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部编版) 13《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教案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研究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情感的起伏中进行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背景,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播放《明月几时有》音乐二、预习检测:1.注音2.解释三、介绍题目、作者1.介绍题目2.作者3.写作背景四、读1.听名家朗读2.师指导(播放《高山流水》来读)3.指名读4.齐读(上阙:左边读,下阙:右边读)六、自探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他),将这首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2.“高处不胜寒”该怎样理解?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分析。
3.品读文字,揣摩字里行间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板书:上阙:望月旷达下阙:怀人乐观七、质疑再探:1.对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疑问?请同学们大胆的提出来。
2.下阕作者无眠的原因是什么?“转朱阁,低绮户”指月的移动,暗示夜已深,但作者却相思难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以看出作者经受离别之苦的惆怅与浓浓思念。
3.重点语句解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八、课堂拓展:有人说,中秋词自«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请自选角度分析它好好在哪里?师:由此看来,这首词具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且富含人生哲理。
那么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九、主题概括:通过对中秋醉酒赏月的描写,既抒发了词人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学习三首古诗词的内容和作者。
2. 掌握古诗词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方法。
3. 加强对语言文学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4.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古诗词《静夜思》《登高》《行路难》。
【教学重点】1. 三首古诗词的阅读理解,鉴赏和写作。
2. 古诗词的词句解析,修辞手法鉴赏。
【教学难点】1. 古诗词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方法。
2. 如何理解和传达古诗词的深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内容,词句解析,修辞手法鉴赏,讲解阅读策略。
2. 分组讨论法:分小组研读和讨论,然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3. 体验法:通过配乐、朗诵、背诵等方式体验诗词的韵律和美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出示三幅不同场景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和写出图片所呈现的意境和感情,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提问:你有没有写过或读过诗词?诗词有哪些特点?二、讲授1. 学生自学课文《诗词三首》,理解内容。
2. 教师讲解三首古诗词的背景、作者、意义和文学特点等。
3. 分析词句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诗词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三、小组讨论1. 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个人爱好,分小组自由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研读和讨论。
2. 小组展示和分享研读成果,谈谈自己理解和感悟到的内容和文学价值。
四、朗诵表演1. 小组代表进行班内朗诵表演,通过配乐、音乐、舞蹈等形式,增强诗词的艺术魅力。
2. 让学生模仿朗诵,通过表演体验古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五、写作指导1. 发放写作纸,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一篇小作文。
2. 指导学生如何有条理地梳理写作思路,如何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句式,如何运用文学鉴赏知识和技巧,提高写作质量。
六、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深刻认识古诗词对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板书设计】古诗词《静夜思》《登高》《行路难》。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学设计_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目标阐述1.知识和能力: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⑴能在学习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4、教学重点: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5、教学难点: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学情分析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过程(一)、媒体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古今寄明月,千载寄情思。
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
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
---席慕容总结: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二)、走进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
在中秋月圆之夜,客居他乡, 思念弟弟,举杯畅饮,写下了这篇文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3诗词三首 教案
13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三首诗词,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资料超市: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由千古唐诗引入二、品读诗歌《行路难》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诗词三首》名师教案
13 诗词三首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新课导入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
让我们共同品味!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路(qí)柯.(kē) 畔.(pàn) 暂.(zàn)2.作者链接(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的内容,本节课共包括了三首诗词:《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己亥杂诗》。
这三首诗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教材中,这三首诗词的出现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词,对诗词的节奏、韵律、意象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课业负担较重,对于诗词的深度理解和感悟可能会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尽可能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把握诗词的基本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词、品味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词的美,领略古人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把握诗词的基本节奏和韵律。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领略诗词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诗词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感受诗词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词内容。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串连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情、会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难点: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有位诗人,24岁离开家乡“仗剑走天涯”,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只可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位诗人就是——李白。
五月天的一首歌——《倔强》,跟李白的气质很相似。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在李白的诗里一直都有这种自信而霸气的宣言。
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李白在遇到挫折而感到悲愤的时候会如何表达呢?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欲借此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
但三年将过,他不但宏愿难成,反遭奸佞诋毁,被迫离京,于是在与朋友饯别分离之际,写下此诗。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金樽.:zūn,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价值。
投箸.:zhù,筷子。
冰塞.川:sè,堵塞。
今安.在: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定、必然。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2)易错字词。
“樽”不要写成“尊”,“羞”不要写成“馐”,“直万钱”不要写成“值万钱”,“渡”不要写成“度”,“箸”不要写成“著”,“歧”不要写成“岐”。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的内容,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首,以及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通过欣赏古典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阅读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但要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诗词的鉴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背景、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诗词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交流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4.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5.实践: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美和诗人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收录了三首古代诗词,分别是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登高》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三首诗都是古代诗人对于人生、命运和哲理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内涵。
在教材中,安排这三首诗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同时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后,已经对于古代诗词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他们对于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行路难》这首诗,它的意境深邃,情感丰富,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词三首》,使学生掌握每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升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行路难》中的意境和哲理的把握,以及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人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词朗诵:让学生朗读每首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词的大意。
3.内容解析:针对每首诗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3 诗词三首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出示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
大家对大诗人李白又有哪些了解呢?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写作背景: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
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
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读中感悟(一)吟读——读出节奏1.播放诗朗诵。
(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要求读准、读顺、读熟)(二)诵读——读出情感1.分小组朗读并展示。
2.大家推荐学生朗读。
(三)品读——读出意境古诗赏析方法:1.品味语言——“炼字”2.品味语言——用典传情达意3.品味语言——修辞、句式的变化4.品味语言——感受警句、体味意境在这最后两句诗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 教案
13 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诗意,体会意境,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在分析品味诗词语言的基础上,提高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古诗词,培养阅读兴趣,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音频朗读、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
他是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文本链接《行路难》这组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诗歌赏析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3.理解字词。
(1)金樽:金酒杯。
樽,盛酒的器具。
(2)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3)直:同“值”,价值。
(4)箸:筷子。
(5)歧路:岔路,大路分出的路。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苏词的代表作,全词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围绕中秋之月,把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完美的文学意境中,在诗词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词中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对正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塑形期的中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很生动的教育素材。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诗词,能够理解词的内容,并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但对文本的探究能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词节奏并体会词人传达的情感;2.品析重要词句,感受词作优美的语言和豁达、乐观的情感;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4.背诵此词。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
分析:教学中根据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如此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但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还是很有难度的。
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如此。
有人说,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你都知道哪些带“月”字的诗句?(生发言)中国的诗人常常喜欢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生爱月咏月的词人苏轼,共同学习他的一首美丽的词——《水调歌头》,看看他借月亮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的导入设计意在调动学生古诗词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诗词的学习氛围。
【读词】1.教师范读(配乐)。
要求:听准字音,划出停顿,感悟情感。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
(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
)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2)词语释义金樽:金酒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第13课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情境导入】同学们,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其一)》,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注意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
学生自由诵读,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诗句的大意。
明确:金樽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值十千钱,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了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二、深入探究,研读品析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不能饮,“玉盘珍羞”不能食?明确: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
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
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肴不能食。
因奸佞之闭塞贤路,诗人悲愤、忧郁。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学生讨论,明确:“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跌宕起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词内容。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串连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情、会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难点: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有位诗人,24岁离开家乡“仗剑走天涯”,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只可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位诗人就是——李白。
五月天的一首歌——《倔强》,跟李白的气质很相似。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在李白的诗里一直都有这种自信而霸气的宣言。
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李白在遇到挫折而感到悲愤的时候会如何表达呢?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欲借此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
但三年将过,他不但宏愿难成,反遭奸佞诋毁,被迫离京,于是在与朋友饯别分离之际,写下此诗。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金樽.:zūn,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价值。
投箸.:zhù,筷子。
冰塞.川:sè,堵塞。
今安.在: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定、必然。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2)易错字词。
“樽”不要写成“尊”,“羞”不要写成“馐”,“直万钱”不要写成“值万钱”,“渡”不要写成“度”,“箸”不要写成“著”,“歧”不要写成“岐”。
三、学习新课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教师点拨,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听范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3.理解诗的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明确: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享用,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积雪又堆满了山峰。
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日月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这么多,如今我该身处何处?总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船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步骤二:品味诗句,体会内涵1.本诗中哪几句话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明确:前四句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的情感。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明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
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
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堵塞,无法渡过;想登太行山却大雪封山,无路可登。
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被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明确: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
这两句充满着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三、课堂小结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
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四、拓展延伸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李白选择了自信、乐观、坚韧。
我们知道同样是怀才不遇,很多文人的做法是不一样的,谁来说说?(举例:韩愈借助《马说》表达愤慨,陶渊明选择归隐田园与世隔绝,苏东坡在黄州、柳宗元在永州取得不朽的文学成就……)你更赞同哪种做法?(学生畅谈) 附:板书设计行路难“停杯”“投著”“剑拔”“茫然”——忧郁悲愤冰塞黄河,雪满大山——无限悲慨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第二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导入新课《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柳宗元一生中有个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了名篇。
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他是谁?刘禹锡多次遭贬后,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早期作品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寓托手法;晚年部分作品多感叹人事沧桑,寓意极深,沉郁苍凉。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北归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送给刘禹锡。
刘禹锡的这首诗是为酬答白居易而写的。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翻似..:倒好像。
翻,副词,反而。
长.精神:zhǎng,增长,振作。
(2)易错字词。
“弃置身”不要写成“弃至身”,“烂柯人”不要写成“烂可人”,“沉舟”不要写成“乘舟”,“畔”不要写成“泮”或“绊”,“暂凭”不要写成“暂评”。
三、学习新课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哪些生字词易读错、写错?读一读,写一些。
2.七言律诗分为哪几联?一般按什么节奏来朗读?试着读一读。
明确: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节奏: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男女生朗读比赛,然后默写,看谁的正确率高。
4.理解诗的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明确: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大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传说中的王质,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感觉恍如隔世啊。
虽然我就像那快沉没的破船,但我的旁边千帆竞渡;虽然我就像那枯萎的病树,但我的前面万木争春。
今天听到了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现在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步骤二:品味诗句,体会内涵(1)你如何理解首联中“凄凉”和“弃置”这两个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交代了贬官的地点和时间,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被弃置在道路边一样。
“凄凉”“弃置”渲染出了作者谪居的痛苦经历,表达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颔联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想表达什么感情?明确: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的时间之长,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
短短十四个字,就表达出如此复杂的感情,正是用典的魅力。
(3)颈联中“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将“沉舟”和“病树”比作已故的友人和被贬的自己,把“千帆”和“万木”比作仕途春风得意的达官贵人们。
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更好。
一个遭贬谪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有这般理智的看法,足见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表达出作者豁达开朗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4)尾联中的“歌一曲”“长精神”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歌一曲”就是白居易写给作者的诗,“长精神”就是振奋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
表达了作者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三、课堂小结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之情,又表现了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整首诗都体现出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表达出作者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四、拓展延伸收集你所知道的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包含哲理的诗句(包括课堂上提到过的),看谁收集得又好又多。
附:板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弃置身→辛酸痛苦颔联:运用典故→闻笛赋、烂柯人→无奈愤懑颈联:千古名句→沉舟、病树→豁达乐观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长精神→坚定意志第三课时 水调歌头一、导入新课(出示明月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出示李白、王建、张九龄等人的关于明月的诗句)(请学生齐读)引发问题:见到明月就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那么中秋的明月又会引发什么样的情愫呢?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月圆人团圆”引发思考:如果在中秋团圆时节,你和亲人不能相聚,你会如何呢?引导学生理解“离人”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向我们诉说什么。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的文章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诗风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苏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二人并称“苏辛”。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