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

合集下载

自考比较教育第七章德国教育

自考比较教育第七章德国教育

第七章德国教育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对德国教育历史演变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德国现行教育制度及其特点,深刻领会德国教育改革趋势。

考核内容第一节德育教育的演变(一)帝国时期以前的教育1.义务教育的实施2.教育机构收归国家3.双轨制的形式(二)帝国时期的教育1.福禄倍尔的幼儿园2.凯兴斯泰纳创立职业学校3.形成三类中学(三)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1.《魏玛宪法》2.《基础学校法》(四)纳粹统治时期的教育教育目标及其后果(五)战后重建传统教育1.《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2.《杜塞尔多夫协定》(六)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教育发展与改革1.《汉堡协定》2.《教育结构计划》3.《教育总计划》4.东部地区的教育改造第二节德国现行教育制度(一)教育行政1.联邦教育行政机构及其职责2.协调机构及其职能3.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及其职责(二)学制结构及其特点1.学制结构图2.义务教育3.德国学制的特点(三)各级各类教育1.学前教育(1)机构(2)性质(3)宗旨2.初等教育(1)机构(2)学制(3)目的(4)教学实施3.中等教育(1)机构(2)任务(3)教学实施4.职业技术教育(1)机构与任务(2)教学实施(3)双元制5.高等教育(1)德育高等教育的传统(2)机构(3)宗旨(4)学位(5)德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6.师范教育(1)机构(2)两个阶段训练制度第三节德育教育改革动向(一)初等教育改革主要措施(二)建立州一级统一的中学毕业考试制度主要措施(三)改革高等教育1.改革大学的学习2.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一3.赋予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同等地位(四)改革职业教育1.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措施2. 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措施六、德国《教育结构计划》的主要内容。

七、文化联邦主义的涵义。

八、高等学校总纲法的主要内容。

九、德育中等教育第一阶段以及中等教育第二阶段的含义。

十、德国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含义。

十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文化部长常设会议的实质。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的启示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的启示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改革是近年来欧洲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思想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本次演示将介绍德国教育 改革的思想,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
一、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1、自治原则
德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各州享有课程设置的自治权,受宪法保护。每个 州的文化事务部根据州内政治、经济和人文情况制定教学大纲,这种自主权也反 映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各州的文化自治权受到重视,不同的州可以有不同的教育 项目。
二、德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重视自治权
德国教育改革的自治原则启示我们,自治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也 应该给予各地区和学校更多的自治权,允许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个性化的 教育。这样有助于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灵活性
德国教育改革的灵活性原则启示我们,教育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 应该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谢谢观看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 的启示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丰富的历史,其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和特点。 特别是在近代,德国教育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展现了 德国教育的实力和活力,而且对于我们的教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名。其核心特点就是“双元制” 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既在学校学习,也在企业实践。在企业实 践的时间大约占70%,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大概占30%。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 习,
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同时,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 月16日颁发的《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强调了在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 的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学术知识的同时,也能具备一 定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17-18世纪的德国高等教育

17-18世纪的德国高等教育

17-18世纪的德国高等教育从整体上看,17、18世纪德国的大学同欧洲其他国家的大学一样,处于持续的衰退之中,传统大学形式甚至面临被废除的危险。

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近代大学的端倪开始初现。

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获得政府的资助,尊重自由的学术风气,引入现代科学和哲学,注重研究和教授的价值,形成了诸多现代大学的特征。

18世纪后半期,在启蒙运动及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当然,也受到哈勒和哥廷根两校成功改革的影响,德国天主教各邦普遍实施了大学改革运动,为19世纪德国大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图为1735年的哥廷根大学一大学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1德国早期大学德国最古老的大学是创办于1349年的布拉格大学(Prague),它也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第一所大学。

稍后又有了维也纳大学(1365年)、海德堡大学(1385年)、科隆大学(1388年)、爱尔福特大学(1392年)、莱比锡大学(1409年)、罗斯托克大学(1419年)。

由于布拉格和维也纳已不在德国境内,人们习惯于把海德堡大学看作是德意志境内第一所古老学府。

上述大学受南欧和西欧影响颇深,是德意志本土诞生的第一批大学。

从1456~1506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又有第二批9所大学出现,它们是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1456年)、弗赖堡大学(1457年)、巴塞尔大学(1459年)、因戈尔施塔特大学(1472年)、特里尔大学(1473年)、美因茨大学(1477年)、蒂宾根大学(1477年)、维滕贝格大学(1504年)、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大学(1506年)等。

虽然较之意大利、法国、英格兰和西班牙等国大学,德国大学是相当年轻的,但德国大学后来居上,对中世纪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据统计,到16世纪初期,德国共有在校大学生4200人,与14世纪通常的1200人相比,增长数相当可观。

这种大量的增长被16世纪20年代爆发的社会和宗教纷争所阻止。

1526~1530年间,大学生总数降至650人,许多大学发现其接纳的学生降至以前的三分之一。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PPT课件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PPT课件

.
8
19世纪下半期 福禄倍尔
1837年,福禄倍尔在德国创 办了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1840年,将其命名为“幼儿 园”。
以中上层家庭的儿童为对象。
由此,德国幼儿教育机构的
发展逐渐呈现出双轨的趋
势。 2019/11/4
.
9
福禄倍尔: 幼儿园的任务
1、通过直观的方法来培养学
前儿童
2、使他们参加各种必要的活 动,发展他们的体格,锻炼 他们的外部感官,使他们正 确地认识人和自然以及增长 知识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
2019/11/4
目录
1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2 20世纪初至二战前的德国学前教育
2019/11/4
3 二战后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
2
一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2019/11/4
.
3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19世纪的最初 20年
2019/11/4
20世纪中期以 后至40年代末
该法提出,要建立“白天的幼儿之 家”、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并要求 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情”,体育比赛成为幼儿园的中心工 作。
2019/11/4
.
13
三 二战后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019/11/4
.
14
二战后德国学前教育 的发展与改革
二战后,德国分为德意志联邦共和 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在东德,幼儿教育被纳入统一的学 校教育系统,成为公立教育制度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德,幼儿 教育又恢复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传 统。 统一之后的德国保持了西德的 学前教育传统 。
.
19世纪下半期 福禄倍尔
4

德国教育促进工业化的进展

德国教育促进工业化的进展

德国教育促进工业化的进展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

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

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

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

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

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

[1] 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

[2]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

其次,中等教育规模扩大,实现教育平民化。

德国进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初等教育程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

而且,由于正处于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为各大学和技术高校培养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的中等学校①成为当时德国大多数资产阶级中等阶层和新兴经济资产阶级子弟们的热门学习去处。

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

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

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德国教育体系中早分流制度的利弊。

早分流,即在学生年龄较小的时候就进行职业和学术的分流,是德国教育制度的一大特色。

本文首先将对德国早分流制度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历史背景、实施方式以及现状。

随后,将详细分析早分流制度的优点,如提高教育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

也将深入探讨其存在的弊端,如可能导致教育不公平、限制学生未来发展、加剧社会阶层固化等。

本文将对早分流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能够为德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arly diversion system in the German education system. Early separation, which refers to the separation of professions and academia among students at a young age, is a major feature of the German educ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will first provid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Germany's early diversion system, including its historicalbackgrou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current situation. Subsequently, a detailed analysis will be conducted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early separation system, such as improving educational efficiency, promoting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meeting society's demand for talent. We will also delve into its drawbacks, such as potential educational inequality, limitations on student future development, and exacerbation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separ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education reform in Germany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二、德国早分流教育的背景The Background of Early Diversion Education in Germany德国早分流教育,亦被称为“双轨制”教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论19世纪初德国洪堡教育改革

论19世纪初德国洪堡教育改革

论19世纪初德国洪堡教育改革作者:庞霄骁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3期“国家要富强,教育需先行”的发展理念在如今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然而,它最早是在德意志的现代化道路上得以印证的。

众所周之,如今的德国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而在历史上它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封建专制的不利状态中。

但是,德国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完成了国家统一,更在20世纪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探究德意志民族复兴的“秘诀”,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教育改革的影子,因为当时发达的教育为德国经济和军事的发展提供了人力、智力的保障。

而德国教育之所以能在19世纪取得较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19世纪初的洪堡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奠定了19世纪德国教育繁荣的基础,是德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1808年12月,洪堡被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任命为内政部文化与公共教育司司长,次年2月赴任。

威廉·洪堡是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依据新人文主义的教育主张,并吸收费希特和施莱尔马赫等人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初等学校、文科中学和大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建立起一整套新的教育制度。

1初等教育近代以前,德国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教会神职人员和贵族等少数特权阶层。

但16世纪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影响到教育领域,德国普及教育的理念由此萌芽。

当时的新教教会为了使广大低层民众能直接阅读经文,进而对其灌输新教教义,迅速发展了包括德语学校等在内的许多初等学校。

17世纪时,许多公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

德意志早期统治者如此重视国民义务教育,主要是想借由教育训练忠顺的臣民和士兵,为自己侵略扩张、巩固政权的野心服务。

然而,由于国力困乏、经费不足、师资奇缺,义务教育并未有效实。

直到这次改革时,洪堡采取“教育服务于国民”的政策,才进一步推动了德国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在强迫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洪堡对初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德国学前教育教材

德国学前教育教材

1.创制了“恩物”。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认识自然、扩大知识和发展 能力,福禄贝尔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创制了一套供他们使用的活 动玩具,并称之为“恩物”。
2. 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 儿童内部需要和冲动的表现,游戏作为儿童最独特的自发活动, 成为幼儿教育过程的基础。在福禄贝尔看来,一个游戏着的儿童, 一个全神贯注地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正是幼儿期儿童生活最美 好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园应当是幼儿游戏的乐园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2.学校附设幼儿园 学校附设的幼儿园数目较少,适合于那些已达6周岁, 或下半年将达6周岁,但体格与智力均未达到入学标准的 儿童,他们在此处接受一年特别的训练以便为进入基础学 校作好准备。这种机构也称学校附设的学前班,这种幼儿 园通常与小学联为一体,以便为学童在后来的学习中顺利 上学提供帮助。 3.学前班 学前班与学校附设幼儿园一样,与小学相联,但它们 针对的是5岁儿童,以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二)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实际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幼儿园 开办者自主决定的。 德国的幼儿园一般并没有正规的课程,不进行读、写、 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不教授外语,而是以游戏等自 由活动为主。 如今,游戏仍是德国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特征。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三、德国学前教师教育 德国学前教师训练有三个不同的层次: 1.大学:培养在德国学前教育机构中工作的一小部 分、专注于社会教育的人。接受为期4年的被作“社 会专科教育“方面的专业训练,其中1年用于实践方 面的培训。入学者的资格要求是10年级毕业生或具 有2年职业训练的同等学历者.毕业生大多数在较大 的日间学前教育机构中担任领导工作.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德国

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德国
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历了多次 改革和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经济 发展的需求,形成了具有特色的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结构与特点
结构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由学校和企业共 同承担,学生既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 ,也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形成双元 制教育模式。
特点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注重实践性和应 用性,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职业素养和职 业道德的培养。
神的人才。
德国教育体系具有高度的自治 和自主性,各州拥有较大的教 育自主权,可以根据地方特色
和需求制定教育政策。
德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教 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经 济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人才。
德国教育制度注重公平和普及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确 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基础 教育。
02
德国高等教育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与发展趋势
改革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在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加 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推广数字 化教育等。
发展趋势
未来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创业、数字化和 智能化、国际化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 发展的需求。
04
德国基础教育制度
学制改革
社会参与
德国高校正在进行学制改革, 引入了更灵活的学分制和模 块化课程结构,以适应社会 发展的需要。
德国高校注重与社会的联系, 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的 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和应用。
03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起源于中世 纪的手工业行会,随着工业革命 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职业 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史

德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德国教育的发展第一节二战前(17C~20C)背景:17C德国封建格局状态以及三十年战争,使德国经济受到严重挫折,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欧洲国家。

普鲁士经济恢复较快,势力最强,成为德意志各邦的表率和欧美各国的榜样。

一、17C~18C(以普鲁士教育为主)目的:巩固王朝统治特点:由国家兴办,由世俗政权掌握教育事业(一)初等教育(学前)学校类型:泛爱学校教学方式:适应自然,注重直观、寓教育于游戏,注重实用性与儿童兴趣教学内容:读、写、算、与宗教教育(4R)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重要地位,外语、体育、音乐、舞蹈等代表作品:《初级读本》(巴西多),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

(二)中等教育1、文科中学(前身是分级式拉丁学校)特点:尤重古典任务:升学预备教育、培养上层职业者2、科学学校、文科中学教育内容:实科内容教育对象:贫家子弟教学方法:直观3、骑士学院教育对象:上层贵族子弟教育目的:培养文武高官、巩固统治学校类型:文科中学、科学学校教学方法:直观(三)、高等教育1、哈勒大学教学内容:现代外语和自然科学占首要地位,不学拉丁文、希腊文教学方式:教自由、学自由2、哥廷根大学教学方式:讨论、实验观察二、19C(世界性的影响)(一)学前1840年,福禄培尔将自己创立的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二)初等教育特点:政府控制、速度加快学校类型:初等学校教学内容:4R,数学、自然、几何、等(三)师范教育特点:政府控制教学方法:理性主义教学内容:4R、宗教(四)中等教育1、文科中学一系列改革:首先,将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并规定只有文科中学的毕业生有进入大学学习或充任国家官吏的资格。

其次,规定文科中学教师的任教资格,牧师不能进入中学任教。

再次,推行新的课程体系。

文科中学希望实行一种全面教育。

2、实科中学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标志着实科中学受到政府认可。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一)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一)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一)引言概述: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德国开始意识到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德国学前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改进。

本文将分析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并探讨五个主要的阶段:启蒙时期、普及时期、革新时期、民主化时期和现代化时期。

每个阶段将介绍该时期的背景、重要事件和相关政策,以及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

正文内容:1. 启蒙时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启蒙思想家开始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 面对贫困、不发达的学前教育条件,早期学前教育主要由宗教组织提供。

- 德国启蒙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约翰·海因里希·庞德夫实施的幼儿教育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培养儿童身体、智力和道德发展的综合方法。

2. 普及时期:- 19世纪后半叶,德国政府开始积极推动学前教育的普及并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

-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定了学前教育机构的要求和标准。

-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加速了学前教育的普及,政府开始提供资金和培训机会。

3. 革新时期:- 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们开始关注学前教育的革新和改进。

- 弗里德里希·弗雷贝尔提出了“自由活动”教育方法,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引导。

- 德国的学前教育法规也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4. 民主化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历了民主化和教育改革。

- 学前教育成为了社会公开领域的议题,并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

- 德国教育法和组织结构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5. 现代化时期:- 进入21世纪,德国学前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机遇。

- 政府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培训。

- 德国将学前教育纳入综合教育体系,为儿童提供全面的发展机会。

总结: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启蒙时期,经历了普及时期、革新时期、民主化时期和现代化时期。

政府的介入和教育改革是推动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德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及最中国启示

德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及最中国启示

德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动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音教101班乐心悦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国家的平稳发展,各国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教育领域。

一个国家的兴衰决定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那么归根结底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是以教育为基础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覆盖面广而又基础的中小学教育。

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德国的小学教育是十分值得我国借鉴的,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以及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也为我国基础音乐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德国、教育改革、音乐教育、启示正文:一、德国近年中小学教育改革动向德国作为一个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国家,曾再各个领域培育出了众多轰动世界并影响至今的人才,例如贝多芬、歌德、马克思等。

德国的中小学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全适合德国国情的教育体制。

与高等教育一样,中小学教育也属于州辖文教事业,有关学校教育、活动都有各州通过专门的法律来制约。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教育的崛起,国际中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德国基础教学的不足也日益明显。

德国政府为了适应国内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的整体发展趋势,德国各州在原本制定的管理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法律的基础上,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简化管理机构,扩大学校权限;缩短高中学制;加强质量管理,引进水平测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参与意识;强化外语语言教学,推广双语授课;普及电脑知识,鼓励学校上网。

放眼看去德国教学体制的新举措并不新鲜,在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除了德国所提到的缩短高中学制之外,无一不是我国所追求的。

回望小学、初高中12年,学校的管理机制加强了;阶段性测试增加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经常在校大会上所提倡的,同样学生的素质看似提高了;英语教学也开始普及各小学教育中;老师从单纯的讲课参入了多媒体ppt的使用。

中国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进步,但学生的压力日益增大,弊端也日益明显。

德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理念与行动策略

德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理念与行动策略

德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理念与行动策略2000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部长布尔曼(E·Bulmahn)女士组织了一个由联邦、州、经济界、教育界、工会等各方代表参加的以教育改革为议题的教育论坛。

2002年1月,为期两年的教育论坛以“十二条教改建议”的提出而落下帷幕。

在实行文化联邦制的德国,虽然这十二条教改建议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作为联邦与州以及各利益集团共同讨论而推出的成果,对德国今后几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十二条教改建议”的基本内容1.加强早期教育。

明确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任务,并通过课程调整和保育人员培训等措施确保教育任务的实现;重新讨论学前教育机构免费的可能性;在幼儿园和基础学校开发儿童的多种兴趣,特别是对自然科学、技术、外语、音乐及创造活动方面的兴趣。

2.注重个别促进。

发展以注重个别指导和社会化学习为重点的全日制学校;提供专业性的诊断和咨询,使“个别促进”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更多的残疾学生在普通教育机构学习,并给予他们更好的个性化帮助;发展“个别促进”教育学,并将其纳入教师教育和继续教育中。

3.倡导终身学习。

制定和引入对非正规学习结果的认可程序,使那些以非正规方式学习的人学习成绩能得到承认,并以此获得进一步学习的资格;对在职学习给予支持和认可;在继续教育中引入模块化学习;挖掘高等学校在继续教育中的潜力;为终身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专业性咨询;建立和利用区域性的继续教育数据库,支持继续教育证书制度的建立,及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继续教育的供求信息。

4.让年轻一代学会承担责任。

利用并提供学生影响决策、参与决策和进行自我管理的机会;通过交流、咨询或经验推广等形式,支持学校发展校园民主文化;进一步落实促进学生团队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资助计划,发展合作性小队工作教育方案;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实施促进学生独立能力和自我负责能力的计划。

5.改革教师教育。

将教育改革所要求的新的和变化了的任务、内容和方法融入教师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之中;提供更多的教师继续教育方案,使其更好地指向和满足教师个人和各学校的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对个性化促进、咨询和学校发展等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一种能顾及学校发展工作的教师工作时间模式。

17~20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脉络

17~20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脉络

17~20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脉络一、17世纪至18世纪末的德国教育(一)初等学校16世纪末17世纪初,各封建邦国开始把初等学校由新教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

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

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

初等学校在17世纪中期以后发展成为德意志学校,在18世纪它成为全德国初等学校的主要形式。

1774年奥地利国王不但以法律形式规定在其境内广办平民学校,而且在城市设立中心学校。

(二) 中学和大学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

专门训练王公贵族的子弟。

它的任务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的官吏,唯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大学。

骑士学院是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存在于德国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中等学校。

它的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能够担任文武官职和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因而它的学习内容十分庞杂。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

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德国的大学也产生于中世纪。

17世纪和18世纪初,德国创立了哈勒和哥丁根等一些新的大学。

德国大学在宗教改革以后就开始按照新教的思想和要求进行改革,宗教神学和古典主义的性质逐渐有所削弱,人文主义精神占有一定地位,增加了一些新的人文学科和实用学科的内容。

到18世纪,德国大学已经在世界上逐渐处于领先地位,并酝酿着新的改革。

二、18世纪末至普法战争(1870)的德国教育(一)18世纪末德国的泛爱主义运动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

他的创始人是巴斯多(J.Basedow)。

1774年,巴斯多在德梭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贯彻他的教育观点,得到康德的声援。

泛爱主义教育家们通过他们的著作广泛宣传泛爱主义。

在他们的影响下,泛爱学校在当时的德国不断涌现,竟形成一种运动。

第三节德国现代教育制度

第三节德国现代教育制度

第三节德国现代教育制度统一后的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于20世纪初跃居世界第二位。

德国的政治野心也显露出来,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最终成为战败国。

之后建立起魏玛共和国。

由于1929年至1932年的经济危机给德国经济造成巨大打击,不久建立起法西斯政党统治的国家,使德国学校教育产生倒退。

在二战结束后,德国又一分为二,联邦德国基本上沿袭了以前德国的教育,特别是共和时期德国教育的传统。

进入九十年代,德国又重新统一。

所有这一切变迁对德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改革一战结束后,德国于1919年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并通过了《魏玛宪法》。

在魏玛共和时期,德国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教师培养以及高等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初等教育《魏玛宪法》要求废除等级的双轨的学校教育制度,建立单一的学校系统。

凡6-10岁的儿童,无论贫富贵贱,都必须进4年制的基础学校学习,进行义务教育。

读完基础学校,可以到高等国民学校继续学习4年,完成义务教育,4年基础学校再加上4年高等国民学校,构成了全部的强迫义务教育阶段。

这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各阶级在享受初等教育权利上的平等,也为在根本上废除教育的双轨制奠定了基础。

2.中等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取消了中学的预备阶段,使中学能够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学校之上;二是新建立了两种学校: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

德意志中学的创立,是与德国教育中长期存在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情绪紧密联系的。

在这里,德意志的文学、劳动、地理等课程特别受到重视,渗透着日尔曼民族沙文主义精神。

上层建筑学校,与高等国民学校七年级相衔接,读完高等国民学校七年级的学生,成绩优异者可以被选拔到上层建筑学校,继续学习六年,将来有资格报考高等学校。

3.教师培养德国一直重视师范教育,共和时期,小学教师由高等教育的师范学院培养。

师范教育从原来的初等教育轨道提高到中等教育轨道,只有中等学校毕业生通过严格考试选拔才能作为未来小学教师进行培养。

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

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

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摘要:教育政策的制定是国家或地方权力机关对教育所施加的一种政治影响,一般来说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政策指导下进行的。

教育政策既关系国家教育事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又关系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因此,如何制定出更好的教育政策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每个国家矢志不移的追求。

本文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概述了当前德国教育政策的特点,并探讨了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和走向分析。

关键词:德国;教育政策;走向分析在世界史上,德国既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又是一个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

尤其是在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德国无论是在各级教育制度的创立方面还是各种教育理论的建构方面,都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一、德国学前教育政策二战后,为尽快着手教育事业的恢复与重建,德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

《关于德国学校民主化的法律》规定:幼儿园作为非义务的教育机构,属于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结构计划》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其列入学校教育系统。

3~6岁的幼儿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属于初等教育范围,其中5~6岁的幼儿教育被列入义务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中的入门阶段。

此后,不仅5岁以上幼儿普遍入学,3~5岁幼儿入园率也不断提高。

(一)管理在德国,教育督导是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教育事务的重要手段,有利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与各国比较来看,教育督导是德国教育管理体制中很有特色的一个方面。

由于实行地方分权,在不同的州,各级督导机构所承担的职能是不同的。

德国教育督导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1.业务监督;2.公务监督;3.法律监督。

德国教育督导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校的规划和建设;课程和教学;教师管理;学生管理。

(二)师资1.技术学院技术学院担负着培养学前教师的主要责任。

未来的教师中学或职业学校毕业后,获得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再在技术学院进修三年。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
【原创版】
目录
1.德国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2.德国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3.德国教育的黄金时期
4.德国教育的当代发展
5.德国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正文
【德国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德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那时主要由教会负责教育。

到了18 世纪,德国开始出现一些公立学校,但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在 19 世纪初,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开始重视教育,并逐步建立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19 世纪中叶,德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教育现代化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了统一的教育体系,确保了教育的高质量和标准化。

2.强调科学、技术和工程等实用学科的重要性,以适应当时工业革命的需求。

3.实施强制性教育,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基础教育。

【德国教育的黄金时期】
在 20 世纪上半叶,德国教育进入了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德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和哲学等领域。

许多世界著
名的学者和科学家都诞生于此时,如爱因斯坦、海森堡等。

【德国教育的当代发展】
二战后,德国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这些改革包括:
1.普及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途径。

2.强化学前教育,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3.引入终身教育理念,鼓励全民不断学习和进修。

【德国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德国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特点,如重视实践、注重创新、强调团队合作等。

从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姓名:杨兰英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学·世界史指导教师:赵士国20030401中文摘要r663942本文拟从德国教育改革入手,揭示出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之闻的关系。

文章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德国统一之前的教育改革。

16世纪开始的教育和宗教的逐步分离是德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1807年的提尔西特和约直接引发了德国的现代化改革,洪堡的教育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洪堡的改革从基础教育人手,涵盖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了具有德意志特点的教育体制。

1815之后,德国的教育现代化道路遇到了挫折,但依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德国统一之后的教育改革。

这一阶段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改革,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一时期,德国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联系,德国教育的发展使得德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三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德国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德国教育改革的最主要经验是政府的作用、社会力量办学、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注重大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先导作用。

关键词:教育改革早期现代化良性互动Abstract,111ispaperintendstobeginwiththeeducationalreformofGermanyandtoreveal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ducationalreforrtlofGermanyandtheearlymodernization,whicharetobediscussedinthefollowingthreeparts.1hefirstpartmainlyconcentratesontheeducationalreformbeforetheremfificationofGermany.negradualseparationofeducationfromreligionwhichbeganinthe16thcenturyiStIlebasisofGerman’Smodernizationofeducation.The1807”theTreatyofTil8it,'direcdvstartedoffthemodem.izationreforminGermany,oneimportantpartofwhichWasHumbold’Sed—ucationalreform.Thi8educationalreformstartedwithelementaryeduca—bo山intermediateandhishereducation,andestablishedalltion,coverededucationalsystemwithtypicalGermancharacteristics.After1815,despitemanyfrustrations,extraordinaryachievementsweremadeinGermanyontheroadtothemodeiafizationofeducatiOn.11lesecondpartmainlyanalysestheeducationalreformafterthereuni・ficationofGermany.Brilliantachievementsweremadeinthereformofele-intermediateeducationatthisstage,especiallyinthefieldsofmentaryandintermediatevocationaleducationandhishereducation.Duringthisperiod,theeducationwascloselyrelatedtothemodernizationdrive.,111edevelop—mentofeducationwasconducivetotherapidgrowthoftheeconomicstrengthandcomprehensivenationalpower.吼ethirdpartmainlydiscussesthesuccessfulexperienceintheeduca—tionalreformofGermany,themortimportantouesofwhicharetheroleofgovernment,thesocialforcesnmningschools,deepconcernsaboutthestudyofnaturalscienceandgreatattentionstotheguidingroleofuniversi.tiesiSthecourseofmodernization.KeyWord:theeducationalreformtheearlymodemizafionpositivemutual—cooperationH引言课题的理论和现实意见德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之一,它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早期现代化进程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一个典型。

历史上的德国曾长期四分五裂,落后保守,虽然直到19世纪才迅速崛起,但在短短几。

卜年里实现了国家统一,完成了工业革命,较快地赶上了英法等国,并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

德国现代化之所以后起而迅速.上i成效卓著,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现代化开始之初,德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在国家不统一的情况下如何启动现代化这种“一次性的进程”,并在此进程中实现国家的统一。

可以说,教育改革与德国的统一和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德国从统治集团到普通群众都十分重视教育,历届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促进了思想意识现代化,进而促进了政治、经济现代化,为德国的统一、发展和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探讨研究德国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对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德国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一直贯穿于整个19世纪,以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为终结点。

本文将主要考察这一历史阶段德国教育的改革状况,并将它与德国现代化这一过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德国的统一和现代化都是以普鲁土为主线的,德国的现代化模式一般也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普鲁士出于对内统治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加之欧洲新思想、新科学的流行,统治者和民间团体在教育上都有所作为,成为德意志各邦的表率,甚至成了欧美各国的榜样。

为了方便起见,叙述这一个时期的德国教育发展状况将以普鲁士为主线。

这个历史阶段德国的教育以1871年德国统一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l课题研究动态对于德国教育的研究,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出现了许多专著和论文。

许多学者对德国的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朱文章的《德国基础教育述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对德国的基础教育进行的了概括性研究。

李盛兵《德国博士生教育高水平的原因》(《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汤长兴《德国的高等教育》(《教育与现代化》1994年第2期)、《洪堡的教育改革理论与德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年第3期)则重点研究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兴起。

关于中等教育的文章有石欧的《试论德国“双元制”中等教育及其现实功能》(《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周谊《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和赵耀辉《德国的职业教育》(《农业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姚大学的《近代德、美、日三国教育改革与现代化》(《华中师大学报》1999年第6期)和谷贤林的《德、美高等教育互动研究》(《首都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则对德国与其它发达国家的教育的互动进行了深入研究。

专著方面,有Carl..Lankowsl的《Breakdown,Breakup,Breakthrou曲一Germany’sDiffi—cultPassagetoModernity)>(NewYork・Oxford,1999)和德国弗・鲍尔生的《德国教育史》(滕大春、滕大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郭少棠的《权力与自由——德国现代化新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但是目前国内对德国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德国教育与德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论述较少,周小粒、姜德昌的《近代德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正是在以上基础上,本文拟对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在对德国教育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揭示其与德国现代化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德国统一前的教育改革(1807—1870)(一)初期教育改革:教育和宗教的逐步分离德国最初的教育改革和宗教改革密不可分,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期。

中世纪的教育是一种私立、宗教、愚昧、贵族的,与现实生活远远隔离的教育。

从中世纪神学教育向公立、世俗、科学、普及型的现代教育转变,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实现的。

对于德国来说,幸运的是当时的宗教改革派,从路德派刭虔诚派,都把教育看作是向广大普通人民灌输教义的有力工具,先后创办了初等学校——德意志学校的前身(包括女子学校)、拉丁学校和文法中学——文科学校的前身。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说:“即使没有灵魂、天国、地狱,只有世俗事务需要考虑,也必须有良好的学校,培养善于治国的男子和理家的女子。

”这种重视教育的思路使得德意志的教育现代化在神学的挤压下有了发展的基础。

各个邦国受路德思想的影响,从巩固自己小王朝的统治需要出发,从J6世纪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1559年威丁堡的法令规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女上学。

魏玛公国1619年的法令则要求开列6—12岁儿童的名单,以保证适龄儿童入学。

早在1713年,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菲特烈・威廉一世就接连发布多项教育改革法令,详细规定了政府开设学校、强迫进行义务教育、办学经费、学校课程、教师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到了18世纪中期,仅在普鲁士王国就已经开办学校2千多所,同时率先在全世界实现了强制义务教育。

1763年菲特烈的继承人、以标榜“开明君主制”闻名的弗里德里希(1740~1786)颁布“普鲁士乡村学校法”,它被称为普鲁士学校的一个总法令,明文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入校学习,否则对父母课以罚金。

当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4R”,即读、写、算和宗教。

1794年,弗里德里希大帝3颁布了《公民法》,从教会手中正式夺取了教育领导权,这表明18世纪末德国的学校教育向世俗化迈进了一大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