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教案.doc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色彩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色相、饱和度、明度等。
2、掌握色彩的构成方式和规律,如色环、互补色、对比等。
3、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色彩构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
二、教学内容1、基础知识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色彩的分类和属性。
色彩的空间和时间感知。
2、色彩构成原色和间色。
色环和补色。
色彩的对比和协调。
3、应用实例服装设计的色彩应用。
广告设计的色彩应用。
其他设计领域的色彩应用。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
2、实践操作:通过动手练习,让学生掌握色彩的构成方式和规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色彩构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色彩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性,激发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
2、讲解色彩基础知识:讲解色相、饱和度、明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
3、讲解色彩构成:讲解色环、互补色、对比等色彩构成方式和规律,让学生掌握色彩的构成技巧。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色彩构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色彩构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6、布置作业: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安排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难点1、色彩的感知和理解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2、色彩的搭配和运用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实践经验,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升。
六、教学反思1、学生是否掌握了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否能够熟练运用色环和补色等色彩构成技巧?2、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是否能够理解色彩构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3、通过本次课程,学生是否对色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色彩搭配和运用?七、教学建议1、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来加深对色彩的理解和掌握。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以色彩构成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和构成方式。
通过介绍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饱和度等概念,以及色彩的调和、对比等原则,帮助学生分辨和运用不同的色彩构成方式。
教案以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案目标:1.认识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2.了解色彩的构成方式,包括色彩调和和色彩对比。
3.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教学步骤与内容: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色彩?有哪些基本的颜色?”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并适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步骤二:理论讲解(1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和饱和度,并通过图例进行示范和解释。
2.教师向学生介绍色彩的构成方式,包括色彩调和和色彩对比,并通过示例图片进行说明和比较。
步骤三:实践操作(30分钟)1.教师向学生分发一些彩色纸和绘画工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和创造力进行色彩构成的实践操作。
2.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的原则。
3.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发现。
步骤四: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多多观察和练习色彩构成的技巧。
扩展活动:1.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进行色彩构成的实践,比如用色彩构成不同主题的画作、设计一个色彩搭配的海报等。
2.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色彩工作坊,增加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欣赏。
评估方式:1.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估。
2.可以设计一个小测试,测试学生对色彩构成的理解和应用。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电子教案教案首页课程名称:色彩构成教学目的:将两个以上的色彩,根据不同的目的性.按照一定的原则,重新组合搭配,在互相作用下构成新的和美的色彩关系。
色彩构成,是在色彩科学体系的基础上,将复杂的视觉表现还原成最基本的要素.研究符合人们知觉和心理原则的构成,并能发现、把握尽可能美的配色创造。
教学重点:色彩构成的对比与调和,色彩心理教学难点:色彩构成的对比与调和教学内容:第一章色彩构成产生与发展第二章色彩的基本性质第三章色彩对比及影响色彩对比的因素第四章色彩调和第五章色彩心理第六章色彩构成的原则授课方式:讲授、实训、多媒体、范例•第一章色彩构成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了解色彩构成的产生和发展教学重点:通过对色彩的研究以及色彩在设计中的地位,阐述了色彩构成的概念教学难点:色彩的可知性授课方式:讲授课程导入:色彩是什么?它对人们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于色彩学教育和从事艺术设计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概念。
在这里,必须要调整以往人们在思想中的错误认识——世界是五光十色的。
其实,世界是无色的。
那么,我们眼中所看到的各种色彩难道不存在吗?这一点必须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
各种物体上的色彩是由光的刺激所引起的,是从光→物体→眼睛→大脑的整体过程。
明确地讲,是人的眼睛起了重要作用并赋予了色彩最终的效果。
色彩是人的一种感觉,是人的大脑和思想赋予了他最终的意义,没有光、物体、眼睛、大脑,就没有了色彩,没有了五光十色的世界。
因此,科学地认识色彩,在设计应用中探究应具备哪些组织原则,就必须有勇气跨越物理、化学、生理乃至心理等不同的界限,最终,才能正确的使用色彩进行创作,这是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所渴望与追求的。
色彩学的认识和理论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
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懂得从矿物质和植物中提取颜料和用染料来装饰自身。
最早的使用带有很强的实用性,一类是用于人体自身,一类是对工具的装饰。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战国的漆器,汉代的丝绸乃至唐代墓室的壁画等上面的色彩绘制,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色彩构成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色彩构成的表现技巧。
三、教学难点:1.如何在作品中合理运用色彩构成。
2.如何运用色彩构成来表现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些具有鲜明色彩的图片,让学生作品欣赏。
2.引导学生留意图片中的色彩构成。
Step 2 讲解色彩构成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介绍色彩构成的概念,即通过色彩的选择、组合和运用来构成艺术作品。
2.讲解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如颜色对比、色彩饱和度、明暗关系等。
Step 3 基本方法和技巧的讲解1.讲解色彩选择的基本方法,如根据主题和情感选择适合的颜色。
2.讲解色彩组合的基本技巧,如使用对比色、类似色、冷暖色等。
3.讲解色彩运用的基本技巧,如运用明度、色调来表现明暗和空间感。
Step 4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一些绘画作品,分析其色彩构成的特点和效果。
2.与学生共同讨论作品中色彩的选择、组合和运用。
Step 5 练习与实践1.教师布置绘画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运用色彩构成的方法和技巧完成作品。
2.学生根据自己的主题和创意,选择合适的色彩进行构成。
3.学生可以在课后提交作品,教师进行欣赏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评价其对色彩构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评价学生对色彩构成的掌握程度。
六、课堂延伸:1.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著名画家的作品进行色彩构成的分析和研究。
2.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绘画作品中多尝试运用色彩构成的方法和技巧。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教案标题:色彩构成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色彩构成原理创作独特的艺术作品。
3. 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色彩构成方案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幅色彩丰富的艺术作品,并引导学生们观察和描述作品中的色彩运用。
2. 学生与教师讨论色彩对作品表达和情感沟通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 色相:指颜色的名称,如红、黄、蓝等。
- 饱和度:指颜色的纯度程度,高饱和度表示颜色十分鲜艳,低饱和度表示颜色较为灰暗。
- 亮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高亮度表示颜色较为明亮,低亮度表示颜色较为暗淡。
2. 学生通过示例和图片展示,了解色相、饱和度和亮度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效果。
3. 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种艺术材料(如彩铅、水彩等)和一幅图片或主题。
2. 学生们利用所选材料和图片创作一幅艺术作品,并运用色彩构成的知识设计出独特的色彩方案。
3. 教师鼓励学生们尝试不同的色相、饱和度和亮度组合,以及明暗对比,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表现效果。
4. 学生完成作品后,互相交流并分享彼此的色彩构成方案和创作思路。
4. 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们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色彩构成对艺术作品的重要性。
2. 学生们展示他们的创作作品,并互相评价和讨论彼此的色彩构成方案。
3. 教师总结不同色彩构成方案对作品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的影响,并鼓励学生们不断尝试创新的色彩构成方案。
5. 反馈和延伸(5分钟)1. 学生们完成反馈问卷,回答有关今天课堂内容的问题,教师收集学生反馈并做出评价。
2. 教师推荐一些有关色彩构成的艺术作品或练习,鼓励学生们在课外拓展和深化他们的色彩构成技巧。
教学资源:1. 一幅色彩丰富的艺术作品图片2. 艺术材料(彩铅、水彩等)3. 学生创作艺术作品的图片4. 反馈问卷模板教学评估:1.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作成果和色彩构成方案。
色彩构成教案(全)
色彩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习色彩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 掌握色彩的搭配技巧,提高色彩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2.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3. 色彩的冷暖概念;4. 色彩的搭配原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色彩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色彩的美;2. 讲解:讲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阐述色彩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 示范:演示色彩的搭配技巧,分析冷暖概念的应用;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色彩搭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说出色彩三要素的名称及其作用;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色彩冷暖概念;3. 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色彩搭配技巧,并在实践中运用。
色彩构成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色彩心理学的相关知识;2. 学习色彩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3. 掌握色彩的视觉效果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1. 色彩心理学的基本概念;2. 色彩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3. 色彩的视觉效果(对比、调和、面积);4. 色彩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色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情感表达;2. 讲解:讲解色彩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阐述色彩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3. 示范:演示色彩的视觉效果及其应用,分析不同领域色彩的特点;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色彩设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色彩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色彩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3. 学生能掌握色彩的视觉效果,并在实践中运用。
色彩构成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色彩调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学习色彩调和的常用方法;3. 掌握色彩调和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色彩调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色彩调和的常用方法(相似调和、近似调和、对比调和);3. 色彩调和在设计中的应用(色彩搭配、色彩布局)。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色彩调和的设计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色彩调和的美;2. 讲解:讲解色彩调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阐述色彩调和的常用方法;3. 示范:演示色彩调和在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不同调和效果的特点;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色彩调和设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说出色彩调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色彩调和的常用方法;3. 学生能掌握色彩调和在设计中的应用,并在实践中运用。
(完整版)色彩构成教案.doc
色彩构成基础!希望能对大家有用!色彩构成基础Interaction of Colour目录第 1 章色彩原理与色彩构成 6第 1.1 节色彩构成的定义及物理属性 61.1.1 色彩构成的定义 61.1.2 色彩的物理性质 61.1.2.1 光与色 61.1.2.2 物体色、环境色、光源色与固有色7第 1.2 节色的特性与分类71.2.1 色的分类81.2.1.1 无彩色系 : 81.2.1.2 有彩色系 : 81.2.2 色彩的基本特征81.2.2.1 色相 (Hue) 81.2.2.2 纯度(彩度、饱和度)( Chroma )81.2.2.3 明度( Value)8第 1.3 节色的混合91.3.1 原色理论91.3.2 混色理论101.3.2.1 加色法混合101.3.2.2 减色法混合101.3.2.3 色彩中性混合的规律:11第 2 章色立体与视觉的生理理论12第 2.1 节色立体12第 2.2 节色彩的生理理论122.2.1 色彩的视觉适应122.2.1.1 距离适应122.2.1.2 明暗适应122.2.1.3 颜色适应122.2.1.4 色的恒常性132.2.2 错觉与幻觉132.2.2.1 形的错觉与幻觉132.2.2.2 色的错觉与幻觉13第 3 章以色相变化(对比)为主的色构知识15 第 3.1 节三原色对比15第 3.2 节邻近色相对比15第 3.3 节类似色相对比15第 3.4 节中差色相对比15第 3.5 节对比色相对比16第 3.6 节互补色相对比16第 3.7 节作业:16第 4 章以明度对比为主的色构知识18第 4.1 节明度184.1.1 高长调——积极、明快、强烈、醒目194.1.2 高短调——淡雅、温和、淡雅之美,象征女性194.1.3 中长调——明快、有利、阳刚之美象征男性194.1.4 中高短调——丰富、含蓄具有层次感194.1.5 中低短调——模糊、厚重具有神秘感194.1.6 中短调——沉着、含糊、暧昧194.1.7 低长调——强烈、明快、威严和沉重感194.1.8 低短调——沉闷、忧郁缺乏生气19第 4.2 节作业:19第 5 章以纯度对比为主的色构知识20第 5.1 节同一纯度构成20第 5.2 节邻近纯度构成20第 5.3 节类似纯度构成20第 5.4 节对比纯度构成20第 5.5 节综合构成21第 5.6 节作业:21第 6 章色彩构成的形式美法则23第 6.1 节色彩的均衡23第 6.2 节色彩的呼应236.2.1 局部呼应236.2.2 色彩的全面呼应24第 6.3 节色彩的主从24第 6.4 节色彩的层次24第 6.5 节点缀色25第 6.6 节色彩的衬托256.6.1 明暗衬托256.6.2 冷暖衬托256.6.3 灰艳衬托256.6.4 繁简衬托26第 7 章以冷暖关系为主的色构知识及其它色彩的对比关系27 第 7.1 节冷暖感觉277.1.1 色彩的冷暖感277.1.2 在同一色相中,明度的变化也会引起冷暖倾向的变化27 7.1.3 我们可以从冷暖区域彩色示意图小总结出以下几点:27 第 7.2 节亮调与暗调28第 7.3 节纯调与浊调的调性表达28第 7.4 节其他对比287.4.1 面积与色彩对比297.4.2 形状与色彩对比29第 7.5 节距离与色彩对比31第 7.6 节数量与色彩对比31第 7.7 节虚实对比31第 7.8 节作业:32第 8 章色彩的象征性与联想性及色彩情感的心理构成训练33 第 8.1 节中国的色彩观分类:33第 8.2 节悠久的色彩文化33第 8.3 节中国古代的五色体系和美学思想338.3.1 儒家色彩观348.3.2 道家色彩观34第 8.4 节西方近现代画派的思想观368.4.1 印象派画家的色彩观368.4.2 新印象主义368.4.3 分离派画家的色彩观378.4.4 现代派画家的色彩观378.4.4.1 蒙德里安388.4.4.2 康定斯基388.4.4.3 马蒂斯388.4.4.4 毕加索39第 8.5 节共同的色彩心理反应398.5.1 色彩的冷暖感398.5.2 色彩的轻重感398.5.3 色彩的强弱感408.5.4 色彩的软硬感408.5.5 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
色彩构成教案(全)
色彩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3. 学会使用色彩轮盘和色彩坐标图进行色彩搭配。
教学重点:1. 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3. 色彩搭配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色彩三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2. 色彩搭配的实践操作。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色彩轮盘和色彩坐标图。
3. 彩色卡片或色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色彩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色彩的三要素(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色彩三要素的识别和运用。
三、色彩轮盘和色彩坐标图(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色彩轮盘和色彩坐标图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色彩轮盘和色彩坐标图进行色彩搭配。
四、色彩搭配的方法和技巧(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色彩搭配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创作和实践。
教学反思:本节课向学生介绍了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色彩的三要素和搭配方法。
通过讲解和练习,学生应掌握色彩三要素的识别和运用,以及色彩搭配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色彩构成教案(二)教学目标:1. 掌握色彩的冷暖概念和情感表达。
2. 学习色彩的对比效果及其在构图中的运用。
3. 探索色彩的节奏与和谐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色彩的冷暖概念和情感表达。
2. 色彩的对比效果及其在构图中的运用。
3. 色彩的节奏与和谐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色彩冷暖的理解和应用。
2. 色彩对比效果的创造和构图的实践。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色彩构成》教案及讲稿(Word最新版)
《色彩构成》教案及讲稿通过整理的《色彩构成》教案及讲稿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色彩构成》教案及讲稿教师:(助教)XX学院艺术设计系美术学(设计教育班)2006年X月X日第一讲色彩概论(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对色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较丰富的色彩语汇及最基本的调色方法,扩展并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力。
使学生了解色彩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掌握色彩的表现方法和体系。
教学重点:了解色彩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用三原色进行调色练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述、多媒体教学授课时间:讲课5课时授课提纲:第一节色彩的物理属性 1.光与色 2.物体与色彩第二节色彩的心理属性1.色彩的分类2.色彩的三属性第三节色彩的表现方法与体系 1.孟塞尔色立体 2.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 3.日本色彩研究所色立体教学内容:第一章色彩概论(讲稿) 一、色彩概论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形式,是人感知首先作出反映的“第一印象”。
人对色彩感觉的完成要有四个条件:光线、对象、眼睛、大脑。
其中光到达眼睛是物理学知识范畴;光进入眼睛至大脑引起感觉作用是生理学知识范畴。
从感觉再到知觉以及色彩联想,色彩象征等是心理学知识范畴。
研究颜料,染料的工艺是化学知识范畴,理论上研究构成色彩美的原理与法则是美学知识范畴。
由此可见,色彩学是多学科的综合科学。
二、色彩及色彩构成色彩是由光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各种物体因吸收和反射光量的程度不同,呈现出复杂的色彩现象。
任何造型艺术都离不开色彩,研究色彩问题又不能脱离形态、空间。
所以,设计中色彩与造型不能分割。
色彩构成含义:将两个以上的色彩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目的的组合、搭配,构成整体美的明度、纯度、色相关系叫色彩构成。
构成目的:为了色彩的广泛应用,应用色彩的关键在于色彩搭配,使色彩搭配达到最佳的状态,包括色彩之间的调和、对比、整体感等等。
三、色彩构成的工具准备及学习方法1、工具准备除平面构成中各类工具继续使用以外,水粉颜料必须备好。
色彩构成教案(全面完整)
色彩构成教案(全面完整)第一章:色彩基础知识1.1 色彩的定义与分类1.2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1.3 色彩的混合:色光混合与色料混合1.4 色彩的心理效应:冷暖、远近、大小第二章:色彩构成原理2.1 色彩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2.2 色彩构成的原则:对比、调和、重复、节奏2.3 色彩构成的方法:平面构成、空间构成、抽象构成2.4 色彩构成的表现形式:具象、意象、抽象第三章:色彩与视觉艺术3.1 色彩在视觉艺术中的重要性3.2 色彩与形体的关系:色彩对比与形体突出3.3 色彩与情感表达:色彩的情感象征与心理影响3.4 色彩与创作风格:不同艺术流派中的色彩运用第四章:色彩与设计应用4.1 色彩在设计中的作用:吸引注意力、传达信息、营造氛围4.2 色彩搭配技巧: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4.3 色彩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4.4 色彩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第五章:色彩练习与创作5.1 色彩感知训练:观察与描述色彩5.2 色彩搭配训练:创作色彩和谐的作品5.3 色彩创作训练:表达个人情感与风格5.4 色彩实践项目:完成一个色彩构成的设计作品第六章:色彩理论与色彩模型6.1 色彩理论的发展:从三原色到色轮6.2 RGB与CMYK色彩模型:应用与转换6.3 色彩空间与色域:sRGB、Adobe RGB等6.4 色彩匹配与校正:色彩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七章:色彩与视觉文化7.1 色彩与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对色彩的解读与运用7.2 色彩与时代特征:不代的色彩审美与象征7.3 色彩与民俗风情:民族色彩文化的特点与应用7.4 色彩与科技发展:现代科技对色彩应用的影响第八章:色彩与时尚趋势8.1 色彩在时尚界的地位与作用8.2 色彩趋势的预测与分析8.3 色彩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8.4 色彩在美妆领域中的应用第九章:色彩与日常生活9.1 色彩在家庭装饰中的应用9.2 色彩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9.3 色彩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9.4 色彩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应用第十章:色彩研究与创新10.1 色彩研究的新领域:色觉心理学、色彩生态学等10.2 色彩创新技术:数字色彩、纳米色彩等10.3 色彩艺术的当代发展:跨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10.4 色彩教育与普及:色彩知识传播与色彩意识培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色彩的定义与分类解析: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区分色彩的种类,如原色、间色、复色等,以及掌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能够运用色彩构成的知识,进行创作和设计。
二、教学内容1. 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色彩的基本概念:色相、明度、饱和度;2.色彩的三属性:色相、明度、饱和度的相互关系;3.色彩的构成原理:单色构成、对比构成、类比构成、渐变构成。
2. 色彩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单色构成:单色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对比构成:对比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类比构成:类比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渐变构成:渐变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运用色彩构成的知识进行创作和设计1.运用单色构成进行创作和设计;2.运用对比构成进行创作和设计;3.运用类比构成进行创作和设计;4.运用渐变构成进行创作和设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色彩构成的实际应用;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课堂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色彩构成的知识和技巧。
四、教学步骤1. 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2.讲解色彩的三属性和相互关系;3.讲解色彩的构成原理。
2. 色彩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讲解单色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讲解对比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讲解类比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讲解渐变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运用色彩构成的知识进行创作和设计1.运用单色构成进行创作和设计;2.运用对比构成进行创作和设计;3.运用类比构成进行创作和设计;4.运用渐变构成进行创作和设计。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包括听课态度、课堂参与度、课堂表现等;2.作业评价:包括作业完成情况、作业质量等;3.考试评价:包括考试成绩、考试表现等。
六、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教学方法是否合理;3.教学步骤是否清晰;4.教学评价是否准确;5.教学效果如何。
小学美术《色彩构成》教案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教授了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的《色彩构成》一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色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色彩的基本概念掌握得较好,能够分辨原色、间色和复色,但对色相的识别仍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对色相辨识的训练,提供更多实例,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提高色相识别能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顺利,但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下一次活动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鼓励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对于色彩构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但部分学生的思考深度仍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使其能够识别和运用不同的色相、明度和纯度;2.提升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评价色彩的冷暖关系、对比关系以及色彩构成的美感;3.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色彩构成知识进行独立创作,表达个性和情感;4.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认同,通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色彩运用,了解色彩在艺术创作中的文化内涵。这些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创作能力。
(3)色彩的冷暖关系和对比关系:让学生学会运用色彩的冷暖和对比关系来营造画面氛围。
举例:红色与绿色形成强增强画面层次感。
(4)色彩构成的基本方法:单色构成、近似色构成、对比色构成等,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创作。
举例:单色构成可使画面统一和谐;近似色构成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对比色构成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色彩构成教案
第一章色彩的基础知识第一节绪论一色彩的本质(一)色彩的产生1.光源分析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做了一非常著名的实验。
他把太阳的光引进暗室,使其通过三棱镜再投射到白色屏幕上,结果光线被喜剧性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彩带。
这种色光再通过三棱镜就不能再分解了。
牛顿据此推论:太阳白光是由这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叫做色散。
色散现象在自然界中常常可以看到,默雨过天晴,空气中悬浮着许多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起着三棱镜的作用,使阳光色散,形成美丽的彩虹,由三棱镜分解出来的色光,如果用光度计测定,就可得出各色光的波长。
(如图),因此,色的概念实际上是不同波长的光刺激人的眼睛的视觉反映。
2. 色彩的产生色彩是光照射到物体上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由于物体本身的材质关系,决定了其对光线中的某些色光吸收、反射或穿透,反射回来的色光作用于人的视觉,便产生了某种色彩感觉。
(1)色彩的适应A明适应 b暗适应 c色适应(2)色彩的恒常性A 大小恒常 b明度恒常 c色的恒常 d色感觉恒常的条件3色彩的基本条件人们要想看见色彩,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第一是光,光是产生色彩的条件,色彩是光被感知的结果,即无光就无色彩。
第二是物体,只有光线而没有物体,人们依然不能感知色彩,正如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照片,它的背景是漆黑一片的太空,什么也看不见,当然也就看不见色彩。
第三是眼睛,人眼中有视觉感色蛋白质,大脑可以辨识色彩。
人的眼睛与光线、物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从这个意义上讲,光、物体、眼睛和大脑发生关系的过程才能产生色彩。
人们要想看到色彩必须先有光,这个光可以是太阳光的自然光源,也可以是灯光等照明设备发出的人造光源,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吸收了部分光,而反射出来的光线被我们的眼睛看到,视觉神经将这种刺激传递给大脑的视觉中枢,我们才能看到物体,看到色彩。
色彩构成教案(全面完整)
色彩构成教案(全面完整)第一章:色彩基础理论1.1 色彩的定义与分类介绍色彩的基本概念,理解色彩是光作用于人眼产生的视觉现象。
区分色彩的物理特性和心理效应。
1.2 色彩的三要素讲解色彩的三个基本属性:色相、明度、纯度。
通过实物和图像,让学生识别和区分这些属性。
1.3 色彩的冷暖概念解释色彩冷暖的概念及其对观感的影响。
分析冷暖色彩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第二章:色彩搭配与运用2.1 色彩搭配原则介绍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如对比原则、调和原则、重复原则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原则。
2.2 色彩运用技巧教授如何根据场合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色彩。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色彩创造美观和谐的画面或空间效果。
第三章:色彩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3.1 色彩在绘画中的应用分析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如表现形式、情感表达等。
通过绘画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让学生理解色彩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3.2 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讲解色彩在视觉设计中的功能,如引导视线、区分主次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在设计中有效运用色彩。
第四章:色彩心理学4.1 色彩与心理的关系探讨色彩如何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
分析不同色彩在视觉艺术和设计中的心理效应。
4.2 色彩的心理应用教授如何运用色彩进行心理调节和沟通。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学会利用色彩进行有效的心理表达。
第五章:色彩构成的实战训练5.1 色彩构成的基本技巧教授色彩构成的基本技巧,如色彩的混搭、渐变等。
提供练习机会,让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些技巧。
5.2 色彩构成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实际操作,完成色彩构成作品。
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第六章:色彩构成的理论应用6.1 色彩的象征意义讲解不同文化和情境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分析如何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达。
6.2 色彩与形式的关系探讨色彩与形状、空间等视觉元素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组合不同的色彩和形式,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色彩的基本概念,包括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和色彩的分类(原色、间色、复色)。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提高色彩搭配的审美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色彩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和审美价值的色彩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色彩的基本概念及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2. 色彩的分类(原色、间色、复色)。
3. 色彩搭配的原则(对比、协调、互补)。
4. 色彩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绘画、设计、摄影等)。
5. 色彩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三要素、色彩搭配原则及色彩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色彩搭配的实战运用,如何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和审美价值的色彩作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三要素、色彩搭配原则及色彩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
2. 采用演示法,展示色彩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色彩搭配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色彩丰富的画作或设计作品导入,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三要素、色彩搭配原则及色彩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展示色彩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让学生了解色彩搭配在实际作品中的重要性。
4.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色彩搭配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实践作品进行点评,总结色彩搭配的要点,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化和创新精神。
教案编辑专员:X日期:年月日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色彩的基本概念和三要素。
2.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色彩搭配原则进行实际操作。
3. 学生的色彩作品具有审美价值和个性化的特点。
七、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三要素、色彩搭配原则及色彩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
2. 色彩作品的图片或实物,用于案例分析和欣赏。
3. 绘画或设计工具,如彩色笔、水彩颜料、纸张等,供学生实践使用。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
课题:色彩构成
课时:2课时
一、组织教学:准备教学用具和检查学生学习用具。
二、导入新课:
向学生讲述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进行静物色彩写生练习。
三、讲授色彩知识。
1、色彩的三原色知识和间色以及补色的属性;
2、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深浅程度
<色彩的层次感、空间感都是依靠明度来表现的> 无色系中,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
黑、白、灰无色系
同一色相加白产生由深到浅的不同明度的差别。
如:蓝、浅蓝、同一色相加黑产生由浅到深的明度变化。
如:绿、深绿、黑
不同色相由于反射光线的强弱产生明度的差别。
如:黄、橙、红、蓝、紫依次从高到低变化。
3、写生三要素;
(1)固有色
(2)环境色
(3)光源色
4、色彩的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补色对比、
同类色对比、面积对比等。
四、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中的作品并根据老师摆设的静物,进行写生
练习,写生要求如下:
1、构图完整
2、造型准确
3、色调和谐统一
五、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六、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生活中和实践,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再现生动、自然的形象,不仅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要善于观察和把握表现对象的特征。
教学者:吴璇。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第一章:色彩基础1.1 色彩的定义1.2 色彩的分类1.3 色彩的三要素1.4 色彩的混合第二章:色彩心理2.1 色彩与心理的关系2.2 色彩的情感表达2.3 色彩的心理影响2.4 色彩的心理应用第三章:色彩搭配3.1 色彩搭配的原则3.2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3.3 色彩的层次感3.4 色彩的节奏感第四章: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4.1 色彩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4.2 色彩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4.3 色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4.4 色彩在时尚设计中的应用第五章:色彩构成的实践案例5.2 色彩构成的实践案例制作5.3 色彩构成的实践案例展示与评价第六章:色彩构成的理论应用6.1 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6.2 色彩构成的法则与规律6.3 色彩构成的创新思维6.4 色彩构成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第七章:色彩构成的技法与表现7.1 色彩构成的基本技法7.2 色彩构成的进阶技法7.3 色彩构成的创新表现手法7.4 色彩构成的技法实践与创作第八章:色彩构成的创作与实践8.1 色彩构成的创作流程与方法8.2 色彩构成的实践项目与案例8.3 色彩构成的创作心得与体会8.4 色彩构成的实践成果展示与评价第九章:色彩构成的教学与评价9.1 色彩构成的教学目标与内容9.2 色彩构成的教学方法与策略9.3 色彩构成的教学评价与反馈第十章:色彩构成的拓展与延伸10.1 色彩构成的相关领域与知识拓展10.2 色彩构成的跨界合作与创新10.3 色彩构成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10.4 色彩构成的未来发展展望与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色彩基础补充说明:这部分内容是理解色彩构成的基石,需要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分类,如primary colors(原色)、secondary colors(间色)、tertiary colors(次间色)等,以及色彩的三要素:hue(色调)、saturation(饱和度)、lightness (亮度)。
色彩的混合方式,包括加法混合(光的混合)和减法混合(颜料的混合),也需要详细讲解。
色彩构成教学教案
色彩构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色彩构成原理进行创作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1. 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色彩的定义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饱和度)色彩的分类(原色、间色、复色)2. 色彩构成的原理色彩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饱和度对比)色彩调和(类似色调、对比色调)色彩面积和形状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示范法:展示色彩构成的实例,分析并解释其原理。
3. 练习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色彩构成原理进行创作和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例。
2. 教学素材:彩色纸张、画笔、调色板等。
3. 参考书籍:色彩构成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色彩构成的作品,引起学生对色彩构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色彩的定义、三要素、分类以及色彩对比和调和等。
3. 示范:展示色彩构成的实例,分析并解释其原理。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色彩构成练习,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创作和实践。
5. 展示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并给予建议。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色彩构成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六、色彩情感表达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培养学生通过色彩表达情感的能力。
2. 教学内容色彩与情感的联系情感色彩的分类(暖色、冷色、中性色)色彩情感表达的技巧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示范法:展示情感色彩的实例,分析并解释其表达方式。
练习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色彩搭配与应用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进行设计和创作的能力。
2. 教学内容色彩搭配的原则(对比、调和、平衡)色彩应用的场合(平面设计、环境艺术、时尚等)色彩搭配的实践技巧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色彩搭配的原则和应用场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彩构成》教案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色彩构成基本概念。
2.掌握色彩构成在平面视觉造型中的基本形式,并据此进行平面创作。
3.运用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进行图片拍摄创作。
教学重点: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形式和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进行图片摄影的艺术创作。
教学方法:1、课堂讲述(多媒体形式)2、幻灯作品演示图片摄影及绘画和影视作品。
3、室外及摄影棚拍摄练习及完成作业。
导入我们的视觉不仅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知世界的天赋,还是一种表达思维和进行交流的手段。
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正是靠着视觉才感受到了整个世界的活力和生命。
其实,色彩就是生命。
在世界还处于混沌时期,人类感刚刚走向漫长的进化道路,色彩就与人的生命悉系相关。
在日益积累的生活经验中,人们执著地热爱着红色,尚未分清意识的他们把红色混同于血液,认为红色就是生命,因此,人们在脸上涂画红色为集体的统一行动、在逝去者的身旁撒放红色赤矿粉,以示死者永生。
著名色彩艺术家约翰内斯依顿在其《色彩艺术》中说道:“色彩就是生命。
”这生命和活力的象征,色彩,是自然美的一种最生动的属性,是各种造型艺术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和重要的表现手段。
在现代艺术中,无论电影艺术、图片摄影艺术、艺术设计还是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色彩都是造型的有力手段。
我们很难忘记《红高粱》里漫天飞舞被渲染成一片火红的高粱地,如果不是利用色彩的高饱和度和红色相自身对人的心理及情感产生的刺激作用,也许影片那满目的高粱也就没有如此这般动人心魄、那年轻而遮挡不住青春蛮活力也就不能更好的体现。
毫无疑问,色彩就是力量,她参与造型,成为塑造形体、渲染情绪的有力手段。
然而,色彩并不像你看起来、听起来那样简单,因为她既有自己的规律,又受其作用者影响产生变化。
这种“自律”与“他律”性的结合,更增加了色彩的无限魅力。
对色彩的认识有着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颜色科学进行研究,也就是专门研究光与人眼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的规律和对颜色进行定量研究的科学。
物理学家研究光的现象中所包括的电磁震动和粒子性质,研究色擦现象的若干起源;化学家研究染色和颜料分子结构,色彩定着,载色剂以及合成染色的调和等问题;生理学家研究光淤塞对我们的视觉器官——眼和脑的各种作用以及它们的组织联系功能等;心理学家研究色彩辐射对我们头脑和精神的影响,色彩的象征力,主观感知力和色彩辨别力等;另一种是通过感性的角度和人们长期的色彩经验对色彩进行审美的研究。
艺术家们都是自觉运用色彩效果,色彩与生理、心理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创作。
前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后者对人们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有着指导作用。
《色彩构成》这门课,第一章,光色原理及色彩基本属性;第二章色彩体系与应用;第三章,色彩与心理;第四章,色彩对比与调和;第五章色彩表象性;尤其是在电影中的应用。
其中,后部分为重点。
第一章光色原理及色彩基本属性光的存在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
光不仅为人们带来了一切生存所必须的条件,而且为人们带来了一个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世界,从而使我们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
科学研究发现,在人们的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从外部接受的各种信息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通过眼睛接受的光而得到的视觉信息。
我们是如何感受到这色彩斑斓的世界呢?从物理学和生理学的观点来看,光作用到我们的眼睛的视网膜上,刺激了视觉神经,从而产生了视觉感受。
当物体被光线照明时,由于物体表面物理特性的差别,对投射到其上的光线进行选择性的反射,这些反射光作用到视网膜上,刺激视神经从而引起了相应的颜色感觉。
因此人们能够感觉到色彩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一、光的存在;二、视觉器官的色彩感觉机能。
我们的视觉对于颜色的感觉有着一些特殊而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的研究对于我们从事与色彩有关的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一节光什么是光?光是能够作用于人们的视网膜,刺激视神经引起视觉感受的电磁辐射。
在物理学中电磁辐射也称电磁波,是波的一种,因此它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我们可以用波长(λ)和频率(γ)来对电磁波进行描述。
波长范围内380nm—780nm的电磁辐射能够引起人们的视觉反应,我们将这段波长的光称为可见光。
与可见光短波段相邻的光线(波长在300nm以下者)称为紫外线,我们的眼睛是看不见的,但它具有强烈的光化学作用。
而与可见光长波段相邻的光线(波长在780nm以上者)称为红外线,眼睛也看不见,光化学性能弱,但其具有很强的发热性能。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进行了一个实验,他让一束太阳光射进暗室,通过一个三棱镜之后再投射到一块白色的屏幕上。
实验结果表明:(1)白色的太阳光可以通过棱镜呈现出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
相邻的光波彼此的区别较小,颜色的变化是逐渐过渡的。
但是,有些部分的变化显著,颜色差别也大。
(2)如果使分出的七色光反向射入棱镜,可以再得到原来的白光。
(3)如果使分出的七色光中的一种色光射入棱镜,则不能再分出其它的色光。
这种由棱镜再不能分出其它颜色光的色光称为单色光,阳光等的白色光是单色光的集合。
将白光分解为单色光并按波长的顺序排列就形成光谱(Spectrum)。
在光谱中,相邻颜色之间是有过渡的,因而光谱中各颜色的波长都只是一个相对的范围。
牛顿的这一发现被称作光的色散现象。
产生色散的原因是光源中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不同所致。
在光谱中不论减少哪一种单色光,再将其合成得到的都不是原来的白光,而是带有颜色的光。
而物体的表面物理特性是不同的,即对于不同波长的光波其反射(或者透射)的情况是不同的。
特定的物体表面,总是对光谱中某些波长的光波吸收得多一些,对另一些光反射(或者透射)得多一些,这种有选择性的吸收与反射(或者透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的情况称为选择性吸收,也就是物体的反射率(reflectance)或透过率(transmittance)随波长而变化。
由此可见用白光照明物体时,由于选择性吸收的作用,我们看到的物体就会带有颜色。
比如红色物体对除红光以外的单色光的反射率都是很小的,而对红光的反射率很大,也就是说其只反射红光,因而物体给我们感觉是红色。
我们可以这样说,颜色是白光因为被物体反射或透射所“损坏”而造成的,可以说“色是被损坏的白光”。
第二节视觉的生理基础人们的视觉感受是由于光的刺激而引起的,而产生视觉的生理基础则是人的眼睛。
人的眼睛是经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个复杂且功能强大的视觉感受器。
它是一个前极稍微凸出,前后直径约为24-25mm,横向直径约为20mm的近似球体。
眼睛的结构很像一架装入胶片的照相机,其构造同照相机的比较如图1-4所示。
各部分有如下的对应关系。
表1-1人眼和照相机的结构同照相机的结构相似,眼球由两大系统组成——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与感光系统(视网膜)。
而在眼球的后极偏向内侧则是通过神经与大脑相连来传递视觉信息。
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分为视觉锥体细胞和视觉杆体细胞,这是根据它们的形状命名的。
视觉细胞一般呈现单层,以镶嵌的形式排列在视网膜上。
锥体细胞的总数约为700万个,直径约2-6μm,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中央凹内,其密度由中央凹向四周急剧减少,到达锯齿边缘处锥体细胞完全消失。
杆体细胞的总数约为1亿个,直径约为1-2μm,其密度在距离视轴20°的地方最大,由此处向四周密度逐渐减小。
如图所示。
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对一定范围的光波都能反应,但是对颜色的感受是完全依靠锥体细胞。
锥体细胞内含有的对光敏感的物质,一般分为三种,即感红色、感绿色和感蓝色色素,而杆体细胞内含有视红紫质色素。
锥体细胞具有精细的分辨力和很好的颜色分辨能力,但在光线暗淡时,就会失去工作能力;而杆体细胞具有很高的感光性能,能够在较暗的情况下工作,但不能分辨颜色的差异。
当光线落到视觉细胞上时,产生的最基本反应是通过漂白作用将色素分子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随后在神经细胞中产生一种相应的信号。
与此同时,漂白分子得到再生,使漂白分子与未漂白分子保持平衡。
人的眼睛是如何成像的呢?和一个照相机成像的原理非常相似,(图)来自外界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及晶状体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形成左右换位、上下倒置的影像。
但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倒像,而是自然状态的正立影像,这是由于“心理的回到”的结果。
“心理的回到”是一个被证明的心理自行调节问题。
心理学家斯托顿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心理的回到”现象的存在。
他用两片焦距很短的凸透镜装在一个管子的两端,做成一个小型室内望远镜,装在他的右眼上,使旁边不漏光,并将他的左眼遮起来,通过右眼上的望远镜来观察物体。
因为望远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所以在视网膜上成的像与物体相同是正立的。
但是大脑里的感觉则和平常完全相反,一切物体看起来都是颠倒的。
在实验开始的时候,他很不习惯这种情形,视觉与触觉、动作之间经常是矛盾的。
但是数天以后,混乱现象消失了,视觉与触觉、动作非常协调,行动自如,大脑已经适应这种新的空间关系。
当他将右眼上的望远镜和左眼上的遮蔽物除去,恢复正常视觉时,又出现了整个环境倒转的现象,经过数天后才能恢复正常。
在人们用眼睛观察不同距离的物体时,与晶状体边缘带状纤维相连接的睫状体肌肉的张力会发生相应改变,从而改变晶状体的厚度,使来自物体的光线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
对于视觉正常的人,当眼睛处于未调节的自然状态时,“无限远”的物体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
即物体的像方焦平面与视网膜重合;当观察近距离物体时,晶状体周围的肌肉向内收缩,使晶状体的前表面的半径变小,这时眼睛的焦距缩短,像方焦点由视网膜向前移,以便使有限距离上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
一般情况人的眼睛能够从“无限远”到250mm的范围进行调节。
但人眼的调节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衰退,因此能够看清楚物体的最近距离(称近点)逐渐变远,看清楚物体的最大距离(称远点)逐渐变近,这样眼睛的调节范围就逐渐变小。
在适当的照明条件(照度为50-100勒克斯)下,正常的眼睛能够不费力地看清楚眼前250mm 处的物体,这个距离称为明视距离。
人眼睛的调节功能远远超过了照相机的镜头,它不像照相机那样需要更换不同焦距的镜头,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一定焦距范围的变焦镜头。
瞳孔的大小主要根据景物亮度的不同而改变,但有时也会根据兴趣和情绪的不同而略有变化。
同时,当眼睛对较近的物体聚焦时,瞳孔会变小。
眼睛的视觉系统也有许多缺陷,如球差、色差、慧差及像散。
由各种像差引起的清晰度的降低会随着瞳孔的缩小而减少,但由衍射引起的清晰度的降低也会随之增大。
瞳孔处于约4mm大小时,所见的影像最清晰。
同照相机的光圈一样,瞳孔的另一个功能是控制景物的景深。
我们知道由于视网膜的宽度大约接近24mm,与135相机的片幅(24╳36mm)接近,和相机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肉眼的景深范围是一部135相机的5—8倍,因此一般来说,人们的肉眼在正常的观察条件下,不会产生景深范围小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