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一. 教材分析《2.2通过感官来发现》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大脑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个感官来获取外界信息。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感官功能,帮助他们认识到感官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对他们来说,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感官的功能会更加直观和深刻。
但是,他们对感官的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活动来进一步深化他们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个感官的基本功能。
2.培养学生通过感官来观察和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感官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个感官的基本功能。
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感官来观察和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感官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中发现。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各种颜色的物体、不同味道的食物、各种气味的物品等。
2.准备纸张、画笔等,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东西,有眼睛却不能看,有耳朵却不能听,有鼻子却不能闻,有舌头却不能尝,有皮肤却不能感觉?”让学生猜测,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感官。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个感官的基本功能,并通过图片和实物进行展示,让学生对感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感官的功能。
如:用各种颜色的物体让学生观察,用不同味道的食物让学生品尝,用各种气味的物品让学生闻等。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实验中的观察和感受,并与组内的同学进行分享。
2023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玩磁铁4磁铁的吸力5磁铁的两极6自制指南针4磁铁的吸力【教材分析】本节课为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玩磁铁”的第一课,旨在带领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初步探索磁铁的性质,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游戏“钓鱼活动”,引出磁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原有认知冲突,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第二部分: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磁铁能吸铁、镍等材料的物质,了解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能隔空吸铁,磁性能传递等性质。
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步骤,体验“做科学”的乐趣。
第三部分: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明晰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更喜欢游戏,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对于磁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所接触,对磁铁能够吸铁也有一点了解,但是这些认识是混沌的,零散的、片面的。
另外二年级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活动中既要大胆放手,又要注重引导。
【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器材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能够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2.知道磁铁能吸引铁、镍等金属,磁铁可以隔着物体吸铁,磁性可以传递,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用科学服务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3.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秘密,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养成主动探究,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和发现磁铁的性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交流,质疑。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水槽、各种材料及黏土做成的鱼(建议:内加的材料学生最好能认识,好区分,好找规律)、钓竿、磁铁、烧杯、回形针、实验记录单、实验袋(磁铁、凤尾夹、钥匙铁丝、垫圈、螺帽、铁钉、一角硬币、一元硬币等)学生材料:各种各样的磁铁。
二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二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一、引言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二年级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学习关于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概念,并了解一些常见物质与能量的特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学习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质的属性和能量的分类。
2.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索物质和能量的特性。
3. 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a. 物质的定义和分类b. 物质具有的常见性质,如颜色、形状等c. 物质的变化,如溶解、融化等2. 能量的基本概念a. 能量的定义和分类b. 能量的转化,如热能转化为光能等c. 能量的源泉,如太阳能、风能等3. 物质和能量的关系a. 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b. 物质和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中的能量来源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通过实践来了解物质和能量的特性。
2. 活动式教学法:组织小组活动、小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互动和合作。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具、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直观地展示物质和能量的概念。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回答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实验后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总结性评价: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适当形式的测验、问答等形式进行总结性评价。
六、教学安排第一课时: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a. 导入:运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鼓励学生描述它们的颜色、形状等。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磁铁的吸力》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磁铁的吸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磁铁的吸力》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磁铁的吸力以及磁铁的性质。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图片和简洁明了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索磁铁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已经注意到磁铁的吸力,但对于磁铁的性质和磁铁的吸力规律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探索磁铁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磁铁的吸力以及磁铁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磁铁的吸力以及磁铁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磁铁的吸力规律,以及如何运用磁铁的吸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磁铁的吸力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磁铁、铁钉、铁片、塑料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磁铁、铁钉、铁片、塑料片等。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磁铁,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磁铁有什么特殊的能力吗?”让学生思考磁铁的吸力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磁铁为什么能吸引铁钉?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铁吸引铁钉、铁片、塑料片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大象版二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1.《我们来造纸》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我们来造纸》是第二个综合探究单元“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的起始课,通过手工造纸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技术制作的过程,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本课选择了非常吸引学生的手工造纸作为体验活动,是学生获得感性体验后在深入感受科技产品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教材第一部分由图片引入,通过学生阅读、写字、画画的场景,提出问题:纸是怎么来的?第二部分是手工造纸活动。
教师讲解手工造纸的步骤并演示,学生开始自己进行手工造纸。
通过实际的制作体验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之后学生才能如实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三部分是表达交流,也是本单元要着重完成的科学探究目标。
造纸活动完成后,学生向同伴说一说自己手工造纸的体会,简要描述过程,与同学讨论、交流,即要求准确地表达,也要求认真地倾听。
第四部分是阅读。
通过阅读,从信息记录媒介、信息记录方式、信息传递方式的古今发展变革,体会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基于之前造纸活动实际动手的体验和感受,体会阅读材料中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学习目标:1.能了解手工造纸的简单步骤。
2.通过造纸的实践活动,能简要讲述造纸过程与体会,并与同伴交流。
3.通过手工造纸活动和阅读,体会科技带给人们的进步,感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教学重点:了解造纸的过程,掌握信息传递的记录和传递的方式。
教学难点:了解造纸的过程,掌握信息传递的记录和传递的方式。
教学准备:废纸、水杯、木棒、水槽、纱网、干毛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个谜语,看看谁最先猜出来。
出示谜语“四角方方,薄面白净。
传播知识,它打先锋。
”这是什么生活用品呢?我们每天生活、学习、看书、写字都离不开纸。
纸这么重要,你们知道是谁发明的吗?蔡伦的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蔡伦生活的汉代,距离今天将近2000年了,你们想知道那时候的人是怎么造纸的吗?(出示ppt:古代造纸过程图) 向学生逐步讲解古代的造纸过程经历了破碎(麻黄、竹子、稻草、树皮等原料)、蒸煮(把这些破碎后比较简易的造纸材料经过蒸煮后使它变软,成糊状)搅拌(把这些糊状的造纸原料和水混合在一起在大缸里搅拌成纸浆)、抄纸(把纸浆倒入大水槽里用抄纸网抄起来,使抄纸网面上均匀地附着一层薄薄的纸浆)、晒干(把抄好的纸浆放在阳光通风地地方晾晒,干后从纱网上轻轻揭下来,一张张纸就做好了)这种造纸技术很快就传到了朝鲜、越南、日本,后来又传到了欧洲、美洲和澳洲、风靡世界!中国的造纸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是不是为我们祖先的这项发明感到骄傲和自豪!二、讲授新课(一)设计制作手工造纸其实,现代的手工造纸工艺仍然沿用着这种方法,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手工造纸?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我们来造纸”。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材料第1课《我们生活的世界》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1课。
教材从“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一熟悉的场景引入,引领学生了解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
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由我们生活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引出本课要研究的材料这一主题;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根据材料对物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并在分类过程中对材料作初步的观察与辨别;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分类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按材料对物品分类”的观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描述各种材料的特点。
作为《材料》单元的起始课,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两种世界”的概念,让学生从材料的视角看世界。
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对材料的“初始认识”,从而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
【学生分析】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材料有许多感性的认识,他们能说出许多材料的名称,也知道许多材料的特点。
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无意识的观察与了解,比较模糊和零散。
他们往往分不清“物品”和“材料”,有时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
学生对材料的这种模糊概念或错误认识都将成为本课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体会物品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组成物体的材料。
科学探究目标:1.结合学生实际用自己的标准,给我们周围的物品分类。
2.结合学生实际用自己的标准,列举出各分类的代表性物品。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教学重点】探索物品分类的标准,把周围物品分类。
【教学难点】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感受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衣服、橡皮筋、烧杯、瓷杯、瓷碗、塑料杯、可乐瓶、玻璃瓶、气球、金属勺、小木块、木筷、回形针、毛巾、学生活动手册等。
二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二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二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动物的生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特征和习性;-掌握动物的基本分类和命名规则;-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2.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动物的生活特征;-进行简单的动物分类;-培养对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时:认识动物(约40分钟)1.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自己所见过的动物,并进行简要介绍。
2.学习动物的分类:以哺乳动物、鸟类、昆虫为例,介绍动物的分类特征和命名规则。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不同动物的特征,然后与同伴分享并总结归纳。
第二课时:家禽和野生动物(约40分钟)1.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动物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家禽和野生动物的区别。
2.学习家禽和野生动物的特点: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介绍家禽和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3.观察家禽和野生动物:学生分组观察家禽和野生动物的行为和习性,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第三课时:昆虫的世界(约40分钟)1.导入:以昆虫为例,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动物分类特征。
2.学习昆虫的特点:通过图片、实物或视频展示,介绍昆虫的特点、生活习性和重要作用。
3.制作昆虫标本:学生分组制作简单的昆虫标本,加深对昆虫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课时:保护动物(约40分钟)1.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情节,向学生介绍部分濒临灭绝的动物种类,引发学生的保护意识。
2.学习动物保护:讲解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如减少破坏、保护栖息地等。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简单的动物保护计划,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行动。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1.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不同动物的特点和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观察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活动,观察动物的特征、习性和行为,并进行记录和总结。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功能以及人体的生理现象。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人体有更深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他们来说,人体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主题。
他们知道人体有很多部位,但是对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人体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人体各个部位的名称,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能够描述人体的一些生理现象,如呼吸、消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学生能够探究人体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关注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和功能,人体的基本结构。
2.教学难点:人体内部结构的认知,生理现象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人体结构。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人体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镜子、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身体有哪些部位吗?每个部位有什么作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1.教师利用PPT展示人体各个部位的图片,让学生说出生殖器官的名称,了解其功能。
2.教师展示人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人体各个部位的名称。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其他组员用彩笔在代表的身上标出人体各个部位。
部编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
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回顾并巩固第二单元所学的知识,包括生物的特征、植物的分类等。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进一步了解生物的特征和
植物的分类。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巩固第二单元所学的
知识。
2.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生物的特征和植物的
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探索精神。
2. 学生培养对生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特征
2. 植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
1. 生物的特征的深入理解
2. 植物的分类的方法掌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二单元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自主研究
学生自主复第二单元的知识,教师提供研究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合作交流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的研究心得和经验,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4. 观察与实验
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进一步了解生物的特征和植物的分类。
5. 总结与反思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研究收获,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
6.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评价学生在生物特征和植物分类方面的掌握程度。
科学二年级上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第5课《太阳的光和热》教学设计
(三)根据实际体验谈感受
提出问题:想一想,这些热是怎么来的?
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太阳会发出大量的热。
(四)填写活动手册
活动后,教师将学生安全带回教室统一填写活动手册。
学生活动
观察、触摸自己带来的石块、铁勺子、玻璃杯,感受一下他们在室内的状态。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
2.知道太阳可以影响动植物和人类生活,能举出适当的实例。
3.知道月相是变化的,能画出几种不同的月相。
4.了解四季的更迭顺序,知道季节变化会影响动植物与人类生活。
科学探究
1.了解观察月相的变化需要制订计划。
2.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感受阳光下物体的特征。
3.能初步用语言描述四季中人类生活的不同。
9.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10.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生:晒严重的话,皮肤会起皮。
生:打伞,涂抹防晒霜,穿防晒衣,戴帽子、墨镜,不要再阳光照射的地方逗留太久。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室内外物体温度与亮度差别的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太阳发出的光和热。
环节四活动总结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交流
2.师:看来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和亲身体会,了解了很多关于太阳的知识,知道太阳会发光、发热,还知道了太阳光有时候会给我们造出伤害,我们要做好防晒。
部编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 课程标准分析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部编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设计围绕“地球与宇宙”主题展开。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和宇宙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材分析部编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包含4个课时,分别是:“地球和天空”、“太阳和月亮”、“探索宇宙”和“太阳系中的家园”。
本单元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的插图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常识,他们对这些话题充满好奇。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需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描述地球和天空、太阳和月亮之间的关系;- 能够说出太阳系中的主要行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探究成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地球和天空、太阳和月亮之间的关系;- 太阳系中的主要行星。
2.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太阳系中各行星的位置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活动在每个课时中安排一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
3. 课堂小结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4. 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探究活动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 教材:部编版科学二年级下册;- 教具:地球仪、太阳模型等;- 课件:与本单元相关的PPT、动画等;- 网络资源:关于宇宙的图片、视频等。
二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二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一、引言科学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科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本文旨在设计一个适合二年级学生的科学教学计划,以帮助他们理解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启发科学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的属性与特征,如形状、颜色和质地等。
2. 探究简单的物体和材料的变化与运动。
3.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1. 探究物体的属性与特征a. 实地考察植物的形状、颜色和质地,并记录下来。
b. 小组合作,将观察到的植物形状进行分类。
c. 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材料的颜色和质地,并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
2. 研究物体的变化与运动a. 实验探究物体的变化: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冰块从固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
b. 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条件下小球滚动的变化情况。
c. 小组讨论,总结物体变化和运动的规律。
3.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a. 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并记录它们的特征。
b. 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分析物体的特征与物质的关系。
c.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其他物体的特征与变化。
4. 培养团队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精神a. 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
b.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
c.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结果。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1. 定期进行学生观察记录的检查,评价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精神。
3. 提供正向反馈和建设性建议,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改进。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准备1. 图片和实物展示:用于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属性与特征。
2. 实验器材:如冰块、小球等,用于学生观察和实验。
3. 观察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4. 小组展示板:用于学生展示观察记录和分析结果。
部编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
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单元的复,巩固孩子们对于水与空气的基本认知和理解;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3. 激发孩子们的研究兴趣,培养科学素质。
教学内容:
1. 水的性质与用途;
2. 空气的观察与实验。
教学步骤:
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复水的性质和用途。
-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水源,比较水的颜色和味道等性质;
-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用途,让他们讲述一些常见的水用途,如饮用、洗涤等;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2. 进行空气的观察实验。
- 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并要求他们将袋子完全密封,并尽量让袋子膨胀;
- 学生们观察袋子膨胀的原因,并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
- 教师解释袋子内部膨胀的原因是空气对袋子的压力。
3. 进行空气的实验。
- 教师介绍魔法吸管实验,并向学生解释其原理;
- 学生们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探讨。
4. 总结课堂内容。
-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学到的知识和实验结果;
- 提醒学生复本单元的其他内容,为课后复做准备。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水与空气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3. 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情况;
4. 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注意事项:
1.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和工具;
2. 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性,进行必要的安全提示;
3. 确保课堂氛围活跃,充满探索和互动。
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 我们生活的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并识别构成物品的各种材料,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按材料对常见物品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关注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材料,发展研究材料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材料对于制造人工世界的重要性,倡导环保节能。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衣服、橡皮筋、烧杯、瓷杯、瓷碗、塑料杯、可乐瓶、玻璃瓶、气球、金属勺、小木块、木筷、回形针、毛巾、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分别出示自然景观图、城市风光图和家居生活照片)聚焦: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既有天然形成的自然世界,如山川、湖海、森林、草原等,也有人类设计、制造的人工世界,如房屋、桥梁、汽车、电器、服装、文具等。
(引出课题《我们生活的世界》二、探索(一)认识材料1.(出示椅子图片)这是一把很普通的椅子,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当自然世界里的树木被砍伐下来做椅子、桌子时,木头就成为了一种材料。
木头是我们生活世界里很常见的一种材料。
2.小组讨论: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哪些物品,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提供科学词汇帮助学生描述材料名称(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陶瓷、木头等)。
(二)给物品分类1.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很多很多的物品(一一出示14种物品),你能够给这些物品按它们的材料分类吗?2.说明:这些物品都已经标上了序号。
3.出示要求:(1)把这14种物品按顺序在桌面摆好,然后把相同材料做成的分为一堆。
(2)把由同种材料做成的物品序号记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或由教师单独发放活页表格)。
二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1课《植物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小孩子对一些花花草草有着天然的好奇心,一年级时我们带领着孩子们初步接触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
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走进植物的生活,照顾它们、养殖它们。
我们将陪伴孩子们一起经历一场心路历程,当看到植物作为生命体而发出勃勃的生机时,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好奇,会因植物的成长而喜,也许会因植物的死亡而伤心落泪…孩子们会同他们的植物一同成长,他们将对植物的生长进行思考、讨论。
教材按“在哪里养殖植物?养殖什么植物?怎么养殖植物?”三个问题层次布设了三个相应的活动“1建植物角”“2认识植物角中的植物”“3我来照顾植物”,三个活动层层递进,相互关联。
活动1,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在教室内建立植物角,思考讨论“建在什么位置”“养殖植物应该注意什么”“准备什么材料”等问题,驱动学生调取已有经验的同时,梳理聚焦问题,权衡利弊得失,选择适当的位置、搭建材料,在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帮助下,学生分组自带要养殖的植物,师生共同建立植物角。
旨在为后续活动提供多样本探究对象,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期学生养殖过程中情感的投人打下伏笔。
因为植物角中有很多学生不认识的植物,活动2中的两幅场景图,旨在要求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观察并描述植物的待征,比较这些植物的不同与相同,辦认这些植物。
活动3是在活动2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植物角中的植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让学生分组认领一盆植物,査阅相关资料,工解杀殖条件和技术,指导学生初步制订养殖计划,设计观察生长记录表,做好养殖植物、观察探究植物生长情况的准备。
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能说出常见植物的名称,通过比较植物,能简单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
2.科学探究:利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3.科学态度: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探究的兴趣,在合作种植的过程中,培养关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能简单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探究的兴趣,在合作种植的过程中,培养关爱生命的意识。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
后
记
课题
3、书的历史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史上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师:这座山坡就是自然世界的,而房子又是属于人工世界的,可见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是相互融合的。
三、按材料类别给物品分类
师:那我们现在一起去刘博士家里面看看吧!咦!他正忙着做实验呢,物品摊了一地,佩奇想和大家一起帮忙收拾一下,你们愿意帮帮他吗?
[PPT出示物品图片]师:咦?这些物品你们都认识吗?
师:嗯,看来我们都认识,但是刘博士平时都喜欢根据材料的类别给物品分类摆放。看来我们得先知道有哪些常见的材料。那你们知道哪些常见的材料呀?
三、研讨四种材料做的餐具的优缺点
1.巧虎:谢谢小朋友们的努力,这下我总算对这些材料做的餐具有些了解了,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我选择什么材料的餐具送给小花妹妹比较合适呢?(生回答)
2.追问:这种材料做的餐具有什么优点或缺点吗?(生:不易碎,漂亮)
3.追问:为什么没有小朋友选择陶瓷的餐具呢?(生:易碎)
4.巧虎:听了小朋友们的分析,我终于知道该怎么选了,谢谢大家了。
教学过程
旁注
一、情境导入
[出示佩奇图片]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朋友吗?
预设:认识,是佩奇!
师:今天,佩奇准备带大家去一位科学家刘博士家做客,你们准备好了吗?
预设:准备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晒太阳教学目标: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知道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并能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3、知道太阳能够送给我们光和热,这是太阳送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两样礼物。
4、观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知道太阳是从东向运动的。
教学重点:太阳能够给我们带来光和热,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能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预习要求: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准备好制作简易太阳能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首儿歌:明又明,亮又亮,一团火球挂天上。
夜晚皎洁一盏灯,时而弯来时而圆。
青石板上钉银钉,数来数去数不清。
2、学生自由的读一读,想一想这首小诗里面说的是哪几样东西?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是的,这首小诗写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三个东西——太阳、月亮和星星。
它们都是天空中的星体。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天空中的星体》。
4、这首小诗的第一句话“明又明,亮又亮,一团火球挂天上。
”说的就是太阳。
今天这一课我们就先来学习第四课《晒太阳》。
5、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
1、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吗?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说一说有关太阳的知识。
2、大家知道吗?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谁来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利用太阳?学生思考并自由讨论。
3、教师指导:(1)出示课本第12 页的四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这四幅插图分别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2)学生仔细观察几幅图片,了解这四幅图画的内容。
图一:小女孩在太阳下晾晒衣服。
图二:农民伯伯在空地上晾晒粮食。
图三:一个工人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图四:一个老爷爷和孙女在晒太阳。
(3)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全班交流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4、教师总结:是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要利用太阳,比如说太阳能热水器就是人们利用太阳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1、大家见过太阳能热水器吗?(见过)大家知道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吗?出示太阳能热水器的图片。
这就是太阳能热水器,谁来说一说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工作的?(1)学生说出自己对太阳能热水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2)教师相机的补充和小结:太阳能热水器是人们利用太阳能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只要天上有太阳,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就可以有用不完的热水。
它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教师一边指太阳能热水器的图片,一边讲解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这些管子上面。
这些黑色的管子就吸收了太阳能的热量,再把这个热量传到管子里的水上面,管子里的冷水接收到这些源源不断的热量,温度就由低变高,冷水也就变成了热水。
只要有阳光,太阳能就会制造出源源不断的热水出来。
简直是太神奇了,大家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制作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呢?2、指导学生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制作材料:一个空塑料瓶、自来水、黑色的布(2)制作步骤:出示课本第13 页上面的材料,请同学们阅读并了解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步骤。
(3)教师讲解制作的要领:塑料瓶里面的水不能太满。
裹瓶子的布用黑色的比较好,因为黑色的容更容易吸热,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
(4)学生分小组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制作的情况,并做简单的指导。
(5)展示学生制作好的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师肯定并加以表扬,并鼓励学生回家后试一试,看看效果怎么样。
二、太阳的礼物1、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那么太阳送给我们最重要的两样礼物是什么呢?(光和热)是的,光和热是太阳送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礼物。
2、出示课本第13 页下面三幅房屋的图片,同学们请看一看,不管是高楼大厦,还是平房,甚至于是茅草屋,他们都有窗户,大家想过没有,窗户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教师引导:(1)同学们数一数,我们教室一共有几扇窗户?学生数一数,然后回答。
(2)如果我们把这些窗户全都堵上,或者用窗帘全部蒙上,那么我们教室里面会是什么样子?(教室里面会很黑、很暗)(3)教师再次引导:仅仅是很黑吗?如果是冬天,我们把窗户全都蒙上,教室里面不但黑,还会怎么样呢?(里面还会很冷)3、教师小结:是的,如果我们教室没有窗户,或者我们把窗户全都蒙上,那么我们的教室不但会很黑,而且会很冷。
这些窗户的作用很大,帮我们把太阳的光和热从外面透进来,使我们的教室变得更加明亮,更加温暖。
五、研究太阳位置的变化。
1、出示两幅图,第一幅图是第 12 页的下面一幅图,第二幅图是第 14 页的上面这幅图,把两幅图并排出示,引导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看一看这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老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太阳的位置,老人和小孩的位置。
学生仔细观察两幅图,并且思考问题2、全班交流讨论。
第一幅图上,老人和小孩在屋前,而第二幅图,老人和小孩虽然在屋前,但是已经跑到了离屋子更远一些的地方。
3、引导学生思考,老人和小孩为什么会从原来的位置挪到现在的位置呢?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太阳的影子,注意太阳的位置。
哦,原来是他们原来坐的那个位置,已经晒不到太阳了,所以他们就把位置挪了一下,是为了更好的晒太阳。
为什么他们原来坐的位置本来能晒到太阳,现在却晒不到太阳了呢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太阳位置的变化。
大家想一想,一天当中太阳的位置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小结:是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他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升起,中午的时候,太阳已经跑到我们头顶上了,到了晚上,太阳跑到西边,从西边落下去了。
天天如此,周而复始。
所以古人经常利用太阳的位置来判断方向。
5、出示:早晨起来,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1)学生自由读一读,并了解儿歌的内容。
(2)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做一做,看看是不是如这句话所说的,“早晨起来,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六、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晒太阳》这一课,了解到了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给我们送来了最重要的两样礼物,光和热。
并且我们还知道了太阳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其实关于太阳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多去阅读课外书,了解更多关于太阳的知识。
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月亮,请大家课后预习第五课《看月亮》。
看月亮教学目标1、知道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通过画月相、剪月相、贴月相经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3、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模拟实验中各种材料所代表的是什么, 明确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模型。
教学准备 :月相变化的课件、月相模拟材料(每小组黑白球一个、圆纸片16 个)、小组地面画好圆圈、汇报卡、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探明前概念,激趣导入,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月球的基本知识,那么关于月球你了解哪些知识呢?2、学生回忆月球的基本知识。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公转、月球不发光、不透明,他反射太阳光--- )3、了解学生对月相的前概念。
(1)你都见过什么样的月亮?(2)学生画出自己印象中的月相变化的顺序。
(3)课件演示不同的月相,呈现月相的概念: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4)出示古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提问:月有阴晴圆缺说的是那种自然现象呀?4、出示课题:我们都知道,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那么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呢?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研究月相变化,板书课题:《月相变化》。
二、画月相1、提出问题:出示弯月图,你所见到的这种月相是在月圆前,还是月圆后?(引起学生争论,师:有不同的意见了,月相变化是怎样的顺序呢?每个人都说来不及,这样吧,让我们把见过的月相画下来)2、分组活动, 画月相、剪月相并按顺序贴在汇报卡上:把见过的月相画下来,再排排顺序,看看你们头脑中的月相是怎么变化的?(课件演示画月相的方法,用一条线勾勒出你看到的月相,多余部分用剪刀把它剪下去就行了,按照你影响中的顺序贴在汇报卡上。
每个小组信封里有八个圆纸片,商量能不能剪出八种不同的月相,剪下来,汇报卡上已经画好了圆圈,标好了农历的时间,就把你剪下的月相贴在相应的圆圈里就行了)3、交流展示:把汇报卡贴在黑板上展示。
4、观察分析:引导全班观察分析。
看看各组的月相图,发现什么问题了吗?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三、模拟月相变化1、提问:同一时间的月相,亮面大小不一样,亮面的朝向也不一样,谁画的对呢?月相到底是怎么变化的?想不想弄清楚?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模拟实验,观察月相到底是怎么变化的。
2、讲解实验方法:我们把教室的正前方作为阳光照来的方向,小组地面画好了圆圈,表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
同学们作为地球上的观察者,一会要站在中间“地球上的观察点”,另一名同学举着一个黑白球来模拟月球,沿着大圈转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公转一个月。
3、提问:为什么要用一半黑一半白的球来代表月球呢?(师引导学生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塑料小黑球模拟月球实验观察)黑白球白色表示被照亮的一面,黑色表示暗的一面,模拟试验中要注意:月球公转中,亮面始终朝向太阳。
4、推测:月相变化与什么有关?5、指导学生实验。
一名学生模拟月球,把球举到头顶,亮面始终向着太阳。
从初一的位置开始逆时针转一圈,其余同学站在中间观察并记录。
转动时必须保证“月球”的亮面始终对着“太阳”,全组的同学都观察过月相后,模拟月球的同学再移动到下一个观察的日期,保持亮面朝前。
(记录方法:各小组再拿8 张圆纸片,跟刚才一样勾勒出我们自己看到的月相,黑的部分也就是太阳光没有照射到的部分用阴影表示,一会用剪刀剪掉,亮的部分标上日期,一是怕忘了哪个时间的月相,另外也可确定月相的上下,因为它是圆的,如果上下颠倒了,它的方向就颠倒了,最后吧你们记录好的月相剪好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展示。
)6、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记录,重新画月相,贴在汇报卡上。
观察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月相亮面大小的变化。
月相亮面方向的变化。
7、展示汇报卡8、分析比较:这是我们通过模拟实验之后画的月相,与前一次画的比较,两次一样吗?9、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上半月,由亏到圆,亮面朝右,下半月,由圆到亏,亮面朝左。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提问:现在你们能说说月相变化与什么有关吗?2、思考、交流。
3、小结:跟我们在地球上观察月球的角度有关、和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