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

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

高考题展1.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

耕种之,锄之。

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

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2.乡闾贫弱赖以不困。

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斗麦责谷二斗三升。

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曰:“饥者众,而吾家幸有馀,安忍乘时取倍蓰3.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B解析:ACD 是定语后置句;B 是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

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可分为四种状况。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构成“… …者, … …也。

”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解牛》 2、“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构成“……者也”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3、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 …者, … …”式。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 …, … …也”式。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即时训练1、找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求人可使报秦者C.梁,吾仇也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答案:B解析:ACD 三项都是判断句;B 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后的标志,可译为“……的(人)”。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高中文言文特别句式1文言文的句式,跟的句式,有的一样,有的很不一样。

即使是一样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推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认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构造(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认句”之外,其他叫特别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推断句(10种类型)推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推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推断)练习:一、推断句(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7)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14)我,子瑜友也。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在高中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并运用各种文言文句式,以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1. 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一种句式,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意思。

常见的并列句式有:“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既...又...”等。

这些句式常用于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之中,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例句:不但国家富强,而且民众安康。

虽然他年纪小,但是见识广博。

既是朋友,又是同事。

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句子的句子,包括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等。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当...时”、“一...就”、“因为...所以...”等。

例句:当天气晴朗时,我常常去散步。

一听到好消息就笑了起来。

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3.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是将主语和谓语的顺序颠倒的句子。

常见的倒装句式有:“若非...”、“不仅...而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

例句:若非你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不仅事实如此,而且还有更多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平行关系的一种结构,通过使用相同的词或短语来连接多个并列的成分。

常见的并列结构有:“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日月无光,星辰无辉”等。

例句: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

日月无光,星辰无辉。

5. 设问句式设问句式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疑问的一种句式,通常用于启发读者思考或引起注意。

常见的设问句式有:“何以...”、“焉...”等。

例句:何以道德才能高尚?焉能更兼爱?焉能无辞?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分析古代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在⽂⾔⽂中,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古⼈的智慧,也增加了语⾔表达的多样性。

1.奈何:⽤于询问⽅法、原因或状况,意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o沛公⽈:“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史记·项⽻本纪》)表达了刘邦⾯对突发情况o“奈何取之尽锱铢,⽤之如泥沙?”(《阿房宫赋》)杜牧借此批判秦朝统治者对⺠脂⺠膏的极度挥霍。

2.何如:询问⽅式、情况或⽐较,意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o“以五⼗步笑百步,则何如?”(《孟⼦·梁惠王上》)孟⼦通过此问讽刺统治者⾃⾝不⾜却3.何以:询问依据、原因或⽅式,相当于“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

o“⼀旦⼭陵崩,⻓安君何以⾃托于赵?”(《战国策·触⻰说赵太后》)触⻰以此询问⻓安君4.何所:询问处所或内容,相当于“所的是什么”。

o“问⼥何所思,问⼥何所忆?”(《⽊兰诗》)花⽊兰的家⼈关切地询问她的⼼思与回忆。

5.奈(若,如)何:表达对某种情况或问题的⽆奈与疑问。

o“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项⽻⾯对失败,对虞姬的深情与⽆奈。

6.孰与,与孰:⽤于两者之间的⽐较,询问哪⼀个更好或更合适。

o“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王纳谏》)邹忌借此反思⾃⼰的美貌与徐公之⽐。

7.何故:询问原因,意为“什么原因”、“为什么”。

o“何故怀瑾握瑜,⽽⾃令⻅放为?”(《屈原列传》)屈原质问⾃⼰为何被放逐。

二、表示反问反问句式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了语⾔的⼒度和感染⼒。

8.何哉(也):表达强烈的反问,相当于“怎么能呢”。

o“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记》)王安⽯感叹游览褒禅⼭的感悟难以⾔尽。

8.何为:询问⾏为的原因,常⽤于反问,意为“为什么要呢”。

o“如今⼈⽅为⼑俎,我为⻥⾁,何辞为?”(《鸿⻔宴》)刘邦在鸿⻔宴上反问⾃⼰为何需要辞别。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本文对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总结,包括:
1. 并列句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主谓结构相对独立的句子组成,通过连接词(如“而”、“乃”、“或”等)来连接起来。

并列句常用于表达两种相对独立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
孟子曰:“民无食,我饮水”。

仲尼曰:“吾不怨天,不尤人”。

2. 省略句
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为简洁明了。

常见的省略句包括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和状语副词省略等。

例如:
乞与之道,不才请示于俸禄幸而乱。

3. 并列结构句
并列结构句是在句子中使用对偶结构或对称句式,通过对比和呼应来达到修辞的目的。

例如:
形躯可恶,溺识可恶,不为人臣可恶,与其听汝之所好,不如说而已矣。

4. 倒装句
倒装句是将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以强调某种语气或表达特殊的语境或感情色彩。

例如:
功名富贵,一世安闲。

以上是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的总结。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作品。

高中课内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高中课内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高中课内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它使用特殊的句式结构来传达意思。

在高中课程中,学生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举例:
1. 兼语句:
「吾闻」:表示作者从别人那听到的信息或传闻。

例如:「吾闻宦者上下,君子出入,不问何如」。

2. 应答句:
「然而」:用于引出对前面信息的肯定回答或对立的态度。

例如:「吾欲与人沟通,然而众人不愿理我」。

3. 重复句:
「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用于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决或反复无常的行为。

例如:「君子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犹豫不决」。

4. 倒装句:
「是幸也」:用于表示某种幸运或好运。

例如:「得见君子,
是幸也」。

5. 并列句:
「行善已立,行恶已立」:用于表达两个相对立的行为或状态。

例如:「君子行善已立,行恶已立,二者相对立」。

6. 比拟句:
「犹如」:用于进行比较或形容相似之处。

例如:「此事犹如
一场梦境」。

7. 状语从句:
「以前」:用于表示时间、原因或条件等。

例如:「以前,我
曾经是一个普通学生」。

8. 否定句:
「岂有此理」:用于表示对某种理论或观点的否定。

例如:
「如此说法岂有此理」。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中课内文言文特殊句式的举例。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应当密切关注这些句式的使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语言,提升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文言特殊句式在高中文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使得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以下是一些高中文学课内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1. 以"是"字开头的独立主格结构
是以人人皆知之。

是身殁于行宫之中。

2. 以"则"字开头的并列句结构
是,则人众人敬之。

则民迎之如神也。

3. 以"虽"字开头的转折句结构
虽九死不悔,死众者以我为愚矣。

虽技能之不如人也,然人亦顾不忍其死。

4. 以"其"字开头的倒装句结构
其心不知焉故也。

其言不由心而由己者多矣。

5. 以"自"字开头的自谦句结构
自幼父子无间。

自小学书以来,有志于诸子百家,好者三年而学至。

6. 以"有"字开头的补语结构
有之与天地。

有理行与道。

7. 以"不"字开头的否定句结构
不觉其积之未虚也。

不见其所以来之情。

8. 以"愈"字开头的愈…愈句式
愈治愈多。

愈劝愈不听。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句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写作能力。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知识梳理】一、判断句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也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者,……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⑤梁文即楚将项燕。

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略讲)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略讲)【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表被动的“于”字句例: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高一语文必修一4篇古文 特殊句式

高一语文必修一4篇古文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六种句式情况 1. 被动Βιβλιοθήκη 2. 判断句3. 省略句
4. 宾语前置句
5. 定语后置句
6.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被动句 1.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里不(正)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判断句 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2. 是岁,元和四年也。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3.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我老师存在的地方。
宾语前置句 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2. 何为其然也? 为什么它是这样的呢? 3. 而今安在哉! 如今(又)在哪里呢!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还要青。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3.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4.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我与客人划着船,在赤壁下面(的长江)游玩。 5.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里不(正)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省略句 1.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千里马一次跳跃,不能(跃出)十步之外;(省谓语) 2.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如果从它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天地万物竟然不能在 一眨眼功夫(停止变化)。 (省谓语)
定语后置句 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劲的筋骨。 2. 客有吹洞箫者 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3.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自己)认为凡是这个州中有奇特形态的山水景 观,都是我拥有的。 4. 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浩荡渺远的万顷江面。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⑤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⑥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①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

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
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2、“……也”。

6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荆轲刺秦王》)
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
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鸿门宴》)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
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第一种情况是用“为”、“所”、“为……所”、“于”、“见”、“见……于”、“被”字表被动句。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来推断。

(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A、靠“于”引进主动者。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鸿门宴》)
译: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就可以除掉了。

2、渐见愁煎迫。

(《孔雀东南飞》)
译:渐渐被(顾念母亲从此孤独无靠的)忧愁煎熬压迫。

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译: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2、吾属今为之所虏矣。

(《鸿门宴》)
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

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
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定语省略E介词省略F定语中心语省略
A主语省略
此种省略在翻译时不译出来,要译则要在所译内容之外加括号。

1、(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

(《赤壁赋》)
2、(兰芝)十三能织素。

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

(《孔雀东南飞》
3、(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

(《鸿门宴》)
B谓语省略(在翻译时必须翻译出来)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C宾语省略(在翻译时一般要译出来)
1、遣去慎莫留(她)。

1、沛公军(于)霸上
译:沛公在霸上驻军。

(《鸿门宴》)
2、徘徊(于)庭树下。

译:在庭树下徘徊。

《孔雀东南飞》
3、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
译: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

B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D状语后置。

A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会把谓语提前。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
2《鸿
译:邹忌不相信自己。

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

介词宾语提前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译: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为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多数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
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

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形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
译:越过茫茫的江面。

(《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
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
4
1)2、(《游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