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传播学教程 第三版课件)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

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将社会学观点和信息科学观点加以结合,我们可以为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下一个定义,即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大众传播》课件

《大众传播》课件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报纸媒介面 临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 趋势,同时也面临着广告收入下滑、 读者老龄化等问题。
报纸媒介的优缺点
优点包括信息传递迅速、信息量大、 可随时阅读和保存;缺点是信息传递 的单向性较强,互动性较差,且报纸 媒介的受众群体相对固定。
杂志媒介
杂志媒介的特点
杂志是一种印刷媒介,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深入、印刷精美等特点 ,主要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

大众传播遵循特定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 德,其目的是向受众提供准确、及时、 有效的信息,以满足他们的信息、教育 和娱乐需求,并同时推动社会的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
大众传播的特点
速度快
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迅速地传递信息,使受众 在短时间内获得最新信息。
渗透力强
大众传播媒介能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 群体,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杂志媒介的优缺点
优点是信息量大、内容深入、印刷精美、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缺点 是传播速度较慢,且不易于保存和携带。
杂志媒介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杂志媒介也面临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 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着广告收入下滑、读者老龄化等问题。
电视媒介
1 2
电视媒介的特点
电视是一种视听媒介,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 、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能够同时传递声音和图像 信息。
跨文化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传播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趋势,需要 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需求。
国际合作与交流
各国在大众传播领域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 战和机遇。
05
CATALOGUE
大众传播的伦理与法规
大众传播的伦理问题
媒体伦理失范
媒体在报道中可能存在伦理失范的问题,如偏见报道、侵犯隐私 等。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课程内容
1、传播,传播学 2、信息、符号与讯息 3、传播类型 4、传播模式 5、传播者 6、传播内容
7、传播媒介
8、受众 9、传播效果 10、传播研究方法 11、传播学批判学派
1
PART ONE
前言
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见到那 描述即可,不必过于繁琐,注意版面美观度。
2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的特点
社会的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 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操作手,而是信息的生产 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不主要依靠现金,而主要依靠信用。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 将将和全球成为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2、忽略了反馈; 3、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 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
杂性; 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 间的关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很难独 立出一个具体和单一的传播行为。
40
2. 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41
特点:1、技术特征,有数学公式加以推演 2、将传播描述为一种直线、单向的过程, 5个功能 3、设置“噪音”这个负功能因素,讨论传 播过程中的信息损失
传者的概念。重点分析在于其角色功能,而非传 播过程。 2、最适用于人际传播。
优点: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 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缺点: 1、把传播双方视为对等关系。 2、更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45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媒介组织
编码者 释码者
大量的受众

传播学第九章-大众传播的受众PPT课件

传播学第九章-大众传播的受众PPT课件

大众传播产品有哪些?和你同年龄、同教育
层次、类似家庭背景的人是否喜欢它?如果
Hale Waihona Puke 你们都喜欢,那么,这个产品中的哪些要素
符合了你们这个受众群的需求?
-
17
• 【知识难点】
– 1、受众的选择性动机。 – 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
-
2
第一节 受众的类型和社会特征
• 概念 • 特征 • 受众细分 • 受众类型的影响和制约因素 • 受众与媒介的发展趋势
-
3
一、概 念
受众:
Audience,指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
引入传播学后,泛指:
报刊、书籍的读者 广播的听众 电影、电视的观众
受众的信息反馈
1、重要性 2、特点
延时性、间接性、代表性、积累性、量化性 3、受众调查
-
16
练习题
自学第六节,运用其中受众调查的方法, 尝试完成以下任务:
1、观察一系列广播、电视节目,或者报纸、 杂志,分析一下,它们的目标受众群大致是 些什么人?
2、每个人都是受众当中的一员。你最喜欢的
• 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并实现他们 的目标。
– 影响受众对媒介依赖程度的因素:
• 媒介提供的相关信息数量和集中程度
• 社会的稳定程度
• 受众与媒介相互依赖,但媒介的地位较强,主要从传播 内容方面对受众形成控制。
• 依赖的宏观微观之观点(个人、社会系统)
• 受众的信息依赖程度影响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影响程度。
• 动机理论
-
10
1、卡茨:“使用与满足理论”
社会条件 需求
媒介印象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个人特性
媒介印象 可能性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Mass Communication)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的是大规模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在社会上的信息传递过程和影响。

在大众传播学中,有两个主要方向: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原理(Principl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传播学原理主要研究大众传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以下内容:
传播过程:研究信息是如何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包括传播源、传播通道、受众等要素。

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对受众行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媒介理论:研究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和作用,以及不同媒介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社会影响:研究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传播学教程(Mass Communication Course):
传播学教程主要是传播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对大众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学习和掌握。

传播学教程通常包括以下主题:
传播学基础:介绍传播学的概念、历史发展和主要理论。

媒介与社会:研究媒介的演变、媒介与社会关系,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媒介内容分析:研究新闻、广告、娱乐等媒介内容的制作、传播和解读。

受众研究:研究受众的特点、需求和反应,探讨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解码过程。

新媒体与数字传播:研究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数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和教育涉及广泛,与现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深入理解大众传播学原理,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正确理解信息传递和社会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概论(第三版)课件第一二讲

传播学概论(第三版)课件第一二讲

传播学
◊对于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从理论、历史、实用三者交 融、汇聚的层面,依据传播要素和研究内容的特点和关系,以及宏 观、中观、微观递进的顺序,用八大理论板块来构筑和组建。
理论框架
1.传播科学论 3.传播主体论 5.传播载体论 7.传播方法论
2.传播过程论 4.传播客体论 6.传播对象论 8.传播环境论
◊传播学研究体系的建立和确认,应以学科论、过程论为统筹,以主 体论、对象论为中坚,以客体论为核心,以载体论为渠道,以方法 论为辅助,以环境论为参照,同时也顾及传播效果及评估。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意义
传播学 的
研究意义
◊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 二、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 三、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四、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 五、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既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也是 个人在社会竞争的最新的需求。因此,它不论是对理论工作 者,还是对相关部门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不论是对职业传播 者,还是对社会大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播学就是宣传学”吗?为什么?
传播学 与
其他学科 关系
7、传播学与历史学 作为研究和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学,它可以帮助传播 学来研究已经过去的传播活动,探寻传播现象发生的先后次序 和历史因素,揭示传播媒介变革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从而 使传播学能够获得历史知识、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 8、传播学与地理学 媒介地理学是传播学发展新趋势,它更关注地理中媒介文化的 成分,从非物理的层面来考虑整个地球的媒介行为,它将从人 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传播现象及媒介活动的地理分 布和发展规律。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18
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进步 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 型。 –加速度发展趋势。 –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19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
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 长久保存信息。 – 长距离传递信息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
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16
印刷传播时代
发表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
9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0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 从动物传播到 人类传播
• 人类传播的发 展进程
• 信息社会与信 息传播
动物传播
•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人类传播
口语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继承的; • 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11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 先天的本能行为,非后天的复杂学习 – 条件反射原理。
12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 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14
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
1940年,伊里调查。 在整个竞选宣传过程中,投票意向始终未
变的人占了半数(50%),而只有8%的人 改变了最初的意向。 什么因素决定了选民的投票立场呢?
15
IPP指数
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 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 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 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32
这个理论的积极意义:
1、受众的选择具有能动性,纠正了大众传 播理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适度效
果”。
33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在考虑到社会条件因素之重要性的基础上,传 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1973年的研究 中,提出 了个 人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5大类需求 :
4
现代社会主要分成两部分:大众和精英
5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1、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 如西班牙的奥特伽:工业革命和大众传
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 务意识,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 庸者的集合体——大众,而大众的崛起将 会导致对“有理性”、“有创造力”的少 数社会精英的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 和国家的没落。
6
2、对法西斯集权主义的批判
曼海姆等社会学者。 他们认为原子化、不定形的大众的存在是
法西斯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法西斯势力 破坏了包括家庭在内的所有中间群体,使 人们变成了法西斯主义的狂热支持者。 现代社会结构造成了大众与精英之间的社 会差距。
7
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米尔斯、李斯曼、孔豪瑟等 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非精英的大

《传播学教程》课件

《传播学教程》课件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 产和传播活动。
新媒体的兴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兴起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对 传统的大众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播与新媒体的关系
大众传播与新媒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大众传播的变革和创新 ,而大众传播的理念和经验也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产物在美国诞生。
传播学综合吸取了社会科学、人 文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 的“问答术”。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传 播业迅速成长起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
传播媒介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
刻板印象
人们可能对其他文化持有刻板印象,这可能导致偏见和误解,影响信 息的准确传递。
跨文化传播策略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可以采用一些策略,如培养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 交流能力、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使用翻译和文化适应等手段。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是指跨越国界的传播活动,包括国家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媒体的公共关系与危机传播
分析媒体在组织形象塑造、危机应对 和信息发布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05
跨文化传播
文化与传播
文化定义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群体共享的观念、信仰、习俗、行为和 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传播定义
传播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信息、知识和意义被传 递、接收和理解,以实现个体、组织或国家之间的互动和 交流。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传播学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传播学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大众社会理论发展
3、后期大众理论。 二战以后,美国的密尔斯、李斯曼、孔
豪森,从大众社会理论出发,考察了美 国现代的各种社会现象。他们认为,白 领中产阶层的增大、中间社会群体的减 退、人际关系的冷漠孤立、社会权力的 集中、大众传播导致文化的平均性和流 动性等等因素,是美国现代社会各种病 理现象的根源。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 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1、传播权: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思想、 观点等等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2、知晓权:受众有权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 及其变化的信息。 3、传媒接近权:受众有权利用传播媒介开展 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 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大众社会理论发展
1、早期大众理论。 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 家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观点,又被称为早期贵族 主义观点。代表学者是法国的托克威尔、勒朋,西 班牙的奥特伽。他们认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 就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的人群 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内的人只是具有强烈愿望和权 利意识的平庸者,他们就是所谓的大众。 大众的崛起,对那些“有理性、有创造力”的社会 精英是一种压迫,从而导致道德的颓废、国家的没 落。

作为“市场”的受众
从市场的角度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 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 消费者的集合体。缺陷: 1、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 方”。 2、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 统计学属性,如收入、年龄等等.不能反映受众内 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3、容易把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 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 的位置上。 4、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 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传播学教程2 第十章_大众传播的受众

传播学教程2 第十章_大众传播的受众
等特点来剖析战后美国社会的种种病理现象。
▪ (四) 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 大众社会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它的精英史观。与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是格格不入的。
▪ 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社会的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 ▪ 1、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存在; ▪ 2、社会的平权化或民主化的发展; ▪ 3、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 ▪ 4、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 5、传统的中产阶层的衰退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
▪ (1)为什么“复制”
▪ 环境扩大,精力有限
▪ (2)怎么样“复制”
大众传媒在经济利益(即他所说的“利润原理”) 和政治压力(即他所说的“政治或宣传原理”)的双重 驱动下,大量低俗化的“拷贝”和价值观得到传播,使 大众沉溺其中并散失了批判力。
▪ 清认为,在“拷贝”带有心理暴力性 质的强大支配力面前,现代人已经屈服于 大众传媒机构的庞大规模和它们的垄断地 位;对来自传媒的种种刺激已经放弃了严 肃认真的态度,在玩世不恭和无可奈何的 心态主导下而自甘于消极、被动的处境。
▪ (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20世纪30年 代以前,极力贬低大众)
▪ 19 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政治家托克威尔——《美国 的民主制》:不顾正义只顾功利
▪ 19 世纪末,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集群
▪ 20 世纪西班牙的奥特伽——《大众的造反》 (1930年):平庸者的集合
▪ 早期的大众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 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
众越来越受到压抑而被少数权力精英所利用,成
了走向法西斯极权的手段和工具。)
▪ (三)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 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察美国当代的各种社会 病理现象,美国出现了一批大众社会论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社会主要分成两部分:大众和精英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1、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 如西班牙的奥特伽:工业革命和大众传
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 务意识,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 庸者的集合体——大众,而大众的崛起将 会导致对“有理性”、“有创造力”的少 数社会精英的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 和国家的没落。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 形态
“使用“研究
最早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形态进行考察的是 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卓格。
1944年,他对一个名为“专家知识竞赛”的 广播节目的11位爱好者进行了详细的访谈。
尽管是同一个节目,人们的收听动 机、欣赏的侧面以及获得的满足是
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
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 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把受众看做市场或消费者的观点,是建立在以 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1)传媒是 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 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售出去;(2)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满 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3)传媒之间存在着 激烈的竞争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数传媒把受众看做是一 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其有效经营方式是 提供能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而在 媒体丰富化的今天,许多传媒则认为大众市场 已经饱和,因此,准确进行受众定性,开拓具 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为保证经济效益 的最佳选择。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有许多不足之处:
这项研究以1945年6月30日纽约八大报纸的 发送员大罢工为背景,通过调查没有报纸 带来的不便来揭示报纸在日常生活中的效 用。
贝雷尔森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 用形态
(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2)日常生活的工具; (3)休息的手段; (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 (5)社交的手段; (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2、对法西斯集权主义的批判
曼海姆等社会学者。
他们认为原子化、不定形的大众的存在是 法西斯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法西斯势力 破坏了包括家庭在内的所有中间群体,使 人们变成了法西斯主义的狂热支持者。
现代社会结构造成了大众与精英之间的社 会差距。
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米尔斯、李斯曼、孔豪瑟等 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非精英的大
这个理论的积极意义:
1、受众的选择具有能动性,纠正了大众传 播理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适度效
果”。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在考虑到社会条件因素之重要性的基础上,传 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1973年的研究 中,提出 了个 人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5大类需求 :
不同的
(1)竞争心理需求——通过抢先猜测答案使 自己与出场嘉宾或收听伙伴处于 一种竞赛 状态,享受由此带来的竞争乐趣;
(2)获得新知的需求——从节目中获得到新 的知识,以充实自己;
(3)自我评价的需求—通过猜测答案来判断 自己的知识程度,确认自己的能力。
肥皂剧
赫卓格还对100名广播肥皂剧的听众进行了 调查,发现人们怀着多种多样动机收听肥 皂剧:
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买方”和“卖方” 的关系。复杂的传播关系被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
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 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如收入、性别、年龄、学历等, 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 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 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既包括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的环境,也包 括他们的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 社会地位、价值观、群体归属关系和人际 关系等众多的因素。
波尔斯与考特莱特1993年提出,
不管是大众传播还是人际传播,通过传 播可以对11种需求获得满足:
放松、娱乐、忘掉工作或其他头痛的事 情、与朋友交往、获知关于自己和他人 的事情、消磨时光、感觉 兴奋、感觉不 孤单、满足一种习惯、让其他人知道我 在乎他们的感情、让某人为我某事。
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
1940年,伊里调查。 在整个竞选宣传过程中,投票意向始终未
变的人占了半数(50%),而只有8%的人 改变了最初的意向。 什么因素决定了选民的投票立场呢?
IPP指数
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 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 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 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3.自我确认效用——即电视节目中的人物、 事件、状况、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法等等,可以 为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这种比 较,观众能够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并在此 基础上协调自身的观念和行为。
4.环境监测效用——通过观看电视节目, 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 信息,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
从大众社会理论的视角理解中国现代社会。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受众在本质上是被 动的存在。
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现代社会是一个 “拷贝支配”的社会。
“拷贝支配”中的两条原理: 利润原理和政治宣传原理。
清水几太郎认为,在“拷贝”带有心理暴
力性质的强大支配力面前,现代人已经放 弃了严肃认真的态度,在玩世不恭和无可 奈何的心态的主导下而自甘于消极、被动 的处境。
1、认知的需求(获得信息,知识和理解) 2、情感的需要(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的
体验) 3、个人整合的需要(加强可信度,信心,稳
固性和身份地位) 4、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
接触) 5、舒解压力的需要(逃避和转移注意力)
受众成员的需求不仅与他的性格、兴趣等 个人属性相关联,而且受到他所处的环境 或社会条件因素的制约。
受众个人的群体属性不同,意味着他们所处的 时代、社会环境、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地位、 价信和信念,对事物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心理 特点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对大众传媒 信息的需求,接触和反应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
传播学的研究表明,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 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 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 播的影响。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1、传播权(the right to communicate)。 2、知情权。 广义,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
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 信息的权利,它是人生存权利之一。
狭义,知情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 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 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 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有信息公开的责 任和义务。
mass communication 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 “大众”: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
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 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分散、均 质的、原子式的存在。
大众的特点
规模巨大; 分散性和异质性 匿名性 流动性 无组织性 同质性
(1)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并不是选民投票行 为的决定因素。
(2)“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 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 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 上取决了他们的政治倾向。
(3)“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 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 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 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冲突的内容有 一种回避的倾向。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政治 信息领域,在消费、文化和娱乐信息领域,这 种机制都是普遍存在的。
有的是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烦恼”, 有的是为了“寻求代理参加的幻觉”,即
对剧中人产生“认同”和“一体化”、体 验自己未曾亲身经历过的生活意境; 有的则把肥皂剧当做“日常生活的教抖 书”,从中汲取生活的知识和经验等等。
(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研究
1949年.贝雷尔森还发表了《没有报纸意味 着什么》的研究 论文。
3、传媒接近权。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理论
——关于受众媒介接触动机的研究
受众个人为什么要接触大众传媒? 这种接 触对他们来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效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看 待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 活动看做是基于待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 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 程。
布赖恩特和泽尔曼的实验(1984 年):
内容:看个人的情绪是否会影响他对电视 节目的选择
方法:研究一些感到压力或无聊的学生选 择刺激性和轻松性电视节目的情况。
结果:
感到无聊和压力时选择刺激性和放松性节 目的情况

试验条件
节目类型
厌烦无聊 压力
刺激性
793
441
放松性
74
427
第十章 大众传播 的受众
传播学大师施拉姆说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
问,研究人与人对于他们的团体、组织和 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互 相影响,研究人怎样报道消息,接受新闻 及知识,怎样受教育及教育人,怎样消遣 及娱人”。人及其所具有的关系是传播学 的基础。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 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

合计
867
868
罗梅娣和阿丁顿的研究
提出电视观众相互竞争的观点。一种是使 用与满足观点,认为一群主动的观众寻求 节目以满足他们心理的社会的需求;另一 种观点是消极的受众观点,认为观众首先 决定看电视,然后再从可以获得的节目中 寻找想看的内容。
麦奎尔等人发现,监测环境是人们观看新闻节 目的主要动机,但其他类型的节目也可以在不 同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这种信息需求,例如收看 家庭电视剧同样能够使人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状 况及其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