研究,公元前2500年时,该地区大麦、小麦的种植面积比例大致是相等的。
1000年后,小麦只占作物的1/6。
又过了800年,因土壤盐碱化越来越严重,完全停止了小麦生产。
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使原来一个土壤肥沃的巴比伦古国,变成不毛之地。
土壤的形成过程:
第3 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