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合集下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第一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评价被当做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观念、评价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于是,从国外引进的“学生成长记录袋”这一新型的教育评价方式引起了教师们的广泛关注。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变成了一个没有条理的“万宝囊”,内容杂乱无序,看不出学生的成长轨迹,起不到对学生发展的激励作用,并且人为地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教师和学生为评价而评价,评价起不到前进的激励作用。

有的老师戏称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为“垃圾袋”。

1.成长袋中收集的学生作品杂乱无章,各种材料之间没有建立联系,只为收集而“收集”,使得成长袋中的信息难以完整分析学生的能力等。

2.收集的内容不够全面。

出现学生收集材料过于随意,毫无目的,全凭自己兴趣。

以致反映学生情况的信息内容过于片面。

3.无法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等。

有的教师制作学生档案袋有形式主义的倾向,没有悉心收集真正能够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资料,而是抱着应付的思想往档案袋里塞进一些资料了事。

那么如何来改进成长记录袋呢?成长袋中应该装些什么内容才能摆脱“垃圾袋”的困境呢?现我就目前学生“成长记录袋”存在的问题、创建原则谈谈本人对学生“成长记录袋”构建形式的一些初浅的探索。

一.成长的足迹:目的:让学生从有代表性的学习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进步的轨迹。

用来展示能反映学生成长的项目或最佳作品等,这些作品可以是最满意的作业、图画、手工制作、作文、书法作品、生字卡等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作品,也可以是失败的、能给学生以启示的、有待提高的作品。

虽然这块内容比较广泛,但是还是能较好地展示出学生的个性特长,书法好的同学书法作品居多,美术好的学生的美术作品多于其它的内容,喜欢看书的同学资料卡做得多、特别漂亮……总之能对他们的成长、进步产生教育意义的作品都可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已走入学校课堂。

今年我市九年级化学课也使用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沪教版)。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套新教材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内容编排有利于实施个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重视生活实际、有开阔视野的“拓展视野”、大量的“活动与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我们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

当然,第一次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者、学者都带来了很大变化,也自然会引起长期使用“大纲体系”教材的教师存在较为难以适应的变化。

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一、关于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导,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为课程改革重点,并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提出教材不等于课程,“生活、社会、科学”才是课程的范围。

因此,新课程的教材编排比较注重学生的一面,而对学校管理(如实验室管理等)、教师教学(课堂教学组织的操作技能)这一面少了点。

笔者认为,新课程教材的这种编排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教材安排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着矛盾,而且不少内容在教学中不知如何安排课时才好,讲少了怕学生不能全面的掌握,讲多了很难给机会让学生去思考、探究。

教材分为上、下两册,特别是下册内容过多,更是为难了我们师生,九年级马上面对的就是中考,如今中考复习都是在赶进度抢时间,这样更是加剧了矛盾,在教学中造成了前松后紧,是教学效果严重受到影响。

二、关于教法1.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新课程的实施。

新教材实施后,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新的理念的框架下,课堂教学过程就成了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2024年教师新课改学习总结8篇

2024年教师新课改学习总结8篇

2024年教师新课改学习总结8篇篇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也积极参与了新课改的学习与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本文将结合我的学习体会,对新课改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新课改的背景与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基础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进行的。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二、新课改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

同时,新课改还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体会1. 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在新课改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更新自己的理念。

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中转变出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以保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处于前沿。

2. 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加强学习与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学习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

在新课改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加强学习与反思,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并积极向其他教师请教和学习。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四、总结与反思通过新课改的学习与实践,我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和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学习与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研究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研究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发生的深刻转变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文章首先梳理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目标,强调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角色转变。

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承担的教学设计者、课堂组织者、学习资源开发者、学生发展促进者等多元化的角色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同时,本文还将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角色定位不清、能力结构不适应等问题,提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和策略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并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实施,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2. 教师传统角色分析在教育发展历程中,教师的传统角色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并深深地塑造了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历来被认为是学科专业知识的权威和传播者,负责将人类积累的系统化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体系。

他们遵循教材,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确保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作为课堂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承担着维持课堂秩序、实施纪律管理和评价学生行为的责任,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这种角色强调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主导性和控制性。

再者,作为行为规范的引导者,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示范社会期望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术导师,更是品德楷模。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并反思这些传统教师角色的局限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相应转变,从单一的知识灌输者转向更为多元化的教育引导者和服务者。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实事求是的审视多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笔者提出一些问题和思考,以供参考并能引起重视。

一、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初中历史课程经历了7次改革,每次改革,其目标更明确,更具体,内容更充实,更贴近学生,使初中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然而基础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步履艰难,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

由于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始终乐观不起来,其问题不难发现。

1.重视不够。

把初中历史课视为小三门已成传统,在考虑学科教学时往往被搁置一边,似乎重视了初中历史教学将会喧宾夺主,影响主课教学,分散学生学习精力。

因此对待初中历史教学只求过得去,不求全面提高素质上做文章。

2.教学管理随意。

表现在课程课时设置上,有的学校初三不排历史课,或者课表上反映,实际没有,或者删改课时。

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历史课也常常被挪作主课教学。

这样的教学管理怎能正常完成历史教学任务?从组织考试来说,开卷考、闭卷考、统一考、自行组织考十分随意,使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

3.师资队伍不稳定。

初中历史专任教师难以保证。

目前初中历史教师不少是学校内部转行教师,如年龄大的,身体不适的,主课教学不能胜任的,或是学校领导等,或者说是其他学科因课时不足的兼课教师。

即使是初中历史专任教师,有的也跨科改行。

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确保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4.缺少教研氛围。

初中历史教学研究历来是一大误区,别的不说,市级以上的历史学科教研员都是注重高中历史教学,很少过问初中历史教学,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活动在校级以上极少举行,这跟主课的频繁教学研究活动反差极大,初中历史教师根本得不到充电和交流的机会,这种状况,即便在学校内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活动,也只是逢场作戏。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1.必须改革中考制度。

大单元教学实践课题研究(3篇)

大单元教学实践课题研究(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以大单元教学实践为课题,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大单元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1. 探索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构建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大单元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系统论:大单元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将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

(3)多元智能理论:大单元教学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 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1)单元设计: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确定单元主题,设计单元目标、单元内容、单元活动等。

(2)教学活动设计: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评价设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 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构建(1)建立学生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大单元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方面。

(2)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关注教师在单元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表现。

(3)建立学校评价体系:关注学校在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整体情况。

4.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1)开展大单元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的认识,掌握大单元教学的实施方法。

(2)组织教师交流研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相互学习,提升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3)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引导教师反思大单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2. 观察法:观察大单元教学课堂,了解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突破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瓶颈

突破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瓶颈

突破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瓶颈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日益凸显,专业成长越来越引起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

教师如何突破自己在成长路上的瓶颈约束,要求教师努力创新,勇于探索,突破自己原来的“围城”——突破专业成长中的困惑,突破保守陈旧的思想观念,突破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常态,不断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最终实现专业成长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突破;成长;瓶颈一、育人≠育己“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能坚持育人为本,尊重学生,立德树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但要践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其前提就是读书育己,先育己再育人。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对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读书是生活,读书是工作,读书是一种责任,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读书的习惯。

而现代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典范,读书则是终身学习最直接的途径,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

”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热爱读书,认真读书,熟读哲学、教育理论、教学名著、励志书籍等经典之作,书中自有“智慧眼”,书中自有“聪明脑”,书中自有“高尚情”,书中自有“纯洁心”。

教师读专业内的书可以生就“智慧眼”和“聪明脑”,读专业外的书则可获得“高尚情”和“纯洁心”。

如全国优秀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读书就是他的主要生存方式,他阅读了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书籍,丰富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奠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之基,读书造就了李镇西。

因此,教师通过博览群书,就能主动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实施“四环节”教学模式

实施“四环节”教学模式

实施“四环节”教学模式近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也曾在课堂实践中对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和改进。

本学期我校又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进行了“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四环节”是一种课堂教学结构,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追求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理想化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通过不断的学习研讨,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四环节”的丰富内涵,并结合年级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层次特点,制定了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一、学生方面学生的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

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会倾听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给学生编号,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

2、学会讨论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

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

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4、学会组织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

优化学校内部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学校内部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在不断实践新的课改理念过程中发展着。

如何进一步抓好常规教学管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使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再上台阶,我们一直在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

不断优化学校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得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促进了学校稳步发展。

一、优化教师队伍明确育人方向我们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端正办学方向,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着力打造一支有深厚文化底蕴,丰富人文情怀,扎实教学基本功教师队伍。

(一)坚持学习,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每学期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学常规等,提升业务能力。

高质量完成教师年72学时培训任务。

让教师都能获得培训的快乐和职业幸福感、归属感。

二是开展教师读书活动,让好读书读好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气。

学校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一些书,多研究一些教育理论,多一些理性思考。

鼓励教师多读多写多投稿。

在这样的学习中,渐渐丰实教师的文化底蕴。

三是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

(二)分层管理发展教师各自能力。

尊重差异对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

除了集体的校本培训外,对不同阶梯的教师有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

分三个层次,45岁以上教师、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入职不足五年的新教师。

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尽早实现由新手向能手的转化。

实施师徒结对,把校内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教育教学合作伙伴,经过教师自选、学校协调等,建立教学伙伴关系。

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共同备课、讲课,互相听课、评课,让青年教师较好的学习身边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敬业精神,不断提升自己强大自己。

二、优化管理体系完善制度建设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落实的基本保障,对全校师生起着约束、规范、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引领人,用制度来规范教师的一言一行。

关注课堂评价的“三个维度”

关注课堂评价的“三个维度”

关注课堂评价的“三个维度”作者:李祖煜江青万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9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落实“以生为本”的课标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和教学工作者的关注。

现在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和教研经验,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三个维度”。

一、关注认知维度,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即认知。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随处可见的是充满阳光般的评价,“嘿嘿嘿,你真棒!”“棒极了!”“真好!”……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或者回答得南辕北辙,老师也一贯性的竖起大拇指。

这样看似尊重学生,其实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课堂评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呢?1.了解学生需要什么首先学生需要帮助。

常言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学生处于未成熟待发展阶段,出现错误是客观的。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不是批评、嘲讽、冷落学生,而是实事求是地鼓励、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学生才会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继续扬起前进的风帆。

因为知识是科学,来不得半点含糊。

其次学生需要尊重。

因为学生处于成长阶段的。

在课堂评价中,学生需要老师的关心。

爱护,也需要同伴的认可与赞许。

为此,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努力程度,提出的问题,阐述的观点给予恰如其当的肯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良好的学习效果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

最后学生需要指出其发展的方向。

在课堂评价中,只表扬肯定不对,一棍子打死人更不对。

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真诚的评价,从而引起学生内心的震撼,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明确发展的方向。

2.明确评价的基调。

课堂评价的过程,既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激励、导向的过程,还是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过程。

所以老师在评价态度上,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校的过程;在评价视角上,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要因人因事评价。

读书月心得(精选15篇)

读书月心得(精选15篇)

读书月心得(精选15篇)读书月心得1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各地“减负”的相关规定纷纷出台,如双休日、寒暑假不得给学生补课等。

学生在校的时间相对缩短了,这不仅减掉了他们的课业负担,还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了,教师的业余自主时间也增多了。

可一到双休日、寒暑假等业余时间,不少教师都感到空虚、没事做。

于是,有的教师出入茶馆玩麻将、斗地主,有的出入歌厅唱歌、跳舞,有的上网玩电子游戏,等等。

真正能利用这些时间静下心来读书或上网学习的人却很少,学校图书馆门可罗雀,里面的图书布满了灰尘。

怎样才能把教师从茶馆、歌厅等娱乐场所吸引到图书馆来呢?我思来想去,仍没有万全之策。

一天,我和往日一样,静下心来批阅学生的日记,一篇题为《我的读书生活》的日记吸引了我:“爸爸为了让我多读书,把平时给我的零花钱变成了书,把每年的‘压岁钱’变成了‘压岁书’,平时给我的奖励也由现金变成了课外书籍了。

为了让我有空就实实在在地读书,爸爸规定,每周必须写一篇以上的读书心得,并经常指定书中的篇目叫我写读后感。

这样,我读书就不能装模作样了,因为只有认真去读,才能写出心得来。

久而久之,我的写作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知识也丰富多了。

尝到了读书的甜头,现在,我能主动去阅读了,有点儿变成读书迷了……”读完这个学生的日记,我在思考,以往学校奖励教师的都是实物或现金,为何不变成奖励书籍呢?我何不制定出一套教师读书、研究的奖励措施来呢?有了这个想法后,我马上和行政班子成员商讨,很快,学校构建书香校园文化的措施便出台了。

措施规定,每年3月为学校“读书月”(这时刚开学不久,便于开个好头)。

在这一个月里,学校将开展朗诵比赛、新书推介、读书心得展示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并规定,从这一个月起,教师每个月必须到图书室借阅一本书,或在家中阅读,或在学校阅读,并交上至少两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学校会根据文章质量评定等级,给予奖励。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资料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资料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引起了我们教育工作者高度的关注。

可是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评价体系的相对滞后。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评价学生的标准,那么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难以顺利地实施,甚至会“流产”于实施的初期阶段。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手,重视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等。

这种评价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怪胎”,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这种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评价标准不客观在评价的标准方面,一方面强调相对评价标准,即被评价对象的相对位置,如学生在学校、班级中的排名顺序等,不重视以学生的进步为参照标准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过多强调共性的一般趋势,忽略了个性的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从而导致评价的不客观。

二、评价容单一在评价的容方面,我们过分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可以量化的容的评价。

如强调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利用试卷对知识的数量和难度进行量化,注重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等,却忽略了难以量化的容的评价,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从而导致了评价的不科学。

三、评价方法片面在评价的方法上过多偏重定量方面方法的评价,而忽视定性的评价手段,卷面考试、成绩量化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从而导致了评价的不全面。

四、评价主体被动学生应该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然而我们悲哀的看到,学生正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其意见和人格得不到必要的尊重,不能形成教师、家长、学生和管理者等多主体的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角的评价模式,从而导致了评价的不准确。

五、评价时间终端对评价对象的关注重心过分集中在结果,忽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发展的功能,从而导致评价的不合理。

浅析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因素

浅析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因素

浅析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因素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一些影响改革的因素也逐渐的显现出来。

国际环境的变革要求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改革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改革的步伐。

同时,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教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果。

因此,正确认识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因素;制约;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人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也步步深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先进教师和先进学校的涌现、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变化、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自由发展等方面,都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就。

然而,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背景中所发生的,所以这些因素就在不同程度上制约或促进着教育改革的发生与发展。

一、政治因素1.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环境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变化,另一方面又由于个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偏见给全球特别是意识形态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巨大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

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吸取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中小学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和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心,发挥学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吸纳先进的教育资源,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基础教育得到有效发展。

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次机遇。

加入WTO,就会看到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这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严峻的考验。

然而,加入WTO也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创新和改革,使其适应世界潮流的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改革的开放程度,合理地引进国外的教育资源,借鉴国外的先进办学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全球事业、具有国际交流能力、能把握国际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创新型人才。

中小学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成效和启示.

中小学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成效和启示.

中小学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成效和启示浙江省嵊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章晓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必须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道路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笔者负责的《中小学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行动研究》先后被列为绍兴市教育科学2004学年规划课题(序号04110)和浙江省教育科学2005年度规划研究课题(编号SC443)。

我们认为,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中存在一头热、两张皮、三错位和三不均的现象1,既不符合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实际,又阻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通过近二年的行动研究,实施重心下移、校本教研、星级评估、结对帮扶和优化资源等五大对策,加以改正与完善,已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和有益的启示。

一、中小学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成效1、以服务基层为宗旨,全面提升全市的教科研管理水平中小学教科研管理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功能,找到纵向管理与横向协调之间的平衡点。

首先,健全行政服务功能。

客观公正地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真诚地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校课改服务,为上级决策服务,努力使科研人员成为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两层面结合的行动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者,提炼、升华教学经验的发现者,善于反思、不断进取的终身学习实践者。

其次,加强业务指导系统。

整合全市教科研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市教科研学习探究组和教科研龙头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有计划地开展中小学教科研星级评估和结对帮扶活动,促进了城乡教科研的均衡、协调发展。

再次,构建合作研究系统。

组建以中小学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为主的校际联动或校内跨学科互动的研究共同体,以课题为纽带,实行自下而上交互式的学术管理,要求教师以论文形式反映自己(或小组群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成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整体推进全市的教科研质量由下表可见,各级立项课题数2000—2003年比较稳定,2004—2005年明显比前四年增多,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平均每年增加课题数分别为10项、12项、115项。

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新阶段。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实施精致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中小学校精致化管理是学校教育“科学管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它体现为一种思想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精致思考问题的思维态势;体现为一种发展策略,即从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管理,注重发扬团队精神,详实设定管理精致化的推行方略;体现为一种校本文化,即用精致管理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学校传统管理不断扬弃、完善;体现为一种工作习惯,注重细节操作,达到精细、专业、简捷;体现为一种绩效成果,追求少形式、高效率。

1.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精致管理应以有效的制度来保证。

各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对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制定有关规范、精细的要求。

做到一要“合法”,严格执行教育教学法规,坚持民主管理,按规定履行必经程序;二要“合理”,应遵循管理规律,尊重本校优良传统和客观实际;三要“合情”,应坚持正面引导,制度应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利于激发绝大多数教职员工积极性。

2.明确管理责任。

实施精致化管理是涉及全局的复杂性工程,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校要把实施精致化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提高认识,加强研究,按照责任分工、配合和协调处理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中小学校长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钻研课程、教材、教法,带头研究精致化管理;要实行“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全市上下、全校上下要齐抓共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找准管理的突破口。

精致化管理的实施是个动态化的进程,精细化的程度也是需要不断提高的。

如何使精致化管理迅速地在学校扎下根来,要从我市的实际出发,从各校的实际出发,寻找突破口。

依托校本课程建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推荐5篇)

依托校本课程建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推荐5篇)

依托校本课程建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推荐5篇)第一篇:依托校本课程建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依托校本课程建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人们对课程建设的全面认识与实践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在各个学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

课程是先进教育理念的载体,一所富有特色的学校其特色办学理念更应通过课程实施彰显出来,使学校特色课程化。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在和谐优质学校形象初步确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丰富学校教育内涵,以学校资源及社区资源为载体,逐步探索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博物少年”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

关键词: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博物少年学校特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以较大的课时比重增设校本课程,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人们对课程建设的全面认识与实践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在各个学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提高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与积极性。

课程是先进教育理念的载体,一所富有特色的学校其特色办学理念更应通过课程实施彰显出来,使学校特色课程化。

因此,如何开发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推进课改实施进程,提高课程实验水平,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已经成为我们思考、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博物少年”校本课程体系的提出博物,通晓众物之谓也。

我国自古就有优秀的博物传统,早在春秋时期,知识渊博、政绩卓著的郑国名相子产被誉为“博物君子”,为国家的富强、民生的改善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文化集大成者孔子不光本人博古通今,更是教育门徒热爱学习、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多识、学以致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儒家思想与国学智慧的火花光耀神州、惠泽世界。

另外,如郦道元、沈括、徐霞客、竺可桢等博物大家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作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邀请函尊敬的____________: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对课程进行管理和领导,如何对课程改革予以有效的制度保证,已经成为一个我们必须予以思考和讨论的紧迫问题。

此外,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创新构成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主要组成方面。

而近年来我国广大中小学在学校管理改革方面试图引进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际发展的趋势。

但这种管理思想的引进或移植如何才能有效,学校管理理论研究如何跟进并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也是今日教育理论界和广大一线学校所十分关注的。

为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计划于2005年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课程领导与学校管理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将围绕“课程领导与学校管理创新”进行研讨并设如下分主题:1.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2.课程建设的质量保证3.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与学校管理创新4.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5.学校危机管理等其他相关议题鉴于您在相关学术领域做出的成就,我们特邀请您于2005年10月31日—11月2日期间参加本次研讨会。

您能否参会,请将回执通过E-mail、传真或电话等方式于2005年10月10日前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尽快做好相关安排。

研讨会会议注册费800元(此费用包括会务费、资料费、正餐费);往返交通费及住宿自理。

课程领导与学校管理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秘书处(代章)2005年9月25日通讯地址: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邮编200062)联系电话:021-62232938传真:021-62232023联系人:徐安生先生Email: ***************(赵中建)**************(邵兴江)与会回执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_____ 职称/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交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信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将回执通过传真、邮寄或E-mail、等方式于2005年10月10日前反馈给我们。

课堂管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堂管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堂管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由课堂的权威者、主宰者变为组织者、促进者,相应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断在提升,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课堂中的主人,这样就要求教师要重新关注课堂管理问题。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尼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教师从事的一切任务中,没有比管理技巧更为重要的了。

”罗杰斯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应把教学视为包括管理在内的过程,而且教学可以作为一系列管理行为或角色加以研究。

在这次培训中让我重新认识到了课堂管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1、传统教学下的课堂管理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负主要责任,教师是所有知识的专家,是最有资格传授学生知识的。

这种方式类似于医学模式,在医院里,医生被认为是博识的权威,病人消极或焦虑地等待医生评价症状,开出适当的处方和评价病情变化情况。

在教学中这种方式的表现是:教师站在教室前面,传授知识,主导教学,而学生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学生时常被提问或参与回答,但不能提出疑问,只能从教师的示范中观察、学习。

这种管理方式过多强调教师的主体,光要学生成绩,不管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这样会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学生只是被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看法,全部听从教师的摆布,最终只会导致学习热情没有,学生能力下降,创造力更谈不上。

2、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管理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只是监督和指导。

这种方式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明确任务,在讨论、角色扮演、合作学习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这种方式由于它把学习的责任放在了学生的肩上,这就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

因为一个人生命中正规的学校学习时间是非常短暂的,由于教给了他们学习方法,具备了学习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在以后的成年生活中愿意继续学习,同时这种方式还能挖掘出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使学生更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学习体会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学习体会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学习体会•引言•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实践效果与体会目录01引言1背景与意义23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03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

研究现状01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

02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实施策略等方面。

研究目标是探索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为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实施策略的案例研究、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实施策略的问卷调查与分析等。

研究目标与内容02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1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23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教师需要具有自主发展意识和反思能力,能够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自主发展意识与反思能力教师需要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够关心学生成长,做到为人师表。

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03学生需求与特点学生需求与特点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教学。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01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02学校文化与氛围学校文化与氛围对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够促进教师的发展。

不断学习与提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参加培训、阅读专业书籍等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积极反思与总结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材料(一)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时间:9月18日地点:多功能会议室主讲人:王海旭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为了使大家对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及策略有个基本了解和认识,现将对美国有效教学研究专家杰里•布罗非的《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中主要内容转录于此,以飨有志于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同道朋友。

有效教学的十二个基本原理本文介绍了有效教学的十二个基本原理,回答了课程、教学和评估的基本问题,同时也包括了支持有效教学的有关课堂组织和班级管理等问题。

无论从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教学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本假设:第一、任何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所谓最优化教学肯定是各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

第二、不管哪一个学科,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是随着学习能力及其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三、教学应该落在最近发展区。

在这个区域,学生即使单凭自身力量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但在老师的帮助下,也能够应对自如。

原理一:建立支持性的课堂气氛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总是洋溢着对学生的关爱。

它意味着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成效最佳;为创造和谐一致、富有支持性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备和蔼可亲、热情开朗、与人为善、情绪稳定、真诚可信和认真负责的品质,既把学生当做一个学习主体来对待,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严格要求;在选择教学方法、处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原理二:学习的机会如果教学时间能充分用于课程学习,课堂管理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那么,就能提高学习的成效。

学习机会原理关心的是:如何将学习时间尽可能最大限度的用在与课程有关的学习活动中。

有效的教师总是尽可能的把教学时间花费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

他们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有效利用时间的观念强,按时上下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转换紧凑,并要求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教学活动的安排和作业的布置具有最佳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集中的注意力。

原理三:课程一致性课程的所有方面都应该有机的整合为一体,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从而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案。

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东西的手段,为他们将来承担社会角色、发挥个人潜能打好基础。

课程目标体现在各种学习的结果上,如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以及其他基本素养,这些都是社会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围绕课程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促成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体现学科之间内在一致、结构清晰、联系紧密和便于应用的特点。

原理四:建立学习定向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个初步的结构来帮助学生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提示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得他们做好学习准备,实现学习定向。

导入的具体方式有:说明课堂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出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告知学习活动所要求的反应类型等等。

在导入新课前,教师通过焕发学生的学习热忱、明确学习的价值或应用前景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或要求还可以是:关注具体的学习目标、概略介绍内容要点或主要步骤、预先检测将要学习的要点、事先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等。

原理五:连贯一致的内容研究表明,围绕着基本观点,形成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学生理解和保持的效果好,且便于应用。

教师应该清楚的讲解,突出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

在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说明和给予示范时,有效的教师表现出很高的教学热情,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排序,最大限度地体现其明确、一致的特点。

教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采取小步循序渐进,运用节奏、手势和其他口头交流的技巧来帮助学生理解;尽力避免笼统、含糊的用语和东拉西扯的讲解;教学结束前,要复习要点,再次强调基本概念,布置相关的问题和作业,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明教材内容以及在新的情境中如何加以应用等等。

原理六:深入细致的对话讨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对话讨论之中。

教师运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处理和思考内容,理清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基本观点的启示,以便学生做出自己的思考,并运用所学的东西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或实现较高层次的迁移。

精心设计提问的先后序列,以系统有序的方式来展开内容,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便加深理解,并在对话讨论中彼此分享各种认识。

通常,最初的课堂对话讨论可能是问答式的,随后,会逐渐转向生生、师生之间的观点交流和不同见解的提出。

原理七:练习与应用活动学生需要有充分的机会来练习和应用所学的东西,并需要得到如何改进的反馈。

练习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练习是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和巩固,达到应用自如,而不是仅仅依靠试误的方式来学习。

要让练习取得成效,不仅要有充分的时间做保证,而且也要及时得到反馈:提出改进的建议或者肯定的赞赏,帮助学生依据目标明确其进步程度,了解并纠正自己的缺陷和错误。

原理八:支持学生参与学习教师所提供的一切帮助,都要为学生富有成效的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条件。

教师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充分多样、引人入胜,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忱,使学生经历一种意义学习的体验,而不是仅仅无休止的机械重复。

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精心选择内容、课堂呈现和监控调节。

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准备,活动中要提供指导和反馈,活动结束时要组织全班进行反思总结。

教师还要评估学生学习的质量,当学业表现不够理想时,教师就要提供补救教学和相应练习,以便使其达标。

大多数情况下,作业只有经过老师的讲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原理九:学习策略指导教师应该向学生示范和指导各种学习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

研究表明,作为学习策略的各种技能,只有经过教师的具体指导,并促成学生自我调节的意识以后,才会真正被学生掌握并取得实效。

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帮助他们知道什么是命题性知识(做什么的知识),什么是程序性知识(如何去做)和条件性知识(什么时候和为什么做)。

策略教学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尤为必要,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具体学科领域的策略外,教师还应该示范和指导学生一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如“复诵策略”(通过重复加深记忆)、“精细加工策略”(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内容并且将他们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组织策略”(梳理内容、理清结构和加深记忆)、“理解监控策略”(努力运用适当的策略帮助理解,确保其达成学习目标,必要时加以调整)和“情感调节策略”(维持注意力、专心致志,尽量减少焦虑和失败的忧虑)等。

原理十:合作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合作学习既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具体任务的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策略,也可以开发学生认知和元认知潜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应该事先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应向学生示范如何认真倾听、分享体会、吸收别人的意见以及如何建设性的处理分歧等。

原理十一:聚焦学习目标的评估教师要采用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估方法来督促学生学业的进展情况。

有效的教师运用评估来评价学生的学业进步以及自己如何改进教学,并不全是为了给学生定等打分,他要兼顾各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更高层次的思维技能、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将评估看成是一项连续不断的工作,同时也是单元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评价结果,教师要仔细分析,看看教学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是否有错误的地方需要纠正,课程目标、教学材料和教学计划等方面是否需要做出调整,包括评估本身是否还需要完善等。

原理十二:成就期望优秀的学校常常体现出强有力的教学领导,追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教师对学生有能力取得好成绩持有积极的态度和期望。

学生取得优良成绩往往同教师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分不开。

这些教师坚信:学生是有能力学习的,教师也有责任、有能力教好。

教师对学生学习效能所抱有的期望,一方面会对教师自身所作的努力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会对学生的期待产生影响。

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持有积极的期望。

这是教师对学生发展所持有的基本信念,应该在教学中努力贯彻。

在进行个别辅导和提供反馈时,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进步状况,而不是拿他与别人做比较,或者只看他在班级的成绩位次。

教学评价关键的作用是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

这些教学原理带有普遍适用性,期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材料(二)高效课堂的基本标准时间:10月16日地点:多功能会议室主讲人:王海旭(一)教学基本功——外在标准1、语言标准:一是要使用普通话,语言清晰,语速适当;二是课堂指令明确:教师的指令不宜过多,不可轻易地发指令,需要发的指令一定要简明扼要,减少课堂废话,避免过多的课堂指令,减少插话式的课堂指令。

指令发出后要亲自检查落实,并给予个别或全班性的评价。

三是讲课生动,风趣幽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标准:板书工整,设计合理、清楚醒目,简明实用。

3、教态标准:教态亲切自然,精神饱满,富有激情。

4、技术标准:能够结合学科特点,有效地运用直观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并进行熟练演示和操作。

5、生成标准:合理控制课堂节奏,科学分配教学时间,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强,不固守预设教案,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

(二)教学内容处理——内在标准1、整合优化教材:落实课改精神,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用课标统领教材,用教材教好课标。

不拘泥于教材,能够围绕课标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

2、内容化繁为简:高效课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节课重点解决一到两个主要问题,一节课要紧紧围绕一条主线”。

一节好课、一节高效的课,一定是一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课。

(三)教学方法运用——核心标准1、面向全体:要降低教学起点,面向全体,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

2、民主和谐:教师教学民主,和蔼可亲,课堂氛围和谐融洽;教师赏识学生,能及时给学生肯定与鼓励,能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以学定教,能能根据学生反映及时调整教学。

3、创设情景:能够广泛地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感。

4、问题导学:教师讲课不“满堂灌”,能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讨论的积极性,并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5、学生主体:最生动的课堂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互助。

高效的课堂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员参与。

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学生可以自由完成的事教师绝不替代。

6、当堂巩固: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仅注重学生的口头反映,更注重学生的笔头落实。

四、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策略1、加强自我反思,切实转变教学理念: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每位教师都要认真规划、定位好自己的教学生涯,不甘平庸,追求超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