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各市(县)名字的由来
嘉兴各地地名来历
嘉兴的历史神马的太遥远了,来看看身边的路名是咋来的想多学点嘉兴历史哦最近在看有关朱彝尊的东西里面有首鸳鸯湖棹歌天宁寺街:传西汉辞赋家严助故宅在此。
唐建为寺院,宋定名天宁寺,曾有宋徽宗题字。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对严助有记载。
精严寺街:古街巷之一。
因寺得名。
寺已废。
精严寺始建于东晋原名灵光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改称精严寺。
太平天国后重建,范围北至今勤俭路,南抵精严寺街,东近少年路,有房舍数百间,为嘉兴近代最大寺庙。
五十年代末逐渐拆除,文革前曾列为县文保单位。
县前街:街在明清时秀水县署前,昔称秀水县前街,后简称今名。
又称直街。
街两侧为唐以来的嘉兴府学,即嘉兴府孔庙。
原有不少石碑,已移人民公园保存。
小西门横街:其西端与环城西路交接处,为嘉兴旧城之小西门。
原名柳岸,习称小西门。
小西门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
唐代小西门一带有爽溪水西寺,相传唐宣宗为太子时曾隐居于此。
这一带是宋嘉禾亭、古月波楼、金鱼池(金鱼院)的遗址(在原地区卫校一带),历史上曾有秀州名酒,名“月波”。
金鱼池是有记载的我国历史上最早发现金鱼之地:明嘉靖《赵图记》、宋陆蒙老诗、《方舆胜览》和至元《嘉禾志》等对金鱼池均有记载。
荷花堤:为宋元祐年间知州令狐挺所辟,河面甚阔,广植荷花。
明许恂如《秀州百咏》注文提及。
地名沿用至今。
塔弄:此巷在明前名塔儿弄,沿称数百年。
因巷西段有砖塔,故名。
塔名同官,也作铜官或铜棺,又名孩儿。
初建约在五代或北宋,毁于文革初。
百福弄:百福弄前身为百福坊,1929年图载为百福巷弄。
至元《嘉禾志》将百福坊列入嘉兴府城七十四坊,并指明该坊通天庆观(后来的城隍庙),坊名为“申以百福”之义。
是市区现以宋、元坊名作为街巷名称的少数街巷之一。
天籁里:名虽不古,但独有文化内涵。
原惯称此地为安乐桥1号。
该里地近项家漾,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建有天籁阁,至今著名中外,故用天籁作里名。
项所收藏之珍品,有些仍存于故宫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馆。
道前街:因街处旧杭嘉湖道台衙门前,故名。
浙江省所有城市名称
浙江省所有城市名称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浙江省所有城市名称:杭州市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舟山
杭州市现辖8个区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滨江余杭萧山
3个县级市富阳建德临安
2个县淳安桐庐
宁波现辖6市辖区,3县级市,2县。
海曙区 ,江东区,江北区 ,北仑区, 鄞州区镇海区
县级市: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
县:宁海县,象山县。
温州:辖鹿城、瓯海、龙湾3区
乐清、瑞安2市(县级)
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个县
绍兴:现辖越城区及绍兴县、新昌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
湖州:辖南浔、吴兴2个建制区和德清、长兴、安吉3个县。
嘉兴:南湖区、秀洲区和嘉善县、海盐县、平湖市、海宁市、桐乡市二县三市。
金华:现辖婺城、金东2个区,兰溪、永康、义乌、东阳4个县级市及武义、浦江、磐安3个县。
衢州: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龙游县、常山县、开化县,共计3县2区1市。
台州:现辖黄岩、椒江、路桥三个区及临海、温岭、天台、三门、仙居、玉环六个县(市)。
丽水:丽水、龙泉二市及缙云、青田、遂昌、云和、庆元、景宁、松阳七县.
舟山: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
浙江湖州的历史
浙江湖州的历史今天要讲的城市是湖州市,别称湖城,是浙江省的地级市。
湖州市秦朝时期,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管理地方,分为郡、县2级的地方层级管理。
当时的湖州市属于会稽郡管辖,东临东海,南靠闽中郡,西南与庐江郡接壤,西接鄣郡,北毗东海郡。
西汉时期,从西汉开国到汉武帝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国家既有郡县,也有自主权较大的封国)管理地方。
当时的湖州市属于会稽郡管辖,东临东海,南临南海,西南靠豫章郡,西临丹阳郡,北与广陵国(众多封国之一)接壤,与临淮郡隔海相望。
东汉时期,当时的湖州市属于吴郡管辖,东临东海,南靠会稽郡,西接丹阳郡,北与广陵郡接壤,东汉时期已经不存在封国了。
三国时期,当时的湖州市属于吴郡管辖,东临东海,南接会稽郡,西南是新都郡,西接丹阳郡,北边则是毗陵典农校尉(孙吴分吴郡设置典农校尉采取军事屯垦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属于当时特殊的行政区域)。
西晋时期,当时的湖州市属于吴兴郡管辖,东临吴郡,南靠新安郡郡,西接宣城郡,北与丹阳郡以及毗陵郡(之前的毗陵典农校尉)接壤。
隋朝时期,当时的湖州市属于吴郡管辖,东临东海,南毗余杭郡、与会稽郡隔江相望,西接宣城郡,北边与毗陵郡接壤,与江都郡隔江相望。
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道、州、县3级的地方层级管理。
当时的湖州市属于湖州(现在湖州市名称的由来)管辖,东临苏州(现在苏州市名称的由来),南接杭州(现在杭州市名称的由来),西接宣州,北与常州接壤。
北宋时期,从开国的州、县2级发展为道、州、县3级的地方层级管理。
当时的杭州市属于湖州管辖,东临秀州和苏州,南接杭州,西靠宣州和广德军(一般设置在军事要地管理地方军事,级别相当于州一级),北与常州接壤。
南宋时期,当时的湖州市属于湖州(州府同一级别)管辖,东临嘉兴府(现在嘉兴市名称的由来)和平江府,南接临安府(杭州市的古称),西接宁国府和广德军,北边靠常州。
元朝时期,统治者实行行省制,地方分为行省、路、府(州)、县4个层级。
当时的湖州市属于湖州路管辖,东临平江路和嘉兴路,南靠杭州路,西与宁国路以及广德路接壤,北接常州路。
杭州历史·文化·传说
杭州历史•文化•传说历史杭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
从新石器时代的萧山跨湖桥文化开始,杭州已有8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杭州最初的名称为“禹杭”,曾用名有“余杭”、“钱唐”、“钱塘”、“临安”等,历史上先后在五代吴越国和南宋时期成为都城。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
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元代初年,来过杭州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杭州为“世界上最为美丽华贵的天城”。
1949年5月3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杭州一直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
杭州的民俗风情,与杭州的自然环境、人文积淀和发展历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项项颇具生动性、独特性、参与性的新鲜有趣的民俗活动和地方风情的表演和展现,令人惊奇、感动而难以忘怀。
文化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因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先生首先发现于余杭市良渚镇而命名。
距今约5300-4000年。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
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以大量殉葬精美玉礼器为特征的显贵者专用墓地的发现,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显示出良渚遗址已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并将成为东方文明圣地。
茶文化杭州的茶文化可追溯到宋代。
宋室南渡,建都临安,把中原的儒学文化也带到杭州。
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壶拎水者沿门点茶。
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点杯邻里茶水。
浙江省丽水的由来
浙江省丽水的由来
浙江省丽水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丽水之名最早见于唐初,为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子通占据浙江期间所作的区域调整,分括苍县为括苍、丽水二县,这是“丽水”第一次以县名出现,县治设在碧湖资福。
另一种说法是,丽水之名来自好溪。
《元和郡县志》载:“丽水本名恶溪(好溪),以其湍流阻险,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以为县名。
”
还有一种说法是,丽水之名来自丽阳山。
《读史方舆纪要》载:“丽阳山,府北七里,山下有溪,丽水之名以此。
”
779年,为避德宗李适(kuò)讳,改括州为处州,改州治括苍县为丽水县。
丽水作为政区由此得名。
1986年,改丽水县为丽水市。
2000年,丽水地区和县级丽水市撤销,改设地级丽水市;原县级丽水市改置莲都区。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取更多信息。
作为台州人,九个县市区的地名由来,你知道几个?
作为台州⼈,九个县市区的地名由来,你知道⼏个?台州,前⾝为临海郡,三国吴太平⼆年(公元257年)分会稽郡东部建郡,以郡治初在临海县⽽得名;隋时郡废;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设置台州,以境内天台⼭⽽得名,台州这个地名从此开始使⽤;明清两代为府;民国时为专区;中华⼈民共和国成⽴后称地区。
1994年8⽉22⽇撤地设市,以椒江、黄岩、路桥三区为市区。
归结台州及其现境域历史上县级区域的命名,⼤致有8类:以⼭⽽得名;以⽔⽽得名;以区位地形⽽得名;以纪念某事或某⼈⽽得名;取吉祥之意⽽名之;帝王赐名之;因重名且得名晚⽽改名;因避讳⽽改名。
椒江 ↑椒江原本是灵江下游靠近出海⼝⼀段的江名,其名始见于宋。
椒江区的前⾝是海门直属区。
海门⼀名,是因椒江⼝江南⽜头颈和江北⼩圆⼭南北对峙,状如⼤门⽽得名。
明洪武⼗七年(1384年),明廷遣信国公汤和巡视东南海防,⼆⼗年(1387年)⼆⽉,于临海三⼗⼋都地置海门卫指挥使司,⼗⼀⽉拆黄岩城墙筑海门卫城。
海门⽼街 黄岩 ↑黄岩区的前⾝为永宁县。
唐⾼宗上元⼆年(675年)四⽉,分临海县南部置永宁县,以永宁⼭(今⽅⼭)⽽得名。
唐⽞宗天宝元年(742年)九⽉“丙寅(⼆⼗四⽇),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百⼀⼗处”,时因全国有4个永宁县,仅保留河南府永宁县,台州的永宁改名黄岩。
县名以县西有黄岩⼭,⼭顶有黄褐⾊巨⽯⽽得名。
路桥 ↑北宋时即有此名,以地处平原⽔⽹地带,路路有桥⽽得名,属黄岩县。
后改称新安镇。
清末始称路桥镇。
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后为市属区。
⼗⾥长街 临海 ↑三国吴黄武、黄龙年间(公元221—231年)分章安县西部境域建县,以境内临海⼭得名。
临海⼭即今城西北10公⾥的⽩马⼭,海潮上溯灵江到此为⽌,故有此名。
1986年3⽉撤县建市。
括苍⼭ 临海古长城温岭 ↑温岭市的前⾝为太平县。
民国初年,内务部遍查地名,全国有5个太平县,分别分布在安徽、⼭西、浙江、四川、江苏,安徽太平设,另外4个太平县均改名。
浙江各市(县)名字的由来
1浙江各市(县)名字的由来(转载) 来源: 郑贝贝的日志 杭州市:杭州古称钱唐。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
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上城区:南宋皇城居南,后习惯以南为上,故名。
1949年置上城区。
下城区:1949年建下城区,在故皇城北,以南为上北为下习称得名。
西湖区:以境内有西湖而得名 滨江区:位于钱塘江南岸,以濒临钱塘江而得名 江干区:因地处钱塘江北岸,故名江干。
拱墅区:以境内有拱宸桥、湖墅而得名。
萧山区:因县治西部有萧山而得名。
《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
余杭区:《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余杭县引《郡国志》云:夏禹东去,舍舟船登陆于此,乃以为名。
建德市:建德县名因封建德侯而来,取建功立德之义。
富阳市:古称富春,东晋太元十九年(394),为避简文帝生母太后郑阿春讳,更名为富阳,富阳之名始于此。
临安市:据《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临安县:“临安山,县取此为名。
” 桐庐县:《方舆胜览》卷5建德府《山川》载:桐君山“在桐庐。
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因山名桐君,郡曰桐庐”。
淳安县:明《嘉靖淳安县志》卷1《风俗》称:“兹邑旧以淳而易安得名” 宁波市:宁波古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贸阝、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
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
江北区:因地处甬江、余姚江北,故名。
海曙区:因区内有一座建于唐代的鼓楼——“海曙楼”而得名。
浙江各市(县)名字的由来
杭州市:杭州古称钱唐。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
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上城区:南宋皇城居南,后习惯以南为上,故名。
1949年置上城区。
下城区:1949年建下城区,在故皇城北,以南为上北为下习称得名。
西湖区:以境内有西湖而得名滨江区:位于钱塘江南岸,以濒临钱塘江而得名江干区:因地处钱塘江北岸,故名江干。
拱墅区:以境内有拱宸桥、湖墅而得名。
萧山区:因县治西部有萧山而得名。
《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
余杭区:《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余杭县引《郡国志》云:夏禹东去,舍舟船登陆于此,乃以为名。
建德市:建德县名因封建德侯而来,取建功立德之义。
富阳市:古称富春,东晋太元十九年(394),为避简文帝生母太后郑阿春讳,更名为富阳,富阳之名始于此。
临安市:据《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临安县:“临安山,县取此为名。
”桐庐县:《方舆胜览》卷5建德府《山川》载:桐君山“在桐庐。
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因山名桐君,郡曰桐庐”。
淳安县:明《嘉靖淳安县志》卷1《风俗》称:“兹邑旧以淳而易安得名”宁波市:宁波古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贸阝、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
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
江北区:因地处甬江、余姚江北,故名。
海曙区:因区内有一座建于唐代的鼓楼——“海曙楼”而得名。
江东区:因地处奉化江、甬江东岸,故名。
北仑区:因北仑港得名,北仑港是以港中一小岛北仑岛而命名。
中国各省区市名字由来
中国各省区市名字由来北京市简称:京由来: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部于此,改称“北京”。
中华是国时期称为北平,后复称北京。
1949 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天津市简称:津由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明永乐2 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 年设为直辖市,1965 年与河北省合并。
1967 年,天津恢复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河北省简称:冀省会:石家庄由来:战国时,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称为河北。
汉设河北县。
唐设河北道。
辖区与今有出入。
1928 年设河北省。
辖区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的冀州,故简称“冀”。
山西省简称:晋省会:太原由来: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为山西。
元时,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
明初设山西省。
辖区为春秋时晋国地,故简称“晋”。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简称:内蒙古(在车牌等只能用一个字的时候,可以用蒙代替)由来: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 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建国前设内蒙古自治区。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辽宁省简称:辽省会:沈阳由来:秦汉魏普时代,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以西设辽西郡。
清设辽东将军。
后因辽河流域为清朝发源地,取“奉天承运”之意,改为奉天省。
1929 年,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改称辽宁省。
取全称中的“辽”字作为简称。
一说因境内有辽河,故简称“辽”。
吉林省简称:吉省会:长春由来:吉林一名源于“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松花江的城市”。
1673 年建城。
1676 年置吉林将军。
1907 年将其辖区改称吉林省。
取全称中的“吉”字作为简称。
黑龙江省简称:黑省会:哈尔滨由来:1671 年为抵御沙俄东侵,清政府在黑龙江沿岸修筑黑龙江城(黑河旧城),设置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
舟山市的由来
舟山市的由来舟山原为岛名。
宋宝庆《四明志》卷十二:“舟山,去县五里,趋城由此涂出。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四:“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
”时指今定海城南滨海码头旁小山(即东岳山),以其地为往来海舶候风待汛之所名之。
后因滩涂淤涨,该岛与本岛连在一起,又因本岛形状酷如一挂满风帆、由东向西疾驶的海舟,东(船尾)有舵岙(今沈家门一带),中西部有碇次(今岑港一带),舟山之名渐盖本岛。
明朝初年,明廷实行海禁,撤销昌国县,徙民于大陆,在其地设舟山中中、中左两千户所,驻守海疆,舟山遂又包括附近岛屿,成为群岛之称。
1953年3月,国务院正式以其名为专区之称。
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舟山地区,建立舟山市,实行市管县体制;3月8日,舟山市人民政府成立。
至今,舟山仍是全国唯一的海岛地级市。
千岛之城历史悠远,文化底蕴丰厚。
据1975年定海白泉十字路、1978年岱山衢山孙家山和1979年定海马岙唐家墩等地考古发现表明,远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时属越,称“甬东”。
战国时楚灭越,遂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甬东为会稽郡鄮县东境地。
两汉、三国(吴)、晋、宋(南朝)、齐、梁、陈因之。
隋开皇九年(589)废会稽郡,并鄞、鄮、余姚三县为句章县,甬东随鄮县并入句章县。
唐武德四年(621)以句章、鄞、鄮地置鄞州,甬东归鄞州。
八年,又废鄞州置鄮县,甬东属之。
开元二十六年(738),甬东始置县,以翁山命名。
宝应元年(762)翁山设富都监,隶朝廷盐铁使。
袁晁率起义军占翁山。
大历六年(771)翁山县废,属鄮县。
五代·吴越后梁开平三年(909)升明州为望海军,改鄮县为鄞县。
原翁山地域析出复翁山县,隶于望海军。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废翁山入鄞县。
端拱二年(989) 置巡检司。
熙宁(1073)七月,应原鄞县县令(时已入相)王安石奏,析鄞县之富都、安期、蓬莱三乡,建县治,名昌国。
元至元十五年(1278),因“海道险要”和“户口倍万”,升县为州。
绍兴之名的由来
绍兴之名的由来
绍兴之名的由来
绍兴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春秋时期越国都城而闻名的,迄今已有2500年历史。
历史上最初出现“绍兴"这个名称,是距今860多年前的事。
历史上越州曾经两度成为南宋王朝的临时首都。
在宋高宗赵构第二次驻在越州时,虽不能收复中原,但可以有喘息的机会,以巩固南宋的统治,因此,他决定大赦天下,并从建炎五年(1131年)起改元。
改元是件大事,赵构为此颇费心计,于是在建炎五年正月初一发布的赦书有“绍万世之宏休,兴百王之丕绪”等语,意思就是要继承先辈创立的福荫,完成他们末竟的功业。
赵构就取这两句的句首字“绍兴”二字作为年号。
将建炎五年(1131年)改之为绍兴元年(1131年)。
按照旧例,帝王巡幸停留时间较长,自身条件又较好的州,可以升格置府。
于是,宋高宗赵构升越州为府,并将其年号“绍兴”赐予作为府名。
于是越州改称绍兴。
从此,就有了“绍兴”这个地域名称,并沿用至今。
诸暨地名的历史文化解读
诸暨地名的历史文化解读从纯粹的地理角度讲,地名仅仅标志着某一地域或地点,是人们为区别地域而约定的名称。
但是如果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加以审视,地名与文化息息相关。
地名因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无不折射出历史文化的记忆,也就无不蕴蓄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因为地名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成果,它反映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规律。
由此可见,地名是地域文化的一种独特且较原始的载体。
通过对地名的分析研究,可以窥探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和文化心理取向等。
立足这一思想,本文从诸暨市各地名入手,挖掘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一、诸暨的由来诸暨历史悠久,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县(市)之一,历来有西施故里、越国古都之称和“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的美誉。
要探究诸暨地名的由来,首先要理顺这一地名的历史沿革。
先秦无诸暨之名,自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会稽郡置诸暨县,历代未废,只是几经更名和境域变迁。
新莽时期更名“疏虏”;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分诸暨东南部分地入汉宁县,划西南部分地入丰安县;三国(吴)时,改“汉宁”为“吴宁”;隋文帝开元九年(公元589年)废吴宁县,原诸暨部分地复入诸暨;唐光启中改称“暨阳”;五代为“越州”,吴越王天宝三年(公元910年)复名“诸暨”;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改名“诸全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诸全州,设诸暨县。
之后诸暨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诸暨之名的由来,虽多有学者探求,但众说纷纭,各持一端,没有固定的说法,但举几例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诸稽说(“诸暨封邑”说)诸稽是上古祝融之后,诸稽受封于浙,建立了诸稽国。
据乾隆年间《诸暨县志》载:“诸暨者,诸暨国之地也。
”宋《路史》将诸暨载入《国名记》篇中。
《国语·吴语·疏》:“诸稽之裔,以国为氏”。
均说明诸暨曾为古国。
三国时吴国学者韦昭在其《国语·郑语》韦氏解中云:“彭姓诸稽,则商灭之”,可知直至商代,诸稽国才被灭亡。
金华历史的巅峰时刻:竟管辖这15个县市
金华历史的巅峰时刻:竟管辖这15个县市金华历史的巅峰时刻:竟管辖这15个县市金华古称婺州,自秦王政公元前222年建县,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金华。
建国以来金华行政区划图,跟小编一起见证金华辉煌时刻吧!第一张地图:1949年8月19日成立浙江省人民政府,驻杭州市。
设嘉兴。
绍兴、金华、湖州、衢州、兰溪6县级市。
当时还有汤溪县,宣平县,磐安也称(安文)从图中能够看出,当时萧山还属于绍兴区域范围内。
第二张地图:1950-1958年1950年撤建德专区、辖县划归金华、临安专区。
撤衢州、金华、兰溪3县级市及临海城关区。
1951年设县级金华市。
撤丽水专区,辖县划归温州、衢州、金华3专区。
省直辖的诸暨县划归金华专区。
金华改由省直辖,1954年撤衢州专区,辖县划归金华、建德2专区。
金华市划归金华专区。
这段时期,应该是金华地域面积最大的时期,除了管辖如今的金华各县市的同时(这段时间磐安属于东阳,1958年10月,撤销武义县建制,将武义县全境划归永康县。
1961年10月,又从永康县复析置武义县。
)还同时管辖桐庐,建德,淳安,缙云,遂昌,以及如今的衢州全境。
依照当时的区域划分,金华地域共辖15个县市,依照如今的区划,应该是有20几个县市区了。
第三张地图:1959-1962年1960年金华专区的桐庐县划归杭州市,撤金华县级市。
当时还没有衢州这个说法,金华统辖衢州全境未分家。
第四张地图:1963-1976年1963年复设金华专区的遂昌、缙云2线。
本来属于金华地域的淳安和建德划归杭州市,嘉兴湖州同属一家,金华与衢州同属一家。
第五张地图:1977-1999年1979年复设金华4县级市 1981撤金华县 1985年撤金华地区,金华市升格地级市,辖县划归金华市,金华市设婺城区。
复设金华、衢县,兰溪撤县设县级市。
衢州市升格地级市,辖原金华地区的龙游、开化、常山、江山4县划出金华、衢州市设柯城区。
1988年东阳、义乌分别撤县设县级市。
民国时期浙江省的区划变迁史
民国时期浙江省的区划变迁史(1)、道制时期的浙江省区划民国肇始,浙江省如同其它各省一样,首先将各府、州、厅统一改设为县。
•杭县,1912年2月,杭州府附廓之钱塘、仁和2县合并为杭县;•嘉兴县,1912年2月,嘉兴府附廓嘉兴、秀水2县合并为嘉禾县,后因与湖南嘉禾县重名,1914年1月改名嘉兴县;•吴兴县,1912年2月,湖州府附廓之乌程、归安2县合并为吴兴县;•绍兴县,1912年2月,绍兴府附廓山阴、会稽2县合并为绍兴县;•衢县,1912年2月,衢州府裁府留县,首县西安县改名衢县;•定海县,1912年2月,改定海直隶厅为定海县;•海宁县,1912年2月,原杭州府属之海宁州改为海宁县;•南田县,1912年2月,改南田厅为南田县,并将石浦厅并入;•玉环县,1912年2月,改玉环厅为玉环县;•新登县,1914年1月,因新城县与多县同名,改名新登县;•崇德县,1914年1月,石门县因与湖南石门县重名,改名崇德县;•温岭县,1914年1月,因太平县与多县同名,改名温岭县。
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浙江省根据临时大总统颁布的《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将全省分为钱塘、会稽、金华、瓯海4道,并于6月10日任命道尹。
钱塘道,一等道,驻杭县。
道尹繁要缺,辖浙北20县;会稽道,一等道,驻鄞县,道尹繁要缺,辖浙东20县;金华道,三等道,驻兰溪县,道尹简缺,辖浙西19县;瓯海道,二等道,驻永嘉县,道尹要缺,辖浙南16县。
民国五年(1916年)5月30日,护国军变起,浙江省以《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未经正式国会批准,而将4道废除。
民国六年(1917年)1月22日,护国军事败,又恢复4道区划,并将金华道移驻衢县。
(2)抗战前的浙江省区划•1927年4月,析鄞县城区设宁波市,1931年1月裁撤,重新并入鄞县。
•1927年5月,析杭县城区、西湖、湖墅、皋塘、会堡、江干等区设杭州市,面积 250.8平方公里,首任市长邵元冲(1890—1936,字翼如,浙江绍兴人)。
温州市县区地名来历趣考
温州市县区地名来历趣考生斯长斯的家乡,它的名字怎样来?在落地生根后、在落叶归根前,这都是每个人“根”本性问题,因为地名从不仅仅是简单符号。
也许对乡邦热爱越深,越难免夜郎自大,即使只以温州11个市、县、区地名为例,小小两字,却音义俱美,深含文化,浓缩着地理、人物、音乐、民间传说......然而,对温州各市县区名,迄今从未见专文全面系统解说,本地府志/市志/县志/区志/地名志/历代地理志/国内相关辞书或语焉不详,或只列一说,或错漏失载。
“名不正,言不顺”,聊佐瓯越人文、历史、旅游之谈助,南航我考证下它们的来历、来源、来龙去脉。
附及:闲来无事,曾将各市县区凑成四字嵌名谣——冷暖温州,白鹿城池,瓯居海中,卧龙港湾,天瑞地安,箫音乐清,山水永嘉,玉苍之南,文成故里,风泰雨顺,千年平阳,百岛洞头。
冷暖温州:据《尚书》,温州最早属于上古大禹划分“九州”中的扬州,得名于唐高宗李治在位时的上元二年(675),据清朝雍正《浙江通志》转引《图经》载“其地自温峤山南,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故名”。
温峤山即温峤岭,在今温州与台州交界处的温岭县内,也是其县名的由来。
南航按,《尔雅》解释“燠,煖也”,《说文解字》解释“煖,温也”。
多米诺骨牌一圈推下来,燠原来是温的孪生兄弟。
明朝《弘治温州府志》转引《图经》,更是把“隆冬恒燠”翻译成白话文般的“冬月,地常暖少寒”,温州正因冬不冷,夏不热,属于宜人的亚热带海洋季风润湿性气候。
生逢其地,南航我曾在应邀为《世界温州人》杂志写的卷首语结尾,表达了“世态再炎凉,人情再冷暖,不辞长做温州人”。
遗憾的是,《辞海》《辞源》解释温州,均只说以在温峤岭之南得名,缺漏了双关义项中的“隆冬恒燠”或“冬月,地常暖少寒”,该打屁股四十大板。
白鹿城池:鹿城,白鹿城,白鹿城池,众所周知,它来自郭璞建城的传说。
东晋晋明帝司马绍太宁元年(323),温州建城,相传大学者、风水大师郭璞正好寓居温州,于是聘请他为总设计师,筑城之际,有白鹿衔花而过。
淳安之都的由来
淳安之都的由来都,相传为上古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名。
西周制,四县为都。
《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
”夏制“十邑为都。
”《广雅·释地》:“八家为邻,三邻为明,三明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州有十二师焉。
”西周的“四县为都”,指有城垣宗庙的称都。
《左传》载:“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都,城过百雉。
”当时大都的城不过一里多,中都的城不过一里,小都的城不到一里。
《左传》又记:“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到了汉代,都的地位提高,将都称之为京都,是中央政府所在地。
《史记》载:“江陵故都。
”班固的《西都赋》曰:“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
”长安即西安,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
不过,汉代又将人口众多货物汇集之地称之为“都会”,《史记·货殖列传》云:“然邯郸亦漳、河之间——都会也。
”《汉书·食货志上》干脆将大城市称为都市:“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者奇赢,日游都市。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文水》中载:“水泽所聚谓之都。
”唐代还将都作为军队编制单位,后来,将军队头目称之为都督,都头,有俗语称“官到尚书吏到都”,明清对总督、巡抚也省称都。
另外都,又作为“总共”来称,曹丕的《与吴质书》曰:“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都还作为美盛、漂亮来形容,《汉书·司马相如传上》“雍容闲雅,甚都。
”所以都的来头很大,褒扬有加,意义深远。
都,最早出现在淳安历史上是汉代,作为行政区划是以“新都郡”为始。
淳安早在远古新石器时代为三苗族居住。
在先秦的唐、虞、夏三代,北方华夏族曾多次征讨三苗族。
夏王朝第六代帝王王少康的庶子无余为祭祀大禹而成为于越部落的首领,当时,“文身断发,披草菜而邑”,而兴起了越族,新安江流域的先民,历史上被称之为“山越”。
最古属中华九州之一的扬州,春秋后期属吴,战国初期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灭吴即属越国。
[说明]苍南县由来
区域概况苍南县位于浙江省的最南端,地理坐标为北纬27°30′,东经120°23′。
濒临东海,南连福建,1981年6月从平阳县析出独立建县,因地处玉苍山之南,取县名为苍南。
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东与东南濒临东海,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西邻泰顺县,北与平阳、文成两县接壤。
陆地界于东经120°07′~121°07′,北纬27°06′~27°36′。
领海位于北纬27°00′~27°32′48″ ,东经121°07′向东至水深200米等深线以内。
2006年陆地总面积为1261.0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5公里,沿海滩涂面积97.2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2万平方公里。
苍南县辖20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灵溪镇、龙港镇、宜山镇、芦浦镇、莒溪镇、舥艚镇、钱库镇、望里镇、观美镇、藻溪镇、桥墩镇、炎亭镇、金乡镇、大渔镇、矾山镇、赤溪镇、马站镇、霞关镇、沿浦镇、南宋镇、凤池乡、浦亭乡、腾垟乡、云岩乡、仙居乡、新安乡、括山乡、五凤乡、石坪乡、龙沙乡、昌禅乡、中墩乡、渔寮乡、蒲城乡、凤阳畲族乡、岱岭畲族乡,4个社区、94个居民区、776个行政村。
2008年总人口124.38万人。
除汉族外,还聚居着畲、回等少数民族3万多人,是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
本县汉族居民分属闽海民系和江浙民系,分别使用闽南方言和吴语瓯江片方言,通行闽南话和吴语温州话。
苍南也是浙江省的海洋大县,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
苍南平原占三分之一,山区、半山区占三分之二。
其中平原地区河道密布,古树、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苍南是农林牧渔的综合产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名特优稀产品有四季柚、荔枝、甜橙、梭子蟹、对虾、石斑鱼等,许多产品远销海外。
“世界矾都”矾山明矾储藏量占全世界的60%。
宁波为什么叫宁波
宁波为什么叫宁波
夏代,宁波的名称为“鄞”,唐时称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
宁波简称“甬”,早在周朝已有此称。
“甬”字是古代大钟的一个象形字,在鄞、奉两县的县境上,山的峰峦很像古代的覆钟,故叫甬山,这条江就叫甬江,这一带地方就称为“甬”地。
宁波,简称甬,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世界第三大港口城市,别名:甬城、甬上。
扩展资料:
截至2018年年底宁波辖海曙、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奉化6个区,宁海、象山2个县,慈溪、余姚2个县级市。
共有75个镇、10个乡、71个街道办事处、721个居民委员会和2485个村民委员会。
全市陆域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3730平方公里。
经技术部门初步测量,全市海域总面积为835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94.4公里,约占全省海岸线的24%。
全市共有大小岛屿614个,面积255.9平方公里。
宁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以前,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证明宁波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为宁波专署驻地。
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
1986年宁波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
1988年3月批准为有制订地方性法规权限的较大的市。
1994年宁波被确定为中国副省级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杭州古称钱唐。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
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上城区:南宋皇城居南,后习惯以南为上,故名。
1949年置上城区。
下城区:1949年建下城区,在故皇城北,以南为上北为下习称得名。
西湖区:以境内有西湖而得名滨江区:位于钱塘江南岸,以濒临钱塘江而得名江干区:因地处钱塘江北岸,故名江干。
拱墅区:以境内有拱宸桥、湖墅而得名。
萧山区:因县治西部有萧山而得名。
《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
余杭区:《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余杭县引《郡国志》云:夏禹东去,舍舟船登陆于此,乃以为名。
建德市:建德县名因封建德侯而来,取建功立德之义。
富阳市:古称富春,东晋太元十九年(394),为避简文帝生母太后郑阿春讳,更名为富阳,富阳之名始于此。
临安市:据《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临安县:“临安山,县取此为名。
”桐庐县:《方舆胜览》卷5建德府《山川》载:桐君山“在桐庐。
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因山名桐君,郡曰桐庐”。
淳安县:明《嘉靖淳安县志》卷1《风俗》称:“兹邑旧以淳而易安得名”宁波市:宁波古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贸阝、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
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
江北区:因地处甬江、余姚江北,故名。
海曙区:因区内有一座建于唐代的鼓楼——“海曙楼”而得名。
江东区:因地处奉化江、甬江东岸,故名。
北仑区:因北仑港得名,北仑港是以港中一小岛北仑岛而命名。
镇海区: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在鄮东甬江口建望海镇,为镇海建制之始。
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改望海镇为望海县,未几改为定海县。
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定海县改名镇海县。
鄞州区:据《读史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奉化县:鄞城“县东五十里。
志云,夏有鄞子国,以赤堇山为名。
堇,草名也,加邑为鄞”。
县以赤堇山为名。
余姚市:《水经·沔水注》:余姚县“因句余山以名县,山在余姚之南、句章之北也”。
据《越绝书》卷8载:“越人谓盐曰余。
”余姚亦为古越语地名。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
舜姚姓,故云余姚。
”慈溪市:宋乾道《四明志》卷16《慈溪县志·水》载:“慈溪县南三十里,与大隐山接,本曰大隐溪。
里有董黯,生后汉时,性笃孝。
母寝疾,好饮此溪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因名溪曰慈溪,后乃以名县。
”。
奉化市:据《大明一统名胜志·浙江宁波府志胜》卷5载:奉化县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故名。
象山县:《读史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象山县:象山“在县治北,形如伏象,县以此名”。
宁海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置宁海县,由于沿海之地饱受海浪不宁之苦,取海静境宁之意。
温州市: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贤宰乡(今永嘉县瓯北镇)。
是为温州建县之始。
公元323年,东晋明帝设永嘉郡,“永嘉”两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
置永嘉郡的同时,郭璞选城址建城,称“斗城”。
相传建城时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又称“白鹿城”,简称鹿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改称“温州”。
取虽隆冬季节仍很温暖,故名温州. 鹿城区:相传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置永嘉郡筑城时有白鹿御花之瑞,故名。
龙湾区:1984年12月并近郊状元镇、龙湾乡及瓯海县永中镇2村置龙湾区,以境内龙湾乡得名。
瓯海区:温州古称瓯,瓯江口习称瓯海,1981年析原温州市郊5区置瓯海县,1992年3月9日设立瓯海区瑞安市: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建县之始,县名罗阳,吴宝鼎三年(268年)被更名安阳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称安固县,清乾隆《浙江通志》卷8《建置》载:“唐天复三年(902)有白鸟栖县之集云阁,以为祥瑞,遂改名瑞安武肃王闻于朝,诏改今名。
”乐清市:传春秋周灵王太子晋乘鹤至箫台山上吹箫,“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因以名县。
民国《乐清县志》卷1《邑里志》:“邑取大乐正造士,小成七年,大成九年之义,因名乐成。
”后梁钱氏以避梁祖讳改名乐清。
洞头县:因洞头山(岛)得名。
永嘉县:公元323年,东晋明帝设永嘉郡,“永嘉”两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
民国《永嘉县志》卷2《舆地志·山川》:瓯江“在府城望江门外,一名永宁江,一名永嘉江,一名蜃江”苍南县:因处于玉苍山之南,又由江南(垟)平原,故名。
浙江省最年轻的县。
平阳县:公元283年(晋武帝太康四年),析安固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这是平阳单独建县的开始。
后也称罗阳县。
不久,“取横屿及横江之义”,改名横阳,五代十国时,吴越王统辖全浙,横阳既平,改名平阳,一直沿袭至今。
1981年析鳌江以南7区1镇另置苍南县。
另《太平寰宇记》卷99温州平阳县:“邑有平阳岭”,故名.文成县: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南田(今属文成县)人,死后追谥“文成”。
县名即由此而来. 泰顺县: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县,景泰帝以“国泰民安,民心归顺”之意赐名“泰顺”.嘉兴市: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
战国时,划入楚境。
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
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
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
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
南湖区:以境内有南湖得名.秀洲区:1999年6月,郊区更名时将古秀州的“州”字上加了三点水,称为秀洲区.平湖市:据明天启《平湖县志》载:谓平湖者以治即武原陷为湖处,土脉坟起,坎陷底平,故名.海宁市:《郡县释名》浙江卷上:海宁县“取海涛宁谧之意也.桐乡市:以昔多梧桐,有“梧桐之乡”称号海盐县:《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海盐县“故武原乡,有盐官”。
《大明一统名胜志·浙江嘉兴府志胜》卷2:“县地广斥,盐田相望,故汉改名海盐。
”嘉善县:清光绪《嘉善县志》卷1:“因旧有迁善六乡,俗尚敦庞,少犯宪辟,故曰嘉善。
”湖州市: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
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
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
吴兴区: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县、归安县合并为吴兴县,吴兴一名由此而来.南浔区:以驻地南浔镇得名.长兴县:乾隆《湖州府志》卷2《城池》载明顾应祥《重修长兴县城记》说:“城始创于吴夫差,厥形长,故邑名长城。
钱缪有国,避朱温庙讳(其父名朱诚),改为长兴。
”安吉县:据《吴兴记》:“光和末,张角乱,此乡守险助国,汉嘉之,中平二年,分故鄣之南乡置安吉县。
”德清县:据《郡县释名》浙江卷上:“邑东有余不溪,其水清澈,余则不,故曰余不。
邑临是溪,因名德清。
”安吉县:建县于东汉中平二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汉灵帝赐名“安吉”取之《诗经》“安且吉兮”。
绍兴市:绍兴从秦汉时代起,置会稽郡,唐代时称越州,至南宋康王赵构避难南渡,官绅上表,乞赐府额,赵构题“绍祚中兴”(绍,即继承,祚,即国统)遂改为绍兴府,这也就是“绍兴”地名的由来。
元代废府为路,明清二代复称绍兴县,今为绍兴市。
越城区:以历史上曾为越国、越州之都城、治所而得名.诸暨市:据梁载言《十道志》:“诸暨县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
”嵊州市:南宋嘉泰《会稽志》卷12嵊县:“东有簟山,南有黄山,西有西白山,为县之秀峰,嵊山在北,乃四山为嵊之义”.上虞市:《水经·渐江水注》载:“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
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
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
”新昌县:又清乾隆《浙江通志》卷24《城池》引《吕光洵修城记》说:“新昌盖剡之东境,梁开平间,析其十三乡为县,以其创建也,因名新云。
”绍兴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以越州为临时首都,题“绍祚中兴”额,升越州为绍兴府;翌年改元为绍兴,绍兴由是得名.金华市:金华又称婺州,春秋时属越国。
秦、汉为乌伤县,属会稽郡。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名东阳,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
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
“金华”这一名字由来相传于金星婺女争华之地。
另一说“金华”这一名字由来于城外南、北对峙的金华山。
婺城区: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婺州,金华为其州治。
今金华改简称婺,由此得名.金东区:以其位于金华市区东部而得名.义乌市:《水经·渐江水注》载:“《异苑》曰:东阳颜乌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助衔土块为坟,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致慈乌,欲令孝声远闻,又名其县曰乌伤矣。
”(此为传说).兰溪市:《东阳记》载:兰溪县治西南6里有兰阴山,“其上多产兰,故名兰阴,以其横截大溪,又名横山大溪,即兰溪也”.永康市:传孙权之母曾来上浦乡进香,祈求“永保安康”,故名永康。
《郡县释名》浙江卷上:永康县“三国吴名,以地有永康溪也.东阳市:《大明一统名胜志·浙江处州府志胜》卷8:“三国吴宝鼎元年置东阳郡,以其地在金华山之南,谷水之东,因以为名。
”.武义县:《郡县释名》浙江卷上:“时天下郡邑多以武名,始武安、武隆之类。
曰武义者,凯以仍义乌而加武名耶。
”疑武义县名与武则天有关.浦江县:据《太平寰宇记》卷97婺州浦阳县;“浦阳江在县西三十里,县取此江为名。
”磐安县:1936年设大盘山区绥靖专员办事处,驻榉溪;1939年置县,以大盘、安文两地名中取一字音,为“磐石之安”义,命名“磐安县”.衢州市:一说以路通三越(闽越、扬越、吴越)命名。
多数者较为可信。
首先从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义,《尔雅释宫》称“四达谓之衢”。
《楚词.天问》谓九交道之意。
《太玄经》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说。
从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陆所会,四通八达,南际欧闽,北抵歙睦,东达沪杭,入于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汇合衢江,构成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
在以水陆交通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为“三衢”,对此,《大明一统专》便作出定论:“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柯城区:以境内有柯城乡得名.衢江区:以衢江而得名.江山市:《郡县释名》浙江卷下:江山县“以邑有江郎山也”.常山县:《元和郡县志》卷26衢州常山县:“因县南有常山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